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 正在阅读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系統論(二)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2年12月20日
    
    二、聯繫的基本機制
      上一次說到,聯繫的基本機制有兩個,一個是「共振」(resonance),一個是「協同」(coherence)。所謂「共振」是說兩個系統彼此之間有很相近的頻率,能量就會互相傳遞,就會造成一個很大的振動現象。所謂「協同」,就是兩個頻率所產生的波動,彼此之間的相位差或者步調的差距保持在很穩定的狀態,稱之為「協同性」。這樣一來兩個系統就會有一致的動作。由於這些協同性,可以使它的能量加強很多倍。最理想的時候是波動的個數的平方倍。如果步調不是那麼一致,能量的加強會稍為少一點。如果步調完全是混亂的,也就是協同性完全不存在,兩個波動合成以後,它的強度頂多只是有一個波動的n倍,也就是有多少個波動,就有多少倍。這是讓很多個系統得以聯繫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有序性
    
    
      一個系統還有第三個特性,那就是「有序性」。要素之間的聯係如果保持一定的關係時,就形成系統的有序性。有序就是可以找到規律的意思。我們看很多東西時,只要一看它的樣子就可以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像水晶有水晶的結構、鑽石有鑽石的結構,食鹽有食鹽的結構,糖有糖的結構,各種東西有它自己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形成都是因為它的要素之間保持特定的聯繫關係,形成有序性。可是系統不會永遠是絕對的有序性。在自然界中,幾乎是不太可能讓單一的規律一直保持不變。很少有這種東西。通常都會有一些瑕疵。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即使是同一種元素,或用一種原子,堆疊起來時,都不會完全一致。這個不一致的規律通常就形成了所謂的「瑕疵」,或者是一些裂痕。這些都是「有序性的破壞」。
      在物理學上,凡是不能達到真正的有序性,就說它是有一些「亂度」,混亂的程度。在物理學上,亂度是有一個指標,叫做「熵」(entropy)。在這裡沒有辦法去講這個熵值是如何界定,來龍去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待得清楚。熵值越大,就代表亂度越大。熵值的大小象徵一個系統的亂度到底亂到什麼程度。
      反過來說,這個有序性就是讓我們掌握到這個系統的特質。系統的特質就是我們所想要的信息。譬如一個系統有某一種或某幾種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我們所想要的信息。這個信息量就是在探索或表達一個系統的有序性。
      在通訊理論裡面怎麼去界定「有序」的指標呢?它就用一個I來代表。
         I = -㏒S。S代表熵值或亂度,I是信息量(information)。
      這個公式是說信息量等於亂度對數的負值。亂度越大,對數值當然越大,可是用負數來表示,就相當於倒過來。在數學裡面,
         -㏒S可是寫成㏒1/S,I=㏒1/S。
      這是說,亂度S越大,它的倒數1/S就變得很小,取它的倒數,這個倒數就變得很小,也就是可以得到的信息量變得很少。例如氣象報告常常說不準,是因為氣象的亂度很大,可以掌握到的信息量就不多,以致氣象預測就很難準確。同樣的,一個人體的亂度很大,能夠掌握到的信息量就不多。譬如說,你交一個朋友,他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緒,每天都像是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你就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誰。那就是他的亂度S很大,你也就很難掌握到他一些有效的、有規律的信息。I 也就小。
      現在在這間教室裡面,由於空間大小已經被設定,亂度有一定的大小,因此要找一個人就很容易。一旦下課,大家各走各的,雖然同在一個校園裡面,可是每一個人可以存在的空間位置突然變大了,相當於亂度一下子變大。要有效、準確的的找到所要找的人,機率就不高。信息量也就減少。亂度S變大之後,Information量就變少了。懂這個意思嗎?
