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 正在阅读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3月7日
    
      十五年前,我開始做有關經絡穴位的研究,是用測量經絡的電性的辦法來瞭解經絡到底是什麼特質。所謂電性包含幾個東西:電阻、電感和電容的性質。在實際的研究中又發現還不止這些,還要看它類似電池的那種電動勢的特性,才能真正掌握到經絡的特性。經絡就是由身體許許多多的細胞所共同展現的路徑。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活體,每一個活體都具備操控能量的能力,所以不能不去看它的電動勢。
      民國七十八年我把模型稍為修改一下,得到了一個很好用的公式,發現它和實驗的數據相當的吻合,我就去研究經絡的基本電性。這個研究做了一年多,到了一九九一年,發現裡面少了一個東西,這就是後來我所說的身體防衛機制裡面所要具備的東西。就把它加進去。加進去之後,就非常順利,可以看所有的臨床數據。以前還是有一些不太能夠解釋的地方,有時候數據分析還有一些困難。可是一旦把這個防衛機制效應放進去了之後,稍為修改公式,發現所有的現象都可以解釋。能夠解釋之後,就去分析很多數據,分析來,分析去,就得到中谷義雄所講「良導絡」的特性。完全能夠呈現,也很容易呈現。我就拿那個做為指標,來看我的分析方法有沒有走對。
      做了很多實驗,得到很多數據之後,經絡的電性就已經展現了。電性展現之後,當然會有很多有趣的特性。這些特性到底如何解釋?為什麼會有經絡?在生理學上到底是什麼地位?在一九八九、九0年左右,提出「胚胎發育的模型」的想法。讓經絡可以在生理學上放在一個合理的地位上。由於這麼一放,就看出了許多原先沒有這個概您之前所看不到的東西,展現出經絡的特質。
      經絡的特質一看清楚之後,回過頭來看穴道電檢法,就知道是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另外,藥物篩檢也在一九八八年四月接觸之後,到年底就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現在就來講經絡是怎麼一回事。
    人體的電性
    
      穴道電檢儀所用到的電壓是直流電壓,就是正負方向固定的電壓,交流是隨時間而不斷的改變。這個電壓很低,低到只有1.2v,連一個平常的乾電池的1.5v都不到。後來在做人體和水的研究,才發現水要解離大概是在1.5v~2v以上。就物理學上來說,一個氫原子的解離電壓是1.36v。人體有巨量的水分子,每一個水分子都有兩個氫離子。因此,要讓水分子解離的電壓大概也就在這附近。所以用的電壓太大,就會發生水分子被解離的現象。對身體來說,是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身體的狀態被你改變了。因此,要用很低的電壓。用1.2v就表示說,水分子不會被解離,原來是什麼水分子,在實驗中還是什麼水分子,我只是稍為擾動一下,來看看身體的狀態而已。就物理的角度來說,直流低電壓是必要的。否則,身體系統被擾亂了以後,所得到的資訊就不是原來的狀態。電壓愈低,擾亂愈小。所用的方法就可以用線性理論來詮釋,不需要用到非線性的理論。因為非線性理論會衍生出非常複雜的資訊,太複雜了,也就無從掌握。這是很必要的條件。一般不是學物理的,那怕是學工程,有時候也不容易掌握它的意義。當年我看這些現象的時候,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就物理來說,直流低電壓會產生兩個動作,第一是會導電,身體裡面有電流會流過,雖然這個電流很小,但還是有。這個電流的大小可以用來看它導電的特性是好,還是不好。第二是極化。因為用的是直流電壓,正負是固定的。靠正極的一端,身體一定偏負極,帶負電;靠負極的一端,偏正極,帶正電。這是必然的現象。這樣極化的程度好或不好,大或小,會影響電池能在身體裡面傳播的速度。這當然是電磁波,只是它的傳達不是普通物理所說在真空裡的傳達。它是要靠身體裡面細胞之間的傳遞。這個細胞被電場極化了,再影響下一個,再影響下一個,一個一個的影響下去,速度還相當快的。這樣的效應很像骨牌效應,一個骨牌被推了,就一連串的影響下去。因此,極化的容易或不容易會影響到電磁波在體內的傳遞速度。就像電磁波在水裡面的傳遞速度和在空氣中是不一樣的,水是會有極化的現象,傳遞的速度會變慢。愈是極化厲害者,傳遞的速率就愈慢,因為每一個水分子都要耽擱一些時間。
      在一開始,我從物理可以瞭解到這兩個現象。後來才加上第三個現象「防衛機制應變的機能」。這個機能非常的重要。這個防衛機制在現代的生理學裡面根本沒有提到。現代生理學所提到的都是用免疫的生化反應來解釋防衛機制,可是事實上是在免疫生化反應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了防衛機制。是因為發生了這些防衛機制,才有後面的各種生化反應。在這個防衛機制之前,還是生化反應,只是促成這個生化反應的訊號是來自於外在的極化。這裡面有很多細微的機制,眼睛看不到,但是從物理上來說,它是必然存在的。
      好,就分這三個方向來看看。
    1,電阻
    
