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 正在阅读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生死循環的意義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2002年10月4日
    
      上一次我說過,生命有好幾層,從具相的物質到很虛幻、很抽象的心智功能,沒有這四個部分,生命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生命。反過來講,這個宇宙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有心智的存在。有心智的存在,方才出現所謂的信息波。因為有信息波,才有可能出現能量。因為有了能量,才出現各種不同的物質。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過去把心智稱作心靈或靈魂的說法,也就顯得有道理。
    萬物有靈說
      在西方一直有一種「萬物有靈說」(animism)。就是認為萬物都有某一個心智的功能。只是心智的功能繁簡不同。很簡單的東西就只有單一的功能,或者是少數幾項功能。這些功能的存在,就形成了很簡單的東西,我們把這些簡單的東西稱之為「基本粒子」,或某種元素等。反過來看,我們之所以能利用物質來塑造我們的身體,也正是萬物都具備和我們有類似的靈性。只是簡單的東西所具有的心智功能很簡單。當我們利用它的時候,也只能利用它的這個特質。現在我們經常談營養,什麼樣的營養品有些什麼物理或化學的功能。這個說法就是指陳這些營養物質在某些方面的心智功能是比較突顯的。其他的功能就不突顯了。有些物質的氧化功能特別好,有些是還原的功能特別好。有些是對身體有某一種強化的作用。像是鈣離子對身體的肌肉組織有強化的作用。在這個層面上表現出它的特質。
      這些物質從個別到群體,又會有一些增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碳元素。在個別、分離的時候,碳原子是黑色的狀態。一旦組合的很好,就成了鑽石,晶瑩剔透,光芒四射。這就是碳原子結成一個好的群體時所表現出來一個群體的特質。我不是故意這麼來解說「萬物有靈說」,而是在這個地方不知不覺的就呈現出這樣的特性。
    萬法唯心造
      同時也呈現了另外一個特性,那就是佛教所說「萬法唯心造」。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切都來自於心智。有這樣的心智,才有這樣的信息。有這樣的信息,方才有這樣的一個信息場。有了這樣的信息場,才可能形成這樣的能量特質。有這樣的能量特質,才可能去牽動相關的物質,或者產生相關的物質。在這個生命多重結構的表上,也不知不覺出現了「萬法唯心造」的特性。我當初作這個多重結構表的時候,沒有想到萬法唯心造的理論,後來才慢慢發覺各個層次之間有一個次第的關係,從比較高的自由度到比較低的自由度,萬法法唯心和萬物有靈說就變成是自然而然的基本概念。
      既然是這個樣子,我們就回過頭來想,宇宙大爆炸時那個奇點的本質應該會是什麼?也許是眾生的心智在某一個時刻,正好同心同德匯聚在一點上,才形成了奇點。這個奇點是眾生所共有的。因為是共有的,所以產生了強大的信息場。在這個信息場中,由於大家的心智一時都聚焦在一起,也就產生了能量密度極高的一個點, 才有後面的宇宙爆炸。
      這個理論在現今的天文物理學裡面把它當成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來對待。可是,在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就沒有人去理會。從我現在所提出的說法來看,大家都是宇宙的創造者,沒有一個人不是。這個創造的力量來看大家共同的心意。這個共同的心意就形成了佛教所說「共業」的力量。當然,除了共業之外,還有個別的力量,是為「別業」。別業就形成了每一個人的特質。我們每一個人和別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道理就在於此。我們大家都共有這個宇宙,是因為在心智裡面有和別人相同的部分。這相同的部分就是創造宇宙的原動力。
      
