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 正在阅读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系統控制論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2年11月22日
    
    
      今天我們來看系統控制論的衍生。它的原因是來自於近代對於生產力的要求,需要大量快速去生產,可是生產線上所有性質的掌握,沒有辦法作非常仔細的分析。一方是時間上所不允許,也可能是分析起來很複雜,以致於不太可能作細部的分析,必需要有整體的掌握,為了要掌握這些東西,就要在概念上用另一套辦法。
      另一方面軍工業也逐漸發展,原因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國家所造成的軍事競爭,所需要生產的東西很多,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去應付。這些都會造成一種整體性的需求,不能再從某一部份慢慢地去瞭解。由於有大量又快速的需求,也慢慢有了自動化的控制。這種自動化的控制,是因為人力不夠,也有許多人力做不到的事,只好用系統的方式去控制,也就是讓機器本身去做自我控制。這些都需要人對系統本身,有一些基本上的瞭解與掌握,才有可能教機器系統怎麼可以去做控制。
      第三是電腦技術的發展。有了電腦技術慢慢的發展起來之後,很多事都可以透過電腦來處理,這些技術應用在各種領域裡。在過去幾十年裡,電腦科技已經成為非常強勢的文明發展方向。這些都涉及到系統,電腦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系統。
      第四,由於物理化學的發展所帶起來的生物學發展,也是面對了系統的問題。因為如果把生物體分解開來,再重新組合起來之後,並不能得到完整的表現,所以也只能從整體上來觀察與瞭解。生物學始終都面對著這個問題。當然與生物學相關的醫學也是如此。醫學來就是面對一個完整的人體。不管是那一種醫學的努力,都是希望要恢復一個完整個體的健康。
      所有的系統都是很複雜的。我們不可能把它分解之後,就變得很簡單。不可能像機械那樣,把一個個零件拆開來,弄清楚了之後,再安裝回去,就可以發揮相同的功能。實際上是沒有辦法這麼做的。總有做不到,或是沒有辦法瞭解的地方。可是又非用不可,那該怎麼辦?就是要想辦法對整個系統有一些瞭解。
      瞭解的目的是要去掌握它、控制它。控制系統的結構有其共通性,不管是在工廠生產,是在自動控制,是在生物學,或者在電腦,都有類似的情況。像現在有腦神經網路的概念,就是從工程來的。當然也可以從物理來看,腦神經可以看成是一個全像體。從全像體的角度來看,那又是另一種系統的概念。
      所有這些系統都有它的共通性。因此系統控制論的目的是在找求各個系統控制結構的共通性。透過這樣的瞭解可以掌握到所有系統在控制過程中也有一個共通的規律。一個是結構的共通性,一個是運作的共同規律,是在工作、表現上有一些規律。這是系統控制論最想知道的事。
      結構的共通性只是一個大概,有一個輸入,也有一個輸出,中間有一個黑箱。這個黑箱可以用某一個規律來代表它。所有的東西都從這樣的一個架構去衍生,然後我們就可以從規律性中去瞭解「有這樣一個輸入,一定就會有這樣一個輸出。」這是系統控制論最想要知道的。
      裡面的細部結構可能都不一樣。生物體有生物體的系統方式,軍事工程有軍事工程的系統方式,工業有工業生產線的要求,都不一樣,不能完全是一對一的對應,但是它們基本的概念與理想還是一致的。就像我們站在馬路上看汽車,汽車其實長得漫像一個人的樣子,兩個車燈就像人的兩個眼睛,前面散熱的罩是不是像鼻子?有些車子還真的做得很像人,特地做成呲牙裂嘴的模樣。不是模樣上故意如此,而是運作的功能上有這樣的需要。
      會做這樣的設計基本上是根據自己個體的經驗。於是在結構上就有了相同性,還有在行為上也有相同之處。譬如像車子要開得安穩,生產線的功能要穩定,這裡面就有反饋的系統存在。沒有反饋系統是不行的。或者說整個生產系統要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就有各種必要的設計,比如說,人要有各種關節的轉彎和弧度,做為減震的效果。車子有輪胎和彈簧,也是要有避震的效果。為了要適應各式各樣的地面,車軸上要有一個萬向接頭。這個萬向接頭就是模仿我們的膝蓋做出來的。不去拆解車子,是看不見的。像大卡車後輪之間有一個鼓起來的包包,那裡面就是一個萬向接頭,不管路面如何的顛簸,都能平順的行駛。如果沒有萬向接頭,一條車軸直通到底,開不了多久,車軸就壞了。很多很多的結構,都有相似的地方。
      運作的規律也有相似的地方。像車子啟動的時候,一定要暖車。等到車子引擎的溫度到達某種程度時,才能適應較高速度的行駛。人也是一樣啊。在賽跑之前,一定要做熱身運動。不作熱身運動,立刻就去賽跑,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各個器官在彼此之間還沒有協調好。這種熱身運動就是在尋找全身經絡、氣脈的暢通,讓所有的組織器官達到應有的協調。所有的機器也是一樣,不能一開機就以高速方式運轉。