      這是一個外加的電壓E,就是那個很低的直流電壓。有些人用的穴道電檢儀的電壓超過了1.5v 到了2v、3v、5v、10v、20v、甚至30v,都對人體產生相當大的干擾,是不合適的。
      外加電壓的左邊是負極,右邊是正極,中間粉紅色的區塊是人體。最容易動的電子就會從負極被趕往正極。負極趕它,正極吸引它,就一路往正極跑。跑的路程非常的艱辛,因為一路跌跌撞撞,有時不能前進,反而被撞得後退。這個中間有很多很多的碰撞。從開始出發到穩定,有一定的歷程,稱之為「平服時間」(relaxation time)。就是剛開始是亂碰,等一下會有一定的規則,所需要的時間,在公式上是τ1(tau one)。
      碰撞會形成阻力。因為是電的推動所產生的,所以叫做電阻。當然也有機械力所產生的,叫「機械的阻力」(mechanical resistance)。有各式各樣的阻力。這個電阻會隨時間而改變。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沒加電壓,它是無窮大,這邊的電子沒有辦法跑到另外一邊去。各安其位,誰也不能踰越雷池一步。這時形成了斷路。加了電壓以後,這個電阻就下降了,馬上到達一個穩定值,也就是常用的電阻值R0。這個隨時間變化的函數,在一般書上是沒有的,在物理的統計熱力學書上有提到,但是沒有導成這個樣子。幾乎都是用在很久時間之後的穩定值。我們現在要用的是從一開始到穩定這樣形式的電阻,由於沒有,只好自己動手來計算。這條公式是這樣子的
            R(t) = R0 /[1 - (1 + t/τ1)exp(-t/τ1)]
    這個公式大家可以不去管它,因為要講就要花很多時間去講,還要一些配屬的條件。講了反而會搞糊塗掉。你們只要知道有這麼一條電阻的公式就好了。
      你知道電阻是一種阻力,就相當於你到一個會場,裡面人很多,你要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不是要左閃右避,不就是有阻力了嗎?一樣的道理。
    2,極化現象
      細胞膜內外有電壓的差距,內膜在正電,外膜帶負電。膜是薄薄的一片,但是內外大致上是60~70mv(毫伏特),一毫伏是一伏特的千分之一。如果把細胞膜放大成一公尺的厚度來看的話,那就要加多大的電壓才相當於那麼薄的細胞膜呢?換算回來,要加600萬到700萬伏特(v)的電壓。細胞膜其實是很強很強的電網,雖然它是油脂所形成的膜,薄薄的一層,可是它電場的強度是非常的強。很難以想像。
      因此加了1.2v的電壓,對細胞膜來說,只是相當於1/6,000,000或1/7,000,000的變動。這個變動可說是很少很少。對細胞的擾動幾乎是微乎其微。
      可是由於細胞的內外是一正一負,在外面一邊加個正極,另一邊加個負極。於是細胞的正極就會偏向外在的負極,細胞的負極就會偏向外在的正極。這個就叫細胞的極化。
    
      這麼一偏之後,每一個細胞就形成一個個小小的電池,有正負極之分。排列整齊,形成串聯。串聯之後就等於是極化所造成的電位落差。這個電位落差是外電壓對這個人體的細胞所產生的干擾。用電壓來表現就是了,說明受到干擾的程度就是這麼大。在物理學上有很多地方根本是有公式的,照抄就好了。除了少數地方改動一下,需要導算一下。這個v極化電位差可以想像是身體受到騷擾程度的指標。
    3,防衛應變
    
