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 正在阅读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九)天人整體觀
    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上一次我們講人和自然的關係,講過(1)人是自然變動下的產物;(2)人類仰賴自然條件而生存。今天,要講其他各項。
    3)人體與自然有共同的規律
      人和自然有共同的找規律。這個「共同」當然沒有辦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相容,因為我們對人的瞭解和對自然的瞭解,都還是相當的有限。在我們所看到的規律之中,就隱藏在「人」和「自然」這兩個系統裡面。所以,人和自然共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講陰陽五行,並不是說,人體就只有這樣的規律,而是以陰陽五行作為代表。只是要表達,人和自然都受共同的法則所制約。
      而且,彼此有許多互相通應的關係。天地有所謂的晝夜,生理也有晝夜的感覺,也就是說,有活動一點的時候,也有安靜一點的時候。一年有四季,我們的身體也有四季的變化。從經絡裡面,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跡象。一天有十二個時辰,我們經氣的流注有所謂的子午流注,十二個時辰中,在不同的時辰,有某一條經絡的經氣特別旺盛。這些都是古人在體察人和自然的時候,發現可以把很多自然的一些規律應用到人的身上。因此,才有「醫道通天道」這句話。也就是說,瞭解了醫學,就等於充分瞭解了人的生命的規律,它是和天地的規律相互呼應的。所以,瞭解了人就等於是瞭解了天地。當然不會完完全全直接就對應過去,要經過一些轉化就是了。
      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就在說明人和自然的一些共同的規律。沒辦法把所有的文章都提出來,只摘取一部分。他說: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比較清陽的東西飄到天空。比較濁陰的東西就凝結到地面上。在《幼學瓊林》裡面,一開始就說,「氣之清輕者,上浮為天;氣之濁重者,下凝為地。」我們也曉得,空氣就是這個樣子。氣體分子量比較小的,統統都跑到比較高的空中。分子量比較大的,都沉積在地面附近。這種現象在火山爆發的時候最明顯。火山一爆發,所產生的有毒氣體,分子量都相當的重,在物理課本裡,常常伯講到這個例子。由於比較重,就會往山谷的地方流動,整個山谷的人畜全都死光。在山上的人畜就安全得多。二氧化碳的比重也比一般的空氣來得重。一有二氧化碳的時候,都是沉積在低窪的地方。幸好地球上有氣溫的變化,有地球的旋轉,空氣分子不斷的碰撞,才會打散這種沉積的現象。但是基本上一定是清陽的氣往上跑,陰濁的氣往下跑。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也是在講輕的往上跑,重的往下跑。「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是在講,雨水是地上蒸發而來的。雲是蒸氣所組成的。其實,蒸氣是看不見的。我們一般人的認知是錯誤的。煮飯的時候,或一杯開水,熱氣騰騰,以為那是蒸氣,其實那是霧,已經是小水滴。真正的蒸氣是分子狀態,肉眼看不見的。由於碰到溫差,方才凝聚成為小水滴。光線碰到小水滴,會產生物理學上所謂的「全反射」,向各個方向反光,讓我們看見了它。所以,當我們看到的時候,已經是小水滴,不是蒸氣。所以,「雲出天氣」,雲就是小水滴。只是還很小,凝聚在一起。在天空裡面,如果只是原先的蒸氣,那當然是很清陽的,一個個小分子在那裡飄。這個叫做「天氣」,雲是從那裡來的。因為溫差和空氣裡面有很多灰塵,所以凝聚了許許多多的水分子,變成小水滴,形為雲。由於它還很輕,掉不下來,還要形成更大更重的水滴,才掉得下來。。
      「清陽出上竅」,人體裡面清陽的氣一定是往上走,「濁陰出下竅」,沉濁的氣一定往下走。「竅」是孔竅。「清陽發腠理」,清陽的氣一定是走到肌肉組織比較細微的地方。「濁陰走五藏」,比較凝重的物質會走到五藏等器官裡去。「清陽實四肢」,清陽的氣跑到四肢去,因為受到尖端放電的效應。「濁陰歸六府」,人體裡面的物質代謝,清陽的氣往上走,往外跑;比較沉濁的氣都是往下走,往內走。
    
    
    
      曾經有過嘔吐的經驗吧?身上、皮膚上的氣味通常還不太難聞,一嘔吐出來,腸胃裡面的東西非常難聞。所以,身體不能打開來,裡面是很臭的氣,也就是濃重陰濁的氣。中醫所瞭解的人體規律和大自然的規律是一樣的。大家對水的認識比較多一點,就以水在體內的流動做為例子。
    
    
    
    
    
    
    
    
    
    
    
    
    
    水到了肺之後,比較乾淨的部分,叫「清中清」。這個清水通常就跟著心臟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如眼耳鼻舌、皮膚四肢。肺在一呼一吸時,可以接觸到所有的微血管,對末稍循環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有「宣發」的作用。同時,又有吸氣吐氣,像在練吐納時,一吐氣,人就往外脹一點,一吸氣,人就向內縮一點。吸進來的氣又必需往下帶,否則就很麻煩了。所以肺有「肅降」的作用。宣發和肅降這兩個作用看起來有點相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清的水走到上半身的各個孔竅、皮膚、四肢,來滋養它們。比較渾濁一點的水就隨著肺的功能往下降。就會跑到腎臟。由於腎臟的泌尿功能,他會把血液裡面還可以留用的水分留下來,稱之為「蒸化」。這是腎臟的主動功能(active function),叫「腎陽」。可以把水分出那些要,那些不要。很重濁的水,身體已經不能再利用,腎就把它過濾出來,透過膀胱,排出體外。這樣的水是「濁中濁」。過濾以後還可以利用的水,稱之為「濁中清」,透過脾經的運化,再回到肺。脾經也就是和肌肉組織有關,肌肉組織其實是我們的第二個心臟。因為透過肌肉組織的運動,可以使得血管的流暢度變得比較好。運動過後,血管就比較暢通。透過脾經可以把水分再往上送,送到肺。再利用肺的功能,把水打到全身。
      水分在肺經、腎經、脾經三個系統之間,不斷的循環、轉化。這就是中醫裡面所講的「三焦」。上焦是指以肺臟所主管的水分;中焦是指脾經所主管的水分,脾經又很難畫出一個具體的部位或器官,代表了許多肌肉組織;下焦通常是指肚臍以下的部位,以腎臟、膀胱這兩個臟器所主管的水分。
      古人說,三焦是「決瀆之官」,既是進水管,也是下水道的意思。依現在的生理學的瞭解,三焦和我們的內分泌系統非常密切。上焦有胸腺,中焦有脾、胰所分泌的腺素,下焦有腎上腺。這三個臟器只是具相的代表。上焦不單純只是肺,就是胸肺以上的部位,中焦就是橫膈到肚臍,下焦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嚴格說起來,古人對於水分在身體上的流走循環和代謝,有比較深刻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也表現在臨床的治療上。
    