    
    碎形學:看物質的基本認知
      上次也說過,自然科學所研究的是物質和能量這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的約束比較多,自由度比較少,一切現象都很穩定,可以反覆的做實驗。信息和心智這兩個層次自由度大得多,約束也少很多,就不穩定,久久才會重複一次,出現類似的狀況。愈到這兩個層次,愈難想像它的重複性。但是出現類似性的情況就比較多。要描述這種類似性,不容易訂下明確準則。這是因為自由度很大,同時要滿足很多的變項,就很不容易定性定量了。
      近五十年來,有一個新興的學問,叫碎形學(fractals)。也有人把它譯成「碎維」。它的dimension是分數,不是整數。一度空間是一維,二度空間是二維,三度空間是三維。都是整數。中間沒有1.2維、2.4維、3.8維...。碎形學認為維數事實上是可以小數。碎形學是說,看起來很不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同一樣指標。現在外面的槐樹正在開花,我們不仔細的看,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是槐樹在開花。可是,當我們仔細的看每一株槐樹的長相,各自有它自己的樣子。各株槐樹之間又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這些類似的地方讓我們認知到它們是同一類的。我們在畫布上畫一朵雲,和天上實際的雲不同,可是我們知道兩者是同樣的一件東西。那就是形式類似性的緣故。碎形學就在描述這種類似的現象。
      這種類似的情形在生命結構的上層是非常的多,不能要求它一定要百分之一百的相同。在信息和心智的層面是similar 的特質,不是identity。這樣的特質必需要靠人生經驗和修行去累積,不能只依靠知識。因為知識有時而窮,可用的文字、語言都有局限,沒有辦法把那樣活性層面上的東西正確無誤的描述出來。愈往上層的生命結構,愈要靠自己的體驗來認識它。愈往下層的生命結構,可以在書本上求得,也可以用實驗的方法來求得。
      為什麼要親身體驗呢?因為生命結構的上層如果發展得出來,那就是身和心之間有了共鳴,才可以感受得到它。它已經不是像物理、化學所做的實驗,可以被你單獨拿出來操弄、觀察,而是和我們整個人有緊密的互動。那時候,就已經沒有辦法分割了。為什麼像信息、心智這樣的生命層次,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法則下,沒有辦法被觀察到。就是因為它是一個整體,不太容易被我們來切割。因為在科學研究的基本模式上,愈切割,就愈簡化。可是,信息和心智是不能被簡化的,也就不能被切割。也就不能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去研究它、瞭解它。只能用合乎它要求的方式來瞭解它。那就是我們要和它形成一個整合的關係。
      這種的瞭解已經不是科學上所說「純粹的客觀」,也正因如此,很容易被科學界人士批評為「不科學」。如果每一件事都必需要做到像自然科學所說的「客觀」法則的話,天底下就沒有多少東西符合要求。例如,我們都嚐一口某種食物,
    每一個人的感覺都不會一樣。用眼睛看,會不會就完全一樣了呢?也不盡然。在所有的科學觀察裡面,沒有所謂的絕對客觀。客觀只是在說,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誤差在大家可以容忍的範圍內。其實沒有什麼「絕對」。這個「絕對」的觀念是我們的推想,事實上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所謂絕對可以分割的東西。
      有了這個觀念,回頭去看科學的基礎,就會發現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謹。即使像數學,在一開始的地方,也有一些公設、公理,都不是能夠驗證的,可是我們相信這些公設、公理。在這個不能驗證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數學。把這個底層換一個樣子,譬如說,把平面幾何換成球面幾何,上層的結構也就跟著改變。所以學問是創造出來的。可以把基礎做一些改變,後面的推論也就跟著改變。
      這就像我們在心智上做一點點的改變,下面各個層面也就跟著發生改變,終而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表現。真正修行的人知道,修行的關鍵不是在修理身體,而是在修心。身體只是心智所要藉以展現的工具,用一段時間而已。身體保養得再好,到時間,也是會無疾而終。這是物質層次的特質,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我們根本不可能去改變這個特質。生命上下各層各有不同的特質。
    物質與心智相通
      過去我們認為只要吃東西,就可以取得我們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可以隨時更新這個身體的細胞,也就是物質和能量的基礎。可是,我們卻很少想過,為什麼東西吃進去,會留在身上?如果這些物質和我們的生命之間沒有一個相通的管道,根本不會留在那裡,對不對?就像大家現在坐在這個課堂上,是因為你通過了入學考試,在某一個層面上和學校的理想是一致的,如此大家方才進得來。如果沒有相通之處,大家就不會進到這個學校來。同樣的道理。既然可以把物質拿來充作所需要的食品,那麼就一定和生命有關聯。
      任何物質都跟上層的心智是連通的。只是連通的管道也許是一個很窄很小的巷道而已。能量就在一條比較寬的道路,信息與心智的連通就是一條寬廣的大道。如此差別而已。我們之所以可以利用物質來維生,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過去也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當我有了生命多重結構的想法之後,想了五、六年,發現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解釋得通。我才知道,這樣的觀點是可以用來看待所有的人類文明。
    六根與波:人類文明的根本之處
      我們的五官,或佛家所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發展最多的是什麼?是眼根、耳根和身根。意根在現代也有長足的發展,像各種邏輯的思維、抽象思維、上網、創新發明等,都是意根上的發展。發展得最少的是鼻根和舌根。有沒有看到什麼可以增加鼻子嗅覺的發明?幾乎沒有。如果嗅覺能力變得跟狗一樣的靈敏,什麼氣味都聞得到,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好事。舌根的發展也少,酸甜苦辣而已。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眼根和耳根,乃至於意根,都跟波動有關係。眼根所接觸的主要是光波。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光波的範圍很窄,所以我們盡量的設法加以拓展。用望遠鏡、顯微鏡、天文望遠鏡、超音波等來幫助眼睛擴大能力。耳根可以聽到的範圍也不大,從20Hz到20000-30000Hz。超過這個範圍就聽不到。但是現代各式各樣的音響設備和相關的儀器都在加強耳根的適用範圍。圖書館、出版社、廣播、電視、雜誌、小說等,都在伸展意根。
