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 |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3月14日 今天要講我們身上氣血之後的第三個東西,就是「津液」。所謂「津液」,就是身上的水分。我們曉得水分有好幾種作用: 第一, 它提供了我們所需要的液態物質。 第二, 第二,它可以幫助身上各種化謝機能的運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由於有水,可以把食物作一些水解,起生化的反應,分解成各式各樣細胞所能接受的物質型態。這是物質層面的功能。 第三, 它有調節的功能,如何把身上的代謝物運到身體各個部位,或者是身體代謝出來的東西如何排出體外,都是要靠水來執行。 第四, 它有調溫的功能。調節身體的溫度,是要靠水。身上水少了,體溫就會上升。水的循環一不正常,整個人就呈現污染的狀態,不正常的代謝狀態。因為水佔人體的百分之七十。它一不正常,人體當然也就跟著不正常。 第五, 它有儲存信息的功能。一般的生理學上是不會提到這個功能的。因為有了水分,我們可以從外在的環境中接收一些我們想要的信息。這個信息沒有辦法靠固態物質分子來接收,而是要靠水分子來接收。身體的水分充足,跟外在的平衡能力就比較好,因為接收信息的通道是很順暢的。一般人很難以想像。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媒介,有儲存的作用,也有傳遞的作用。 因此,跟氣血比起來,水分的重要性是絕不多讓的。可是在臨床辨證論治的時候,只想到氣血,很少會想到水分。水分所走的路徑,我們到如今仍然不是很清楚。雖然古書上有一些描述,但不是全面的。因為水有太多的路徑可以走,我們不是完全知道所有的路徑。 形成(來源) 水分是日常飲食之水穀食物,經過生理作用的轉化,所形成的體內一切水液。大部分的水分是這麼來的。少部分是經由呼吸而來。特別是在很乾燥的時候,會覺得很不舒服。呼吸道的黏膜上的失去了水分,人就會感到非常焦燥不安。 野生動物往往生長在沒有水源的地方,單憑吃食物,也可以找到足夠所需的水分。每一個人對於水分的需求量也不一樣,有的人一天要喝很多的水,有的人只需要少量的水。因人而異。因此在臨床上也就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喝相同數量的水。有些人的代謝機能不夠,水會變成身體的負擔,會把很多臟器泡得腫腫脹脹的,形成「水中毒」的現象,其實不是中毒,而是臟器的機能不足,不能完全代謝,代謝不出去的廢物堆積在身體裡面,就形成一種污染。 二、性質、分布與功能 身體裡面的水分可以分成「津」和「液」兩大部分。所謂「津」,指的是較輕稀的水液,它散佈於肌表與黏膜部分。它的質地比較清澈,沒有那麼黏稠。它的功能是潤澤肌膚皮毛及眼耳口鼻等孔竅,如淚液、唾液、汗液、尿液等。透明度比較好的,黏滯係數比較低的,也就是物質含量比較少的。 我們不是常說「東西吃得津津有味」,那個「津」,就是指食物裡面的分子不是長的、大的,和水混在一起,稱之為「津」。 至於「液」,是指較濃稠的水液,通常內滲於臟腑。這種水分所含有的是比較長鏈的分子。而且還可能是極化帶電的分子。彼此之間,比較糾結,比較黏稠。水分在裡面要想移動的時候,會受到長分子的阻礙。但是有它特定的功能。它的功能就是滋養內臟,濡養腦髓和骨骼,滑利關節,也潤澤肌膚。 我在前面提到過,這種水的特質是它的阻礙力比較大,目的是滋陰,有緩和、儲存、安定的作用。不能在活動太多的地方。像眼睛是活動比較多的器官,如果這種「液」多了之後,眼屎也就跟著多。正常的情形是清淅的淚水,就不會出現眼屎。會長眼屎就是原先該是清淅的水換成了比較濃稠液。這是代謝上的偏頗。 黏稠的東西通常都比較能貯存水分,臟器本身並不需要有很大的運動,也不要有很快速的運動量,通常都會用比較黏稠一點的水液來貯存分。太清淅的水是儲存不住的。像一杯清水,一倒就全部倒掉了,而比較黏稠的水,就比較不容易倒乾淨。那就是阻力。對身體的內臟來說,黏稠的水液是有好處的,始終都保持有水分滋潤。 在一般的悄況下,津液是併用的,沒有分別。只是在辨證施治的時候,方才要分辨為「傷津」或是「脫液」。 三、臟腑對津液的作用 我們曉得,所有的臟器和物質都是相互作用。不是誰主誰從。在《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 所謂「游溢精氣」,就是會帶著因消化而產生的精微物質和它所轉化出來的能量,到處走動。由脾經向上運送。脾主運化,向上走。由於脾經的這個運化的功能,讓這些精微的物質分布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脾氣散精)。有些就到肺(上歸於肺),肺的呼吸會影響到腎和膀胱的水分代謝(通調水道,下注膀胱)。其實這個水道還不止是腎,還有皮膚汗腺的水分代謝,全身水分的循環都和肺有關係。肺主皮毛,呼吸正常的話,全身的毛孔、汗腺、皮脂腺的代謝都會很正常。因此,通調水道不是單指腎臟和膀。不過,腎和膀胱是代謝水分的最大宗,看得最清楚。汗水隨時都在蒸發,你不容易看到,除非下雨天穿雨衣的時候,才會發覺有汗水的蒸發。 水到處分布(水精四布),所有的經絡都一起運作(五經並行)。