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 正在阅读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民國九十年元月二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本來我是想從傳統的經絡先講起,後來跟宋所長談過後,他希望我從我的研究開始先談起,也許這樣在認知的差距上會比較小。所以我今天就稍微跳了兩頁,就是我畫的兩個手腳的圖,我們等講傳統的經絡時再來用它。那麼跳到今天給的講義"經絡的電性和生理定位"。
      從經絡的電性研究裡面,我看到了一些經絡基本的性質。從這基本的性質回過頭來了解古人所謂的經絡,和現代的人利用經絡做診斷和治療,就變得非常有意義。因為我只從電性的角度來看它,所以我沒有辦法將磁的部分、熱的部分、聲波的部分也一並講。
      現在來看看傳統對經絡的認知,對經絡做了怎麼樣的一個描述。在《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裡面,有這麼一段文字:
      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是通行氣血,在前面我們講過氣,講過血。氣,大部分指的是能量、信息。血,指的是物質的部分。換句話說,經絡是物質、能量、信息的通道。行,就是通行。而營陰陽,營是營造的意思,也就是調節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一個東西。這樣的一個描述,顯然它就是一個溝通網。
      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裡面也提到:
      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這個話講得非常的重。「所以能決死生」,可以決定一個生物體的生和死,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界定。除百病,它可以處理各種的疾病。調虛實,身體哪個地方不足,哪個地方過量,都可以透過經脈來調節。所以它說不可不通,不通就會死。這是非常非常重的話。
      在《難經?二十三難》裡面也講到:
      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而榮於身者也。
      這也是在講經脈是通行氣血的通道。「行」是通行的意思。「榮」是照顧、滋潤、滋養的意思。所以古書在講的這些東西都是在講「經絡」是一個溝通的通道。
      以現在的生理學來說,我們會去想它可能是什麼。我們先看看經絡大致的走向,就整個軀體來看,它大概是上下通行,差不多有點並排,然後左右對稱,有內側有外側,基本上都是上下走動的。其中唯一不一樣的就是帶脈,繞腰際一周,其他大概都是上下走動的。
      
      
      
      
      
      
      
      
      
      
      可是有了現在生理學的知識以後,我們就在問:「它會不會是現代的生理學的另一種看法?」。那麼看看,這是循環系統,從心臟出來,走大動脈,走過各個組織,轉到靜脈,然後匯聚在大靜脈,然後再循環。你看看,它的這個分佈和剛才的經絡分佈截然不同。
      
      
      
      
      
      
      
      
      
      
      
      
      
      血液循環系統非常像從草地上拔起的一顆植物的根,分得密密麻麻的,而且分叉得很厲害。顯然經絡和血液循環系統不是對等的東西,所以它不會是血液循環系統表現出來的另一種形式,在認知上應該不會有這麼大的一個差距。更何況《黃帝內經?靈樞》的某一篇,記載它也解剖過人體、也看過人的血脈、也量過它的長度,五臟六腑也都描過,描出的五臟六腑以現在的生理學來看還蠻準的。
      當然也有人說,那可能就是神經了。那你可以看得到,神經在軀幹上的分佈,是中樞神經每一個環節照顧身體的一周。
      
      
      
      
      
      
      
      
      
      
      
      
      
      所以你看看這樣的一個分佈,就和經絡很不一樣。神經系統是這個照顧這一周、那個照顧那一周。即使在手臂、腳上,它走動的方向有點像管轄的區域、有點像經絡,但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它一束神經管一個區塊,並不是上下通行。感覺神經是這個樣子,運動神經也是這個樣子,所以顯然它也不是神經系統在另一個文化裡面的另一種認知,因為這個也很不一樣的,尤其是軀體,它都是橫向的一些管轄區,和經絡的直走就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古人看到的經絡,和現代生理學的血液循環,或是神經系統顯然有很大的差距。那麼在過去有關經絡的研究裡面,有好幾個東西是一路慢慢地走過來的。我們曉得,根據現代的考據,認為《黃帝內經》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紀所出現的一本醫書。這裡面最重要的有一個特色,就是經絡學說,這是現代生理學所沒有的東西。
      大家都認為成書是在戰國時代。可是就我個人的看法,我不認為是在那個階段所形成的書,因為它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必須要累積相當多的經驗,才可能出現這麼一本有系統的醫書。這個醫書從過去到現在還一直被當做是經典一直在用。那麼有條理的一個東西,絕對不是偶然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只不過是在當時,由於帝王之家權力已經沒有辦法那麼掌握,所以它慢慢地散開來到民間,所以大家才知道有這麼一個書籍(按,商與西周時代的書寫工具是竹簡,要不然就是鑄在銅器上,這些辦法都不容易長篇大論,到了戰國中期,書寫的工具改進了,而且會寫字的人多了,才有百家爭鳴,紛紛著書立說的現象,《黃帝內經》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寫定的)。因為古時侯書籍的散播,絕對沒有像現在這樣容易,隨便影印一下就好。
      這樣的一本書一直傳下來,傳了兩千多年。這個中間當然有一些增補。一直到了二次大戰前後才開始有所謂的現代研究。研究什麼呢?研究皮膚而已。科學家想了解人體的皮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1945年Rosendal和Lykken兩人在皮膚角質層上面,讓這樣的一個電路,一個電阻和電容並聯,來模擬它。
      
      
      
      
      
