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 正在阅读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中西醫學的比較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2年11月15日
    
    醫學的分合
    醫學的目標是在研究人體疾病和健康的狀態。長期以來,人們都在觀察和實踐如何把一個疾病狀態調回到正常的健康狀態。這些經驗和知識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後世的醫學。所以,嚴格的說起來,醫學是在看一個完整的人,包括身心兩方面,以及這個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因而形成了養生的觀念。
      要起瞭解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從外面去觀察他。利用各式各樣的器械和醫者本身的感覺,從外面去觀察患者的狀況,是為外察法。既然可以從外面去瞭解病情,自然也就可以從外面去控制它,調整它,稱之為「外調控」。現在所有的醫學方法,不論是醫院裡的物理、化學、生化的檢驗,乃至於中醫的望聞問切,都是在這個範疇之中。
      不過,在傳統的中醫裡面還有另外一種觀察法,叫「內覺法」。患者自己的主訴就是一種內覺法。我所要講的不是這種內覺法,而是醫生對病人的感覺。醫生可以把患者身體的訊號接收過來,不假其他的器械,在他自己的身上感覺到
      
    患者的狀態,就可以瞭解患者現在有什麼問題。對醫生來說,患者不是在他身體的外面,而是和他同體。從前的名醫大都有這種知覺和能力。透過這樣的知覺,有些醫者同時可以調整患者的狀態。有時候,你去看一位醫生,跟他聊一陣子,卻發現原先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已經不見了。這就是說,醫生如果有這種能力時,他可以感覺到患者有那裡不舒服,他的身上就會有類似的反應。當他把身上這種反應調好,讓不舒服的感覺消除之後,患者身上的不舒服感覺也就跟著不見。這種辦法就是「內調控」。
      可是這種辦法很難作標準化,很難有一個固定的學習模式,也很難講得出一個很具相的證據。這種方法不容易傳遞出去,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就很難傳遞得下去。在現代的醫學裡,根本就排斥這樣的方法,認為醫生要永遠保持客觀,不要和患者混在一起,變成主觀的認定。所以在現代醫學的教育裡面,基本上是秉持醫生和患者分離的想法。於是根本不會去教這種內調控的方法,甚至要完全避開,避免和患者混在一起。
      可是在傳統的中醫裡確實有這一部分。我有一位中國大陸的朋友就有這種能力。他跟患者之間的接觸不一定要把脈,只是坐著跟他聊天,然後就可以把患者的身體狀況甚至是家庭狀況如數家珍地都講出來,一講就講一、兩個小時。講到後來,人就被感覺得完全轉變了。原來中醫裡面這一部分的心法和技能真是出神入化。有了這樣的經驗,才知道中醫裡面還有這麼一部分是我們所不熟悉的。但這個心法很難學,因為你如果不是有很好的身心修練,根本就到不了那個層次。
    另外,在台北我也碰過一位中醫師。他把脈和平常的把脈不一樣。我們把脈都是手指搭在患者的手腕上,但他是在整個手臂上像是彈鋼琴一樣彈來彈去。我頭一次看到這種把脈,很不可思議的、輕輕地在手臂上面彈來彈去,可是又很準。後來我才了解,原來這就是內覺法。
    這個內覺法和患者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接觸,就能講出一堆東西來,患者會覺得很不可思議,覺得有點怪力亂神,為了避免太神乎其技,所以這種醫生就改用皮膚接觸的方式來取得患者身上的信息。其實可以不用這種接觸的方式。不過利用皮膚接觸的方式,患者會覺得至少還有個管道,比較容易相信。而且對醫者也很好,可以診斷出很多蠻有趣的現象,而且都蠻準確的。
    所以在中國傳統的醫學裡面,從內或從外都可以察覺患者的身心狀態。其實內外兼修才是真正的醫學,現代的醫學裡這部分就已經不見了,甚至根本沒有提到。更有些人把它當作是一種迷信、當作怪力亂神、當作是江湖術士的一個把戲,其實不然。
    從我們之前講過的「生命多重結構」來說,人和人之間一定有信息在溝通。信息的分布範圍很寬廣,只要你學會抓到那個信息,你就可以解讀很多東西。不僅僅是周遭所有的植物、動物,甚至於非生物的東西,你都可以有感覺。當你可以抓到信息時候,你的內覺法就應該自然而然的出現。可是現在的人越來越依賴外在的工具,久了以後,內覺的本能就越來越退化,這部分也就越來越看不見了。偶爾有一、兩個人有這樣的能力,就覺得他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醫術。實際上,這是醫者本來就應該具備的。一個醫生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他只是有一個軀殼而已,沒有「心」的作用。沒有了心靈的感覺,這個醫術也就沒有了「人」的味道。
    外覺法和外調控
    即使是外覺法和外調控,也分成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把身體一層一層打開來看,稱之為「開箱法」。這樣的作法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法非常一致。化繁為簡,把一堆複雜的東西拆解成小塊的,小的再拆解成更小的。這裡面有一個假設,就是說,把東西分得愈小,它就愈簡單,也就愈容易瞭解。可是當物理學把物質一路的分解,分解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這樣一路分解下去,到了更小的微粒子,就是所謂的夸克。分解到這個地步時,發現沒有辦法再分下去。因為再分下去,就要靠東西去碰撞,一碰撞之後,又碰出一大堆很複雜的東西來。所以,原先那個「東西愈分愈小,就愈簡單」的前提假設就站不住了,沒有辦法再發揮指導的作用。基本粒子一遭碰撞,就會跑出一大堆的東西。在簡單裡面,其實還包含了很多的複雜。
      這樣的開箱法講求分析、可度量的。因為要開,所以要有一個明確的對象,可以觸碰,可以測量。在這樣的理念和哲學基礎之下,開箱法只能研究物質層面的肉體。這樣一路研究下來,就形成了解剖生理學、病理學,都是看得見的,至少是儀器可以量得到的。因此,就大量借用物理和化學的原理和實驗方法。我們常說,西醫很合乎科學,這句話是對的。從大體解剖到組織、器官的解剖,再發展到細胞的解剖,現在又到了解讀細胞裡面的基因。這樣的研究方式完全符合物質科學的基本前提。越看越細微。