      人和機器在操作的過程中也有共通的規律存在。這種現象很普遍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四週,所以控制的目的是在找共同的結構與共同的運作規律,這兩點能夠掌握到,其中瑣碎的細節就可以不去理會。不管用在人、物質或是其他的事務運作上,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是控制論所要追求的通性。控制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問,就是因為它可以適用在各種類似的領域之中。像臨床醫學上的治療和工廠裡的生產,在感覺上差異很大,可是在作業系統的基本概念上是一樣的。
    控制的特性
      1)重視系統的聯繫,以認識和改造對象
      重點是在於聯繫,然後來瞭解對象。比方說,要去開一輛車子。現在的自動排檔車子,很多東西都事先幫你做好,你只要去開就好了。從前的手排檔車子,在剛開的時候,需要有一段時間去適應。離合器、油門、剎車就夠你忙的,還要不斷的換檔,操作方向盤。好幾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必需要操作一段時間方才可以純熟。否則,換檔時會忘了踩離合器,剎車時如果忘了同時踩離合器,車子就立刻熄火。當你慢慢瞭解了這幾個機械的協調性之後,操作起來就慢慢的變得很靈活,當成了習慣動作之後,不假思索,就換好了檔。上坡、下坡、左轉,右轉,好像變得很自在。當開慣了自動排檔車之後,再來開手排檔車,就有一些不習慣。這些現象說明對系統的認識是靠對聯繫的認識而來。換排檔的時候,離合器怎麼踩,排檔怎麼推,油門怎麼踩,各在什麼時候做,方才可以平順,都是要靠系統的聯繫來促成。這種聯繫的感覺是認識一個系統很重要的部分。
      我們交朋友又何嘗不是如此?交朋友就是在互動中瞭解彼此之間的聯繫是什麼。那一個點是可以連得起來,那些點是連不起來的。那些話是可以講,那些話是不可以講。本來就要知道分寸,不是什麼話都講。不可以說「我這個人就是直腸子,有話就說,什麼人都是這麼對待。」這種人絕對是個笨人,因為他不能感覺到對方,掌握對方的心理和意向。
      2)重視系統客觀動態的通性
      因為系統控制要研究的是所有的系統,於是就要找出所有系統的通性,不是找研究者(我)所想要的系統特性。這一門學問是在找客觀世界的存在中所有系統的動態通性。因為有控制,有輸入,有輸出,是一個動態性的控制。它有什麼特性呢?對學電機、物理、電子、電路的人來說,就很熟悉。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用這種動態的系統特性。
      3)採用綜合歸納的方法
      在綜合歸納中看到它的通性。不是解析式的。有時候你要有可以達到觸類旁通的地步。就是從歸納之中找到超越個別的、特殊的系統特性。你那個個體和其他的個體有相同的地方,要把這些相同的地方找出來。這一點是系統控制論的特質。
      對中醫來說,這些東西從很久以前就在運用。只是過去沒有像現代系統控制論這樣的敘述法而已。我們也就因而不會認識到中醫有這麼高明的地方,甚至認為中醫不夠科學。因為和現代科學走的路不一樣。現代科學所走的路數是解析的,而系統控制是走綜合的。在綜合的過程裡面,過去一直停留在描述的,而現代的控制論己經不只是描述的,是可以定性的表達,更有些時候是可以定量的。
    黑箱系統的需求
    
      在系統控制論中,一定會碰上黑箱的問題。也就是說,有些東西是解不開來的,不能把它拆開來。像人體是不能拆的,一拆,它原有的功能就不見了。你說現在可以用斷層掃描、CT Scan、生化的方式把人體分解開來觀察。有些時候還是沒有辦法分解的。像原子和原子之間的結合,就很難用這種拆解的方式來瞭解它。更何況拆開來之後,原來的東西不見得能夠完全保存。
      我最常以音樂為例子。一條弦長一公尺,把它兩頭固定了之後,去撥它,就有一個基本的頻率。這個頻率是以一公尺為半個波長的振動頻率。叫做「基頻」。如果把這條一公尺長的弦切一半,成了半公尺,再去撥它,基頻就改變了,是半公尺長度的弦所產生的。如果你想把兩個一半加起來,就可以得到原來一公尺長的弦的基頻,那你就錯了。兩個一半長度的基頻組合起來之後,居然出現一個比一半長度更低的基頻出現。瞭解了A,也瞭解了B,不見得就能瞭解A+B。一定會多出一些東西來。
      因此在系統控制裡面有一個特性,部分的和一定小於整體。
      A+B< 0 ( 0為整體)
    有的東西只出現在整體,不見於局部。因此把局部的東西加起來不會等於整體。整體一定大於局部的總合。即使是一個聲波這樣的物理系統,都不能完全的解析,更何況是比物理系統複雜千萬倍的生物系統呢?更不能完全依賴解析。於是就有一個黑箱的問題。黑箱就是在說由於沒有辦法把要研究的對象完全拆解開來,必需要把它當成是一個整體來處理。
      需要黑箱的理由有以下幾項:
    1,內在結構非常複雜:不能打開來,一打開,就會搞不懂。
    2,人力尚未能分解的系統:
      在過去沒有斷層掃描、MRI等設備,就沒有辦法看到人體的內部精微結構之處。現在的functional MRI 還可以看到整個身體組織在功能表現上有何不同狀態。以前沒有,只能去猜。即使有了functional MRI還是有看不到的地方,任何儀器,任何檢驗,都有它的極限。不是全頻的,必然是在某一個頻段,在那個頻段之外,就看不到了。對看不到的頻段,還是要用黑箱的辦法。
    3,分解會干擾系統:
