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 正在阅读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診察的方法:外察法和開箱法
      我們要瞭解一個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察法」,從外面觀察去看一個人的各種表現,看到了他的這些表現以後,慢慢的瞭解一個正常的人應該有哪些常態的現象,如果有一個人的狀況和常態現象不一樣,那麼就可以透過調節和控制,讓這個人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從外面所做的調解或控制,叫做「外調控」。現代的醫學絕大部分在這個層次上做外面的觀察和調控。觀察可以在臨床上幫助我們做診斷,調控就相當於治療。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從一個人的內在去瞭解他,叫做「內覺法」。通常我們會以為就是當事人本身對自己的感覺,這當然是內覺法。譬如他覺得身體哪些地方不舒服,那些地方有些異樣,這種知覺稱做「內覺」。可是在我們所瞭解的中醫裡面還有一種內覺法,是醫生和病人整合為一體,病人身上的問題會轉錄到醫生的身上,也就是病人身上所具有的信息會轉到醫生的身上,醫生就可以藉此來瞭解這個病患的身體狀況。哪怕病人不講話,醫生都可以知道,這稱之為「內覺法」。
      既然可以感覺得到,就可以去調解它。醫生在調節他自己身上不舒服的同時,也就影響病人身上的狀態,病人的狀態也就因而得到改善,這種叫做「內調控」。這也是一種醫療的方法。現在大概只有學氣功的人比較會去做這個事,平常的人是不太會做這種事。現代的西方醫學對這一部分也不做,因為醫生要和患者劃清界線,保持一個客觀態度,所以這一部分他是完全不做。
      可是事實上,一個好的醫生他不知不覺就做了這種內覺法,只要醫生對患者有愛心、肯關心,自動的就會變成這個樣子。常常讓人覺得很可惜的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醫生,看哪一科就生哪一科的病,原因就是他會把病人的信息轉錄過來,存在自己的身上,不曉得如何排除。
      其實醫學是內外都需要兼顧,才算是一名好的醫生,他的認知也才是一個好的醫學架構。我們傳下來的只有從外面去觀察、外面去調控這一部分,變成現代的醫學。從身體裡面去知覺、去調節控制的這一部分,越來越傳不下去。因為這條路比較不好走,又要有相當好的修為,才能做的恰如其分。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1) 第一個原因是醫生要學會自己能夠淨化自己,否則前一個患者的信號錄在身上,第二個患者也錄進來,錄了很多信號之後,就模糊掉,而把幾個病人的信號全都混雜在一起,這樣子就搞不清楚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醫生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問題就會弄得很混亂。
    (2) 第二個原因就是醫生如果沒有辦法淨化他自己,他也會累積許許多多疾病的信號,這些疾病的信號,使得他也生同樣的病。這些原因使得內覺法比較不好傳遞,也不好實踐,慢慢的也就傳不下來了。其實醫學是要同時擁有這兩方面的認知和相關的實踐。
      在外察法裡面,又因採取了不同的理念,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第一就是所謂的開箱法,把身體一層一層的打開來,看看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結構。現代西醫的理念、方法以及臨床的各種實踐方法,都採取了這種剖析的辦法。這個辦法和自然科學處理物質世界的各種現象所採取的態度是一模一樣的,都有「化繁為簡」這樣的一個概念,所以它一直在做細部分解和分析的工作。
      要能這樣分解,一定是物質層面所佔的比重比較多,所以他只能在身上做,身/心 身
    不能在精神上做分析。用藥也是採取同樣的一個方式。所以越分越細,到現在可以用各式各樣的儀器,不管是化學的或是物理的方式,看到細微的地方。譬如說像斷層掃瞄、超音波、基因工程等。越分越細,越分越細,所以是一種微觀的發展。基本上,西醫是越發展越精細,在精細部分做得相當準確。精細到後來,只瞭解到身體的某一部分,還真的搞不清楚整體和這一部分是怎麼關聯起來的,有時候就會迷失掉具體的方向。
      不過西醫在細部的發展也有相當可觀之處,現在我們知道一些西醫的檢驗,在我們的知覺上還無知無覺的時候,已經可以發現身上某些離子多了、哪些離子少了。這些都不是我們平常很容易覺察的。
      這樣做也有它的壞處,它只看身,不看心,最近幾十年裡,方才把心因性疾病慢慢的放進來。因為西醫不知怎麼去解剖「心」,也沒有適當的辦法。西醫所用的方法就叫「開箱法」。開箱法裡面最重要的依據就是解剖學。不管解剖學用什麼方式,例如用錄影方式、超音波也好、斷層掃瞄也好,都是屬於開箱法的理念所採用的一些工具。
