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 正在阅读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十六)再論經絡
    民國九十年二月廿七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經絡的功能
    我從研究裡面看到經絡的電性,以及它在生理學上的定位。我用它來說明經絡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有些什麼功能,有些什麼可以應用的可能性。這個再複習一遍,我們就要講到傳統的經絡。
    過去對經絡的認知,在《黃帝內經˙靈樞.本臟篇》,對經絡的描述是「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些形容詞告訴我們,經脈是通行氣血,營造陰陽,調節變化;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東西。當然,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溝通網。
    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裡面,就有一個重要性的描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此文特別強調經絡的重要性,是可以決定生死(經脈不通就會死,經脈通就可以生),處理各種疾病,調節虛實,不可以不通。可是通常我們不會覺得經脈有這麼重要。原因何在?當我們慢慢了解後才發現,原來經脈是非常密的網路,你要讓它完全不通,還真不容易。所以,沒有感覺到不通而危及生命的情形。可是當你慢慢了解經絡的角色以後,就可以了解這幾句話確實是相當地寫實。
    在《難經˙廿三難》裡面敘述:「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而榮於身者也」。這話是不錯,當然現在接觸到這些古典的東西,就想用現代的知識來認識它。所以上次我說過,很多人也許會認為它是血液循環的一種古典描述。可是,我們曉得,血液循環的描述和經絡是很不一樣的。你看它的解剖圖就很清楚。血液循環是這樣樹枝狀的分布,和經絡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們對解剖學多了解一點的時候,不禁會想:「那可能就是神經喔?」可是,神經系統更為不同。不管是感覺神經也好,運動神經也好,它在軀幹上、四肢上管轄區的分布,和經絡非常不一樣。尤其是在軀幹的地方,管的是橫向區域,所以是一環一環的。而經絡的十二經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它是上下直走的為主,左右對稱,而且排列得很整齊。也許只好從實際體驗裡去了解它。等下我們有電針,可以一試就試出來。
    近代的經絡研究
    顯然,古人所認知的經絡,和現代人從生理解剖學上所看到的,並不完全相等。從二次大戰前,就有很多人開始去摸索,這個「皮膚的阻抗」到底是什麼,當時並非為了研究經絡。從電路學來看,皮膚的阻抗就是表皮的地方,因為它電阻蠻大的,它也不太導電(因為它角質化),所以一定有一個電容的性質。因此,他們就模擬成一個電阻加一個電容。電容就相當於電荷的倉庫。比就裡面一點的地方,因為水分比較多,離子運動也比較容易,所以是一個比較小的電阻。就用這個方式來表明裡面水分較多的皮膚結構。用這個方式來了解我們的皮膚。
    這個模型到現在來有很多人在用。可是在1950年,日本中谷義雄就發現,他的病患身上的皮膚點,有很多高電位點,也就是低電阻點。他把這些點叫「良導點」,點和點之間找它們彼此的關係,把比較導電的點連起來,連成一條條的線,這些導電較好的線,中谷義雄稱之為「良導絡」。後來許多人跟著他的實驗做驗證,發現這些良導絡,絕大部分是傳統中醫的經絡,當然少部分不是。良導點大部分都是穴位點。所以,後來就把穴位叫做良導點,把經絡叫做良導絡。這是從過去到1950年以後,很多人在認知上,都用了現代的語言去理解穴位和經絡。
    在相同的年代裡面,因為經絡的概念以及針灸的治療方式,傳到歐洲已經很久,歐洲人非常著迷地去摸索這套系統。德國的醫生Reinhold Voll就在1953年和一個電子工程師合作,開發了一個儀器。當時這儀器很大。Voll就利用這個儀器,透過皮膚上穴位點來量患者的身體狀況。藉由這些狀況可處理患者疾病,處理了之後再量量看是否恢復正常。這個方式就是Voll開發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穴道電檢法」,就是穴道的電性篩檢方法。
    在這個摸索的過程裡,Voll發現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經絡系統,和他的體驗是不同的,便將經絡和穴位的位置重新安排過。所以,在傳統裡面只有十二經,在Voll的調整之下,多了八個經,共廿經。穴位方面,也多了很多。這樣的調整,我們很難想像他如何做到的。這個是一個謎。我上次說過,崔玖教授問他,他都不肯講,到底是什麼原因。還給了一個很巧妙的回答:「你們中國人不就是有用的東西就可以了嗎?還要問為什麼。」結果崔教授就問不下去了。後來我接觸到之後猜測,這和當時代有關,才有這機會。
    這套東西一直用到現在,始終都沒有發現有差錯,精確到那種程度,簡直匪夷所思。所以Voll也算是一個天才。在他臨床篩檢過程中,又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藥物篩檢法」,或者叫作「藥物試驗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的重要性,其實老早就超越了醫學本身的領域。這方面等下談到時再講。
    在同一個年代裡面,歐洲有一位研究者,他也發現穴位有比較高的電位,但是這電位起伏變化不定,所以後面重複使用的時候,不能很接近他的結果,所以這一套就被廢棄不用。很可惜!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可是我們一般做實驗的習慣,是希望重複性越高越好。其實他這個重複性不高乃是正常的現象,如果重複性高,反而不很正常。
    1977年在美國有三個科學家,也重複了這些實驗,發現它果真穴位的電阻較小,電容較大。他們所用的model還是用傳統的model。這套東西當時我也有耳聞,但毫無概念。在1988年我接觸到之後,以我所學的專業背景來看,這裡面有太多吸引人的東西,就非常著迷。所以到了1989年(民國78年),我就解出了一些結果來。解出這些結果,剛開始也是用他們那個model,解得非常的辛苦。而且即使有了那個formula,有那個公式,也很難去分析實驗的數據。後來就想盡辦法把這個模型從腦袋裡面丟掉,重新塑造新的模型。新的模型一塑造,好多問題就同時解決了。第一,它到底在量什麼?第二,人體經絡到底是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都懂了。然後由這裡衍生出從胚胎學,來看經絡的存在及其價值。
      這些懂了以後,穴道電檢法總算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當然,在接觸這些東西的時候,同時因為看到藥物篩檢是太迷人的事情,所以又花了半年的時間,找出一個學理去解釋它。我覺得很慶幸的是,那個學理自從找出來到現在,都不需要修改,一直都是對的,越來越對。對到什麼程度呢?那天不是剛剛買了一本書,以後宋教授上課再仔細講。它裡面提到,水可以傳遞信息,如果水不乾淨,有污濁,裡面有不好的信息,這水就沒辦法好好結晶;如果水質好,就可以結晶得很漂亮。這個是韓國的哪裡,結晶的時候還有一個破損。這個是西藏念咒過的水,你看它結晶就很漂亮。有一瓶是將德蕾莎修女的名字貼在水瓶上,讓它結晶,也是結得蠻漂亮的。所以,以後要畢業,每個人都要結晶一下,看修得好不好(全班笑)。也有貼了希特勒名字的......。你看看,這是heavy metal的音樂,結出來的什麼樣都不是,亂七八糟,所以這種音樂聽多了以後,身心俱傷。
      你看看,這個是日本話的「謝謝」對水的結晶啊。
    眾人:ㄟ,好漂亮喔!