      任何實驗其實都是要去騷擾一下整個系統。稍微騷擾一下,系統就稍微變動一下。騷擾得大一些,變動就大一些。如果一定要去拆開來,那就會改變它,那就不是原來的狀態。既然不是原來的狀態,那麼對系統的瞭解也就不一樣了。因此,有時候就是不能把它打開來,一打開來,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些東西需要稍微加溫,看它的顏色是什麼,就可以瞭解那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現在的刑事警察局常用這種辦法來鑒定刑案。像是命案有人中毒,要鑒定到底中了什麼毒。就把胃裡吃下去的東西拿出一點來,放在電壺中加熱,看這些食物燃燒後發出什麼顏色的光。從光譜中去瞭解那裡面有什麼毒。可是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這種分解的辦法。像是你要去瞭解一個人的個性,把一個人放進電壺去燒一燒,看他出現什麼光譜,可以這樣做嗎?不可以的。即使可以,也不能應用在人體上面。
    4,重視功能甚於物質:
      我們要的是功能,不是要物質部分的東西。就像我們交朋友,交往得深了,就不會在乎他的面貌如何,比較喜歡的是他的學識、能力、智慧、為人等功能。你也許會喜歡一輛在別人眼中早已可丟掉的破車,可是你還是很喜歡它。原因是你瞭解這部腳踏車的功能,騎起來,還是虎虎生風。別人騎起來就不順手。我也曾經把摩托車或汽車借人開一下,我再開的時候就發現那個車子的性能已經改變了,完全不一樣
      處理一個系統也是一樣。當我們對一個系統沒有辦法完全掌握的時候,就先去注意它的功能。掌握到它的功能就好,其他的就暫不去管它。
    5,掌握時效重於精確性:
      我們不需要那麼精確的瞭解系統裡面的構造,但是要系統能做事,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工作,爭取時效,發揮效果,就可以了。比如說,我們用錄音機,只要能夠錄音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知道錄音機的構造。以前大學時代有位同學常常交女朋友,可是不久就吹掉了。我們在旁邊看了,知道他的問題出在那裡。那時候,正在上電磁學,講到收音機的構造。他在追女朋友的時候,居然就是緒緒不休的向女朋友講解收音機的構造。那不完蛋才怪。他完全不能感覺到別人需要的是什麼。人家需要的是收音機會響就好了,管它裡面是什麼結構。那時候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同學,他始終都沒有覺悟。說不定過了幾年他會覺悟。畢業後就沒有再見過面,不知他有沒有覺悟。
    黑箱控制法
      為了面對這些複雜的問題,都要能夠處理,於是就要有黑箱控制的辦法。這個黑箱控制法有一個原則,受你控制的變量(受控量),在你想要控制的時候,不能影響原來黑箱的狀態。如果在瞭解它的同時,已經把它改變了,那麼這個黑箱就不是原貌了。中醫用三根手指搭在寸關尺的脈上面,去瞭解人體的狀態,基本上是很微小的干擾,不是把人體剖開來看一看,也不是切一點組織來檢驗一下,更不是把人麻醉了以後來做觀察。中醫不是這麼做的。
      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其中的望只是用眼晴一喵,就是從他人身上散發出來的一些信息,或者是一些光的反射,要看出一些眉目來,對患者沒有什麼傷到。其他的項目聞、問、切等也都是如此。如果一定要插個什麼東西進身體抽一些東西出來做化驗的話,也必需要遵守這個原則:對這個黑箱不能有太大的干擾。如果產生了太大的干擾,即使瞭解了一部分的訊息。你也不能說現在看到的現象就是和原來的系統整體是一樣的。
      一切的物理實驗都是遵守這個準則。譬如說,我們要瞭解原子核的狀態,就用一個東西去碰撞它。如何去碰,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輕輕的一碰,看它有什麼反應;還有一種辦法是重重的碰,看它裡面有什麼東西。原子核被撞裂了之後,那是另外一種層面的表現。分裂之後,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物理學家不擔心因為破壞了這個黑箱而導致其他的東西跟著沒有了。如果只是絕無僅有的一個,那就不可能用這種破壞的方式。一旦破壞了之後,即使瞭解了這個東西,可是研究的對象已經不存在了,這個試驗也就沒有用了。物理學上通常都是在微量的干擾下去瞭解物質的狀態,系統的狀態。我們對人體的探測,在系統控制的原則下,也是一樣,只能做少量的干擾,讓系統一直保持原狀,而我又能才能夠掌握它,就必需要用黑箱的辦法。這是有關黑箱的基本認識。
    
      黑箱控制法的目的是不打開黑箱,試圖研究黑箱的特性和它的運作。在做法上,綜合輸出和輸入的資料,架構彼此的因果關係,以建立黑箱內部的可能機轉。它不問裡面是什麼東西造成的,只問它的輸入和輸出之間有什麼關係,用功能的方式去瞭解這個關係。這個功能就用來代表這個黑箱。不管這個黑箱是生物系統,或者是一群人,或者是一組機器,都可以。反正只要具備了這個功能,輸入和輸出的因果關係就成為必然的關聯。所以黑箱就是在找這個功能的機轉。