      
      角質層以下的真皮,由於水份多、離子也多,所以它就用一個簡單的電阻來代替它。這樣的一個模型,一直到我做這個研究的時候,還一直在用,即使到現在都還有人在用。
      在這些研究的過程裡,一直到了一九五0年,日本有一位醫生叫中谷義雄,他拿了一個12V的直流電壓去刺激他的臨床病人的皮膚,找到了許許多多的皮膚點,它的電阻比較小、電位比較高。他就把這些點慢慢的連成一條線。這些線就被他稱之為"良導絡",而這些低電阻點就被他稱之為"良導點"。這樣的一個報告發表以後,歐洲、中國大陸都有許多學者相繼做了近十年的研究,一再證實他所謂的"良導絡"與中國傳統的經絡有8、90%的符合度。因此,在一九五0 年以後很多人就把"經絡"這個很傳統的名稱換成現代一點的術語──"良導絡"。一直到現在大家還用這樣的一個名稱。
      這樣的一個發展,對經絡的研究來說,已經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因為這個現象非常地顯著,任何人做實驗都很容易看到它導電良好的特性。這樣的一個現象,由德國Rienhold Voll這位醫生做更進一步的發展。他是個很好的解剖學家。他拿了一個相當於現在電子儀表前身的電表,去量這些經絡的電性。我們標準術語叫"電阻抗"(electrical impedance)。藉由電阻抗,他就可以診斷病人身體的狀況,所以就做了一套儀器叫做"穴道電解儀"(dermertrone)。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發現了許許多多傳統上所不知道的穴位和經絡。他也把這些經絡、穴位重新調整,成為一個新的架構。這是兩千多年來最大的一次經絡調整。因為很久很久以來,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改變。當然陸陸續續很多醫家或道家也發現許多小的穴位。譬如說,如果你學針灸的話,大概會碰到所謂的董氏奇穴。這董氏奇穴就在身上找出好多小小的穴位,可以治療很特殊的疾病。
      Voll就拿這個儀器量來量去,量出了非常多的穴位,所以他把經絡重新排列過,找出新的穴位。在這裡面有許多非常令人驚奇的發現。譬如說,手上任何一個關節的兩端,都是對應著某一些身體組織的穴位。Voll把那些穴位一個一個搞得非常清楚。那麼清楚的一個理解,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知道Voll是一個真實的人,他不是一個神話中的人,他在一九九五年還是一九九六年才剛過世,所以他是一位真實的人。
      在你們面前,我也常提到崔玖這位資深的教授。她就是親自跟Voll學這些東西。她就問Voll:「你怎麼知道這個穴位對那一個組織?」他的回答很奇怪,他說:「你們中國人不是覺得可以用的東西就好了嗎?還問那麼多為什麼?幹嘛?」他就是始終不回答,無論誰問他,他都不會回答。
      可是我們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不可能在他的一生中發現那麼多東西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為了確認一個穴位在生理上或是臨床上的療效,通常做研究都要花上兩年的時間。兩年還不一定能夠得到一個確切的結果。他怎麼可能在短短的這一生裡面發現那麼多的穴位,而且每一個都準的不得了。
      以下是我的胡思亂想,是我猜的,但是你們別亂替他做宣傳,聽聽我講就好,將來整理稿件的時候,這一段就把它給去掉。因為他是位非常好的解剖學家,所以他解剖的技術當然不是我們能想像的。當然除了解剖以外,他的觀察也要比我們好很多。二次大戰,德國屠殺了非常多的猶太人,這些屍體就很可能是他研究人體經絡非常好的素材。
      從學物理的角度來說,只要在某一個穴位上的通上一個大電流,立刻就沿著這條經絡燒過去。燒到哪裡,他就解剖到哪裡,一眼就看清楚了。所以哪一個穴位點和哪一個組織相關,就他解剖的知識和技術來講是毫無困難,立刻可以確定。只有這樣,才可能那麼快速、那麼明確的看準這麼多的穴位。但是這種話,他絕對不能講。
      他所得到的這些東西,到現在為止,我們發現沒有一個是錯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連每一顆牙齒和哪條經絡有關,他都知道。這是我在做研究的時候忽然想通,應該是有這種可能。所以他當然不能講。雖然不能講,但是他把這些東西弄出來,非常有用,所以現在我們就去用它。
      可是我們能重複他的實驗嗎?當然是不可能再去重複這個實驗。不過就有很多人喜歡從科學的角度去懷疑它。可是我發現它毫無可疑之處。其實我們如果練氣功也會感覺得到,當你得氣的時候,讓它從某一點出發,然後讓它自動的去走動,你也會發現它沿著某些路線,走到某些地方。我相信古人所瞭解的每一條經絡、每個穴位的穴性和它所能治療的特性,也都是從這樣來的。當時當然沒有現代這樣的條件可以做這樣的一個實驗,所以這是時代的不同,所得到的認知也不同。
      在一九六0年左右,Voll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那就是藥物的電檢法,或者說是藥物的試驗法。這個就是導致後來我會提出"信息波"這樣一個概念的來源。這個等到了的時候我們再來講。
      在一九五五年,這位Podshibaki,是歐洲斯拉夫民族,我不知道是哪一國人。他發現穴位有比較高的電位,可是它很不穩定,所以後來重複這個實驗的人也很不確定他這個說法、這個論點到底對還不對。可是他曾經提出這樣子的說法。後來我在研究裡發現這是真實的,只是它變動太多,所以很難用要求表現很穩定的、重覆性高的科學標準來呈現它。因此,沒有太多人重視他。
      在一九七七年,Reichmanis、Marino和Becker三個人發現穴位的電阻比較小,而且電容比較大。他們發現這個電容比較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用了這樣一個電路去看它,所以他看到的電容比較大。
      到了一九八八年四月,我開始接觸到這些東西。當然,接觸到經絡是比這個更早,早很多。當時做研究主要不是為了研究經絡,而是為了研究氣功。我設計了九個實驗,想要去量一個人手上發出來的外氣到底是什麼東西,是電磁波?還是粒子流?還是磁?還是靜電?其中有一個實驗就是量皮膚的阻抗。結果九個實驗做下來,面對練氣功的人和不練氣功的人,只有量皮膚的阻抗這個方法非常明確地呈現練氣功的人和不練氣功的人截然不同。其他的八個實驗都有點模糊,甚至有些根本就看不出有差異。
      所以我就轉了一個方向,既然這麼明確,那個電路又是我們自己做的,很簡單的一個電路設計,於是我從那個地方來思考,到底人體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在這麼簡單的儀器上可以呈現這麼明確的證據。所以我就開始做這樣的一個推理,這樣的一個推理一直到了民國七十八年,也就是一九八九年的四月左右,就導出了一個公式。交給助教,叫他放到電腦上去算一算,和實際的數據與量到的數據去比對一下。結果這一比對就發現,幾乎是一樣的圖形。所以後來我請他把裡面的參數稍微調一調,愈調愈靠近、愈調愈靠近,靠近到後來幾乎重疊在一塊。我想,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因為,從我們做實驗研究的角度來看,幾乎沒有這個可能性。所以我就嚇了一跳,我說:「哪有那麼好的事?身體那麼複雜的一個系統,怎麼那麼簡單用一個公式就可以描述了它?」
      雖然不相信,但那一年暑假我就做了三百條的數據分析,愈做愈發現,它是正確的。從此以後,我就把它的模型給改掉了。改掉以後,我就思索:「既然做個模型這麼好用,那麼反過來看,經絡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性質呢?」接下來的這一年裡面,我就看到了好些經絡的基本性質。這個研究大概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終於把經絡好些基本的電性給找出來。找出來以後,也順便替經絡找一個起源。最重要的是,經絡在現代生理學裡面,怎麼給它一個合適的定位。後來我在整個觀念的思索裡面,找到了"胚胎發育"來做為經絡發展的一個思考基點,這個等一下我們再講。
      有了這樣一個modal以後,回頭去看Voll的穴道電解法,就變成理所當然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方法。只是這個方法出現在德國,不是在中國,因為德國的科學比較發達,Voll把科學和我們中國傳統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變成很精彩的一個發展。實際上,他不曉得學理,但是他會用。
      在民國七十七(一九八八)年四月,因為我到崔玖教授那邊幫忙做測試,就看到了她的藥物測試方式,那個簡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我是一個天生很好奇,不太容易下結論的人,所以我不會排斥這些東西。從那天以後,我天天在想這些東西,日夜在想,我覺得太神奇了。
      它如果正確,我所教的電磁學全部要翻盤,連相對論都會完蛋。可是我想一想,這個不太可能啊?這麼多的人檢驗過的電磁學、相對論,不可能被這個現象突然推翻。左想右想,想了幾個禮拜,突然有一天想到了一個突破點,從這個突破點慢慢的來延伸思路,大概半年之後,這個問題就得以解決。由於解決的太順利,反而讓我的心裡覺得不安。因為有些東西實在不太可能那麼容易解決。所以,往後四、五年的時間,我一直在驗證這樣的一個架構。直到幾年前,才確定這是對的,於是我才會把這個理論架構應用到其他的地方去。
    