      在通訊的理論裡面,把I定義成-㏒S,其實就是 ㏒1/S。不是直接互為倒數,而是取對數。時空都包含在內,可是沒有單位。㏒是不能有單位的,只是數個數。譬如說,在有效的空間內,可以找到你,有幾個可能性,用㏒是表示。它是一種排列組合,在這個地方可以找到你,機率也許是2%;在那個地方可以找到你,機率也許是1%。各自有不同的數值,沒有單位。在數學上,對數的真數,S是真數,是沒有辦法可以有任何單位的。只是個數。
      為什麼要取㏒,是有它的道理。第一,這個S的數字通常很大,直接這樣寫,不好表達。例如以10做為底數,假定用10000 放到㏒裡去,得到的數字是4,因為有4個0。用1億,也不過是8。1後面有8個0。第二,如果兩個系統A, B合成一個系統C。A有A的亂度SA,B有B的亂度SB。當兩個系統合併起來,不是SA+SB,而是SA x SB,但是信息量卻是相加,A也許有3個信息量,B有4個信息量,加起來只有7。兩個相乘的數取了對數之後,就變成相加。原來的
    A x B,在取對數之後,就變成A+B。信息量通常是相加,而亂度通常都是相乘。兩者之間自然就要用到對數。我就用對數。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不直接取倒數就好?不能取倒數。因為系統的性質必需要取對數。也是因為可以簡化。任何一個系統都有它的信息量。有些人一看就看到它的規律,有些人怎麼樣也看不到它的規律。那就是對那個系統如何去掌握。
      不論如何,你會去認識一個系統,多少都是掌握了系統的信息量。到市場去買東西,一看這個東西是好的,那個東西是不好的。怎麼知道?是你對那些系統的信息量可以掌握。有些東西你就是看不懂,就是因為它的信息量不夠多,你就掌握不住。
      在任何一個系統中,都有它的有序性,只是信息量有多有少。同樣到一個單位工作,有些人如魚得水,是他看得懂同事的信息量,也就是人格特質;有些人卻是適應不良,原因是他看不懂每一個同事的信息量,常常碰壁。也就是對於人所形成的系統所表達的信息量和規律性是否可以掌握。
      我們常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就是抓得到系統的信息量和有序性,才會這樣。如果好壞都分不出來,就是掌握不住有序性。有些人的直覺能力就是沒有辦法掌握住別個系統的有序性和信息量。
      這個有序性不是只用來描述自然,用來描述生命現象也是一樣有效。用S來代表熵,entropy是希臘文,亂度的英文是random。這兩個字是「等義」,意思是相等的。Entropy古典熱力學的用詞,random 是有了統計概念以後方才出現的名詞。
      依照熱力學第二定理來說,由於整個宇宙能量的轉換,使得整個宇宙朝著亂度慢慢增加的方向發展。用佛教的說法,是朝著「成、住、壞、空」的「壞」的方向發展。根據很多的觀察,這個宇宙是朝著膨脹的方向發展。只要一直膨脹下去,它的亂度就持續增加。如果宇宙是縮小的,它所佔有的空間也就不斷的縮小,亂度也就跟著減少。
      可是生物體卻是很不一樣。雖然也有亂度增加,可是也有亂度減少的情形。像是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一定要嚼得爛爛的,亂成一團。可是這種亂亂的、糜狀的食物進到身體裡面去,身體就可以把它重新整理和分配,該去那個地方的食物,就分配到那個地方去,又變成非常的有秩序。可是人還是會逐年的老化,身體從很簡單的線條變成很複雜的線條,光是一個臉就有很明顯的變化。原來是光光滑滑的,白白嫩嫩的,上了年紀以後,慢慢的有了縐紋,又有很多斑點和色彩。我們常說「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意思就是說,蓮花這種生命體可以把污泥裡面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有秩序,經過分解、輸送、安排,重新做組合,化成一個很有秩序的蓮花。這就是從無序到有序。也就是從亂度比較大轉變到亂度比較小。
      所有的物理系統,也就是死的系統,都是從亂度比較小走向亂度比較大,亂度不斷的增加。很少有亂度減少的情形。可是在所有的生物系統裡,很明顯的,是亂度下降。如果生物的亂度不斷的增加,這個系統就不斷的老化。亂度增加得太快,就會生病。因此,要防止病況惡化,就是要防止它的亂度增加太快,超過了可以恢復的限度,就沒有辦法變成有序化,這個生命系統就會瓦解。
      從有序到無序是一種「退化」(degeneration)現象。從無序到有序是一種「發展」(development)的現象,是生成的現象。譬如說,在水槽裡面去電解一個東西,等於是把原先混亂的東西分解成兩邊各自單純的東西。電解很多時候是從無序變成有序。
      這種現象常見於日常生活裡。前一陣子的選舉,把台灣割裂成幾個族群,本來是一體的,可是在政客的操弄下,變成了四大族群。就是從「有序」變成了「無序」。本來台灣人民是融合在一起,彼此的聯繫性也很好,平常沒有什麼衝突。現在為了選舉,什麼恩怨情仇都被挑起來,劃分切割的結果讓整個台灣社會顯得動盪不安。因此,每一次選舉都會讓台灣社會亂一陣子,entropy增加,information就減少。社會大眾因為可以獲得的有用信息減少,都顯得很茫然,搞不清楚該怎麼辦。選舉越多,對社會的「有序」和「瞭解」就越少。從系統的有序性來說,選舉的量要適度,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後,亂度也就跟著增加。在選舉中,難道只有亂度,沒有整合嗎?當然也有,那是把同質性的人整合在一起。變成局部群體的有序性增加,而社會整體的亂度卻增加了。
      在系統的聯繫裡形成有序化,其中有一個「自組的過程」(self-organization process)。自己會形成那個狀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所有的系統從無序到有序都需要經過這樣的過程。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比利時籍的普利高金(Ilya Pregogine 1917- )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世界上會有秩序和結構,秩序和結構是從哪裡來的?他認為第一,這個系統一定要是開放式的系統,不能封閉。如果封閉,就沒有辦法獲得某些相關的條件和資源。第二,子系統之間要有共振和協同。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爐子上煮一壺開水。慢慢的加溫之後,先在底部形成很多小小的氣泡。在某一段時間之內,這些氣泡很穩定的存在,而且分布得還很均勻。那些氣泡自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特性是它所吸收進來的熱量也要散得出去,所以它必需是開放系統,不可以是封閉的系統。然後各個氣泡之間又必需要有共振或協同,才會有那麼多的氣泡出現。從水的分子所呈現的亂七八糟狀態,變成氣泡之間有序的狀態。