      這是韓國的「謝謝」,這是英文的「謝謝」......。
    眾人:顏色不一樣!
    問:顏色是它的套色。你看看,這是罵水是「笨蛋」。
    問:這是同一個人講的嗎?
    答:不曉得,我還沒看。
      這是英文罵水笨蛋,結晶不太成形,對不對!這邊就說他很討厭它,要殺掉你。結出一個怪樣。我找一下希特勒的。你看希特勒名字有兩個,一個是這個,結得很亂。可是也有一些結晶,可能對它自己也是有愛心的。
      這個結晶是得蕾莎修女的;看看還有高僧的。你看,這個寫個天使,這個寫個惡魔......。好多啦。所以,光是貼字,而不是放進去,就有那麼大的差別,所以,你一念善,滿身珠光;一念惡,滿身污濁。等下你們慢慢看。有一個水庫,剛開始取出來的sample,其結晶也是不太成形,叫一個高僧在旁邊修法,修十幾分鐘之後再去看,就不一樣。這本書裡面有很多這些東西,用這個方式非常容易讓人接受。這書是昨天買的,今天大家分享。
      這些現象,其實在藥物篩檢法裡,才能夠理解。我剛了解到這個的時候,大約有好幾年之久,心裡面覺得非常不安定。說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它是真的嗎?還是假的?還是自己的想像?如果它真正存在,那影響就非常大。現在做這一類研究的人,大致上很多人都認識了這個東西是存在的。這個存在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認知還有一個更深沉的東西,我們沒有體察到它。現在慢慢各種不同的實驗可以做得出來的時候,大家就會了解了。
    經絡的傳導特性
      我在做研究的時候,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想出來的結果並不重要,因為都已經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思考一個問題。整個寒假,我看了好些書,發現其實我們正在這條路上走,我自己走過,以前也不是那麼用心去整理這個過程。當然,事後是慢慢地想,想通了好些東西。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兩件事情:第一,學會放掉原有的成見;第二,要學會從無中生有,也就是靈感的創造力,我們才能面對以前不曾碰到過的現象,才有智慧去處理它、理解它、掌握它。
      所以,我當年就用了這個,可是為什麼會用,我也不搞不清楚。面對一個這麼複雜的人體,用電去刺激它,就會想到這些東西。第一個,想到電流流過,有導電的現象,這是物理上很簡單的常識。第二個,有極化的現象,這是一般人比較陌生的,可是在學物理的人來說,也必須要考慮到。這是兩個。想到這兩個概念還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知道,還需要真的去把這個導電的公式導出來,把極化的公式導出來。這些我當年教書的時候全都教過的。
      所以,我有時跟人聊起這段往事,就常說:當年什麼東西都不計較,什麼都教,也不管它有多苦,任務來了就去承擔,後來才發現自己要用的時候,完全不缺。這一點可能讓人沒辦法想像。有的人專業太專了以後,很多東西他就不碰,不碰的話,等到要用到時,沒那個知識與訓練,結果就做不下去。
      我一值在思考,這經絡的研究,到我要研究時,已過了大半個世紀以上,為什麼到我手上可以做出一些東西來?前面的人怎麼摸索了那麼久?那麼多好的設備,為什麼做不出來?我想有很多條件,這是其中之一。後來也碰到難題,我並沒有立刻排斥它。因為實驗成果是一個現象,你沒有辦法抹煞它,但是一夜之間激發我去思考。我了解到:一個生物體,除了前面兩個物性之外,還有一個生物本有的性質,就是有防衛的機能。把這個防衛的機能一放進去之後,好多東西就立刻顯現出來。讓我看到實驗和理論的揣測,竟然十分的吻合。所有的這些符號點,都是實驗的數據;所有這些實線,就是從剛才那個考量裡面所算出來的公式,在電腦裡去計算出來的曲線。這些都能和實驗的數據非常地重合。這樣的重合度,就讓我想到:這樣的幾個考量,可能就是人體裡真實的反應機轉。有了這樣一個概念之後,我就了解到:原來穴道電檢法裡面,最重要的不是那個儀器,因為那個儀器很簡單,很容易模仿,最重要的是人這個身體。
      既然這個公式能夠這麼清楚地、明確地掌握那麼好的信息,為何不拿它來看人體的經絡,所以我就把方向移轉。轉了以後,回頭去研究人體的經絡。這一做,很容易把中谷義雄的結果照樣重複做一遍。對作研究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別人做的東西,如果是一個很明確的東西,你再重做,應可重複。這是一個先覺得條件。結果發現:容易地重複,不論是我現在做的直流電也好、交流電也好,中谷義雄那個良導絡的特性,完全地重複,而且分得非常地清楚。
      也就是說,經絡、穴位確實導電比較好,所以叫做良導絡;而經絡穴位周圍的組織則導電較差。這用統計去算它的判斷值,很容易算得出來。這個的意思是說,有一個信號(假定是電流),流過經絡,它的能量所耗就會比較少;流過旁邊的組織,能量所耗會比較大。所以,流相同的電力,沿著經絡,信號還會蠻強,可是周圍組織就會比較弱。因為經絡是一個阻力較小的路徑,所以它的信號可維持較久。上次我也舉例說過,人身體不舒服時,常常手腳不俐落,那是因為經絡裡面有一些障礙。有了障礙,信號在傳遞的過程中,衰減得很快,傳到原來該有的末梢時,信號已經很小了,很多動作就變得很呆滯、遲鈍了。這個和頻率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
      看前人摸索出來的結果一樣,可是他們用的model不一樣。所以它在詮釋上就有一些曲折。因為我把模型換掉,在詮釋上就比較直接。看到什麼呢?相同的數據裡,同時看到經絡導電的速度會比較快。也就是說,一個信號波(不是電流,而是一個波動),沿著這個經絡傳遞,其速度會比周圍的組織快。從這一端傳到那一端,花的時間很短。通常我們身體比較不好的時候,反應會比較遲鈍,就是這個波傳遞的速度變慢,加上信號又變小,所以變的比較遲鈍,甚至於沒什麼知覺。
      因此,我們再繼續用中谷義雄的良導絡概念的話,我們可以同時包還兩個東西,一個是阻力小,一個是傳播的速度快。兩個可以同時量出來。後者過去一直沒有人講到。我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在想:「我講的是多出來的,它有沒有必要?到底是講前面中谷義雄那個良導絡就夠了嗎?還是必須補上我現在講的導波?」
      後來,我從電磁學的理論裡去看它,就知道必須加這個,不加這個還不行。當年,就是上上個世紀,電磁學的發展,到了Maxwell手上,他將前面的人做的東西整理起來,發現有一點點缺憾。覺得幾個方程式彼此之間好像不是很一致,似乎缺漏了什麼,使得有些方程式之間互相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加了一個東西,加的正好就是我剛剛講的東西。加進去以後,他就得到今日我們非常熟悉的「電磁波」。以前沒有電磁波的概念,有了這個概念,使得廿世紀成為電磁波通訊的世紀。當然,現在我們少不了它。所以,這個東西在理論架構上,是必需要的,沒有它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看到了這個部分以後,我就很放心,知道人體的經絡裡面,也必須具備這兩個性質,就是「導電」與「導波」。可是在無意間我又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發現不論導電也好,導波也好,都有一些特殊的方向性。就是沿著同一條經絡,你向前和向後,導電的好壞有點差別,比較好的(導電度較高、阻力較小)那個方向,我就把它定義叫做「優勢方向」。手腳經絡量起來發現:指向身體的方向,都是導電比好的方向。