      當你越看越小的時候,應該也像物理學的基本粒子一樣,會有越來越多的東西才對。西醫沒有這種能力,只好變成專科,分科越來越細,每一科只管一點點的東西。沒有那種精神、精力和時間來注意整體。事實上也做不到。於是只好朝著微觀的方向不斷的發展。現在醫學界認為只要能解讀人體的基因密碼序列,就可以在人一出生的時候,就瞭解他這一輩子的發展情形。其實這只是科學家的一種想像,以為可以如此。很多東西都是出於想像,等到實際做成了之後,就會發現實際上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就像自然科學的理念,認為大的東西都是由小的東西堆疊起來的,那麼去看小的東西,應該就可以瞭解大的東西。等到真正看到小的東西時,卻發現它其實並不簡單。每一個小粒子裡面都非常的複雜。
      在過去,我們認為東西塞滿一個房子,就是很複雜。等到把東西搬空,這個房子的狀態就變得簡單。在物理學上也是如此認為。要使得實驗環境變得單純,就要儘量把空氣抽空,把東西搬走。所以抽真空在物理學的實驗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環境條件。可是當越抽越空的時候,那個環境是真的簡單了嗎?現在的高能物理學告訴我們,最複雜最複雜的空間就是真空。最空的時候,就是有最多的可能性會在那裡發生。把房子搬空了之後,這個空間是不是可以做各種可能的用途?可以用來辦晚會,可以用來做書房,可以用作各式各樣的用途。所以真空越空,其實就有越多的發生狀態的可能性。
      現在的高能物理學知道,真空是最複雜的狀態,在那裡面什麼東西都可能發生。這種新的認知,讓我們認識到,有許多哲學和基本理念,都是想當然耳,等到真正做到了,情形就不一樣了。這就讓我們想到,西醫沿續自然科學的思維脈絡一直發展到現在,其實還有很多人沒有感覺到潛在的危機。以為只要這樣做下去,就可以明瞭一切。就像早在十六、七年前,自然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把宇宙裡面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以後的物理學家沒有事可做,只是享受他們做出來的成果。曾幾何時,才幾年的時間,他們立刻發現全不是那回事,我們完全沒有辦法決定整個宇宙的來龍去脈,和它的運作情形。
      為什麼?因為以前的天文觀念是一個機械觀,認為宇宙每一個星球都是一個大機器的零件。只要把這些零件的運作模式弄清楚,整個機器,也就是宇宙的運作模式也跟著弄清楚。因此,很容易有那種已經掌握宇宙的想法。沒有幾年,就觀測天文的工具改進了,立刻就發現根本不是那回事,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瞭解。
      醫學也是一樣。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以為一切問題都已經搞定了,以後就是一片坦途,光明燦爛。現在卻發現,疾病是跟心理有很密切的關係。於是就有了心因性疾病。由於心理問題所造成的身體症狀。現在的西醫愈來愈重視心理層面的問題。
      從生命多重結構來說,心理影響生理是必然的事情。心智不同,所散發出來的信息就不同。信息不同,身上能量的調度就是不同。能量的調度不同,身上的生理狀態就是不同。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是在西醫的哲學理念上,因為要看得見、量得到,只能一層一層的剝開來看,所以只能看身體。看了很久之後,發現有許多身體的問題是從觀察身體所得到的知識所不能解決的,才想到心理方面。
      在中醫裡,不是用開箱法,而是黑箱法。也有些人把開箱法叫做「白箱法」。有沒有「灰箱法」?有啊。半開半閉就是了。其實所有的系統都是灰箱。那怕是現在分析到基因的層次,還是有一些地方是沒有搞懂的,就成了灰箱。
      什麼叫黑箱法?就是不把箱子打開來,純粹從信息的出和入,來看人的身體系統有什麼特性。就需要綜合很多很多的資料,然後推論出一個道理來。這個道理就是規律,有了這個規律之後,方才可以掌握它的特性。
      為什麼會採取黑箱法呢?理由很簡單。第一、在過去的中國文化裡,像現代那樣的科學和技術並不發達;第二、沒有適當的儀器作為輔助。用刀子一劃不就切開身體了嗎?這是做得到的。在《黃帝內經》裡面,量度各種臟器的長度,也畫出臟器的形狀和位置。可以和現代解剖學的結果來相比。大概要到小數點的第二位才有一點差異。中醫雖然也做了解剖,可是卻沒有拿解剖所看到的東西作為它的生理學基礎架構。卻找了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經絡來作為理論的架構,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其次,中醫認為把東西打開來看,就改變了原有的狀態。不能依據改變了之後的狀況來瞭解,而是必需要根據原貌來瞭解。採取黑箱法不僅是有它的時代、歷史背景,更有理念上的根據。
      黑箱法所看到的人體正常或不正常的生理規律,就成為中醫的醫理。用藥也是依據黑箱法,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也是從療效來認識中藥。就有了所謂的「藥性歸經」。藥性有升、降、浮、沉和各種不同的味道,就利用這些系統的概念來理解中藥。中藥的理念完全不同於西藥,它不著重於裡面的成分,而是著重所發生的效應。單味藥有單味藥的效應。組合而成的方劑有方劑的效應。中藥的理念和醫理完全是從黑箱法的系統概念去認識的。因此,中醫就是用系統的觀念去認識人和他的生理系統,以及對人能夠產生影響的所有的東西。因此,中醫始終都保持一個宏觀的視野。它沒有細的概念,不會朝微觀的方向走。
      雖然它有很多狀態,基本上,都還是落在宏觀的範疇中。像是天熱、天冷、乾燥、潮濕等。相對於自然科學那種微觀的、可以量化的、可以拿出具體數據來的方法,黑箱法就顯得含糊籠統。所以在過去,有很多激進的人物,像吳稚輝(黨國元老)、傅斯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所所長)等,曾公開的指責中醫是不科學的,是很主觀的醫學。可是實際上,就表象來說,這種說法大致可以說得過去。因為中醫是不按照西醫和自然科學的規則來運作,當然就不符合科學的標準。不過,就是因為中醫不是在那個線性、邏輯、因果的思維範疇之內,所以才能為人類的生命保存另外一些可能的發展性。