      不管裡面多麼簡單,或是多麼複雜,一定要從輸入和輸出著手。有一個輸入,勢必要有輸出。一個輸入,到底會有幾個輸出。一組的輸出到底對應幾個輸出。這些都要弄清楚。我們平時不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瞭解周遭的環境和我們自己。有時候嘗試一件事情,試了一次之後,就會發現怎麼會是這個結果,又搞不清楚是這個原因造成這個結果。像是吃壞了肚子,就會去懷疑是不是昨天吃錯了什麼東西。不信的話,就再吃一次。有了相同的反應,就可以確定是這個關係。如果還是不信,就再試一次。試了幾之之後,就會發現輸入和輸出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年紀輕的時候往往會吃很多涼性的食物,不會覺得身體會怎麼樣。可是到了某個年齡之後,會發現怎麼以前可以吃的冰冷食物,現在吃了之後,肚子會痛?雖然不見得會拉肚子,可是肚子會不舒服。多吃一點,肚子就更不舒服。久久不吃,就不會有問題。偶而再吃一次,又會不舒服。那種因果關係就很明顯了。那是因為吃到一點涼性的東西,整個身體的功能就發生很大的轉變。就會有身體越來越不能接受寒涼食物的現象。就會建立這樣的認知。從原先的可以,到現在的不能行,是建立在一個認知變動的機轉上。就像車子開久了之後,會發現車子的性能改變了,操作的方式也就必需要隨之有所改變,車子才會表現一如往常。
      透過不斷反覆的測試輸入和輸出之間的聯繫,不斷的觀察,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反應的規律。有了這些認識之後,回頭來看中醫。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黑箱。各種不同的輸入,有外在的輸入,像是變冷、變熱、乾燥、濕潤等,或者是人家的誇獎、批評等,都是外在的輸入因子
    。對身體來說,有了這樣的輸入變量,就會導致身體這個系統某一種狀態的改變,形成一個輸出。譬如說,天氣改變,是一個輸入;你會打嘖嚏,就是一個輸出。然後你再進一步的去思考,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會流鼻水打嘖嚏,因為每年到這個時候,氣溫就會下降。或者每年到這個時候,口就乾燥。像是到了秋天,水分減少,空氣中的濕度減少很多。又因表皮散熱,口腔也散熱,水分如果不多一點補充的話,就會覺得口乾。每天都會有相同的規律。
      輸入和輸出的關係不會是一對一的。輸出的東西可以很多。一著涼,不只是打嘖嚏,是因為身上受寒,皮膚產生收縮,汗腺縮緊,血管會縮小,整個頭會覺得緊緊、重重的。夏天的血管比較粗,秋冬的血管比較細。只要夠用心,可以觀察得到的輸出變量其實很多。
    中醫診斷與黑箱理論
    
      也可以看一個人的臉色是偏黃,還是偏白;頭髮是枯乾的,還是油亮的;那就知道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在臨床治療上,就有很好的診斷依據。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這就形成數學上所說的「集合」(set)。我們把它叫做「證狀集」。輸出部分就叫做「象變量」。表現出來的表象。變量(variable)是系統控制中的一個名詞。相當於數學裡面把一個數字代進一個涵數,得到一個涵數值。這個涵數值就是變量。在這裡我是稱它為「象變量」,就是表現出來的變量。
      要去一對一的看這些變量,有時候會對不起來,因為有時候一個輸入變量會對應好幾個輸出變量。譬如說,一個風寒會導致打嘖嚏、流鼻水、脖子僵硬、頭痛、喉嚨痛等很多個輸出變量,不像數學涵數那麼簡單。有這麼多個輸出變量,要一一對應是很困難的。通常會透過一些整理,把一些常出現的變量放在一起。這一群變量出現的機會率是比較高的。不是說這一群有十個變量,必需要全部都出現,只要出現其中幾個變量就可以了。這一群就叫做「症候群」。外在的致病因子就叫做「因子群」。
    
      
      分出來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的對應就比較簡單,比較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在這對應裡面,到底有什麼「證候」。症狀的症候是可以直接被觀察的。而證候的「證」是推論出來的,不是觀察得到。換句話說,這個證是在你的思維裡面建構出來的認知,不是肉眼、手腳或鼻子等感官所直接得到的知覺。是腦海之中,藉由致病的因子群和症候群兩相對應所推證出來的東西,是抽象的。我們在講氣、講血,是在抽象的描述,不是在講具體的東西。這個證是以具相的因子群和症候群的信息為基礎所推論出來的。
      中醫一定要做推論證候(辨證)這件事,才能對證下治療的方法,稱之為辨證論治。而這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做到的。必需要有相當好的知覺能力、推演能力和系統的掌握能力,才可能做得好。辨證論治是中醫最精彩的地方。辨證論治是辨這個證,而不是這個症。要特別注意,現在很多中醫搞不清楚,把「證」和「症」混成一談,全都寫成具相的「症」,那就大錯特錯了。
      證候集提出來之後,在系統控制裡面,才能叫它做「藏(ㄗㄤˋ)變量」,也唸作「ㄘㄤˊ變量」,是隱藏的變量。不是直接可以觀察得到的,而是隱藏在裡面的。你看看中醫已經高明到這樣的地步。
      在這裡面,他要去掌握輸入和輸出的因果關係。藉由藏變量的認知就可以掌握病情。因為藏變量就代表了輸入因子和輸出症狀之間因果關係的機制(mechanism)。這樣的概念在現代的工程,討論系統控制,尤其是電路系統,幾乎都用得到。當年我在看系統控制的書籍時,忽然明白,中醫原來早就用了。而且這就是很自然的人類認知行為。把許多因子綜合起來,就可以有這樣的因果認知。