      我只用一個細胞模型來看防衛應變。當然不是一個細胞,有非常多的細胞。在兩個電極之間所有的細胞都會一氣呵成。假定紅色虛線所畫的圓圈是原來沒有受到干擾的狀態,是圓圓的。一受到干擾之後,就變成有點扁。一拉扁,就表示有一個受騷擾的極化電壓v。
      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活體。活的生命體有一個特質,要維護它自己,就要去抗拒外來的干擾。這是它的本能。E是外來的電壓,是外來的力量對它產生的影響,於是細胞要抗拒它。如何抗拒呢?當然是產生一個電壓去抗拒之。這個電壓從那裡來?從細胞裡面所儲存的能量,做了轉換。讀過生理學的人就曉得,那是類似ATP的轉化。它就會把細胞裡面儲存在粒腺體內好像包裹一樣的能量搬出來用。然後從化學能轉變成電能。這個轉化和我們常用的乾電池是一樣的。乾電池就是把物質化學能轉化成電能,而有正負極。在細胞裡面是把物質的化學能透過有機反應,轉換成電能。
      這一變成電能,每一個細胞就好像多出了一個電動勢。就像電池的電壓。這種電壓每一個細胞都有,加起來,對抗外來的刺激。細胞是活的,自己有辨視的能力,會去找目標。這樣子應變所產生的感應電動勢,我稱之為「生命勢」(life potential)。早先我把它稱之為「生物電位」(bio-potential)。後來才曉得「生物電位」這個名詞在生物醫學上已經用了,就是指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這不是我要講的東西。我要講的是細胞內所產生的反應。於是改用「生命勢」這個名詞。
      為什麼是「生命勢」呢?因為是有生命的系統方才會呈現出來的電動勢。它不是死的東西可以反應的。死的東西只能任憑擺布。它現在是在對抗外來的騷擾,一定是有生命的系統才會有這種對抗。生命勢為L,是從life這個字來的。沒想到這個L和電路學裡面的電感性質非常的相像。電感的指標也是L。不知不覺的就這麼用了。
      這個裡面有很多文章可做。在臨床實驗數據分析了一段時日之後,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健康的人在這個生命勢和干擾的涵數幾乎是一樣。干擾函數是我沒有辦法導出來的,因為有太多的生化反應所造成的合效應,在物理上是沒辦法導的。它是大量微觀的反應所產生的宏觀變化量。可是在實驗數據的分析中,發現凡是健康的人這兩個函數幾乎是一樣。我所謂的幾乎一樣,絕大部分是在變動中,一直保持相等的對應,一個變多少,另一個也跟著變多少。
      幾乎一樣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大小要一樣,第二是這兩個隨時間而變的指標的動作要一樣。也就是說,這個L對V來說是如影隨形。要做到這樣,代表這個細胞一定要是很健康,很靈活,才會有可能。如果這兩個之間大小不同,或者動作不是那麼的靈活,不是那麼一致,它就會出現不健康的現象。所以防衛機能好是這個生物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防衛機能包含兩個東西,一個是對抗外來的干擾要恰如其分;一個是對抗外來的干擾要靈活。所謂「靈活」就是「節奏要跟得上」,該停的時候也要停得下來,該啟動的時候也要能立即啟動。中間要怎麼變也要跟著變。就好像對他非常瞭解似的。這是生物體健康的一個非常基本又重要的條件。我相信在別的地方沒有人這麼提到的。我是在這個生命勢的防衛機能研究裡看到的。有了這個防衛機能的物理量之後,後面所有的數據統統都可以解釋。
      我把整個儀器、人都簡化成一些電路。怎麼簡化呢?可以想像這個儀器提供了一個電壓,儀器本身的裝置本身當然有它的個阻力,叫「內電阻」,或「儀器本身的電阻」。不管儀器多複雜,都可以簡化成這樣的一個標準形式,而且是一個物理上的定理。更何況這個儀器是我們做的,這個儀器很簡單,就像現在實驗室裡面的穴道電檢儀。這個儀器的電路就像這個圖上的表示,當然拆開來就不是這麼簡單。有很多很多的銜接,但是可以簡化成這樣的電路。
      人體由於導電,會呈現電阻。由於極化,會有極化電位差。由於防衛機制,所以有生命勢。身體就可以簡化成這個樣子。這是我給的模型。
    等效電路
    
      在這張圖上,儀器就簡化成這個樣子,只是一串而已。這是最簡單的電路。電流這麼一流,流過儀器,也流過人體,只要把電流的公式找出來,就可以去分析實驗的數據了。
      根據物理的歐姆定律,就很好找出電流。電壓乘電流就是電阻。電壓是什麼?儀器提供的電壓,由於極化所造成的電壓。這個極化的電壓(b)一定和外加的電壓相反(c)。這一極化一定影響到細胞內部的狀態,內部要對抗它,又產生了一個感應的生命勢(a)。這個生命勢(a)是對抗外來的極化用(b)的。兩者之間是相反的。用括號括起來,不就是(a-b)嗎?極化電壓又和外加的電壓相反反(b =-c)於是生命勢不就和外加的電壓是相同了嗎(a=c),所以是相加(a+c)?外加電壓是執政黨,極化電壓是在野黨,生命勢是反抗極化電壓的,所以和執政黨是同一個符號,容易瞭解吧?!
      這個公式多簡單,連解微分方程式都不需要。出乎我意料之外。把這條方程式丟到電腦裡去運算,給它一些參數值,就可以畫出一些圖形來,與實驗的數據對照。
    
    
    
      這是一張掃描圖。九年前做的,有些不清楚。圖上的符號點y, v, z, x,+,△等都是實際測量出來的數據。是電極貼在穴位上,開關一開,就跑出一個數據來。從1.5v 一直做到5v。我最多做到9v。
      一量,那個曲線就一下子衝上去,時間很短,通常都是在50毫秒,也就是1/200 秒完成。這是用貼電極的辦法,如果用手操作就沒有那麼快。
      為什麼間隔排列得好好的?這是我故意把它們挪開,否則會疊在一起。垂下來的實線,就是剛才放進去的參數值。居然這麼吻合。讓我覺得太不可思議。
      這個曲線這麼陡直的上升再掉下來,也有緩緩的下降,各式各樣。不管用那一個電壓,幾乎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吻合。一個暑假做了三百條曲線,都是如此。尤其是做血液的測量,百分之九十九點八以上。
      頭幾年我自己都懷疑,怎麼會有這麼簡單的事,到底做對了沒有?不斷的驗證,都是如此。上升的直線是外加的電壓。後面的反應要達到穩定狀態,需要的時間就長得多了。四秒、七秒、十秒。有些癌症患者的這條反應線會一直掉,兩分多鐘後會掉到谷底,等於0。
    輸出電流的生理詮釋
      這麼一分析之後,慢慢的瞭解,那些部分的參數值改變,對曲線來說,變化最大。
    