              停于上焦  宣肺發汗法  如二陳湯
    水    蓄于中焦  健脾利水法  如五苓散
           留于下焦  溫陽利水法  如真武湯
      
      如果這個水停在上焦,水分太多的話,肺的功能不良,伴隨著身體裡面的一些蛋白質,就變成痰,越是多痰,越多障礙,呼吸的效率、氣體交換的效率就變差,很容易喘、咳嗽、多痰。有這些現象,就要用宣肺發汗法,讓肺的功能往外散。中藥有「二陳湯」,有陳皮在裡面。
      如果積蓄在中焦,一定是腸胃覺得脹脹的。沒有什麼食慾,胃整天都覺得飽飽的,而且身上還有一點浮腫,緊緊的,關節有一點不太順暢。有這種現象,就要用健脾利水法。常用的是五苓散。
      如果水分停留在下焦,就是腎臟的功能不好,利水的功能不好,整個人就腫得更厲害,膚色不同,精神也不好。有些人以為是發胖,其實是水腫。如果碰到這種情形,用手指在身上一壓,就會有一個凹洞,久久不能平服。慢性腎盂炎就是這種現象。這是候要用溫陽利水法。因為腎臟的利尿功能不正常,沒有辦法分辦那些是該留的水分,那些是該排出去的水分。又會發炎。腎臟是有許許多多的小漏斗,叫做「腎盂」,這個漏斗的口徑大小是很嚴格要求的,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大了,什麼東西都濾出來;太小了,有些不要的東西就濾不出來。一發炎之後,口徑就變了,血液從那裡通過時,要過濾的物質就濾不出來。甚至於連水分也濾不出來。有些甚至還封閉了這項功能,完全濾不出來,以致血液裡面的污濁度就一直增加。有些人完全沒有辦法過濾,他就要靠洗腎。其實根本不是洗臂臟,是洗血液,代替腎臟去過濾血液裡面的雜質。那是一個錯誤的名詞。要用真武湯,裡面有一些補氣的藥,讓腎功能活化。一旦活化了,就可是克服發炎,然後腎盂小漏斗的口徑就會打開來,就會利尿。
      我自己在小學的時候,不曉得是什麼道理,就得了腎盂炎。當然先看西醫,打針吃藥,一個星期,完全沒有動靜。整天不需要上廁所,人就一直腫起來。西醫就這時候不能吃鹽,如果吃鹽,濾不出來,更慘。所有的食物都是淡的,吃得好辛苦。很幸運的碰到一位親戚來我家,看到我這個樣子,就叫我們去市場邊上找一位赤腳醫生。我父親是完全不信中醫的人。我母親不管他同意不同意,趕緊帶我去找那位赤腳醫生。那個醫生很好玩,穿著汗衫短褲,還打赤腳。他一把脈,認為沒什麼大礙,就開藥。母親買了藥回家就趕快熬藥,要趁我父親下班之前,把藥熬好。吃了藥之後,才過兩個小時,就跑到廁所裡小便,站了好久,把所累積的水分大量的排出來。大概只吃了兩帖,我父親就不准我再吃了。一個星期都沒有動靜的水分,兩個小時後,讓我在廁所裡站了好久好久,一直把身上的水分排泄掉。整個人很快的消下去,否則整個人就是胖胖腫腫的。因為沒有完全治好,漏斗的口徑改變之後,沒有回復到原有的狀態,變得太大。結果連像蛋白質這種大分子也統統都濾出來。尿尿裡面有很多泡泡,就是蛋白尿。原因是蛋白質的分子比較長,分子和分子之間比較粘濁,像膠水一樣,就會有這種現象。現在的人坐的時間多,更容易有這種現象。這是我親身體驗過的事。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赤腳醫生治過非常的這樣的毛病。他如果還在世的話,應該有一百多歲了。不曉得他的兒子是不是接繼下來。他用的是中藥,非常的有效。這是我頭一次發現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我自己也都嚇一跳。一整個星期完全沒有動靜,而這兩個小時就有這麼大的變化。
    4)自然對生理的影響
    