      這些伸展都跟波動有關係。眼睛看得是光波,耳朵聽的是聲波,大腦想的和發射的是信息波。一般人只注意到腦波,其實還應該有信息波。身根和波動的關聯就比較少一點。這些波動都涉及到生命結構的上層。鼻子和口腔都涉及到物質的層次。鼻子要能聞到氣味,一定是空氣裡面要有物質微粒。口腔吃東西當然是物質。所以比較物質化。正因為是物質化,就難以發展。沒有辦法做寬頻的發展。而眼、耳、意三根是與波動有關,限制少,發展的潛力就大得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時,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歷代都在眼、耳、意這三根有非常蓬勃的發展。生命的層次不同,所能伸展的大小範圍不同。
      當初在寫《身心極限的超越》這本書時,我正在做一些基礎的醫學研究,慢慢的瞭解,現在的醫療非常注重物質層面,動不動就要做化驗。好像缺了檢驗或化驗,就不知道如何看病。從前的醫生沒有這些工具,要用揣摸的方式來感覺病人的身體機能如何,反而是一個好處。外科就更物質化了,完全是機械式的想法,把人看成是一部機器,某一部分的零件不好了,就換一個新的零件。移植手術是這方面的極致表現。藥物的使用也還是建立在物質的概念上,是物質的替換、補充、或代謝。
    營養物質與熱能
      到了營養療法,就比較注意到能量。比較強調人體除了物質之外,還需要有能量的補充和調節。如果能量不正常,生命的功能也就不正常。但是,十多年來我做這方面的研究,才慢慢的瞭解,現代科學對能量的認識還是相當的粗糙。我們不是常說吃肉類可以得到多少卡路里的熱量、吃蛋白質可以得到多少的熱量、吃澱粉可以有多少的熱量嗎?大家要曉得,這裡所說的熱量是在實驗室裡面做出來的。是研究人員把食物拿到實驗室裡讓它氧化,也就是燃燒,所得到的數據。跟吃進身體,經過很複雜的生化反應所產生熱量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有相關性。含熱量高的東西吃進去所能轉化產生熱量的比例比較高。這種轉化絕對不會直接產生熱。如果直接產生熱的話,那麼對體能的補充就極其有限。
      上次我說過,吃進去的食物經過消化系統,轉化成微粒子,儲存在細胞的粒腺體裡面備用。身上的循環系統把這些物質分子配送到每一個組織器官的細胞裡面去。等到要用的時候,就下一個指令,原先儲存在粒腺體裡面的微粒子又被搬出來,經過生化反應,從化學能轉變成電能。變成電能之後,就可以轉變成活動的動力來源。使用動能後的產物才是熱能。身體又利用這些熱能來保持身體的體溫。所以,熱能是終端產物。現在一講到熱量,他的概念其實已經跳了好幾層。
      有些人雖然吃的食物不多,可是他的轉化效率很好,中途的障礙少。於是他的活動力好。也有不少人吃得很多,可是他的活動性還是不好,那就是他的物質轉成能量的效率不好。所以,論食物的能量只是說明了這個食物的一部分特性。食物對某人是不是有用,還要看這個人的生命機能好不好,強不強而定。生命體的機能的好壞就要看上層結構的機制是不是正常。如果上層的機制不正常,轉化也就不正常。這裡面有很多東西直到最近方才開始摸索。
    針灸
      大家看生命多重結構這個圖表。再往上,就可以看到針灸。針炙裡面,只有艾灸還會用到一些物質之外,扎針幾乎不用物質。扎針時,多少會帶一點點微量的物質進入身體。扎針的目的並不是要改變物質層面的問題,而是要藉由扎進去的針來改變經絡的溝通狀況。讓經絡的溝通狀沌恢復到正常的溝通狀態。為什麼扎這麼小小的一根針,會有相當大的療效?說來話長。
      簡單的說,針扎下去,會改變針尖附近的組織狀態,也就是彼此銜接的狀態會有所改變,溝通能力也就因此而改善。這麼做的意思就是在改變信息和能量。針灸著重在能量部分,加上一點信息。在臨床上會發現,醫師的身心狀況越好,他扎針的效果也就越好。原因是醫師在扎針的時候,會把他自己身上的信息輸送到患者的身上。現在的針灸研究幾乎沒人注意到這一部分。許多中醫師在臨床上都有這樣的經驗:面對同一個患者,為什麼當自己身上狀況比較好的時候,效果就比較顯著;當自己的身體狀況比較差、比較不專心、或者雜事比較忙的時候,扎針的效果也就比較差?我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答案就在於針灸是在傳遞信息。  針灸已經從純粹的能量層次提升到信息的層次來處理症狀。
    氣功
      練氣功的主要作用是在調整身上的信息和能量。調到好之後,身體的物質層而也就連帶的正常化了。不是在做身體肌肉組織的勞動。首先是調自已的內在信息場。調好了之後,這個內在的信息場會由內而外的伸展到體外。一個氣功練得很好的人,他的身邊就有一個很大的氣場,或者說是能量場。氣場的強度由近而遠,慢慢的衰減。比較有感覺的人一旦靠近這位氣功師,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全身會起特殊的、又很明確的變化。這種人連扎針都不需要,只要靠近你,跟你聊一聊,也許不是故意的,就能感覺你的身體狀況有些不對勁,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會在他自己的身上展現出來。於是,他就去調他身上的不舒服。一旦調好了,你也就跟著好過來。有些時候咳嗽咳得要命,吃什麼藥都沒用,跟他在一起聊天,聊一陣子,連一聲都咳不出來。他很敏感,很容易覺察別人身上的信息而感到不舒服。他只是在調整他自己身上的不舒服,就能把別人身上的不舒服也一併調整過來。聽起來有一點玄。事實上,許多會氣功的人都會這麼做。在過去,我不懂這些原理,總覺得這些事是怪力亂神,荒誕不經。可是等到我自己會做氣功的時候,有了這種感覺,就知道那種事本來就存在的。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才會把這種事看得很玄。甚至把它批判得體無完膚。
      我們生命的信息場根本不受身體皮膚的阻隔而包在裡面,根本就是會透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的氣色很好。什麼是氣色很好?如果用現在人所熟悉的詞彙來描述的話,會說那是光線從那個人臉上所反射出來的狀態、他活動的樣子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狀態。這只是勉強做了一些解釋。因為人的身心狀態好的話,別人一看就可以感覺得到。有的時候,連看都不必看,聽都不要聽,只要你坐下來,心靜一靜,閉起眼睛來,就可以感覺到別人的氣場。這些都是修練到某一種程度時自然會有的。很多人都不敢在公開的場合講這些東西,因為立刻就有一大堆不懂的人以「很懂」的姿態來批判你。你就會很累。原本好好的信息場就被攪得亂七八糟。練得很久方才有這樣清爽、清靈的信息場,一下子被弄亂了,不是自尋苦惱嗎?因此,這些有修練的人大多不願意去回應,一付若無其事的樣子。何況這種人對生命也看得更透徹,也知道那些尖口批評的人還在生命的迷途之上,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於是就會表現得像方外之人,不太受人間煙火的薰染。這是因為他們既然到了那種清靈的境界,就不願意讓他們的信息自由度下降的緣故,當然就不願意跟那些人攪和在一起。這是我修練之後,慢慢體悟出來的心得。
      我們常常在用這個信息場,只是換個名詞在用而已。像我們說「品頭論足」「氣色很好」「神氣活現」「中氣十足」,這裡所說的「氣」,其實就是在講信息場。一看一個人一臉倒楣相,不是他的五官容貌有什麼缺陷,而是他所散發出來的信息場讓人覺得不對勁,是渾沌的、衰頹的。也有些人讓人覺得他全身像刺猬一樣。各式各樣的人有各式各樣的信息場。這裡有一張圖,上面顯示各種型態的信息場,有的有刺,像榴槤一樣;有的偏一邊,表示他老是擔心什麼事;有的信息場常會跟人家起衝突。神經衰弱的人的信息場就亂七八糟。還有往下降的,這個人就沒有什麼活力,一付很沮喪的神態。
    
