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 正在阅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辨證論治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2年11月29日
    
    
    
      上一次我們講完了單一證候產生多種症狀,也舉了例子來作說明。這些證候群對於症狀如何作分類呢?分類之後,怎麼知道是那一個「藏」出了問題。這個「藏」包含了臟象和臟器。在症狀上屬於某個類型的,就歸類成某個藏。在《黃帝內經》裡面一共分為五藏:
    (一) 肝經:怒、脅滿、脅痛、眩暈、麻木、震顫、中風、痙厥、筋攣、抽搐、頭痛、積聚、眼睛
      
    容易生氣、發怒,中醫認為和肝經有關係。發怒的時候,人體會像旋風一樣的從肝藏裡面把原先貯存的能量(肝醣)搬出來用。常常發怒,肝來不及休息恢復,時間久了,肝就受傷了,所以中醫說「怒傷肝」。脅就是身體肋骨的兩側,滿是脹滿的意思。胸肋兩側脹脹的,有時候會痛痛的。有時候有眩暈,人會暈暈的。手足身體有一些麻木的感覺。肝氣不上升,到不了頭部,就會有頭暈的現象。還有手足的麻木、顫抖。當肝氣一下子往上衝,把頭部的血管衝破了,就形成了「中風」。痙厥就像中風那樣整個人僵硬緊崩。筋攣、抽搐都是局部的抽筋。積聚就是身體裡面有一些東西或水分塞在那裡,或者有硬塊。由於肝經通過眼睛,當肝經的功能不好,氣上不來的時候,眼睛就會看不清楚。凡有這些現象,都是屬於肝經方面的症狀。也就是說在辨證論治的時候,看到這些症狀,就應該想到「證」是和肝經有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人很容易生氣,或者是很容易抽筋,或者在走路的時候很容易扭到腳,就應該想到是和肝經有關係。肝經其實包括了膽在內。正確的說法是肝膽經。
    (二) 心經:心煩、失眠、健忘、多夢、驚悸、 怔忡、癲狂、昏迷、面色、汗、---
      如果一個人很容易煩燥,睡不著覺,或不好睡,都是心經的範圍。我說過,中醫的「心」不單指心臟,也包括大腦和思想。這是當年西方醫學傳來時,日本人率先翻譯時,只對應了心臟,忽略了頭腦的緣故。失眠就是和大腦的功能失調有關係。健忘也是和大腦有關。因為生命的心智是以大腦為總部。失眠和健忘多半和心經有關,不一定是心臟的問題。多夢代表這個人的心智不安穩,或有很多事情要待處理。驚悸是有一些驚嚇,心跳加快。怔忡是心頭慌慌的,心跳得很厲害,隔著衣服都可以看到心在跳。癲狂、昏迷,不用解說。臉色和心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受驚嚇就會臉色蒼白,或者高血壓時,臉色發紅,一高興也會喜形於色。所以臉可以直接反應心的狀態。像是嚇出一身冷汗,緊張時會全身發熱,額頭上滴出汗珠,一個人心不在焉的時候,皮膚的代謝功能隨之發生改變。都表示容易出汗是和心經有關係。心經和汗的關係是中醫裡一個很明確的觀念。
    (三) 脾經:食慾、噁心、嘔吐、吞酸、噯氣、嘈雜、無力、消瘦、胃脘痛、泄瀉、腹脹、呃逆、吐血、便血、口唇、---
      脾經包括脾胃,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功能。食慾好不好,噁心反胃想吐,或者吐酸水,噯氣、嘈雜、無力、消瘦都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人得不到能量的供應,而沒有力氣,也日漸消瘦下來。胃脘是胸骨正中央下方有一個像鳩尾的地方,再稍下一點就是。呃逆就是吃過飯之後,不斷的向上嗝氣。泄瀉就是拉肚子。腹脤、呃逆、吐血、便血、口唇也就是嘴吧部位的異常狀態,像是口臭之類,都是和脾胃經有關的症狀。有些人口腔容易潰糷,就是和脾胃經有關係。有時候會有一股酸水湧上來,叫吞酸,也是和胃有關係。一般人比較難瞭解脾胃的症狀。
    四) 肺經:呼吸、咳嗽、喘息、胸悶、胸痛、咳血、失音、鼻、喉、皮毛
      跟肺經有關的症狀是呼吸、咳嗽、喘息、胸悶、胸痛、咳血、失音、鼻、喉、皮毛。咳血和吐血不一樣,是咳出來的,不是從胃裡面吐出來的。失音和喉嚨的聲帶有關。失音是因為聲帶的組織變鬆、變軟、或者變厚,沒有辦法和氣流產生共振。聲音的產生是喉嚨的聲帶產生振動,發出聲音。振動出來的聲音是相當簡單的。由於口腔裡面的舌頭、牙齒、嘴唇、鼻腔等部位不斷的改變形狀,把原始聲音中的某些頻率加以強化,某些頻率就加以壓抑,出來的聲音就有了各種頻率上的變化,形成各種聲音。當人感冒鼻塞的時候,共鳴腔發生改變,發出來的聲音就跟著改變。感冒的時候喉嚨的聲帶會變得厚一點,它的共振頻率下降一點,聽起來就不一樣了。有時候要叫一個在遠方的人,聲帶就拉得緊緊的,共鳴的頻率就升高,聲音就很尖銳。原始的聲音,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氣體流過,聲帶就在那裡振動,這種聲音我們稱之為「素音」。經過口腔有選擇性的強化和壓抑,方才是我們所熟悉的「聲音」。因此,氣管只是提供氣流而已,不能發出聲音,要靠聲帶和聲帶才會有聲音。失音是聲帶和其他口腔部位不能振動。所以失音的時候一定是呼吸道有了問題,也就是肺經有了問題。通常就是要去掉一些多餘的水分。
      肺主皮毛。你看皮膚、毛髮不正常,都和肺有關係。因為呼吸可以幫助微血管的循環。表皮的小血管非常多,天氣一冷,它就收縮,一收縮,就很容易壓抑到肺,所以會咳嗽。因此,表皮是直接影響到肺。表皮循環好,皮膚、毛髮都會比較亮麗,比較有光澤。所以從人家的皮膚、毛髮可以看到他的肺功能。
    (五) 腎經:生長發育、生殖、水腫、淋症、窿閉、遺精、遺尿、陽痿、早泄、腰痛、兩耳、二陰、---
      