這個「並」字,就是「同時」,「行」就是「運作」。要同時運作,中間是需要協調的。如果沒有協調,是不可能同時運作。這個協調就是上學期在講系統時所說的coherence。誰來扮演這個協同性?當然是信息。信息是靠什麼來傳遞呢?一個是神經,它是很具相的溝通網路;另一個就是靠水分子分傳遞信號。水在身體裡面扮演很重要的溝通網路。口渴得很厲害的時候,五臟六腑有燒灼的感覺,這是因為缺乏水分。另外你也會覺得器官之間不協調。一般人只是覺得不舒服,不會知道是缺少了協調性。在臨床上,常常碰到,怎麼檢查,都沒有問題,可是患者就是不舒服。那個不舒服,有可能是身上水分的分布協調不正常。心、肝、腎、肺之間無法協同。五經並行這句話不是在說「各條經絡放在一起」,而是「各條經絡彼此協調」。 胃是「受納水液,游溢精氣」,把食物吃進去後,在胃裡面消化攪拌。我在前面說過,水分子在物理學上說起來,是一個電藕dipot,正負電子分開來,正負極不中和,就形成一個電場。這個電場就有力量,所有的物質一靠近它,就被這個電場拉開來,大顆粒就變成小顆粒,很多東西被水溶解,就是這個道理。水在胃裡面可以把很多東西拉開,有些東西再碰在一起,就會有生化反應。消化就是這麼進行的。 脾的作用是「上輸水液於肺及其他臟腑」。脾主運化,這個運化功能靠誰來推動?就是靠水。 肺的功能是「主宣散肅降,以通調水道」。要散也要降,也是靠水才能進行。腎的功能是「司蒸騰氣化,升清降濁,使津液散佈全身,利尿下注膀胱。」腎的功能很精巧,也很複雜,一定是以水分為轉化的媒介。現在腎臟不好的人越來越多。第一,飲食裡面有太多的負擔和添加物;第二,有太多的緊張壓力;第三,很多人憋尿。造成蒸騰氣化上的問題。像現在喝的水有問題。很多的水都過濾得很乾淨是沒錯。可是水裡面所儲存的訊號是不正常的。因為有太多的干擾。電是很大的干擾因素,自來水輸水管旁邊通常還鋪設了電線、輸油管、瓦斯管、污水下水道等,上面又有千萬輛車子不停的磨擦滾動。水又是非常靈敏的信號接收體,這些震動和油、瓦斯、污水的信號,全都拷貝到自來水裡面,因此,各大都市的自來水所攜帶的信息全都是混亂的,日本的江本勝在做水結晶實驗時,已經證明了這件事。 其次,各式各樣的化學容器和用品,都使得所貯存的水發生信息的改變。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放在不鏽鋼或塑膠製品中的水和放在陶瓷、玻璃容器中的水,味道就是不同。由於不鏽鋼和塑膠瓶好攜帶,我們也就不假思索的用這些容器,喝裡面裝的水。現在各式各樣的飲料也是同樣的情形,被化學物質所扭曲。我們現在所喝的水,不僅在物質有污染,連信息上也被嚴重的污染和扭曲。腎臟得到這些混亂扭曲的信息,原有的功能也被攪亂了,於是水分代謝的功能也就不正常,得腎臟病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腎的功能本來就是升清降濁和過濾,把某些東西回收,將某些東西排出。這些動作都是要靠才能進行。因此,在臨床的診斷上,不能只看到氣和血,一定要想到水。氣和血之所以能夠起作用,是靠水。所以,水是身體裡面更基礎的媒介。這一部分應該下功夫研究。在臨床上,來不及去救的情形,多半是在水分上出了問題。有時候,我們認為一種新藥很好,或是一種治療方法很好,可是它所產生的代謝物太快又太多,污染了患者身上的水,反而會導致患者急速死亡。治療必需和水分的代謝相配合,節奏相同,效果才會是正面的,否則負面的效果會大過正面的效果。水分循環不好,再加上污染,那就很危險了。要特別注意。 腎通常叫「水臟」,主管一身的水分循環。三焦是主氣化。上焦是肺的宣肅,中焦是脾的運化和胃的受納,下焦是腎的泌尿。對古人說起來,三焦是水瀆之官。這個三焦是古人的認知,在德國伏耳(Rienhold Voll)醫生的系統裡,三焦是屬於內分泌系統。但在中醫裡面,卻把不同頻段對水分代謝的功能加以區隔,分成上中下三段。實際上,內分泌就是在調控身上水分的信息。它不需要很多的物質,只要很微量,就可以了。內分泌的荷爾蒙和相關的酵素,只要一點點,但是達到信號傳遞的功能。其實是信號在指揮。 你說古人的說法對不對?是對的。它是在水分的物質代謝的層面上去認知的。伏耳的說法對不對?他也對,因為伏耳在說誰來激發、活化水的信息功能,是荷爾蒙。聽不聽得懂我的意思?這個水要扮演信息傳遞的角色,誰來啟發它?就是內分泌的各種荷爾蒙。中醫說水在上焦如何、中焦如何、下焦如何,是把媒介的功能講出來了。但是這些媒介為什麼會有這些功能?在古書裡面當然不可能講清楚。在現代的生理學加上伏耳的臨床詮釋,就可以知道是內分泌系統所產生的這些微量物質在激發水的活性。這一部分生理上的角色其實是很精彩的。 四、津液和氣血 水穀的精氣轉化成氣血和津液,都是從飲食裡面得來的。不是純粹的水。不能說身體缺水,不能喝的時候,就直接用注射的,一定要帶有身體可以接受的物質,滲透壓方才可以平衡。有醫學院學生告訴我,他們在服兵役的時候,有些傢伙老是藉口生病來逃避出操,打野外。看多了之後,很討厭這些傢伙。當他們來掛病號的時候,就替他們打營養針,其實是打蒸餾水在皮下,他們就痛得要命。打生理食鹽水就不會痛。津液是吃進去的水分經過身體轉化之後,才能夠接受。 (一)津液與氣 氣的升降出入、三焦的氣化及臟腑的氣機,促使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津液則助氣輸布全身。 