|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 正在阅读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一)基本認識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生命學研究所
    基本概念
    中醫學概論這門課不僅在了解中醫的理念和方法,在認識中國文化的選擇裡,也是最有條理、組織的一個文明脈絡。中醫學是經歷幾千年的錘鍊,逐漸凝聚出來的一套醫學。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萃煉,這套醫學所得到的知識,在近代的醫學教育中,或在我們現代的文化關注中,竟然被忽視掉了,甚至幾乎被拋棄。真是不可思議!
    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嚴格的說起來,就是當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信心時,會斷然拋棄傳統,不管傳統文化是否有可取之處,轉而完全接納外來的文化,上行下效一窩風的導向所造成的後果。但是從救亡圖存角度來說,這也是情有可原。在過去一兩百年裡,整個中國處在國力衰落,極度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處在難以存活的局勢下。為了求得生存,只好尋找一些像強心劑一樣的文明,快速來強化自己、填補自己的不足,為的就是想要存活下去。於是,刻意模仿和學習西方的文明,追求別人比我們強勢的東西。
    當年派出國去學習西方科技的學生,年紀相當小,有些人只有十幾歲,這種年齡層的學生對自己的文化能有多少深刻認識?又怎麼能做到中西合璧的文化調融?大多數派出去的小留學生,就在對自己文化所知不多的情況下,接觸了西方文化,將西方文化裡最實用的部分帶回了中國。以為這些東西就能及時拯救危亡的祖國,卻遺漏了西方文化中,有深刻省思力和人性探索的文明部分,也就是西方文化的根柢,我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學到了一些具體實用的表象,沒學到抽象的內涵,這樣的發展固然是受限於語言的能力,以及不同生活背景的薰陶。更重要的原因是原始的構想,派這些人出國的目標,為的就是追求有實用和速效的東西。不過早年奉派出國的留學生,至少還讀過一些四書五經等古籍,多少對自己的文化還有一些了解。每況愈下的是後來陸續出國留學的人,這樣的文化素養漸漸缺乏,茫茫然走出國門,很快的就迷失在西方文化洪流中,不知道自己是何許人也!
    由於留學生帶回來許多非常實用的東西,外來的文明令我們讚嘆,也大開眼界,在實用和驚嘆之餘,我們不知不覺的競相學習西洋文明,尤其是百年來年輕人很多都以西洋文明做為人生追逐的目標。在大勢所驅下,放洋出國就成了許多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如此行之多年後,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普遍缺乏認識,沒有良好的素養。偏頗的追求科技的發展,一味的從國外所求得的知識技術,便無法跟自己的傳統文化、社會和生活作適度地整合,以致障礙叢叢的情況,隨時都可能碰上。更有人提議,乾脆拋棄自己的文化,全盤接受西方的文明,以取代自己的文明。民國二十一年,國民政府明令廢除中醫,就是很極端的例子。後來幾經有識之士多方爭取,才慢慢的恢復其合法的地位。兩相比較,西醫在政府法令刻意的庇護下,在近代中國兵馬倥總的情勢和環境中,竟然日漸茁壯起來,形成了喧賓奪主的氣勢。
    中醫在西醫的嚴苛批判下,常常讓人誤以為中醫十分落伍。中醫真的一無是處嗎?幾千年的臨床經驗,真的落得毫無可取?如果真的一無是處,那麼這個族群很可能早就滅絕,那麼中華民族的歷代祖宗又是怎麼活下來的?真的就如敝屣一樣不值一顧,應該斷然拋棄嗎?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用西醫的觀點來看中醫?中醫本身沒有可取的觀點嗎?引用西醫的方法來研究中醫是在扶持中醫?還是會扼殺中醫?中醫的文化觀點是什麼?我們自己到底清不清楚?
    今天若要明瞭中醫的內涵,我們必須回顧中國文化的特質,才能了解中醫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發生,而不是一開始就用西醫的觀點來看待或批判中醫,更不應該用西醫來規範中醫,不能用西醫的眼光來判定中醫的存廢。因為西方醫學的觀點,絕對和中醫的不相同,採用西醫的眼光,在處理問題上,很多地方就是看不出中醫的真正價值,甚至會誤解中醫。
    然而,一昧用中國文化來看中醫,也難免視野狹隘。沒有別的文化觀點的啟發和比較,很多時候反而看不到自己的優缺點。所以我們也需要藉助一些西方的觀點,來看看中國文化的內涵和面相。在本課程中,我會引進一些西方的知識,來說明中醫是否具備現代觀。我特別要引用的是「系統控制論」,它是從1948年方才發展成形的一套學問。用它的概念和方法來看中醫的理念結構,能夠清楚地掌握到中醫的精華所在。
    系統控制論的發展起因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需求。在軍事工業、自動控制、電腦技術、生物學及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催促和推動下,產生了一門新興的科學:系統控制論。由於工業革命帶來快速而大量的生產需求,有些情況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人能慢慢做細部的分析研究;有些時候是要面對的事物相當複雜,以前所用的方法都不能適用;有些狀況不僅錯綜複雜,還無法分割和簡化,勉強分割或解剖,一定會對系統造成若干騷擾或傷害;或者我們所要掌握的重點是系統的功能,而非物質的結構時,局部的或簡單的知識技術不再能派上用場,可是問題又非解決不可。面對這些無可躲避的狀況,有些人就從整個系統的觀點,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想尋找出認知和控制的方法,掌握複雜系統的特性或規律,並加以有效的控制,以達到我們所要的目的。
    研究系統的類型,累積了許多成果之後,發現了它們的結構共同性,以及控制過程的共通規律,終於形成了所謂的「系統控制論」。就它發展的時程而言,系統控制論是相當新穎的一門學問,可是它的觀點和中醫面對人體時,所採取的態度居然十分一致。因此,乍聽起來的一門新學問─系統控制論,在中國人的醫學裏,卻已將它使用了幾千年。因此我要拿系統控制論的學理來解說中醫的架構、概念和臨床方法,以便於我們快速學懂中醫。
    中華文化的根源
    我們先來看看,中華文化的根基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坦白說,即使我們身為中國人,卻很少人能夠回答。有些人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西方會有自然科學,中國人在這麼長的歷史中,雖然也有過精彩的文明,卻沒有發生自然科學,為什麼?」學科學的人聚會時,常常談到這類問題。但是極少有人會問:「中國文化的根底是什麼?」如今我們知道,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根底,這類問題再談下去,永遠不會碰觸到核心,問題一直會懸而不決。
    中國人怎麼知覺?怎麼思考?我們的祖先採取什麼態度去面對人和宇宙萬物?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探索過這個問題。因為在很多時候,學自然科學的人打從內心起,就以鄙視的負面態度,對中國傳統文化採取嚴厲的批判。有些人甚至施展各種無情的手段,加以排斥。也正因為是如此心態,在反省中國文化的時候,始終沒有辦法了解中國人的心。當然也是因為沒有心靈方面的素養,即使有心想省察文化的起源,也就無能為力,沒有辦法觸碰到中國文化真正的核心。
    所以,在談論任何一個文化的時候,想要了解現況何以如此,我們一定要回歸到文化的起源,也就是要找到這個民族的「心靈」動向,才可能掌握到文化的本末、說明文化的表裡關係。從心靈動向切入,很自然會知道,為什麼這個族群會衍生出它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觀察中醫也好,中國的藝術也好,中國的建築也好,甚至於中國人的習性、生活型態也好,都可以用回歸到中國人的「心靈」來探討問題。看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宇宙萬物、如何給自己的人生意義選擇生命的定位。我們要從這個層次的探討,來瞭解中醫的架構。
    在我所瞭解的自然科學領域裡,一直都沒有也沒辦法討論這樣的問題。雖然我沒有人文或社會學的學習背景,可是,我還是會去注意人文和社會的思考,因為我就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會受到這個社會的各種影響。因此,我也就常常不自覺的想到這類問題。就像其他學自然科學的人一樣,我照樣有常犯的毛病,很容易從唯物的觀念和知識,來批判人文和社會的事物,以為人世就該像物理世界一樣,恪守幾個基本的自然律。
    幸好二十幾年前,由於必須努力維護岌岌可危的健康問題,開始接觸了氣功的修練,因而觸碰到中國文化裡,一直被我們視為旁門左道的東西。那時候,我學這些東西,自己心裡確實有一點不好意思的感覺,一個學科學的人怎麼會去學這些不科學玩意兒,深怕被別人取笑。可是,基於健康的需求和好奇心,還是決定一試,一開始接觸了氣功以後,才發現這種不安的顧慮是錯誤的,實際上並不像口耳相傳的那種情形。從學習中,我才慢慢體會到,古人真的有很多好東西,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完全被拋棄了,其中有好多是目前的自然科學所不懂的東西。既然不懂,又怎麼能妄加判斷?這個發現讓我覺得如此薄待傳統文化,實在萬分可惜。因此,我用心地學習,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慢慢的了解。
    當我逐漸深入得到一些氣功的體驗時,我開始有回歸的感覺,對於自己文化的根柢也越來越看得懂。這時會發現,自己所瞭解的,不僅解開了自己心中的一個小問題,而是給整個中華民族找到了可能的起源。這個發現,甚至是全人類的文化大問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明察秋毫,但是大概抓到一些要領並不成問題。
    那麼,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質是什麼呢?