      從一開始衝到頂的這一條線是在描述身體的阻力狀態。也就是它的導電狀態。如果衝得很高,代表導電很好。因為這是電流,電流越大,阻力越小。高低代表傳輸能力的好壞,年輕時,阻力較小,比較正常,表示信號的傳遞比較好。年輕人手腳俐落。年紀大的人阻力也就比較大,信號從中樞傳到末稍的時候,信號就減弱了。反應的量也就不夠,反應的時間也會改變,變得比較長,反應也就比較遲鈍。所以年紀大的人很容易摔跤。因為腳抬起來的信號已經不如年輕的時候來得那麼強而有力,腿上各相關組織的反應量由於電阻比較大而沒有那麼高,所以腳就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因而容易踢到東西而摔跤。上了年紀,或是很疲倦的人,經絡的電阻都變大了,手腳就很容易碰傷。以為能閃過去,結果沒有閃過去,就撞上去了。以前古代的老人家身上會帶一長串的玉珮,只要走動,就會撞出聲響來。過去我們以為純粹只是裝飾,其實它還很實用。年紀大的人起來走動容易摔跌碰撞,身上的玉珮一走動會有聲響,就在告訴家裡的晚輩,要小心注意老人家的行動。有警示的作用。
      這條上衝的直線就是傳導,傳導好,它就衝得高;傳導不好,它就衝得低。後這一段就是在描述防衛機制和外來的騷擾所產生的極化之間的對抗,怎麼對抗?對抗的結果是什麼?
      為什麼可以斷然的分成兩段呢?原因是上衝的直線只需50毫秒就衝到頂,而防衛機制的對抗,要七八秒,十幾秒,差距太多了。也就是導電電阻的性質一下子達到穩定的狀態,而這邊防衛系統還來不及起反應。因此可以分成兩段。如果兩個反應的時間都差不多,就會混在一起,分不清楚。這很奇怪,自動的就分開了。這一點即使原創人Voll也想不到。只是在他的經驗告訴他兩段是不一樣的。
      後面這一段可以看成是人體應變能力實況的展現。也就是它怎麼樣來對抗我給它的騷擾。那就要看看它到底健康還是不健康。要瞭解一個人,有時候就是要給他一些衝撃,看他怎麼應變,才知道這個人的能力如何,身心健不健康。如果毫不去騷擾他,等於不去動他,怎麼可能得到相關的資訊呢?因此,看一個在碰到困難情境如何應變,就知道這個人可不可用,可交不可交。自古以來,選擇副手,都要看看他的經歷背景,如果是熬得過來的,多半能夠任事,可以承擔一些事情。同樣的,我們要看一個人的身體好不好,也就要看這一段,非常有意思。
    經絡的電性
    
      由於公式和實驗的數據非常對應和重疊,我就拿它來做有關經絡的電性研究。數據由於太多,在這裡就不寫了。整理出來之後,就發現它在導電的方向上,是和中谷義雄的發現是一致的。凡是在經絡穴位的地方導電都比較好,高度都比較高。不是經絡穴位的地方量起來,導電情形就差多了,比較低。換句話說,電流沿著經絡流動的阻力比較小。阻力小,能量的損耗也就比較小。會損耗一點,但仍然很強。所以經絡穴位是「良導絡、良導點」這個論點是非常的對。後來用交流電來做,更容易看到。因為它太顯著了,所以良導絡、良導點的性質會最先被科學家所發現。
      再看看它的極化性質。它的極化沒有辦法單純的看,一旦有極化,就有生命勢去對抗它。我們只能看對抗後的結果,就發現沿著經絡穴位的地方,那個極化被對消了很多。換句話說,從電磁學的理論來說,沿著經絡走動的電流會跑得比較快。可是從周圍的組織來看,被極化之後,生命勢的反應就沒有那麼強。沒有辦法完全對消它。也就是它被極化得比較厲害。電磁波傳遞的速度也就比較慢。無形中,電磁波沿著經絡走動的速度就比較快。這是從來沒有人講過的。大家只想到導電,沒有導波的概念。
    
      我仍然認為它還是良導絡。只是這個良導絡包含兩個:導電和導波。導波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從這一邊加一個訊號,透過骨牌效應,它會傳到另一邊。
    經絡的交流電研究
      再來看看經絡的交流電研究。兩條線輸入,兩條線輸出。一條是接人體經絡,一條是參考的地線。這個圖有一些錯誤,下面的地線要畫得低一點才恰當。
    