    
      
       Resistance Defense Regulation
       Cellular Polarization
      我把以前的modal 完全改掉。在以前的modal裡面,每一個參數R, C,都是常數。在電磁學裡面,習慣以常數來代表電容和電阻。在我的modal裡面,每一個都是涵數。換句話說,涵數展開來有無限多項。這是一般學電磁、電機的人所不太習慣的。可是我們學物理的人由於對這些東西看慣了,也就不覺得繁瑣,而且,這麼一來,電路就變得很簡單。所以,我思考起來就非常的有條理。
      古人所認識的經絡大概是從練氣功裡得來的。我們現在要去認識經絡,又該怎麼辦?有很簡單的一些辦法。就是去碰一碰它,也就是去騷擾它一下,看看它有什麼反應,就知道它的性質如何。我們交朋友或者要去瞭解一個對象,也會去試一下。這個方式就是黑箱法。給它一個in-put,看看會有什麼樣的out-put出來。可以藉此猜得出它裡面大概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和功能結構。例如,要去買一個甜的西瓜,不是要去拍一拍西瓜嗎?以前,早期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挖一個三角形的洞,拿出一小塊來吃吃看,那就更直接了。拍還是要很有經驗,有時候會拍不準,除非把西瓜拍破掉,才能打開來看。
      基本原理還是要設法去剌激它,看看有什麼反應。剌激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就是刺激量不可以太大。剌激太大的話,就完全改變掉,不是原來的狀態。所以要用一個很低的電壓去剌激。多低呢?通常都在1.5V 以下。為什麼要在1.5V以下呢?是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人體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水分子解離的電壓大概就在1.3V-1.5V左右。刺激的電壓最好不要超過1.5V太多。後來在實驗中發現,其實可以從1.0V到2.0V之間,都是很正常的變化。實際上在用的時候,只用到1.2V,連1.3V都不到。在作實驗的時候,我發現用到1.5V勉強還可以。
      這有一個好處,由於電壓很小,對身體經絡來說,只是很輕微的擾動。交朋友時,要看他的個性如何,就說一些輕微的氣話,看他的反應。不可以說重話,把人家氣昏了頭,就不好了。同樣的道理,不能給經絡太大的影響。而且用的時直流電。直流電比較簡單,比較容易思考。
      經絡有幾個特性:第一、碰到有電壓的剌激時,它會導電。也就是帶電的粒子會通過身體,電流會在身體裡面流動。第二、是會極化,靠近正極那一邊的細胞會帶負電,靠近負極那一邊的細胞會帶正電。極化就是電性分成兩極化。第三、細胞都是生物體,那怕它是小小的一個細胞,也是一個生物體。任何一個生物體都有一個基本的性質,就是要維護它本身的生命,所以會去抗拒外來的剌激。這種行為就是它的防衛能力。Defense system 自動的會表現出來。
      所以,從導電的電流大小可以看出身體的導電狀態。根據電磁學的理論,極化可以描述電磁波在身體裡面傳遞的速率,以及它衰減的狀況。從它的防衛反應裡面可以瞭解這個生物系統是處在一個很靈活、很健康的狀態,還是處在一個不靈活、又衰弱的狀態。我們一個一個的來看這三個特性。
      1,人體的導電現象
      在導電裡面會有一個電阻的概念。為什麼會有電阻的概念呢?因為身體裡面最容易走動的是電子,小小的一個粒子,很靈活。可是,電子一路要從負極走到正極,就沒有那麼容易,好多東西都會攔他的路。和這些東西碰來碰去,才會慢慢的往前走。走動的速度很慢。一秒鐘走不到三公分。可是,由於它一動,它的電性和影響力傳播得就非常的快,幾乎和光速差不多。它一動,那一方邊就會被激動起來。所以,帶電的粒子移動的速度雖然很慢,可以電性的傳遞卻是飛快的。
      這樣的碰撞就會導致一個電阻。不是學物理的人大概就很難去描述它。在物理學裡,可以從一個非平衡態的系統去導出一個公式,這個公式在描述電子從一開始到後來,很穩定的跑過去,隨時間的變化。這是一個涵數,隨時間而改變。導電度就是這個電阻的倒數。電阻越大,導電度越小。電阻越小,導電度越大。電阻是可以算出來的。受了刺激以後,就要一段時間方才可以平服下來,於是就有平服時間(relaxation time)。
      
      
      
      
      
    
    
      2,細胞的極化排列
       極化就是細胞碰到有電壓的影響以後,正負電荷的分布會不均勻。也就是朝正極的這一邊,細胞都偏負電;朝負極的那一邊,細胞都偏正。細胞原來都是中性的。細胞膜內外才有正負之分。在裡面是正,外面偏負。不刺激它的話,正負電荷中心都在同一邊,也就是中性的。可是加了電壓之後,正負電荷會稍為挪動一下,外面的挪向一邊,裡面的挪向另一邊,所以正電荷的中心偏一邊,負電荷的中心偏另外一邊。這就是圖所示。這種現象叫做「極化」。
    
    
      
      
      
      
      
      
      
      
      
      
      
      在物理學中,兩個電荷其實是等量而分開來的,稱之為「電偶」(dipole)。細胞膜是一層油脂,內外之間有一個電位差,大概是60-70 微伏。那個電壓所創造的電場是非常的強。如果把這個膜想像為厚一公尺的話,那個電場要加多少電壓呢?想都想不到。要加600萬到700萬伏特的電壓。現在很少有百萬伏特的用電。細胞膜是一個非常強的電網,但是由於內外電荷不一樣,在外加電壓的影響下,內外電荷會挪動一下。正電會偏向負極,負電會偏向正極。這不就分開來一點點了嗎?
      換句話說,細胞受到外加電壓的騷擾,這個騷擾所產生的量,就叫dipole moment。大家不太需要去瞭解物理的性質。反正就是一個一個細胞被拉開。一旦拉開,正負電之間一定有一個電位差。高低電位差。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個電位差。從頭加到尾,細胞可多了。一個個小電壓加起來,就可以呈現出一個相當可觀的差距。這樣的一位個電位落差,我把它叫做「極化電位差」。也就是外加電壓干擾之下所產生的電位差。在物理學裡有標準的公式可用,拿來用就是了。
      3,細胞的防衛應變
      這些細胞都是活體,因此可以想像,每一個細胞受到外來的電壓刺激之後,都會有一些反應。由於受到極化的刺激之後,在細胞內,就等於是有了一個外來的電場。細胞是有全套的代謝防衛系統,一碰到有外來的東西,立刻就會動員起來,想辦法去抗拒它。怎麼動員呢?
    