    中醫的形成
    對於中華文化,有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批判它。大多數的批判是根據唯物的比較和推理而發的議論,而不是經過實際的體驗有感而發。如果我們從體驗來說,又會是什麼樣的認知呢?該從何處下手體驗?怎麼才能感受古人的體驗?
    我發現修練氣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徑,可以幫助我們走進文化的深層。以前我在接觸它的時候,並沒有將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只把它當作一套養生保健的方法。可是我愈瞭解了它的內涵和驅策力時,也愈認識到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早期,並不叫做「氣功」,而是叫做「導引」、「吐納」、「調息」或其他的名稱。無論怎麼稱呼它,都是身體配合深呼吸,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或調練方法。氣功有動態和靜態之分,靜態的氣功有時候又被人和「靜坐」混為一談。動態或靜態的氣功,都不需要複雜的外在設備,也不需要有特殊的時空條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練。
    現代有很多人聽到有人提到氣功這個名詞,往往會投以異樣的眼光,總以為和怪力亂神會扯在一起。可是在古時候,氣功只是人們為了生存,做為鍛煉自己健康的一些方法,做一些簡單的操演,讓身心覺得舒泰,減少一些病痛的困擾而已。原始的氣功觀念就是這麼簡單,並沒有現代人的疑心所想的意圖,在行為的演練上,也沒有賦予任何怪異的概念,反正就是為了保健。以後慢慢的發展,方才有了氣功的說詞,卻沒有多少知識份子體認到氣功的修練,其實它是體會中華文化的法門,也是淬練文化精華之所寄。
    這樣倚重氣功的看法,一定有很多人頗不以為然,認為我硬把江湖氣味濃重的氣功,提昇為認識中華文化根源的要素,很難讓人信服。要解除這個疑惑或反感,不是在言詞上理論辯駁,只有從修練的實際體驗上,才可能取得共識。
    古人從練習氣功中,學到了幾項經驗:第一,身體的健康必需自己維護,不能完全依賴醫生、父母或其他的親戚朋友。過去的人在日常生活上沒有像現代人這樣便給,他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代代相傳下來到我們現在。因為古人在生活經驗中,慢慢揣摩到可以從自己的內在關照,去尋求各種養生和保健的方法。「反求諸己」這樣的認識,就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起點。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內省認識和知覺,一旦有了病痛,就不知道先從自己的身體裡做一些調整,只有求助於對我比較陌生的外人,親友醫生就是這些外人。
    古人發現,只要好好的調息或靜坐,有很多初起的病痛可以隨之解除,也可以預防一些疾病的感染。這樣的一種保健方法,不必向外苦苦求助,就可以隨機化解。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養生體驗。現在有很多人練氣功、學靜坐,也有同樣得到這樣的體驗。一發現身上有不舒服,就靜靜的坐一會兒,疾恙就能得到改善。有些人傷風感冒時,靜靜的坐一坐,進入比較深層的安靜狀態,身體會出一陣大汗,幾個時辰之後,傷風感冒症狀就不見了。這是因為我們身體裡面有自我治療的系統,在靜坐中被啟動和強化了。
    我們要完全信任這個系統,不要去干擾它,它就會把我們的身體調整得非常完整、非常徹底,而且使各個器官和系統達到非常和諧的合作關係。這樣的體驗是自我認識的重要起點。例如肚子痛的時候,無論大人或小孩子都會用手撫住肚子,很專注的配合調息吐納,通常過沒多久,肚子就慢慢的不痛了。這樣的自我調節行為,就是在練氣功,因為他把注意力放在疼痛的地方,把呼吸調勻來配合它,讓身體朝向著舒服的方向轉變。為什麼會朝舒服的方向轉變呢?因為這個練氣功的動作,把身體內部的能量和信息做了一些調整,匯聚起來,就啟動了體內自我治療的系統。這個動作連小孩子也都會做,就好像是天生的本能,不必後天的學習。古人長久以來一直不斷的揣摩,找出許多有效的方法。我們現在學氣功的時候,所用的氣功教材已經是經過一番整理,驗證之後確定有效,方才成為有系統的練習格式。
    第二,身體和環境有密切的互動。古人在練習當中慢慢的瞭解到,這個身體不能獨立於環境之外,它和環境有密切的互動。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感覺到外在的東西呢?要知道,身體在感覺器官的知覺裡,其實是很具相的東西。所謂具相,就是它佔有一定的空間,不是無限大的,不是隨時可以收縮和膨脹的,有一定的大小、高矮和形像。可是練氣功練到某個境界的時候,身體的覺知範圍擴大了,就會發現距離身體稍遠的東西,仍然在我們的知覺範圍之內,仍然可以感覺得到。
    當我們的功力愈來愈深厚的時候,可以感知的範圍也就愈來愈廣大、愈來愈敏銳。過些時候,又會發現「我」這個概念,不是像書本裡所說的「我」那麼有限的、純然出於想像的樣子,由氣功的體驗而來的「我」是真實的、可以親身體驗的自我知覺。它會隨著當時的心念變大或縮小,大到這個身相的「我」包不住,也能小到細如毫毛之端。也許就有那麼一天,或者在靜坐中,或者在走路時,突然感覺自己又高又大。那種高大的感覺,彷彿比一座山還要高,甚至比天神還高大。這種感覺,在佛教的經典裡,稱之為「高大身」。這種高大感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這時候會發現:我這個生命居然會超越了本體而跑到外面去了。任何人碰到這種情形都會問:「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我會變得這麼大?那個『我』是什麼?」
    當然不是這個肉體,我們會發現,那個「我」好像是人家講的「氣」。其實,剛剛開始也沒這個字,起初只是感覺它的存在,後來才發現,這個存在的東西會流動、會改變,很容易改變,跟空氣、流水一樣,非常容易改變。它比起流水來,在質地上,比較輕一點,所以直覺上就把它叫做「氣」。不過早期所謂的氣並不是這樣的字形,而是寫成這個「炁」字。根據這個字形,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它所象徵的字義是「無火」,意思是它並不是熱呼呼的感覺,並不像火在燒的感受。這些感覺絕不是用儀器測量發現的,而是每一個練氣功的人的親身體驗,在循序漸進的修鍊過程中,可以體驗到的感受。一旦有了這個體驗以後,就會發現「氣」是到處都有的東西,只要我們心念一動,好像身體四周,就被氣包裹著,念頭是什麼,就形成什麼氣;念頭變了,身上以及四周的氣也跟著改變。
    不僅發現自己身上有氣,還發現別人的身上、別的生物或別的東西也有氣,花、草、樹木、桌椅、板凳、石頭、流水、山川、河嶽、屋宇、廟堂,處處都有氣。一旦對於氣有了知覺,經驗告訴我們,隨著修鍊氣的知覺範圍可以越來越大,在時間上也好像可以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越到後來,越清楚在這個宇宙裡面,沒有所謂不能知覺到的地方,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被知覺到。可是這個知覺絕對不是身體的觸碰,也不是常態的五官感受,而是另外有一種知覺,而所能被知覺到的就是信息波所形成的氣。在這樣的知覺下,中國人發現充滿宇宙的基質是氣,而不是別的東西。所以中國人認為整個宇宙萬物都是氣所凝聚而成的東西。氣為宇宙萬物之母,各式各樣的氣流蕩在浩瀚的蒼穹裡,慢慢凝聚出萬物來。
    我們過去的宇宙生命觀是經由這樣的體驗,慢慢得到的認識。可是在有氣之前,又是什麼?我們也不曉得古人是怎麼樣去琢磨,不過以現在我的了解,那是他們在極度安靜的心境下,像是我們所謂的禪定狀態,將心靈的知覺慢慢倒退,回到了發生「氣」的起點。在那個地方,忽然發現了好像有東西在爆炸一樣的情境,轟然一聲、火光耀目、漫天四射炸了開來,然後冷下來形成滿天餘燼的天空。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老早就這樣陳述宇宙的發生,它是來自一個超強的大爆炸。這樣的說法和現在的天文物理學,所講的宇宙誕生是由一個大爆炸所產生的結果完全一樣,所謂Big Bang Cosmology「大爆炸說」,和中國人的「大霹靂說」如出一轍。中國人古老的宇宙觀和現代宇宙論,居然古今輝映得到相同的認知。這個大霹靂說,使天文物理學家能夠做許多的計算,得到的結果讓我們能更深入一點理解天體的發生,也了解萬物生成的順序,對大自然有了比較可信賴的認知輪廓。
    可是,天文的各種物理量動則都是很大的數字,我們要計算得很精確,不太可能。可是在四、五十年(1965年)前,有兩位科學家利用儀器測量,搜索空間中的微波以後,把它的強度用物理的公式換算一下,想看看這樣的微波強度相當於一個物體(黑體)是多少溫度的狀態,結果算出來是2.7度K,通常我們簡稱為3度K。大寫的英文字母K,物理學上代表絕對溫度的溫標,把它加上273度就等於攝氏溫度。虛空中各個方向非常均勻的微波強度,是大爆炸宇宙論的推算結果,它的溫度從理論上被推算出來約為5到28度K,結果實際測量到3度K的背景溫度,這正好和理論的描述相近。