    生長的好不好,和腎經有直接的關係。在五行中,主張「腎主骨」,腎經掌控骨髓的代謝,骨頭長得好不好,又和生長有關。因為骨髓是造血的地方。
      會不會有水腫,是和腎臟的利尿功能有關係。淋症是排尿排不乾淨。窿閉就是不通,近似於西醫裡所說男人的攝護腺肥大,女人因膀胱發炎而有排尿上的困難。遺精、遺尿、陽萎、早洩、眼痛都和腎經有關。耳朵的聽力減退時,一定要補腎。因為「腎開竅於耳」。
      在《黃帝內經》裡先作這樣五大類的分法,當你看到某些症狀的時候,就要想到這和那個系統(藏)有關。
      前面講的是單藏相所涵蓋的多症狀,也就是單一的證候所對應的單一症候群,裡面包含了好多個症狀。一個大F對應一個大S。一個大S裡面有許多小s。現在講的是多證候和所對應產生的多症候群。F多,S也多,s就更多。F1對應於S1,F2對應於S2。S1, S2----每一個S裡面都是一堆的症狀。 現在同時好多個症候群出現,稱之為「合併症候群」。在藏方面也就成為複合證候。
    
    
    
      在臨床上常會碰到這種複離的情形。看以下這個例子。在證候上是「脾虛氣弱」和「心血虛衰」。同時在脾經和心經出現證候。它的症狀是什麼呢?在脾虛
    
    
    方面的症狀是「氣短、食少、體倦、自汗、盜汗、崩漏下血、脈遲細弱。」氣短,就是氣不足,呼吸短促,是氣不足的現象。盜汗是晚上睡覺時會流汗。出汗一方面是脾經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心經的問題。崩漏就是下血不止。因為脾經的功用是統率身上的血液。不能統率了,身上的血和水液就會到處亂流。動手術時最怕碰到脾氣虛弱的病人,開刀後往往會發生血崩的現象。脈也是沒力氣、跳不動,變得細細的,隔很久,有力氣了方才跳一下。這是脾氣虛弱的現象。這是指脾的功能不足,造成氣的衰弱。
      第二個證候是心血虛衰。它的症狀是面色不華,臉色和心經有密切的關係心經不好,臉色自然就不會有光澤。會眩暈,通常是由於頭頂的供血不足所導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都和血有密切的關係。這些都是屬於心經的症狀,都是功能不足的緣故。從這些症狀就可以看出是「心血虛」的緣故。舌質淡而無力,舌質有一點淡白,就是血不足的緣故。這些症狀合起來就叫心血虛衰。上面的脾氣虛弱和剛剛所講的「心血虛衰」。
      脾氣虛弱是F1,心血虛衰是F2。F1包含了一大堆的症狀s,這些症狀構成一個症狀集S1。F2`也是一樣。我之所以這樣講,不像一般上中醫課那樣的唸過去,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學著去做分類。中醫其實是要做這一件事情。只傳統的中醫教育通常不會強調這種系統的分類訓練。就要看個人的天份。有的中醫在行醫一段時間之後,在他的內心裡面就會自動的分類。現在大家從一開始就強迫自己慢慢習慣這樣的分類法,將來學東西就可以執簡馭繁,可以很快的掌握到要點。要學會從症狀裡先分類,看它是和那一條經絡相關。然後再來判斷證候。
      有了證候,就可以下治療的法則。在脾的部分,由於脾弱,所以要健脾;氣虛就需要補氣。不是隨便開藥方的,是要根據「證候」來下方子。心血虛就要補血養心。能夠健脾益氣、補血養心的藥方就是歸脾湯。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四味藥,都是補脾益氣很好的藥。脾胃問題都會影響到消化,身體後天能量的來源要靠飲食,腸胃道一定要好。當脾經太虛弱的時候,連東西都吃不進去,就沒有辦法恢復體力,所以要加上木香、紅棗、生薑來調和脾胃。木香主要是用來活化胃的機能。生薑、紅棗主要是調和,讓消化器官的工作持續力可以長久一點。
      補心血的藥有遠志、茯神、酸棗仁、龍眼肉、當歸。當歸補血,大家都已經很熟悉。遠志、茯神、酸棗仁都是養心安神很好的藥,可以讓你的血液循環比較安穩,比較柔潤,比較能夠深入,可以把身上所欠缺的東西補起來。
      如果能用這樣的一套方式來看症狀,症狀再多,只是稍為花一點時間先作分類,根據前面的五臟來作分類。分類對了,所下的論證也就對了。證候的判斷對,所下的治療法則也就不會偏離。接下來才是決定要用什麼樣的藥來達成治療的理想。這就要靠經驗了。
      如果不記得,經驗不夠,也不是問題。以現代的電腦科技來說,可以事先把各種症狀、證候和藥性藥名都整理好,輸入資料庫。診病時,只要把症狀輸入,就可以大致找出對應的證候。再找所需要的藥,就容易多了。例如要找補血的藥,就把所有補血的藥叫出來,看看各味藥是補什麼,來決定要用什麼藥。
      現代的醫生比起從前來,的確是方便的多,照理講,應該看得比從前好才對。可是並不如此。是因為這些辨證論治的架構幾乎都被忘掉了。
      剛才是二個證,現在來看三個證。
    