      但是持續不斷的加溫,到達某一個狀態時,就失去了原有的穩定性。沒有了穩定性,就不成為一個系統。水燒得久一點,它就開了。上下翻滾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過度強調本土化就變成封閉系統。這是不對的。這個社會要想在「世界」這個大環境中存在,而且存在的要件就是要能形成一個自主的、有序化的、有規律的、有結構的系統。要保持這個規律,就需要吸收外來的能量,達到某一種程度時,才能夠保持有序化的狀態,又有活力,又有動態的穩定性。當我們過度的強調本土化,其實就是把台灣這個系統限死,沒有辦法形成真正的系統
      當系統的能量提升了以後,就有一個新的現象出現。原先是一個大的系統,在平衡的狀態。現在能量增加了以後,必需要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形成另外一個
    有序化的自主系統。這種變化在我們的歷史上一再重覆上演。當經濟環境不好,大家的生活都很苦的時候,有一種社會狀態。當經濟慢慢的發展,財富慢慢累積之後,每一個人的想法就會不同。在早期,參與政治的風氣不是那麼活躍。大多數的人每天忙著工作,顧得三餐溫飽就已耗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能量不足,就沒有辦法去做這樣大局面的聯繫。等到台灣的經濟環境變好了之後,大家行有餘力,他就會去聯繫較大的面,參與較大範圍中的事情。台灣這個社會從過去的狀態到現在的狀態,一直不斷的在做重整,每過一段時間就重新做一翻分配和布置。形成台灣社會不斷的在改變。這個改變來自於經濟發展、到文化動力。
      如果我們當年把台灣封閉起來,根本不跟世界各國做生意,我們絕對不會有今天。因此,社會這個系統在發展過程必需要是開放的。這個開放當然不是全然的開放,而是有一定管道的開放。像我們現在有很多政策是跟時代的脈動背道而馳。到了這個時代,而沒有這個時代的知覺,這個開放的程度不夠,或者開放得太厲害,整個社會就會出問題。特別是那些小國家、小團體,它的開放必需要有慎重的考量。你看看新加坡,他就不敢隨便開放。它的整體容量就那麼大,一旦大開大放,整個社會就完全變質,說不定會解體散掉。在小鍋子裡煮東西,只能用小火。如果用大火,就會燒焦。大火就相當於開放程度太大,外來的影響力(能量)太強,是不行的。
      所以一個團體要想維持一個有序化的發展,必需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彼此之間要有共振,要有協同性,它就會自動的組織成一個大的系統。這樣的過程稱之為「自組過程」(SELF-ORGANIZATION PROCESS)
    
    第四、動態性
    
    
      所有的系統都是時間的函數。也就是說,它會隨著時間慢慢的不一樣。我們不能期待一個系統天長地久,永不改變。所有的系統都是動態的在改變。不管它變得多慢,通通都是在改變。所以我們常說「諸行無常」。就是在講各種事情、狀態、功能不可能永遠不變。在前面曾經說過,在物理學上認為一些非常基本的、幾乎是永恆不變的「能量守恆定律」,在過去,我也相信它是真的。等到我有了信息這個概念之後,方才發覺,這個定律其實不過是一種概率。也就是說能量近似不變而已。連這樣基本的定律尚且如此。
      我們曉得,整個宇宙一直在變。所有的星球都是有一定的壽命,我們的太陽終究有一天是會熄滅的。地球也就跟著毀滅。因此,在這個宇宙裡面,不管是大的系統,或是小的系統,都是時間的函數。具有變動的特性。這是自然的基本特性。你要怎麼去表達這種特性呢?通常都是去描述一種一種的狀態。到底它有幾種狀態?會在幾種狀態中如何游走?
      譬如說,一個原子外圍是有很多電子一層一層的包著。我們不去看一個一個電子本身,因為電子沒有辦法安安靜靜的停在那裡等你去看。因此,通常都不去看電子。於是,我們說,在原子的外圍有很多層能階,有些電子站在比較低階的能量,有些電子處在高階的能量。每一個能階,按照物理定律,應該有幾個電子可以達到飽和,我們因此就說,一個原子有這幾個能階應該有幾個可能的狀態。一種可能是電子從低能階跑到高能階的時候,就表示從原本安定的狀態變成不安定的狀態。到底跑到那個地方,就要用狀態來表示之。譬如說現在的狀態是12345,等一下是23567,狀態改變了。
      我們不太用時間去描述它,因為很麻煩。要用到時間,就要用到空間,變成你要去找電子的位置。那就很難用。於是改用它的狀態。狀態是什麼呢?是一些指標。最簡單的指標就是能量。像說「我現在能量大」,就是在說「我現在很興奮」;說「我現在很萎靡。」就是在說「我現在能量低。」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系統的變化。
      我們有時候描述一個人也是用同樣的辦法。像是說「愛你愛到發瘋」,講話時候是很理性的,是打從內心發出來的,這就是用能量在作描述。不是直接去描述手怎麼擺,腳怎麼擺,描述了半天方才說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沒有人會這麼麻煩的辦法。說「一個很內向的人現在變得很外向」,就是在描述狀態的改變。
      在自然界中,要描述一個系統,這種方法是很常見的。在中醫裡面,常說患者是在陽亢的狀態,或者是在陰虛虛的狀態。是氣虛的狀態,或者是在氣盛的狀態。在中醫裡所有的「辨證論治」的「辨證」都是在講這個系統的狀態。只是物理學上、科學上的狀態是選一個合適的指標,用數值去表現;可是在中醫裡面,很多都是描述性的表現,也就是定性和定量。中醫和科學只有如此差別而已,基本概念是一樣的。