        五行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氣 溫 熱 濕 燥 寒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自然對生理的影響範圍可廣了。有所謂的五時、五行、五氣、五化等,下一次講五行的時候再來詳細的講。什麼叫五時?五個時節。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外,還有個長夏,就是我們所講的「三伏天」,天氣熱得你不敢動的時候。五時對應五行的木火土金水。這個次序不可以亂,不要照著一般的習慣唸成金木水火土。那樣的排列方式就無法跟其他的項目對應得上。五氣:溫熱濕燥寒。春天是溫的,夏天是熱的,長夏是濕的,台灣在夏天非常的濕熱,這種現象就很明濕。秋天是乾燥的,冬天是寒冷的。五化是五種轉化,生長化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長夏就是轉化的季節,又濕又熱,很多東西容易發酵,發酵就容易轉化。也就是從這個狀態轉化到另一個狀態。「化」這個詞的意思就相當於「發酵」的意思。現已到了冬天,有橘子吃,橘子開花結果所需要的時間很長。像「火頭柑」這種曬到太陽的橘子特別好吃。太陽曬得夠多的話,它的轉化就很好。
      在《靈樞?五癃津液別》就在講天氣和人身體的關係: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天氣熱,或衣服穿得多,肌膚的紋理就打開來,這是必然的事,不開的話,溫度不能調節,人就會生病。「故汗出。」所以要出汗,出汗的目的是藉由水分的蒸發來帶走熱量。「天寒則腠理閉。」天氣冷的時候,肌膚的孔竅就關閉了。「氣濕不行。」水分從刖膚表皮代謝出來得少,走不太動,因此,就往下走,「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的身體機能有不同的調整。
      在《素問?平人氣象論》講到我們的脈象。
    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
      舉了一個胃氣的脈象。在講脈的時候,會畫一個脈圖給大家。脈是以「寸、關、尺」為主。怎麼把脈呢?如果是把左手的脈,用右手從左手背面伸過,右手食指反扣在左手外側手掌底部橫紋的地方,叫做「寸」,中指所按的地方叫「關」,無名指所按的地方叫「尺」。左手無名指的地方屬水,是腎和膀胱兩經的特徵在這裡表現。中間是水生木,肝膽經就在左手「關」的地方。把脈查是否血壓高,就在這個點上檢查。尤其是「懸脈」的話,通常都是血壓偏高的。再上去是「寸」,屬火,水生木,木生火。火是心經和小腸經。心臟好不好,就把左手「寸」的地方。大部分人的心臟在左邊,把左手的脈也是合理的事。右手的「尺」是火,心經和小腸經。火生土,因此「關」是脾胃經。土生金,則「寸」是肺和大腸。
      現在是講所有脈象裡面胃的脈象。什麼脈象是正常的呢?它告訴我們,脈象是和季節有關係,不是固定的,是變動的。「春胃微弦曰平」,春天胃的脈象就像一條弦一樣的,這才是正常的。「平」就是中庸的狀態。什麼叫「弦」呢?摸過弦的人就知道,是細細的一條,特別突顯,旁邊的東西就沒有那麼突顯。春脈為什麼是「弦」呢?因為是春生的關係,往上衝的力量特別大,所以脈象也就有一個往上的衝勁,有了這個衝勁,摸起來就會像弦一樣。脈象就是往上陡峭。這是正常的。
      「夏脈微鉤曰平」,到了夏天,脈象就不一樣了。「鉤」就是有了起伏。夏天比較熱,所有的東西都往上衝,而且此起彼落的,不是很均勻。這也是正常的。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到了長夏,胃的脈顯得有一點軟弱,為平。為什麼呢?氣候經過夏天到快入秋前的時候,已經非常的熱,身體已經適應了。脈的衝勁已經貫穿了所有的身體,因此,脈已經不是局部的變化,而是整體的變化。整體變化也就是比較散開來,衝勁也就沒有那麼大,散的面也比較寬廣。所以,摸起來是軟軟一片的。就像水流在一個比較窄的水道上,就有衝勁。流在一個寬廣的河面上,就很平緩。這就是「微軟」。八九月的時候把到這種脈象是正常的。
      「秋胃微毛曰平」,秋天的脈象布一點薄薄的,是正常的。什麼是「毛」呢?把毛衣拿來摸摸看,毛茸茸的,意思是說,脈象盛極而衰,有一點軟弱了,那個氣有一點往下陷,摸起來,像有茸毛一樣。那個是正常的脈。
      「冬胃微石曰平」,到了冬天,由於天冷,身體越收越緊,已經到了極限,血管不能再收縮了,越收縮,越僵硬。「石」就是比較硬的意思。脈摸起來比較硬比較小。這是正常的。
      連脈象都會隨著四季不同季節的特質,而有不同的變化。這是人的身體和自然的規律有這樣的呼應關係。再來看看《素問?六節藏象論》說:
    心者通于夏氣,肺者通于秋氣,腎者通于冬氣,肝者通于春氣,脾胃通于土氣。
      「心者通于夏氣。」為什麼通於夏氣呢?從五行來的,夏氣屬火,心屬火。夏天一來,心臟活動的變化量最大,「肺者則通于秋氣」,秋天一來,肺常因一下子適應不過來,而出問題。也常常感覺到神清氣爽,水分減少之後,呼吸所需要處理的水氣減少之緣故。不過,太過頭了,也會受不了。
      「腎者通于冬氣」,冬氣屬水,腎也屬水,入冬以後,腎的功能是會好轉的,通常補腎都是在入冬以後。「肝者通于春氣」,到了春天,因為春氣屬木,有向上伸展的作用。「脾胃通于土氣」,因為脾胃屬土。
      這是五臟和四季的關係。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講到一天的脈象變化。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而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陽氣每天都管往外表現的一些機能,「平旦而人氣生」,早上起來這個陽氣就往上升,越來越強。「日中陽氣隆」,到了中午,最為旺盛。「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到了太陽西下的時候,陽氣就慢慢的減弱了,到了下午,精神總是比早上差一點。太陽下山,我們身上活動力的門戶也就慢慢的關閉了。也就是說,我們一天活力的表現也和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晝夜是互相呼應的。這是指生理的機能和外在的環境有呼應的關係。
    五、自然變化與疾病
    1,正邪