      中醫則更上一層樓的去瞭解隱藏的證候集。如果你瞭解證候集的運作,因子群的變數多,症候集的變數就更多。如果每一個因子和症狀都要一個一個的去對應的話,不勝其煩。為什麼現在醫學院所用的疾病學教科書愈來愈厚,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在做一對一的對應,太多了,當然大。如果把因子和症狀綜合起來去看它的證候集,那就少了很多很多。因為已經化繁為簡。
      化繁為簡之後,才能掌握。如果有太多input和output,那就太複雜了。在一個人的有效意力範圍之內,要同時注意幾件事情,是很難的。有些人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要他同時去做兩件事情,是不行的。有些人同時可以做到三件、四件事情。一般的人很少做得到那麼多,因此不可能叫他掌握那麼複雜的東西,去背那麼多的關鍵名詞,有時候背錯了,也不曉得。可是這個證候集卻可以化繁為簡,很簡的幾個法則掌握住了,因子和症候的因果關係可以對應了,就可以掌握身體的病況,執簡馭繁,可以對證下藥了。
      第一是化繁為簡。把一大堆很繁雜的症狀,集合起來,成為幾個簡單的證候。第二才是執簡馭繁。由這個證候衍生出來可以掌握很多現象。在中醫裡面有很多的看法是和現代的西醫不一樣的。例如西醫所說的肝硬化,中醫稱之為「肝膽溼熱」。會導致什麼症狀,就有一系列的說明。
      在用藥上,也是運用相同的概念。中藥不去分析藥材的生化成分,而是去描述藥性的作用升降浮沉、歸那一個經絡。也就是中藥那些不可被觀察的部分。如果你懂得這一點,中醫的基本精神你就掌握到了。你也就不會把「辨證論治」寫成「辨症論治」。中醫本來就不是在做辨症的工作。現在的辨症是從西方醫學抄來的。因為現代科學是走分析的路數,我們接受西方科學的訓練,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主要方法,才不知不覺的把「辨證」寫成「辨症」。也因為受化學的影響,常常以具相的東西來佐證,認為那些具相的東西才是原因。其實症狀只是原因之下的產物而已。
      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很高明的。一個是象變量,一個是藏變量。象變量是可以被觀察得到的,藏變量是不可以被觀察到的,而是推論得到的。藏變量通常是指功能的東西比較多。一定要瞭解辨證,否則你就掌握不到中醫的精髓。
    
    
    小寫的s代表症狀,大寫的S代表症候群。在臨床上有單一的藏變量,產生許多象變量。這些象變量就成為一個一個的症候群。一個F1可以產生許多s1、s2、s3、s4........等。這些小s形成一個集合,就稱之為症候群。一個藏變量產生一群一群的象變量。
    心氣虛vs. 心血虛
     
      譬如說在中醫裡面,心氣虛就是症,然後與心血虛是兩個不同的症狀,它也有共同的部份,也就是說在症候群上有一些重疊的地方,重疊的地方就是共症。症與證的發音要正確,共症的症是ㄣ,共證的證是ㄥ,這兩個症候群有一個重疊區。面色枯黃,臉上的顏色不好,有可能很白,通常都是泛白,氣短,呼吸的時間很急促,心悸動,因為心臟的功能不好,沒有辦法很穩定地跳動。
      一個系統通常都是如此,當系統的絕對指標變小之後,相對指數就變得很大。就像你現在口袋裡面有五萬塊,去請人吃餐飯,花掉了一千五百塊,還剩下很多錢,不會覺得怎麼樣,可是如果口袋裡只有兩千塊,請人家吃飯吃掉了一千五百塊,那變化量就很大了,四分之三的錢全都用掉了,變化有百分之七十五,可是如果有五萬塊,才用掉一千五百塊,變量就變得很小。
      一個人到了年紀大一點的時候,氣不足時,稍微有一點外在的刺激,它的系統就幌得很厲害,我們練氣也是如此,一方面是要它穩定,穩定有兩種方式,一是不要去干擾它,第二個是你自己的基本量要夠。,現在選舉也是一樣,如果候選人的基本票很多,雖然有一些狀態的變化,對他來說影響不大,如果基本票就在臨界邊緣,稍有一些幌動,他就沒有辦法掌握了,很可能就因此而落選。
      同樣的道理,心氣虛也會心悸,力量就會後繼無力,還有怔忡,呆呆的。我們生命很特別,一定會把比較次要的功能先放下來,去先照顧那些最主要的功能。氣不足的時候,通常都是表皮先犧牲,去照顧中間,或者是其他比較次要的先犧牲,去照顧比較核心的,所以通常會表現出一些沒有必要的情況,那種呆呆的,愣愣的,就是怔忡。(按:怔忡是脈跳得很洪大,隔著衣服;都可以看得出來)
      眩暈,是血到不了頭上,因為氣不足,動力不足,腦部的血流量就不足,腦的功能自然就下降。因為腦部所需要的營養很高,稍微有一些不足,腦部裡有很多細小的血管,當循環不良時,阻力就會變大,阻力一大,它的流通量,也就小了,腦部工作不正常,就會發生眩暈。常常熬夜的人,第二天常常有糊里糊塗,飄飄渺渺的感覺。慢脈結代,就是沒力氣,做事有一搭沒一搭,不連續。這是共同的症狀。
      個別的症狀則是,心氣虛者,動輒氣喘,動得厲害一點,就會氣喘,原來已經不足了,再一動就又是損耗,一損耗之後,就更喘。易出汗,到了氣虛的時候,身體會先照顧裡面,而犧牲了表面。心虛的時候表皮的氣不足,皮膚的代謝功能就不好,汗腺一沒氣,就鬆垮垮,很容易出汗,流冷汗,汗水的溫度比較低。有些人躺在床上,也沒有運動,就出了一身大汗,這就是在表皮上那一層保衛他的氣不足了。氣虛的現象是表皮先虛掉,一定會先出汗。