這個「氣化」很難解釋。氣化其實就是讓不同地方的水扮演不同的功能。也就是把某個部位的水加以改造,使它能夠和某個臟器相配合的信息狀態。 從陰陽的角度來看,津液的功能是陰,是物質系統;氣就是陽,是能量系統。 臟腑氣機失調,也就是動力不足。像是消化功能不好,就會造成轉化的來源不夠,水喝下去,就排出來了,身體得不到水分的供應,就會焦枯。有些要轉化成津,有些要轉化成液,才能去到該去的地方,身體才能得到正常的水分供應。如果是不正常的積聚,就變成水氣。有些人晚上喝了水,第二天早上起床,眼睛像金魚一樣水泡泡的,那就是水氣積聚。有些人的水氣專門跑到腳趾頭上,就形成香港腳,或是在身上出現各種不同的濕疹。如果是無力固攝的話,那就形成水泛,腫腫的,通常是都在脾經。脾經的運化功能有了障礙,水分不在它該去的位置上,而到處亂跑。有時候人不舒服,怎麼檢查都查不出原因來,就是水分的調節不正常,不在正常的路徑上走,而是到處亂走。這時候「去濕」就可以了。也不能去得太快。一個人一乾了之後,情況嚴重。 在臨床常會碰到動過手術的患者,尤其是腹腔手術,沒有等到大腸蠕動,是不敢喝水的。有些人卻做得過了頭,一滴水也不喝,也不行。光是打點滴是不夠的。動過手術之後,很容易氣不足。氣不足,它的化源也就不足。於是就會乾。光是打點滴仍是不夠的。點滴的水和從消化道吸收進去的水液在品質上是不同的。打點滴的量也許夠,問題是這個水不符合身體的需要,沒有辦法接納,造成該有津的地方,得不到津;該有液的地方,沒有液。有時候不要死守法則,不給水喝,還是要讓病人喝一點水。消化道本身就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喝下去的水,還到不了小腸,就已經一路分掉了。不要讓病人一口水都不沾,看看他的嘴唇、鼻黏膜,是不是有脫皮的現象,有脫皮的現象,就是太乾了,有傷身體。至少要保持口腔黏膜的正常,給一點水是必要的。給太多則會出問題。臨床醫師說不要給患者喝水,是有它的道理,但這是有限度的,不是一口水絕對都不能喝。至於要給多少的水量,就視實際情況而異。從少量開始給水喝,不能一下子就一大杯。分幾次,一次喝一點。看整個人的神色、皮膚、口腔黏膜、嘴唇是否濕潤。鼻腔比較看不見,看了之後就知道如何。摸摸他的手,看它是不是有濕潤的感覺。這是要有很好的知覺才行。通常我是有這種知覺的。過年前,岳母生病,家人堅持一點水都不給她喝,我就用棉花棒沾水替她塗嘴唇。把她的嘴吧打開來看,舌苔都是乾的。塗一點水,她就能夠喘息,否則一天都睡不好,因為身體越來越乾。 氣和津液之間是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陽氣虛脫的話,一定會大汗不止。我在臨床上碰到過暈針的人,真是大汗淋漓,汗珠一粒粒像黃豆一般的大小。暈針是氣突然下陷,陽氣虛脫,身上的水分控制不住了。這個現象要小心處理。我的辦法就是讓他喝熱水,熱熱的水喝下去,過一下子就恢復了。這種虛脫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表寒去除。會暈針的人多半愛喝冷飲,我碰到過好幾個案例,都是如此。 腎氣虛衰就會小便清長。元氣散脫,會津液大傷。反過來說,凡是津液大傷,一定是元氣散脫。剛才講過,動手術的人本來就是水分不正常,身體比較不好,如果身上的水分再處於不正常的狀態,虧損得很厲害,他的元氣就會散脫,很容易出問題。反而是把患者推到危險的邊緣。還是需要用一點水去滋潤,讓他保持一定的狀態。缺水就像缺錢,給一點水,可以救急,一下子就分光了,也就不會出大亂子。 氣化抑遏,會水氣積聚。有點水腫的人,精神一定不好,消化也不好。看到有些老人家有點水水的樣子,膚色又帶有一點黃色,這個人的胃多半不好。因為全身的水過多,胃就沒有了彈性,也就沒有什麼胃口。如果水再往上多一點,就會變成痰飲。再上一點的話,就很容易昏沉,腦袋糊里糊塗的。 水太多,氣的功能就會不足。沒有辦法運轉,也沒胃口,腳也沒有力氣,整天就是懶懶的。這種人看起來沒有什麼大毛病,其實就是水不正常。只要把水調好了,清除一點,就可以了。但是不要清得太快,身體裡面有些毒素來不及排除,水分太少的話,反而是阻礙力變大,它就更排不出來了。所以要慢慢的清,不要操之過急。這個很重要,但現在沒有人會去注意。 津液與血 津液和血的關係是:「津液之專精者,內注於脈中,結合營氣,上注於肺脈,變化而為赤血。」在《靈樞?癰疽篇》提到:「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金匱玉函經》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在大出血之後,在津液上一定是口渴、皮膚乾燥、尿少。這時候絕對不能吃利水去濕的藥。否則,立刻死亡。用的藥裡面一點毒性都沒有,可是機制弄錯了,把已經偏離的方向再往外推一把,立刻就完了。中藥也會吃死人,不是有毒素,而是用藥的機制弄錯,同樣可以殺人。要很小心。有毒性的藥,大家會注意。沒有毒性的藥,更要注意。 津液耗散得太厲害,叫「津枯血燥」。水分乾枯了,血分就一定焦燥。在《靈樞?營衛生會篇》裡提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奪血就是失血失得很多,一定沒有汗。如果汗流得很多,血液一定很黏稠。 