    
    
    第一個證是沖任虛寒,瘀血內阻。第二個證是脾不統血,沖任不固。第三個證是陰虛內熱。這個人的身體更加嚴重。
      什麼叫做「沖任虛寒,瘀血內阻」呢?臨床的症狀是「下腹寒冷、脈急不舒、月經後錯或經閉,久不受孕,崩漏下血,脈遲細弱。」崩漏下血是說,身上堵住的東西太多了,整個下腹腔的循環不好,脾經跟著也會不好,於是就會有大量出血的現象。這是婦科的症狀,稱之為「沖任虛寒」。沖脈和任脈虛寒。
      至於經閉或月經後錯,通常都是不通,一定是有東西堵在那裡,久久不能疏通。是為瘀血內阻。
      第二個證候脾不統血,沖任不固。症狀是月經來的時候,血液的量很多,或者是淋漓不止。排尿時好像收不了口似的。那就是下腹腔無力,會出現脾不統血,沖脈和任脈都不夠強健、沒有活力的現象。任脈在肚子中央,沖脈在腹腔。中醫婦科詮釋每個月的月經是「沖任盈而帶下」。意思就是說沖脈和任脈每個月都會充盈一次,生理期會自動的來。現在沖任不盈,出了問題,就會有症狀。
      陰虛內熱的症狀是午後發熱、掌心煩熱,唇舌乾燥。午後發熱是說每天到了下午的時候,會微微的發熱。我們曉得身體的規律是早上陽氣越來越盛,到正午為最盛。過了正午就開始慢慢的下降,陰面的東西越來越強,陽面的東西就慢慢的減弱。早晨上升是往外發,過了正午,就要往內收歛。如果這個收歛的功能不好,到了下午,陽氣還是太重,往外散發的功能還是太強。換而言之,就是身上所儲存的能量還一直被搬出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午後發熱的現象。所以午後發熱是陰虛的現象。小孩子常有這種現象。有些人在某個階段總是到了下午幾點鐘身上就開始發熱,體溫微微上升,又不是很高。這就是陰虛。陰面的機能不好。
      掌心煩熱是說手掌心有一點熱。這也是陰虛。身體裡面的熱要透出來,當然是要透過血液的循環,在手掌心散發出來。這種情形叫「唇舌乾燥」。本來應該要收歛的,水分不會蒸發得很厲害。可是由於到了下午,身上的陽熱還很多,蒸發得很厲害,嘴唇乾燥,需要不斷的喝水。這就是陰虛內熱。陰虛一定內熱,因為陰面自制的、收歛的機能不好,裡面散熱的機能也就跟著不好。表皮散熱也許還好。
      大家看看有這麼多的症狀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的身上,第一步就是把症狀做個大概的分類。那個症狀和那一個藏(類別)有關,需要一一去對應。反正也不多,不會太麻煩。分類之後,再來看它是虛還是實,是陰證還是陽證,是血還是氣。大概就可以辨證。有了證候之後,再來下治療的原則。
      沖任虛寒會冷。如果你的手敏感的話,可以去摸摸患者身上,看看那個部位的溫度是高還是低,是冰冷的,還是燙燙的。沖任虛寒證的治則就是溫經散寒、活血去瘀。同時還要注意一件事,因為為它的冷是在下半身,因此在用藥的時候還要注意到藥力必需要往下半身帶。
      要把寒氣散掉就要用加溫的方式。加溫就是把能量帶到那個地方去,或者是把那個地方局部的能量激發出來。活血去瘀也很重要。這就相當於通道有了障礙,東西就送不過去,必需要把這些障礙,也就是瘀血,清除掉。
      脾不統血就需要補脾氣,益氣和胃。因為後天的營養物質和氣都要靠胃來吸收。把胃搞壞掉了之後,對身體的影響很大。陰虛內熱就需要涼血養陰。涼血是治標,養陰才是治本。
      溫經通絡的藥有那些呢?吳茱萸是很熱的藥,通常是用一錢左右。有一陣子我青到三錢,吃下去後,就覺得身上燥熱,溫經的效果很好。用吳茱萸還有一個道理,因為它可以把藥力帶到下半身。對腎經的氣有激發的作用。用來治因腎氣不足所產生的水腫。它會走腎經,對下腹腔有一定的作用。有一種藥叫山茱萸。是補腎用的藥。吳茱萸是溫經去濕的藥。桂枝是很常用的好藥,可以用到三錢,四錢五錢也常用。用桂枝之後,對於那些氣比較旺盛的人來說,可以發覺有東西在皮下流竄。當歸,已經說過了,有養血、活血的作用。所謂「活血」,就是說「不會讓血液凝聚在一塊,各自走自己的路。」會使得血液走起來很順暢。有時候在身體的水道裡面很容易有一些拉雜的東西,這些拉雜的東西如果結成一大塊,就很容易堵住比較小的溝渠水道裡面。如果把這些汙塊打碎之後,就很容易通過。當歸就有這種撃破和通透的效應。我們身上的紅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各式各樣的東西,往往容易聚成一塊,跟隨血液流走,走到某個地方,走不動了,就會堵在身上的某個地方。當歸可以讓這些結塊和堵塞的東西破碎。因為當歸是有揮發性的藥,因而有這種特性。