    診察的方法:內覺法和黑箱法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黑箱法」,根本不打開來,就可以探究身體的狀況。不打開有許許多多的理由,等一下我們從系統控制論來作說明。就是不打開來,只是從旁觀察到底黑箱裡面這一進一出有什麼關聯性。不管是身也好、是心也好。譬如說,有一個人很高興的跑進來,可以影響很多人的情緒;一個人很憂傷的跑進來,也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情緒。所以它有輸入的情緒,也有輸出的情緒。身體受這個情緒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就要去多方的觀察這個黑箱一進一出之間有什麼關聯,然後把它綜合起來,整理出一些道理來。這就是中醫所採取的手段。這樣的一個手段和現代的系統控制論是完全一致的方法。所以,我們等一下就從系統控制論來看中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面相。
      中醫不只是用黑箱法如此來看人,也用這個辦法來看藥物。所以它一直保持它的原貌。一直保持原貌那你就無法越看越細,只有看的資料越來越多,瞭解的越來越完整,整體性越好。因此,它是一個宏觀的發展。
      中西醫學這樣的兩個發展路徑,其實很難找到彼此可以溝通的共同點。過去有非常多的中醫、西醫花了很多的時間,想要把兩邊的醫學的對等關係建立起來,可是一直都沒有辦法。可是如果你看圖上這兩個發展路線,你就知道,很難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甚至於可以這麼說,發展到現在,其實已經根本不可能整合在一起,除非還原到最原始的狀態。
    信息與信息醫學
      可是後來我發現,如果採用了「信息」這個概念,這兩個途徑的醫學其實可以整合在一起。這個整合是一個很自然的整合。為什麼?不管你是看宏觀或是微觀,它都是在看不同層面的信息波。這個信息波的波長長的時候,它是宏觀的現象;波長短的時候,它是微觀的現象。
      要談這個概念,還不得不從實質的可行性來瞭解它。因為就這個概念來說,早期沒有人會有「信息醫學」這樣的想法。這是我當年做了穴道電檢法相關的研究之後,瞭解了經絡的性質,瞭解了西方傳統同類療法、電子電路學,還有電腦的輔助器材等項之後,方才慢慢的瞭解。除了現有的醫學之外,如果把眼光稍稍拉高一點去看信息的時候,不是純粹是一個理念,在實際的操作上,可以去實踐它,去測試它,去評估它,去顯示它,所以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和概念。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所以我才為它取名為「信息醫學」。
      有了這個信息醫學以後,才發現原來中西醫可以很自然的整合在一起,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兩個的確是可以整合的。一旦整合之後,兩邊的好處都可以結合在一起,恢復原來的醫學。
      但是,我說過,這樣的醫學還不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醫學,因為真正完整的醫學必需要有所謂的內覺法,不能只有外覺法和外調控。雖然內覺法很難規格化,但是它是必要的,沒有它,顯然是少了一部分。所以這個圖上,若要使醫學變得很完整,所謂真正的醫學,除了把東西方的醫學整合起來之外,還要把過去幾乎已經失傳了的內覺法加上去,這才是真正完整的、整合性的醫學。
      這樣的傳法雖然比較難,但是我們必需要做這種工作。由於現在的醫學教育制度是沒有這種內覺法的訓練,而是必需要從禪定的歷程中去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醫生,他看病,是在看人的病,而不是在看病人。嚴格的說起來,不是在看人的病,而是在看人。因為不瞭解人,就不瞭解病。而不是不瞭解病,就不瞭解人。嚴格的說起來,要學會看人,才懂得什麼叫做病。
      我們沒辦法要求現有的教育制度提供這樣的培養環境,為我們培養這樣的醫生。所以,在生命學研究所裡,就試著來培養這樣的能力,把內覺法這一部分補起來。有了這個能力之後,再回頭去看中醫所做的一些事情,整理成現在大家手上都有的這個圖表。我們來看傳統中醫的架構,包括它的觀念和其中所包含的幾個重點。
    天人合一的文化觀
      傳統的中醫有一些基本觀念,第一點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天人合一」這句話暗示了中國人對於事物的認知方式和世界其他民族非常不一樣。
      在西方的認知方式中,尤其是自然科學,有一個認知習慣:碰到一個複雜的東西時,就習慣性的把它一分為二,它就會變得比較簡單一些。再細分下去,就越來越簡單。我們認為如此,而在物質的層面上也確實呈現這樣的現象。從大的東西分成小東西,再細分就成了分子,分子再分就成了原子。原子再分就成了電子、中子、質子,一直分到現在所謂的基本粒子。看起來好像比較簡單,可是事實上不是如此。到了基本粒子以後,就變得非常的複雜。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中試著把兩個本來很單純的質子對撞,看看會有什麼結果。質子就是原子核裡的粒子,照理說,這樣一撞的話,應該就是這兩個核子的碎片,可是不是這樣,撞出一大堆東西來,想都想不到的東西都會被撞出來。從最簡單的地方會出現最複雜的現象。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認為最簡單的東西,其實還是很複雜的。
    波動的全像世界
    在過去許許多多的科學探索中,有很多現象己經掌握得不錯,所以科學家就一直認同這樣的觀念。可是在中國人的概念中,也許他所取的指標不同,不是物質這個指標,而是信息這個指標。我說過,信息是一個波動。從波動的角度來看,
    傳統中醫的架構
    