    
      
      
      
      
      
      
      
      
      
      因為刺激細胞的是電壓,所以原來的細胞一下子被拉成橢圓的形狀,是微微的變成橢圓,不是我畫的那麼誇張就是了。
      它要去抗拒這個V電位差,也就是外來的干擾。怎麼辦?它要產生一個相反的電壓去對抗它,這才叫做抗拒嘛。那怎麼辦呢?它就把細胞內儲存的許許多多物質,通常都是在粒腺體裡面,就搬出來用,把它的化學能轉變成電能。這當然經過一個蠻複雜的生化反應。轉換了以後,就把這個電荷重新排列。這樣重新排列所得到的電位差,我把它叫做Lt,這也是隨著時間在改變的。
      這個像什麼呢?就像我們用的乾電池。我們用的乾電池裡面,也是由於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化學能轉變成電能。所以我們用的乾電池裡面是無機化學反應所產生的電能。這個電能在細胞裡面就是有機化學的反應所產生的電能。現在的生物學上並沒有提到這樣一個電能,但是它是確實存在的。因為身體裡面有所謂的防衛系統(Defense system)。不過,在現在生物學裡面,把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稱為biopotential(生物電位差)。這個生物電位差並不是我所講的因防衛Defense所產生的電位差。因為沒有,所以我只好自己編,而且這只有在有生命的細胞或生物體才有可能發生。我就把這個稱之為「生命勢」(life potential),用L(t)來表示。這個「勢」本來就是potential 的意思。現在的人喜歡把它稱作「電位」,一九三0年代的人喜歡用「電勢」。現在有了「電視」,再用「電勢」,容易產生混淆。不過現在物理界又慢慢的有人用這個「勢」,叫potential energy(勢能)。
      在臨床上做分析時,我發現,一個健康的人的life potential 和外來干擾的涵數幾乎是一樣。代表兩件事情。第一,他的生命勢,也就是他的防衛機能非常的靈活。外來的干擾怎麼騷擾他,他就怎麼去對抗之。一點猶豫、遲頓都沒有。好像是如影隨行。第二,對抗的力量強度(intensity)恰恰好,外來的干擾給他三分的顏色,他也還它三分的顏色。給他五分,也還五分。就是L(t) 和V(t)這兩個涵數幾乎相等。
      在數學上,「幾乎相等」的意思是,第一、涵數的形狀要一樣,那就是怎麼樣的干擾,就用同樣的方式去對付之。中間有任何變化,也跟著變,如影隨形。第二、它的強度和大小剛剛好相等,可以對消。不會過度的反應,也不會反應不足。分寸拿捏得剛剛好,一點都不會浪費。這是健康者的情形。凡是不健康的情形,這個L(t)和V(t)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第一、節奏不一樣,反應就會比較遲鈍。外來的刺激已經影響到身體了,而生命勢卻還沒有反應;或者是外來的影響是高頻的,而身體的生命勢卻是用低頻去對抗,或者是反過來。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反應,當然就會讓身體不健康。第二,大小、強度不一樣。所以,這是用很低的直流電壓刺激人體以後,人體會產生三個反應。
      有了這些認識之後,就出現一個很簡單的測量電路。測量的儀器,不管它怎麼做,都一定有一個電壓來刺激人體。也一定有一些電阻,有所謂的「內電阻」。剛才說,人體起了三個反應。由於導電,就有了所謂的電阻。由於極化,就有所謂「極化的電位差」。由於身體有防衛的機能,所以就要抗拒它,產生了life potential。
      這麼樣的一個簡單電位,通常中學上過理化課的人就會解。怎麼解呢?就是把所有的電壓該加該減的就加加減減,除以總共的電阻,那就是流過身體的電流。這就是歐姆定律(Ohm's law)。不曉得你們上物理課時,陳昌祈老師講到了沒有?
      
      
      
    
      電壓固定,電阻越大,電流就越小。電阻如果趨近於無限大,電流就不通(無限小)。就是用這麼簡單的關係,可以量得流過人體的電流的大小。有了這個公式之後,把它放到電腦裡面去算一算,看看算出來的曲線是怎麼樣的一條曲線。放進去之後,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結果。
    
    
    
    
    
    
    
    
      
      這個縱軸就是電流,水平軸就是時間。所有的符號點,有Y、Z、╳、△等,都是從實驗裡面量到的數據。實線就是用公式算出來的。去調裡面的好些參數。調了以後,幾乎每一條線都可以用實線來描述,都重合的。我在人體上面加1.5V 2V一直做到5V,都可以符合。也就是說,實際量到的和我用公式描述的,是一致的。在這樣的數據分析之下,我們可以從公式裡面得到好多指標,來瞭解人體的狀況。其實圖形有好多類型。只是大家看到的這一類型的圖形出現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我才拿它來作說明。其他的幾種類型的曲線也都可以用這樣的公式來描述它。
      仔細的分析了以後,發現裡面有兩段很清楚的物理性。前面這段,剛開始量,一下子衝起來,衝到最高點的這一段,其實是導電為主的表現,主要是導電,時間只有千分之五十秒就完成,一下子就衝上去。後面這一段是身體的防衛機能和外來干擾互相對抗的結果,通常要花上六、七秒左右。相形之下,要慢得很多。也就是說,這個機轉還沒有反應多少導電的問題,導電的性質己經完成了。看前面這一段,等於是看到身體導電的狀態。導電好,傳遞過去的信號就強;導電不好,傳遞過去的信號就弱。所以,這是沿著經絡傳輸能力的表現。看看尖峰的值是高還是低。高得話,就是電流大,也就相當於電阻小。電泡越高,阻力越小。阻力越小,就是導電越好。因此,它的高低是用來看經絡的導電是好還是不好。
      第二段衰減下來,是在看身體的抵抗力是好還是不好。身體對這麼小小的一個電壓怎麼應變。應變是剛剛好?還是過了頭?還是不足?還是半途而廢?都可以看得出來。
      
      
      
      
      
      
      