    插入圖
    
    
    
    
    
    
    
    
    
      到了氣功的階段,處理信息層面的問題就會多於處理能量層面的問題。愈是偏在信息的層面,愈是抽象,自由度也就愈大,時空的限制愈少,於是常常會有超越時空的知覺出現。大家就會對他刮目相看,「奇怪,這個人怎麼這麼神啊!過去他不是這個樣子的嘛!」這種改變就是他的信息場擴大了。當然,也有很多人一旦有了這種覺察信息場的能力之後,就掉在裡面,玩弄起來,著迷了。就很容易走樣,衍生出一大堆怪力亂神的事。反正這些現象都是生命不同層次的展現,就不需要著迷。
    
    信息醫學
      後面我們會講到穴道電檢法。其中的一項就是在量藥物的作用時,就是在量信息。對這套方法,我是摸索了很久,才弄懂。同類療法(Homeopathy)雖然是西方的傳統醫療,但是它所觸碰到的層次,事實上是在信息。在經典的同類療法裡,雖然實際的操作早已觸碰到信息的層次,可是認知上並沒有到信息的層面,一直停留在能量的層面。
      在同類療法所用的藥物裡,還要依照potency(勢強)來分級。其實不是能量,而是藥物信息波的頻段。Potency就是這個頻段的指標。西方人始終把potency看成是能量,顯然在西方人的認知概念裡面是以「量」為主,而不是以「質感」為主。同類療法已經非常明確的涉及到信息的層次。
    催眠
      催眠是一個非常好的臨床醫療方法。它是自己透過信息波的回溯,來改正存在於潛意識之中不良的的信息。在醫師的指引下,患者的注意力慢慢的由向外轉而向內,循著信息波的感覺,慢慢的回到心智或心理上的潛意識層面裡去。潛意識的結構或功能如果不正常的話,身體就會有異樣的表現。這個結構大致是這樣的:
    
    
    
    
    