    
    
    
    
    
    
    
    
    
    
    
    
    
    
    
    
    
    
    
    
    
    
    
    
    
    
    
    
    
    
    
    
    
    
    
    你很難細分。因為你怎麼分,它都是一個波,只是從長波變成短波而已,它還是波動。沒有辦法說它變得更簡單。如果以現在的全相理論來說,不管你分得多小多細,它還是有全部的資料。
      在中國人的認知裡面,並不因為一分為二,這兩個就比原來的一個簡單,而是認為這兩個只不過是原來的縮影。這和西方是完全不一樣的認知。這一部分雖然很小很小,它還是有全部的原始資料,只是這些資料壓縮的方式不同而已。我們常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有一句話說:「不要在雞蛋裡面挑骨頭。」我曾經想過這一句話,想通了之後,發覺這句話有問題,雞蛋裡面確實有骨頭。如果雞蛋裡面沒有骨頭,小雞不就變成沒骨雞了嗎?可是,小雞生出來的時候,蛋殼並沒有完全消耗掉。小雞就是在蛋裡面自己生出骨頭來了,對吧?原先的骨頭在那裡呢?從信息的概念來講,原來骨頭其實是信息重組後的產物。在重組的過程中,從原來「沒有」變成好像「有」。雞蛋裡面就是有構成骨頭的信息,沒有的話,就生不出小雞來。很多時候,因為是信息重組的關係,有些東西是看不到的,有些東西是容易看得見,但是它沒有簡化。
      人其實是個小宇宙。宇宙裡面所有的東西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都有。用信息的概念來看的話,就會發現,在大自然裡面有好多信息波,大家組合在一起,根據物理學的概念,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全像體,或者說是全像的照片。隨便挖一塊,就有全部的信息波的資料在其中。我們人在整個宇宙中,只不過佔有這麼小小的一個體積。在所擁有的體積裡面也留有所有宇宙的信息和資料。人和天可以合一,就是站在這樣的信息基礎上,有所謂的「共振」和「互動」的關係。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面,人就是一個小宇宙,看懂人,就看懂天。看懂天,也就會看人。天人合一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全像術」(hologram、holography)這個基礎之上。以現在的物理學知識來看,這是很高明的一種看法。
    人的生存在於均衡
      人的生存,有具象的身體,有抽象的心靈,彼此之間有緊密的互動,和周圍的環境也會互動。這些互動會出現「均衡」和「不均衡」的狀態。如果處於均衡的狀態,他就是一個健康的狀態。也就是在這個環境裡面維持了一個均衡態。這種均衡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仍然是在變動,因此,它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在中醫看起來,這種動態的平衡就是健康。不要以為你的身體和人家不一樣,就是生病,不一定如此。你自己自成一個系統,自成一個平衡的狀態,就是健康。也就是說,不一定每一個人的心跳都要每分鐘七十二次,有些人跳五十次,也還是健康的。有些人心跳次數多一點,始終都維持這個樣子,也是健康啊。小孩子的心跳就比成人要快,他是健康的。大象的心跳就比我們要少,也是健康的。(按,由於心跳是一種共振現象,體積大,則頻率低,也就是低音,跳動的次數少;體積小,共振頻率就高,呈高音現象,跳動的次數多。因此動物心跳的次數是和胴體的體積成反比,體積愈大,心跳的次數愈低;體積愈小,心跳也就愈快。)
      同樣都是人,已經有很多的差異,血壓也一樣,體溫也是如此。只要能維持一個動態的均衡,他就是健康的。因此,健康的概念其實是不能用一個定量的數值來呈現,而是應該以一個狀態的均衡質否來界定它。如果是均衡,就是健康,不均衡,就是不健康。
    中國人的養生觀
      為了追求健康,就必需要追求均衡,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養生保健。養生又比保健來得重要。也就是說,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辦法來維持身體的均衡態,包括禪定、修行、氣功的吐納、讀書、思考...都對身體有調整的作用。有時候,我們在想一些問題,突然想通了,就會覺得心裡面好舒服,過去的一些包袱都在這個時刻放下來了。這一放下,對身體來說,就減少了很多束縛,也就趨於均衡了。歌唱、跳舞、吟誦也都有這方面的作用。從這個角度去看人類的許多活動,都有益於我們的健康。
      像起居作息、飲食營養或節令的隨順,也莫不如此。就以節令隨順來說,我們有了冰箱之後,常常在夏天可以吃到冬天的水果蔬菜,反之亦然。這都是反常的現象。吃花生時,常常把外面的那一層薄衣拈掉,只吃裡面的白肉,其實是對我們的心臟是不好的。那一層薄衣所煮出來的水是澀澀的味道,正是保護心臟血管的良藥。可是,通常我們都把它拈掉。薄衣和花生仁一起吃才是健康的吃法。吃橘子也是一樣。橘子的皮是化痰的,橘子的肉是生痰的,橘子的核也是化痰的,一絲一絲的橘絡是通經絡的。照理說,應該是整顆一起吃。事實上,不可能這麼做。橘皮做成的中藥就叫「橘紅」,廣東所產的橘紅是最好的化痰藥。
      很多東西都是隨著季節而有的。像白蘿蔔,在冬天出來。現在人很多都沒有種過田,不知道蘿蔔是怎麼種的。以前,在第二季稻收割之後,就種白蘿蔔,到了過年之前,蘿蔔就長成了。拿這個蘿蔔來做蘿蔔糕。把生蘿蔔削一片來嘗嘗看,有一種辛辣的味道。這種辛辣的味道正好可以散風去寒藥的特性。入了這個濕冷的節令,很容易傷風感冒。吃蘿蔔,就可以驅除風寒。現在的人吃蘿蔔要削皮,只吃裡面的肉。那層皮其實就是有散風驅寒的作用,蘿蔔肉卻是比較寒涼的,不得已,就放一些生薑,來中和寒氣。紅蘿蔔也是入冬以後才有的。可是現在卻是一年到頭都有。生長的節令弄亂了,我們吃了這些食物,身體裡面的節奏訊號也跟著亂了。
      環境衛生、生態維護、練武或做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事。這一部分通常不被看成是醫療,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身心的平衡,或是人和環境的平衡,如果被破壞了,就成為中醫所說的「疾」。「疾病」不一定是要破皮流血,或是長出什麼東西來,只要裡面的平衡機制有一點不穩定或破壞,那怕你一點痛苦的感覺都還沒有,就已經是病態。
      從生命的多重結構來看,甚至可以說,腦袋裡面想到一個錯誤的念頭,都是一個病態。像有一些人追求完美主義追求的太過分,一切都要講究,就容易在身上出現過敏的現象。有時候,我們身上的疾病,看醫生之後,稍為好一點,等一下又變壞,來來回回的復發,不會好。碰到這種情形,就應該想到,可能是在你的心靈深層的地方出了毛病,那怕是一念之差,都可能成為身上疾病的根源。要真正的身體健康,不能只看身體,還要顧到心靈。
    望聞問切和辨證論治
      有了疾病以後,一定有它的症狀,也就是它的表象。中醫是怎麼收集這個表象呢?就是用「望、聞、問、切」四診。收集了各種疾病的表象之後,就要整理它,從病的症狀去追求它背後的道理,這是中醫比較高明的地方,也是比較難的地方。現代的系統論也就是在做同樣的事情。不管電子電路也好,其他的系統研究也好,都在做這方面的事情。這種工作在中醫裡面稱之為「辨證」。