      這樣的方向,忽然讓我想起傳統經絡裡面的「五俞穴」,就是從手指、腳指的末端,向著身體方向,有五個基本的穴位,配合五行,這叫五俞穴,它的方向都是從末梢指向身體。所以,可能古人講的十二經的「經氣」,透過五俞穴向身體流動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電流」。如果是電流,我們手指腳指都是末梢,很容易產生尖端放電的現象。放出去的是電子,電子放出去,電流就會朝相反-即身體的方向流回。所以它確實可以用物理來解釋的。
      由此看來,導電的優勢方向,居然和古人所講的吻合,十二經的經氣的五俞穴的流動方向完全一致。
      在導波的方向,也發現有優勢方向。只是它的優勢方向,在手臂、四肢的內外側不同。你把手舉起來的話,內側通通都是向上,外側通通都是向下。內側經絡為「陰面」,其電磁波向上傳遞,所以是「陰升」;外側經絡為「陽面」,電磁波向下傳遞,稱為「陽降」。所以古人有句話,我們現在從實驗的數據裡面看到,就是「精專營氣」。《黃帝內經.靈樞.營氣第十六》專門在講「營氣」,我們現在一量,導波的優勢方向就是這樣的方向。
      顯然古人把「導電」和「導波」差異弄得很清楚,所以給它們不同的名稱。這個東西非常特別,也只有在古書裡面有,做現代經絡研究的還是不知道這個東西。我們看看一小段就好了。這是《黃帝內經˙靈樞.營氣第十六》:
    營氣之道,納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游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紀。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型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
      手陽明就是大腸經,這樣出,這樣上,一直走到足陽明,即胃經;再下行至腳踝;然後上注大趾間,與足太陰脾經合。再從脾經往上走,從脾注入心中,走心經......,你看,從手到腳上來,到手,手走完了又到腳,十二經從上到下,你去描一描它的圖,又是剛才的「陰升陽降」。
      這段文字所描述的,比我們想像中還要精準。就是說古人對經絡的知覺是清清楚楚的,只是用的語言和我們的不同而已。古人稱之為「精專營氣」,我們把它叫做「電磁波」;古人的十二經之「經氣」,我們把它叫「電流」。我所謂的「優勢方向」,古人稱之為「循行方向」,只是用詞不同,但所認識到的是同一個東西。
      有了這些認識以後,我們就回頭來看經絡有幾個基本性質。從基本的電性──磁,我還沒講到,因為研究不好做,當年我一開始本來想做磁,後來想到地磁那麼強,除非有很好的設備。所以後來過了好多年,我在科學報導裡面看到,英國造一個實驗室,要量人體身上磁場,那個實驗室花掉八十萬英鎊,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經費。
      從電反而很容易看。你看剛才我們知道,它基本的性質是導電比較好,導波比較快,又有優勢方向。導電好、導波快,已經是通訊很重要的條件。一個通訊網,第一阻力要小,第二溝通的速度要夠快,才有效能。第三,它具有優勢方向,就告訴我們,這個經絡網路是有規矩的,不是隨便往前往後都可以的。沿著同一條經絡,它總是有某種前後的關係。以上是經絡的三個特性。
      回頭用物理的概念,來看這三個特性。如果是導電的話,它一定帶有一些帶電的粒子,所有帶電的粒子,一定帶有質量,所以它一定傳導物質。這是古人也知道到的。後來我用放射性元素注射到穴位裡面,發現它果真沿著經絡傳輸。因為經絡會導電,也會導電磁波,一定帶有能量。不管電流或電磁波,都可以攜帶一些信息,所以經絡又是生物體內傳導物質、能量、信息的一個溝通網。這是從物理概念即可推知的,它大概事怎樣的溝通網。什麼東西在這個網路上傳送?物質、信息都可以。
    經絡的產生
      就溝通網而言,在生理學上我們老早就知道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都是溝通網路,為什麼還要多一個經絡系統呢?也許不需要。但是這樣好的一個溝通網,對身體總是有好處。什麼好處呢?經絡對全身的細胞,有整合的效果。良好的溝通可以達到徹底的整合。。所以,我們來看看它這樣的一個特性,在生理學上具備什麼重要性。剛開始我也是如同一般人的思考模式,用解剖的角度,去了解經絡在生理學上的角色為何。可是越想越糊塗。所以我又用老辦法,將原來的想法丟掉,重新來想。當我一丟掉沒多久,馬上就想到重頭來,從最簡單的情況看起,所以就從胚胎開始想起。這個念頭才一出現,想沒有幾下,就發現對了。
      為什麼呢?單細胞的受精卵,經過一段時間一分為二,這兩個細胞還是一個胚胎的話,它倆不可能各管各的事,一定彼此要有相當好的聯繫,才會保持一個胚胎,所以一定要溝通。這時也沒有神經,也沒有血液循環系統,所有分化系統的思考,全都可暫時擱在一邊。這時候要溝通,只有靠離子或者是震盪。因為每個細胞內外都有電荷的分布,它也是會動的。一動就會產生電磁波,產生電磁波則彼此之間會溝通。所以,兩個細胞一開始出現在胚胎裡,已經要有溝通的管道。這個溝通的管道就是經絡。它不具形象,但是有通道,當然是透過細胞膜上許多窗口,互相交換一些信息、物質、能量。
      因此,經絡其實很早就開始。細胞越來越多,經絡就越來越多。當然,細胞有時一分,分得太厲害,會各自為政、各自發展,於是便成同卵雙胞,就是從這裡面再分出去的。
      可是,細胞多到某一個程度以後,經絡中的原始溝通方式,一定沒有辦法整合那麼多的細胞,所以開始分工。開始有些專門負責物質的溝通,有些負責電訊的溝通,從而所謂的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慢慢出現。這個分工有個特性,就是所有的分化系統,要比原來的系統效率高很多,這才有意義。所以,解剖生理學上看到的很多系統,它溝通效能都比經絡要好得很多。我們常以神經系統為例,一秒鐘可以傳一百多公尺,但是經絡一秒鐘只有二、三十公分,差距很大。但是經絡仍然很重要。
      隨著胚胎慢慢分化,經絡也慢慢複雜化。當胚胎完成大致的發育時,應該具備兩套東西:一是所謂的分化系統,即解剖學上可見之具象的系統;另外一套是從一開始就具有的經絡。後者沒有特殊的組織結構,所以在解剖上看不到它。
      這兩套系統,前者是剛性的系統,因為有特定的組織結構,故不能輕易改變。這個剛性有其優點,因為它扮演專職角色,為了圓滿達成特定任務,所以要有這樣特殊的組織結構。可是經絡沒有特定角色,所以不能有太明確的組織結構,才能同時扮演許多種不同的解色,它是柔性的。一個生物體裡面,一定包含剛性與柔性兩種系統。剛柔並濟形成生物體複雜多變的、但蠻有規律的生理機能。
    問:分化系統也是由經絡演變出來的嗎?