         正常           異常
    
    如果所有的心智功能都是正常的話,就用大大小小的圓形來表示,彼此之間有一定的往來模式;如果你的心智裡面有瑕疵,就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形狀不是圓的,可能是方的、三角形、或是奇形怪狀,這些形狀象徵心智功能發育不全;第二是各功能之間彼此有某種特定的組合關係。這種組合關係出現一些瑕疵,也會造成心智不正常的表現。例如少了什麼功能,或者連繫的強度不對。
      催眠在做什麼?就是循著這些信息,回溯到潛意識的深層。所謂潛意識,就是在意識層面時,對它的功能不太熟悉,事實上是生命的一部分。一旦回到那裡面去,發現某一些功能的形狀或強度不對,當時就改一改,改回圓形;沒有連接好的,就把它連接好;不應該有的,就把它去除掉。這就是在做心智的重整。心智重整好了之後,它的狀態不一樣、本質不一樣、各功能之間的互動關係也不一樣了。這時候所產生的信息波也就正常了。如果你能夠把潛意識裡面所有不正常的信息和功能都矯正回來。信息一旦正常,身上能量的調節也就正常,身體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也就正常了。
      催眠有時候會有立桿見影的效果。因為它是在生命結構的上層做一些調整。它根本不是落在能量的層次上面,也不是在物質的層次,完全是落在心智和信息的層次做探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醫療辦法,不是舞台上表演的節目。如果在心智的上層給了一個很錯誤的暗示,就等於在他的心智裡面栽種了一個錯誤的功能,就表現出很怪異的行為來。明明是很酸的檸檬,吃起來卻會是很甜的樣子。是因為心智發生了改變。所以催眠是很嚴肅的事情,影響是很深刻的。
      你們聽我這樣講之後,慢慢的去摸索,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在你的心智裡面可以做到自相圓融,比較流暢,那你的心智就已經作了重整。等於也就是被催眠過。從出生到老死所有接觸過的東西,從廣義的催眠來說,一直都在被催眠。只是有一些催眠動作是被動的,完全是由醫生或催眠師來主導。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自己回溯到心智的層面上去,自己去調整。這種辦法就是靜坐和修行。這是主動的。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心智和信息這兩個層次,看懂了之後,你就可以善用這些辦法,對你自己的生命發生很大的正面作用。我們常常鼓勵人說:「你要有信心1,一定會成功的。」別人聽了這些話在他的腦袋裡面產生催眠作用,把某些信息重整了之後,如果做成了一兩次,確信那是對的,於是就建立起信心來。所以,信心的建立其實是在潛意識之中做了調整和改變。
      有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很害怕,他的心裡其實是鬆鬆散散的,對他的身體都指揮不動。如果能做一做催眠,就有機會把鬆散的心理、意識結構重整一次,變得比較有組織、有系統、運作起來也比較強而有力。
      如果我們懂得心智層面具有這樣的一種特質,那是生命所要學習的功課裡面最重要的一環。心智的調整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心智的變動會影響到很多層面,一旦變動,就會產生不穩定性。這些不穩定性會讓他產生許多不安的情緒。所以一般人在潛意識裡都抗拒改變。再加上其中所涉及的生理功能非常的多,結構也非常的複雜,立時三刻的改過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需要很長的時間來修練,累世累劫的修。已經修好了的,就不要再改變;還沒修好的,就慢慢的來調整。就像一部非常複雜的機器,要花好幾個月、好幾年來調整。我們這個生命比機器複雜得太多太多,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的學習如何去調整,才有可能調得過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個生命層次都有對應產生的文化機制。有了這種認識之後,方才知道,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平等的,誰也沒比誰優越,誰也不需要去排斥誰。
      靜坐和催眠都是在調心智。潛意識要靠人家帶進去,或者自己走進去。畢竟還是被知的對象。這個層面所說的心智還是在被知的領域。因為是被知的對象,就不是生命的本體。生命的本體是那個能夠認知外在一切的主體,是沒有辦法用言語、詞彙來描述的,用意識來認知的。佛教對這個生命的本體是真正的看透了。告訴我們說,大家要從被知的境界還原到可知的那個主體境界。或者是襯托,或者是領悟到有一個知者。必需回溯到那個知者,才叫做開悟。由於是知者,所以沒辦法去講它,「不可說,不可說」,不能說,不曉得該怎麼說。
      要從被知者跳回到知者,就是禪修所要做的事。在這個境界,不能再說它是醫學,或是宗教,都不能完整的涵蓋它。悟本性之前,需要把意識和潛意識整理乾淨,整理到一個有足夠條件和能力去悟的地步,才有可能達到開悟的境界。我們一世又一世的來到這個世間,累生累世好好的修行,把不正常的、欠缺的心智功能調整回來,補回來。愈補會愈好。每一輩子就會比前一輩子聰明一點,有智慧一點,能多領悟一點。生命就在這個地方發生了演化現象,一次比一次提升境界。生命的演化最重要的事是心智的演化,身體才會跟著演化。如果心智不演化,身體根本是不會改變的。如果天天都是想著自己是什麼樣的身材,即使這一輩子不能實現,可是你已經塑造了這樣的心智,下次再來的時候,就有實現的機會。事實上,你天天想你是什麼樣子,你的樣子就會往那個方向發展。天天橫眉豎眼,怒目而視,時間久了,你就變成那個令人厭憎的樣子。我們常說,人過了四十歲,容貌長相要由自己來負責。四十歲以後,自己的生命開始要有圓融趨向的時候,就會發覺心智居於生命的最高層次,影響也最深刻。
    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我要從前面所講的內容再引伸過來,談生命的意義。生命越是到上層,越是有可變性。因此,生命的存在不一定要局限在一種固定的形式。就像女士們出門,每天的髮型都不一樣,穿的衣服不一樣,可是她還是她,並沒有變。同樣的道理,生命的本質沒有什麼改變,可是表現的形象可以千變萬化。越是到上層,變化越多。嚴格的說起來,沒有所謂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形式一直在做不同形式的轉換和展現。現在我們所說的死亡只是借住的媒介發生了替換現象,或者是把借住的媒介丟棄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不能用了,就把這個不能再用的身體拋棄了。