      加進一個電壓,這個交流電壓隨著時間一直改變。出來就有一個交流的輸出電壓。把這輸入和輸出的電壓拿來比一比大小。比值做一些表達。兩者之間的相位落差,也就是時間延遲了多少。拿來畫成圖,去量。畫出好多曲線。
    
      藍色的線是非經絡的,紅色的線是經絡。上半部是輸出電壓的比值,下半部是出入相位差,也就是時間的延遲落後。這個大小比值,沿著經絡的比較大,也就是說,從進入人體到輸出,經絡的電壓被吃掉的比較少,出來的比較多。越來越靠近上面,最上面是0。因為拿來比之後,取對數。取了對數之後,如果完全沒有變動,進去和出來完全一樣,那就是0。比0小,就有了變動。在經絡線上,變動很少。這些線都是量了十次方才畫出來的。
      在非經絡線上,進去的電壓被吃掉得很多。每一次量,一直都在變動,只是它有一個範圍。這些現象告訴我們,沿著經絡的消耗比較少,這也就是良導絡的意思。
      下面的兩圖在說什麼呢?
    
    紅線表示輸出的電壓和輸入的電壓的時間差比較少,也就是它爬得很快,一下子就跑出來了。藍線表示非經絡,電壓在非經絡可以落後很多。進去之後,要過了好幾秒才會出來。沿著內關穴和曲澤穴這兩個穴,電壓走得很快。如果是對照點的話,就慢。也代表導波沿著經絡的消耗比較少,沿著非經絡的消耗比較多。上半張圖是身體同一側的經絡,下半張圖是身體兩側的穴位。
      接下去看,不同的人量起來各有不同。相位落差很小。也有比較寬的。我要讓你們看看不同的表現。
    
    
    
      這兩張就比較寬,前面的分布是好窄。這種窄的分布狀態事實上是不健康的人,才會呈現那麼好的重複性。他已經不是人了,而是像物,在做物理實驗。有一點物質化了。後面分布比較寬的,分布一個範圍,才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表現,比較有彈性,比較活化。
      可是當你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會感到很困擾,因為它的重複性很不好。我們受了自然科學的影響,不知不覺的要求重複性要很好,截然分明。如果你在臨床上量到的人都是重複性這麼好的話,他一定是生病的。如果量到那一條經絡系統重複性很好的話,那條經絡系統一定生病了。這和我們做物理實驗的觀念完全不同。我們做物理實驗要求重複性越高越好,可是在生物體上,要看一個健康的人,它的寬度是越寬越好。但是要穩定。這是以前我所不知道的。
    
      經絡和非經絡的衰減系數比值越大,表示越容易衰減。我把這個拿來比非經絡,比值通通都小於1。這些數據都是我做的。從1Hz一直量到10000Hz,通通都是小於1,連0,6都不到,表示這個經絡確實導電比較好。
    
      我又把經絡和非經絡的相位拿來比,就會變成它的傳播速率。沿著經絡傳播的高頻都大於1。如果是等於1,就沒有差別。小於1,就表原沿著經絡跑得比較慢。圖上顯示,通通都大於1,表示沿著經絡傳播的訊號通通都是快的。至於中間會出現一個好像無限大的地方,那是產生共振的頻率。身體對那個頻率會產生強烈的共振。再過去,就往下掉,會趨近於1。就表示,這時候經絡和非經絡地區已經分不出來了。所以你要探討經絡和非經絡的差別,絕對不可以用高頻。像用x光高頻的信號波去探測經絡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的事。這一部分呈現了實驗應該選擇的範圍,應該在那一個範圍,才可以看到你所想要看到的東西。
    經絡的導電優勢性
    
      回到講直流的地方。以下所講的內容是過去做研究的人不曾提到過的事。後來我發現,經絡不管是導電或者導波,都有所謂的優勢方向性。各有不同的定義。所謂導電的優勢方向,就是具有較高的導電度。打開手臂來看,有離開心臟的方向和對著心臟的方向。那一個方向的導電度好,就是它的優勢方向。量身體的電流,發現是從末稍走向身體的導電度會好一點。電流往末稍走,導電度就會比較差。這不是指人本身的電,而是外加的電壓。右手的末稍加正極,肩膀加負極,電流就會向肩膀的方向跑,量起來的電流比較大。反過來,在肩膀加正極,在手指末稍加負極,電流就會向手指的方向跑,量起來的電流比較小。所以它的優勢方向都是從末稍向身體,不管是內側或是外側,都是流向身體。
      這就讓我想到古典的經絡描述,有所謂的五俞(輸)穴。都是從末端朝向身體,分成井、滎、輸、經、合五個。井穴就是末端產生氣的一個小口,像一個井口。這些小口井的氣像水流一樣,越來越大,到了合穴,就變成大海。這個流向通通都是從末稍朝向身體。在中醫裡面,就叫十二經的經氣。
      這樣的流動方向和我在實驗中所得到的優勢方向完全一致,讓我非常的訝異。居然很清楚掌握到了這個方向性。十二經的經氣和實驗的結果相對照,不就是在講身體電流的動向嗎?所以古人所說的十二經的經氣,指的是電流。
      同時也看到導波也有同樣的優勢方向。
    