      任何系統都會有「變化」這個基本的性質。一變化之後,狀態自然就改變。後面我們會講到藉用身體的經絡系統,可以對身體的狀態做定量和定性的改變。這是在過去從來不曾有過的事。所有中醫的書裡面對人體和藥性的描述只有性質的部分。這是傳統文化的特色。當然,中國文化裡面也是有很多定量的東西,像是工匠做什麼東西要幾寸幾分,可是清楚的很。對人體都是性質的描述。
      導致系統會發生改變的變因是怎麼影響整個系統呢?第一是系統內部的互相運動;同時外面對內部也會有影響。像原子與原子之間的引力等是內部的關係,可是當我們用力去壓一個東西,那個東西內部的原子排列就會發生改變而導致變形。
      第二是系統對環境的開放性。環境會給他一些剌激,系統它自已也會發生改變。以前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塊鉛和一塊黃金緊緊的壓在一起。過了幾年之後,打開來看,就發現鉛塊這邊有黃金的原子,而黃金這邊也有鉛的原子。在我們看起來,就是兩塊金屬綁在一起,只是壓得緊一點而已,怎麼過了幾年之後,兩邊都有對方的原子?原因是什麼呢?當兩個金屬塊壓在一起,就成了一個系統,裡面還是有一些作用力,這些作用力就會導致一些變化。只要時間夠久,在這一邊可以找到對面的東西,在對面也可以找到這一邊的東西。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所有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安安靜靜的,是因為我們眼睛所能看的是宏觀尺度的東西。如果你能跑到微觀的世界去看,就會看到任何的東西都在動,沒有不動的。這張桌子的桌面是平滑的嗎?不是啊。它是凹凸不平的。只是你的手指比它更粗糙,所以你摸不出來。玻璃是什麼?它不是固體,它是液體。你說這塊玻璃我用了十年,它不是好好的在那裡嗎?事實上它是黏稠度非常大的液體,流下來要很久很久的時間。如果你把一塊玻璃豎起來,過個一千年,你再去看它的形狀,一定是下面比較厚,上面比較薄。和麥芽糖的情形差不多,只是麥芽糖的流動比玻璃快了很多。為什麼?因為在微觀的內部世界一直在動,再加上重力。
      所有的系統都有它內部的互動和對外在環境的開放,因為這兩個是一直在動。如果說兩個完全相像的原子放在一起,會不會安安靜靜?也不會安靜。第一、這兩個原子本身不會完全相像。就拿兩個氫原子來說,會不會相像?從外表上看,有點相像,實際上是不會完全相像。如果不是有相異之處,它就不會形成兩個。會形成兩個,就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我常常說,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他還是覺得「我就是我,不會是他。」同樣的,兩個氫原子也一定有所不同。擺在一塊,不會是靜止的。天底下沒有靜止的東西。
      我在前面說過,我看過電子。沒有人看過電子長得什麼樣子,我是為了做實驗,不得不跑進去看電子長得什麼樣子。發現沒有一個粒子是安安靜靜的,每一個粒子都和它周圍的世界保持著活潑互動的關係。我說過,電子就像剛蒸好的饅頭,一掀開蓋子,熱氣瀰漫的樣子。電子、中子、質子都是如此。換句話說,我們認為一個寧靜的粒子,實際上和周遭的世界永遠保持著互動的關係。怎麼可能安安靜靜呢?任何東西由於內部一直不是安靜的狀態,所以都是會變的。用這個概念重新去看所有的東西,它們都是在變的。
      因此,所有的東西有一些現象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在近代原子物理裡面就有這種實例。在我們的想像之中,個子矮的人一定翻不過高牆。可是在放射性原素之中,有一種叫Beta decay,β射線的輻射的衰變。它電子的能量很低,可是原子核的能量障礙很高。相當於牆很高一樣。它的電子偏偏就是會溜得出來。在過古典物理學裡是解釋不通的。但是在量子物理學裡就可以解釋。每一個粒于都有波,也就有了波長。只要它這個波長有機會伸出來一點點,電子就有機會跑出來。雖然跑出來的量不多,終究是跑出來了。這就解釋了Beta decay現象。這個波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信息波。
      所有的東西都有信息波。因此,所有的可能性都可能發生。只是它的機率很低很低。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碰上,可是你活了一千輩子的時候,說不定就有機會碰上一次。這個世界是可以用波動的角度去看。從波動的概念來看整個系統,動態性是必然存在的。宇宙裡面本來就具備這樣的波動性,就有可能和人家發生互動。沒有辦法隔離出來,呈完全封閉的狀態。根本不可能有這回事。
      一個系統同時具備運動性和穩定性。運動的性質是絕對性的。所謂絕對性是它一定會動。至於穩定性呢?是相對的,相對於你的時空尺度而言。會動是必然的。安安靜靜的維持一段時間是相對的。如果把它的時空尺度拉大之後,你會發現,他還是在動。
      就像每天看到太陽升、太陽降,這個變化好像是固定的。如果你認為每天升起來和降下去的時間都一樣,那就錯了。相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差不多是這樣,可是用很精密的儀器來測量,就會發現不一樣。因為地球的中軸有一些偏差。上升下降的時間就跟著有所不同。為什麼地球會越轉越慢呢?因為地球有潮汐。這個潮汐會浪費地球自轉的能量,地球也就越轉越慢。因此,日升日落的時間是不同的。對我們來說,今年太陽出升的時間和去年太陽出升的時間沒有什麼差別。這只是相對的。你也不會感覺到太陽的強度有什麼變化,實際上是有一點改變,只是它改變得很慢很慢,相對於我們這麼短的時空知覺來說,是沒有什麼改變的。
      只有成為一個系統,就有一定的抗壓力。在外在的壓力不夠大的時候,它不會改變。就像你手上拿一顆雞蛋,用一點點力量,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用大力一點,可能還不會破。再用力一點,說不定就破了。因此,所有的穩定性都是相對的,但是會變動這件事卻是絕對的。
      相對的穩定態一般都在有效的閾值之內。就像手上拿個蛋。在某一個程度裡面,它可以保持固有的穩定。超過了一定的閾值,雞蛋變得不能承受,就會破掉。所以在閾值外面就會變得不穩定。你看那個雪崩,也是一個好的例證。積雪一直累積,累積到閾值邊緣臨界點,只要有一個細微的小動作,積雪就會一洩千里,奔騰而下。這就是超過了積雪的閾值。