    答:從傳統的中醫來看,根本也把它歸納成經絡。所以你看剛才《黃帝內經》裡面的描述,它叫做「經脈者」,有沒有?它不叫「經絡」。經脈事實上還含有血脈,都把它算在內。
      分化系統的出現,有實質上的需要。可是有些生物體,不須到達那麼複雜的結構,到中間一半就停下來了。於是這些生物體,它有經絡,也有簡單的分化,就足夠了。比較高等的生物,因為細胞越來越多,所以它必須分工。而且這樣的一個model也告訴我們,不是只有人才有經絡,所有多細胞生物,不論動植物,都有經絡。
      你看,這是西瓜上面的穴位點,這個作起來應該是這樣子,但是我當時做的時候,也許西瓜放得太久了,做起來不好做。香蕉倒很好做。你看,蠻對稱的,一圈一圈,不同的方式都可以找得到。底下的是兔子,它把牠身上的胃經通過的毛清除掉之後,一點一點量過去。這和我們人體的胃經,走的路徑其實差不多。所以當你看的越多這類的研究以後,你覺得越不敢殺生,因為覺得和我們很像,越來越像。連植物也很像,怎麼辦?
      這樣一看之後,你就會想到一些事情。第一,各種生物體,只要它細胞一多,就一定有經絡,不可能沒有經絡。如果沒有,那麼胚胎早期的發育,就毫無規矩,便不會發展成一個正常的生物體。所以經絡好像是胚胎發育的早期藍圖。很重要,也很基礎。我們可以了解得到:中醫在經絡學裡面,知道這些經絡其實很難分辨,哪一條和哪一條有什麼差別,殊為難辨。分化系統很不一樣,所以傳統中醫拿分化系統作為標籤,一個一個去去找它最相屬的經絡為何,所以就把這些經絡分別命名肝經、心經、脾經、肺經......。這個是它的標籤。用臟腑或者是組織的名稱,來給沒有辦法區別的經絡一個標籤,才會有傳統的十二經。其實不只經絡十二經。
      這個命名方式,已經把分化系統與經絡網結合。這樣的結合所得到的「經絡臟象學說」,是一個比較完備的生理學概念。也就是它也考慮了分化系統,經絡也考慮了。可是現代的生理解剖學,沒有看到經絡這一部份,因為太不容易看了。尤其早年沒有電子顯微鏡,根本看不出一些差異。因此在很多疾病的診斷、治療,就比較沒有整體性的考量。這也是中西醫的差別。
    經絡的重要性
      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經絡隨著胚胎的發育,慢慢的複雜化以後,我們會想:會不會到某一個階段以後,經絡就退化了?因為不需要用到它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功能上的前後銜接,並不是取代。所以,當一個生物體,即使完成了它的發育,經絡還是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早期仰賴經絡來執行溝通聯繫,後來是分化系統。我們可以這樣想:分化系統不可能非常的細膩。雖然解剖學上可以看到神經很細很細,但也不可能細到每一個細胞都拉一條線進去。那血管也說:我也要拉一條線,其他系統的細節都要拉一條線的話,細胞就醫大堆管線。這樣生物體就不可能很有效率,也根本不可能形成。因此經絡還是繼續存在,不管是分化系統分得多麼細密,它要和每個細胞聯繫,仍要透過經絡。所以經絡在生物體裡,其實扮演了一個仲介的角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這個認知,我在剛開始得到的時候,只是在概念層次;後來發現可以檢驗一下。假定神經系統,你看它從上面傳下來的時候,要傳到的相關的細胞一定很多,可是它是沿線傳下來的,沒有散開來,傳到某一個地方。最後還是要散開來,散開來從物理學來說,信號波一定要往外擴散,往外擴散時,沿著經絡跑的速度一定要快一點,整個排面才會往前出,才能散得開來。反過來說,細胞有任何狀況,往上反應給神經系統的話,從細胞沿著經絡傳,傳到神經末梢,波移掉要越來越聚攏才行,所以它沿著經絡跑,一定要跑得慢一點,這樣方能將信號聚攏過來。
      這樣的考量,就變成沿著一個經絡,正向反向速度應該不同。後來我趕緊去查,我的研究生的所做的deta,93年他做出來的。一查果真是如此。顯然經絡在扮演仲介角色上,具備了前所未知的特性。就是,經這個方向傳,比周圍的組織快一點,反向較慢。它同時兼顧收集資料和發散資料的兩個性質。這是和神經傳遞模式所不一樣的。這在經絡學上,從來沒有人注意過,可是它的重要性,顯示了經絡扮演著仲介的角色。
      也從這裡面,讓我們回頭想起剛才《黃帝內經》裡講的一句話:「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為什麼可以決死生,因為它位居中間關鍵地位。它如果不通,上下都不通。決死生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能處百病?因為經絡沒有固定的組織、不具象,所以它可調性很大,可以調節、處理百病。它是柔性的系統,調它最容易,調細胞太難了,調分化系統也不容易,因為分化系統有特定的任務,不可能輕易的去改變它。經絡可以調虛實,你看看古人講的話非常正確!
      經絡在這個地方,扮演著仲介的角色。換句話說,非要有它不可。但是,它沒有特殊的組織結構,具備這樣的特性,這也是過去堧把經絡應用在臨床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可是為什麼用它?並未好好的說明理由。在這些研究裡面,我們看到經絡的基本特性之後,發現應用經絡來作為臨床的治療、溝通的門戶,就系統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非常高明的選擇。古人為什麼會選擇了不具象的經絡,實在難以想像!