      川芎是非常好的行氣藥。也是有揮發性的特質。可以走遍全身。溫經通絡藥還不能調理的部分,川芎就是很好的幫手,在作全身調氣的時候,川芎是很好的藥。但是不能用得太多,用得太多,會有一些亢奮,通常是用到一錢半,最多用到兩錢。
      這些都是一些讓人亢奮的藥,必需要有一些緩和的藥,芍藥就是用來作為收斂、緩衝、調節的藥,讓這付藥的作用能夠中規中矩。
      在溫經湯裡面,還有一些補脾的藥,就是黨參、甘草、半夏和生薑。半夏可以去濕。當人氣不足的時候,身上很多地方的水分也就呆呆的停在那裡,半夏可以去掉這些呆滯的水分。也可以降逆,可以讓氣往下降。現在是針對下腹腔的毛病,所以要把氣往下引。黨參是補中氣,雖然沒有太強的上升之氣,可是畢竟氣是要用來推動全身的血脈,所以要用半夏來補黨參行氣的不足。生薑能溫胃散寒,保護脾胃的。
      至於「陰虛內熱」,陰是一種緩和、緩沖的東西。什麼東西可以有這種作用呢?凡是膠質性的東西就有這樣的作用。如果一個人身體裡面的物質都是揮發性的,都是很活躍的,這個人一定很亢奮。要把一堆沙凝聚起來,變成一塊很硬的混凝土,就要加上水和水泥。水泥在製作的時候就添加了一些黏土,加了水之後,就會膠質化,可以把沙子粘起來成硬硬的一塊。因此,凡是有一點膠質化的東西都可以讓身上的物質安定下來,也就是一般中醫所說的「滋陰」的作用。像果凍、蛋糕、雞皮、豬皮、秋葵等都是有滋陰的作用。有的人看到秋葵一咬開來,會流出一些黏黏的、稠稠的液體,以為是鼻涕。其實鼻涕本身也因是稠黏的,所以也有緩和的作用。只是沒有去理他。從前鄉下的小孩子常常掛著兩條黃黃、長長的鼻涕。進進出出的,講話時不時的把它吸回去。現在衛生習慣改善了很多,已經很少看見這兩條龍了。凡是膠質性的東西都有這種緩衝的作用。
      用物理的行話來說,就是它的黏滯係數比較大,可以一下子就起反應。太多又不行。太多了之後,人就會昏沉。在中藥裡,阿膠是這方面最有名的藥。阿膠是山東阿縣用當地的井水來熬驢皮所得的膠。豬皮也不錯。很多人怕骨質疏鬆,怕身體的鈣質流失。不是大量的補充鈣,而是要吃一點膠質的食物,把鈣質膠黏起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豬皮買回來,熬一鍋,熬到透透的,吃了之後,就可以把鈣質留住,所以是很好的補充鈣質的食物。熬大骨頭湯也是可以,熬到後來,就有不少的膠質熬出來。這些食物對婦女來說,是很好的。
      阿膠也有安胎的作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阿膠也可以治咳嗽,特別是那種喉嚨很癢所引起的咳嗽,有些人就是會因喉嚨癢過一陣子就咳一聲,也不是咳得很厲害,就是那麼一兩聲。那也是肺陰虛的現象,需要用阿膠來滋陰。阿膠很好用,可是很多人不太會用。只是對吃素的人來說,阿膠是葷食,不能吃,很麻煩而已。
      丹皮是牡丹花枝幹上的樹皮,可用來去熱。是去骨熱、內熱很好的藥。在六味地黃丸裡就用到丹皮。因為六味地黃丸是用來補腎,腎一補,骨頭表面的那一層骨膜會稍微溫度上升,於是就用丹皮來去這一層熱。
      麥冬也有一些膠質,所以它有滋陰、滋潤的作用。春夏時常用,入秋冬之後,就比較少用。因為入秋之後,天氣變冷,身上的水分不可以散得太厲害。也不能積得太厲害,也就是不能吃太多膠質性的東西,讓全身積水,加上天氣又冷,整個人就會非常不舒服。