    從大爆炸開始算起直到現在,幾百億年以來,宇宙一直在降溫,就應該降到這個溫度狀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虛空中,還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微波,這些微波所具有的能量,相當於3度K時的能量。這個不謀而合的結果,讓我們瞭解到,大霹靂說的想法,居然是可以有實驗證明的,宇宙真的曾經爆炸過,現在還在繼續膨脹的過程中。當然越來越膨脹,將來會不會反過來逐漸收縮,那就不知道了。宇宙的未來是怎麼變化,到現在還是莫衷一是,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在這裡我所要講的,並不是天文上的物理問題,而是要說我們中國人,在過去沒有儀器的時代,也沒有現代的天文物理的理論之前,卻能認識到宇宙的起源是經由一次大爆炸而衍生。同時也察覺到這個自然裡,到處都是氣。中國人雖然沒有西方那套科學理論和實驗架構,照樣能夠知道宇宙的底蘊。我們一定會問,是怎麼知道的?其實是在修鍊裡知道的,所以在中國文化裡,很早期對宇宙萬物都有一定的體認。有了這些認識,也有一些人就把它一一寫下來,像黃帝四經的《道原經》、相傳已久的《易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甚至《論語》等,我們都會看到這類的認知影子,只是彼此的敘述、所用的詞彙,未必完全相同,但是認知的本質上都有相彷彿的認識。
    在整個自然界,氣是它最基本的單元,從氣開始凝聚成宇宙萬象,所以練氣功和靜坐,並不是只在返照自己,還可以看穿整個的宇宙,體察到整個宇宙的基質是什麼。有了這樣的體認能力以後,當然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眼前的人和周圍環境、生物或非生物,其實隨時都和我們有互動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可以完全從環境中把自己游離出來,我們和環境是一體的,只是彼此之間的互動,是藉由氣做為媒介。透過氣的仲介,彼此之間的互動,就衍生出種種必須遵守的規範。不能滿足這些規範,各自都不能穩定存在,不能長久生存,所以中國人從天人的實際體驗中,慢慢了解人和天地之間,有什麼共同的規範,也了解順逆天意的作用。
    透過許多經驗和體悟,中國人慢慢瞭解到,人體其實和天地一樣,它只不過是天地的一個小縮影,也就是把人看作一個小宇宙,人和宇宙在系統的意義上,其實是對等的系統。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天地,以軀體之身是不可能走遍、看遍宇宙,然而我們可以反過來看自己,中國人相信瞭解自己就可以瞭解天地。因此在中醫裡有一句話:「醫道通天道」,徹底瞭解了自己的身體、生命,就等於瞭解了宇宙。同樣地,宇宙所呈現出來的許許多多的規律,也可以象徵著我們每一個生命體的內在規律,可以用來處理人體的問題。
    這樣的知覺、這樣的規範信守概念,在中國的文化裡,很早就有了共識。人是小宇宙的觀念,和現在的物理學的全息(Holography)觀是全然一致的,可是全息觀是在一九四零年代,才由一位物理學家提出理論,到了一九六零年代有了雷射光以後,才證實這個現象確實存在。現在對我們來說,已經很熟悉全息的意思和應用,它給科學帶來深遠的思考空間。這讓我們十分驚訝,中國人在氣的感受上,從人與自然的互動裡,居然瞭解到像全息一樣東西。難怪在中醫的生理認知裡,經常講到陰陽中有陰陽,就是在局部裡有整體規律的縮影,乍看起來只是一小部份,然而它的內在還是保有全部的完整性。所以局部中有全部,小中可以見大;全部裡也有局部,大中有小。
    這是練氣功、靜坐對於文化的內涵,有非常深刻的觸動功能,根本就扮演了文化根源的啟動角色。這樣的修鍊薰陶,讓中國人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體質和表象。舉個例子來說,以前我們常讀到大禹治水十三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好像只要勤奮敬業就可以治好大水,真的是這樣嗎?這些敘述我都不管,我真正在想的是,大禹如何治水呢?用什麼方法可以引水入海?第一,他要知道大海在那一邊對不對?否則如何能掌握方向?第二,他要怎麼才能引水洩洪呢?想看看,那怕是我們現在的人,想建一個水庫都要花好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引水入庫。他十三年的時間,可以把遼闊的水患治理好,實在非常的了不起,他是怎麼做到的?
    直覺神通的開發
    我們對大禹這個人,到底有多少瞭解?《史記》的〈夏本記〉說大禹的人格特質有「身為度,稱以出」這兩句話,意思是說「夏禹用他的身體來做測量的工具,各種測量的結果也就隨之而出。」在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磚有古代十位聖王的故事和圖像,其中大禹像的讚詞說:「夏禹長於地理、脈泉,知陰,隨時設防,退為肉刑。」夏禹是個懂得地理、水脈的人,善於找出隱藏的規律或東西,隨時都能檢測狀況,用自己的身體來感覺。他的手上拿了一個像叉子似的道具,微微指向上的姿勢,有學者說那是農具,可是很難和他的專長聯想在一起。這個東西到底是何物?有什麼作用?直到最近我們才瞭解,那個叉狀物可能是什麼東西。因為在西方社會的文明裡,有一個找水的方法叫做Dowsing。砍一根樹枝來,保留它的兩叉,一根分岔樹枝就像英文字母的Y形;兩手反握兩叉端,直桿指向前面,拿著它到處走,手要有點放輕鬆,如果碰到水源,它的直端就會顯著跳動。這種尋覓水源的方法,西方人稱為Dowsing,我們以後也要列做實驗項目之一。換句話說,大禹這個人有個特質,他對整個水脈雖然用眼睛看不到,但是他有方法可以感覺得到,這個方法可能是Dowsing。其實這種能力不僅用在水脈的尋覓,也可以了解地理,因此有人稱它為「尋龍尺」,能幫助人尋找地理的來龍去脈。夏禹擁有這種能力,所以他知道水該往那邊引流,因為運用尋龍尺,連水流的動向都可以測得出來。
    讓我們想想看當時的狀況,整個黃河流域一大片都淹水時,要怎麼將大水引向大海?這豈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的我們,碰上颱風淹水的時候,只能看這滾滾濁流漫無規則地流動,它是流向大海嗎?平常人根本不知道,曲折蜿延的洪水眼前流向那邊,方向經常會判斷錯誤,還要引導它流到大海裡去,那是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那是中國大陸,幅員如此廣闊,一眼望去蒼茫無涯,而不是臺灣的山海相顧。立身在這麼廣袤的大地上,一個人的存在何其渺小!在臺灣這樣傾斜的地形上,山高水急,一瀉千里,洪水自動會往海邊奔流而去。在中國大陸上可不是這樣,洪水迂迴曲折橫行停滯的情況,絕非我們所能體會,要治理它,不能對它沒有感覺。
    要感應到水性,這樣的知覺能力要怎麼獲得?以現在我的瞭解,是必須從修練身心學起,沒有任何修鍊的基礎,夏禹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他是天生的能力,那就無從仿效了。在中國歷史上,如漢光武帝、唐太宗等有名的英明皇帝,都會這種找水的本事。以現在人的語言來說,他們都是一些奇才異能之士。擁有超乎尋常人的才能,他們才可以做出那樣的偉大事情,即使洪水到處泛濫,但是以夏禹的知覺,就是能察覺水性,朝著大海的方向,慢慢將它引導過去,化解掉陸地上的災噩。所以夏禹能夠治好水患,這對我們現在人的認知而言,實在難以想像。
    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我們會發現好多地方有令人敬佩的古代工程設施。站在現場仔細審視,內心裡油然生起的是,怎麼會有如此精妙的構想?這樣宏偉的工程是怎麼完成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方才有這麼奇巧的本事?我們的心裡很明白,這絕對不是邏輯的思考能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一定是有特殊的能力,才可能做成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那種能力的出現,幾乎都是在修鍊之中所開發的潛能,身心到達那樣的功能狀態,就看得懂中國人的東西,同時也會若有所悟地知道,中國人的生命力的底蘊,從那裡看到了生命的光輝,理解其表現。要明白這樣的能力,就要講到直覺和神通了。
    在身心修鍊的過程裡,有了許多潛在的能力會慢慢的萌芽、培養起來。有些潛能一旦培養起來,就發現時間和空間不再像過去的認知,能夠知覺的時空範圍不再那麼狹隘,也不受許多的拘束。只要心裡調節一下,時空的知覺尺度可以隨意伸縮。譬如,以前只能感覺到自己身體以內的狀況,現在還可以把周數公尺以內的環境,都可以像自己的身體一樣的一起感覺到。能知覺的空間就變大了,當它越來越大時,空間的遠近就不成為障礙。時間也一樣,可以經由心靈的調節而突破短暫的現在,知覺過去和未來的因果。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調節時空的尺度,就發現可以超越身體的感官或五官的極限,可以超越常人的認知極限。超越這個極限之外,我們所能夠收集到的資訊,就比五官所能收集到的廣泛得多了,非常的廣泛,隨著能力的開發提昇,沒有止境可言。
    當然我們談到直覺神通時,學佛的人常以佛經不鼓勵人利用神通,而猶豫不決。其實不鼓勵常用神通的原因是怕捨本逐末,讓人走偏了,而沒有回歸到自己心靈的本性上,這只是一種告誡,而不是絕對的禁止。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身體能夠有知覺實在很神奇!我們的眼睛能看見東西、耳朵會聽到聲音、鼻子會嗅到香氣、舌頭會品嚐美味、身體可以感受各種觸覺。形成這些知覺的每一個結構都非常精巧,直到現在科學還無法完全理解、模仿和掌握。以耳朵為例,聲音經過微彎的耳道(這耳道微彎不直是有道理的),然後到達耳膜,震動耳膜,這樣還不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聽覺神經。因為那些耳膜的震動非常微弱,必須經過後面三塊小骨頭的接應,做一番調節的作用,將聲音的品質轉變和放大,然後再進入到耳蝸裡。耳蝸內有浮在體液中的瓣膜,受到聲音的驅動,瓣膜隨之起伏擺動,觸動神經細胞的晶體,形成電脈衝傳進到大腦裡,才造成聽到聲音的感覺。我們想看看,這些其巧無比的聽覺歷程,是誰告訴他們如此環環相扣?是誰在設計安排的?怎麼能做到這樣巧妙?