      譬如說,科學一直要求有良好的重複性,量到某一個指數,不管到那裡去,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可是,在中醫裡,同一個患者由不同的人去把脈,所做的診斷就不一樣,於是就很難標準化。可是這個中醫,要說它不科學,有時候還是真的不容易。因為「科學」的定義不清。我們必需回過頭去重新想「什麼是科學」。到了一九四八年有一位奧地利的科學家Fetaloge 建構了一套叫「控制論」的學問。出了一系列的書。從那個時候起,大家都認為系統學也是一門科學。它處理的概念完全不同於當時的科學概念,所運用的數學也是比較系統化的方式。
      系統學是在一九四八年方才被提出來的概念。可是,中醫運用系統學的概念已經幾千年了。用了幾千年的東西,由於沒有標籤,就被認為是不科學。我們跟著人家這樣的說,就這麼去認定中醫,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一個東西不一定要有標籤。從田裡面挖出一個東西,人家跟你說「這叫蕃藷」,你就叫它蕃藷。難道沒有名稱,或者你不知道它叫什麼名稱,它就不是蕃藷了嗎?當然不是。只要挖出來的東西,看上去像蕃藷,它就是蕃藷;看上去像馬鈴薯,就是馬鈴薯。不會因為貼上一張其他名稱的標籤,而有所改變。我們很容易受一些標籤、象徵的影響,而忽略了實質。
      中醫的實質就是一種系統的概念。這種系統的概念是所有的人類不假數學和科學而能認識自然的基本辦法。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沒有例外。三百年來,有了科學,它提供一套辦法,可以讓掌握到物質和能量這兩層次比較準確的指標和數量。只是如此而已。能夠這樣掌握的東西,其實極其有限。例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時候不是很準的。經濟發展有時候起伏很大,根本沒有辦法預測。因為經濟活動是社會整體在活動,不是單一的個人在活動。即使是單一的個體,也要考慮到個體自己的想法。所以經濟學上有些研究沒有辦法像物質科學一樣,所有東西都在研究者的掌控之中。
    我在生命的多重結構裡講過,物質科學之所以那麼成功,那麼有說服力,主要是物質的特性:沒有很大的活性,也就是沒有很大的變異性,比較固定的。像一張方桌子,就一直是方桌子,不會明天變成了圓桌。可是有活性的東西,越趨向有生命的東西,就越不固定,也就是昨天和今天不一樣,今天和明天不一樣。因為可能不一樣,所以你沒有辦法確定它必然會是如此,或者將來會怎麼樣。就像說我們認識一個人,儘管相識超過二十年,你還是沒有辦法預測他明天的情緒是好還是壞。可是,如果是一個物體的話,就不會有所變化。科學之所以能說服大家的原因,就是它研究的對象是沒有活性的物質。現代醫學一直跟物質科學亦步亦趨,一直企圖找出良好的重複性,於是你就可以明白的看到現代醫學的問題出在那裡。
      這種黑箱法不是中醫專有的,世界其他民族的傳統醫學也大多是用黑箱法。西醫在早期也差不多是黑箱法,直到把自然科學方法引進來之後,方才有了大幅的改變,形成現在的微觀模式。
    醫學的完備架構
    
      醫學有宏觀和微觀兩種發展模式。發展到現在,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也互相不認識,大家想想,這兩者之間應該如何的整合?很多人都想要整合中醫和西醫,可是他們做不到。原因是只在末端做文章,像西醫所說的高血壓,中醫裡面有沒有對應的病名呢?很難對應。高血壓在中醫裡,有時候是說肝陽上亢,有時候說是腎陰虛,有時候說是肺氣虛,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有時候中醫所講的東西和西醫所講的東西又不一樣。西醫所講的糖尿病和中醫所講的消渴症也不完全相等。這種整合中西醫學的努力已經做了很多,可是不能成功,其原因並不是參與的人太少,做得工作還不夠多,而是在philosophy上就完全不一樣。
      這種困擾我也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真正可行的解決之道。直到我接觸到西方的同類療法和穴道電檢法,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中醫和西醫還是有可能整合。只是不是過去的整合方式。
      在過去,我們一直想要在物質和能量這兩個層面上做整合。那太難了。當我們把目標提升到比較高的能量層次,以及再上面的信息層次,就有整合的可能。為什麼?那怕是最微觀的東西,發展到某一個地步,其實都是信息波的一種。只是它的尺度比較小而已。例如你看基因,它的尺度就非常的小,但是它也是一種波動,不是一粒一粒的東西。我們看現在所發表的基因圖,是長長的一條,有很多粒子排列起來。可是你要曉得,這些基因粒子之中,這個粒子動一下就會影響到其他的粒子,一連串的影響下去,就會形成一個波動。換句話說,每一個粒子的外圍的電子稍微有一點擾動,就會影響到周圍,於是整條基因的發揮作用不是基因的粒子,而是粒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斷的傳遞,那就是波動。
      所以很多時候,你必需從較高較廣的層面去看,才可以看到其中的關聯。現在儘管已經把基因排序排出來了,將來勢必要走到波動的範疇來,不走到這個地步,基因研究是沒有辦法瞭解基因有多少功能。現在的科學家認為這一段基因做什麼,那一段基因做什麼。那一段基因所產生的主要效應是它帶有那種功能。可是光有那一段,是沒有用的。必需要有其他各段的基因相配合,才有這樣的功能。就像講一個人很偉大,是因為周圍有很多人擁護他,認同他,方才讓他看起來很偉大。如果沒有這些擁護者,如何偉大得起來?在荒郊野外,只有他一個人,會覺得自己很偉大嗎?那時只會覺得自己很渺小。
      所有的東西都必需要連在一起,方才可以展現它的功能。要連在一起,就形成了它的功能。如果你到五十層的高樓上往下看街上走動的人潮,就像一個波動一樣。你也許會說:「不是個人走個人的嗎?怎麼會是波動呢?」那裡是個人走個人的,到台北街頭走走看,不都是受周圍人群的影響嗎?大家都彼此互動,就形成了波浪。人群稱作「人潮」,是非常貼切的形容。
      在宏觀的世界裡,更是一個波動。尺度有大的有小的,都是如此。我在穴道電檢法裡面又發現,原來穴道電檢法是藉著信號波(信息波)的傳遞,來篩檢一個人所需要的藥物和所需要的劑量。這都是波動的原理。