      這樣的一條曲線可以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有趣的身體反應。這是肉眼看不到,把脈也覺察不到的。卻可以在電腦上面一下子就顯示出來。由於前面的數據分析非常的準確,因此,我就回過來想,何不拿這個公式回頭來想這個經絡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電性。結果在同樣的實驗方法之下,量得許多數據,分析下來,發現經絡的導電性部分和周圍的組織比較起來,它的導電比較好。周圍組織比較差。一九四五年時,中谷義雄就發現了這個現象。這個差距非常顯著,很容易驗證。
      既然導電比較好,也就是阻力比較小。所以,沿著經絡傳遞過去的能量衰減就慢,因為消耗少,從頭傳到腳,它的信號強度都很大。隨著年紀的增長,或者由於生活習慣,或者由於疾病,這個阻力會慢慢的發生改變。無論是變大或變小,都不好。這就是Voll當年用來診斷的指標之一。我們曉得,年紀大的人行動比較遲緩,而且很容易跌倒或碰撞。當我們累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麼?原因就是經絡裡面的通道的阻力變大了。在年輕的時候,或身體比較好的時候,認為用這樣一個強度的信號傳到腳,腳就可以抬得夠高,可以跨過一個門檻。可是沒有想到,到了某一個年紀,經絡的阻力就變大了,信號從頭腦傳到腳去時,節節衰減,傳到腳時,信號的強度已經衰減了很多。因此,腳抬起來時,你認為應該是抬得夠高了,可是偏偏那個信號就是弱了一些,腳抬起來的高度就是差了那麼一分半分,就踢到東西而摔跤。
      所以當你很疲倦的時候,很容易出狀況,摔啦、跌啦、碰啦,就是你的動作沒有辦法達到你平常認知的標準。為什麼達不到?就是經絡的阻力變大了,所以信號衰減太快、能量消耗太快,跑到那個地方就不見了。
      在過去比較好的家庭裡面,老人家上了年紀身上都會吊一些什麼玉佩啦或者什麼東西,走起路來會鏗鏗鏘鏘的撞來撞去。在我們看起來,是因為家裡環境好,把老人家裝飾的很有門面、很光采。其實不是,原因不在這個地方,原因是老人家一行動就很容易出狀況,所以在他身上等於是吊了很多警鈴一樣。吊了以後他一起來走動就有聲響,這是告訴兒孫晚輩"老人家在走動,你們要注意他啊"這個是為了這個作用而來的,只是要吊在身上總不能弄得太難看,所以就弄了各式各樣的圖案,所以現在就變成在故宮裡面看得到的很好看的玉器,對不對?我們現在是在欣賞它的藝術,其實它真實的作用,是因為經絡退化了,所以他需要這些來使老人家會比較行動安全一點。所以像這些東西,有它的歷史上的一些實用的意義在裡面,只是我們現在慢慢才了解。
      這個是當年中谷義雄的東西,我們能夠重覆它,可是在同樣的數據裡面,由於分析的方式不同、理論的模型不同,我同時可以從裡面分析出這樣的一個結果。所以前面中谷義雄把它叫做良導絡,是局限在電流的傳導。可是,在相同的數據裡面,我也可以去分析它周圍的組織和經絡在傳導電磁波的時候,它的波數的比較。結果發現,沿著經絡傳的電磁波的速度比較快,比周圍組織要快。這個在電磁學理論的完備性裡面,他必須談到這個。可是,從一九五0年以後就從來沒有人談過這個事情,好奇怪。也許做這些研究的不是學物理的,所以他也不會生往這個方向想的關係。
      你看看,沿著它傳得比較快,所以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說從這裡傳到腳,沿著經絡它傳得好快。當我們年紀大的時候,反應比較遲鈍,就是傳得比較慢的時候,有狀況時候的反應也比較慢,那就是他的經絡的導波的性質變差了。
      除了導電之外,經絡也是導波很好的通道。中谷義雄這個「良導絡」這個名詞還是可以用的。但是要把它的意義擴大一點,包括導電和導波兩項。從物理的電磁學理論來說,必需談這兩個。電流是帶電粒子的移動,電磁波是能量的移動。一個是粒子,一個是能量的波動。
      有一天我把實驗的數據在日光燈下對來對去,突然讓我看到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那就是經絡的導電和導波都有「優勢方向」。這更是從來沒有人注意過的。什麼是優勢方向?以教室來比喻,往門口的方向是導電度比較大的方向,反方向就會發現在同一條經絡的導電度會稍為弱一點。我把導電比較大的方向叫做「優勢方向」。我就趕緊把助教和學生找來測量,發現所有導電的優勢方向都是從手指端、腳趾端,向著身體的方向。這樣一量出來,電流從手指流向身體的阻力比較小,不管是內側還是外側。腳也是一樣,從腳趾頭流向身體的導電度比較好。我因而明白,傳統經絡裡面有所謂的「五俞(輸)穴」,導電優勢方向就是五俞穴的方向。也就是十二經的經氣的方向。都是由末稍流向身體的方向。古人所說的五俞穴流動方向居然跟我在實驗裡所看到的現象是一樣的。後來再
    
    
    
    
    
    
    
    
    
    
    
    
    仔細一想,這就是物理上所說的「尖端放電」。手指、腳趾對地球和整個身體來說,都是尖的,所以就容易放電。到了入秋以後,天氣乾燥,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比較不導電,所以常在手指的尖端累積很多的電荷,一碰別的東西就放電。
      後來有一個研究生,我讓他量身體左右兩邊,結果發現導電的方向是什麼方向呢?是從右手流向左手導電比較好,也就是說右手的電位會比左手要高。從物理學來講,就是電子很容易從左手流進來,右手流出去。電子,因為電子帶負電,通常講電流的方向是指的正電的方向,所以常常要反來反去的。電子很容易從左手流進來,右手流出去,這個結果是什麼呢?這個結果就是許許多多練氣功的人在講的,左手吸氣、右手發氣。那就是左手進來的是電子,流過身體從右手跑出去。所以你要把氣傳給別人,是用右手傳,是用左手去吸氣。
    你看看這個實驗結果好奇怪,就得到了這樣一個很明確的結果,其中四十個人裡面有一個左撇子,正好反過來,但是只有那麼一個例子,所以也不是很確定說它是不是就這個樣子。假定有人願意做這樣一個研究,專門找左撇子來看是不是正好反過來,那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是左撇子。
    所以我在來上課的時候,做大雁功的時候不是要你們上到頂上,手相接嗎?有沒有?因為它左右的電信不平衡,不是對稱的,你再一相接,正好你在提氣的時候手上的氣最強,這時候如果不相接的話它就有可能會漏出去。你這手指一相接,這樣就正負電流通一下,等於是在身體裡轉了一圈,所以要相接。有很多人打坐手要結印,有沒?左右手形成一個環狀,這也可以。要不然就是放在膝蓋上,你不要那樣懸吊著,手指間最好不要那樣懸吊著,這個就是讓自己身上的電不容易漏出去。這都是從實驗來的,都不是我預先猜到的,我根本不知道,實驗的結果裡面才告訴我這個樣子。這個是導電的優勢方向。
    一樣的,導波也有優勢方向。導波的優勢方向怎麼介定呢?就是跑得比較快的那個方向,就叫做導波的優勢方向,反向一定稍微慢一點點,結果它得到的是很簡單的陰升陽降的印證。
    古時候,描述我們經絡裡面的氣,另外一個氣,叫「精專營氣」。它一天廿四小時十二個時辰,會在十二經裡走一遍。它的規律很簡單。你們的圖比我的圖要好,因為我花了時間修改過的,那個內外就是內側外側,也就是陰面陽面的意思。
    