      再來看看自然的變化和身上疾病的關係。在中醫裡面有所謂的「正、邪」。
    邪:超越人體適應力,導致人發病的外在因素。
    正:人體調節機能和抗病的能力。
        中醫裡面一天到晚都在講正邪。什麼叫「正」?什麼叫「邪」?要細講的話,就說來話長。如果從電路學來講,就比較簡單。所謂邪,就是「超越人體適應力,導致人發病的外在因素。」這個邪通常指的是外來的因素,內邪指的就是我們的情緒。有時候,情緒也是外在的因素所產生的。「邪」就是使得我們的機能表現錯誤運作的因素,是人體無法抗拒的。
      什麼叫「正」?就是人體調節機能和抗病的能力。抗病能力包括自我調節的機能,或對抗的機能。自我調節的機能很重要,這是一個適應。如果沒有辦法去消除環境的干擾,就只好去適應它。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去改變環境,讓環境來適應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抵抗。
    季節性疾病
      在《素問?金匱真言論》提到季節性的疾病: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虐。
      天氣最熱的時候常常容易拉肚子。食物中毒大都發生在這個時候。也常常病「寒中」。大家也許會問:「奇怪了,夏天熱得要命,身體裡面怎麼還會冷呢?」就是因為熱,才會常常吃冷飲,喝冰水,結果把腸胃弄得機能不正常。在這個夏天季節裡,身體各種機能本來就很旺盛,喝冷的飲料,把這些旺盛的機能澆盆冷水,把機能弄亂了,讓腸胃的機能處在比較低的狀態下,這叫「寒中」。這是很常有的事。
      「秋善病風虐」的意思就是說很容易傷風感冒。「虐」就是「來來去去,走不掉」的意思。秋天一到,大氣裡面的水分下降了,相對濕度降低,表皮在夏天的時候都是張得很開的,來不及應變,以致水分代謝太快,因而把身上的熱能帶走,體溫下降。如果下降得平均倒也好,可是一定不平均,因為有不同的作息、活動、穿著,處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所以有些地方散熱散得太快,有些地方又不夠快;有些組織一直水分很多,有些水分不夠。於是使得身體各項功能彼此沒有辦法搭配。沒有搭配得和協的話,就會形成所謂的「風虐」。這個「風」有「流動」的意思,在身體上流來流去。一入秋以後,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調節它,否則一入秋,就常常感冒。而且是時好時壞,沒有辦法治療。
    飲食失宜
      飲食也會引起疾病。《靈樞?五味篇》云:
      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谷」就是「穀」的訛寫。我們知道,半天不吃飯,氣一定是虛衰的。如果一整天不吃的話,一定會氣少。為什麼呢?因為每天固定的生活習慣,突然改變,一定會有這種現象。食物是我們補充能量的一種很自然的方法,一旦不吃,身上的氣就自動的減少。
      我試過,好幾年前,有一天,我在圓山診所講課,講完之後,大家海闊天空的聊起來。有一位是牙醫,一位是陽明醫學院的博士班學生。還有一位我不記得了。我跟他們三位說,人的氣是隨時都在表現他們的內在狀況,而且隨時都可以覺察得到。甚至不需要用儀器就可以感覺得到。用手在一段距離之外就可以摸得到。他們就很好奇,怎麼可以摸得到?我說:「從物理來講,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個熱幅射,也就是紅外線,一定可以感覺得到。」他們就要求我摸摸他們的氣。我就坐在房間的這一端,我對一位男生說:「奇怪,你怎麼外強中乾?」因為我摸到他的氣外面很強,好像是苦苦撐出來的,中間是空空洞洞的。那時是下午三四點鐘。他笑著說他從早上到那時候都還沒有吃東西。另外那位牙醫也要求試試看。我一試就說「你的膝蓋有毛病。」他說「對對對,膝蓋是有毛病,一直都不好。」所以,嚴格的說起來,沒有一個人可以隱瞞他的身體狀況,這就是氣衰不衰,盛不盛,都跟每天的作息與疾病有密切的關係。身上的氣的變化是和自然相通的。
    偏嗜五味
    在《素問?生氣通天論》裡面講到偏嗜五味:
    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
      喜歡吃酸吃得很厲害的人,由於酸有「收歛」的作用,「津」是「水分太多」的意思。酸吃多了,肝的功能就水湯湯的,不會正常。由於脾經要乾燥,肝氣水分太多了,從五行來說,木剋土,肝經(木)的毛病會嫁禍於脾胃(土)。
      古人不知道生理結構,我們很難想像古人在說什麼。但是現代生理學對人體的認識,可以讓我們對古人的說法有一些瞭解。我們吃的食物到了胃,被吸收的營養會透過靜脈直通到肝臟。如果一個酸吃得太厲害的話,整個肝臟的機能是收縮的,比較不能動,連營養的輸送都會有問題。中醫講的脾經事實上包括兩個臟器,胰臟和脾臟。中醫講「脾主運化」,指的是胰臟。胰臟分泌的是胰島素。營養要能轉變為血醣,變成我們可以運用的能量。肝臟是全身儲存血液的大容器,它太收歛了,營養就送不出去。肝經的供應也就跟之斷絕,脾經的氣也就大幅減少。所以說:「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鹹入腎,腎又主骨,因為腎上腺的分泌會影響骨骼的生長,也影響到骨髓裡面的造血功能。我們的紅血球都是在骨髓裡面造出來的。吃得太鹹之後,會影響到腎的功能。一方面是泌尿的負擔加重,一方面是腎上腺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骨骼是活的,有代謝的機能。於是,骨骼的代謝機能受到影響。所以說「大骨氣勞」。「短肌」是說肌肉緊張而收縮。因為造血功能不好之後,所有的組織的供血都變差了,每一個組織都處在幾乎要筋臠的狀態。連心臟都受到這種影響的話,心氣就不是很自然,也就是「心氣抑」。這是有道理的。
      吃的東西太苦的話,脾氣不濡。為什麼呢?苦則燥。像黃蓮是苦味的。如果胃有太多的水分,怎麼辦呢?吃一點點黃蓮,就很快的把水分排除,因此,黃蓮有健胃、健脾(胃)利濕、燥濕的作用。如果吃太多苦的東西,身上的水分去掉太多,就會「脾氣不濡」,因為脾經的責任就是要把東西運送到身體各個地方去,結果,脾經太乾燥,連輸送的媒介都沒有了,也就不能濡潤。這時候,胃就會硬硬的,不太能工作,所以說:「胃氣乃厚」。