      養血要靠丹皮,滋陰養陰是靠阿膠和麥冬。麥冬稍為涼一點,阿膠比較溫和。如果你懂得用它,阿膠是很好的藥。滋陰是在保持水分,但是又不能太濕。也不能太乾。水是身上儲存熱能的主要工具,太少水,就很容易著涼。瘦子通常怕冷,原因就是水分太少,儲存熱能的能力不夠。冬天所有的氣都比較收斂,很容易產生水分。所以不能多用滋潤的藥。到了入冬,皮膚和毛孔都收斂起來,吃太多的水,就會增加腎的利尿工作量。天氣一冷,多喝一杯水,就要多上廁所好幾次。阿膠可以涵水。大家都知道,醬比水不容易乾。阿膠就是像醬一樣。
      這是中醫裡面常精彩的地方,陰和陽只要拿捏得好,就有很高妙的效果。好比開車,陽就相當於油門,陰就相當於煞車。開車開得好的人就是把油門和煞車的調節做得出神入化。有些人就沒辦法。有時候,油門踩得太多,有的時候,煞南又踩死了。以致把車子開得東倒西歪。坐在這種人開的車是莫大的痛苦。真正會開車的人是把車子開得如行雲流水。一個人有沒有這種生命的感覺,可以讓他去開車。有時候人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流露他的知覺。
      以上是辯證的部分。大家要記得,我現在講的是一大堆症狀裡去做歸納整理,變成症候群。這時候就根據剛才那個《黃帝內經》的五藏來做歸類。一歸類之後,然後我們就來看看是實證還是虛證,是血的問題還是氣的問題。所以你要去弄清楚,第一步先做這個分類,這一分類以後,然後就可以找到這個證候。這個證候是看不見的,是你要去推想的。這個工作就叫做辨證。大家一定要學會如何辨證。
      這個學會了,中醫的辨證論治的第一步就成功了。這一步成功,後面就容易多了。懂得辨證,然後就根據這個證候來治療,不是根據這些個症候群來治療。這個和西醫在這一點就是截然的不同。中醫是在這個證候集,就是藏變量裡面去下治療的法則,所以中醫就把很多症狀歸類成一個證候集,針對這個證候集來處理,處理了以後,他的症狀自動地就會消失。懂嗎?這是中醫執簡馭繁的第一步就是要化繁為簡。如果這一步做得成功,你就懂得了中醫的精髓。這是很高明的一個見地。
      好,所以我要給你們一個作業。你們要去分類,幾個人一組,去找中醫裡面到底有多少種這個證候。反正就是五藏,分成5組。每一個藏去找所有的中醫裡面你找得到的辨證的名稱,以及它所對應的症狀,去找一找。懂嗎?你們有幾位同學?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有五臟不是嗎?你就肝、心、脾、肺、腎每組做一個。然後就去找肝經有些什麼證,證明的證,你就把它列下來。那麼每一個證後面有些什麼症狀,把它寫下來。一組做一個。到學期末我想找一個時間讓你們上台講。你做自己的那一個,你要講別人的那一個。所以換句話說你不能只看自己的。懂嗎?做自己的、講別人的。聽不懂?比如說你做的是肝經,你要去選擇另外一個人的題目,比方說腎經,你要講。別人也要選擇你做的。這樣的話你才會跨出去,否則你只是瞭解自己那個。你那一組裡面,比如說有三個人,一個人要講別人的,其他兩個人我要隨便問。問你們一起研究的、整理的筆記。三個人都要熟稔才行。不要說一個人負責整理,其他兩個人負責key in。這樣不可以。因為有些人是主張分工,可是分工到這個地步,那就已經不是中醫了。懂了沒?好,你們自己分組,有幾個人?15人。怎麼這麼剛好?就這樣分成五組。你們去找相關的資料。你找得到的所有的書,去把它整理起來。比如肝經裡面有哪些證、哪些證、哪些證,一一列起來。到了學期末做好以後,整理起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張這個表,將來所有你看到的疾病,你就可以拿這個來對應就可以了。甚至於可以把它的描述標準化。你把它放到電腦裡面就變成電腦裡面的expert system,你看到了症狀就輸入到電腦裡面,電腦就告訴你說它是屬於哪一個經,是屬於陽虛?還是陰虛?還是血虛?還是氣虛?一對就可以對得出來。休息一下。
    隨機調節法
    