在《傷寒論》也提到「衄(ㄋㄧㄡˋ)家不可發汗。」衄家是「亡血」,失血過多的意思。絕對不可以發汗。一弄錯了,就會發生意外。中藥裡面有麻黃、荊介、防風等發汗的藥,這時候完全不可以用。每一味藥都沒有毒,可以是一用錯,就來不及救。千萬要小心。 五、津液的病理 1, 傷津(輕症) 水分少了一點,早上起來,眼睛覺得澀澀的,好像張不開的樣子。就是津液一時消耗過多,像看電腦、看電視看得太久,都會損耗津液,滋潤的作用減退。一般來說,會造成這種傷津的原因有高燒、久熱大汗、多尿、嘔吐、久病、誤用或重用發汗、利尿、瀉下或溫燥的藥物。現在小孩子常吃油炸的、燒烤的食物,都會傷津。結果是口渴、咽喉、唇、舌、鼻、皮膚乾燥、舌苔乾糙、小便短少、大便乾結。 看電腦的確是個大問題。看久了,真的很不舒服。現在逐漸有了LCD液晶顯示器,比以前電子槍要來得好。補救的方式是多吃一點維他命A,多喝一點水。以前用電子槍顯示器的時候,幾乎是看一天就要休息兩天。作這些投影片,為了讓你們一看就清楚,就花掉我非常多的時間,也相當傷眼力。 2, 脫液(重症) 第二種病理狀態就是脫液,情形比較嚴重一些。它是津液嚴重的損耗,連內臟的這些黏稠性的津液都有一點缺水。原因是久病的後期,或者耗傷陰液,吃的東西性質太熱,像肉桂麵包,其實是寒帶的食物,由於很好吃,很香,現在台灣也有得賣,我們也就吃了。其實吃那個肉桂麵包會讓身體熱起來,身上的水分會排除掉很多。年輕人多吃一點肉桂,就會流鼻血。外感熱邪,像曬太陽曬得太厲害,或在煉鋼爐、鍋鑪附近,溫度都很高,於是身體的水分在高溫下烘乾,就形成脫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去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感覺那個地方比較灼熱,就要知道那個地方的水已經不夠了。 脫液的症狀是全身病症顯著,身體裡面都已經受到影響。嚴重的傷津症候(眼睛紅)、舌色絳紅而乾燥、舌苔光剝、舌體瘦癟、口乾不甚引飲,一直喝水,怎麼喝都解不了渴。這時候千萬不要喝冷水,喝冷水很難解渴,要喝有一點點燙口的溫水才能解渴。這時候水分嚴重的流失,要很小心,尤其是吃熱性的食物,油炸的、烤的、或者食物的屬性偏熱,一定要特別注意。 3,水腫與痰飲 水腫與痰飲是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失常,引起津液的輸布或排泄發生障礙,形成異常的水液積聚。 前面兩項是在講水分的流失,這一項是在講水分的不正常積聚。通常是肺氣失宣,脾失健運,流通發生障礙,水分就會停留在身體裡面,越停越高,跑到肺裡,就形成了痰。痰很多,就是「痰飲」。如果是腎失氣化的話,就是腎陽不能升清降濁,也就是腎的功能不能辨視和過濾,尿液也就沒有辦法生成和排泄。甚至排不出來。形成了水腫。因此,水腫有來自於肺的,有來自於脾的,有來自於腎的。不是只有腎臟。脾失健運是很常見的水腫原因。一個人不常運動,又常常喝水,這個人一定比較腫脹。一個人常運動,身上水分循環很快,不會有積聚的問題。脾經的運化是需要靠一些運動,不能太安靜。 肺失宣肅是肺功能好不好。我的肺功能不好,從小就咳嗽。最明顯的積聚就是痰。比較不會脹得全身腫腫的。咳嗽時水分被往上帶,眼睛會有一些浮腫。如果這個水分在肺部停留時間較多,就容易生痰。每個人每天都會有痰,是正常的,可是過多了,就不好。水分生痰就像在肺的內膜塗上一層膠水。和空氣接觸面就減少了。雖然還是一樣的呼吸,可以是它的吸氧量跟著減少,人也就昏昏沉沉的。不僅如此,痰裡面還含有很多微生物所想要的食物,因此,很容易在那裡面繁殖,很容易變成急性肺炎,或其他嚴重的毛病。痰多是很不好的事。在臨床上需要特別留心注意的。 什麼時候痰飲現象比較嚴重呢?臥病在床的時候。躺下來之後,水分往上走的力量就比站著時候要強多了。站著的時候,還有個重力去平衡它。躺下來,心臟一打,水分很容易打到各部位,全身會腫。躺下來之後,肺所得到的水分就多了一些。再加上臥病的病人又在打點滴,肺就很容易積痰,一個不小心,就急性肺炎。所以臥病的病人如何讓他肺不積痰,其實是很重要的臨床照顧工作。過去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家裡若有臥床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這一點。要設法清掉肺裡的積痰。有兩種清法,一種是讓他吐掉,一種是讓痰的來源清掉。要用消痰降氣的藥,讓水分不會往上升。好,休息一下。 肺氣失宣的症狀是咳嗽,痰多為白沬。這要看看是熱性的痰,還是寒性的痰。寒性的痰是白而且有泡沬。熱性的痰是深色,而且黏稠,不太容易咳得出來。在中醫說起來,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貯就是停留、儲存的意思。 脾為生痰之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脾經的氣是往上走的,無形中會把水分往上帶,帶到肺部,讓肺部的水分過多。肺又是空氣進出的臟器,水分很容易停留在肺裡,轉化成痰。真正要清痰,一定要強化脾經的功能。不能光是抽痰。抽痰有時候會把氣管弄傷,反而更容易感染。降的時候又不能降太快,為什麼呢?原先的痰已經存在,該如何處置?