      辨證就是在追求疾病抽象部分的原理。所用的辦法有「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經絡辨證」「六淫七情」等各式各樣的架構去辯證。也就是說,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要採取什麼方式去整理,於是就有了中醫各種不同的辨證法。
      辦證以後,整理出一些簡要的機轉。也就是會產生這些疾病的症狀,其背後究竟是什麼道理。找到了以後,就可以根據這個道理(「證」)來論治,依據這個「證」來下治療的原則,叫做「治則」。有了這個治療的原則以後,才可以動手去治療,那就是方法了,要完成治療所需的法則。可以用的方法有很多,你就可以有所選擇。選擇治法就有各式各樣的考量,也許有環境的考量, 藥材的考量,人體體質的考量,或者它有特殊的情況需要考量。
      治療的方法大概分類起來不外乎物理的方法,例如:刮沙、針灸;化學的方式,如吃藥;還有生物的方式,如種牛痘、打防疫針。還有信息的方式,像練氣功,或叫人家改變一些想法。大概都是這幾個方法。
      中醫常用的治法第一是按蹻,也就是按穴位、刮沙,廣義一點來說,還包括拉動身體的筋骨。其次是扎針,或者是用灸,灸有各式各樣的灸,有艾草的灸,有鹽灸、有薑灸等,看體質狀況而定。再不行,就用湯藥。通常是說「一針、二灸、三湯藥。」
      為什麼是「一針、二灸、三湯藥」呢?因為如果是機能性的問題,一下針就可以把它調整過來的,它就扎針。如果是體能上的虛弱,需要補足東西,有時候要用灸,灸的目的是使得病人生理系統的代謝功能因而加強,所以灸通常用在虛症,很少用在實症。針就虛實兩個症狀都採用。如果這個疾病已經深入到組織的層面,不管扎針也好,灸也好,沒辦法有長期效果的時候,就只有吃湯藥。吃湯藥就是有藥物下去的時候,藥物可以在身體停留較長的時間,甚至可以徹底的更換一些東西,或補足一些東西。
      湯藥是我們最熟悉,也最害怕的,因為吃起來很難吃。事實上,所有的藥都難吃,只是現在製藥的方式在外面包上一層糖衣,來騙我們的口腔味覺。如果把這個糖衣拿掉,那有什麼中藥、西藥之分,誰好吃,誰不好吃。放在嘴巴裡面,都一樣的難吃。
      用藥的方式大概列了一下,大概有發汗的方式、清理淨化的方式、有「下」的方式。例如:有時候吃完飯後會一直打嗝,這就是氣逆,要讓它下。也有一些彼此不和諧,要讓它和諧,叫「和」,例如太寒的,要溫;太虛的,要補;堵在中間不能消化的,要讓它能消化。有時候,有時候過度疲累或情緒不佳的時候,脾胃的功能也不好,呆呆的沒辦法醒過來似的,所以要去開竅。有些東西吃進去,它留不住,或該留住的,它留不住,就要想辦法去「固」,穩固它。還有一些會干擾到身體的神經系統或生理系統穩定性的,就要想辦法去穩定它,這就叫做「鎮」,「鎮納」,或「鎮攝」。所`以,有「汗、清、下、和、溫、補、消、開、固、鎮」等方式最常用,另外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招術,就沒有全部列在這裡。
      就中醫的架構來說,你要兩方面來看,不能只看治療或治病的這邊,治病這邊雖然比較多花招,可是健康的這邊,其實中醫也非常注重,譬如《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在講如何養生。黃帝問歧伯:「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活一百多歲,現在的人卻活不到?」歧伯就說:「以前的人都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和大自然保持和諧的關係,所以他能夠度百歲而去,但是現代人卻往往違反大自然的規律,亂來一通,常常到不了天年的歲月,就走掉了。」《黃帝內經》一開始就在講如何養生,後面才逐步講解當身體不平衡的時候有什麼現象,該怎麼辦。所以醫學不是只在強調疾病的治療,而是要等量的,或者更重的強調,怎麼養身,怎麼不病,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以上把中醫做一個大概的溜覽,以後再來細講裡面的每一部分。
    從系統論看中醫
      今天我們來講,從現在的系統學、系統控制的概念來看中醫的面相,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不同的面相。
      什麼叫做系統控制論呢?要仔細去研究它,內容可多了。在這裡我們只能提綱契領的瞭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系統控制論正式成為一個學門是在1948年左右由一個奧地利人所提出。促成系統論產生的真正原因,工業革命以來,對於生產力的要求愈來愈大。這種要求是造成歐洲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要求快速、大量而且多樣的生產,在實際的生產線上,就碰到一些非常的複雜的問題牽扯在一起。而且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複雜。過去所有的很簡單的知識沒辦法處理這些複雜的問題。
      譬如說,織布這件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人去做,好像樣樣都做得通,但是叫機器去做,你就要考慮好多問題,而那些問題在人工操作時是不假思索就可以作到的。就拿我們在下午上禪修課來說,第一次上課時,我就讓你們閉著眼睛走路,只關閉了你一個資訊的管道,你走起路來就覺得那麼的難,更何況你要面對的東西很複雜,可能它的資料管道多得讓你搞不清楚,也許漏了幾個,實在很難處理。我們還是要面對這種複雜的狀況,又不能逃避。
      由於第一次大戰第二次大戰的戰爭需求,軍事工業也是迫在眉睫,根本就不容許你慢慢的做分析。還有許多的東西,我們都希望以機器趣代替人,自動的去做,自動的去控制,不要具細靡遺的都要靠人。現在自動控制已經發展得愈來愈複雜。現在的電腦技術、醫學、生物學,也都是相當複雜的系統。當我們面對這麼多複雜的系統,又不能逃避,可是資料不一定齊全,有些甚至不容許你去拆解它,怎麼辦?還是要做處理啊!所以才會衍生出系統控制的概念來。
      這一門學問在做什麼?是要瞭解各種控制系統在結構上的共通性。兩個系統可能完全不一樣,一個是生物系統,一個是人造的生產系統,要追尋兩者在基本結構上有沒有相似的地方。找到了這個共同性之後,同樣的一個法則可以適用在不同的系統上。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在控制的過程裡面,要找出它共通的規律,因為系統是有整體性的,有變動性的,是動態的,有秩序的,雖然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它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井井有條的。只是在這些條理裡面,有非常多的聯結關係,我們不容易一下把它弄得清清楚楚。我們沒有辦法去細分,細到可以單一的去認識它,必需整體的去認識它。在這個控制裡面,就會發現在變動之中有什麼規律。控制就是要控制它的變化。
      在控制論裡面,有幾個基本的性質。第一,系統控制論不太去注重裡面的細節。因為同一個法則可以適用在不同的系統裡面,有些是生物系統,有些是非生物系統,不可能每一個細節一一對應。只能重視系統之間的聯繫,以認識要改造的對象。像我們在力學裡面看到的系統關聯性,和在電路學裡面所看到的系統關聯性,是一個完全相同的公式。看到這一個公式,就可以用在力學裡,也可以用在電路學裡。有了電腦以後,有很多力學的問題解不出來時,就利用電路去模擬它,丟到電腦裡,讓它去跑,顯示出來,再把它代換回去,變成力學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在電腦裡面模擬核子彈爆炸?就是因為找到了核彈爆炸各系統彼此之間的一些共通性。把聯繫的共通性找到了之後,用類似的東西去模擬它,照樣可以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於是就可以在電腦裡面看實驗到底怎樣進行,產生了那些東西,量是多少。什麼都可以估算。重視的是系統的聯繫。