      如果吃得太辛辣,像吃麻辣火鍋,就有「散」的作用,也就是不收歛。吃少一點,是有發散的效果。吃得太多,卻太鬆散,所有的經脈都是鬆垮垮的,「筋脈沮弛」,「沮」就是「懶洋洋的」意思,「弛」就是「鬆散的」意思。如果是這個樣子,連精神都煥散。吃得太辣,通常都會大叫「好辣!好辣!」。那就是不自覺的會有這種反應。
    (6)順應自然為養生之道
      有了以上這些認識之後,我們要在天地之間存活,就只有順應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來源,我們不可能要大自然來牽就我們,而是我們必需去適應大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四季氣息的變動,人如何去調節適應。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髮緩形,以矢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在春天的這三個月裡面。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三個月,不一定都是一月到三月。「發陳」的「發」是「生長」,「陳」就是「展現」。意思就是說「正好在往外發散生長」。「天地俱生」,這時候,天地之間所有的東西都在生生不息,「萬物以榮」,所有的生物都在欣欣向榮。這時候要怎麼生活呢?
      要「夜臥早起」,睡得晚一點,但是要早一點起床。「廣步于庭」,就在空曠的地方走一走。「披髮緩形」,以前的人都留頭髮,要紮一個髮髻,紮得緊緊的。一紮得緊,人就很緊張。這時候,要把頭髮放掉,像一個瘋子一樣的,這就是讓身體不要有拘束的感覺。而且,動作要慢一點,不要快。春天的氣息剛開始發生是慢慢的發生的,我們要符合這個慢的節奏。於是就要「披髮緩形」。「以使志生」,「志」就是「創作的意念」。要使得生機得以產生。「生而勿殺」,有些新的念頭或新的事物發生,不要隨便的去壓抑它,讓它慢愎的發生。「予而勿奪」,儘量給予發展的機會,不要剝奪它的發展機會。「賞而勿罰」,有時候需要鼓勵它,順著它,不要故意的去傷害它。這是順著春天的氣息所做的相應的生活節奏。這個才是春天的養生之道。我們現在的生活幾乎都不照著這個方式來過,看看這種方式,覺得好難喔。
      如果不照著這樣去做,會有什麼後果呢?「逆之則傷肝」,受傷的是肝經。肝屬木,木在五時是屬春,春天是生長的季節,不讓他生長,那麼「木」就受到傷害,也就是肝經受到傷害。到了夏天,由於肝經的功能不夠旺盛,該表現的活力表現不出來,所有的生理功能不足,就是所謂的「寒變」,偏向寒。應該生長的,沒有讓它好好的生長,所以說「奉長者少」。古人講的多有意思。想不到吧?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咳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三個月,「此謂蕃秀」,各種作物都長得很茂盛,拼命的往上生長。「天地氣交」,就是我常講的,能量和信息有很密切的交往。「萬物華實」,各種植物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
      這時候的生活仍舊是「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討厭太陽,不要討厭天氣太熱。「使志無怒」,不要在心裡面有怒意,因為怒則傷肝。「使華英成秀」,讓身上的氣脈能夠發展到最好的狀態。「華英」就像大自然的花朵一樣,長到最好的地步。「使氣得泄」,這個「泄」不是「漏掉」的意思,而是「流暢、疏通」的意思,使得氣能夠由裡到外都流暢通行。「若所愛在外」,就好像整個心念都關懷到整個身體以及身外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的身體和外在大自然的互動做到最好,就好像是你所關愛的範圍可以超越你的身體。「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這是夏天的生機和我們生活的呼應,讓生長能夠儘量的發揮。
      「逆之則傷心」,按五行來說,夏天屬火,如果不長的話,就是火的機能不夠,也就是動力不夠,那就會影響到心經和小腸經,而這兩條經絡正是屬火。「秋為咳虐」,到了秋天,天氣轉涼,身體的活力就沒有辦法抵抗這種變化,就很容易被寒氣所侵入,變成反複的咳嗽。「奉收者少」,能夠收納進來的東西要能夠變成保衛身體的衛氣才行,如果在這個夏天的季節充分發揮的話,心經的活力就會充分的成長.到了入秋收回來的時候,還綽綽有餘。也就是庫存的能量還夠多,保衛身體的能力還夠強,因此,秋寒就不容易入侵。秋寒不易入侵的話,就不容易變成咳虐。為什麼秋寒會造成咳虐呢?我們曉得,到寒冷的時候,表皮的散熱很厲害。表皮都是末稍的小血管。散熱太厲害,溫度就下降。溫度一降,血管就收縮。血管一旦收縮,阻力就變大。末稍循環和肺的呼吸有密切的關係。阻力一旦變大,末稍循環不良,肺的負擔就加重。加重到受不了的時候,就咳嗽。每一次拖不動的時候,就猛力一咳。每次咳嗽的時候,都會面紅耳赤,全身發燙。就是一咳的時候,細小的血管有一股熱浪衝過,這就是血液要強力通過的緣故。這也就是每次一感冒為什麼很容易咳嗽,就是這個緣故。「奉收者少」,可是收藏儲存的東西丸少,當然會抵抗不住季節性的傷害。於是「冬至重病」。冬天一來,容易罹患嚴重的毛病。因為抵抗力少,秋天的寒冷都擋不住了,更何況是冬天的寒冷,所以一到冬天就常常生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氣,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餐泄,奉藏者少。
      再來看看秋天的三個月。到了入秋之後,一切都慢慢的轉為平緩。「容」就是容納,大自然的一切都轉變成要回收的樣子,一切都要找個地方收藏起來,一切都慢慢的歸於平淡,所有的風景都變得單調。「天氣以急」,「急」就是指「氣在收」的狀況。天氣都慢慢的在收歛。「地氣以明」,因為整個大地都在收,水也往雨沉,使得地面上看起來沒有那麼多的東西,也就變得明朗。從空氣來講,更為明顯。秋天時候,很遠的山也看得很清楚。這是因為空氣裡面的水分減少了,光線散射的現象也減弱了,所以光影可以傳得很遠,還不會被水氣吸收掉很多,也沒有扭曲變形。天高氣爽,就是這麼造成的。另外,由於地球的偏向,太陽變成斜照,紫外線的照射減少了,大氣的電離層也就比較高,所以看起來天空也就比較高。不過,主要還是水分減少的緣故。水分少,天空看起來就比較開闊。