第一,氣往下走,會很不舒服。第二,氣往下走之後,水也往下走,結果痰就黏在氣管上。吐又吐不出來,可是又隔離了肺的一些功能。因此,去痰要一點一點慢慢的去,讓它可以咳得出來。在中醫用藥上,就很巧妙的安排,有升有降。升的藥讓它排除那個痰。降的藥是讓它水氣慢慢的往下降。中藥裡,升降的藥常常同時出現在一個方子裡面。對於一般學科學的人來說,或只懂一點點中醫的人來說,怎麼可能又有升又有降?這是矛盾。其實是他們不瞭解,人生的五臟六腑本來就是升降互動所產生的循環。在中藥裡,這一點是很精彩的,一般人很難理解。也有一些書在批判這一點,其實是他不瞭解中醫。 腎的氣化功能衰退,水氣上泛,以為痰,侵犯心肺。是從腳部開始,慢慢的到上面心肺時,也會產生痰。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到心臟。所以說是「水飲凌心」,「飲」的意思是「佔了優勢」「吃定了」。會產生心悸、氣虛或心力衰竭。要會觀察,從下而上看肢體的狀態,顏色。水如果會這樣積聚的話,它的品質本身就不好,神色也就不好,因此要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動作。 還有水飲射肺,咳嗽、咳吐泡沬痰、氣急,都是水分在上半身。通常天氣一寒,血管就會收縮,體溫散熱就少,可是這一收縮,水分就被壓得往內走,不僅往內走,也會往上走,水分的循環就不正常。因此,冬天很容易痰多咳嗽。水分的問題很多,應該花些時間好好的細講。可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這麼做。 4,肺、脾、腎三臟之互動 三焦的氣化各有各的功能。我們以其中的一焦為主,也就可以看到其他二焦的連帶反應。譬如說「肺失宣肅,水道不調」,是在講肺和腎的功能不能調和的時候,就會壓抑腎的氣化功能。也就是腎陽不足。因為它不能氣化,水分就多,水分就往上走,入到肺。肺的功能不調,也就不能幫助脾經的輸布津液。 我在前面說過,「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各種循環都受肺經的調節。肺的呼吸不好,影響非常的廣;呼吸一好,全身轉化得也很快。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臟器。長壽的人的呼吸比一般的人要來得順暢,頻率要低。我們說「心平氣和」,心裡面要沒有什麼罣礙,心才能夠平。氣要「和」,就是氣要「協調」。也就是說肺朝百脈的功能要好,全身的協同性要做得很好,身體裡面就不會累積任何不該累積的障礙。這種人的身體就很好。 我們常說「命在呼吸之間」,呼吸停下來,一條命就沒有了。肚子餓幾天,口渴也可以渴上幾天,一時都死不了。可是沒有了呼吸,立刻就沒有命。又,餓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吃那麼多的食物?身體是不是一定需要那麼多的物質來供應?其實也不一定。有些報告說,東非洲衣索匹亞不是整年都在鬧飢荒嗎?新聞報導刊出那些餓得骨瘦如柴的飢民照片,大家看得大發慈悲心而捐款,由國際救援組織運送救濟物資過去。後來發現,那些衣索匹亞的人民瘦管瘦,可是沒有什麼病,根本沒有糖尿病、心臟病、胃病等現代文明病。可是吃了一天三餐的救濟食品,三個月後,這些文明病悠然出現在這些飢民的身上。過去的人應該也是三餐不繼,隔好幾天才可以飽餐一頓。就和野生動物一樣。可是古人都活得好好的。如果古人都活不下來,那麼我們又從何而來呢?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物質 在練功的項目裡面,有「辟穀」之術,吃得很少,甚至不吃,可以活下去。我曾經琢磨過,當然沒有正式的練習過。我就是想要瞭解什麼叫做飢餓?飢餓能不能夠克服?如果不能克服,辟穀就不可能實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發現飢餓是很容易克服的,只要把身體調到某種程度,懂得接大自然的信息,飢餓感很容易消除,甚至不會發生。有飢餓感的時候,把身體放鬆,把天上的信號接引下來,立刻就不餓了。我曾經斷食過幾天,就這麼接天上的信息,沒有飢餓的感覺,方才知道辟穀是可能的。不僅不會影響到工作,而且精神反而更好。讓我覺得妙不可言的地方是接下那個信號的時候,就開始燃燒身體原有的庫存物質,又沒有外來的負擔,於是益形清爽。根本不需要睡午覺,精神好得很。晚上又很好入睡。只是身體瘦得很快,一天瘦一公斤,一星期瘦七公斤。只是瘦的地方不對,偏偏只瘦在臉上,容貌都改變了,很多人認不得我,只好再慢慢把它補回來。 肺的呼吸是非常的重要,可是現在的人很多時候太緊張,呼吸常常不正常,以致產生許多其他的毛病。很多時候,練功調息就是在調呼吸。呼吸調勻了,很多問題就同時得到改善。 脾失健運會對肺和腎造成負擔。現在的糖尿病就是脾經不正常的結果。有些人身體裡面的血醣含量太高,也會形成脾失健運的現象。十年前,我請一位醫師找一些正常人和一些血醣黏稠度稍為高一點的人,去量一量他們的血液黏稠度。量的結果發現血醣高的人血球細胞的電阻比正常人大一倍。細胞帶電極化的情形也比正常人高一倍。血液比正常人黏稠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為糖水總是比清水來得黏稠,因為裡面有很多的長分子,而且帶電,所以一通電之後,就形成很大的阻力,像這樣的血液去到那裡就黏到那裡。