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 |
(廿四) 引經藥、補瀉
| |
民國九十年5月1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生命學研究所 引經藥和藥引 上次講義的「引經藥和藥引」,我本來想簡單的介紹一下,不過它既然有,我就重新再整理過,所以把上一次講義最後一頁去掉,換成今天的講義。我左想右想,到了學期末考,一次考五十味藥太多了。你們也記不清楚,平常每次考十味藥。我們會抽,事先告訴你們,你們要背。下課的時候,我就把這個翻轉過來,你們就這樣看,看了以後填那個表,到了學期末,總是有一些東西可以記錄。 到了學期末,我們大概會講完整,所以學期末的考試我用口試,一個一個問。希望你們把上學期學到的東西,看看你們有沒有系統性的概念,來面對一些問題。所以,用口試的方式才能了解。否則光交個報告,有時又太遲交......等等,很難看出是否真懂。 下面我們來講引經藥和藥引。在前面講過歸經,而引經藥是什麼呢?就是有一些藥物,對人體某些部位,對人體有特殊的作用。它的選擇性非常的強,也就是歸經的現象非常的顯著。它可以引導一起用的藥,到達一定的地方,提高治療的效果。這叫做「引經藥」。這樣的引經藥,其實說起來,還是歸經。因為它有所歸,才能夠引;無所歸的話,便無所引。 所以,引經藥只是藉用某些藥物,特別顯著的歸經性質,來帶動其他的藥物,到達我們所要治療的部位。在此,我們就去看所有的五臟六腑,看看有哪些引經藥。 系統引經藥肝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膽柴胡、青皮心黃連、細辛小腸黃柏、蒿本脾升麻、蒼朮、葛根、白芍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肺桔梗、蔥白、升麻、白芷大腸白芷、升麻、石膏腎獨活、肉桂、知母、細辛膀胱羌活心包柴胡、丹皮三焦連翹、柴胡、地骨皮(上)、 青皮(中)、附子(下) 像肝經的引經藥是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吳茱萸看過嗎?一粒一粒的。川芎、柴胡大家很熟悉,這兩味藥至少要知道。青皮也不難認。各人拿一些,看一看柴胡是什麼長相,川芎雖然大家比較熟,但有時會和別的東西搞混。通常川芎都是切成薄片,較好辨認。吳茱萸就比較陌生了。膽經的引經藥也是柴胡、青皮。青皮是綠色的。這些要曉得。因為你要用這些藥物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用歸類經的藥,不歸類經的藥,通常很少去用它。比如說肝膽經不舒服的時候,一定要用柴胡。所以,柴胡是很常用的藥。但它的屬性是「升」的作用,如果跑到頭頂,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如果碰到血壓高的人,還同時需要用一個......來帶動它。 問:什麼東西不好? 答:當有些人屬於高血壓的體質的時候,又用到疏肝膽的藥。疏肝膽的藥通常都會使得氣往上沖,沖到頭頂。頭頂的身體機能會變成一個hyperfunction,反而會使血壓更高。為了避免過度的往上沖,最好是有循環。通常會用到前胡,有升有降,就不會堵在一個地方。這是用藥的一個法則,換句話說,你把身體看做是一個系統來調整,而非局部區域的組合而已。 心經的引經藥有黃連、細辛。黃連我們曉得可以清火;細辛是有一點點毒性的藥物。但是熱性很強,所以當你心火不足的時候,稍微加一點細辛的話好很。但這個藥不能用多,一定要少量,因它有毒素。小腸經用黃柏、蒿本。有些書本上「蒿」的底下還有個「木」字,我電腦裡面好像沒那個字。黃柏是黃黃的薄片,在誰手上?黃柏有清降火氣的作用,也有一點滋陰的作用。它利小腸火很好,通常降氣。我記得我寫過黃耆是上焦,主肺;黃連是中焦,主心臟、胃,到肚臍這一帶;黃柏是下焦,主腎、膀胱、小腸。這是它的引經藥,所以像現在的人吃了那麼多,肚子理積了那麼多毒素,要去掉毒氣,最好偶而用一些黃柏,但不能用多,腎臟會受不了。 脾經的引經藥有升麻、蒼朮、葛根、白芍。升麻的質地很輕,也有一點點清香,可以把身上的機能活化的藥物。而且它還可以將機能往上提昇,叫做清揚之氣-很清爽。同樣地,因為向上升,所以也要注意血壓高低。血壓低的人,整天昏昏的,這時可以用升麻。蒼朮也是歸脾經,它的藥性蠻強的,可以去濕氣,健脾利濕的時候用蒼朮。葛根也是清熱的。芍藥因為它有點酸苦的味道,所以可以使得脾經去濕的功能很好。就是使得身體肌肉裡面水分走得動。