    小小的耳蝸內,在瓣膜底下能感應到聲音的細胞,叫做毛細胞。那些纖毛是一條條像冰柱一樣的水晶,他們扮演著電晶體的功能。總共有多少條呢?一個耳蝸內有七千兩百條左右,另一邊也是一樣多。所以瓣膜震動時,會壓到晶柱,產生電脈衝到大腦裡。這樣精巧的設計,就是我們的聽覺感官----耳朵。我們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都非常精巧,我們也曉得,這些都來自同一個細胞的分化。它們能分化成這樣,各司所職,各自扮演著很精密的功能,這些難道不夠神奇?我們的身上任何一個細胞,都神奇得不得了。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表現,所以若從廣義的神通來看,我們有生命本身就是神通。
    當然我們要講的神通,是由於自我修鍊所獲得的直覺潛能。直覺所產生的神通可以超越五官所感知的時空,所以它是超越感官的知覺。一旦能超越感官的極限,我們的認知範圍就會拓廣,就有整體性的認知,不再會滯礙偏狹,這一點非常重要。生命成長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拓廣知覺能力,如果我們的一生所能知覺的範圍始終都小小的,又如何能讓自己的生命提升起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為的就是增廣見聞,開拓心靈的時空,所以拓廣知覺能力是生命成長的要素,各種文化都是這樣循序漸進。
    要讓生命能夠逐漸提升,第一就要努力學習超越各種極限,能超越才會發現,過去碰到的障礙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直覺或潛能的開發之下,會發現許多可解的途徑。因此你碰到事情的時候,能靜下心來,使得心裡空盪盪的,集中心力在事情上,很神奇的是靈感會自動跳出來,可以解決眼前的困惑,而不需要很費力氣。這樣的處事方法,要先把心定下來,整個人才能變得比較靈活,尤其是心思特別顯著靈活了起來。很多從前想不通的問題,這時候似乎很快就想通了;很多零散的事情,在心裡也變成有條理了;很多以前看不到或看不懂的狀況,現在可以看得到也看得懂了。因此在做事情時,除了已經收集到的資料之外,知覺超越了資料的極限,覺察到更多的資訊。
    怎麼整合資料,也在超越的知覺中,會呈現一些可能的架構。循著感覺,很多零散的東西,一下子整合在一塊,各就各位出現自然的條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架構,將資料整理成不同的脈絡,適應不同的狀況,讓人感到各得其所。處理事情能做到如此自然愜意,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比以前更好,不僅更高明而且更流暢,這就是懂得了通權達變的心靈運作。直覺的潛能是不假思索很直接的反應,這樣的反應一旦養成,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不需備好答案,隨時都有靈感可以面對紛亂的事務。我們不需要碰到A事情時,用準備好的A辦法去應付。碰到B事情時,用準備好的B辦法去應付。這樣解決問題有時而窮,因為我們的記憶有限。如果一定要背好ABCD的答案,才能處理ABCD的事情,那可真累人!我們這輩子要記憶好多辦法,才能勉強應付隨時的考驗。
    然而人世間的事務,自然界的萬物何其多也!我們那能事事皆知、樣樣皆曉?尤其是生命本身,根本無法固定不變,隨時都在改變,而且一定會轉變,都是動態的,面對動態的狀況,我們怎麼可能記下所有應付的答案或方法?難道記憶也要跟著變嗎?我們豈能有那麼多工夫去背各種問題的答案?不可能的嘛!既然不能,那就等於沒有任何備用答案了,所以人生的成長要學著隨機應變,而所謂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是直覺的能力。
    當我們有了直覺的能力時,會發現生活和工作只要懂得活學活用,其實不必記憶很多的東西,就能應付裕如。反而,當心裡記太多東西的時候,卻顯得有點被動招架的窘態。心裡沒有答案的成見下面對事情,我們的靈感會更自然的從心底冒出來,很多時候就好像我們站到鏡子前面,我們的影像立刻出現在鏡子裡,就那麼的自然而直接。這樣的智慧是「無所住」的般若智,沒有成見、不需要依賴條件所發生的智慧。
    產生那種智慧的心境,隨時都是空盪盪的,對各種環境狀態都能夠因應。般若智不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兩者無法比擬。後者有所執著,而前者毫無所執,無執而生才是真智慧。佛經裡面所謂的「般若智」,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靈。當它起智慧妙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的般若。如果有所住,要根據條件才能有的靈感,就不是佛經所說的般若智。
    當我們開始修練以後,就會發現有般若智慢慢在成長,隨機應變的能力提昇了,哪來的靈感連自己都有點驚異。有了這樣的體會時,我們會把世間的事與物,一個個慢慢的察看過去,會看過宇宙萬物很多東西。在察看宇宙萬物時,我們和被觀察的對象,並不是完全的對立關係,只是微微的有一點對立的樣子,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和對象有融為一體的感覺,彼此起了一些共振,變成可以互相溝通的感覺。當我們有一體的感覺時,了解整個宇宙萬物就不是難如登天的問題。俯察內在的心,我們也就可以感受宋代理學家所說的「民胞物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那種情懷。
    這種了解事物的方法,對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現代人太依賴感官的物性功能,不懂得用直覺的感應方式認識自然。對於自然界的「三大起源」問題存有極大的困惑:天體是怎麼來的?生命怎麼出現的?人類是怎麼發生的?這些問題在唯物的科學觀念下,還一直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可是,當我們學會和宇宙萬物感應合一的時候,就可以慢慢體察它們的來源。認識來源就是知道「生」,以後萬物是怎麼維持繁衍,也能逐漸追蹤,於是「住」的過程也能了解。在繁衍中又如何衰退,也可以依據感應而覺察到一些脈絡,「壞」的機轉也能了然於胸。變壞後如何消失無蹤,更是需要感應的直覺,才可能知道它的歸路。宇宙萬物的成住壞空,無一不是可以用感應的直覺逐一加以探索,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盡此一生裡了解透徹。如果要用儀器或推理以求認識,那可能像蝸牛匍匐般緩不濟事,無法滿足人類心靈想要解答三大起源問題的渴求。
    其實我們想了解三大起源問題的心,已經是超越個人知覺的極限,不是感觀的直接功能所能觸及的部分。要做到超越的認知有兩種途徑可行:一是延伸感官的知覺範圍,利用各種仲介器械,將原先感官無法覺察到的信息,轉變成可以覺察的型式,例如望遠鏡、顯微鏡、眼鏡、大哥大、電影、電視、夜視鏡、廣播電台、收音機、電視等等各種文明的產物,都在延伸感官功能。另外一種超越的方法是發展人的知覺本能,讓它能變得既靈敏又廣闊,不再侷限於感官的狹窄區段,同樣可以獲得相當可貴的認知。這樣的心力培養,就超過了一身的侷限,隨著個人的修練,我們可以知道的東西和範圍,就會變得相當深入而且寬廣。
    在三大起源問題裡,最令人感興趣的是生命起源的問題。每一個人想了解也都會問:「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所得到或認同的回答是:「我是父母生的」。可是,這樣的答案並沒有觸及生命最根源的問題。其實,大家真正所要問的是「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生命並不是指這個身體,而是指「賦予這個身體的生命力,到底是怎麼來的?」身體髮膚固然是受之於父母,可是讓身體表現生命的活力,它的來源就不能說是由父母所生就可以迎刃而解的問題。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自己深入生命的緣起處去體會和感覺,才能夠了解生命的起承轉合。
    生命緣起的問題,是一個很嚴肅、很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民族對於生命的認知差別,會導致不同文化的發展。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生命觀,我們東方人有東方人的生命觀,任何一個族群都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觀。通常各個民族都會採用神話的方式,來敘述他們對生命起源的理念。