身體末稍部位的血管很細小,那些黏稠的血液去到末稍,就走不動,很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為什麼糖尿病的患者到了末期,腳趾頭很容易壞死,就是血液在那些末稍地方實在很難循環。對這樣的患者來說,脾失健運很容易造成水分的不正常。這一不正常,就會有很嚴重的後果。我這個測量是很客觀的,只要把電極放到水裡去,一量,用個公式去換算,算出來是兩倍的數值。好可怕。 愛吃巧克力的人鼻子常會癢癢的,因為鼻子上有很多細小的血管,愛吃甜食的人血液就比較黏稠,再加上升甜食的熱量稍為高一點,在鼻子的血管裡不容易走動,後面又推得很緊,以致鼻子發癢。其實不止鼻子會癢,身上其他地方也會癢。愛吃甜食的人身上總是這裡也癢,那裡也癢。 腎陽虛衰也會影響到脾和肺。換句話說,這三個系統不斷的互相影響。我不去仔細的講。大家想要多一些瞭解,可以去看中醫的書籍。 脈相 這一張圖我本來沒有打算要講。可是,第一年講課的時候有同學問我如何把脈。我又沒有學過把脈。不過看過書上講如何在「寸、關、尺」的地方把脈。 這個圖是我們的左右手。左邊是左手,右邊是右手。相當於太淵、經渠和列缺這三個穴的位置。太淵穴的位置叫「寸口」,「尺」是從這裡到手臂差不多是一尺。 自己把自己左手脈時是把右手從背面伸過去,手指反扣過來。左手外側最突出的地方是「關」,上面一點是「寸」,下面一點是「尺」。先輕輕的碰,再稍為壓得重一點,再用力重重的壓。這叫「三步」。寸關尺各有三步,可以測到九種脈相,稱之為「九候」。九個狀態。 血管本來是圓圓的一條,用力去壓得的血一點,再扁一點,再扁一點,就有選擇頻率的作用。就像聲帶和口腔的關係,改變口腔的形狀,就可以改變頻率,形成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按壓,其實是在覺察不同的頻率。壓的道理除了可以感覺到它的強弱之外,手如果夠敏銳的話,所傳遞上來的信號波也會發生改變。為平常人摸脈只是會覺得脈跳得很強,或跳得很弱。可是脈相卻有二十九種之多。有滑脈、扣脈、澀脈等一大堆。是因為壓下去之後,脈的波型會改變。不同的波型會對應不同的五臟六腑。因而有許多信息可以擷取。 用儀器量,缺少了壓的作用。像現在的脈診儀,只是貼在動脈上,沒有壓,也沒有寸關尺。所能得到的信息一定很少。可是人的手指有很多好處: 第一、 醫生的手指和病人的皮膚是同一材質,組織結構一樣,所以能擷取的信號最為完整。 第二、 有三個點。 第三、 壓下去,就有頻段的選擇。 所以手指把脈還是比儀器把脈能夠得到足夠的信息。我沒有學過把脈,只能講這麼一點點,你們要自己去揣摸了。碰到把脈很高明的人,就跟他去學。 經絡 在講經絡之前,先把我做的經絡研究講一遍。讓你們有了現代的觀念之後,再來看傳統的說法,就比較容易掌握它的內涵。 在一九八九年年底,我就開始轉向研究經絡的電性。為什麼會轉向?主要的原因是前面研究出來的一個公式,和實際量到的曲線非常的吻合,我就拿它來做為理論的依據,來探索經絡的電性。 經絡是長久以來中醫生理學的基礎。可是在現代的解剖學裡面卻沒有辦法確定它的組織,看不到它,可是中醫卻言之鑿鑿,也確實有治療的效果。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當時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我就這麼開始做研究,結果做出很多有意義的成果。 經絡的經典描述 在《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提到: 「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脈是可以通行氣血,調節陰陽,濡潤筋骨,滑行關節的要素。能夠調節陰陽,濡潤筋骨,滑行關節,一定是有溝通的角色。因此,組絡一定是有溝通網的作用在。以前沒有「溝通網」這樣的詞彙,可是它的敘述中,帶有這樣的概念。 同樣的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用非常重的詞彙來述說經絡的功能: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這個描述非常重。可以決定生死,可以拿來處理各種疾病,可以調節身上的虛實,然後斷然的說:「不可以不通。」看在初學者的眼中,也許會質疑:「真的是那麼重要嗎?看不見的東西真的那麼重要嗎?」更何況我們認為生死根本不是經絡所決定的,而是其他各種看得見的器官,如大腦、心臟等。 在《難經?二十三難》說: 「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而榮於身者也」 「通」就是「溝通」,也就是有調節的作用。「榮」就是「營養」的意思,讓四肢百骸得到各自所需的東西。古代經典都是從功能的角度來描述經絡。 有些人想,經絡會不會是我們身上的血液循環系統呢? 身上動靜脈的長相是像樹根一樣,跟經絡的走向完全不同。也有懷疑,經絡會不會是神經系統? 可是神經系統在身上是一環一環的分布,跟經絡的樣子也不像。