      當我發現經絡在導波上也可能有優勢方向的時候,就到系裡面把可以找得到的學生和助教通通都找來量,一量之後,發現很有規律,完全符合古書裡面所說的「陰升陽降」。
          
      最簡單的方式是把手舉起來,手掌這一側是陰面,外側是陽面。所有陰面的導波優勢方向都是向上的。走到頂之後,就翻反過來,向下走,走到腳底。如果你把手放下來,就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是陰降陽升?把手抬起來,就不會有這個困擾。想想看,在胚胎發育的時候,兩隻手兩隻腳最先不是像四個小肉餅一樣,突出來的嗎?以後越長越長,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在小肉餅的時候,就是陰升陽降,有這麼一個循環的規律。實驗的結果,古人居然老早就講得清清楚楚。比伏耳了不起得太多了。不要這些現代的科學儀器設備,就發現了這個規律。在《黃帝內經?靈樞?營氣篇》就說:
    
    
      營氣之道的「營氣」就是吃進去的營養轉化出來的氣。納穀為寶,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為很珍貴的寶貝。在胃裡面消化吸收之後,就流送到肺。在身體裡面流布,充滿了之後,就會表現在外顯的身體外觀上。精專者,是指特別精粹又能夠專門循著一條路徑走,走在經絡隧遁裡,一直在那裡循環,沒有停止,是謂天紀,自然的規則。
      這個循環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注入手陽明大腸經,上行,接到足陽明胃經。下行到腳盤的表面,注入大趾間,去接足太陰脾經。上行到髀,從脾注入心臟,接手少陰心經。先看這一段就好,它所描述的路徑不就是陰升陽降嗎?
    
    
      按照這個描述來看,是走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形成一圈,一直循環下去。所有陰面的經絡都是升的,陽面的經絡都是降的。這段文字兩千多年前都清清楚楚的寫好了,我們搞了大半天,才弄懂它的涵義,而且是實驗可以量得到的。這不是我原先要作的研究,是意外發現的。
      古人把這個叫做「精專營氣」。是十二經的營氣裡面精專者。它接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電磁波,不是電流。電流是由帶電的粒子因電子流動而形成的。這跟粒子沒有關係,純粹是電磁波。可以在物質裡面走動,因此,更是具有波動的性質。波動一定是走可以共振的那條路,不是共振的路,它根本不會走到那裡去。等於是選擇得很精,因此古人稱之為「精專營氣」。古人的用辭真是高妙。儘管沒有「共振」這個說法,可是「精專」這個名詞形容得非常的貼切。
      為什麼十二經的經氣都是從末稍流向身體?這個道理很簡單,是尖端放電的原理。末稍比較尖,身體裡面的電子就會朝著尖的地方流動,而後跑出身體之外。電子帶負電,電流帶正電。負電流往外跑出去,正電流反方向流回身體。所以電流當然是從末稍流向身體。
      精專營氣所指的不是電流,是電磁能所形成的波動。先是無意之間發現在我的實驗數據裡有這個規律,然後再去驗證,和古書裡面所講的竟然是一模一樣。真是後知後覺。
    經絡的基本電性
      出現這樣的一個東西,讓我們瞭解到經絡的基本電性。
    