      這時候,要早臥早起,雞一啼就要起床。現在已經沒有什麼雞好啼了,只有鬧鐘,而這個鬧鐘又是你叔設定的。而且,雞又亂叫,半夜十二點,牠也會叫,一切都亂掉了。我們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去星馬。據說當地的榴槤也昏掉了。榴槤的成熟季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和荔枝一起上市。現在是整年都可以成熟,不按季節,顯然榴槤也瘋掉了。這個地球顯然是有大問題,不只是臭氧層破掉而已,是整個地球的生命信息亂掉了。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要讓心志、意念、情緒都要很安寧,然後來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是相當急迫、嚴厲的變化。「收歛神氣,使秋氣平」,要把自己的精神、意念、情緒稍為收歛一點,有一點蹈光養晦的意思,然後才可以使得秋天這麼嚴厲肅殺的氣息在身體裡面可以平穩的改變。「無外其氣」,不要把氣耗散在外面的事物,不要拼命的活動,把身體的能量消耗光了。「使肺氣清」,這時候由於是收歛的緣故,身上所有的小血管都在收歛。這麼一來,肺的功能負擔就很重。如果不養足精神和力氣的話,這個肺就有不勝負荷之憾。所以要好好的調息,讓肺的功能可以保持在正常的狀態,肺氣才可以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這是應付秋天的必要動作,由於是在收歛的階段,機能也就要跟著收,所以說是「養收之道」。
      「逆之則傷肺」,如果不照著這樣去做的話,肺就會受傷。因為秋屬金,通肺氣。違背季節的話,肺要有很大的負擔,就會傷到肺經。「冬為餐泄」,由於不收歛,冬屬水,這個水就有時會多,有時會少,也就沒有節制,很容易拉肚子,腸胃沒有辦法吸收。這個「餐泄」不是普通的吃壞肚子,而是機能不夠,該要收攝的,收攝不回來。「奉藏者少」,身體所貯藏的能量和活力就少了。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平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到了冬天,身體就要關門閉戶,收藏地來。「水冰地坼」,水是寒冷的,地是裂開的。這種現象在台灣是看不到的,主要是在講北方各地的現象。「無擾乎陽」,這時候,已經進入很冷的時節,身上的陽氣,也就是活力,盡量不要去擾動它。所以要「早臥晚起」,不要有那麼多的活動量,睡晚一點再起床。「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到看到陽光的時候再起來。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太早起,是不正常的。我們的活力是靠陽光的光譜所激發的,看到陽光再起來,活力是很自然的出現。如果半夜起來,又看不到陽光,活力就有點遲緩。「使志若伏若匿」,有陽光再活動,就比較不會有心念、情緒上的變化和波動。在北歐,一到冬天,人們就會有季節性的沮喪。因為由於長光的強度減弱,由於是斜照,穿過的大氣層就比較厚,很多光譜都被吸收掉了。到了冬天,人們得不到光譜的激發,就有憂鬱症出現。等到天氣變好,太陽光充足,這種憂鬱症就自動消除。所以「必待日光」是很有道理的。
      「使志若伏若慝」,自己的心念不要太突顯,要有點躲躲藏藏的意味。「若有私意」,好像不曉得自己要幹什麼。「私意」是「私底下有一些盤算,不可告訴他人」。「若己有得」,好像在經營一個內在的什麼東西似的而有所得的樣子。很收歛的時候,別人會以為你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城府很深就像在計畫什麼、盤算什麼、組織什麼、收藏什麼。「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的行為模式就是這個樣子。「去寒就溫」,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寒冷的地方,經常去到溫暖的地方。現在的人常常反其道而行,冬天吃冰,在寒冰中游冰,都是違反自然和養生的事。「無泄皮膚」,不要讓皮膚過度的排汗,不要去掉皮膚上的油脂,更不要激烈運動,出身大汗,那樣子散熱散得更快。「使氣亟奪」,不要讓身體的氣快速的流失。「此冬氣之應」,這是順應冬天氣息的生活方式。「養藏之道也」,要培養收藏、收納的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腎」,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傷到腎經。腎屬水,和冬季是相應的。如果這樣的話,到了春天就麻煩大了。「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因為一直損耗,腎水就受傷了。水生木,水少了之後,到了春天該生長的時候,卻長不出東西來。水少,木就不長,肝膽的功能就不良。而肝膽主筋,一旦肝膽的功能不良,筋就不能伸展,到了春天,該要舒展,卻舒展不了,就叫做「痿」,痿縮的意思。有了這種狀況,一年一年的累積下來,全身的筋骨容易酸痛,腳容易扭到,久而久之,肢體就會慢慢的痿縮。這就是「厥」。這種情形在男孩子的身上尤為常見,春天一到,活動量大增,腳扭傷的機會也就大增。我在國外時,到了春天,到處可以看到腳上打了石膏,拄著拐杖的人。都是在冬天的時候,損耗太多了,到了春天,肝膽經該是伸展而不伸展,而他們又大量的運動,來不及伸展,於是就扭傷了。仔細的看,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
      以上是在講一年四季要怎麼樣過日子,我們才會順乎自然,得到健康的身體。還有所謂的情緒部分。就不去細講了。
    問:教授講的這種養生之道如何應用在像宜蘭這種冬天又濕又冷的天氣?對我們這些從外地來的人來說,這是滿大的問題。
    答:答案你已經知道了。為什麼下午要教大家禪坐?就是要讓大家有適應的能力。
    問:一個星期才上一次禪坐,大家其實都很懶散,自然而然的不會那麼積極的去練習。
    答:謝謝妳提醒我,在學期末,考站樁時,就要求站一小時。(全班大叫)這樣就絕對懶不下來。(一片哀號、討饒聲)。其他的老師都要你們教作業,我沒有出作業。這樣,把前面所講的黑箱理論,系統論,自己去找一些生活的實例,每一個找三個實例,自己去分析它,怎麼看出它是一個系統,系統有幾個要件,自己去分析。當作平時成績。