神經系統都是分區塊的,而我們所看到的經絡不是這個樣子,它是除了帶脈是橫行之外,都是上下縱走,左右對稱,幾乎平行。 既不像血液循環系統,更不像周邊神經系統,應該有它自己獨特的系統。這套系統和血液循環、周邊神經系統又有什麼關聯?讓很多人困惑。許多做研究的人把穴位組織做切片,拿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有人看到那個地方有許多肥大細胞,有人看到那個地方有豐富的微血管,有些人看到那裡有很多神經叢。看到很多組織,可是跟穴位、經絡連不起來。 經絡探索簡史 根據史家的考據,經絡臟象學說成立於公元前二、三世紀,代表作就是《黃帝內經》。可是我認為絕對不是這麼晚。前面有很長的蘊釀時期。一直到戰國時代,有心人將古代的知識加以整理,方才成為一個系統的學說。就我來看,沒有上萬年的蘊育,是不可能成形的。 1945年Rosendal、Lykken兩人開始研究皮膚的電性阻抗。所謂的阻抗,就是在研究皮膚的電阻、電容和電感三個東西的性質。他們得到一個概念:表皮的部分可以用一個電容和電阻並聯來代表它。電容就是可以儲存電荷的東西,皮膚的表層是有這樣的功能,而且電阻還很大,角質化,而且有一點絕緣的作用。比較內層的皮膚水分多,離子也就比較多,已經不太能儲存電荷,但還可以用一個電阻來代表它。在更深層,一般學者認為連電阻都沒有了。因為有太多的鈉離子、鉀離子和各種離子,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導體,反正沒有什麼電在裡面。我是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不過這樣的一個模型,到現在還是有人在用,用來看皮膚的性質。 到一九五0年,日本的一位醫生中谷義雄測量病患身上的皮膚點,發現有些皮膚點的電阻很小,導電性很好,他把這些點稱之為「良導點」。這些點標示出來之後,去找點和點之間的關係,連起來就形成一條一條的線,他稱之為「良導絡」。這樣的研究發表之後,很多人去重覆他的實驗。尤其是在法國,對針灸很熱衷,於是就做了很多不同的探索。覺得果真可以重複中谷的實驗。同時也發現中谷所講的良導點、良導絡就是中國傳統的經絡、穴位。中國大陸的祝總驤教授到現在還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把經絡穴位稱之為「良導點」和「良導絡」。這些研究讓經絡穴位有了一點現代觀。 在同樣的年代,1953年德國的 Reinhold Voll(伏耳)就用電子儀表來量這些穴位的電壓、阻抗,量了以後,就把它拿來作為臨床治療時的參考資料。等於是取得了一種新的資訊。這個辦法就稱之為「穴道電檢法」。Voll是很好的解剖學家,我猜他用解剖的辦法來確定經絡穴位和對應組織器官的關係,這一點他從來不講,我們只好用猜的。跟中醫經絡不能對應的地方,就做了一些調整。找出了八個新的經絡系統,傳統是十二正經,成了二十經絡。這是第一次有人調整經絡系統的內容。 至於這套辦法是怎麼來的,他至死都不講。我猜得到他是用什麼辦法,因為只有這個辦法才能讓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這麼明確的結果。不像我們做研究要很大的樣本,要去做統計,每做一個穴位,要花上兩年的時間。他瞭解身上有幾百、甚至上千的穴位,又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辦到,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他做到了。當然是和二之大戰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也不好講得很明白。這是犧牲了很多人,方才有這樣的成果。我每次用這套辦法,都是用虔敬誠的感恩之心。是那個時代造成這麼多的悲劇,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犧牲,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在用這套東西的時候,不是炫耀自己,而是一種生命犧牲奉獻的傳承。它是讓人非常感動的一件事。當然不希望常有這種事情發生。Voll做出這樣的成績,也算是對犧牲者的一點補償。 更奇妙的是藥物試驗法。伏耳在教穴道電檢法的時候,找學員做示範,量到他腳上有一個穴位的數值高達90,一定有攝護腺肥大的毛病,建議他去服用同類療法裡的一種藥Ekinacine。中間就休息了,等到再上課時,一量,怎麼奇怪數值從90這種發炎狀態一下子掉到66接近正常值。因為那是組織退化而形成的現象,不可能在短短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內突然恢復正常。於是問那位學員休息時去了那裡,做了什麼。 學員正好有那個藥,他利用下課時間去拿過來,放在口袋裡,於是伏耳要他把藥拿出來,放在旁邊,再量,又是不正常的90。伏耳覺得很奇怪,要他再把藥放回口袋,再量,這次又是66。反覆量了好幾次,都是一樣。伏耳在無意之間發現了藥物試驗法。於是他把所有同類療法的藥都拿來測量,證明都可以有明確、直接的反應這個藥對這個患者是否有用。再加上同類製劑本身就有濃度上的差別,可以鑒別出那個濃度正好適用的劑量。