      經絡的特性,第一是沿著經絡它的導電優良,第二是導波比較快。這兩個條件已經是通訊的基本條件。一個訊號從這邊傳到那邊,最好是不要有衰減,不要衰減的條件就是通道的阻力小,導電好。第二是最好快一點,越快越好,不要說這裡發一個訊號,那邊要好久好久才收到,那就沒有效用。這兩項是通訊網的基本要件。如果一個電台發射一個電波訊號到家裡來,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或者中間有很大的損耗,這個電台就沒有什麼用。
      為什麼要設很多的中繼站?就是因為它在傳遞的過程中會有衰減。所以每隔多少距離,就要加強它一下,才可以傳得很遠。因此,經絡在人的身體裡面顯然是扮演溝通用的通訊網的角色。再加上它有優勢方向,顯然那個溝通網是很有規律的。
      導電又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它必需要依附在有質量的微粒上。能導電,就是有物質在那個地方。法國人最先在膀胱經崑崙穴上注射一些放射性元素,和在非穴位的地方也注射放射性元素。然後去偵測那些放射性元素會不會走動。結果發現沿著經絡一路跑,用那個放射線的計數器可以拍得到。如果注射在非穴位點上,它不會跑,只會慢慢的擴散成圓圓的一個球狀,也就代表它沒有路可以跑。這代表沿著經絡能導電,就可以傳導物質。所以經絡是可以溝通物質的。
      也有人用紅外線去量經絡,就發現沿著經絡所產生的熱比較明顯。因為它加了一個電壓上去之後,沿著經絡阻力比較小,所產生的熱能比較高。沿著非經絡,電阻比較大,所產生的熱能就比較少。家裡面那個電阻絲瓦數比較高,電阻絲的電阻是比較小的,不是比較大的。電阻絲的電阻比較大的話,所產生的熱就比較少。最大的電阻是無限大,把電阻絲剪斷,它就無限大了。它就不產生熱。就用這種方式去照像,發現沿著經絡的地方所產生的溫度比較高,顏色不一樣。
      去年中央大學光電所的一位教授援用Moray原理去測量經絡。就是把許多條紋糾結在一起,就會形成一些花紋。用這些條紋去刺激經絡,看看它那個地方動得多,那個地方動得少,看花紋的變動。他居然也可以看出經絡來。他今年還有新的作法。反正很多人用各式各樣的辦法來量經絡,都發現它的優勢導波。當然我的測量也證明有優勢導波。可是優勢方向從來沒有人提到過。不管怎樣,經絡可以傳導物質,電也好,波也好,也都可以傳導。更重要的是藉由電波和電流,它還可以傳遞信號。經絡是很好的溝通網。
      這個溝通網有什麼作用呢?我們曉得,良好的溝通網是為了做整合。在化學裡,氫鍵的鍵烴是最強的。什麼是氫鍵的鍵烴?兩個氫原子要結合成為一個氫分子,他們彼此之間要共用電子,這個共用所產生的拉力,叫共價鍵,也叫氫鍵,因為氫是最簡單的模型。這個鍵烴最強,要破壞它最難。原因何在?每一個氫原子的外圍都是一個電子。當兩個原子形成一個分子的時候,兩個電子實在分不清楚自己的母親是那一個氫原子。發現兩個氫原子都是它的母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無法區分。這時候的鍵烴最強。當溝通好到你我分不出來的時候,就是整合得很好。如果這個跑過去一點,就覺得不太像我原來的主人,那個跑過去,也覺得不太像,這時候鍵烴就沒有那麼好,整合也就沒有那麼好。稍為一挑撥離間,它就散掉了。怎麼挑撥離間呢?就是用一個電子打過去,立刻就散掉了。所以溝通良好,有利於整合。身體裡面有無數的細胞,如何整合起來?就是要靠良好的溝通。基於整合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去瞭解經絡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因此,我提出了經絡的胚胎發育觀。
    經絡的胚胎發育觀
      在前面有很多人在做有關經絡的研究,尤其是從解剖學上去做穴位的研究、經絡的研究,放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它,有些人看出穴位的地方有很多神經叢,神經很多,像一叢小草;也有些人看到有很多肥大細胞,有些人看到很多微血管。換一個位置,所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不是每個位置所看到的都相同。沒有辦法給經絡作一個恰當的界定。
      到底他們的研究對不對?原先我也是循著他們的思路去想,不久就發現此路不通,越想越複雜,也不曉得如何歸納。於是我就倒過來想,不去管它後半段的東西,從最原始緣起的地方去想,一想,就找到了脈絡。
    