否則,走不動就會積在那邊。比如說身體有時水氣太多就脹脹的,以為是發胖,其實是水太多,用點芍藥、蒼朮。但蒼朮不能用太多,水去掉太多會很乾、很難過。 胃經引經藥有白芷、升麻、石膏、葛根。當然還可以有不同的藥性。這些都要記得。你唸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出現那些物質。一定要浮現出生麻是什麼、石膏是什麼......。肺經的引經藥有蔥白、桔梗、升麻、白芷。桔梗有點像樹皮壓扁,可以嚐嚐看。升麻、白芷剛才有說過。所以,一味藥它組成的成分很多,可以歸好幾個經。 大腸經的引經藥也有白芷、升麻、石膏。石膏、白芷、黃柏,這些在夏天很常用。這是它的引經藥,就是它特別容易跑到那裡去,如果藥物要到那裡,就可藉它的力量帶到該處。 再過來腎經,引經藥是獨活、肉桂、知母、細辛。獨活通常切成小小圓圓的。它也有一點辛辣的味道,一旦到身體,全身有點像吃辣椒的感覺,有往外排廢氣的作用。所以,水分跟著就跑出去。獨活是治療腰以下的濕氣。羌活治療後背、上半身。如果你腰酸背痛,要先弄清楚是腰酸還是背痛。如果是背痛,就要用羌活;如果是腰以下痛,比如說濕氣太重,所以腰以下比較嚴重,這時要用到獨活。如果你都沒有這種感覺,不要去用它。還有,腎經引經藥還有肉桂。肉桂大家很清楚。知母也是,可以滋陰的。細辛剛才心經有講過。這些藥性都可以激發所謂的腎經的功能,它會入腎,很有效。 這些東西我這樣講,你們都只能記,這個是很難很實際。可是你們要碰到每一味藥,機會也不多,所以真正行醫的人,有些也是走了一輩子行醫路,有很多藥沒用到,雖然在書上讀到過。而我們有穴道電檢儀,可以拿藥物放在電路上去量,看它和哪一個系統最相關,你就知道引經或歸經的意思。這是應該要做的事情,只是我們時間不是很夠。 心包經的引經藥是柴胡、丹皮。為什麼柴胡和心包有關。我在前面有講過,心包經在中醫裡面講,是心臟的包膜。這樣的說法,其實和我們臨床的經驗不太相同,它沒有這麼侷限。心包經其實是指全身主要大血管的循環。這一點要記得。它確確實實和大血管比較相關。心包經是在手臂內側正中央,手厥陰心包經,它是通過手掌中間的勞宮穴到中沖。這條經絡,在Voll電針的臨床上,就用來判斷所謂的血液循環。而主要是大血管的循環。其實這個英文翻得很好,它翻做heart astriction,非常傳神地表達了心包。也就是心臟的血液打出來以後,要有一條路來走。這些路對血液來說是一個限制,astriction就是一個限制,限制它在這裡走,就是主要的幹線。 另外一個微血管的循環,傳統的經絡理並沒有,可是在Voll的電針裡,僅僅就在主要循環的另外一側,它叫做過敏點。其實那個就相當於生理循環裡面的micro-circulation。 問:什麼是micro-circulation? 答:過敏點。中指第二節靠大拇指側的地方,是心包經的檢驗點;靠無名指側的點是過敏點,可是事實上它就是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很奇妙地就在這個地方出現。屢試不爽。過敏其實就是微循環上的一些狀況、異常,所以會殘留一些物質,刺激身體。 這兩個點,就是中醫講的心包經。你看這樣的循環,通常和肝臟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肝臟是全身儲血最大的臟器。肝好與不好,和心包經、和血管的負擔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常常用到柴胡。柴胡一用了以後,肝臟的機能變好了,它存血的量變大了以後,血管也會逐漸變好。柴胡用在這個地方感覺上好像直接針對心包,其實心包很難看成一個固定的器官,它是指血管。這之間的作用是間接的。倒是丹皮比較直接到血液。因為丹皮一去了以後,可以去除身體裡面的熱氣。去除以後,血管的張力就會有改變,所以是比較直接入心包經的。從這裡面你可以看得出,有些歸經其實是間接而非直接的歸經。 三焦經在中醫裡面叫做「決瀆之官」,它是一個排水道。事實上在臨床穴位篩檢裡面,我們發現三焦是和水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它不是廢水的排水道,它是內分泌。所有的內分泌、荷爾蒙的傳遞,都靠這三焦經。對中醫來說,把三焦經看成是水分的代謝系統。可是事實上重要的是,它是內分泌的系統。它的引經藥是連翹、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你看,柴胡用得可多了。在過去的經驗裡面發現,「三焦」之所以稱為三焦,分上、中、下。