    
    
      下面要來看治療方法是怎麼找出來的。在臨床上,是用什麼樣的東西去治療身體,用什麼方法。有幾個方式。第一個是「隨機調節法」。在上古時代,人類對人體,對動植物的性能不太瞭解。動植物對人體有什麼具體的影響,也搞不太清楚。於是就可能隨便亂試。稱之為「隨機調節法」。
      這個方法是說「逐一嘗試藥物,以建立輸出(人體反應)和輸入(藥物)的關係。」例如發現吃某種東西,可以使得精神變好,於是就知道有提神的作用。也有一些東西吃下去之後,肚子會痛,或者是皮膚會起疹子,會出一些過敏的現象。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經驗的累積,才有相當豐富的知識。很多民族對於食物和醫藥的認識都是這麼來的。
      在《山海經修悟訓》裡面說:「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當止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是《山海經》上寫的。就是說早期的神農,神農不一定是指的一個人,也許是這一類型的人。他常常都要去嚐各種東西,你看採草藥的人也很常有這個習慣,採一點東西拿來放在嘴巴裡面咬咬看,感覺一下。神農嚐很多很多東西,看看自己的身體是什麼反應,然後來瞭解這個東西有用還是沒有用,有毒還是無毒,當然在這個摸索的過程裡面,就會碰到很多很多有毒的東西。譬如說在山林野地裡面,有些東西不能隨便去碰它,一碰以後皮膚立刻紅腫,甚至於起水泡,尤其有些植物長的刺刺毛毛的,就是有許多毒刺,有時候那個毒性非常的強,你想像不到的。野生的動物都是一代教一代,都知道有些東西牠根本不去吃的。所以當人類沒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就去觀察動物的行為。去看看有什麼東西是動物不會去碰的,那就不要去碰。有些東西是動物非常喜歡的碰的,那就一定是好東西。像有名的雲南白藥據說就是長期觀察猴子的行為而得來的。在這個觀察和收集的過程中,就會碰到很多錯誤的試驗。
      平常我們也常有這種嘗試錯誤的事情。有些人到了某個年紀之後,比較寒涼的食物就不能吃,一吃,就不舒服。小孩子也有這種現象,有些東西就是不能吃。尤其是剛出生的孩子,不可以給他吃肉湯。因為他的腸胃根本不會消化這些東西。
      平常我們總以為神農是用嘴吧去嘗各種東西,其實才不是呢。真正有感覺的人一看就知道,不必用嘴吧。我希望大家都能有這種本事。不是要把大家訓練成神農氏,而是至少要有一些知覺。那是生命的本能,只不過現在有一些退化了。練功練到差不多的時候,去看一株不認識的植物,而旁邊的人要有人認識,或者有參考書。看看那個植物對你的身體有沒有影響。這種試驗做多了之後,就可以發現有些植物對人體的影響真的非常明顯。
      去感覺的時候不要事先預設這個植物一定會有熱、酸、麻、脹等感覺。或者把眼睛蒙起來,在前面擺一盆植物。負責擺植物的人最好不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受測驗的人是看不見的。這種情形就叫雙盲測驗(double blind test)。當你的知覺變好的時候,就可以感覺到那棵植物的性味。也許有人會說「眼睛是看不見了,可是鼻子還可以聞到氣味啊。」有這種顧慮時,不妨改用植物的照片,就聞不到氣味了。
      你會發現有些人就是有這種敏感的知覺。他就是可以感覺到植物的性味。神農嚐百草究竟是怎麼嚐啊?最初淺的辨法就是用口去吃吃看。其實聞一聞,摸一摸都可以有感覺。更高明的人只要看一看就可以有感覺。你去試試看,就會知道神農就是這種感知能力比較強的人。在歷史圖畫裡,常把神農畫成頭頂有兩個峰起,穿一件蓑衣,像個農夫的樣子。其實不一定,從前的人穿的方式都差不多。
      我們平常有沒有這種行為呢?有啊!去買一個西瓜,要看它的大小、形狀、顏色、光澤。甚至開一個小小的三角形洞口,讓你看裡面的囊肉顏色。有很多人在買西瓜時,會去拍一拍,聽聽聲音。那是要非常有經驗才行,否則拍爛了也不知道個所以然。在小時候要涉水過河時,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就丟一顆石子去測試,聽聽石子掉落水裡的聲音,就可以分辨河水的深淺。聲音低,表示河水深。聲音高,表示河水淺。我小時候也跟著人家一樣的丟石子,丟了好多石子,還是搞不清楚河水是深還是淺。後來等到學物理之後,才知道根本不需要丟石頭,用看的就可以看出來了。河水深,顏色一定深;河水淺,顏色一定淺。看水面的波紋也可以判別深淺。水面波紋很密的,一定是淺水。浪波一定是下沉,再上來。如果它很淺的話,下沉到某個地方又反彈回來了,所以很密。如果很深的話,下沉到很深的地方去,不會一下子就反彈回來,所以波紋的間距就會很長。到海邊去看海浪,在離岸遠方的海浪,叫做「湧」,一個上下要隔好長的時間和距離,表示海很深。愈到海岸邊,由於海底變淺,海浪就變得很密集。為什麼遠處的海浪沒有白色的浪花?到了岸邊才會形成白浪?那是因為越淺的地方,波浪前進的速度越慢;越深的地方,波浪就跑得越快。所以出現「後浪推前浪」。前面的浪跑得慢,後面的浪跑得快,後浪就翻過前浪,形成白浪。在深的地方由於每一個浪的前進速度都一樣,於是只見起伏,不見浪花。造成前浪速度慢的原因是地形所造成的阻力,海越來越淺,阻力也就越來越大。海浪前進的能量會越來越減少,速度也就慢下來。後面的浪速度快,就會趕過前浪,形成像沖浪時的那種高浪和浪花。所以看波紋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丟石頭。