      既然微觀的是一套波動,宏觀的也是一套波動。用波動的理念來詮釋和在臨床上所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這時候我忽然發現,中醫和西醫要做整合的基本理念是在於「波動觀」。也就是信息。
      其次,要有一套方法來說服兩造。那就是穴道電檢法。後面會講到什麼是穴道電檢法。現在要講一講什麼是波動。
      你拿一根繩子抖一下,有些地方高起來,有些地方低下去。就是兩個區段的繩子彼此互動,不是各自獨立的。我上,你下;你上,我下。彼此之間就有了呼應。有了連繫,方才成波。如果沒有連繫,各動各的,就不能形成波。所以「波動觀」已經是系統的概念。要想整合中醫和西醫,它的希望就是建立在波動的概念上。
      在中醫裡面所看到的波動是比較宏觀的,也就是波長比較長的信息波。在西醫裡面所看到的,就是尺度比較小、波長比較短的信息波。只要我們能夠有合適的儀器和方法來整合這兩種長短不同的信息波,中西醫又何嘗不能整合呢?這個整合不是以前那種一個名詞對應一個名詞的那種辦法。那種對應反而成了一種羈絆。過去的努力讓我們有了警覺。
      過去做不成功,又找不到路可以走。因為大家認為醫學只有一個,其實不然。對患者來說,他只要能消除病痛就是好醫學,管你是什麼醫學。這麼多年下來,中西醫學變得如此的不同,也互相排斥。可是,疾病都是切身的問題。只要能幫患者解決問題,我們就需要這套醫學;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就不需要這套醫學。因此,在過去的幾年內,美國衛生總署發現,美國人接受另類醫療的人越來越多。大前年(1999)的統計,自行付費接受另類療法的費用高達122億美元。才會引起美國衛生總署的重視,把另類醫學當作研究的重點。已經是時代的需要,不能用西醫去取代的。也不是誰統整誰。必需是各就各位。這是非常重要的發展。
      在我看來,即使統整起來,成為Holistic整體醫學,我還是認為不夠統整。因為沒有把內覺法放進去。如果要有一個完整的醫學,必需要能兼顧內外。除了中西醫的整合之外,外察法和內覺法也要能統整起來,這個醫學方才可以恢復到比較人性化的地方。如果只用冷冰冰的儀器來對待病人,仍是不行的。
      現在我們也慢慢的醒悟到,完全靠儀器是不行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患者和醫生之間用儀器作為交流的介面,患者和醫生之間的距離也就疏遠了。問題是內覺法真的沒有人提,也沒有醫生會。我想想,這也有它的道理。
      現在的門診醫生,一天要看一、兩百個患者,如果都用內覺法的話,醫生一天就倒掉了。因為醫生那樣做,會招惹非常多奇怪的信息。必需學會能夠知覺,也能夠消除,才可以用內覺法。如果不是一個修練得很好的人,一旦惹上那些不好的信息波,就不知道如何去消除。不知如何消除,他勢必很快的就生病了。
      上一次講過,我有一位很熟的醫生,每看完一個病患,就把手泡在水盆裡。以前我都想不通。這位醫生在日本拿到的醫學博士。在當時的新竹,他是唯一的醫學博士。人很溫和客氣。這個泡手的動作也就讓他的身體很健康。可是現在的醫生完全不理這個動作,根本不會趁患者離開的時候,去洗一洗手。這些醫生當然更不可能去學禪修,去練氣功。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很荒謬的事。結果讓他惹來一身的病態信息,看什麼科,就得那一科的病。平均折損十年的壽命。
      從前的中醫師是要好好的修練身心,不是整天在看病的。每天都有時間要到山林、茶園裡去,吐納修練,淨化他的身心。再去看病的時候,第一,不會累積污染;第二,看病也比較不會失真。現在的中醫也不這麼做了。大家想想看,即使有信息醫學來整合,這個醫學還是不會完整。
      如果真的能累積下來,患者只要一坐下來,醫生就可以告訴他「你有什麼毛病。」有些醫生就是有這種本領。碰到這種醫生,讓他診療時,就有一種像老朋友見面的感覺,非常親切。那種感覺絕對和現在看儀器診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像看X光片,會看的人會看出明堂來,不會看的人所看到的只是黑黑白白而已。有些東西的形像相似,可是它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再說,我們的生理有功能層面的意涵,有組織層面的意涵。X光所能照到的都是組織,所能看到的都是末期的現象,早期的現象在X光片上頂多只是光點。疾病到了末期,只能治標,不再能治本。所以在很多時候,不能完全靠儀器,要靠醫生的經驗。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往往能夠察微知著,把幾個現象連起來,就可以抓住重點。
      例如,眼睛不好,腳又常常扭到,又有點愛睏,從中醫來看,這就是肝膽有了問題。如果常常睡不好,耳朵有嗡嗡作響,又常常口乾,那會是什麼?那是腎虛的症狀。或者容易骨折,臉色又有點蒼白,一定是腎有了問題。可是現代的西醫不會這麼想。一個有經驗的中醫師只要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七、八分。再用聊天的方式問問其他的症狀有沒有發生。如果有,就強化了他的認識和判斷。很多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等一下來看看中醫的解決方式是如何的高明,這是我摸索了很久之後,方才搞清楚的。
    傳統中醫的基本架構  
      怎麼去瞭解中醫呢?中醫是來自天人合一的觀點。這裡所說的「天人合一」不是所選擇的理念,而是體驗來的。中國人從很古早的時候,就有練氣、打坐的傳統。時間非常的古早久遠,五、六千年前就已經如此。這種修練之下,生命知覺會從個體慢慢進化為整體。這個整體的感覺就是會有和自然(天)整合在一起的感覺。這種感覺出現之後,就會瞭解人在宇宙裡面的定位。這種瞭解就相當於前面講過的碎形結構,從小的部分可以看見大的整體。你會發現,你雖然是小,也有整個宇宙大自然的特質在裡面。只是它的表現有「顯著」或「不顯著」的差
    
    別而已。例如:我們說「雞蛋裡面挑骨頭」這句話,大家都認為它的意思是「故意找碴。可是再仔細想想,這句話不對呀!小雞出生時是有骨頭的。雞蛋裡面是可以長出骨頭啊!蛋殼並沒有因小雞的孵化而導致蛋殼變薄或不見。雞要孵化的時候,那個蛋殼還很堅硬,和原先是一樣的。於是要問:小雞的骨頭是怎麼來的呢?在沒有孵化之前,這些骨頭在那裡?