      想死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真正的死是化入太虛。這句話聽起來有一點抽象。它的意思是和宇宙合而為一,根本沒有辦法分出你我他。那是大死而後大生,也就是說,再也沒有任何限制,那不是最活的狀態嗎?徹徹底底的活化,就是徹徹底底的死,不再需要有任何的媒介來展現生命。從佛法來講,從修行來講,這就是大生。所以「死」是一件快樂的事,脫掉了那層層限制。
      很多人是死不掉,才脫掉,又穿上。才一離開身體,馬上又換上另外一個身體。那是很可悲的事。就像孫悟空那樣,始終脫離不了如來佛的手掌,在輪迴中打轉,那其實是很痛苦的事情。能死得很徹底,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有時候我們不用「死」這個字,例如說「放下心中的執著,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放得下執著和死又有什麼兩樣?(參考: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又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
      生命一直在不同的形式中轉化。有些人同一種形式要來回循環好多次,才會發現那種形式是一種限制,不是他所需要的,才會放下。在《老子道德經》也認為身體是困擾生命的一大限制。(第十三章「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我們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試圖掙脫這樣的身體限制,這個生命才有活性可言。
      生命絕對不會莫名其妙的消失。那怕是自殺,也殺不死你。只是把生命來到人世間所借用的工具破壞了。就像開車的人,有了一些不如意的事,一生氣,把車子炸掉,如此而已。那你說「我坐在車子裡面,把我一起炸掉。」那只是把你的肉車和鐵皮車一起炸掉。當炸掉之後,方才發現,你不會死。沒死掉,就會很痛苦。原先在這個媒介上所面對、要設法解決的問題,已經沒有辦法解決了。要重新來過,才能有機會解決。對自殺者來說,既要重新生長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把做完功課的時間往後延,絕對不是好事。自殺對這個人來說是生命學習上最大的錯誤。
      自殺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原先這個身體的出現,是你自己參與塑造的。現在你居然否定了這個身體,而且是極端的否定,把它毀掉。這個衝突非常不好解。在佛經裡說,自殺的人要下金剛地獄。意思是說你自己把生命的環結扣死在那個地方,沒有活性,沒有解套的方法。那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生命既然有那樣的一種特質,那我們要問:生死不斷循環的意義場在那裡?我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慢慢的體悟到生死循環的意義。
      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我接觸到氣功,特異功能,自己也慢慢的有一些覺察,才發現,人不會死。人在要走的時候,會在旁邊觀望、徘徊,有時候站在那裡若有所思,站好久好久。也有人在離開之後,頻頻回頭看過去的那個世界,倦戀不己。也有一些人勇往直前,有往上走,有往下走。各式各樣的走法。看多了之後,覺得就像在學校裡,有的人上五樓去上課,有的人到地下室去做工,一樣的情形。
      生命就是這樣子在做輪迴。從具有身體這樣的生命形式變成陌生的生命形式,生命還是生命。不能完全用有身體的方式來想像沒身體的形式,就像現在我們用銀行的提款機做劃撥或電匯,沒有看到錢,可是錢的確是在那裡流動。你不能問:劃撥過去的鈔票長成什麼樣子。在劃撥的過程中,根本沒有鈔票,除非你從另外一台機器把鈔票領出來。
      所以你不可以問:沒有了身體之後,生命形式長得是什麼樣子。是高的、短的、長的、扁的、高的、瘦的。不能這麼問。因為它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我有了這樣的瞭解之後,再回過頭來想人生從生老病死的這個旅程是在做什麼?
      你就會發現,從小到大,如果是常態性的歷程,在小的時候是要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各種東西都去摸摸,又要對抗各種對他有抑制作用的力量。可是到了三、四十歲中年之後,對許多事情就能有所整合,然後點點滴滴的若有所悟。很多年輕時零零星星的經驗,現在開始系統化,慢慢的整合。這一整合,就出現「四十而不惑」的現象。看事情就比較圓融,1比較不會那樣的極端,單點深入,然後就忘掉了。會比較全面性的觀照。
      生命走到這個地步,就開始重整工作。在這個重整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現象:時時有所領悟。常常會有「啊呀!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這就是一種領悟。也就是心智的智慧提升了。越是如此,越到年歲大時,能夠統合的資料庫就越多,統合、整理、領悟出來的層次也就越高。
      孔子不是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是說人到了三十歲以後,對他自己的生命已經可以扛起來,自立自強。四十而不惑是說他的內在已經有了很好的整合的能力。可以把各種信息做統整,做整體的觀察。五十而知天命是說,開始知道這個生命在天地之間到底是什麼意義。六十而耳順,是說聽到年輕時候所不能聽的、所不能忍受的事情,現在可以忍受,可以接受了。也知道當年自己的反應到底是什麼意思。「耳順」的意思是聽起來已經無礙於心。聽人家這麼講,就知道他的認知只在這樣的角落,才會這樣講,而不會覺得這是大逆不道的,應該批判、打擊的。也就是知道人家所說的話落點在何處。這時候就耳順了。以上是輸入(input)。由於有了這樣的能為,在他生命裡面所展現出來的,就會很自然的按照自然的法則去做。也就是他所進入的世界的法則。所以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生命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是處在一個悠然自在的境界。因為有了那個知覺和相關的智慧。所展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那麼自然。他的生命也就和自然越來越能劃上等號。不會覺得這個人是那麼的突兀。就像太陽那樣天天的上升、西下,像潮水那樣的漲潮、退潮一樣。