    問:在東南亞和其他熱帶地方,沒有四季之分,那怎麼辦?
    答:有的地方是分三季,有的地方是乾溼兩季,也有過渡時期。例如北極地方春天有兩個月,夏天有一個月,剩下的日子都是冬天。還是有變化。時間的長短可以不同,不過基本的規律還是差不多的。我曾經讀一本遊記,說是到北歐,有一天,當地人說今天天氣很好,可以到海邊游泳。好多人在海邊游冰。他也跟著下海去,一跳下去,才發現那是冰水,冷得不得了。北歐人認為的夏季是這個樣子,他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這種天氣,我們在亞熱帶生長的人就沒有辦法適應。我們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常常有所謂的水土不服。簡單的說,就是信息場不同。怎麼辦呢?我的習慣就是喝當地的水,生吃當地的蔬菜水果,快速的、大量的吃,把身上的信息結構調過來,換成當地的信息場,就適應了。去住旅館會有水果供應,就吃水果,儘量的多喝幾杯水,吃飯的時候,如果有生菜沙拉,就吃生菜沙拉,很快的就適應了。所以我一直都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問:市面上賣很多從國外進口的礦泉水,那我們該不該去買來喝?
    答:那很麻煩。現在可以吃到冬天的東西,夏天可以吃到冬天的東西。一團混亂。水的問題很大。第一個要件是水質要乾淨,我們只想到裡面的物質,把雜質去掉,留下一些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礦物質。我們只注意到這個層面。第二個要件就沒有人注意了。那就是水裡面的結構。水的分子不是一個一個散開來的,至少是五個水分子,結成一個小團,叫做「水分子團」。大的水分子團可以有幾百個水分子。仔細的去看水的結構,水其實是一團一團的。水分子團越小,越容易穿過細胞膜,對身體的新陳代謝越好。現在市面上有所謂的「電解離子水」,就是水分子團比較小。
      也可以用辦法讓大大小小的水分子團發生改變,用一些信號轉錄進去,分子團就會發生改變。喝這種水,就會有這些信號的效應。所以,水要真正的好,除了雜質濾掉之外,還要在水裡面加進一些有益健康的信息波,那才是好水。通常在野外,山泉水的來源很乾淨的話,那個水通常都是很好的水。經過地層和植物的過濾,已經攜帶了一些生命的信息。再加上岩層的過濾,水就是很好喝的。以前到鄉下去,可以喝到很甜美的山泉水。現在就不敢喝了。因為到處撒農藥,撒化學肥料,把地表的微生物的生態都破壞殆盡。整個信息場都改變了。現在喝野外的山泉水,都不能安心。至於喝從國外運來的礦泉水,如果很規矩的話,那是很好的。不必去擔心我不是生長在那個環境,會不會對我有什麼不良的影響。其實整個地球對我們都有影響。只是現在的人所喝的水是不良的。
      水都是從水管裡輸送過來,水埋在路邊。馬路有下水道、油管、瓦斯管、電線、電話線等,填進去的泥土也不是很乾淨,再加上路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車子跑來跑去。自來水廠的水送到我們定裡面,其實已經錄了一大堆拉拉雜雜的信號在裡面。雖然可以用濾水器把雜質濾掉,可是水裡面的信息非常的亂。喝起來,就不是健康的,口感也不會好。在我的實驗室中用信息處理過的礦泉水,味道不同。因為實驗室望出去是一片山坡,上面種滿了果樹,已經廢耕很久,是很自然的生態到了夏天,蓮霧結滿樹,有松鼠、五色鳥等。我那邊轉錄信號的水就特別好喝。同樣廠牌的水,就是比較好喝。我是天天喝的,已經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我已經喝了三年,要看看這樣的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到目前,還是很好的。
      水的問題很大。因為在我們身上的水分,除了物質方面的效應之外,還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信息的傳遞。所以,水分不足的時候,全身就會覺得很煩燥,覺得身上的五臟六腑聯不起來。這個水,一天講不完。還有什麼問題?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提到: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飲食要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隨便的勞動身體,於是身體和精神就能非常的和諧,「俱」就是「在一起」,要和諧才能在一起,不會有一些無意識的行為。這樣才能夠活到他該活的年歲。古書都認為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和現在的生理學的瞭解是差不多的。可是,大家都活不到那個歲數,活到一半就很辛苦了,再多活下去,就像勉強熬下去的樣子。活到一百歲,好難好難。
      如果不是這樣,「勞則氣耗,久視傷血。」真是很慘。現在的人要看電腦,一看就是看一整天。電視看久了之後,眼睛就容易紅。為什麼容易紅呢?因為眼睛長期緊張,會缺氧,也缺維他命A,為了要補充血,就不斷的增生細小的血管,就變成眼朋睛上面有紅紅的血絲。怎麼辦呢?要補肝,因為肝主血。通常的辦法就是枸杞子加決明子,泡茶。這兩個又都是寒性的,要不然加一點薑片。不過,還是要好好的休息。
      光是直接補肝,還是不行,還要補腎。腎屬水,水生木。也就是說腎上腺的分泌如果正常的話,肝的代謝機能就會正常。肝的代謝機能正常的話,供血的品質就好,眼睛就耐用。所以不容易生氣的老人眼睛比較好,一生氣眼冒金星,就是血管不良。拳頭輕輕一搥,眼睛就有壓力的變化,所以就眼冒金星。「久視傷血」就是傷肝的意思。
      「久行傷筋」這也是傷到肝膽經的緣故,通常要作「導引按蹻」。其實這些動作在練氣功的過程裡都做到了。大家不要去想那局部的,一部分一部分的去調,太辛苦了。眼睛不好要去按哪一穴位,手臂酸痛要去按那個穴位,這多麻煩!你就全身去調整,通調整個身體的血脈。為什麼第一節課我就讓你們閉著眼睛走路?因為那樣做,你必須全身動員,不能只想到局部的腳,你要想到全身。只要一注意全身,有很多問題都可以調整過來。為什麼呢?前面講過的,一定要把自己看成一個系統。內在和外在各自是一個系統,內在和外在也共同構成一個系統,把這三個系統一起照顧,才慢慢能夠把很多很複雜層面的問題都關照到。
    《黃帝內經》的天人觀
       