      脈結代或者是遲緩,或者是氣弱,脈搏跳得很慢,要好久好久才能累積一點能量,讓脈搏跳一下。身體的氣不足時會鬆垮垮的,舌頭也是一樣,怎麼搞的,今天的舌頭變大一點,因為它鬆,沒有彈性,本來應該有某一個弧線的,氣不足時就癱下來,氣不足時,水份循環也不良,感覺比較遲鈍,比較沒有感覺,顏色也比較淡。感冒的時候,胃口改變了,味覺好像沒那麼好,這些都是它的特殊症候群。
      心血虛與眩暈、怔忡與失眠都有關係,我上次在講睡覺的原理時,因為供血不足,睡覺時要維持生理的基礎代謝及升降,是很不穩定的。這時心智不敢跑出去,還有很多透過身體所得到的學習,要存到心智裡面去,這個過程轉化不良,或者它要轉化出來也出不來,我們說一個人越來越記性不好,就是腦袋不好,這話也沒有錯,就好像一個介面卡壞掉了,有幾個頻道收不到,或者相關的資料出不來,有些要透過身體來表現,但是介面卡壞掉了,就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
      一個是氣,一個是血,而這個心不一定完全指心臟,當然也與心臟有很密切的關係,其實這個心是一個系統,心是指心經,實際上還包含了大腦,在臨床上量久一點就會發現,用穴道電檢法來看,右手的心經與大腦比較相關,左手的心經則是與心腦比較近。心臟只是心經裡面的一個臟器,所有中醫的系統,都包含一個臟器與相關的經絡,以及相關的功能,是三者的綜合,這裡的心氣虛是指功能需要的動力不足,而心血虛是指維持這個心經所要傳送的物質的媒介不夠,虛就是代表不夠,功能不足,或者是物質的量傳送不夠。從這麼多症狀綜合出一個心氣虛,不就是化繁為簡,一個證候,對應著一大群的症狀,所以症狀是一個證候群。如果看到他面色不好,就去治他的面色,看到心悸,就去治他的心悸,這樣你會累死,這麼多的症狀都是來自於一個心氣虛,那不就是化繁為簡了嗎?中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精巧,我認為在所有傳統醫學裡,中醫這一點做得非常高明。
      為了改善這些症狀,必需抓準證候,然後根據這個證候,來下治療的原則,這就叫作辨證論治,所以心氣虛當然就是要把它補回來,根據這個原則來找這個藥,或者是找這個藥方子,於是就有養心湯,要用黃耆、茯神,這兩者都有補氣的作用,當歸、川芎,川芎是行氣,當氣不足時,難免有些地方會有障礙,當歸是補血也活血,我們知道血液裡面有很多很多東西,如果血液夠活的話,它該有的特性都會表現出來。紅血球如果一個挨著一個,像一坨一樣,成了一大塊,到了細小的血管裡面,就會過不去,形成了阻塞。還有這樣的紅血球一個挨著一個,和空氣接觸的表面面積就會少很多,如果它是分散的,那麼每個紅扁血球都可以接觸,所謂活血就是讓血液裡該有的活性都活過來。當歸就有這種特性,大家都曉得,當歸的藥性本來就屬於揮發系統,它的氣味它遠就可以聞得到,像煮個當歸鴨時,左鄰右舍都聞得到,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揮發性的。通常我們在煎藥的時候,不是一下子就放進去,先放進去的話,等到煮好了,藥性都跑掉了。而是在最後幾分鐘才放當歸,而且要分開放,一帖藥要煎兩次的話,就要分成兩次放,藥味才能有效。
      當歸就是因為它的揮發性才能使細胞各自很靈活的活動起來,目的也是要讓身體的氣比較足。
      半夏有去濕的作用,氣不足的時候,濕氣通常會堆積,半夏、趜麥都有這種功能。炙甘草在氣不足的時候,心臟一定不好,炙甘草一方面用來調和,一方面是補心。還有茯神、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這幾味藥,都是用來養氣安神的,心氣不足時,心神總有一些昏亂,有時會心悸,或者精神很疲倦,這些都是補氣安神很好的藥,柏子仁可以讓精神柔潤,很好的一種藥效是如果你常做夢,有一些很不安寧的現象,柏子仁很好用。但是不能用得多,它是油性的東西。
      五味子,因為氣虛時,緊接著就是氣散,越鬆散,氣的損耗就越來越厲害,五味子就是用來收斂的,不能用太多,用太多呼吸會有困難。人蔘,人蔘是大補元氣的藥,它補肺經與脾經,脾經與我們的肌肉組織有關係,一吃人蔘,氣就比較充足。再加上一點點肉桂,肉桂不能多,氣虛時水份會堆積,用肉桂的溫熱與通經絡的作用,用它來補。也要看人,不一定要用肉桂,藥方原則上是這樣,但是還有加減的彈性。這些都是在補氣,人蔘的氣可以上到頭頂,黃蓍的氣比較上不去,只能到脖子,藥身裡面有些藥性想要把它帶到頭上去,就要用人蔘,當然也不能用太多,像有血壓高的人,用太多,血壓就會往上升,不是人人都能用這麼多的。
      這個養心湯如果用對了以後,你所看到的一大堆的症候群,不見得全部都會出現,至少也會出現好幾個,藥用對了以後,全部都會自已消退,甚至在用對了藥之後,會發現藥效非常的快。一般人說西藥的藥效比較快,中藥的藥效比較慢,沒有這回事,是不懂的人隨便亂講,中藥裡面用錯藥或要置人於死地,是立即的,既然可以使人家致命,當然也能使人家好轉,所有的藥物都是地球上的產物,那一樣東西不是取自於地球,只是炰製的過程不同而已,中藥有中藥的炰製過程,西藥有西藥經過化學的炰製過程,如此而已,也沒有西藥中藥不能混用的說法,沒有這一回事,都是一些錯誤的想法,都是一些錯誤的流傳,都是地球上的東西,怎麼不能混呢?只是現在沒有做好溝通的橋樑,大家不敢亂混而已。中西藥的炰製過程不用,而中西藥的藥力強弱也不等,在一起使用時,讓你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而已。也就是準則在那裡,不知道。