      因為平常人的耳朵是很少訓練的,只有盲人的耳朵才比較靈敏些。平常人由於眼睛用得太多了,耳朵就荒廢了。我曾經好幾次很神氣的丟石子來測水深。可是怎麼都不行。
      拍西瓜也是一樣的問題。拍得聲音,有時候也是不準的。拍西瓜的目的不是要拍出它的大小,而是要知道它的品質。影響品質的因素太多了,很難用聲音來做判斷。因為聲音是由大小和形狀來決定,所以不太準。可是大家都有這個拍西瓜的動作,好像不做會被人看不起似的。我用拍的來測西瓜甜不甜,是不準的。反而用看的,還比較準。像桌上的柳丁,一看就知道它的品質。皮是粗粗的,一定是皮厚。看上去皮光光滑滑的,一定是水分比較多的。如果是皮是凹凸不平,當然是皮厚的表徵。當然也可以說是品種的不同,但是一看就知道。也有人看柳丁後面那個圈圈,也是一種辦法。每一個人說的,都是針對一部分而言。
      買水果其實就是一個黑箱。你要去瞭解這個黑箱的組成和運作。當然要有輸入和輸出。拍拍看,聽聽它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它的是輸出。藉由它的聲音來判斷他是好還是壞。有些東西拍起來很實在,有些東西拍起來就很鬆洞。以前我種白蘿蔔,拍起來就可以聽出它是中空,還是實心。這種辨識還比較容易,因為是空間的問題。可是要拍出這根蘿蔔甜不甜,那就很難了。
      光是買個水果就是件不容易的事。買柳丁、橘子,要看皮的光澤、顏色,可以很準。有一種橘子最沒有人買,但是最好吃,叫做「火頭柑」。是太陽曬得最厲害的橘子。它的皮被太陽曬得有一些焦褐色,賣相非常的不好,但是最好吃的,甜度夠,水分多,果肉長得晶瑩剔透。我每次看到有這種火頭柑,總是大買特買,很難得碰到。可是很多不識貨的人不會買。果農通常都是留著自己吃的,皮薄、肉多、汁甜。這只有我這種山林野地長大的人才會識貨。
      這種黑箱法是要憑經驗的。經驗次數多了,自然就會有心得。可是有些人在頭一次有了經驗之後,就牢牢的記著,有些印象卻又放不下,於是當他去知覺第二次的時候,會把第一次的經驗直接引申過來,拿來對比。那樣的話,他的感覺會有很大的扭曲。我一定要大家學會把前面那個感覺放下,再去做第二個實驗,才不會被前面那個感覺干擾到。那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學了一點點氣功之後,就去幫人家治病,那時他又沒學會放掉,於是就會把前面那個病人的訊號帶給第二個人的身上,再加上你自己本身又沒有辦法把那些訊號清掉,就相當於磁片前面的資料沒有洗掉,後面的資料又存上去,但是現在的電腦設計是自動的會把前面的資料洗掉,再儲存上去。你又沒有這種本事,於是在前面的資料沒有洗掉,又不斷的堆積新的資料,終會堆得亂七八糟,你也就身體出狀況了。通常是要修練到「空」的境界,能夠隨時可以空得下來,就相當於要儲存之前,先清理掉前面的資料。要做到這一點,再去感覺,才不會混亂。這要慢慢的來,急不得。
      買水果這件事對一般人而言,是隨機的。它有缺點,第一,它沒有任何guide line ,沒有任何方向,有時候會犯錯,覺得不錯,事實上不是那回事。這還沒有關係。可是如果碰上比較危險的東西,這樣的嘗試會帶來很大的危險性。吃錯東西就會中毒。就很可怕。看到白白的粉,就沾一點來嚐一下,結果是砒霜,那就完蛋。有些東西確實很難分辨,不嘗試,還真的沒辦法分辨。可是什麼東西都用身體來試,就是有危險性,也很難,成功率也就不會很高。就像猜測,要猜對的機率不是那麼高。這是很原始的辦法。
      第二,是利用經驗來選擇。就像剛才我講的火頭柑,吃過了,看過了,而有經驗,知道它好吃。下次再看見,就知道它是什麼。有了經驗之後,就會有記憶。依照經驗法則,累積輸入和輸出之間的確定關係之後,再重覆使用已知的經驗。這是記憶式的調節法。我們的學習成長就在這裡慢慢的建立起來。很多東西是要親身的體驗,光是靠知識是沒有辦法有真實的感覺。就像看食譜,食譜上的每一道菜都那麼的漂亮,可是你能想像那些菜的味道嗎?必需要親身去嚐過,才會知道清蒸魚究竟是什麼味道。那怕你有多少本食譜,或者你背得多熟,終究不如你去嚐一口。
      很多時候是直接靠身體所接收到的一些輸入和身體的感覺,找到其間明確的關係。例如,每一次喝薑汁都感覺到辛辣,每一次都是這樣的感覺,那就可以確定薑是辛辣的。這種辛辣和辣椒的辣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來形容兩者之間的差別。必需親自感覺,才知道其中的差別。同是辣椒,也有不同。尤其是那個朝天椒,很辣。那些長得莊碩的大辣椒,其實一點都不辣。辣與不辣都叫辣椒,怎麼分辨?吃了就知道。有經驗的人就知道,長得大大的,沒有用;長得小的才有用。我們不是常怕那些個子小、心眼多的人嗎?有時候我們光從體形的大小來看,會覺得他沒有什麼嘛,也許一把就把他抓起來,問題是他動起心念來,那個辣味很難以想像。因此,常會看走眼。
      所以,這是靠經驗的法則來建立對事物的瞭解。醫學也就是在這個經驗的累積裡面,慢慢的建立起一些法則。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已經看到有關牙、頭、胃等方面的疾病記錄,有了一些分類,也有一些對應的處理方法。
      隨機法就是把成功的東西接收來,不成功的東西就避開。避開也是一種經驗,知道什麼東西可以用,什麼東西不可以用。譬如說決明子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可是決明子偏寒,用多了,身體的整個機能會下降,也就不能多用,偶而用用無妨。有些東西夏天可以用,冬天不可以用。像熟地,夏天就不能用,因為它很粘膩,有膠質性。因為它已過九蒸九曬,完全變質了,甜度大為增加。夏天就不適
    