     
    
    
    
    
    
    
    
    
    
    
    陰升就是內側經絡的導波優勢方向都是上升的,外側的都是下降的。那個圖告訴你,你把手舉起來,手相對,內側的都是上升,升到頂,不能再升了,就翩過這個頂上往下降,很容易記吧?身體的不管,手腳的內側外側,內側的都是升,外側的都是降。你手一垂下來就麻煩了,垂下來這個就變成手的陰降陽升,你如果抬起來就是陰升陽降。
    你可以想像得到,胚胎發育的時候是一個小小的肉球,手腳怎麼長出來呢?到了某個階段以後,它就長出四塊平平的小肉餅,那個小小肉餅上面的電流流動當然是一個很簡單的幾何規律,所以陰升陽降。這四個小肉餅等到長到夠長的時候,就垂下來,接著出現了凹痕。凹到後來,就出現了手指、腳趾。
      這種陰升陽降的就是古人所說的精專營氣。古人所說的氣,居然全都浮現在我的實驗數據裡面。古人比我們厲害得太多了,我們要花這麼多的功夫方才知道,不曉得古人是怎麼知道的。
      在《黃帝內經?靈樞?營氣》這一篇裡面,寫了: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紀。
      營氣之道,也就是它的規律。內穀為寶,就是吃下去的食物轉化出來的東西。這一段是說,精專的氣是在經絡裡面走動的,它是繞行而不停止,一直在走。這是很自然的規律,是謂天紀。
    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 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趾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 ,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這一段文字這就是把十二經的運行描述了一遍。就是陰升陽降。也就是陰面經絡的精專營氣就是上升,陽面的是下降。
      從這裡面就發現十二經的經氣,其實和我們現在講的電流是相應的。精專營氣是和電磁波相應的。古人沒有電磁波這樣的名詞,可是有相同的認識,用的詞彙叫「精專營氣」。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紀。這就衍生出沿著十二經走動的子午流注。電流和電磁波在每天十二個時辰中,會在某一個經絡上表現出最強的信號。臨床上,就利用這個時候,來推波助瀾,達到治療或養生調整的效果。這是我在實驗數據裡看來的規律,想起古書裡就在講這個現象。古人對這些現象是非常的清楚,我們瞧不起古人就等於是瞧不起自己,我們跟古人的年代只有一兩千年,不可能因為演化的關係,就比古人聰明很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古人根本就懂電和磁,是我們自己糊塗退化了。以致我們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要藉由外在的儀器來測量。
      有了這個以後,你可以想得到,經絡已經鋪排出一個基本的功能。第一,它的阻力小,導電好,導波也很好。這是一個通訊網非常必要的基本條件。一個信號從這個通信網傳過去,傳到一半,信號就衰減掉了,就根本沒有辦法達到溝通的效果。所以,能量不能損耗太快,阻力要小。
      第二,傳播的速度不能太慢,太慢的話,這個系統會來不及反應,這個系統就不會存在。器官彼此之間的整合也就會有問題。看看導波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第三,有一個優勢方向性,表示是一個有規律的溝通網,不是亂傳一通。一定要有方向性。
      有了這三個要件之後,我們可以瞭解,經絡是生物體內溝通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網路。為什麼會說到物質?因為是有電流。所有的電流都是帶電的粒子在移動,方才形成電流。帶電的粒子一定帶有物質,所以是有物質的流動。這個實驗早在三十多年前,在法國就有一群研究經絡的人,利用放射性元素,注射在腳上膀胱經的穴位上,以及旁邊不是穴位的地方,然後利用幅射偵測器去看它的傳遞狀況。結果發現,在穴位上注射的點,沿著經絡,一路跑,可是很明顯的偵測到。不是穴位的地方,注射進去的放射性身質就在局部的地方,形成一個圓形,慢慢的擴散,速度很慢。證明物質是會沿著經絡傳遞的。
      大前年,我到澳洲去,參加一個conference,其中有一位印尼的醫生也做了相似的研究,只是他用老鼠來做。結果也是沿著經絡,傳遞比較快,沿著非經絡,傳遞比較慢。人身上通常是不願意做,注射那些東西,很容易產生副作用,對人體的健康是不好的。這個實驗通常我們是不會考慮去做,有別人做,就好了。
      能量的傳遞方面,當我們在練氣的時候,注意一下,就會發覺,當氣一來的時候,它走動的路線是會發熱。現在想手背中間的那一條線,是不是有一些溫度的變化,或者是有一點刺刺、麻麻、癢癢的感覺?那是電流和熱能混在一起。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尤其是中指特別明顯。如果用紅外線攝像儀去看的話,那一條線上的溫度會比較高。如果用克里安照像的話,就會發現在那種狀態下,會幅射出很強的能量來。事實上都有一些實驗的證據。
      它也可以傳遞信息。因為電流也好,電磁波也好,都可以攜帶信號,就像現在的廣播電台和無線電視台,就是用能量來傳遞信號。當然電流也可以傳遞信號,電話是用電壓來傳遞,也有一點點電流。因此,經絡就是生物體內溝通物質、能量、信息的網路。
      這樣的溝通有什麼意義呢?它的意義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可以使得許許多多細胞整合起起來。良好的溝通,會使得生物體的整合也很好。不溝通,就無法整合。要整合,就必需有良好的溝通。
      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會想:「神經的傳導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有經絡呢?血液循環的傳導也很好啊,為什麼要需要經絡?」血液循環的物質傳導的量很,大而且非常有效。神經也是。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經絡的存在到底是必要的,還是由於不同的文化,所得到的不同的認知。我就想從解剖學去看。結果是越看越糊塗。
      因此,我就反其道而行,就從最原始的胚胎想起。記得剛才我說的,溝通是為了整合。良好的溝通就能達到良好的整合。一個受精卵要發育成為一個胎兒,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一個受精卵細胞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細胞的時候,這個胚胎假定還要保持一個細胞時的系統,這兩個細胞絕對不能各自為政,互不往來,必需彼此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形成一個整體才行。這時候就應該有東西互通有無,或互相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能夠交換的物質,在生物裡面,通常都是離子狀態。這些離子狀態的粒子在走動的時候,就形成所謂的電流。所走的路徑一定是找那個阻力最小的路徑來走,絕對不會找那個阻力大的地方來走。阻力最小的路徑不就是經絡嗎?
      靠什麼呢?靠細胞膜上的窗口來彼此交換物質。所以這時候已經有了經絡,但是還沒有神經、血液循環系統,可是彼此之間已經開始溝通和交換了。因此, 一定有一些無形的通道。讓兩個細胞保持息息相關的交換。
      當兩個變成四個,還是要靠經絡把它們聯在一起。這時候也還沒有神經和血液循環系統。物質、能量和信息還是要透過原始的經絡來溝通。如果那一天,分裂得太厲害,突然斷裂了,四個細胞散開,各自發展,將來就變成同卵四胞胎。