      第二,重視的是系統動態、客觀的東西。這個系統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任何一個系統要能長期存在,必需要是開放性的。所以,既然是開放系統,就有一些動態的現象。這些現象有那些通性?這是系統學非常在意的事情。
      系統學是在看一個整體,而不是在看局部,因為它瞭解局部的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裡面一定會出現局部所沒有的性質。這個沒有的性質就是系統綜合歸納以後必然出現的。一個人沒有膽量敢做的事,一群人就有膽量去做。為什麼一群人會鬧事呢?因為一群人成為一個系統,就有系統的特質,也就是社會學家所講的「群眾心理」。有了群眾心裡,才會使得那一群人常常聚在一起。這就是系統的特質。不是每一個人的特性加起來,就等於群體的特性。加起來之後,還會多出一些東西來。多出來的東西就是系統的特性。
      我們常說「集思廣議」,它的意思,不是把每一個人的知識加加起來,就可以成為整體的知識或能力,而是加在一起之後,經過一番激盪,會產生新的東西,這個新的東西是大家共有的。因為有了大家,所以才有這些新的東西。這個多出來的東西就是系統學最在意、最想要瞭解的、最想要掌握的。
    黑箱系統的需求
      當我們真正去看系統的時候會發現:始終都搞不清楚它是什麼,只是可以從旁看出一點眉目而已,沒有辦法看清楚真正的內涵。像現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一直把研究的對象細分,是不是就可以看清楚了究竟呢?不是啊!還是有看粗清楚的地方。身體做大體解剖的時候,可以看到裡面有二十個系統,再細分,變成不同的器官和組織,組織裡面有細胞,細胞裡面有細胞核、基因。現在把基因解碼,看清楚了嗎?還是看不清楚。不管怎麼細分,總有看不清楚的最小單元。無論你怎麼去分割,那種看不清楚的細小單元總是存在的。被我們稱之為「黑箱」(Black box)。
      永遠會有黑箱,只是黑箱的大小不同而已。用解析法,這個黑箱變小一點,。完全不用解析法,黑箱就大一點。黑箱是系統學裡面必然有的一個概念。就像講物理學,一定會講到質量、能量一樣。質量是什麼?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來之前,我們根本不曉得質量是什麼,只知道這個叫質量。可是,當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提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個質量和能量有轉換的關係。我們方才知道,原來質量是因為能量密集在一塊所形成的一個物理量。在佛經中,把質量叫做「質礙」。
      「質礙」一詞非常傳神。現在物理學上把「質量」叫做「慣性質量」。慣性的意思是說,把一個力量作用在它的身上,它還是很頑強的抵抗著,不太容易改變。因為有不太容易改變的這個指標,被我們稱之為「慣性質量」。它還維持著它的慣性,當然也就是一個障礙,所以叫「質礙」。這個名詞見於《楞嚴經》。我曾經在想,怎麼會翻譯得這麼巧妙。《楞嚴經》翻譯時,負責潤筆的人是房玄齡的孫子房容。他的文學底子非常的好,所用的詞也就非常的高妙。
      現在物理學上的基本粒子,房容把它譯作「鄰虛塵」,譯得更好更妙。基本粒子有時候會突然不見了,有時候又會突然跑出來。好像是在實和虛之間換來換去,就靠在那個虛幻的邊界上。譯成「鄰虛塵」真是妙,好得難以形容。現在物理學家已不太用「基本粒子」這個概念,因為發現沒有所謂的「基本」。當年我看到「鄰虛塵」這幾個字的時候,簡直要跳起來。
      黑箱為什麼會存在?因為:
    第一、 內部結構非常的複雜,根本不可能弄清楚。
    第二、 人力尚未能分解的系統。有些東西根本分不開。幾十年來,科學家拚命的分解原子核,可是到現在,還是沒有完全弄清楚原子核裡面究竟是什麼。會不會有一天真的完全弄清楚呢?我們只是那樣的希望而已。應該是永遠有得玩,永遠有黑箱。像人體,你能夠一個一個的解開來嗎?不可以啊!屍體才可以解剖啊,活人是不可以解剖的。一個活人找醫生看病,醫生能夠把他送去解剖,剖完了之後,再把他重新組合起來嗎?不可以。
    第三、 分解以後會干擾這個系統。把身體打開來看看,就不是原樣了。最好的看病方式,就是中國古人所用的「望聞問切」。因為不能讓病患的身體有太多的干擾,只能用眼睛去望。病人身上會散發出來訊息,醫生就接收嘛、聽嘛,再不然就開口問嘛。對病人的影響不大,對不對?切就是把脈,也是輕輕的把。望聞問切是用干擾最少的辦法,來收集病人的基本資料,而不會干擾系統的運作。有些系統就是怕被干擾,不能把它打開來。
    第四、 重視功能甚於物質。因為想要看的是功能。系統這個概念很注重它的功能,不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生物也好,非生物也好,都可以是一個系統。
    第五、 掌握時效,重於精確性。掌握真正的時效,不要那麼要求精確性的時候,就可以採取黑箱的辦法。
      在這個黑箱裡收集受控量(這是比較規矩的名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症狀」)時,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干擾它。不要把它改變太多,改變太多了之後,就不是它的原樣。所以,去剌穿它,或切片,影響得太深,所量到的就不是原來的樣子。由於把黑箱的對象當作一個基本的單元,不再把它打開來,但是,試著去研究這個黑箱的特性。有了這些特性之後,我們在控制這個黑箱的時候,就可以讓這個黑箱依照我們的意思去操作,這就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
      方法是什麼呢?綜合輸出和輸入的資料,架構彼此的因果關係,以建立黑箱內部的可能機轉。把這些資料盡量的累積起來,綜合找出他們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這些輸入的「因」會造成這些輸出的「果」,它們的關係是必然的?還是或然的?如果是或然的關係,是不是在資料中再去做重組,或者是分解,會使得因果關係更明確,建立黑箱內部的可能機轉。目的是要瞭解黑箱的性質,掌握一些可能的機轉,從這個機轉,就等於掌握了黑箱。我們要瞭解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需要把他解剖開來,看看他的心臟多大,肺有多大。看這些做什麼?不需要啊,要看的是這樣的身體表現出什麼樣的生命行為,這些行為裡面有什麼特質。有什麼特質時,必然身體是什麼狀態。面對那些情況時,必然會有那些反應。
      當我們跟一個人接觸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知道這個人的特性是什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是容易激動的?還是沉穩的。這種瞭解就是一個黑箱。其中有有心理層面的、有信息層面上的,有能量層面上的各種機轉。有的人很能吃,怎麼吃都不會胖。有的人喝水都會胖,有的人更說連呼吸都會發胖。這都是每一個人的特質不同。
      黑箱只管輸入和輸出。從出入之間來瞭解它裡面可能是什麼。其中是靠推理,它不是真的看到。因此,中醫有一定的模糊性。在西醫也有打不開來的黑箱,碰到這種黑箱,也是用推理的方式來處理,建立不同的模型來理解它,拿捏它。當然不是真實的,只是模擬而已。永遠有黑箱,只是層面上的差別而已。
    