      剛開始時是化繁為簡,然後執簡馭繁,這就是中醫高明的地方,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是中醫,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精神疲倦,就給他維他命,看到他出汗,就給他收汗的藥,看他舌質淡胖,又給他什麼藥,那在臨床上,要看多少科,這樣看下來,到底是要把病治好,還是要治不好。
      前幾天有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找我,他說他申請到國外的學校,可是在出國前一個月生了病,就不能出去了,我問他生了什麼病,他說他不斷地打嗝,可以打一整天的嗝,又發現右邊的膝蓋走路走多一點就會有問題,還會失眠,而且覺得心臟很不好,去照斷層,發現是二尖瓣脫垂,他也不曉得怎麼辦,他去看了很多科,甚至有些科的醫生對他說,檢察起來都沒有毛病,你又覺得有毛病,可能是你心理有問題,應該去看精神科。心臟科的醫生又問他說要不要動手術把二尖瓣的問題處理掉?他說他還很年輕,不想開刀。因為他幫我做過一些研究工作,我對他瞭解了一下,發現根來就是氣逆的現象而已,是中醫裡面所說的氣上逆,他的胃氣沒有往下降,一直往上,很多年了,氣一直往上拉,下面氣不足,氣不足之後,兩邊的器官組織功能不能完全平衡,不能相等,比較弱的那一邊就顯現出來了,中氣不足時,就是量不足,功能顯示不出來,走起路來就比較容易累,氣往上逆之後,心腦也跳得很快,就出現了心悸,平時可以跳到九十幾下一百多下,所以常常感覺到心慌慌的,肺被往上擠,心臟也被擠得很緊張,再加上生活又不規律,頭上的氣該往下降時降不下來,晚上就睡不著。這些都只有一個原因,可是卻表現出來一大堆的症狀,如果不曉得的人,去做了心臟的手術,然後關節再做一次穿刺,或者再做一些其他的檢查,胃要照胃鏡,搞來搞去,還找不出一個病因,他看了好多醫生,都看不好,才找到我,正好他找對了。因為我治好過一個這種氣逆的現象,有些人被我治好了,也沒告訴我,像昨天有人告訴我有一個金門的學生,也被我教過,他的哥哥有問題,找我看了一次,病就好了,反正很多這種事,都是過了幾年之後才讓我知道。
      像這種事其實很簡單,這個女孩子長得清清秀秀,就是性子很急,然後作息很不規律,常常熬夜,再加上要出國,要辦理很多申請的事,生活就更不規律,一個問題導致這麼多的效應,再過久一點,她走路還會很容易摔跤,就像我們平常走路時,常常會扭到,一不小心就扭一下,眼睛看東西也模模糊糊,那其實與肝經很有關係,中醫裡面說,肝膽主筋,和肌腱有關係,肌腱有問題,一定是肝膽經有問題,所以你才會常常扭到,如何化繁為簡,是中醫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如果做得到,就有資格成為一個標準的中醫師,可是現在中醫師,也受了西方醫學的影響,只看症狀的對應,只管這個對應那個,那個對應這個,可是中醫絕對不做這種事,經驗越多,就越瞭解這種症狀群,和那一個證有關係,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思想,這在中國文化裡,要比其他的東西珍貴得多,能夠從繁瑣的現象裡面,提煉出一個很樞紐的認知,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文化。
      心血虛就要補血益氣,既要補血,又要益氣,因為在中醫說來,氣與血是互成陰陽的,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那一個受損害到某一種程度,就會損害到另一個,所以不能光照顧一邊,這個概念也是系統的概念,通常會用補血益氣的養心湯,是因為常常這時已經有了失眠、健忘,神智有一點問題了,所以要用歸脾湯,裡面也是人蔘、黃蓍、白朮,這些都是補氣的藥,甘草是用來調和,因為血不足,甘草可以走十二經,也就是它跟誰都很好,可以扮演一個調和的角色,所以社會上專門扮演和事佬的人,就把他稱作甘草人物。國之大老也是甘草的角色,要調和鼎鼐,要溝通國事,所以甘草又有另一個名稱,叫做國老,國之大老。
      木香是補脾胃的,用它的目的何在?因為血是來自於後天的飲食,也就是說要維持身上的物質均衡狀態,要靠後天之本,後天之本,就是脾胃的功能要好,所以要放木香,原先血虛了以後,消化功能就會退化,退化以後,要把它叫醒過來,就要有補脾胃的作用,這個木香的藥力很強的,不能用多,用多了胃會痛,像痙攣一樣,這就相當於睡覺時是慢慢醒過來就沒關係,如果是一下子被嚇醒的話,會有全身痙攣一樣。生薑也是有提胃的作用,如果你上了年紀以後,知道有些東西過寒,吃下去會有一些不舒服,可以喝一點點薑湯,或者在裡面放一點薑,平時在廚房裡面,煮一些比較涼性的食物,像冬瓜,通常都會放一些生薑,目的就是不要太寒。紅棗、生薑都是保護胃,紅棗在五行裡屬土,有保護胃的功能,藥裡放紅棗,是要讓胃能接受藥物,因為藥物是偶而才用一次,脾胃要保護一下,中藥裡面生薑紅棗所扮演的角色,就像西藥裡的胃乳片一樣。
      遠志、茯神、酸棗仁、龍眼肉這幾味都是養心安神,還有當歸,升虛之後慢慢就變成血滯,血走不動,就要用當歸去補血。有些人還要加一些熟地,熟地可以幫助骨頭裡的骨髓的代謝機能。