      四個變八個,八個變十六個,不斷的分裂,細胞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多,多到某一個程度以後,細胞的增加是飛快的。這時候,經絡溝通的效率已經不夠用,已經沒有辦法把那麼多的細胞統整在一起,於是,就出現了分化系統。有些系統就專門負責物質的溝通,如血液循環系統;或者是信號的溝通,如神經系統。這些效率比經絡好的分化系統才開始出現。把那麼多的細胞統整在一塊。
      這樣的溝通效率比起經絡要好非常的多。以神經來說,神經一秒鐘可以傳遞幾公尺到一百多公尺,而經絡一秒鐘只能傳二、三十公分。這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當細胞急劇成長的時候,一定要有一些分工的區格。英文的differentiation譯成「分化」,其實是不好的,分工是為了合作,分化是分了以後,樣子變得很特殊。於是從低效能的經絡網路變成高效能的分化系統。為了統整那麼多的細胞,陸續出現解剖學上所看到的系統。
      到一個胎兒形成的時候,就有幾兆的細胞。那麼多的細胞還要維持在一個系統裡面,一定要有效率非常高的分化系統。但是一個胎兒一旦形成,其實不是只有特化了的分化系統,一定還有經絡系統。任何一個生物體都有這兩套系統很嚴密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那麼龐大又複雜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在現代的醫學裡面,就可以看得到這樣的認知。現代的西醫選取解剖學作為它瞭解生物體的工具。因為要解剖,要看得見,所以分化系統很自然的就成為它注意的焦點。對分化系統的剖析和瞭解,建立了現代西醫的生理學。
      可是中醫呢,分化系統也看了,經絡也知道。怎麼知道的,姑且不去問,反正是知道。但是,這個經絡網是無形的,而且彼此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要分第一條、第二條,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把分化系統一一找回和那一條經絡的相屬關係最直接最緊密。就利用分化系統的差異性作為標籤,把一個一個的經絡就貼上這個標籤,那就是心經、肝經、肺經等十二經,我們所知道的十二經就是這樣貼標籤的結果。因此,每一個經絡系統都包含經絡網路和所對應的臟腑,以及它所具備的特殊功能,生理和心理都包含在裡面。這三項構成了十二條subsystem。因此,中醫的經絡臟象學說是相當完備的。雖然仔細的程度沒有像西醫那樣的深入,但是就完備性而言,是相當的完備。
      從這樣的一個modal來看,經絡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它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就出現。沒有這樣的溝通,細胞就會零零散散,互相不能統整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效的整體。因此,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經絡的存在遠比分化系統要來得根本,而且是絕對的必要。
      在我的想像裡面,經絡就像海洋裡面的洋流,沒有任何的管線,可是就在那裡流動。洋流的流動使得整個地球的氣候有了穩定的性質。同樣的,身體如果沒有了經絡,就像海洋沒有了洋流。身體裡面好多的機能就是不穩定,有障礙。當然,影響最大的就是胚胎開始發育的時候。沒有東西去統整,胚胎細胞就會各自為政,互不往來,或相互不協調。這個胚胎發育起來一定是個怪胎。
      因此,經絡在胚胎早期的時候,非常怕外力的干擾。無論是X光或其他的放射線、藥物,一干擾到它,溝通網稍為有一些混亂,這個胚胎的發育就會有一些異常。為什麼胚胎在發育的早期那麼怕外力的干擾,原因就在這裡。經絡才剛開始,影響它一點點,將來就有不得了的影響。從一個小小的刺激,透過所謂的蝴蝶效應,後來有不可預期的發展,這就是「複雜」(complexity)。所以,科學家要模仿人體,在試管裡面培養一個胎兒,是一件極其囷難的事,有好多因素不能控制得剛剛好。
      許許多多生物的發展,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只要細胞一多,不一定要有分化系統,但一定有經絡。愈是高等生物,它的細胞實在太多了,分化系統就愈明顯。在低等生物,只要到達一定的經絡狀態,它就可以活得很好。同時,它還很能適應環境,因為經絡的可調變性很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不是只有人才有經絡,不管是植物或動物,只要是多細胞的生物,一定有經絡。這是西瓜上面的經絡。是中國大陸的祝總驤教授做出來的成果。這是活的兔子身上的經絡分布。把毛剃掉一些,再去找一個個的穴位。圖上的經絡是胃經。和人的胃經是差不多的。哈密瓜和香蕉都有經絡。
      香蕉有平面和稜線,這個陵線就是維管束通過的地方,上面都是經絡和穴位。去年上半年我重做這個實驗,發現連香蕉皮的面上也都有經絡。只要是生物體,它一定有經絡。所以經絡是普遍存在的東西,但是我們對它的瞭解卻極其有限。
      也許我們會說,當生物體一旦發育完成以後,這個經絡就不需要了。絕對不能不需要。如果沒有了經絡,是會有問題的。為什麼呢?一旦生物體發育完成了以後,經絡還是存在的。它不能退化。因為當初是由經絡來整合所有的細胞,後來由於經絡的功能不足,方才有了更高功能的分化系統出現。經絡和分化系統是要銜接在一起的。從這樣的關係來看,經絡扮演了一個仲介者的角色。相當於現在電腦裡的介面(interface)。
      我們可以這樣想,假使神經傳遞下來的信號,要傳到身上的某一些經織,產生一些運動。就拿跑步來說好了,可能每一個細胞都拉一條運動神經嗎?不可能的事。即使有,也是很浪費、很不經濟、很不明智的設計。神經末稍那怕再細,都不可能拉一條神經到每一個細胞,更何況神經末稍也是由很多的細胞所組成的。如果每一個細胞都布一條線,那麼循環系統是不是也要如法炮製,每一個細胞都拉一條血管?結果,每一個細胞旁邊都布滿了各種線,還成現在這個樣子嗎?所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信號傳到神經末稍之後,要怎麼辦?說我現在要運動了,這個指令必需要傳到每一個細胞,否則細胞就沒有辦法應變。因此,指令從神經末稍再傳下去到各個細胞就要靠經絡。為什麼要靠經絡?因為經絡本來就是胚胎開始發育時就布好了的溝通網。所以,任何的指令都是從神經末稍透過經絡再往前傳,傳到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得到了這個指令之後,才能一起運動。
      我們在劇烈運動之前,要做一些熱身動作,那就在活化我們身上相關的經絡。因為一個運動的意念傳下來之後,到了神經末稍,如果相關的經絡有些通,有些不通,則信號傳遞到相關的組織和細胞去的時候,強度就會有差異。等一下動員起來,大家的動作就會不一致。有些動作很強,有些就比較弱。於是在運動時,就容易造成拉傷。譬如說,因為一些肌肉移動三公分,另一些肌肉移動兩公分,就會拉傷。所以在做任何劇烈運動之前,做這些熱身動作,就是在活化這些經絡。
      從這個角度來看經絡,就應了《黃帝內經,經水篇》所講的:「經脈者,所以決死生,位居要津。」在那麼關鍵的地方,它一出狀況,上不通,下不達,不是就會死嗎?一個人突然掉在很冷很冷的環境中,經絡一下子上下不通,人就凍死了。就像開車的時候,突然緊急剎車,車子就熄火,是一樣的事情。所以,經絡之所以能決死生,是因為它居於如此重要的地位。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很少人因為經絡不通而死亡呢?因為經絡布滿全身各處,這條路走不通,它還有別條路可走,除非是全部經絡不通,像凍死那樣。
    