      你看看,第一,經絡的功能很多,可以傳遞物質、能量、信息;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透過它來傳遞。第二,它是仲介,位居要津,站在那個位置上,你只要一調節它,細小的細胞、分化系統,同時都受到影響。它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第三,它沒有特殊管狀組織結構,因為它什麼角色都演,所以不能有很特殊的組織結構,這樣會限制它的功能。所以經絡沒有管狀組織。既然沒有,就有一個好處,它可以變動,可變動就是柔性。
    經絡穴位的應用
      所以,經絡其實是會飄動的,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隨著身體的狀況,經絡、穴位都會有一些改變。因為它沒有特殊的組織結構,才有這樣的可變性。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經絡是生物體內,最可調節的網路。古人選擇了這個網路,來作為處理人體各種問題的途徑,不論養生、保健、治療,都是另用了經絡的可調性。你看扎針,針一扎到這個穴位裡面去,由於針體是個金屬,和我們身體組織物質截然不同,在物理學上來說,這中間會產生一個接觸電壓(contact voltage)。這個電壓就可以在局部的地方,造成經絡、穴位狀態的改變。所以你發針,不是那個動作本身的效果而已,是它帶動了局部地方的電性變化,可以使不長通的經絡較為暢通,或者太暢通的經絡較為平穩。
      在過去的臨床經驗裡面,開發出很多方法,比如有補的、有洩的方法......,有一百多種不同手法。這些手法其實就在調節經絡溝通狀況。溝通正常,人體機能就正常。「灸」也是,你在局部地方一灸它,導電度一定變好。所以通常「灸」是用來加強經絡傳導的功能,而「針」刺則不一定。
      ......(音帶換面)所謂的接觸電壓,神經末梢得到這樣一個電壓信號。神經得到這樣一個電訊,經絡也一樣得到。所以,你壓一壓穴位,也可改變穴位傳導的功能,可達到治療的效果。「按蹻」就和我們所謂的「點穴」,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練氣功,練氣功不斷的在調息,或者做各種動作,其實就是在幫助這些經絡的疏通。前面我曾說過,呼吸其實可以調節所有細微的血液循環。因為呼吸的頻率叫心跳慢,對微血管是個幫助。所以,呼吸變慢之後,末梢循環就便得比較好;經絡裡面的循環也是很細微的,也不能很高頻,所以呼吸一變慢,連經絡傳導的性質也會變好。練氣功其實最深刻影響的,是全身的經脈,而不僅僅是血液循環。最重要是經絡,一旦疏通,血液循環當然也會跟著改善。
      所有這些類似的方法,在過去臨床上已用了幾千年。都是用在治療上多,用來診斷比較少。當然也有,比如看你皮膚出的疹子,沿著哪一條路線,就知道是哪一個經絡系統受到影響。過陣子疹子又跑到另一個經絡上去了,即知疾病的傳導變化,就是「循經傳變」,也可以做診斷,但大部分用來做治療。
      一直到1953年,Voll醫師把經絡之學拿來做診斷。為什麼可以拿來做診斷呢?因為經絡系統是那麼的可調,可調就是不安定,就越容易改變。身上有任何一點疾病病因在,不管是外來的風寒、外來的力量,或是內在情緒、生理機能出了問題,第一個影響的就是經絡。因為它是一個最可調、最不安定的系統。有一點異樣,就會有偏頗,如果可以量得到,就可知道它處在什麼狀況。所以穴道電檢法,其實也利用了經絡的可調性。因為經絡很靈敏,所以一有點變化,我一量它的電性,就知道它朝哪個方向變。到底朝好的方向,還是不好的方向變?變多變少都可量到。藉由這個方法,就可以做診斷。Voll的診斷,也是利用經絡的可調性。這套東西,真正有用、有意義,就在經絡的可調性。過去沒有人說明,為什麼Voll這套方法可用,而且如此迷人,讓人走進去就走不出來,主要就是生物體內有一套非常靈敏的系統。
      這樣的系統,要怎麼去利用它呢?方法很簡單,去動它一下,看看它怎麼變化。就像我們有時候,要了解我們身邊的人,就講一些話,看他怎麼反應,就知道他是哪一種特質的人。同樣的,這邊也是一樣。你用一個值流的低電壓,去刺激一下經絡,看它朝哪個方向應變?如何應變?就知經絡系統處於好或壞的狀態。為什麼要低電壓?因為電壓越低,越不會影響生物體原來的狀態。如果電壓太高,一刺激,。原來的狀態完全改變。你要看的是原來的狀態,被你這麼一刺激,就不見了。所以電壓一定要低,越低越好。多低呢?低到連身上最多的水分,都不會產生變化。通常水分子游離的電壓,大概是1.4-1.5伏之間,所以刺激的電壓一定要低於此,通常我們用1.2伏。早年Voll就就用1.2伏,我們也繼續用。1.2伏對每一個細胞膜的電位差,大概是六百萬分之一七百萬分之一。這是很小很小的影響。這麼小的影響,就可以量出一個實際的狀況。
      透過這樣的刺激,就有一個電的反應,輸出一些電流。也就是說,受這樣的刺激,身體會送出一些信號來,這些信號你給它一些解讀,在臨床上給它一些詮釋,看它代表什麼意思;再配合一些科學的詮釋,於是把醫學的知識放進來,就可以判斷它現在所處的狀態,到底哪個系統正常,哪個系統不正常。這樣一個理念,真正的重點,在於經絡的靈敏特性。
      現在有很多類似的產品,用的電壓通常都太高了。5伏、9伏,甚至十幾伏都有,這個情況就會出現:有些水分子被解離掉。結果,量過以後,一些較為敏感的人,要過好幾天身體才會恢復,因為解離的水分子還要還原,要花好一段時間。所以,有一些人量過後就覺得很不舒服,全身好似帶電。那個對身體是不好的。通常電壓越低越好,但太低有時實驗不好做。
      從電壓的刺激到反應來做診斷,是一個早期的構想。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給臨床醫師面對病患時,多一個不同的參考。可是Voll醫師在無意間又發現,藥物只要靠到患者身邊,他原來不正常的信號,會還原成正常。這一個發現是完全意外的。Voll做了好些嘗試之後,就把這套方法用來選擇合適的藥物以及劑量。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通常我們都是要吃進去,而這個可以在尚未吃之前,就先量到藥物的效果,而且很快、很明確,不需要等。所以,這套方法裡面,最重要的第二部分,就是藥物篩檢。幾乎所有的人看到這個,不管學哪個領域的人,都會同感不可思議,也會很著迷。可是就講不出個道理來。
      它的方式其實很簡單。患者握一個電極,量的人握另外一個電極。量患者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穴位就有不同的經絡,以及不同的屬性。就可以量到它所對應的解剖位置。這個儀表除了提供1.2伏的電壓刺激之外,還可顯示身體的反應。當然,現在我們還接上電腦,能夠顯示更多的資料,也可以儲存。所量的穴位,比我們傳統的還多。每一個手指、腳指兩側各有一個系統。比如說像大拇指,一邊是淋巴系統,一邊是肺經。食指一邊是大腸經,一邊是神經系統。中指血液循環系統是傳統心包經,另一側的過敏則是傳統所無。無名指的器官變性(細胞代謝)傳統也沒有,但它非常好用;另一側三焦經傳統有,Voll在臨床經驗中,發現此和內分泌關係較為密切,而非水分循環。小指的心經與小腸經,皆與傳統相仿。