      我們在談系統調控的時候,所追求是不是絕對的穩定性,因為根本沒有這個東西。是在追求相對的穩定性。你伸手去拿一個東西,眼睛、肌肉、神經等組織都是讓你這隻手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如果現在要你去拿一個細小的東西,旁邊又有很多東西不能碰,你就會發現手會發抖。又像你端湯的時候,如果不滿的話,你端起來的時候,心裡很坦然,不會灑出來。可是把湯裝得滿滿的,出現表面張力,這時叫你去端這碗湯,你越緊張,身體的調控就越不好,湯就灑出來了。因為整個系統相對穩定的閾值,被你的緊張抵消掉而縮小。時間稍為久一點,又不太在意湯是不是灑出來,心頭變得坦然,於是那個穩定的閾值又變大了,湯碗又端得穩了。所以在整個環境裡面系統的調節控制,只能追求相對的穩定,調過去就好,沒有絕對的穩定。
    《黃帝內經》的天人整體觀
    
    
      《黃帝內經》的天人整體觀也就是《黃帝內經》的系統觀。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沒有辦法把它分成像機器的零件一樣。有客觀的部分,也有主觀的部分。客觀的部分是指內在各部分在結構、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雖然每個個體都不一樣,可是各部位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相同的。像肺主呼吸、心主血脈、胃主消化等,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
      外在受相同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模式的影響,會導致社會上的人會有很多人感冒,或者是情緒上的問題。每一個有機體受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也都差不多。
      也有主觀的部分。就是主動的改造和適應。有些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可以適應得很好,有些人就是適應得不好。有些適應好的人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會有一些挫折。可是他會改變自己,調節自己,來適應新的環境。任何一個生命系統都具備主觀的、主動的自我改造,或者是改造環境,或是自我調適。這是生命非常突顯之處。其他的物質就不是如此。像是一個石頭在一個環境中,只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它不會去影響或改變外在的環境。它也不會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石頭沒有這個主動性。
      人是一個生命體,一定具備這個主動性。很多唯物觀的人認為,因為具備這個物質的身體以後,方才具備這些功能。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大家想想看,我們這個身體所需要的物質材料,你到垃圾堆裡去看看,到處都是。可是垃圾堆裡為什麼不會造出一個人來?只會出現惡臭。因為垃圾堆裡的物質不會主動的組成一個人。因此,很多東西的功能不是來自外在客觀的特質。在過去,我們一直受到物質化的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知識的影響,不知不覺的認同了「先有身體,後有生命」的看法。其實正好相反。是先有生命的功能,而後才有這個身體。漢聲文化公司不久會出一本大陸有特異功能的人孫儲琳女士的訪問記。大家從這本書上可以看到有關的生命力如何在領導客觀的外在世界。
      任何一個有機體都是主客觀的結合。如果結合得好,就會表現出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結合的不好,就變成不正常或是病態的生命活動。譬如說客觀環境對他的影響太大,他這個生命系統可能就會瓦解掉,也就是被這個環境淘汰掉。或者他這個生命系統本身有缺陷。這個缺陷使他所表現出來的生命行為跟別人不一樣。其實會看的人一看就知道。
      你看一個人臉上的表情,就知道他心裡面是不是有煩惱。因為他臉上所有的線條都是往下垂。你去畫一張臉,把所有的線條都往上拉,這個人看起來是很高興的。把線條往下拉,就是愁眉苦臉的樣子。有一本書叫《身心合一》,書裡面提到各種姿勢都是心理狀態的反應。看人走路的樣子,就知道他是不是扁平足。看他鞋很跟磨損的情形,就知道這個人身體的肌肉是如何的不平衡。
      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互動。你可以看到一個人跟某一些人相處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他改變得很多。譬如說,有一個人不太講話,可是跟他處久了之後,卻發現跟這個人講話很有味道。是這個人有了改變。在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對你有戒心,等到他慢慢瞭解你之後,就會對他表達出他內心的一些看法。這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人不錯。
      說一個人如終如一,其實是不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前面說過,任何系統都是變動的。始終如一就在追求絕對的穩定性,事實上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是違反自然的事情。人要有人的可變性。
      人的可變性是很大的。身體要改變是不太容易的事。因為它是客觀的物質存在和限制。可是人的知覺的尺度是很廣大的,可變的範圍是很大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是否可以變化。這一點讓我在好些年前鑒定生命的形式的時候深感困惑。如果一個系統可以用一組狀態函數去預測他的狀態,那一定是死的東西。如果一個系統永遠有無法預測的狀態存在,那就是生命。懂我的意思嗎?