      從現在的物質科學的角度來看,是沒有解答的。如果從信息壓縮的角度來想,就可以有答案。在骨頭還沒有成形之前,骨頭的信息是被壓縮在雞蛋裡面。在整個孵化的過程中,這些被壓縮的骨頭信息就會不斷的展現出來。所以,雞蛋裡面是有骨頭的。也有毛的。也有皮的。所有的信息都被壓縮在裡面。孵化的過程中,因為有合適它的溫度和其他的環境條件,這些信息就慢慢的解壓而展現出來。就像孵豆芽一樣。不能放在冰箱裡,在那種寒冷的環境中,它是不容易生長的,必需在某一個適當的溫度的時候,那些信息的生長方才可以出現。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具有整個大自然的信息。當我們要長成這樣的一個個體,某些信息被強化了,某些信息就被緊緊的壓縮起來。如果你在修練的過程中,懂得去解碼,把一部分信息拿出來用,你那個身體所擁有的潛能就會是無可限量。古人對這些東西非常瞭解,比現代人更瞭解。現在的人由於有電視、報紙、雜誌、網路等一大堆的東西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以致沒有往內去觀察自己。以前的人沒有這些干擾,外在的世界一輩子都差不多,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反過頭來觀察自己,於是對自己的瞭解就非常的豐富,而且很清楚。
      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這個生命體要存活在大自然裡面,就必需要和這個大自然保持某一種的互動關係,這是一種均衡的關係。自己內在是一個系統,五臟六腑就像日月星辰一樣的要保持平衡。因此,有內在的平衡,也要有外在的平衡。內外的狀態都要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所謂動態的平衡,是要內外一起變,不是永遠都是安安靜靜的。如果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在中醫說起來,就是健康。所以健康不一定要個子大,長得帥,不一定要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要維護這個健康,要讓它始終都保持均衡,那就是中醫最注重的養生保健。因此,中醫談養生保健是從這樣一個很自然的角度出發和產生的。有那些方法呢?修行、練氣功、讀書、歌舞吟誦都是。讀一本好書,身心都獲益。古人把歌舞當成是身心狀況的表達。像現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土著,最擅長的,最自然的本領就是歌舞。在我們看起來,以為是一種形式,或儀式,其實不然,是一種養生的基本方式。唱歌這個動作就是一種氣功的調節,如果身體不和諧,是唱不出來的,如果唱得出來,就表示身體是在和諧的狀態。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不和諧,唱一唱歌,身上的不舒服感就消失了。嚴格的說起來,人是要從小一直唱到老。可是現在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不哼不哈了。原因何在?一個不良的觀念,以為老了還哼哼哈哈,好像沒有長大似的。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凡是歌聲好的人他的氣脈和身心的協調就是比別人好。所以音樂家的壽命普遍的都比較長。七、八十歲很常見,九十幾歲者多得很。
      要養生,隨順節令也是很重要的。什麼季節應該作什麼活動、要吃什麼東西,這些在中醫裡面是很講究的。什麼東西該吃、什麼東西不該吃,古人是很清楚的,而且能分辨的,不像我們現在囫圇吞棗什麼東西都吃進去,管他冬天、夏天。現在是什麼季節我也不管,反正隨便亂吃。自從有了冰箱以後就更亂了,因為很多東西可以儲存一個禮拜。你看像以前我小時候沒有冰箱,要吃任何蔬菜都跑到菜園裡面去摘一籃回來,然後就現煮現吃。我記得以前我們小學上課的時候,常常早上起來,祖母就趕快跑到菜園裡面割了幾條絲瓜,回來就煮。你看那個多新鮮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前後不到半個小時就有得吃了。
      現在不是啊!現在冰箱裡面買了一個東西,一放也許一個禮拜的最後一天才吃,可是人家運來又已經過了一個禮拜了,所以你吃的已經是半個月前的東西了。到了冬天還可以吃到夏天的西瓜,到了夏天還可以吃到冬天的胡蘿蔔。名之為很富裕。可是事實上,你的身體到了冬天就有冬天的狀態,到了夏天就有夏天的狀態。你怎麼可能這樣混來混去的吃呢?所以現在的人之所以毛病多,其實和物質文明太進步也有關係的。
      如何隨順節令,現在的人實在不太講究,也沒有感覺。你去讀《論語》的〈鄉黨篇〉,孔子非常講究飲食,很多東西他是不吃的。他不吃是為什麼?不是因為禮俗,而是他感覺到不對勁,他就不吃了。換句話說,孔子雖然沒有多談這個心性的東西,可是實際上他對「氣」的感覺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因為那麼清楚,所以他才知道這個東西要吃、這個東西不要吃。當然我們常識裡面認為不該吃的,他已經注意到了。甚至於他認為肉切的不端正,都不可以吃。這個人實在夠挑剔了。可是當我們瞭解身上的水可以儲存信息的時候,就可以瞭解,廚師胡亂切肉時,肉裡的信息就亂了。這種亂了信息的食物怎麼可以吃呢?不是孔子知道水可以傳遞信息,而是他有感覺,看到那種肉,胃就不舒服。從前的人對那種知覺的能力是比較強的,我們現在是完全沒有感覺了。任何東西都吃到肚子裡去,現代人的肚子已經沒辦法挑剔講究,只是一個收納櫃而已。裝進來就好了。去參加宴會時,看到滿滿擺一桌食物。其實這些食物不應該同時出現的。有些東西是不合時節,有些東西是不能這樣搭配。可是我們毫無選擇,也改不了。回過頭來看,於是才知道中醫是非常有智慧的。