    
    用。大棗、紅棗也都是如此。可是一到了入秋以後,要補冬,用紅棗蒸糯米。這時候就可以用了。夏天要用的話,就要用生地。生地有補血的作用,可是也有涼血的作用,還可以養氣。這些都是慢慢的學會,那一個對的.就用在那一個時候,那一個不對的,就不要用在那個時候或情況之下。隨機法是慢慢提供我們經驗的累積。
      記憶法則是讓我們的經驗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使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有很多時候,個體之間的狀態是不會完全相同的,絕對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會完全一樣。東吳物理系有一對雙胞胎,長得很像,我完全沒有辦法分辨,可是系上的秘書就有辦法分辨:有一個比較嚴肅,有一個比較活潑。就有不同。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是內在的心智,也就是它的靈魂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身體雖然很像,可是由於內在的靈魂不一樣,表現出來的狀態也就不一樣。所以絕對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只能找到他們有相對的同一性。這個人和那個人多多少少有相似性。東吳物理系的這對雙胞胎在考試分數上常常很接近,當然在同一個班,同一位老師教課,考試成績也就會相似。在作為方面也常常相似,但是不會完全相同。相對的關係是存在的。我們要去找的,在累積經驗裡面,絕對不是找相等的(identical),而是要去找相似的(similar)關係。這個相似的關係有其普遍的通性,也就是「普世性」。它是絕對的,例如每一個人早上起來比較有精神,到了夜晚比較沒有精神。或者是吃到熱補的東西,人人都比較有精神;吃到寒涼的東西,精神體力都會下降一點。這個共同性大家都有。至於你降多少,我會降多少,就不會絕對一樣。有些人吃了以後,會降10% ,有些人則會降20-30%。對你來說,降個20% ,影響已經很大;對別人來說,降個30%,還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共同都是往下降,是沒有爭議的。在臨床上,其實要分辨個別差異,不分辨個別差異,而給相同的劑量,是不對的。例如發炎就給五天的藥量,個子大的人吃五天的藥,可能它可以承受;個子小的人吃五天的藥之後,藥就可能殘留在身體裡面。有時候,用藥的劑量是要因人而異,慢慢的調整。不能一概而論。不管中醫或西醫,在這方面都做得不好,都很弱。都是靠實際的經驗去猜測,身體高壯的人給的劑量就多一點,另外一個身體小的人用藥劑量就給得少一點。通常是不會這麼細慮,所給的劑量都是給得多了一些。
      這樣記憶的方式比起前面的方式要好,錯誤率降低,但是還是不很普遍。因為有些時候,在這個環境和在那個環境的經驗是不一樣的。像花生,營養成分很高,可是它的油脂對心臟血管卻很不好。很多人吃炒花生時,喜歡把上面那層薄衣去掉,吃裡面的仁。其實那是錯的。花生仁的油脂對心臟血管不好,可是那層薄衣卻是清除心臟血管堆積的良藥。以前我小時候,花生是用煮的,放點鹽,煮一大鍋。絕大部分的人都把煮出來的水倒掉,其實那是很好強心劑。那個水喝起來的味道是澀澀的。對不對?那層膜是可以通心臟血管的,但是很多人在炒花生的時候,都把那層膜衣去掉。實在很可惜。現在到飯店裡去吃飯,所上的花生都把那層薄膜去掉,白白的一粒粒。吃了以後,對健康是不好的。只是好看而已,也是訓練挾菜的功夫。
      吃橘子也是一樣。有些人吃橘子,把上面一絲一絲的橘絡都剝得很乾淨,其實橘絡是通經絡用的藥,橘核可以化痰,橘肉卻是生痰的,橘皮是化痰用的。橘子從裡到外,沒有一處是沒有用的。陳皮、橘紅不都是從橘皮製作而來的嗎?我們通常都把橘核、橘絡、橘皮去掉,只吃橘肉。年輕時,身體的水分代謝還好,氣的升降還好,這麼吃橘肉,還可以受得了。可是像我上了年紀,身體變得比較不好以後,就非常標準,一吃橘子,立刻痰多。所以我也是神農,非常的準。
      有些經驗可以適用,有些不可以適用。原因是輸出和輸入不是一對一確定的關係,有時候是差不多、類似的關係。你說吃橘子會生痰,可以換個人,就不會生痰,不能普遍的適用。可是到了某一個狀態時,卻出現了通性。因此,它是有適用的範圍。所謂範圍,當然不是單指空間而言,連人都要算在內。
      至於如何改進?就需要有一個理論架構來指導。這個理論架構,就是對生命本身的系統先要有所瞭解。如果兩邊都不瞭解,把身體症狀和藥物的性能兩邊對來對去,不曉得要對到何年何月才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結果。可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這麼做,摸索一陣子,有了一些固定的線索之後,回過頭來看人體的反映時,就需要有一個理論的架構來作為指導。先找這邊,給一個想像和模擬,再去確定另外一邊。另外一邊確定後,再來調整這邊。方才可以成為一個有系統的發展。
      就有人把很多很多前人的經驗,整理成書,這就是《黃帝內經》的由來。這本經書在中國醫學的發展史上,扮演很重要的指導角色。這樣的一部經典,到現在讀起來,仍舊覺得是非常的精彩。到現在,絕大部分還是對的。這讓我們覺得非常訝異。它已貫穿了科學典範流行的年代。在沒有現代科學的古代,居然會有這樣精彩的認知架構,實在很了不起。
      我們也不禁要問:它是怎麼來的?依我們現在來看,中國文化從古以來就有練氣功這回事。練到後來,瞭解自己身心的徹底程度,遠超過現代人所能想像的。對很多東西是有感覺的。是靠那個感覺,來建立自我的療癒系統,所以有經絡,有氣血,有陰陽等,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中醫的生理學。從這裡面可以看到中國文化之中有非常精彩的東西。
      在前面這個認知的架構之下,一個一個小的經驗已經有了之後,再把它組成一群一群的,因果關係的對應就更肯定,這就是多變量組群調節法。
    
    
      下星期我有事不能來上課,12月6日的課暫停一次。
    
    
    
    
    219
    
    

上一篇:系統控制論下一篇:系統論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