      生命是具備不可預期的功能的系統。凡是具備這種不可預期的功能的系統都是有生命的。凡是它的功能已經完全被掌握,那就是死的。要做為一個人,就必需是活的。英文就非常有意思。在英文裡,生命和生活都是life這個字。中文更有意思,什麼叫做「生」?當然是活的人所過的日子叫做「生」,生也是活,活也是生。因此,「生活」就是在講「生命」。每天都過得像機械的齒輪一樣,那就不是在過生活,已經不是人。
      剛才我說過,所有的生活既然都是生的人、活的人,也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永遠有新的表現或功能。怎麼過生活呢?一定是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才叫做過生活。如果今天和昨天一模一樣,那就不是在過生活。因為已經不是在表現生命的活力。
      要認識一個人的生命有機體的特性,要特別注意這個主觀的部分。這個主觀的部分表現在中醫裡面是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非常講究情緒的變化、心理的狀態對身體的影響。中醫師在診斷和用藥的時候都需要注意這個方面。而不是把這一部分丟在一邊不去管它。可是現在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就把這些東西丟在一邊。因為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度量工具和指標,也就沒有辦法量化。不能量化,就沒有辦法作實驗。
      可是你面對的是真實的生命,這個主觀的特質就非常需要。這個主觀的特質才是生命的本體。因此現在的生命科學只不過是物質科學的延伸,並沒有真正進入到生命的核心。還不是真正的生命科學。當然我們希望未來的生命科學能朝著生命的核心方向去發展。
      構成一個人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要素。譬如說,在《黃帝內經》裡面說一個人具備了生理和心理的部分,也有用「精、氣、神」、五臟六腑、五行生剋、十二正經、孫絡、別絡等。中醫把「五行」當成是必然存在的要素,不是客觀的。這些要素之間有內部的聯繫、人與自然的聯繫、人與社會的聯繫、形體與精神的聯繫。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一個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其實是很複雜的。當初我做研究的時候,就很怕去觸及到人的內在。一旦進入人的內在,有太多太多的因子必需同時考量。在現代的物理學上沒有辦法同時處理那麼龐大的指標量。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有一些套裝軟體可以做得到,學工程的人知道。把大量的資料輸入進去,要等上一些時間,就可以算得出來。不管怎樣都比手算要快很多。我以前寫博士論文時,用手算多項式的數據。我估計,每算一項數據,後面每一項的係數是前面各項係數總合的再加倍。算一個數據要算兩頁才能算完。當時我又很不喜歡電腦。我覺得電腦非常死板,處處都要人去牽就它。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可是情況又逼得我不得不去用電腦。於是只好去摸索。我的電腦都是自己這麼摸索學會的。去旁聽過一堂課,第二堂就不想去了。因為我什麼都聽不懂。我從最簡單的地方摸宗起,自己寫一個程式,我是知道答案的,丟給電腦去算,看看它跑出來的答案是不是正確。全部算出來,要費時兩分鐘,跟我的算法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不要去學電腦。直到現在還是如此,只讓電腦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那些很花悄的程式就不去用它。我是很希望能夠拆解各種套裝軟體,把不需要、不想要的部分去掉,總是不能如願。有時候,我看得很不順眼,就動手去刪減一些程式,那個套裝軟體就完蛋了。顯然那些套裝軟體已經自成一個系統,不可以隨便去破壞。破壞以後,它原先的結構搞亂了,要走的路就走不出來。
      在《黃帝內經》裡面,老早就有了系統規模的思考。所以我說,中醫一直是用系統觀的概念來看人體的生理、病理和藥理,也非常正確的掌握了這些東西。《黃帝內經》裡談到大大小小的系統關聯,像他講人和自然的統一,就是人和自然結合和聯繫所形成的系統關係。
    人與自然的統一
      人是自然變動下的產物。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乃至每一個生物,都是大自然裡面演生出來的。現代的科學還沒有辦法回答完全這個生命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很多唯物的想法認為,地球上有很多的雷電,不小心就打在太初渾湯裡面,形成了有機的分子,以後就發展成細菌,進而形成細胞。單細胞生物就這麼出現了。在這種說法下,生命的發生不是有機的(organic),而是機械式的。
      有很多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去楔仿高溫、高壓、放電、打雷等狀況,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可以在實驗室中造出真正有機的生命體來。環境是要具備這些條件,可是真正促成生命的發生,不是這些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而是我在前而講的,由心智把這些東西調集起來,形成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基礎。