伏耳發現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新招,後來稱之為藥物試驗法。絕對是非常讓人訝異的事。 我在1988年頭一次看到這個現象時,真的楞住了。為什麼學了那麼多年的物理還看不懂這個東西?更何況我教了二十年的電磁學,也想不通是什麼道理。苦苦思索,想了半年,終於解出來了。原來它用到非常深奧的量子場論。上個世紀初出現了量子力學,後來有些物理學家把它用來研究高能物理,是為量子場論。我居然要用量子場論的概念才能詮釋它。一旦詮釋之後,直到現在,那個理論從來沒有改變過,完全適用。這是非常精彩的事。 很多人看了之後,直覺的反應是「不可能」,一定是有什麼暗示,不會有什麼效應,要不然就懷疑操作的人在手法上作假。有很多人看了立刻就排斥。我就在想,為什麼那個時候我不會作他們那樣的排斥反應?為什麼我會想通其中的道理?我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去比較我和別人的差異,為什麼我會去想它,而別人卻不屑一顧?後來我發現,我確實和別人不太一樣。從小到現在,我的好奇心遠大於我的懷疑心。我認為一件可以留傳下來的事,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則不會留傳下來。只是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已。伏耳會輕易的相信嗎?他有很好的醫學訓練,又對中國的經絡非常著迷,對這些東西非常有感覺,他會玩弄一些明知是假的東西嗎?更何況我是三十多年後方才接觸這套東西,在這三十多年裡,有多少醫生一接觸之後,就著迷得不得了,非常投入。難道這些都是腦筋不清楚、知覺有問題、會造假的人嗎?不可能嘛。一定是裡面有一些奧密,值得去研究。我是從這個角度去想的。 我一開始是真的很好奇,真的有這樣神奇的事?為什麼會有?它的道理是什麼?我不會用我的物理知識去否定它。我和別人之不同就在於此。很多人很容易拿他自己的一點專業知識做推論,下判斷。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對文化的發展來說,這是很不好的態度。要有充分的好奇心,做過充分的實驗,有了充分的瞭解之後,才可以下判斷。我當年根本沒有懷疑過,只是覺得太奇妙了,又在想「如果這些東西是對的話,它還可以做那些研究。」於是就摸索起來。這麼困難的東西居然在半年裡摸索出道理來,反而是前面的經絡,花掉我兩年的時間。很有成就感。這段時間一方面在研究問題,一方面也在摸索自己,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做?為什麼別人不這樣做?為什麼我看得到,而別人看不到?我慢慢的從實際的工作中,認識到我自己的特質。 1955年東歐的科學家Podshibaki發現穴位有較高的電位。可是別人很難重複他的實驗。原因何在?因為穴位電性是浮動的,在我後來的研究中,才弄清楚它是很靈活的,是生命的防衛機制(defense power)。它當然是要靈活,不靈活才慘。因為是靈活的,要重複他的實驗就很不容易。做出來了,可是沒有人相信。 一九七七年,Reichmanis / Marino / Becker三位量到了穴位有較小的電阻之外,也量到穴位有較大的電容。我在一九八八年正式開始研究人體對直流低電壓刺激的響應模型。我之所以能找出這個模型來,是因為我的電路不是買現成的儀器,是我自己用最簡單的元件做出來的,很清楚的看到它的反應。 在一九八八年又做了經絡的基本電性,陸陸續續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怎麼知道我做對了?我量到的電阻結果是和中谷義雄完全一樣,不是數值完全一樣,而是經絡的電阻要比非經絡的電阻小很多。良導絡的性質始終都在模型中出現。除了這些之外,我還看到更多的東西。瞭解了經絡的電性以後,給經絡的存在想一個理由。我就從胚胎發育的角度去想。後來發現這個想法可以統合前面很多人從解剖、從電子顯微鏡上所看到的東西。 然後我給經絡在生理學上找一個合適的定位,這是一九八九年的事。要找一個合適的位階,否則它該放在那裡?是不是多餘的?可以不要的嗎?還是位階放錯了,放在太重要的位置上?有了這些瞭解之後,才知道,原來伏耳的穴道電檢法的科學基礎在那裡。很多人在研究它的儀器,我知道那個儀器不過就是一個電錶,沒什麼了不起,於是轉而研究經絡。這是一九八八年的事。那年春天去崔玖教授的辦公室,看到穴道電檢儀,之後天天在想,想到是年的年底就悟出其中的道理。整個邏輯也被我改了,變得很容易去理解,也很容易導那個公式。這是我第一步踏出去,踏對了,後面就容易了。很多時候是起步難,第一步做對了,後面就不難走。在那幾年裡,我做了很多東西,可是做得太快了,後面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反覆的在驗證,看看究竟對不對。太快得到了,會懷疑。人體何其複雜,怎麼可能用一條公式就描述了它的一些性質?事實上,這十幾年來,我愈來愈確信它是對的。好,暫時講到這裡,下星期再來細講。 3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