    
    
      
      
      
      
    
    
    
      
      大家看這個圖,有一個證據。在五六年前,我才想到,假定這個想法是對的話,經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物理特性。就是神經傳下來的信號,要給相關的組織和器官,產生一個動作時,它這個信號一定要遍告周知,因為細胞非常的多。信號以波動的形式傳遞,在傳的時候,信號波的前緣應該是往外擴張。在這種往外擴張的情形下,沿著經絡走,就要跑快一點,往前突出去。就相當於一個排面,中間的人走得快一點,中間就往前突出嘛。
      反過來講,細胞碰到刺的東西、熱的東西、癢的東西,這個信號要往上傳,傳到神經末稍,再傳到中樞神經,起一個反應,再傳回來。從細胞到神經末稍,這些信號就需要聚攏過來,匯聚在神經末稍。因此,沿著經絡傳時,要慢一點,旁邊的要快一點,才會越來越聚攏。也就是波的形狀是中間凹一點。我去查我在一九九三年曾經指導過的博士論文上的實驗數據,就得到這些數據。大概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有這樣的特性。有這個特性的意思就表示這是在中間,扮演仲介的角色。一個生物體從出生到老死,經絡都存在。
      經絡有許多有趣的性質。第一,它的溝通的功能多,可以溝通物質、能量和信息。有如一個表演團體裡面有一個人多才多藝,什麼角色都可以扮演,所以常常有事情要做。很自然的會找到他,他也很自然的會去演那些角色。
      第二,仲介的角色,上下的溝通都要靠他,非他莫屬。
      第三,從一開始,就沒有特定的組織,也沒有特定的造型。很像海洋的洋流,沒有管子也照樣流動。也不像神經,神經不僅是管子,還是雙套管。為什麼神經是雙套管,血管是單套管呢?因為他們有特殊的任務,所以需要特殊的造形一旦任務特殊,造型特殊,就不可能輕易改變。從事那個行業太久之後,再轉行,一定失敗,是一樣的道理。神經這一套東西要用一輩子,血管又何嘗不是?雖然血管有細胞的代謝,神經細胞就沒有這種替換的過程,但是它們都太特殊化了。唯獨經絡始終都沒有特殊的造型,因此,它就成為生物體內最可調的網路。什麼角色都可以演,大小變來變去,可以適用在任何情況。所以經絡粗是絕對的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面,只是大概在那個位子的附近。穴位也是會漂動的,不是絕對不動的。
      看懂了這個特色,從系統控制的觀點來看,用經絡來做調變和控制,是最恰當的手段。中國古人怎麼會知道這個經絡,我們不清楚,不過很令人佩服的是古人選擇了經絡作為身體的調節網路。這個調節網路就是針灸的基礎。穴位是什麼呢?穴位是經絡網路浮現在我們身體表皮的窗口,是網路的終端點。這個浮現在皮膚上的終端點使得身體絕對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透過這些穴位,和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在這樣的互動之下,我們才可能保持對環境的互動和應變,也才可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古人就在這些窗口上,利用札針、艾灸、推拿、按摩、刮痧等辦法,來影響經絡網的溝通狀況。當溝通狀況變好了,身體的狀況也就變好了。
      我們練氣功就是利用我們的意念、肢體的動作,或是調息,把身上經絡的網路做調整。這樣的調整可以使得全身的經絡氣脈變成很好的溝通狀態,健康也就隨是得以保持在良好的地步。這些都是過去的中國人把經絡運用在臨床上作為治療、調整和養生的路徑
      一直到了一九五三年,德國的Reinhold Voll醫生才拿經絡作為診斷之用因為經絡是一個可調的網路,這個網路有一個特性,就是非常的不安定。不安定也就是很靈敏。所以有任何風吹草動,不管是內在發生的,或是外在影響的,都可以導致身體的經絡立即產生變化,透過適的測量,瞭解經絡電性的變化,就可以瞭解我們的身體到底朝那個方向改變。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拿經絡系統作為診斷之用。也使得經絡過去定性的應用,變成定量的診斷。用儀器和客觀的方法,又有數據的顯示,來呈現身體經絡的變化,作為臨床的診斷,在歷史上是一個創舉。下一次,就來講這個穴道電檢法。
      剛才講到精專營氣,陰升陽降,有一個現象,到現在我始終都不解它的原理何在。但是這個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實驗中看到。我們說,它是陰升陽降,唯獨在女性生理期時,正好一百八十度的反轉。什麼道理,我不知道。生理期過了之後,又回復正常。有很多女性在這個倒轉的階段會覺得很痛苦,原因就是她的經脈逆轉。如果她的身體適應性好,就不以為苦。可是,現代的人生活很不規律,她就會很痛苦,好像要死掉一樣。
      換個角度來說,這種現象正說明了女性的經絡比男性的經絡更具有柔性,更可調,可調的幅度非常的大。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搞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倒轉,不過就是有這種現象。許多練氣功的人可以判斷身旁的女性是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其實他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他把自己身上經脈的方向性和那位女性身上的經脈方向性對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她處在那一種狀態。
      從對經絡的研究裡面,我發現它其實有蠻多精彩的東西。這些精彩的東西再再都顯示我們的古人極其有智慧,相形之下,我們是退化了,老了。到底我們這個時代是進步呢?抑或是退步呢?我承認我自己是退步了。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316
    
    

上一篇:(十三)血、津、液下一篇:(十五)經絡的應用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