      所以它比傳統多了好幾個系統,比如淋巴、神經系統、過敏、細胞代謝,手上多了四個。同樣的,腳上也比傳統多了四個。一共多了八個系統。這樣的分布,當你看到後,會覺得蠻合理的。因為在解剖學上,當然各有各的特質在,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分布,不會有些手指有,有些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腳上大腳趾外側,它分得很清楚:左脾右胰。我們現在的人也慢慢了解,古人所謂的脾經,其實包含兩個臟器,一是脾臟,一是胰臟。古人都把它叫脾。可是,古人對脾經的描述,其實針對胰臟功能的描述,多過脾臟。所以,古人所謂的「脾經」實則是我們現代所講的「胰經」。Voll這套系統把它分出左脾右胰,因此在脾經上可檢驗的東西蠻多的,也蠻準的。這些都是臨床上可以去嘗試的。
      大腳趾內側的肝經是傳統的。第二指內側的神經變性(關節)是傳統沒有的,外側的胃經則是傳統的。腳中指在傳統經絡裡,完全沒有穴位,現在內側是類纖維組織(結締組織)和皮膚。這結締組織很多時候會潛藏一些毒素,所以有時候你看這個地方蠻準的。然後第四只內側是脂肪代謝,也是過去所無,此處亦是藏污納垢的組織,也是要很注意;外側膽經是傳統的。腳小指的腎經、膀胱經也都是傳統的。
      這樣,手腳各多了四個系統,就可以滿足了每一個手指、腳指都有經絡穴位。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點,其實手沿線上,一路還有很多的點。一直量到身體來,量到頭上。這些都有它對應的位置。這些穴位點這麼多,Voll是如何弄清楚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實驗方法,那是絕對不可能,能弄懂十個就了不起,何況是全身?所以我上次的猜測,是唯一的可能性。但是,我也相信,天才有時也會出人意料,也許不是我所猜的那個原因。就像玉米田的那位先知McClintok,她就坐在那裡一直想,想得入神,也有這種機會。
      Voll的詮釋其實非常簡單,量起來就是一個曲線,上升到頂峰,再慢慢降下來。最高峰的值,稱為「峰值」 (initial reading),也稱初值;掉下來的,叫「偏墜」(indicate drop)。Voll把峰值切成100等份以後,他的臨床經驗告訴他:如果量到的峰值,高度在中間的,約50-65之間,大概是正常;若65到80,就是亢奮;80以上就是發炎的狀態。這發炎不一定僅指紅腫起來,也包括機能過亢,以及腫瘤。若低於50一定是退化。
      這樣的分法很容易記得,一講馬上就懂。這也告訴我們,中醫強調的「中庸」還是對的。太高太低都不行。太高使得機能不安定,太低使得機能根本就不動。
      Voll偏墜值非常重視,什麼道理他沒講,不過他的說法是,如果偏墜落下來,看得見它的落差的話,表示這個系統有病理性的退化。也就是說,這個系統受到疾病的影響,已經有了功能上的退化。後來,我們在理論與實驗的對照中,發現果然它是極其重要。因為峰值只是代表導電的好壞而已,如果峰值越高,導電就比較好。而後面這一段的變化是什麼呢?從理論的模型可知,它是人體在對抗外力的表現,代表著應變的機能。也就是生物體的活性,靈活不靈活。如果夠靈活,就可以把外力剛好抵銷,趨於平衡狀態。如果身體的應變能力差了,很多事情就會急轉直下,所以這一段的落差,就象徵了生物是否還有活性。所以它的重要性遠超過導電性。
      有些人峰值的高度很高,或者是很低,都沒有關係,只要曲線很平,偏墜很小,表示他的應變活性尚佳。
    問:如果初值並非50,只是導電不好,並不代表他真的不好?
    答:對!有時峰值很低,但後面的曲線是平平的,看起來像中毒的樣子,但是它還能應付。
    問:如果超過50那另當別論,如果導電本來就不好的話,你就量不到它原來的value啊?
    答:後來那個value會受這個影響,所以你從圖上來判斷會有誤差。所以我必須把indicate重新調整,我就把落差除以高度值,從理論上就可以把初值高度的影響去除掉。我把它叫做flectional drop(FD),那個就完全與導電度無關。
      過去在臨床上,確實有你這個問題。它上去掉下來一點點,看起來微不足道。可是它高度很低,比例其實很大,常常會誤判。這種情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你覺得它好像掉多少,其實很嚴重。當年臨床上碰到這個問題,不知怎麼解決。後來,我回頭去看我那個model裡面,實際的maximum它的 time和那個drop的差異,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有了這個以後我們就可以了解,所謂的正常值50,它所對應的經絡電阻大小,正好100仟歐姆。如果量起來高度很低,比如說老人家,或者氣不足的人,它的阻力就變大(比較不導電,能量損耗多),在這種reading的時候,你會發現他身體偏寒。如果量到的值高於60,就是電阻太小,這種人通常體質偏熱,或者講話特別大聲,這些都是氣比較足,可是那並不是很舒服、很好,只是不自覺的較為亢奮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你看他掉下來的快慢,就可以知道他的疾病到底屬於慢性病,還是急性病。從它的反應機轉來看,掉下來會很快的意思,就是身體的防衛機能變得很差,擋不住外加電壓的影響,一下就被它拉下來。拉得這麼快,就表示這個毛病把他身體搞得很差,又再加一個電壓下去,更受不了。因此,掉得很快就知那是急性病。
      如果它掉下來慢慢的,就表示說身體對現有的疾病,有相當長時間的適應,已經學會了怎麼對抗。所以這個小小的電壓,雖然會把它扳下來,也不會影響太大,所以它是慢慢的,屬慢性病。
      當然,快慢並沒有一個臨界點,只是一個相對的參考而已。所以你看它掉下來的曲線快慢,直接可判斷急、慢性毛病。比如說像癌症,可以慢慢的掉兩分多鐘,財調到幾乎是0,可是一般疾病,並不會掉到0,掉到某一個地方就停了,一直保持水平。除非你壓在那個地方,一直都不變,當然它過度疲勞以後又會掉下來。可是通常都不會。通常量一些小毛病,大概只要5-6秒鐘就解決了;但是量癌症、慢性病就要較長的時間。
      把這些東西再整理一下,又可以發現:根據系統學的概念,如果落差的量是一樣,初值高低不同,落差比就不同。落差比例較大的地方,表示受疾病影響的區域、範圍,或質量都比較大;也就是病灶比較大,受到疾病影響的範圍也變大。因此依據落差比,就可以看出身體受此疾病影響的程度。