      我對生命的發生的看法跟一般世俗的科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世俗科學家的看法是「由物而有生命」,由於物質的聚合而產生了生命。明朝的醫學大家張景岳也如此想。可是後來在我的體悟之中發現,物質的條件是需要的,可是,是誰讓這些物質變成一個生命體?那是另外的一個心靈。從唯物觀說起來,這種想法是很荒謬的。他們認為荒謬其實也有道理。因為心靈不是物質,不能用唯物的觀點來理解它,所以覺得它荒謬,也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我們不抽香煙的人覺得「這個香煙有什麼好抽的呢?」可是喜歡抽煙的人卻不是這麼想,沒有煙,他就覺得受不了。後來在經絡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必需抽煙,他們一不抽煙,經絡堵塞的情況就很嚴重。比平常的人要嚴重十倍以上。抽煙的人全身等於是在一點封閉,一抽煙,就是做了一些疏通的動作。煙癮犯上的時候,就相當於全身的經脈慢慢的被封閉,全身不舒服,等於是解離的狀態。所以他必需要抽煙來疏通被封閉的經絡。
      我們對於生命的瞭解,順著現在流行的物質方向一直探討下去,可是在實驗室中,從來沒有成功的做出一個生命。現在的複製技術,只是基因的抽換,並不是人工做出一條基因放進細胞裡。離真正的複製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製造一個細胞,那是不得了的事。我不覺得那是可能的事,只是有希望而已。
    1)人是自然變動下的產物
      在整個傳統的認知下,人是自然界變動下的產物。這個變動不能純從唯物的觀點去想它。
      
      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天有精」是什麼?在我看起來,這句話就是在說「宇宙裡面本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心靈」。「地有形」是說「在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有許許多多具相的物質。」「天有八紀」的「紀」,你可以把它當成是「法則」「定律」。「地有五里」是指「五行」。「天有八紀,地有五里」天地共通的法則形成了萬物的滋生。
      在《素問?寶命全形論》裡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也就是說,人和自然有很密切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是應天地的改變而生。其實,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眾生皆是如此。這樣的觀念之下,人就成了天地的縮影。從物理學的全相理論來說,人只不過是宇宙全相中的一個小芝麻粒。所有的日月星辰其實也都是宇宙全相的一小粒。只是人所具備的心靈部分比較多,自然就比較少。研究到這個地步,我已經沒有所謂「無生物」的概念。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生物。也正是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生物,才能夠說明所有的系統都會改變。
      如果我們把吃下去去的東西當成無生物,是很奇怪的事。我們是生物,為什麼要拿無生物來補充我們的需求?只有生物才能補充生物的需求。從萬物皆是生物的觀點才說,吃的東西和我們都是生物。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變,都會有它的活性,有一點靈性。這些靈性都是來自天地。所有的東西都不能離開天地,只是人具有特別多的靈性而已。這個靈性不一定是好的,也有不好的。只是會變就是了。
      「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段話是在說明,天地之間所有的信息條件具足了以後,才會出現人。如果所必需具備的要素從天地中搜集的不夠健全,這個人就會有異常的現象。
      「懸命於天」這句話要稍加解釋。我們有時候會認為這句話是在說「我們的命運由老天來作主。」其實不是。是說我們這個生命永遠是和大自然要有互通,如果不互通,你就會完蛋,自絕於天地。我常說,居住的環境一定要有很多的植物。現在的都市很糟糕,把樹都砍得精光,鋪上厚厚的柏油,在路旁和家裡的陽台弄一些小盆栽,聊以自娛。那是不對的。植物站在地上,就相當於避雷針,可以溝通天地的信息。你說「現在多裝一些避雷針,不就可以彌補了?」當然會有一些幫助,但是作用不大。你要曉得,植物是生命體,我們吃的食物大部分是從植物來的。植物所接下來的信息是比較接近我們的需要。銅線避雷針所接下來的信息距我們人體的需要很遠,而且又不是天天和銅線在一起。因此,在生活的四周一定要設法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這才是懂得什麼是「懸命於天」。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生命是和天地有密切的關係。可是現在的人常常逆天行事,以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病症發生。我在前面講過睡覺。睡覺就是和大自然在作聯繫。心靈會和身體稍微分開一下,去接通信息的管道去暢遊。雖然是短短八個小時的睡眠,可以從大自然接收很多有用的信息,以維持一輩子生命的運作。如果你天天都不睡覺,或是睡不好,有很多煩惱事讓你無法入睡,那個和宇宙信息溝通的管道就不通了。身體內的信息量就愈來愈少,少到你這個身體沒有辦法統整,你也就完畢了。很多有關不睡覺的實驗,其結果必然是死亡。就是「懸命於天」。不能懸命,當然就是死亡。
      人天之間的統一,在過去古人的認知裡面,是非常清楚的。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2)人類仰賴自然條件而生存
      自然條件有三種:
    (a)無機環境:天文、氣象、地形、土壤、水文
    (b)有機環境:微生物、植物、動物