    
    
    
    
    
    
    
    
    
      中醫的生理學,不叫解剖學,而是叫做經絡藏象學。這個「藏」字現在都寫成「臟」字。兩種寫法都有它的意思。「象」是指外表的徵象,在系統學把這些徵象歸類為「症狀變量」,它是個輸出。在身體這個黑箱所表現出來的徵象,例如臉紅、出汗、咳嗽、表膚變乾燥、嘔吐、失音、水腫、怔忡(心悸的一種,怔是往上跑,忡是往下跑,在胸口就可以看到心跳得很厲害,嚴重到連肚皮都可以看到跳動,通常都是血虛的現象)。這些表象實在太多了。但是要盡量的收集。
      有了這些「象」之後,要想辦法去揣摩背後可能的病理機轉。在黑箱裡面的本質或機轉,眼睛是看不到的,手也摸不到,看到這些症狀,可以去想在它後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現象。像怔悚是由於血的虛證而起。又如,看到水腫,就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是腎臟的原因,還是心臟的原因?有時候,一個症狀還不夠,要好幾個原因,形成一組,才能揣摩出背後的原因。這就稱之為「藏」,又叫做「證候變量」。「證」是指「抽象的病理」,「症」是「具象的表現」,「證」「症」兩字音相同,可是意思完全不同。
      藏在中醫稱之為「證候變量」,如發燒、嘔吐、失音、喉嚨痛、沒有食慾、怕油膩等症狀,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風寒束表」,因為風寒,使得表皮的代謝機能受到了約束,不能正常的運作,以致出現一大堆的症狀。如果「藏」是「脾陽虛衰」,整個人是臘黃的,沒有力氣,也沒有胃口,背後的原因是脾經的活動力差了、虛了、弱了。以前我介紹過的小柴胡湯,就是在講「熱擾膽腑」這個證候,常常會頭痛、肋骨下方會有一些怪怪的感覺,有時候會發燒,有時候又沒有發燒。膽經受到了一些濕熱的影響,它的功能不是很順暢。有些人常常晚上睡不著覺,脾氣不穩定、有點健忘,這些現象背後的病理就是「心腎不交」,心經和腎經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好。這就是中醫最不容易瞭解的地方。這些都是經歷了很久很久方才得到的一些認知。
      中醫的辨證論治,就是在找這個「藏象」,不一定是指五臟六腑,而是藏在裡面,眼睛看不到的病因。症狀是輸出,而證候是在輸出之前在累箱系統裡面所產生的功能變化。至於風寒、工作太久沒有休息而引起脾經衰弱、濕熱、有些事情始終沒有好好的解決而引起心腎不交,都是輸入的原因。有外在的因素,也可能是由內在認知的問題所引起。這一部分是中醫最花心力的地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中醫之所以高明,就在這個地方。
      收集了許許多多的象變量(症狀變量),叫做「症狀集」,它是一種集合。一堆資料。過去是透過四診來收集,現在有很多新的方法,如量體溫、量心跳、做掃描、做各式各樣的穿刺、生化檢驗等。這些症狀通常會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也有個人本身的因素。一個症狀出現,一定會發生好幾個連鎖的症狀,把這些症狀集在一起,不就是臨床醫學上所說的「症候群」嗎?另外的一堆資料就構成另外一個症候群。每一症候群的背後都有某一個病理,某一個功能失常。好幾個功能失常,就會有好幾個症候群同時出現。
      因此,輸出對應症狀集。經過一番整理之後,就變成症候群。然後要推出「證候集」。所謂「集」,就是背後到底是那幾個原因造成的。這是中醫診斷最難的地方。
      外在的致病因子是輸入,由於有這個輸入,才使得身體的機能發生偏差,有了這個偏差才表現出這樣的症狀。例如長期的疲勞導致身上某些機能慢慢的衰退,身體的表現就不佳,如食慾不振、失眠、常常會有盜汗的現象。這就是長期的原因使得身體裡面產生機能的偏差,機能的偏差再造成一連串的症候。用小寫的s來代表症狀集,好幾個小s組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大的症候群。用大寫的S來代表症候群。證候集是功能(function)上的偏差,用F來代表。
    單一證候(藏)  多樣症狀(象)
    F1 s1 s2 s3 s4 S1
      F2 s5 s6 s7 s8......S2 症候群 (Syndrome)
    F3 s9 s10 s11 s12... S3
    