         是自然變化的產物
         賴自然條件以生存      天人相應     
     人   與自然有共同規律      視人天為統一體
         生理病理受自然的影響
         若順應自然則健康
      
      從以上所講的六項解說裡,我們可以看到《黃帝內經》裡的天人觀,把人看成是自然變化的產物;人也要依賴自然條件以生存;人和大自然都有共同的規律;不管是生理也好,心理也好,都有相同的規律;人的生理病理受自然環境影響,受季節影響的。一個人如果想要很健康的活著,一定要順應著自然的各種規範。這樣的一個觀念就是「天人相應」,或是把人和天看成是統一的,沒有把人隔離開來。不僅在講身體,連我們的情緒都是如此,在講五行的時候我們會講到五志,那時候你會發現中國人看人和天、地根本是連成一體的。看一個小縮影也是一樣的,這個小縮影和大系統之間有相應的關係。
      也就是說,你常常要記得系統和周圍環境的互動。當你這個系統的格局劃小一點的時候,小的也是一個系統,和周圍的環境也要產生一個互動的關係。這樣的一個認知雖然沒有辦法條分縷析,把它剖析的很明確,各自獨立,但是互動的一個關係會變的很好。這樣的認知慢慢地建立起來,將來走進所謂的「科技整合」、或者所謂的「領域整合」,你才會掌握到要領,否則你要把每一件東西劃分得界限都很清楚的話,那就整合不起來。所以在這裡面你可以看到《黃帝內經》在當時已經有那麼完整的系統觀。
    陰陽大論
      以上,大致上我們看到了中醫的一些簡要觀念。如果要再講下去,我們必需要把幾個名稱弄清楚,然後再把他放回到系統的架構裡,看看他的系統是怎麼建構起來的。
      先看陰陽學說。陰陽其實是個二分法。在《陰陽應象大論》裡「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也就是說在《黃帝內經》裡面,認為「陰陽」是最自然的一個認知基礎。在前面我們也講過陰陽從系統控制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這裡我們要一個一個去講他。
    一、 屬性的分化
    1)事物
    屬性空間時間季節性別溫度重量光度事物狀態陽天晝春夏男熱輕明升 外散 動陰地夜秋冬女寒重暗降 內歛 靜
      陰陽是什麼?陰陽其實是一種屬性的分化的方式。他只是屬性,譬如說:空間的天叫做陽,地叫做陰;時間晝為陽,夜為陰;以此類推。上升的叫做陽,下降的叫做陰;往外散發的叫做陽,往內收斂的叫做陰;動態的叫做陽,靜態的叫做陰。
      為什麼我們比較注重後面這個呢?因為實際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常常會用到這個性質。譬如說:感冒。一旦感冒,皮膚畏寒,常常有瑟縮的樣子。這症狀本身就屬陰,病是屬偏陰,就是從中庸的狀態偏離了,朝向陰性的方向改變,你要把它矯正回來,當然用陽性的藥把他帶回來。譬如說:荊芥、防風會發熱、會散的藥,所以這一項事物狀態在臨床上用得比較多,其他用的比較少。
      熱為陽,寒為陰;輕為陽,重為陰。拿起同樣數量的藥物,你拿起來、掂起來比較重的,大概都往下走,或者往裡面走,譬如說熟地,不是厚厚重重的嗎?可是你去拿黃耆,從密度來看它就比較輕。黃耆就是輕陽的藥,熟地就是重陰的藥。
    2)人體部位
     屬性 人體部位 組織結構 功能狀態 陽 表 背 上 皮毛 六腑 氣 衛 興奮 亢進 陰 裏 腹 下 筋骨 五臟 血 營 抑制 衰退
      人體部位的陰陽屬性要記清楚。人體表陽裡陰,表面屬陽,裡面屬陰:背陽腹陰,背部屬陽,前面的腹部屬陰;上陽下陰,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這種上下陰陽的分法,以現代的紅外線攝像影來看很清楚。大概橫膈以上的部位溫度都比較高,下半身都比較低,所以在中國人的分法:上半身屬火,下半身屬水。如果下半身如果一直溫度太低也不行,所以我們練氣也好,在《易經》裡也好,常講到要把這關係倒轉過來,水上火下,也就是上下要循環的意思,整個機能才是平穩的狀態。所以上屬陽,下屬陰。
      皮毛屬陽,筋骨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什麼叫做腑?什麼叫做臟?腑就是中空的、中間有空隙的屬陽,因為他可以活動的空間大、活動量大。腸胃蠕動是很大的。中間是實心的器官屬臟,臟就是藏得緊緊的、密密的,所以五臟的中間都是很密實的。
      氣屬陽,血屬陰。這個血不一定是血液,是包含所有的物質。衛屬陽,營屬陰。「衛」是指衛氣,比較容易散到血管之外、跑到肌肉及表皮之外的能量與訊息,這叫衛氣。它是用來保衛你的。有些人風一吹就打哆嗦,那就是他的衛氣太薄太弱了!風一吹就進入他皮膚裡。當身體好的時候,在寒風中,風一直吹,還是會感覺到身體好像有一股熱氣包覆著自己,那個就是衛。營氣是在血脈裡邊走動的動能和活力。
      情緒是興奮狀態是屬於陽,抑制狀態的、很抑鬱、很沮喪的屬陰;機能是亢進的是屬陽,機能是衰退的是屬陰。這很容易分,稍微注意一下會用的很好!
    3)疾病
    屬性 病  症 脈     象陽 表 實 熱 數 浮 滑 實 洪 大陰 裏 虛 寒 遲 沉 澀 虛 細 小  
      如果是疾病的話,表現在外表皮的、在皮膚上的,這屬於陽證。如果他是實證,就是來勢洶洶地、勢力很強的,就是他它症狀非常明顯、非常強而有力的,就是實證,屬陽。熱證:面紅耳燥、全身體溫升高的,屬陽。如果疾病是出現在裡面的,譬如說:長腫瘤或者說哪個地方有一點悶悶的,或者說有一點硬塊,這是屬裏、屬陰證、虛證。實證就是疾病。虛證裡面空空的,有很多種有時候是假象、會騙人。等一下再講真實的例子。熱證屬陽,寒證屬陰;在脈象裡:數脈是指跳的很快的,浮脈、滑脈、實脈,實脈就是力道很強,洪脈就是跳得很寬廣的,大脈就是起伏很大,這叫作陽證。
      把脈時,陰陽先分別:屬陽,屬陰,然後再細分下去,如果他的脈是很遲緩的、很沉著的、很艱澀的、很虛的、很中空的、很細小的,這都屬於陰證,也就是說他裡面一定有問題,可能他是裡面,或者是虛證,這些都是對應。這是陰陽的劃分,常常拿來用你就會熟悉,不需背這表,這表只是提示。
      現在安安靜靜坐著,是屬陰狀態,等一下下課就興奮起來了,那就屬陽的狀態。但常常這樣坐也不行,常常這樣興奮也不行,所以要陰陽交替。但是如果沒有陽,也沒有陰,隨時都是平平的那也不行,也不正常。所以陰陽陰陽其實有很多很多,前腳往前走那是屬陽,後腳就屬陰,然後你在交替時,陰陽就平衡。你在走路時其實陰陽的動力一直在交替。交替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是一種享受呢?這交替要和你整個身體系統相呼應,呼應到你整個節奏和各個系統都一致了,那時候就覺得舒服了!所以走路時我儘量不去講一些什麼道理,讓你們去走,走出一些道理來,你就知道了!
    二、陰陽中還有陰陽
      中醫裡面這個「陰陽之中還有陰陽」觀念非常的好。不是陰就是絕對的陰,陽就是絕對的陽。而是在陰裡面也有陰陽可分,在陽裡面也有陰陽可分。重重涵攝,無有窮盡。所以這是一個概括的分化方式,而不是絕對的。這樣的可分現象是永遠可以分下去的、無窮無盡的。
      也就是說,你把一個大系統分成二個小系統組成來看:一個就比較偏陰,一個就比較偏陽。分成兩個功能的組成來看:一個偏陰,一個偏陽;就是一個比較active,一個比較 passive;就是一個比較主動,一個比較被動。一定是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因此在《素問?陰陽離合論》裡說: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陰陽者,數之可十」算起來很多,「推之可百」在往前推細分下去,不只十個,還可以分出百個,「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樣分下去是無窮無盡的,但原則只有一個,就是有陰陽之分。
      
    體位上陽下陰背陽腹陰亢陽衰陰病症實陽虛陰熱陽寒陰表陽裡陰  
      譬如說:我們身體的體位,上陽下陰,表陽裡陰,亢陽衰陰,機能比較亢進是屬陽,身體的上半身是屬陽,下半身屬陰,這是大的分。然後上半身的表面屬陽,裡面屬陰,裡面的機能如果是亢進的,他屬陽;如果是衰退的,他屬陰。就是可以一層一層的分析進去,有些是直接的體位,疾病也是。實陽、實證是陽,虛證是屬陰。實證裡如果表現出熱的那屬陽,如果表現出寒的症狀那屬陰;如果疾病是出現在這表面的屬陽,裡面屬陰,可以層層地剝進去,所以他有很多可以分的。
      講不完,下次講吧。
    (宋亦勤、林萬金整理)
    
    
    
    201
    
    

上一篇:(八)系統結構下一篇:(十)陰陽大論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