      除了這個之外,我把所有常出現的數據,做了一些分類,分類以後看出許多有趣的性質。比如說,第一種,它艮本不會下降,沒有drop,只有上升。這種情形是什麼呢?就是你的防衛反應過大。反應太多了,只需反應三分,卻反應五分,就會往上飆。這通常是身體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下。就是你從原來很穩定的狀態,被激發到比較高的狀態,所以一碰就會有大量反應。會這樣通常是受到諸如輻射或宇宙射線的干擾,或者是吃了興奮劑,或者是太緊張型的。電磁輻射就是玩電腦,或是住的環境裡,電磁場太強,也會造成這種情形,久了也會疲勞。
      第二種,上去以後蠻平的。這種情形是它的防衛機能,反應剛剛好,而且非常靈活,隨時都能修平,才能有這麼平的曲線。
      第三種是好一陣子,持續力不夠,後來就被削弱下來,防衛機能變弱了。這種情形是你的防衛機能本來就不好,上去了,很多干擾都無法蕭掉,曲線就一路跑下來。看曲線就大約知道身體的狀況。
      第五種情形,是上去掉下來,又爬起來。這一定是他防衛機能在反應上有時差,也就是慢半拍。好像這系統不夠靈活,被影響一段時間以後才恢復原有的能力。有沒有恢復也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六種是掉下來的時候,還高低起伏。這個代表它的防衛機能有些不安定。一定有某些東西在干擾它。而且這個干擾是隨時都在影響的。在現代生活理,這種干擾很多。以上六類多為臨床上常見的。
      看到了這些以後,如果它出現不正常的現象,那怎麼辦?在剛才的篩檢法裡,如果不正常,就要想辦法去平衡它。在過去,是完全靠醫師的臨床經驗去處理,處理得到底對不對,下次再來量。可是現在不是。在選擇藥物,或者是鑑定病因上,立刻就可以做。比如說,這個不正常,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就找一些「病理試劑」。假定將感冒患者分泌的東西(痰、口水......)取出,經過一些製作過程,製成試劑,就可以去測試,眼前這個患者,他的身體不正常,是否肇因於感冒病毒。把這試劑放上去,若能將眼前患者不正常的曲線平衡回來,那就表示這個患者身上不正常的信號,是因為這個感冒病毒而引起。
      那麼,它製作不同的病理試劑,有些是50年才會循環一次的,有些是100年、300年才會循環一次。拿這些試劑去試,就可知哪種病毒,當今又再度流行。這種方式可用以判斷病因。
      此外,篩檢法也可以用來找藥物。看看哪些藥物可以把不正常的信號,恢復成正常。所謂正常就是高度在50附近,沒有偏墜。這兩個指標,如果能達到,就是患者所需的藥物。當然,病理試劑也可以用來作為藥物。你看,如果你量的信號,偏高、偏低,又會掉下來,這種情形就要選擇藥物。首先,憑經驗先大概選個藥物。如果選對了,峰值會逼近50。第二,大概很多人做多了都會跟我一樣。依我的習慣,第一個看的還不是高度,而是drop會大幅度的消失。那麼,藥物大概選對了。藥物對了,再調節計量。計量對了,峰值會在50附近,出現相當好的反應曲線。
      當然,臨床上並沒有那麼簡單。有時有些人體,好一下又會壞一下。人體的系統,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單傳,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它是好好壞壞、起起伏伏。所以,在我的習慣裡面,我會量好幾次。你看,這套藥物篩檢法,可以在體外就定性、定量。這是醫學上夢寐以求的理想,過去很難想像,而現在真的可以做到。
      一看到這種測量,大家都會問:這藥還沒吃下去,為什麼就有效?如果這樣就有效,那我就不用吃了,放在口袋就行了?幾乎每一個人都這樣問過我。你能說對嗎?有時候對,可是有時候是不可以,你非吃進去不可。我不能說「可以不吃」,如果我這麼說的話,我的安全就有問題。藥廠只要做一次藥,它這個廠就可以關了。它什麼道理?把這個道理講給各位聽,就會知道,這裡面涉及到剛才我們談到的,水的結晶與信息的問題,這個是我們過去所不熟悉的東西。我們通常講「信息」,都是指「一堆資料」的意思。可是這裡面講的「信息」,確實是一個波動。它是真實的一個波動。
      人體如何接收到藥物的影響呢?原理說來很簡單,但得到這些概念,是過去很多人的努力,建立了量子力學的概念以後,我們才有得用。是這樣的:一個電路接通以後,這個電路就會有一群的電子會連續地跑出來。可是這些電子之間,大家形成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行為模式。這個群體的行為模式,在物理學上,就用一個波動的函數去描述它。這個波函數,通常我們就把它叫做「電子波」,它不是單一的電子波,而是一群的電子的群性波動。這樣的一個波動,其實就是我常講的信息波。當然這裡面夾雜著電子,所以你覺得還很真實。當它走過藥物旁邊(不一定從藥物中間穿過去),藥物放在這上面,不管藥物包裝與否,這個電子波怎麼感受到藥物的特性呢?你看像我們吃這個撒琪瑪,塑膠包著,你以為所有的東西都在這裡面嗎?不是!物質在裡面,可是撒琪瑪有它的potential,我們叫「電位」,它比物質分布的範圍要廣,在某個範圍內都有它的存在。所以每個東西,大概都有它potential的分布範圍,大約至少30公分,其實不只。
      所以,雖然我這個藥物放在電路盤上,電流從旁走過,並未從中穿過,可是勢力範圍夠大,就可涵蓋電子所走過的區域。它走過那個區域,從量子力學來說,這個電子群所代的波動,就會改變。這個叫做「調相」(phase moderation)。「調相」就相當於電台的「調頻」,調頻就可以攜帶信號。因此,電子從旁邊走過,雖然沒有裡面穿過去,可是已經感受到藥物勢力範圍的影響。
      受影響的電子攜帶了藥物的信號。跑到身體裡面,體內各種不同的系統、臟器都有其特性、頻率。當進入體內的信號與其相似,就會被它吸收過去。我常比喻說,看電視時你開台視台視的信號波就走天線下來,中視華視就不會進來。就是要相似。
      如果你帶的信號波很多,各自和不同的系統相似,它不會只跑到一個地方,它會分別跑到與和它相似的地方。一去之後,當然也就影響了這些系統,對這些系統產生了調節(或破壞)的作用。從身體流出來時,這個電磁波的信號已經被帶走了,所以又形成了一個信號。這個原理,從現代通訊來看,這是個簡單的概念,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怎麼......,這個要靠量子力學。不是量子力學,我們無法理解這一點。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樣帶進去的信號波,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這就要看波的干涉,又是物理學上一個很基本的概念。兩個波碰在一塊會互相影響,叫做干涉。影響之後到底互相加強,還是互相減弱,就要看情形。它要能夠碰在一塊,一定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兩個波要相像才行。這個「相像」的關係,就是西方傳統醫學的「同類療法」的一個基本原理-相似。這個「相似」的原理,就是從這裡來的,其實就是物理學上共振(resonance)的基本要件,不相似根本不會產生resonance,不產生resonance根本去不到那個地方,對這個生物系統就根本不會產生影響。