    由於中國人有修練的文化傳承,才有人與自然互相感應的一些體驗,才了解人和天怎麼合一。所謂「合一」,不是人的身形軀體和自然的合一,說得具相或真切一點,就是前面所講的人天氣場的合一,中國人大部分是在這個層次上講究合一。當然,這樣的講法或實踐還是有不夠圓滿,也有不夠深入的地方。天人合一真正要講得徹底究竟,只有在佛經裡才看得到,其他的文化裡我們實在看不到這樣通透的成就和見識。中國古人雖然有天人合一的概念,可是在講它時,多數都只在「氣」的層次上,這樣的理解和實踐層次,和佛教相比還是不夠通達無礙。
    為什麼會有天地宇宙?原因何在?現在的宇宙觀,只不過是以前的中國人所講的大霹靂,從一個起點爆炸開來的餘燼而已。假如我們繼續往前追問,再也問不出答案來了,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回答得出來了。為什麼會有大爆炸?大家相顧愕然,都沒有答案。雖然現在的科學家完全沒辦法回答,可是,佛經卻有了它的回答,大爆炸的形成是共業力的聚焦所產生的強力燃爆點。換句話說,佛教的認為「宇宙是眾生共業的創造」,眾生和我們都不是侵入到這個宇宙裡的外來客。這宇宙就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家園,我們創造它,我們也現身在其中。宇宙生成和存在意義,只有佛經這樣回答。
    我們也許會問:「要如何證實這樣的說法?」這個證實方法,現在的科學方法做不到,因為科學根本不認識業力和心靈的本質。所以不要寄望科學,以為它凡事都可以解決,可以解答一切問題。沒有這回事!科學並不沒有追到真理,只是想要追求真理而已。科學一直在追什麼呢?其實只在追求方便法門罷了,追求到簡便、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方法,面對各種物質現象,這些概念和方法好用就可以了。等到不好用的時候,再換另一種更好用、更簡便的方法。
    真正在追求真理的時候,我們的心必須相當深潛的安靜,才可能一探究竟。要了解宇宙真正的起源,要證明宇宙是眾生共業所創造的家園,就要按照步驟修練,讓自己逐級入靜,用我們整個生命力聚焦在一起,回歸到那起點上,才可能探明宇宙和生命的緣起,了解它們是不是由大家的業力共同創造的家園。
    
    氣與信息波
    先秦諸子對於生命的探究,還沒有到達那個地步,許多還停留在「氣」的熟悉階段。「氣」是什麼呢?它最虛靈的層級就是「信息波」,帶有信息的波動。因為它是波動,以現在的物理學來說,宇宙裡由於充滿各種波動的組合,才會有「全息」(Holography)的特質。中國古人常在語言或文章裡,呈現全息的觀念,譬如說「以小見大」「察微知著」,觀看微小的事物,就可以知道大事物的樣子,這就是全息概念的用詞。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弄清楚了小地方,大的尺度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大概也就能掌握到一些要領了。
    在針灸裡更是如此,一個耳朵有全身各部分的對應穴位;一個眼睛的瞳孔旁輪狀的虹彩,也有身體全部的狀況資料;一張臉不同部位的表象,分別對應五臟六腑的生理狀況;一口牙齒各自對應五臟六腑的機能;兩隻腳底也是五臟俱全的對應。這些描述都充分顯示,中國人的有全息觀,在臨床的醫療上,全息的心法不是空穴來風、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可以體驗的真實存在。所以要了解中國人的心,要這個角度來看,會看得更懂一點。
    除此之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當然也有很多全息的體驗。有了前面的認知和修練,也有了一些潛能的開發以後,我們就有新的知覺途徑和方法,足以讓我們的體驗慢慢形成有系統的認知。
    
    碎維結構與非線性系統
    以我們小小的身軀,也能夠體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從生活四周圍的事物以至日月星辰,可以感覺到的東西不計其數。看多了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後,我們很自然會意識到各種大小的系統,在形象或機能上有許多雷同之處,「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在小格局裡可以看到大格局的樣貌,彼此有相似性;在不同尺度的大格局裡,包含了許多具體而微的大局形象或性質。這樣的特性在數學上稱之為「自我相似」(self-similarity)。具有這種特性的結構,就是所謂「碎維結構」(fractal structure),有些人也譯作「碎形結構」。
    碎形結構和剛才的「全息」的結構,乍看之下有些相似,實際上並不相同。在具象的身體結構上,有許多碎維的圖像,如上一節所說耳穴、眼睛的虹膜、腳底臟腑分布區等,都是有整體結構的自我相似性。但是在生理的抽象功能上,每個子系統中都會呈現其他系統的功能,例如心臟搏動的波譜裡,有呼吸的信號譜,或者說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信號譜。只是針對某一子系統來觀察時,這個子系統的信號強度佔優勢而已,其他系統的信號強度則退居次要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子系統中,全部的生理信息波會重整成不同的主從結構。在小的格局裡可以看到大的樣貌,在大格局裡也可以看到各種縮小的整體樣貌,這樣的自我相似特質,在自然界裡到處都呈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真正的來源是自然界,不管是生物、非生物或天體,它們的互動關係都極為複雜,在物理學上我們要用「非線性」(nonlinear)的因果關係,才能比較貼切描述彼此的互動,因此我們認為自然的系統基本上都是非線性系統,而其現象也必然是非線性機轉的結果。反過來問,什麼關係叫做「線性系統」(linear system)呢?所謂線性系統就是給這個系統一定量的刺激,它就產生某一定量的反應,反應量和刺激量的比值固定不變。用數學的作圖來說,假如X是刺激,不管它是什麼樣的一個刺激,譬如X代表我們對一個彈簧所拉的力量;而Y是反應,代表這個彈簧被拉長的量。如果這樣的系統是線性系統,那麼將X和Y畫在方格紙上,所得到的圖示線條一定是一條直線,這就是線性系統的因果關係。如果所得到的線條是曲線,這個系統就叫做「非線性系統」。自然界裡所有的系統都是非線性的,偶爾看到一些好像是線性的系統,其實那只是忽略了一些微小的變量,簡化而得的概略系統,那不是真實的系統面貌。由於自然系統有非線性的本質,因此都有很複雜的結構和作用。
    
    因果循環和蝴蝶效應
    為什麼非線性系統會衍生出複雜的結構和作用呢?因為在自然界裡所有的過程都是因果循環。因果循環的意思就是某一個因造成的果,又變成自己的另一個因,再使系統產生新的果,如此因生果,果倒為因;此因再生果,果再倒為因,反覆不已就是因果循環。譬如X1是因,Y1是系統產生的果,這個Y1果又變成系統的因X2,再影響系統使它產生了第二個果Y2。第二個果Y2又變成系統的因X3,使它再產生下一個果Y3。如此因果循環不已,在數學上叫做「疊代法」(iteration),用我們比較熟悉的一般語言來講,就是「因果循環」。
    自然界的系統都是非線性的系統,它們的互動都是因果循環。由於這兩個要件,使得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呈現碎維圖形的結構。這樣的結構讓我們覺得自然現象都是複雜的現象。宇宙之所以有那麼豐富的內涵,就是因為自然界盡是這樣的系統──非線性而又因果循環,所以造成這麼複雜的宇宙萬象。
    也許我們會問:「這樣就可以造成複雜的宇宙萬象嗎?」會的。為什麼?因為只要在剛開始時有一點微小的偏差,經過這樣一轉、二轉、三轉,因果循環轉了幾轉以後,一切就變得非常顯著而複雜。在起始點上只差一點點,可是因果轉了數轉之後,所出現的後果可能就差了很大。我們的成語叫做這種現象為「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現代的物理學、氣象學,把這樣輾轉放大的效應叫做「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意思是在南太平洋有一隻蝴蝶拍動幾下翅膀,也許我們認為那沒有什麼,可是影響所及到了北半球,就造成一個驚人的颱風。
    啊?這怎麼可能?可能啊!它雖然只是拍一拍翅膀,所產生的空氣擾動非常微弱,可是不要以為它的作用微不足道,它的後果可能是驚天動地的自然現象。由於因果循環它擾動空氣的效應越來越強化,循環了幾千次、幾萬次以後,這個大氣系統就可能出現颱風眼的漩渦。再加上地球的旋轉,整個地球氣溫的分布,就可以使得它變成一個強烈的颱風,所以我們把它叫做「蝴蝶效應」。這是一位研究非線性氣象的科學家所提出來的一個名詞。其實,這和我們中國人講的「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有著相同的觀念。在中國的文化裡普遍有這樣的認知,例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颶風起於萍末」、「察微知著」、「因小失大」等,都在說明小可以影響大,普遍知道這種小大相關的現象或作用。過去的中國人對很多東西的了解,都會注意起始點,從起點開始就做對了,後續的發展就容易做成功,否則愈做愈亂,經常會變成難以收拾的殘局,「好的開始成功了一半」就是有蝴蝶效應的體認。