        怎麼想呢?就是從溝通、整合來想。一個受精卵一分為二,變成兩個小小的細胞。如果這兩個細胞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就發展成同卵雙胞胎,或者就沒有了。如果要發發展為一個胎兒,這兩個細胞一定要有關聯。怎麼辦呢?就要整合和溝通。這個溝通和整合功能,在這個階段一定要發生,不發生是不行的。
      這時候沒有神經、沒有血液循環系統,沒有任何分化系統,要整合,就必需要透過細胞膜和細胞裡面的粒子,裡面有一些好走的路,可以溝通微小的粒子、能量和信號。這兩個細胞還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分手,分得太開了,彼此之間沒有往來,以後各自發展,這就是同卵雙胞胎。如果還是一個的話,就一定要整合。所以經絡的原始型態在這個階段就出現了。反過來講,說不定是原來就已布好經絡,讓這兩個細胞可以整合,雖然是兩個細胞,還是一個整體。
      兩個變四個,整合溝通的方式複雜一點。四個變八個、十六個、三十二個,六十四個,直到無窮個。越來越多的時候,如果還是用原始的經絡來溝通的話,顯然效率就不會好,於是就開始要分工。有些是專門來運送物質,有些是專門來輸送電訊。一分工之後,就需要有特殊的結構和外形。所以血液循環有血液循環的樹枝狀構造。神經系統有神經系統的形態。這兩個系統的管子的結構都不相同。賦予特別的任務,就要賦予特殊的造型。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出現的目的何在?就是要扮演好溝通的角色。所以所有特化的系統,它的溝通整合的效果一定比原來的經絡要來得快,而且有效得很多。等於是提升了它的功能。但是它又是從經絡裡面發展出來的,這兩者之間不能沒有關係,一定彼此之間有其相關性。在解剖學上所的到的神經叢、肥大細胞、微血管比較多等,是兩者之間的介面。從經絡到分化系統有各種不同的介面卡。在解剖上所看到的,都是對的,所看到的都是一個一個的介面卡。沒有看到整體。
      細胞一直在分化,胚胎也一直在成長。分化系統出現後,經絡也跟著在分化,繼續扮演著所有細胞通通都要整合的角色。也許這一群細胞被經絡整合以後,歸屬於心臟,另一群細胞被整合後,歸屬於肺臟,或者是幾個系統共同管轄的。於是整個生物體發長起來之後,很容易找到臟器,卻很不容易找到經絡。因為分化系統被賦予特殊的、高效率的任務,所以必需有特殊化的結構組織。因此,容易被看到。而經絡始終保持原來的角色,沒有被賦予特殊的任務,還是很原始的任務,什麼角色都要扮演,因此不需要有特殊的造型來執行那個普化的任務。沒有特殊的組織型態,就不容易看到他。於是經絡就變成隱性的網路。或者也可以把經絡看成是柔性的網路,特化系統看成是剛性的網路。剛性的原因是它要執行特殊的任務,很強烈的表現它的特性。柔性的原因就是它什麼都可以,不需要特殊的造形。
      所以一個生物體發展起來,應該是這兩個系統相互配套的,不能單獨只有一套。在解剖學裡,只看到有特殊造形的分化系統,沒有看到經絡。而在中醫的經絡臟象學說裡,卻把這兩個整合在一起。為什麼要整合在一起呢?因為所有的經絡都差不多,很難去區別它。可是古人不曉得透過什麼方法,一一找到某一個經絡和某一個分化系統比較相關。於是就用分化系統的差別作為命名的依據和標籤。於是就有肺經、脾經、心經、肝經...等十二經的名稱。所以中醫的「經」指的絕對不是臟器,而是一個個的系統。一個「經」代表三樣東西,一個是所對應的臟器,一個是對應的溝通網路,一個是所發揮的功能。有臟器、有經絡,有功能。
      當西醫傳進來之後,把臟器這一部分拿去用了,其他兩個就丟在一旁。到後來更倒果為因,把中醫的經絡臟象學說看成是不合理。他們的理由是肝臟只有一個,為什麼肝經有兩條?心臟只有一個,心經為什麼有兩條?顯然不合理。肺經兩邊都有,還可以接受。他們不曉得,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經絡是先有,臟器是後來才有的。經絡在受精卵開始分化的時候就出現了。在單細胞動物,只有經絡,沒有特化的系統。多細胞動物方才有特殊的分化系統。只是在低等的多細胞生物中,由於簡單,不需要功能複雜的特化系統,只要一些簡單的分化系統就可以了。只有高等複雜的生物才有兩套系統。從這樣的模型、想法來說,經絡是非存在不可的。沒有經絡的存在,早期的發育就不可能發生,或者漫無章法。
      只要是多細胞,一定有經絡。不管動物或植物都和人一樣有經絡。低等的生物到了某一種經絡狀態,或某一種分化狀態,就夠用了,可以維持他的生命運作。可是到了複雜的高等生物,一定就有兩套系統,才能順暢的運作生命的各種功能。這麼想,經絡的重要性不是很清楚嗎?先看幾個圖,下次再來細講。
      
    
      這是免子身上的經絡。這是大陸祝總驤故授所作的。紅色的點是用震動的方式,看震動波的傳遞。藍色的點是用電撃的方式。這一條是免子的督脈。
    
    這是免子的胃經。這種圖看多了,會覺得動物其實和人沒有差多少,會有不忍食其肉的感覺。免子的胃經在腳上分成兩叉,和人的胃經不一樣。下面一張是免子的膀胱經。
    
    這是一張剝下來的免皮,還是有經絡。不是信息,而是免皮的組織和其他的部位不太一樣。
    
     這是西瓜,上面也有經絡。從我講的理論模型來說,西瓜也是必然有經絡,也是要有整合,西瓜才會長大。要整合,就要有好的通道。一大堆的人住在一起,要成為一個都市,就必需要有街道。經絡就是街道。
    
    
    
    這是香蕉,在維管束的地方有經絡。事實上不止於維管束,我還在其他的部位也量到經絡。
    
    這是哈蜜瓜,經絡分布狀況跟西瓜差不多。
    
      
      我們曉得在胚胎發育的前期,是有一個裂縫的。這個裂縫兩邊的電性一定要對稱,才會均衡的發展。如果不對稱,它的發展就會歪掉。因此,它的物質循環、電流循環,都必需要對稱。因為要對稱,所以左加兩邊各有相同的經絡分布。因此,經絡本身的對稱是因為它是胚胎早期發育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機制。到了後期,身體內部是不對稱的,可是早期的架構己經是對稱的,所以經絡是一直是對稱的。心臟只有一個,心經卻有兩條。胃也只有一個,胃經有兩條。肝經也是一樣。經絡是在胚胎發育的最初就出現了,一直維持一個幾何對稱性的結構,所以它當然是對稱的。不能拿後來臟器的發展,來否定前期發展的經絡。知道先後秩序,就知道現在的解剖學不足之處安在。先講到這裡,下星期再說。
    
    
    
    
    
    
    
    
    
    
    
    
    
    
    
    
    
    
    419
    
    

上一篇: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下一篇:穴道電檢法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