      用這樣方式來辨證,用辨證的結果下治療的原則,如何化繁為簡,如何執簡馭繁,看到中醫這樣兩個階段的診斷和治療的方表現,才能真正瞭解中醫的精華,如果瞭解了這個,將來處理事情也用這種態度,就有了系統的概念。
    心陽虛 vs. 心陰虛
      
      這邊是心陽虛,這邊是心陰虛,心陽虛與心陰虛都是虛症,一個是陽,一個是陰,而且都是心虛,有剛才的共症,共同的症狀,面色不華,眩暈,心悸,怔忡,氣喘、脈結代,心陽虛除了心氣虛症之外,還有面色灰滯或青紫,沒有力量,四肢會冷,有很多種,舌質淡暗,陽是指它的功能,氣指的是能量,有能量卻走不動,照樣是陽虛,沒有能量,就是氣虛。水腫,就是沒有動力,缺少循環的動力,水分就會屯積,產生水腫,而且陽虛有喘象,功能不足,有的地方會比較溫熱,有的地方卻送不到,送不到有兩種,一是有障礙,血到不了。另外一個是它的指令錯誤了,也就是生命結構中的信息錯了,所以送不到那裡去,所以有很深刻的信息義意,心陽虛比較偏重於信息層面的不足,心氣虛比較偏向能量不足。在生命的多重結構裡不是講過生命有四個層次嗎?心陽是比較偏向信息的錯亂也好,不夠也好,譬如說每秒要下一百個指令,現在只下了五十個,那就是不夠,這是指訊系統的問題。心陰虛是另外一個問題,也是一種功能,陽是讓它活躍的,陰是讓它比較沉穩的,這兩個其實都是指信息層面,心陽是讓它動,比較活躍、驃悍,心陰是讓它比較緩和、保守、含蓄、收斂的,如果兩個都不好,有可能是指令錯誤,心陰虛照樣有眩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相同的狀況,剛才在心陽虛裡不是也一樣有眩暈、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可是心陰虛還有升火、心煩、五心煩熱、盜汗、舌質多紅、脈多細數,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有升火?因為陰陽是互相平衡的,互相剋制的,如果陰虛,就會陽盛,陽盛是指身體裡面的能量不斷地轉化出來,沒有辦法抑制,火就會上升,所以有些人會有虛火,口腔裡有虛火,就會破爛,牙齦也會破爛,心會煩燥,沒有一個陰來平衡它,它一定會往上衝。五心煩熱,五心是指手掌心、腳掌心與頭頂,都會熱。盜汗是因為陰虛,陰虛陽就會太足,往外衝,汗水是皮下熱,往外流,不是因為運動,其實我們站椿也有一些這個味道,是把陽稍微提升一點,讓它比陰稍微強勢一點,這是相對的,陽比較盛,陰比較虛,就會出汗。舌質多紅,因為陰虛,血液跑得很厲害,跑到表面上來,甚至有時還會臉色偏紅。
      無論心陽虛或心陰虛都面對著這麼一大堆的症狀,心陽虛可以用溫通心陽,養心安神的方式來處理,如果很嚴重,心陽虛虛到某一種程度,嚴重得幾乎沒有辦法正常運作了,整個系統都快要斷掉了,就要用回陽固脫的方法,溫通心陽的通常有炙甘草湯、蔘附湯,如果很嚴重的也有蔘附龍牡湯,蔘是人蔘,附是附子,龍是龍骨,牡是牡蠣殼,人蔘是補氣,虛的時候一定要補氣,附子本來就是熱性的,心陽虛是偏寒,一定要用熱的藥,龍骨和牡蠣是大量地在補充他的鈣質,鈣離子可以讓人的整個身心有活力,陽虛的人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所以嚴重的人一定要用蔘附龍牡湯,或蔘附湯,裡面有很強的補藥,一般性的虛只要用炙甘草湯就可以了。
      如果是心陰虛,出現了這麼多症狀,通常我們就滋陰,一定會幌動,心陰虛一定會陽盛,會出現擾亂,一定要安寧,要先讓他心安,所以通常都用補心丸,就是天王補心丹,藥房裡都有賣,要用的時候要看情形,不要隨便亂買。生地和元蔘都是滋陰,滋陰的藥有一個特性,如果常接觸的話,生地熟地都有滋陰的作用,只是生地在滋陰的時候,還有涼血的作用,心陰虛時會有升火、心煩、熱、盜汗,這些都是因為有虛火,這個虛火又不能隨便去掉,在中醫裡有滋陰補血與涼血,這些在藥書裡已經作好了分類。麥冬、天冬,都有滋陰的作用,不過麥冬與天冬是在水分的作用,而生地與熟地是偏重在血的部份,丹參對心臟很好,可以通心臟的血脈,是非常好的一種藥,中國大陸還把丹參作成注射劑,心血管不太暢通時,就可以用它,人蔘都還沒有這種效果。
      當歸剛剛已經講過,人蔘、茯苓這些都是補氣的,茯苓也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幫助細胞膜水份的滲透,讓水分很順暢,所以茯苓很常用到,有瀉也有補的作用。柏子仁,遠志和酸棗仁都是補氣。心煩了以後,整個人的安定性不夠,就要用到辰砂,這是一種礦物質,達到安定的作用。
      心陰虛,陽就弛,要用五味子去收斂一下,桔梗的作用是在用了這些藥材之中,生地、元蔘、麥冬、天冬.都是往下沉的藥,都上不到頭部,所以要用桔梗。桔梗有一種特性,可以把藥力往上提,於是頭部的五心煩熱、升火、心悸等等這些才能治好。
      藥性也要去研究,有時它全都偏低,吃下去之後,好像上半身什麼都沒了,很難過的,被往下拉得很厲害,一定要用到一些可以往上提,或者可以往下降的藥,全部都往上提也不行,好像一個頭變得好大,腳在走路時反而覺得尖尖的,桔梗不只是在治療胸悶,同時還有往上提的功能。
      系統控制論的概念,老早就用在中醫裡,而且用得非常精采,在這個觀念上,它是不能被取代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193
    
    

上一篇:中西醫學的比較下一篇:辨證論治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