    當然,這裡也就出現一個可能的情況:「由於起點差那麼一點點,所產生的後果是就有那麼大、那麼難以掌握,我們就不可能控制、了解系統所有的可能狀態。」這種不可能了解的特性,指的是系統必然有很複雜的變化,複雜到難以理解和掌握。這種不可盡知的現象,對我們而言就叫做「混沌」(Chaos)現象。
    自然界裡,永遠有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和控制的事物,從地底下的地震,到地面上各種生態的變動,往上到天空中的氣象,甚至於天上的許多隕石,用我們現有的邏輯和知識,都沒有辦確切認識和掌握。我們做不到完全的控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也隨時存在。也許我們會說那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所以無法完全掌握。反過來看我們自己身體裡面的東西,是不是就可以全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呢?也是不能夠。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舒服,這個不舒服從那裡冒出來的呢?也許是去年打了一個噴嚏,今年才形成這個不舒服;也許是更前一年不小心吹了冷風,才打了個噴嚏,輾轉到今年變成不舒服的感覺。
    
    陰陽、五行
    在許多的生活層面裡,我們會體驗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碎維結構,為了掌握這些結構,也為了簡化對這些結構的認知,我們可以透過心靈的自我修練,學習各種心靈「自淨其意」的運作方法,做不同層次的調節,就可以在不同層次的心靈功能上,體驗到不同等級的複雜度,或者說看到不同等級的簡易度。雖然先將心靈還歸原初狀態,在去面對事物的認知方法,對於現代人來說相當陌生,但是它卻是比較自然的認知途徑。中國古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對於林林總總的宇宙萬象,有了陰陽五行的簡易原則,統刮認識了生活的許多經驗。
    「陰陽」二分法是人類最自然而簡易的認知方法,甚至也可能是所有生物都懂得的方法,藉由這樣的認知判斷,生物學會生存的「避就」經驗。當然,在中醫學裡,這陰陽二分法,對於臨床治療的概念發展而言,還帶有控制論的負反饋的意義,這等講到控制論的時候再來細說。
    第二個認知的簡易原則,就是所謂「五行」的概念。過去,我們在學習中醫的時候,以為「五行」的想法只是個整理經驗的模型,在許多試用的模型當中,選擇比較好用的一個,硬生生的把它嵌進中醫的經驗裡,形成中醫學的基本理念,用來解釋臨床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
    其實古人選擇「五行」做為認知的原則,未必是這樣的過程。我們如果能夠在靜坐裡,將心靈倒退回原初狀態,慢慢感覺自然事物的互動、氣的流通和異動,我們就會發現五行是知覺自然產生的認知,而不是用推理的方式,或者是科學上所謂建立模型,由簡單的二分法到複雜的多分法,才琢磨出「五行」的思考模式。以古人敘事的方式,五行的出現絕不是這個樣子的過程。
    為什麼我會說得那麼的肯定?因為在我的禪定經驗中,「五行」的出現,就是在很原始的心靈狀態下,直接知覺它的存在,超越了經驗累積的醞釀過程。我發現,當時面對宇宙萬物,會自動出現「五行」的特性以及互動的關係。所以我相信古人也有過這樣的體認,從直接的知覺裡賦予「五行」這樣的名稱。剛開始時,大家對五行的了解,也許是從知識的學習上得來,我希望將來是從直接的體驗上得來。
    
    氣血、經絡
    中醫學裡又有所謂「氣血」的概念。「氣」是什麼?「氣」有指空氣的意義,也指精微物質產生的能(energy),精微物質就是從飲食轉化而成的生化物質。它們所產生的能量多寡,決定了氣的強弱。除了空氣和能之外,古人所認識的氣,也包括了我所謂的「信息波」。它和「能」有些許差別,沒有熾熱逼人的感覺,也就是沒有火氣。所以他們把它寫成這個「炁」字,現在人已經不太常寫這個古字了,只懂得寫這個「氣」。這個「氣」字比較具象,可是後來的人拿這個氣字代表許多東西,有物質、有能量也有信息,可以說通通都囊括在裡面。
    血」是什麼?「血」是指人體組成裡,比較偏向物質方面的東西。「血」不是單獨指血液而言,它還代表著津、液、精微物質及其他所有的物質。所以氣血的意義,不要太侷限直接想成是「能量」和「物質」,真實的認知會發覺,它們有很多其他的內容。
    經絡的發現是因為練氣功得氣,這時身上有氣的流動,而氣所流動的路線就是經絡。古人的經絡圖整然有序,其時即可能是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所認識的路線,當然不是像現代科學的實驗方法,用儀器測量、標定出來的路線圖,而應該是古人在練功的時體察出來的。即使現在有許多人練氣功,也一樣會發現相同的氣感流動路線,因此經絡是客觀的存在網路,而不是為了便於認知所擬造的虛幻模型。它的存在和特性,不僅有主觀的經驗基礎,也經得起客觀的科學驗證。
    練功得氣的原理,也和系統的非線性有密切關係。我們在練氣功時,到底追求什麼?將各種氣功的修練方式總結起來,其實修練真正在追求的是身心的和諧度。當身心達到和諧狀態的時候,身上許多能量的波動就會協調地組織起來,形成能量非常強的一波動。這樣的波動有其特殊性,在物理學上稱它為「孤立波」,英文名稱叫做soliton。
    孤立波有兩個特性:第一是它的波形能保持固定不變。第二是它傳播的速度也固定不變。有了這兩個特性,就等於它和周遭環境沒有互動的關係,孤伶伶存在的一個波動,所以才會將它叫做孤立波。這樣的孤立波動,在海邊常常可以看到。當強風吹著海面,很有規律的吹著、吹著,擺盪的海水眼看著就形成了起伏的海浪。從遠處海浪一直慢慢朝著岸邊拍打過來的時候,它的波形一直保持相當固定的形狀,推進的速度也很穩定,直到岸邊被沙灘或者亂石堆破壞了,它才消失不見。
    過去我們在讀地理的時候,最熟悉的孤立波例子,就是每年八月中秋的「錢塘潮」。海浪形成孤立波以後,一直以穩定的形狀和速度,從海面上向錢塘河口奔馳而來。錢塘江口像個喇叭口,外寬內窄。海浪碰到節節狹窄的河口,頓時掀起高高的浪花,形成當地每年的自然奇觀。「錢塘潮」就是一個孤立波的例子,它當然也要等到秋天的季節,有那樣規律的風不斷地吹著海面,才可能帶起這樣的波動。
    其實在人體裡,隨時隨地都是孤立波的流動。在什麼地方?在神經系統裡,神經系統中流動的信號,任何一個都是孤立波。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波動?因為我們有任何感覺,都會沿著神經末稍傳向中樞,然後再從中樞傳向身體的其他部位,產生生理或心理的反應。如果這個信號波的形狀一路發生改變,就代表它所攜帶的信息發生失真的現象。這是不可以發生的事,否則原來是痛的感覺,傳到神經中樞竟然變成舒服的波形,使大腦得到錯誤的感覺,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指揮,這怎麼可以?或者原來是甜的感覺,傳到神經中樞竟然變成苦的感覺,這一樣是不可以饒恕的錯誤。原來是什麼知覺,傳過去就要是什麼信號波,不可以失真,無論傳多遠,都必須保存相當多原始的資料,這才不至於使生物體發生誤覺和誤判。要保持它所具有的原始資料,也就是這個波所攜帶的信息不能改變。波動不改變信息內容的要件,就是波形要固定。
    其次是沿著神經傳播的信號波速,絕對不能有忽快忽慢現象,否則我們無法建立知覺和反應的經驗,速度不穩定,知覺和反應一定會發生錯亂。所以在神經裡傳播的信號波,必然要有固定的速度和波形。這兩個條件就是孤立波的特質,因此沿著神經傳播的所有脈衝,其實都是「孤立波」。
    當氣功態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出現很和諧的狀態波,形成所謂的氣感。這樣的波動也一樣是孤立波,它可以沿著身上的某些路徑走動,所走過的路徑就是古人所說的經絡。經絡其實極可能是這樣發現的,而不是一般的書上所講的揣測,以為經絡是從臨床的醫療經驗,慢慢累積起來的認知。那是很難累積起來的認知。有了氣功的主觀發現之後,在客觀上才依據臨床的經驗,整理成一個有調理的系統。把身體的經驗融合到經絡系統裡,在生理和病理上所得到的內在認識,就叫做藏象或臟象。