    在人體這個系統中,通常都是藏變導致了象變。也就是說,裡面這個系統發生了偏差,才會出現症狀。裡面的功能沒有偏差,是不會出現這些症狀的。譬如說:心腎不交會有失眠、多夢、腰痠、夢遺、健忘...等現象,就是因為常常緊張得不得了,或憂心不已,長期下來,心腎兩經之間的互動關係變差了,就出現這些現象。這就是藏變導致象變。內在的功能發生改變之後,才有表象的變化。
      又如脾陽虛衰,就會出現痰飲,水分代謝不掉;腫滿,有時候過度勞累,身體反而會有脹脹的現象,也是水分代謝不掉;便血,因為脾經包括所有身上有彈性的組織,血管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彈性和脾經的健全有很密切的關係,一旦脾經的功能不佳以後,細胞變得軟弱無力,細胞和細胞之間也就有了縫隙,血液就會滲出來,尤其是血管轉彎的地方,因為直腸正好是個轉彎的地方,一旦脾經不好了之後,那個地方的血管壁好像變薄了一樣,其實是細胞之間的空隙變大了,有時候血液就會流出來,就成了痔瘡;崩漏是指大量的出血;瘦削是指整個人瘦下來。因此,要想身體肌肉細胞變好,就要補脾經。脾陽是指脾經的活動力。細胞的彈性要好,就是脾經的活動性要好,讓每一個細胞都充分的充電,每一個細胞都脹得鼓鼓的,你擠我,我擠你,一個挨一個,靠得緊緊的,把所有的空間都擠得很密合,整個人的皮膚看起來就有彈性。
      中醫對於人體狀態的認識或診斷是由象反推藏。推是推理,不是真的做觀察。就從「象」的變化回頭來猜「藏」的改變。誰猜得好,誰就是高明。在《靈樞?本神篇》提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黃帝內經》則稱之為「司外揣內」。從外面來看裡面。
      舉些例子。脘腹脹痛,納呆(吃不下東西,吃進去之後,肚子呆呆的,不會消化)、噯氣、嘔吐、腹泄等症狀,大概都是肝氣鬱結,和肝膽經有關係。遇到熱就會出汗,心會慌慌的,是所謂「熱氣通心」,身體裡面有熱,熱干擾了心經。有些人遇寒尿多,或者水腫,這就是腎有了問題,是寒氣通腎,寒影響了腎的代謝功能。這些例子都是由「象」來反推「藏」。由表象來猜裡面的什麼機能失常,怎麼失常。
      講到這個水腫,不全然是跟腎臟有關。有的時候是心臟的原因造成的。兩者的表象是不一樣的。腎臟的水腫,因為是水分濾不出來,因此是全身水腫,手上一壓,就是一個凹洞,腳上一壓,也是一個凹洞。壓身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個凹洞。心臟機能衰退所造成的水腫,絕對不會在上半身,一定在下半身,尤其在膝蓋以下的部位。會脹得緊緊亮亮的。腎的水腫是要代謝的東西排不出來,水質也就變差,臉色就有點黃。心臟的水腫則不然,腎臟還是在過慮,臉色也就不會變黃,膝蓋以下部分腫得緊緊的,沒有任何被污染的感覺。這時候就不需要用溫腎或通腎的方式。我也不曉得是怎麼摸索出來的治療方法,就用電針去刺激足三里。每次半小時,一天電兩次,幾天就好了,而且完全根治,不再復發。我也不曉得是怎麼摸出來的,用了很多年之後,想想還蠻有道理。老人家走路不自在時,就去檢查一下他的腳,看看膝蓋以下是不是腫得緊緊的,皮膚發亮,那一定是心臟不好。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手指頭會發麻。如果是腎臟的水腫,就沒有這種現象。西醫還真的不曉得該怎麼治療。中醫摸索了半天,也還不見得清楚該怎麼治,不要扎針,只用電針就好了。
      電針是一個電極,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而電流卻很小。電壓不要太,大否則腳會一直抽動。現在已經不生產我用的那一型,有別種類型的電針,市面上有得賣。通常都不會很複雜,一般人都不太會用,功能多的電針,過沒多久,就不見了。因此,不會設計複雜的。電針可以治心臟病的理由是這樣的,心臟變弱了以後,水分下去之後,由於舒張壓不夠,沒有力氣把血管張開,以致下半身的血液就不太容易拉回來。就一直沉在下半身。因為有重力的緣故,下半身的血液完全要靠舒張壓把它拉回來。上半身就不是如此,血一打到頭頂上,即使舒張壓不行,重力也可以把血拉回心臟。年紀過了五十歲的人,由於年輕時太辛苦,心臟受了傷,就會有這種現象。
      有一位朋友,在清華大學教書,有一天突然來看我,談起他母親的心臟病,在醫院裡,情況蠻嚴重的。我就瞎猜,憑靈感就問他:「你母親的腳,膝蓋以下,是不是有點發脹?」他說好像就是這個樣子。就教他用電針電他母親的足三里。到了舊曆年時,他寄了一張卡片給我,說他依照建議,回去醫院,把他母親就這麼電一電,就這樣,從昏迷狀態醒過來,現在已完全好了。他好高興。
      再來重複一次。即使有外在致病的因素,首先也是先影響我們內在,讓內在的機能發生轉變,變得比較不正常,就成為造成身體疾病的一個因子。我把它叫做內在的致病因子。有時候,我們想錯了,就會在身體裡面產生一個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生理的機轉發生偏差。這個偏差累積多了,或者信號太強,就會有症狀的表現。譬如說,突然碰到一個驚嚇,驚嚇過後,就會感到口乾舌燥、腰痠、視力模糊,晚上睡不著,甚至不想吃飯。這就產生了「象變量」,也就是症狀。
      換句話說,內在先發生偏轉。如果這個裡面根本不會發生偏轉,那也就不會有任何症狀。所以,很多人這些人生經驗豐富了以後,好多我們認為蠻大的衝擊,對他來說,他的內在很穩定。他就不會發生所謂的症狀,他是真正的「處變不驚」,在這樣的環境,他依然能很流暢的去做他的事情,渡過各種考驗。
      通常我們就是儘量地去搜集症狀。這種中醫其實經過這樣很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搜集許許多多的資料,然後去歸納、推測。你推測、我推測,到底誰的對?那就在臨床的實踐下去檢驗他,慢慢地,歷代的人一直檢驗的都是正確的,那些推測就被留下來,就形成「辨證」的「證候」。許許多多的病理就變成許許多多的藏變量。這藏變量不是自己可以隨便編造的。所以中醫是經過這麼長時間大家的斟酌,才形成認知。這些認知一定有他經驗上的可信度。當然,他不會百分之百的正確。剛才我們不是說黑箱的理論。我們不注重他的精確性,只注重他的時效性。