    (c)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法令、制度、價值觀
      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生活。因為一個人所要生存的各種條件是非常複雜的。也許你說「我只要有飯吃就好。」問題是這個飯怎麼來?不是自己種的。即使是自己種,要種出足夠自己吃的糧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到學校的菜園去種菜,能種出可以吃幾天的菜?去年還種得好好的,不曉得為什麼今年種不出什麼東西來。有時候,就是會有這樣的問題。有時候今天種得好好的,第二天就會發現蟲子把你種的東西吃掉了。你敢吃蟲子嗎?你不敢吃它。所以要能夠活下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是各種條件都要慢慢的形成有利的狀況,而後才能存活。在從前,各種生存條件不是都能滿足,因此,很多人的壽命都很短。
      無機環境包括天文、氣象、地形、土壤、水文等。像去找一塊貧瘠的地,就是種不出東西來,即使你再努力,也是勞而無功。或者是它的地形很特別,也有影響。像是一些怕風吹的植物,種在風容易吹到的地形,就是長不起來。這些無機環境的關係跟我們是非常密切的。現在有很多東西運送到超級市場裡去販售,我們花錢去貫就是了。你就不會想到這些東西的培養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前我小時候,在田裡工作。常常想種一些漂亮挺直的瓜,可以它長起來就是歪歪扭扭的。不要種什麼,種番茄就好了。在市場上買的番茄,每一個都很漂亮。可是自己種起來,每一個都像低能兒似的,長得奇形怪狀。為什麼?有時候是水澆得太多或太少,有時候是肥料施放得太多或太少,有時候是品種的問題,有時候是昆蟲的問題,長起來就走樣了。去買的苦瓜每一條就很漂亮,那是多少人工和心血的成果。在生長過程中,要用紙去包,才能有那樣漂亮的成果。我小時候種苦瓜,根本不會用紙去包,每天就這麼看它長大。那一天去看,發現苦瓜上面有一個小點,是蜜蜂在上面叮了一下,長起來就長歪了,那個小點就像刀疤一樣。
      環境裡面有好多好多的因素隨時都在影響著我們。現在的孩子都不曉得天高地厚.以為很多東西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水是從牆壁裡流出來的。不曉得以前人的用水是從井裡打來的、從河裡挑來的、或者是去接山泉水。現在都是用水龍頭,更有電子反應的水龍頭,只要一伸手,水就來了。這種生活下長大的人,放到山上去,能活著回來的人沒幾個。絕對是如此。他們連什麼東西可吃不可吃,該站在什麼地方,危險不危險,都搞不清楚。這樣的世代如果碰上大自然快速的變化,有多少人會被淘汰出去?有時候想想,真的是很可怕。
      以前我是有一個教一個。孩子要有一個階段教他們野外求生的技能。當他有這種能力的時候,會知道到處都是可用的資源,他會覺得很安心,他可以走遍天下而沒有任何疑慮,可以存活得下去。現在到處用電,用瓦斯。我以前是燒稻草、燒木柴,要去砍柴、撿枯枝、堆稻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這些事情做起來讓我們有感覺,燒火有燒火的樂趣,有燒火的技巧。燒的火和鍋子裡面的反應要連得起來。現在那有這些感覺?就像「全家是你家」(全家便利商店的廣告詞),去拿東西就好了。我講這些給一些e世代的學生聽,他們就是聽不懂我在講什麼。
      在有機的環境部分,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命界大致分成這三大類。最大的一類是微生物。牠們是無所不在,數量之多,浩翰無邊。不要自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其實是靠著很多很多的微生物才能夠活命。在我們的消化道裡面就有很多微生物。
      過去在讀生物學的時候,只曉得有動物和植物,對於微生物講得很少。現在我們知道,微生物比動物和植物要多得很多倍。更何況很多微生物可能是從遙遠的太空慢慢飛到地球上來。整個大自然隨著環境而慢慢的改變。像感冒、鼠疫之類的流行病毒,每過兩三百年就流行一次,原因是微生物要活化。每當一種微生物活化的時候,病就流行一次,大家都在生同樣的病。什麼時候會好呢?微生物自行衰退的時候,就會好轉,而不是靠人類用藥物把微生物撲滅。
      我們身上有很多疾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最近醫學界才知道糖尿病也是微生物引起的。我用穴道電檢法去測試,確實就是如此。現在的人對塵蟎、灰燼、霉過敏。為什麼會是這樣?是整個生物界,尤其是微生物界發生了改變。我們身體內部的生態也跟著發生改變,才會發生過敏現象。對灰塵、空氣的過敏是和微生物無關。但是身體裡面的微生物的生態發生改變,也會對空氣、灰塵等無機的東西產生過敏現象。過敏的意思是說,那個東西所給我們人體的剌激所產生的電壓,沒有辦法消除掉,就形成過敏。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們和周遭的環境無法劃分清楚。
      第三是社會環境,包括風俗、習慣、法令、制度、價值觀一大堆的東西,讓我們無處可逃。不管你走到那裡去,都有這些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這個生命永遠是和同遭的環境產生互動。我們永遠是這個大系統裡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時,就不會把它孤立起來,把他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今天的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263
    
    

上一篇:系統論下一篇:人與自然的統一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