      至於人和環境(自然和人文)如果失去平衡,或者他的身心失去平衡,就形成疾病的現象。中醫所謂的「病」和「健康」完全建構在「平衡」的觀念上。有些工作環境很熱,太陽很大,有些人在那種環境下工作,卻顯得一付怡然自得的樣子。在Discovery頻道曾經播放過一個節目,已經不記得是那裡,只記那個地方的人專門到火山口去撿硫磺來賣,火山口的溫度高,氣味難聞。可是那個地方的人已經適應了,於是他們也是健康的,平衡的。也看過一個影片,地方土著當響導,帶一群人去到一個地方。他只穿了一條短褲,打赤膊。在高山上,到了夜晚,大夥生起營火取暖,而那個土著響導卻離開大家,一個人孤零零的坐在遠處的石頭上,一點都不怕冷。因為他已經適應那種環境,他的皮膚到了夜晚就自動收縮,減少散熱,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可以過一個晚上。這也就是一種平衡的、健康的狀態。
      我相信你們也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到了冬天,有時候天氣太冷就不洗澡。以前的洗澡都不是浴室,而是在門外一個角落,用幾塊木板圍一下,就是一個洗澡的地方。木板上有一些洞,風吹起來就很流暢,洗澡時,一定水要熱,動作要快,而且順序要對。否則,會凍僵。平常不洗澡時,也要用熱水洗腳。如果怕燙,一伸一伸的去試,那永遠是燙的。如果你把腳慢慢的伸進熱水裡,一動也不動,剛開始時是有些燙,過一陣子之後,就可以忍受了。為什麼?因為腳放在那水盆裡,皮膚和熱水之間的狀態會發生改變。只要那個狀態一直保持平衡,腳就受得了。當然水不要太燙。只要比平常的熱水稍燙一點就可以了。因為腳放進熱水裡,腳會吸熱。接近腳的水由於熱量被吸走,溫度就會比較低,從比較低再慢慢的升高。如果腳一直在伸進伸出的話,熱水和冷水就一直在被攪來攪去,永遠會碰到很燙的水。如果放在那裡不動的話,是碰到較冷的水,方才可以適應。西方人不是有一個譬喻嗎?把一隻青蛙放在冷水裡加溫,牠會被煮熟而不會跳出來;如果把青蛙直接丟進熱水裡,牠一定跳出來。是同樣的道理。從冷水加熱,是慢慢的適應。
      有些人住在寒帶住久了,再回到台灣,即使到冬天,他還是穿短袖衣服。他不太會冷。我們自己對於氣溫變化太大,也會不適應。在物理上是有一個「平服時間」(relaxation time)。你是可以達到平衡的,可是也會出現不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症狀」。
      在中醫裡面,是靠「望、聞、問、切」四種辦法來收集症狀。症狀都是表象,也就是現象。收集了一大堆的現象之後,中醫要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辨證」。是要把這些形而下看得到、摸得到的表象,如溫度、濕度、皮膚紋理的改變,粗糙的程度等,綜合起來,變成很簡單的病理,是形而上的東西。從現象變成原理,就叫做「辨證」。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中醫懂得化繁為簡,提綱契領的抓到要領。這是中醫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有什麼準則呢?就是八綱、氣血、六淫、七情、經絡藏象、六經等。這些都是用來提煉症狀,形成一個病因。大家一定要懂,否則這個中醫的精神就不見了。
      「症」是指可被觀察的現象;「證」是推論而後可驗證,是被推理和揣摸出來的原則。不是眼睛可以看見的。例如說陽亢陰虛,肉眼看得到嗎?肉眼看不到陽,也看不到陰。這是中醫最難的部分,化具象為抽象。就和數學一樣。數學之所以難學,也就正是化具象為抽象這一點上。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都是具象的。現在說5+3=8,5不是羊,3也不是人,等於8是因為你已經被灌輸了這個答案。剛開始學代數的時候,說x+y=z,是什麼都可以,也就是什麼都不是。那會搞得糊裡糊塗。x代表人呢?y代表鞋子呢?z代表衣服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說這是一種表達法,你就會覺得無法思考。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習慣於思考可被觀察的對象,對那些不可被觀察而又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對象,一開始都是沒有辦法適應的。所以,中醫在「辨證」上面,由於理念沒有被掌握得很牢固,一代傳一代,就代代失落一點,傳到現在,就快消失不見了。於是我們看到現今中國大陸和台灣所出的中醫書籍大都把「辨證」寫成「辨症」,千之毫厘,差之千里,真是子孫不肖啊。中醫最精彩的地方就這樣子被遺失了。
      有了這個「辨證」之後,才下治療的法則,才叫做「辨證論治」,是根據病理來治療。不是根據症狀來治療。像感冒時,流鼻水,打噴嚏,肩膀硬,骨頭酸,皮膚又怕冷,有很多症狀,你能一一去處理嗎?多煩啊,當然不是。這些症狀合起來,就是一個「風寒束表」這麼一個「證」。根據這個原則性的證來處理的話,所有的症狀同時都可以解除。因此,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它最重要的核心。
      有了這樣的治療法則之後,就可以開始想辦法來達成治療的目標。有那些辦法呢?無非是物理的方法、化學的方法、生物的方法和信息的方法。有些老人身體很虛,有氣無力的,有很多毛病,如果讓他喝一些羊奶,或豆漿,身體就好起來。那裡面有物理,也有化學,有生物,有信息。物理的因素比較少,化學的成分比較多,微生物發酵是生物的方法。有些人不需要吃什麼東西,只要跟他聊一聊天,他的病就好了,那就是信息治療。
      在中醫裡,還有刮痧、按蹻、練氣功,都會有效,要不然就是扎針,就是影響經絡的疏通和溝通的狀況,艾炙也是一樣的效用。如果病已經在身體裡面,那就要用藥物,所以在中醫裡常說:「一針,二炙,三湯藥。」一針是說當機能稍為有一點不正常的時候,扎針可以很快的調回來。當身體的功能已經不足,有一點虛弱,就要用艾炙。理由有兩個。一是艾炙或蒜炙時,有溫度,這個溫度會使得機能高亢。二,艾草、薑片或大蒜,都會有一些揮發性的物質,在燃燒的時候,這些揮發性的物質會跑到穴位裡去,另一方面也透過鼻腔聞到身體裡面去,讓身體發生一種亢進、活躍的作用。炙大都用在治療虛弱。