      譬如說:這個人我現在要去處理他的問題,很緊迫,我不需要知道他裡面的生化反應是什麼。譬如說,在臨床上,一個人突然休克,怎麼辦?你需要去研究他身上鈉離子多,鉀離子多,還是什麼缺了,你去做那樣的生化檢驗,來得及嗎?來不及!他的處理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針或手指甲去剌激人中穴,這一剌激,患者就醒過來了。其道理就是在於「督脈」,一用力去刺激督脈時,這個刺激就立刻就進入頭頂的「百會穴」,就是把頭部混亂的訊號都調整過來。他要的是時效性;他不要管你用藥是幾公克或者幾公斤,或者這壓下去,臉部產生的是安非他命?還是腦嗎啡?他不管這些,因為來不及,立刻就處理。
      還有在產房裡常聽說過所謂的「血崩」,就是生產過後,胎盤不會收斂,血液不斷的流出來。本來只是子宮壁上的血液,由於生產很勞動的關係,要把這些血液排除掉,但是乾淨健康的血液還是要留住,所以流到某一程度,一定要收斂。但有些人就是不收斂,血液不斷流出來,就叫做「血崩」。這在臨床是非常緊急的事情。這時去分析他的血液幹嘛!怎麼止住他,才是最重要。中醫說:「這是脾陽虛衰」。也許,他是難產,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把小孩生下來,母親整個身體的能量下降。這一下降當然不會只有一個系統受到影響,脾經一定是受影響最大的。
      因為產婦要靠肌肉的力量來生產,所以她的力氣沒有了。所有對血液的引導功能就變差了,不懂得自己收斂。怎麼辦呢?通常是去灸脾經。因為他是「脾虛」。就在腳趾頭的大趾上面靠近趾甲旁邊去灸他。一灸之後,脾經就醒過來,血也就會跟著收斂了!
      怎麼灸呢?平常我們想到「艾灸」,可是平常並沒有什麼艾草,除非鄉下人,鄉下人在牆壁上通通掛艾草,可是平常都市人有幾個人去掛艾草?即使放到你眼前,你未必能認識它,所以更不可能「艾條」。很簡單,你有香煙就用香煙;沒有煙,沒有關係,捲一張紙條,尤其是那個棉紙,衛生紙也可以。捲好一團,點燃之後,就把火苗吹掉,就去灸。等一下沒有火,再點一下就是了。立刻就可以收歛止血。
      你看看像這些處理,都是時效性遠大於精確性。像這些東西都是中醫在這黑箱式概念下所累積出來的證候,所以,這證候其實是很精彩的工具。用看得見的東西來推想看不見的部份。用猜的。當然不全然是猜的,還是有些道理。
      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中醫這樣的一個認知、調控的架構,和黑箱的理論幾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從系統的理論來看中醫,中醫是非常符合現代的系統學。
      這些症狀收集起來以後,就會發現有很多症狀常常是一起出現。當然不會是大家同時,通常要不是這一群;要不就是那一群。彼此之間常常有很多的情況都是一起成群的出現。《黃帝內經》把很多的症狀歸類以後,就分成五藏。
      你很容易生氣,脅滿,(脅,就是我們肋骨旁邊叫做脅)。脅滿就是緊緊的、脹脹的,或者是脅痛;或者是會有一種疼痛或眩暈;有時候是麻木不仁,就是沒什麼知覺。震顫,就是手腳會發抖。中風,痙厥就是好像抽筋一樣,整個人就僵住在那個地方。筋攣就是局部抽筋。抽搐就是顫抖,有點像震顫,顫抖比較頻繁,抽搐比較輕微。這個是抽得很緊。頭痛。積聚就是在身上有些地方由於氣血循環不良,變成一個腫塊,摸下去有東西在那邊。他不太容易跑,所以叫做積。有時候它跑來跑去的叫做聚。有時候氣堵在那地方,他聚集一下,過了以後他就不見了。有些人到了某個年齡以後,他會在手腳上出現這些現象:有時候在手上突然多了一塊骨頭似的,你去摸,很硬耶!以為是骨剌。可是過了幾個月、幾個禮拜或是沒幾天,這個硬塊又突然不見了。這些現象有些人就出現在腳上,身上比較少,大概是四肢比較多。不過,積聚不是指這個情形,積是比較固定位置,聚是比較流動性的,也是一個腫腫的、脹脹的、緊緊的、硬硬的。或者是你眼睛常出的問題,就是和肝經有關係,《黃帝內經》把這些症狀都屬於肝經這子系統的症狀。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肝經的失常,就可以表現其中的幾項。
      如果你很容易心煩、失眠、健忘、多夢、驚悸(很容易驚嚇)、怔忡(是比心悸更嚴重的心臟劇烈活動)顛狂、昏迷、或是看你的臉色、看你的發汗(因為汗通心)。這一類的問題就和心經有關係。
      脾經就有食慾的問題、噁心的問題、嘔吐的問題、吞酸的問題(有時候常常會有些酸水)、噯氣,嘈雜(肚子吃飽飯就覺得有點餓,可是又有點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又餓,實際上才剛吃飽,又有一點痛痛的,那感覺很難講,我們常說的〝謅謅〞,就是胃裡面百般不適,有很多的原因)。無力(或者一天一天消瘦或者胃脘痛),泄瀉就是拉肚子,腹脹,呃逆就是不管吃飯過後還是吃過飽常常不自覺打嗝,(噯氣是吃過東西後,肚子常常要吐氣,氣比較清長,不是突如其來的,強度也沒有那麼強,所吐的氣不是從肺來,而是從胃來,就是噯氣。)吐血、便血、看他的口唇,這都是和脾經異常有關係。
      如果是呼吸的、咳嗽的、喘息的(會喘、會哮喘的)、胸悶、胸痛、咳血、失音、鼻子的問題、喉嚨的問題、皮膚毛髮的問題,這一切都被歸類在肺經的異常功能裡頭。
      如果是和生長發育、生殖、水腫、淋症、窿閉(就是沒有尿)、遺精、遺尿、陽痿、早泄、腰痛、耳朵、二陰(是前陰、後陰,就是大小便)這些的症狀就和腎經歸類在一塊兒。
      這五藏,又叫五灶,就是五個疾病可能發生的來源。把這些來源分成幾個經(是經,不是臟器,千萬不要弄錯)。肝經是肝臟加上相關經絡和他的功能,這三個東西的組合。心經是有心臟、大腦、有他對應的經絡,包括他的功能。脾經、肺經、腎經都一樣。所以在中醫裡面對一個小系統來看待,而不是以一個一個的臟器來看待。這是在許許多多的症狀變量經過分類整理後,分成五個來源。
      頭髮枯黃、很容易掉落,皮膚乾燥,都和肺經有關係。這在後面我們講五行的時候就會講:肺主皮毛,肝膽主筋,腎主骨。所以有時候車禍受傷、骨折,要開補腎的藥那他骨折就很容易好,不要拼命在治療肌肉、骨頭,那是沒有用。
      有了這些認識下面再講就容易多了!我想這學期把這些所有可能理念架構放進去,下學期再來做一些實際的東西,所以我前面花的時間多一點,而這些我一般都講快一點,如果不懂沒有關係!再找時間問。
      今天就到這裡。
    (宋亦勤、宋具芳、林萬金、莊于瑩整理)

上一篇:(四)人和自然的關係下一篇:(六)辨證論治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