      所以你放一個毫不相干地藥物,在去量量看,發現那個東西放與不放,並無差別。因為它的信號進不去。就像電視機,如果開在台視,華視、中視的信號波,雖然在天線那裡跑來跑去,可是它下不來,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它能進來,一定相似。相似的話就有兩種情形:1.彼此震盪方向完全一致,這個叫「同相」(in phase),同相的兩個加起來干涉一定變大,就是補強。2.雖然相似,但動作正好相反,這叫「倒相」(out phase),這干涉一定減弱,互相削弱。
      有了上述兩項認知,其實很容易解釋臨床上的效果。假定我這個紅色曲線,是人體裡面正常的生理信號。可是它太弱了,也就是所謂的「虛症」,心臟的力量太弱了,那麼我送進一個信號,和這心臟活動的信號完全一樣,而且又是同相,加起來之後就加強了心臟的力量。如果加強之後的強度是正常心臟活動的強度,心臟就立刻恢復正常的功能。其指標顯示亦為正常。這個就叫做「補虛」。
      還有一種情形:這是疾病的信號,而非身體正常該有的。比如病毒、細菌產生的信號,結果你用錯藥了,和細菌、病毒信號完全一樣,結果把它的力量加強了,就更慘。
      我們來看「洩」的情形,相消的情形。假定這是正常的生理信號所應具備的,但強度太強了,比如像夏天,有些機能過度亢進。這麼強的一個信號,對身體反而有傷害,所以就送進一個信號,相似但相反。它向上你就向下out phase,一加起來,就把原先身體過亢的信號削弱了,變成合適的強度。這個叫做「洩實」。
      如果這紅色的信號,並非正常新陳代謝所該有的,而是疾病或者受化學毒素影響所產生的信號,你送進一個減弱的信號,就是把這疾病或毒素的影響削掉一點。這就是「洩」,「驅邪」。所以說「扶正驅邪」,就是讓它恢復正常的機能。「驅邪」是把不要的信號去掉一部份。
      當然,如果你的信號強度,和疾病信號強度正好一樣,一上一下完全一樣,這是選擇劑量時要去調的。劑量對的時候,就可以剛好消掉。可是,從這裡面你給我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希望。那是什麼呢?在現在的臨床上,常常很多疾病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當它發生時,你要去找什麼藥?太難了!假定他有五種疾病同時出現,怎麼辦?藥有,還可以找,如果沒有,藥廠不會為你特別做藥。後來,從這個信號波的概念裡發現,「藥」就在他身上!怎麼說呢?因為你可以這樣想:假定我想像可找到一種藥,。把疾病的信號完全消除掉。A+B等於0。那麼這個藥就是疾病信號的負號,百分之百倒向。什麼東西和疾病最像呢?當然就是它自己。所以你只要把患者身上疾病信號引出,想辦法將它到轉180度,再送回去,就把疾病剋死了。因為像得不得了。
      所以,假定這是疾病的信號,你把它引出來,倒過來再送回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這樣豈不有救了嗎。尤其這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現在病毒適應能力很強,改變速度也很快,你要找一個藥來面對一個新的疾病,太難了。為什麼不拿自己身上的信號來治療呢?不管那個病毒演化多快,你隨時拿來反轉就可以剋它。這不是最容易的事嗎?從來沒有人想過。我在導出這個是子的時候,我好高興!那麼簡單。A+B=0,A=-B。
      過了八年以後,果真有機會讓我試這個。有位醫生自己的了癌症末期,各種治療都做過了,他到後來,我真的找不到藥,弄了兩個多小時,頭痛啊,因為替癌症患者量起來很不舒服。我就想到,把他身上信號反轉送回去,穴道電檢40個點,只剩3個不正常,我嚇一跳:可能嗎?那時我也不敢確信。過幾天以後,又有一個小朋友,身體很差。我又把他身上信號反轉,又是變成好。第三次有一個學生,他只是一些小毛病,但基於好奇,來給我量一量。我就告訴他,要把他信號反轉送回去。這下慘了,大部分變不好。
      我突然想通了。因為我那個機器,只能全部反轉,不能將疾病信號選出來,正常的保留。我當時是全部反轉,前面那個癌症末期病患,因為系統都不好,所以一反轉之後,大部分變好;第二位那個小朋友,也是不好的居多,一反轉也變好了許多。第三個學生,是大部分都好,只有一兩個不好,這樣一反轉,大部分被我破壞了。
      後來有一天,有位醫生從花蓮拿了一個苧麻花給我,它是很刺鼻的。結果一量,就有那個副作用,值掉下來。我在把苧麻花的信號一反轉以後,就不掉了。我就確定果真有這麼回事。所以,未來醫學的希望,在這裡可以看到。疾病再怎麼演化,環境再怎麼惡化,怎麼去面段?拿它來直接面對它。但是這也告訴我們,它本身也隱藏了一些危機。如果拿一個正常人的信號反轉,立刻了無痕跡就可以把他剋死。
      剛才那個罹癌的醫生,我將他的信號一反轉以後,copy到水裡給他喝。他一喝就會變動,一變動它就不敢喝了。我後來了解,一個疾病要至好,不是純粹醫學的方法,要有信心。它沒信心、不敢,一有變動不知是好是壞,對他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的知識,它沒信心,不敢試。所以繼續惡化。他做過手術,留了一個管子在那邊,那個管子血液堵塞了靜脈,堵到後來胃出血,血管爆掉。我後來發現,不要病到太厲害,否則連一個好方法都用不上,因為他會害怕。只要有好轉,他都會害怕。我沒有再對他進行治療,大約又過了三個月,他就走掉了。
    問:如果他有信心,願意喝,應該可以改善。
    答:對!至少可以穩定下來。但是他做了太多的治療,輻射療法、手術......。
    問:剛才說那個醫師壞的便好,好的變壞......。
    答:以後我要改變過來,好壞不分這個太糟糕。我不是永遠好壞不分,只是在當時。
    問:copy的信號可以保存多久。
    答:看情況,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它,大約可以維持幾年。但如果拿到太陽光下曬,紫外線會破壞它。太高溫或有電磁場的地方,都會破壞。
      剛才那本書上說的,即使是貼一個名字,但是它有一個意義在,所以傳送了這樣的信息波,這水就被這信息波「調相」。相一調之後,分子和分子之間,協調性會改變,所以水的structure會改變。以我copy的經驗來說,透過一個電路,幾分鐘就可以解決了。要重複書上的實驗,最重要的是它實驗條件的掌握。技術上應不是問題,但條件要掌握,不能一邊做一邊聊天,或想東想西的。
    問:以前有個十大槍擊要犯,叫陳清發;那花蓮有個鎮長完全同名同姓。這時候水會怎麼識別?
    答:名字是怎麼弄進去的,還得看它的書才曉得。到底是電腦書進去的,還是怎樣。其實在寫這個時,你的腦袋就在想它。
    
    
    
    372
    
    

上一篇:(十五)經絡的應用下一篇:(十七)傳統的經絡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