      當疾病更深入身體裡面,就要用湯藥.才能更深入到身體各個部分裡而面去。用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有發汗的,有清血的,有清除瘀積障礙的,有讓血氣往下走的。譬如有些人什麼東西都沒有吃,可是肚子鼓脹得硬硬的,那是氣虛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消化的過程中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如果身體虛的話,那個氣體很容易堵在那個地方,走不動了。只要稍為一補氣,讓氣可以流動,症狀就好了。不是去泄,是要補。這是「下」的治法
      也有一些東西吃下去之後,不會往下走,這時也需要用「下」的辦法。「和」就是「調和」,有些系統和別的系統不調和,就需要作一些調和的工作。身體偏寒要「溫」,身體虛弱要「補」。整個人氣脹起來或肚子脹起來,就要用「消」的方式。沒有味口的時候,要用「開」「醒脾開竅」的辦法。「固」就是「牢固」,像是只要一睡下來就做夢,就是神經系統不夠穩固,通常就吃一些養心安神的藥,如鈣質比較多的食物。中藥裡常用牡蠣,真珠,貝殼。市場上賣的小魚,魩仔魚,都是很好的食物。排骨也是很好的食物。吃素的人就要多吃豆類食物。
      「鎮」是「鎮納」的意思。有時候,光是這樣的吃還不行,需要有一些比較沉重的金屬和礦物質的中藥,才可以讓精神穩定下來,否則晚上會恍恍惚惚的,心神不寧,連白天都會有一些恐懼的心情,這時候就需要用一些鎮納的藥。有時候氣血走得不順暢,就需要去「理血」「理氣」,做一些調理。有時候是化痰止咳。
      反正用藥可以達到這些作用,方法有很多。中醫師對藥物的熟悉度也各有不同,有的醫師慣用這些藥,有的醫師熟悉那些藥。歷代每一個名家各有所長,像有些專精脾胃,有的專精補腎,有些專門強化肝膽。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不會把所有的東西都記清楚,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偏好,所以每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經驗多了,某方面的醫術也就跟著專精了。所以臨床的醫案也就各式各樣。有些醫案是專門治療婦科的,專講如何安胎,如何懷孕,如何清胎毒。中醫也分科,不過還是有整體觀。
    中西醫學的差別
      下面我們簡單的溜覽一下中西醫的差別:
    
    
    
    
    
    
      在理念上,中醫是比較著重看現象,西醫比較著重在物質為基礎的。對大自然來說,中醫是和大自然取得平衡的,比較順應自然的,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是按照自然的節奏;西醫由於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它是要掌握自然,控制自然,甚至對抗自然,讓自然來順從我們的。在認知的對象上,中醫著重在系統功能,西醫著重在器質和結構上。在認知的尺度上,中醫一直是宏觀的,西醫是趨向微觀。在觀察方式上,中醫是以黑箱法為主,西醫是以開箱法為主。在資料的處理方面,中醫是以歸納法為主,而西醫是以演繹法為主。有了演繹之後,就是從少變多,於是每個西醫只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不能掌握全部。
      在醫生的修養方面,中醫的身心大多有很好的修持,否則他看病會看不久,他自己會受不了。在西醫卻著重知能的充實,像是開許多的研討會,進修班,檢討會等,很少談到自己身心的保護。所用到的學科,在中醫裡面用到許多物理、通訊和系統的概念,在西醫用了很多生物、化學和物理等解析式的知識和概念。在生理學方面,中醫是以經絡藏象為主,《黃帝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西醫完全是靠解剖來建立它的生理學。這兩個醫學的基礎理論是很不一樣的,要想直接整合是非常困難的。
      診斷方法上,中醫是靠望聞問切,西醫的診斷方法是要靠各種儀器,越來越依賴儀器。好像醫生離開了儀器就醫不了病。不能這樣。一個醫生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醫生,不能說在醫院、診療室裡是醫生,離開醫院就不能看病,連自己都看不了,那算什麼醫生?
      辨證的依據,中醫是八綱辨證,西醫是靠生理、病理和心理的相關知識來做診斷,加上臨床的統計。你去看病,醫生有時候會說這個疾病的機率是幾萬人之中才會有一個。這個手術的成功率是多少。統計是很多人的資料加起來,不表示你就必然會如此。統計上只能活半年,不表示他頂多就是活半年。有時候,你就偏偏多活了很久。最近看一本書,介紹一位企業家,在檢查出癌症時,醫生告訴他頂多活兩年,可是他照樣的勤奮工作,結果多活了二十五年。人生是很難講的。有位同事的朋友,去醫院看病。醫生們在討論病情時說「就試著切開來看看,否則也沒有機會來練習。」他的母親正好在外面,聽到了這種對話,嚇了一大跳。原來他們動手術是為了練刀而已,立刻辦出院。回南部去看中醫,幾年後再看到他,完全好好的。當時正巧被她的母親聽到「動手術來練刀」的話,否則他不就成了祭品,送進開刀房去,割開來玩玩?這樣的一些事,統計只是一種參考,不會必然如此。
      從生命的多重結構來說,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心智,很多人從不可能活下去的生死邊緣照樣的走過來,原因就在於他的心智。一個人想死,誰也留不住。一個人不想死,閻羅王怎麼也抓不住他。
      現在有很多人相信統計。統計是有它的好處,可以讓我們從一堆茫茫無邊的資料海中看出一點規律性,給一些指引,指出朝這個方向是比較有意義的,不是絕對的因。要特別注意。統計只能適度的信賴,不能完全的信賴。
      在診斷層次上,中醫是在診斷失常的功能。在西醫則不然,是要找原因。睡不著覺,就去找是在大腦裡面有什麼東西讓人睡不著。有時候,別人講了一句不中聽的話,就可能讓我一個晚上都睡不著,還需要找什麼原因?西醫找來找去,發現有時候是身上的退黑激素(melatomin)不夠,所以睡不著。其實退黑激素是為了讓睡覺的程序很穩定所產生的副產品,只是輔助性的東西,不是能不能睡覺的原因。懂我這話的意思嗎?例如我現在要去辦一個活動,需要有很多的義工,來幫助完成正常的活動程序。不是因為有了義工,才完成活動。而是因為有了這個活動,才需要有一批義工。退黑激素是扮演義工的角色,幫助心志去安撫疲憊的身心。物質的原因有時候是需要的,有了物質,過程才會進行的很穩定。可是不能倒果為因。