    經絡臟象學說和中國文化發生的特質,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有了經絡臟象的認識,利用它做為臨床醫療的依據,以維護人體的健康,就形成中醫的特色。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針灸?一直都是大家很困惑的問題,從上面的敘述裡,針灸醫術的發生和修練氣功的體驗,其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有了這些修練氣功的認識以後,把體驗慢慢擴張,和環境的人事物互動,也就有了許多關係的認識。這種互動經驗的累積,形成系統觀的認知來源。我們常常會和某一個人有良好的互動,進而形成合作的關係,於是兩人就成了一個穩定的組合。如果和很多人形成很密切的良性互動,彼此合作的關係建立起來,就形成一個堅強的團隊。
    同樣的,我們和環境有很密切的互動關係,人與自然的系統概念也就出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強調,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而且做到什麼分寸地步,都非常重視也相當有認識。就像在《孟子》裡就敘述:什麼時候去捕魚,魚網的孔目要多大,都要拿捏分寸。網目不能太小,太小了,連連小魚都會撈光,沒有了魚苗,後續的水中生機斷絕,整個生態就破壞,那麼以後的生計也就難以為繼了。古人很懂得人和環境的互動,要建立在生生不息的平衡態上,不能殺雞取卵、竭澤而魚,因為他們從許多方面的認知上,早已有了系統的整個觀念。
    中國人講求民胞物與、仁民愛物,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觀念呢?這是因為和環境互動的經驗告訴他們,只有這樣的互動,維繫著動態的生態平衡,我們自己才能夠長久生存下去。絕不是「只管我要的,不管別人的生存,或者別的生物的生存」,為人不可以是這樣私心。古人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什麼叫「上天」?中國人的上天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是四周的環境,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統整成系統。我們也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什麼意思?從系統的概念來說,我們都是系統的成員,彼此都有一定的聯繫和互動,才構成系統的狀態。如果有人自恃得理,逼人太盛做到太絕了,必然會傷害系統的整體秩序,使系統發生動盪變化。從過去的歷史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系統觀念所衍生出來的諺語或格言,教導人們信守系統平衡的原則。反而是現在的人,好像對系統平衡的觀念,都顯得淡陌了,常常是個人主義至上,不自覺的破壞了自然的系統循環。系統循環遭到了破壞,我們自己也無可避免將就深受其害。
    由於瞭解了大自然和人的關係,我們也就知道,有時候碰到人力不可及的自然狀況,人類不可逆天而行,需要量力而為學習適應與忍耐,很多時候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人類才能夠存活。如果不能隱忍、不能順應,冒犯天威我們很難活下去。過去的人認為「順天則昌,逆天則亡」,並不代表他們太懦弱沒有勇氣克服困難。相反的他們一定比我們堅強,否則要生活下來談何容易。然而,他們對於自然的力量會這樣順服,絕不是太過愚昧無知,他們深知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道環節,要跟大自然形成剛柔並濟的關係,才是生命長久生存之道,所以他們不會故意去對抗大自然,自毀生存的機緣。例如有人要蓋一棟房子,它的方位、日照、水流、風向、土質等地理環境,以及房舍的高矮、造型、材料、顏色等,他們都會加以考究,甚至於家裡面的廚房該擺在那裡、臥室安置在那裡,都按照他們的自然觀去計算、去衡量,然後才把它設定建造起來。
    這些考究事項的,就形成中國人對生活的許多規矩。大家仔細看過中國樓房塔妙的樓梯建築嗎?在建造一座樓高數層的房舍屋宇時,樓梯的階梯數總是奇數、偶數、奇數、偶數交替相間,以形成陰陽平衡的數格。比如說上這一層樓有奇數個階梯,再上另一層樓時,階梯數就是偶數,絕不會不是通通都奇數,或者通通都是偶數。因為只用一種數建造樓梯,當我們拾級而上高樓時,踏上樓層的腳步,也許最後一步總是右腳踏上去。如果要上好幾層樓,每一次都是右腳踏到樓層,連上數層樓後你會發覺,自己的身體老是偏向一邊,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如果這一層接梯數是偶數,下一層則是奇數,上樓就不會有這樣的偏頗感覺了。
    所以中國式的高樓建築,在接梯數的安排上一定是奇、偶、奇、偶的排列,使生硬的房子建築,和人體的知覺互動產生平衡的關係,形成系統的穩定聯繫,使住在房子裡的人保持健康的身心。你們看看,這奇、偶、奇、偶相間的排列法,在中國人說起來,就是陰陽交互平衡的意思,不能全部都是陰,也不能全部都是陽,陰陽要自然調和。由此可見中國人在很多生活層面,即使是簡單的結構上或數目上,都要有所講究,以求得與自然有完美的互動。這些古老的文明智慧,慢慢被我們現代的中國人遺忘了,甚至認為那是意識型態的荒謬之舉,我們生在科學的時代,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這些想法。這類粗暴的文化批判,,讓古人許多智慧和經驗不斷流失,多麼可惜呀!
    人類的生活裡,有許多可以探索的層面,根據不同的認知理念,可以歸納出來的東西當然很多,但是很基本的認知,我認為可以列論的大概是以上所說幾項。
    
    文化的形成
    緊接著要講到中國歷來有許多能人異士,把很多的生活經驗、體察,做了階段性的整理,也創作一些便利後人學習的讀物,使得整個人類的文化,每過一陣子,就有升級的進展,將前一段所累積的文明,做一番提煉或集大成。他們在做整理或發明時,很多文化的層次跟著躍升,視野也跟著拓展。譬如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寫字是要用刀把字刻在竹簡、木片上,這樣的紀錄工作很辛苦,所以字數不能多,句子不能長。以致於只有最重要的字句,才能被刻記下來流傳,所有的記錄都是很簡單的語句,幾句話就要把全部的意思放進來。因此,古老的文章書簡讀起來,都是言簡意賅,字句很精簡,意思卻很豐富。
    我們要體察到當時記錄事物的不容易,沒有便利的工具可用,只能如此留下經驗。等到後來有辦法用筆寫在紙上的時候,文明的記載就方便很多了。所以整個中國的文化發展過程,長篇大論的文章一定是後代晚近的事,越接近現代,工具越便捷可用。進入二十世紀就更便利了,有錄音的設備,可以路下許多人的經驗談,很多時候幾乎都不需要用手再來書寫。早年讀大學的人寫筆記都要靠雙手,還沒有影印機,在鋼版上刻寫臘紙,然後油印成講義分給人家參考。可是現在有影印機,很多學生上課就不作筆記,拿別人所作的筆記上機一影印,整個學期的筆記,不費多少時間力氣,全都複印完畢。
    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得之不易的時代,能得到的東西都很珍惜。現在太方便了,東西太容易要得到,好處是可以傳播很快,大家都有機會分享;壞處則是珍惜的心減少了,不會細心去品味反省,許多東西都只是過眼雲煙,而沒有深刻的經驗。我們要想在這些歷史文物裡,看到一些文化的精華,就必需要花費多一點的時間和心力,才可能有所體會。可是在這種溜灠而不重視經驗的時代裡,多數人就是少了那種體會的智慧,接觸在多東西,僅止於之式的收集,浪費了許多可以使生命成長的寶貴機緣。
    古人所遺留下來的東西,有時候一、二句話裡,所包含的意思就非常深厚、廣博;不像現在的文明產物,我們讀了好多的東西,才獲得一鱗片爪的意義。過去我們小的時候,常愛讀的是詩詞歌賦,現在的孩子們常寫的卻是字句較長的新詩。古詩詞和新詩比較起來,古詩詞的用詞遣字很精煉,常常一、兩個字就能點出美不勝收的意境;可是現在的新詩,常出現囉嗦的語句,講了一大堆話,搞不清楚要說什麼,新詩寫得好的人少之又少。
    在文化的傳遞上有一個關鍵點,要傳下來的人和要承接的人,都要有相同的喜悅的心境,願意傳承文化,文化的精華才可能順水如流綿延傳遞。如果彼此對文化沒有認同的喜悅心境,文化的精華是傳不下去的,即使勉強傳遞也是有形無質,很容易就失真或斷裂。要如何讓人對文化感覺到喜悅?首先就是要能欣賞,也就是進入文化原創人的心靈世界,欣賞他的心靈之美,才能掌握其精華。其次是在心賞之餘,承接的人還要發覺「猶有發揮」的心靈空間,才會有足夠的意願繼往開來。如此傳承下來的文化,就有了生命的活力,會不斷地繁衍發揮下去。
    所有文化的東西不可能機械式的交待下去,讓人照單全受,沒有給予人自創的餘地,這種傳遞管道不可能建立起來,勉強傳了幾代,就乏味失傳了。所以不是鉅細彌遺什麼都教,就可以傳之久遠。有些東西是屬於接受人可以發揮的,要保留給他,讓他的心靈有發揮的空間,才不是窒息般的傳承關係。因此當我們想把中國古老的東西,長久流傳下去的時候,我們只抓重點來討論,其他的內容則交由承接的人,靠自己的靈感去填補空隙,讓文化的認知豐富起來了。