      如果看到某人或自己生命的這個流程,就表示是在成長。什麼東西在成長?是他生命的靈性在成長。靈性就包括了智慧和生命展現的能力,或者是處理的能力。生命其實就是在追求靈性的成長。你活這一輩子是在做什麼呢?這一輩子就相當於學校的學程(program)。在這個學程裡面去完成你要學的東西。人活到老,學到老,就變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從小都是在學,臨老了,還是要學。只是小時候的學,大都是向外求取。老年的學習,有時候是向內學,如果能做到內外無礙,那就學成了。
      真正生命的醒悟是要靠學習。人生就是一段生命的學程。有目的、有所期待。絕對不是茫茫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搞不清楚要學什麼。」不要說不瞭解生命要學什麼。有很多學生到學校來註冊上課,也不知道要來做什麼。這個比喻夠明確了吧?到了學期末才來緊張。那麼明確的標的是學校,一定要考試,一個學期要考幾次,考試的形式是什麼,都講得清清楚楚,還是有一大堆學生迷迷糊糊。到了學期末了還要特別提醒他。甚至還有學生睡過了頭,忘了該去考試。這麼明確的事都做不好了。何況生命又是何其複雜,沒有具體的考試形式,也沒有人來評定你現在是幾年幾級,當然不容易弄清楚。
      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於學習。在人世間可學、該學。不在人世間,照樣可學、要學、該學。生命是永遠在學習。為什麼要學?因為我們的心智有一大堆的問題有待解決,必需一段一段的學,來改正某一段裡面的問題。當你有需要改正某一段的問題時,就去到與那一段相應的世界學習。有身體的世界是個物質的世界,代表是有很多的束縛。也只有在有束縛的情況之下,才有可能深刻的去反省自己所有的缺點。如果沒有束縛,天天都讓你自由自在,歡天喜地,你就不會去反省。對生命的深層不會有知覺,不會有動力想要去改正。當一個人處在成功狀態的時候,他的心智多半處於飄浮不定的狀態。當人處於失敗的時候,心智就智處於沉著、沉潛的狀態。越是沉著,越是可以反省到生命的深處。有些人會在吃飯的時候悟出生命的意義,把心力耗費在發洩心裡的痛苦。痛苦本身也是一門要學、該學的功課。
      一個人如果懂得今生今世來到人世是為了學習,那他就不會浪費時間。算一算,一個人活一百年,也不過就是三萬六千五百天,浪費一天,就少了一天。一天不思不想,就這麼少了一天。掌握住生命學程的要點,深入進去,說不定那一天就觸發你一些快速的成長。這種成長的歷程會讓你感覺到今生不是虛度的。
      從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過程,人人都不能擺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所要學的、所能學的、以及所學到的都不一樣。有的人在小時候,性格相當隨和,可是年紀越大,性格越古怪。那就是一種退化。如何在走這一段人生中,讓自己生命靈性得以不斷的提升,完全是要問自己,不能問別人。這一輩子走完了,認為自己的生命靈性的確是有所成長,那就是得到正分。否則,就是得了負分。這一輩子不增也不減,得個零分,那你就跟石頭、草木沒有什麼差別。
      當你瞭解了生命的意義之後,就可以觀察自己的生命在每一個階段是否都有所成長。這個成長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自動的會迴溯從前的事情。人都有這樣的本能有些是愛講出來,有些人是用筆寫下來,有些人會想,但是講不出來,也寫不下來。愛講的現象通常都是到了年紀比較大的時候,同一件事,他可以碎碎的唸上好多遍。家中的老人常有這種現象。代表這位老人還很用功,在複習他的功課。如果老人呆呆的坐在那裡,不思不想,連整理都懶得整理,那就沒救了。所以一個老人家嚕嚕嗦嗦是件好事,你給他一些新的觀念,說不定就開始幫他整理了。也許他整理得很慢,因為老人家通常比較固執,不是很容易發生改變。可是,告訴他一些新的觀念,說不定那一天就發生了效用。尤其是自己家人,親生的兒女,要有這樣的責任心,陪同他講講生活往事,一起幫他做生命經驗的整理。也許現在他不接受,沒關係。我們想想自己從小到大被父母、師長責備過一些話,那怕那些責備,當時很堅決的反抗,置之不理,可是這些責備的話往往就跟我一輩子。所以告訴他一些話,總是會有影響的。或許在這一生中,沒有發揮顯著的作用,可是會在來生的生命裡面,下了一個反省的種籽。
      我們也藉著長輩的回溯,讓我們認識到生命原來有那麼多的啟承轉合。所以,我們陪老人家不斷的重溫人生閱歷的時候,也從他的人生閱歷中得到教訓和啟示。這些教訓和啟示非我自己親身所體驗的人生學程。在過去,傳播媒體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記載工具也沒那麼發達的時候,各個社會對老人家都是非常尊敬的,因為他就是歷史資料寶庫。沒有這些歷史資料寶庫,整個社會文化的傳承就會斷掉。所以要靠老人家來講故事。