      在治療的原則上,中醫的辨證論治,西醫是以對抗(allopathy)為主。在治療的考量上,中醫是身心一體的,診斷的時候還是要考慮他的情緒、看他的樣子;可是在西醫,由於分科分得很細,看眼科的醫生是不會去想肝功能有沒有問題,絕對不會。有一位朋友騎摩托車摔跤,把小腿骨摔斷,三個多月都好不了。後來去看中醫,中醫說「這個簡單,補腎就好了。」吃了一個星期的補腎中藥,就痊癒了。為什麼?中醫認為腎主骨,補腎就可以強化骨骼的代謝機能。我也用這個方法治好了許多學生的骨折。西醫分得太細,就失去了它的整體性。這是西醫最可惜的地方。可是由於整個現代醫學是朝微觀的方向發展,西醫也無能為力,只有隨波逐流。不得不分。
      中醫的治療目標是陰陽、氣血的平衡。西醫的治療目標就是看看指標有沒有恢復。可是人體的指標很多層,有宏觀的層次,也有微觀的層次。中醫有宏觀的指標,它恢復了,表示全身是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西醫是有微觀的指標,像一個指標平復了,並不表示其他的系統也恢復了,還是要去檢查其他的項目。像血壓高的人,吃了一顆降壓的藥,把血壓降下來了,可是頭還是在痛。為什麼?血壓一降之後,血液送不到頭,頭部就缺氧,也缺營養,當然會頭痛。照微觀的理論來說,血壓降了,指標恢復了,沒病了,不應該再頭痛。可是這個人還是在不正常的狀態。
      治療的手段,中醫是扶正祛邪。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扶正就是把身體的天生機能強化起來。祛邪就是幫助把外來的干擾去掉,包括風寒、病毒、細菌等。在西醫裡面,扶正現在慢慢認識到是指強化身體的免疫機能,不過大多數的西醫治療都是越廚代庖的去作驅除外因的工作,代替身體作一些事情。像是用抗生素就是很明顯的例子。還有,把不好的器官換掉,是機械觀的作祟。不好就割掉,割到後來,肚子裡面是中空的。那真是「虛懷若谷」。人體任何一個器官的存在,都是有它的作用。像被認為沒有用而隨便可以割掉的闌尾,具有有防癌的效應。胸腺在人成長之後會不見,可是一個緊張的人被嚇死,他的胸腺是會變大的。又如帶小孩子走路,一不小心,孩子摔了一跤,大人多半是去拍拍孩子的胸口,這就是在讓胸腺產生免疫的能力和讓全身的機能活化起來。你可以試著拉手指環,在變弱的時候,可以把手指環放在胸口,力量就會變強。有些人說,拍胸脯來保證,一拍之後,機能就恢復了。胸腺不會因為成長而消失。因此,身上的器官都是有它一定的功用,不要隨便替換掉。替換是機械的概念。人體不是零件的組合,而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各個器官之間有它一定的功用和聯繫,全身都是互動的。不是各動各的。心臟的跳動需要和全身互相搭配。如果心臟跳動和全身器官不搭配,那麼中醫的把脈就一點意義都沒有。為什麼把脈可以把到五臟六腑的信息呢?心跳其實是身上所有的器官合起來的共同效應。如果身上有許多地方血液阻塞,心臟是跳不起來的,會停掉的。
      在用藥的理念方面,中醫主張是標本齊治的複方配,是中醫裡面一個很精彩的部分,它是要用不同藥物的搭配,形成一個方劑,也就是藥物的團隊效應、集體效應。這是很高明的成就。西藥大都還是在單味藥的階段,雖然給了很多的藥,像是治血壓高的,保護胃的,治眼睛的藥一起吃。可是這一堆藥沒有主從和相互搭配的關係。反正是一個症狀給一種藥,幾種症狀就有幾顆藥,甚至更多。一不小心,就會形成一碗藥。在西藥裡面目前是沒有組合的方劑,可是遲早要進步到複合方劑這條路上來,療效才會有整體性。
      在藥理的認知上,中西醫更不一樣。中醫中藥是藥性歸經,不是藥物歸經。台灣和大陸有很多人寫作「藥物歸經」。不能說他們全錯,可是沒有那麼傳神。藥物是會沿著經絡走,因而可以說是藥物歸經。在實際上,為什麼要走這條路,不走別條路?是誰告訴他走這一條路,不能走別條路?當然是要有一個引導,才可能走這條路。那是什麼東西來引導它呢。是信息。所以藥性歸經是藥物的信息和這條經絡特別容易起共振,方才會走這條路嘛。容易起共振就是有相似性。這是藥性歸經的精彩之處。你懂了這些之後,就會瞭解古人的頭腦真是清楚。現在的人以為自己很文明很進步,其實是很糊塗,太多的東西混在一起,就搞不清楚了。
      西醫是根據藥物病理和生物化學來認識藥性。現在研究中藥的人大都用生化的方式來作研究,研究了半天,還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像研究人蔘,研究了老半天,發現裡面只有一個鍺(ㄓㄜˇ)有作用,其他的東西都不要了。這不是中藥的基本理念,他只是拿中藥作為研究的材料而已。中藥的理念是人蔘吃到身體裡面之後,它的集體效應是什麼,那些覺得沒有效應的成分,有些是扮演緩衝的角色,有些是扮演陪襯的角色,不是直接發揮藥性的,可是由於有了它們,藥性可能可以持久,或者加強它的作用力,本身沒有治病的效果,可是有陪襯的效果。就像在運動場上的啦啦隊,不是運動選手,可是對選手有鼓舞的作用。那些的成分在傳統的中醫和中藥裡面是認同這些啦啦隊的作用。可是現代生化方式的研究中藥,把這些啦啦隊都丟掉了,只看所謂有藥效的部分。有沒有用呢?當然會有一些作用,可是在原理上,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那種研究不等於是中醫中藥的科學化,只是中藥的生化研究而已。
      經過以上的比較之後,大家可以發覺中醫和西醫原來是有這麼大的差異,要想克服這麼多的差異,變得可以相通,其實是很難的事。除非把兩邊都認識得很清楚,看看在那一個根本的地方有一個共同的基礎,然後在共同的基礎上尋求整合,除此之外,別無可能。
      下一次我要從系統控制論的概念來看中醫的架構。它是很精彩的。瞭解這些概念之後,你自己去看中醫就有了一個理論上的架構,就可以讀懂中醫。不僅可以讀懂,你也敢於去嘗試。它才會變成你生活裡面一門很實用的學問。而且中醫的這種理念架構可以讓你改變面對事和物的看法和心態,這是我非常在意的地方。今天就講到這裡。
    
    
    
    
    167
    
    

上一篇:醫學形成的原因下一篇:系統控制論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