    不是全然接受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在接受時,故意斷章取義接收不全,而是指心靈不要被眼前的認知限制。如果只是全然的接受,像填鴨子式的把心靈填得滿滿的,自己沒有絲毫轉圜的空間,就會有窒息或失去生命的感覺,對於文化的欣賞很快就乏味。做沒有樂趣的事永遠沒有動力,也不會長久。反過來,在接受的同時,我們也參與未來文化的創作,看得到自己在文化長流中的定位,自然會以喜悅的心繼續把它再傳遞下去,因為那裡有我們的生命。
    在文化的傳承裡,一定要留有這些創作的空間,從這樣的觀念來看過去的文物創作或發明,我們會發現,在很多地方都留有供人揮灑的空間,讓接納者有喘息、有創造、有參與的餘地。譬如,許多的中國畫裡,常有留白的佈局。留白是什麼?做什麼用?其實,留白可以讓我們看畫時,有越看越美的感覺。美在哪裡呢?美在看畫人的心裡,在這留白處,他可以有無窮的想像空間,這無窮的想像力來自心靈深處的創造力。我們對一幅畫會欣賞到滿心歡喜、笑逐顏開,其原因不盡然是畫作的魅力,而是眼前的畫勾起了我們的創作意圖,使得心靈有了創作的活力,用自己的意向投射在畫作上,產生共同創作的喜悅。我們之所以「滿心歡喜」地欣賞它,其實是在欣賞自己的生命活力,也就是欣賞心中的意境。
    文化的傳承必須是以這樣的欣賞心意做為延續力,才能夠使得過去的文化,透過我們再往下傳下去。如果每一代的人都懂得這一點心力的銜接,那麼文化的傳遞工作,本身就是共同創作,也是喜悅的傳遞,而不是單調無味的搬運工作。我從你手上接了一個東西,沒有創作,再轉給另一個人手上,這樣傳很乏味,也傳不久。過去的文物裡,有許多這類屬性的東西,蘊藏了許多心靈創造力的營造。在《莊子》這本書裡提到,他很不喜歡用機械的方式來取代人力。他為什麼不喜歡呢?因為這樣依賴機械,就出現了「機心」。什麼叫「機心」?就是投機取巧的心意,唯有不取巧,我們才能感受到心靈深處,所擁有的鮮活的滋味。
    很多時候,我們學習新東西,不能聽聽就算數了,這個聽聽也算數的想法就是取巧。聽一聽就以為懂了嗎?其實和做得到或做成功還離得很遠呢!真正的懂,必須自己親自去品嘗、拿捏,有過十足的勝算才能算數。如果學習新東西能夠這樣再三品嘗,我們就能明瞭文化的發展,其實每一步都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涵。由於這些意涵無窮無盡,所以文化才能夠被傳承下來。
    當然,文化的傳承也要靠有些了不起的人物,扮演集大成者。歷史上許多值得一讀的書籍,或者很多令人讚嘆的學說,都要歸功於這些文化偉人的功績。例如被中醫師奉為規臬的經典之著《黃帝內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集結了長久以來多少前賢的經驗結晶,給後世的醫家可以承繼前人的智慧經驗,也開啟後世名醫輩出的生機。現在回過頭來看,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對醫學的理念,以及對臨床治療技能的發達,有這樣深廣的體認、有這樣恢宏的生命與自然的認知規模,實在非常了不起。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都做不到。不曉得當時是何許人也,會有這麼大的智慧,能把生命和醫學做了如此暢達的統整,使我們的醫學從數千年前,就有相當完備的整體觀。這樣的經典成書流傳以後,使得中醫的發展有了依循的軌道,有了指導的原則,跟著《黃帝內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慢慢往前走,才有後世的中醫學。
    有人集大成,當然也要有人教育年輕的一代,把它傳下去,這種教育的過程,也是文化能夠傳承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在這裡,就是在扮演傳承的角色。既然稱為「生命學研究所」,就是要做深度的生命品嚐,從品嚐裡欣賞生命的美妙,然後讓它傳之久遠。過去的人,把他們一生的體驗傳給了我們,我們如實地接到了嗎?接到了,我們是否繼續薪火相傳?
    文化要綿延不絕傳下去,必須要有民胞物與的心態,不是為了自己,要為天下蒼生。因為文化不是私產,而是共同的智慧結晶,「我自己得到了,也應該和別人共享」文化才有發展的生命力。我們能有這樣的心態,才會願意把好東西傳下去。但是中國人在這一方面,經常不是那麼開明,私心常常大過公益;更有許多人無功而受祿也不以為恥,瞟竊侵佔的行為十分猖獗。所以很多人為求自保一點心血,有些經驗心得或要領,總是父傳子,或者一脈單傳,旁人不得而知,甚至是只傳給兒子,絕不傳給女兒。就這麼偏狹地一代傳一代,文化的慧命有若懸絲之細弱,傳沒幾代或發生變故,好東西就此失傳了。
    只要有很多好東西,當我們想到可以傳下去,又願意傳下去,它就可能是文化的新契機,成為文化未來重要的脈動,自然科學近三四百年的發展,就是這樣影響了全世界。這一點我們始終沒有做好,傳了幾代,就成了消失的往事。這個原因何在?原因是沒有深入了解人際互動的系統觀,不知道尊重別人的智慧,也和尊重別人的生命一樣重要,因此在智慧的生命層次,我們還是屬於低等生命體。
    除了智慧的尊重外,我們的各種文明產物,經常停留在個別知覺或經驗的表達上,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始終沒有獲得一以貫之的道裡,抓不到異中求同的重點,也就很難把一己的經驗,做大幅度的延伸和推廣。所以窮其一生,他的體驗就只有這麼一點點,清貧的心則流露吝惜,他當然會覺得奇珍貴無比。如果隨便就給了別人,那自己就沒有了,我是「唯一能」的價值感就消失。因此在對他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絕不敢將自己的一點心血之得輕率傳給別人。
    如果我們能把一點經驗所得,透過精鍊的思考和試驗的過程,再深入探討下去,掌握它的重點、要領。那麼再進一步就是從這樣的認知裡,可以做出多方面的發展。當我們身上擁有許多本領的時候,也許不會那麼在乎把一些本領,公開給人家知道。有些東西是要等到人生的修為或素養,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領悟接受的,更是可以公開無妨,即使全部本領都給人,也不會覺得別人拿去了,我就沒有了。只要我們的心靈是活的,隨時都可以創新,胸有千萬丘豁,就不在乎別人拿去多少東西。所以要突破這個文化共享的障礙,中醫還需要下一翻功夫,研究其精簡扼要的哲理。掌握到要領以後,就不會說:「我花了二十年才學成的東西,我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講完,你們通通都得到了。你們才花一、二個小時,我花二十年,這樣我太不值得了。」當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非常多而活時,就沒有所謂「拿走」就減少的恐懼心態。
    在此課程裡,我沒有辦法沿用傳統的中醫教學方式來講課,因為那樣子,也許只把零星的經驗講一講,一年的時間就用光了。我試著把中醫的理念做一點整理,在整理的架構之下,大家來學習認識中醫。一旦得到了這些認識,自己就可以自修而學好中醫,這是我希望在課程裡做到的事。
    我所設想的這個架構,不僅要回顧中醫過去的觀念、方法,也要把現代的的觀念和方法放進去。古今的認知都能放進去以後,我們就可以自行學習,即使沒有人事事教導,也不會覺得無從下手,學習起來不會太辛苦。學習一種過去文化,許多都是經驗之談,沒有經驗的人,實在不曉得古人在講什麼。有了現代的認知和學習架構,那怕架構再好,我們也不能排斥體驗,因為只有實際體驗,才會抓到它的精髓。所以我們在自己的修煉上,還是要實際經歷一些體驗。
    體驗的過程是每一個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時作為材料和檢視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給自己下診斷、開藥方,妥善治療自己,將反應仔細地寫下來。這才會真正知道中醫所講的陰陽、五行、各種症狀、各種藥物的感覺是什麼。大家必須做這樣的功課,但是做功課之前,心裡也不要操之過急,先一步步把該學到的觀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確,後續的實際運用才不容易出錯。
    以後在適當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時候,不要保留狀況,要講出各種資料,讓大家分析診斷,因為資料愈豐富,診斷就能愈正確。
    我用了以上四個方向來看中國文化的起源,可是無論我怎麼詳說,乍聽者總是感到不著邊際,一顆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沒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紮實的感覺,就要在中醫學上應用它,心裡才會穩定下來。

上一篇:下一篇:(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