      現在有了各種傳播媒體,甚至現在有了光碟,薄薄一片,可以儲存非常多的資料。這些老人家就被認為是沒用的東西,挌在一旁,不受重視。其實再好的媒體儲存,都難以匹比與真人的對話。與真實的人對話有聲音,有情緒,有氣氛,有心靈的溝通。在禪宗裡面有很多這樣心靈直接溝通的故事。那是直接的溝通,不需要假借媒介。由於是直接的溝通,就會一舉深入生命的底層。當你跟一位有智慧的長者講話的時候,你所感受到的,不只是他所講的話,還有他講話時的整個氣氛、神情舉措,更重要的是他整個氣質投注在你的生命裡面。讓你的生命就好像添加了一些酵素,得以發酵。等到了某個年紀,這些酵素會不知不覺的發揮作用,讓你的生命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風貌。這種作用是光碟片做不到的。時時刻刻把光碟片帶在身上,帶一輩子,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作用。所以跟老人家談話,是可以從他的言語、身心狀態、人格特質、表情等方面,得到很多現在的傳播媒介所沒有的東西。從生命多層結構來看,現代傳播媒介是在物質的層次,怎麼可能涵蓋上面的層次呢?而老人家的生命展現是在心智和信息的層次。層次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當要走的時候,有些人會花很長的時間,有的人花比較短的時間,要把他一輩子所學的經驗通通下載帶走。就像現在的電腦網路,下載資料需要一段時間。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到了已經不能用的時候,需要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不能把這一輩子所用的資料丟掉。而且他這一輩子所學到的東西不會馬上就整理完畢,更何況還要跟累生累世所累積下來的生命資料一起重整。所以必需要下載資料。
      這個下載的過程,在佛教裡記載,需要四個時辰,也就是八個小時。也就是在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之後,還需要有一段時間來下載全身的生命資料。佛教認為,往上帶走的是高境界生命的表現。往下帶走的,就是低的生命境界的表現。這一段時間是生命轉換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臨終照顧就是要好好的照顧這一段過程。因為從有身體到沒有身體,是很重要的生命轉化。這個轉換關係到他這一生所能帶走資料的完整性。如果轉換得很好,可以完整的帶走。如果轉換得不好,就很難說,譬如他這一輩子學了一百樣事情,這時候只能帶走三、四十樣,而且還是零零落落的,不是完整的,那這一生不是浪費了嗎?
      這個轉換的過程,往生者身體的狀態從穩定轉變成極度的不穩定,任何一個小小的觸碰,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衝擊。佛教的經典裡告訴我們說,這時候不要去動他,讓他安安靜靜的在那裡慢慢的走完這個過程。如果你有什麼宗教信仰的話,就可以按照他所熟悉的方式來幫助他,唸佛號;如果是基督徒,就唸他所熟悉的聖者名號。讓他在這過程中,當他的耳識越來越靈敏的時候,用他所熟悉的方式,來幫他安穩的走完這個歷程。
      如果他生前什麼都不參加任何的宗教活動,什麼都不相信,那該怎麼辦呢?那你就安靜的陪伴他,不要有什麼悲傷。這和生命的出生一樣,都是處在驚濤駭浪中,需要有人來幫他穩定下來。只有自己的兒女是最好的幫手。因為兒女的生命特質跟他最相似。做兒女的安靜的陪他走過這段過程,他的人生資料就可以很完整的下載帶走。今生還沒有整理完畢的資料,還要跟過去的歷世的資料再作整理。在這種情形下,這一輩子所要用的身體媒介就可以放下來。
      臨終照顧是從身體有局限到身體沒有局限,就跟我們每天的睡覺是一樣的。等到他脫離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他就開始清醒。在那個短短的轉化過程裡面,可以看透人生許許多多經驗的意義。這時候,他生命的成長就非常的快速。所以臨終照顧作得好,可以使得他在那麼短的一段時間裡,所得到的成長是一輩子都得不到的。那是非常重要的時刻。就像我們接生一個孩子一樣,每一個步驟都要非常的小心,才能順利的生下來。要離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要非常謹慎小心。所以古人常常強調父母長輩要往生的時候,子女要能隨侍在側,就是這個道理。你安定,他就安定。
      在生命脫離的過程中,是有一段昏沉、迷糊的階段,等到他清醒之後,看到自己的兒女在安靜的陪伴他,他就會很安心,很高興。如果你看得透,生命走過這一段之後,才算真正完成孝道。在這一輩子中,生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孝道。可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往生的最初階段該怎麼做,方才更合乎孝道。如果能陪他好好的走過這一段,心生歡喜。那麼你們還會相聚在來生來世,而且是善緣相聚。在生命的轉換的過程中,至少保護著他,他心裡面是多麼的感謝,多麼的歡喜。覺得這樣的兒女實在難得。當在來世再相聚的時候,他會用更好的智慧、更好的慈愛心來對待。這就是善緣相聚。
      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做好,他真的會氣炸,可是沒奈何。他一輩子的資料被你這麼一攪和,通通亂掉了。發現你根本不瞭解他,和陌生人沒有什兩樣,甚至破壞得比陌生人還厲害,那時候就產生了報仇的心。你這麼整我,我一定設法下一次再來整你。
      所以往生這個階段極其重要,我們在這時候不應該哭,不應該喧鬧,尤其更不應該用擴音器放代哭的錄音帶。要用歡送出國的心情,來祝賀他生命的學程畢業了。現在我們的做法是非常唯物的,把死亡看成是從此以後生命消逝無蹤。因為有了這種觀念,所以才會悲傷。以為從此以後就完全不見了。那裡是這樣。累生累世以來都一再相聚。有些糾纏了不知幾世,想甩都甩不掉。
      在醫院裡急救時,有的可以救回來,有的怎麼救也救不回來,那是怎麼一回事呢?對一般人說來,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什麼瞭解,也從來沒有接觸心靈的問題,他往往不知道是該走,還是不該走。我看過人往生之後,在旁邊發呆,久久不動,一直搞不清楚自己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種人沒有主見,醫生一急救,他也就回來了。一個真正瞭解生命的人是會知道什麼時候是生命大限。那種人去急救,通常是救不回來。一般世俗的觀念下,醫生說要急救,子女很難說不要急救。往生者糊塗,就容易救回來,子女糊塗,也容易救回來。兩邊一起糊塗,醫生就更容易介入,發揮急救的功能。只要有一邊不糊塗,醫生就沒則。人走不走的決定權應該是屬於自己,而不是屬於醫生。兒女如果瞭解生命轉換是這樣的過程,那就要像我說的,要好好幫他走過這個過程,不能緊緊的把他拉著不放。在那種人聲吵雜的急救情況下,他脫離身體後的昏沉階段的時間會拉長。兒女對這種情形有所瞭解的話,可以觀察自己的親人合適不合適再留下來,不合適,就幫他離去。
    
    
    
    
    
    25
    
    

上一篇:生命的多重結構下一篇: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