胸口以上稱之為上焦;胸口到肚臍為中焦;肚臍以下稱之為下焦。經驗顯示,地骨皮走上焦,青皮走中焦,附子走下焦。我們這邊沒有附子。因為它毒性很大,大熱大毒,用量要很小心。地骨皮是引經藥,比較容易走上焦。 問:附子是生附子、熟附子都有毒? 答:都有毒。所以我們在用藥的時候,剛開始盡量不要用附子,還有細辛也是。因為有別的東西可以用。 引經藥之外,還有所謂的「藥引」。這有什麼差別?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藥引子什麼呢?因為它是一個成藥,有時很方便,你有毛病就給你一個成藥。比如四君子湯、荊防敗毒散......等等,給你一個成藥。這樣一個藥雖然方便,但是每一個人的症狀,不會完全符合方劑的症狀,多多少少會有差異。這時候怎麼辦呢?這個藥方沒有辦法照顧到其他狀況的話,也不夠完美。成藥比較沒有彈性,所以為了增加一點彈性,就增加一兩味藥。這個藥有很貴重的,也有很便宜的,貴賤都有。貴的比如像人蔘之類。像氣不到頭頂的時候,通常加一點點人蔘,讓這個藥往上到達頭頂。也有很便宜的,像是普通的蔥白。你回到家裡面去,切幾片薑,或者是灑一點鹽、放點醋,這都可以。 所以,成藥固然方便,但不能隨證化裁。化就是變化,裁就是裁量。也就是你不能隨便拆,它是整包的。尤其像現在做成藥粉以後,根本就沒有辦法分。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增強它應用的靈活性,就隨著處方,增加一兩味藥。可貴可賤,可主可次。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扮演配角。不管是引經藥也好、藥引也好,都是在歸經的基礎上,來做藥物方劑的搭配。這樣的一些搭配,慢慢經過長時間經驗的累積,就會有一些方劑出現。但是這些方劑到底有沒有像記載所講的那麼標準,歷代醫家都是經過臨床試用,看看他所治療的病患,是否有這樣的狀況。就是說這個方劑用下去,確實疾病好轉。 可是這需要多久的時間?要看你一輩子看的病人有多少。如果一開始看病就失敗連連,以後沒有多少人會找你看病,這一輩子就沒有辦法有多少的經驗。如果你運氣很好,每一次看都好像很成功,門庭若市,那就可能累積許多經驗。比如現在內湖二路有一位醫生,據說有一個配方可以讓人減肥。那個藥方子,一週拿一次,就要四千多塊。可是掛號是廿四小時都有。甚至南部的人包了遊覽車,花了兩天的時間,前一天去排隊掛號,第二天看。看完了以後時間差不多了,就搭車回去。像這樣的話,它就可以看很多很多病人。但是否真的很用心看,就不一定了。 這些東西,你不消化,也很難靈活運用它。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拿自己去量。人人都可以量,不管你有沒有這個毛病。如果藥方是對的話,一量以後,它那個系統就會變得比較正常。甚至於你可以在那裡面調劑量。因此,你在很短的期間內,可以累積許多人累生累世的經驗,非常地快。所以,當年我學這些中藥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方式,快速地掌握到一些要訣。但是這個歷程對我來說,還是不夠。我還是要自己親自去嚐它。大概有四年的時間,我自己吃。其實自己身上毛病多,也有一個好處。天天都去試一些藥,換來換去。有些藥我吃了以後,就發現真實的狀況,確實很強烈的變化。有些藥物就沒有。 從這裡面才能累積經驗。因此,把那一套東西學會,可以讓你很快的時間,就掌握到很多的東西。也許人家花一輩子的時間,你只要三年、兩年就有相當的經驗。我一個朋友,很可惜很可惜。他是一個西醫。他也是用這個辦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把中西藥都學到相當好的地步,看病看得很好。他到中國大陸去,講說中藥應該這樣搭配,那些老中醫都嚇一大跳:這麼年輕,怎麼懂這些?他非常高興,常常會寫信問我,因為他人住台中。可是很可惜,就在前年,因為他還很年輕,有一天去看女朋友,回家的路上,被一個年輕小男孩騎摩托車把他撞死了,留下七八十歲的父母。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學中藥的速度非常地快。中藥是很不容易學的。可是,若能透過合適的方法,其實是很快地可以累積經驗,而且這經驗非常完整。 在所謂的「有名」的中醫師所開的藥方,能照顧到身體兩個系統,已經很有名了,看病看不完。能夠照顧到三個系統的,已經被稱為神醫。可是,事實上你透過穴道電檢儀,好好的去量的時候,很容易就照顧到超過五個系統。所以,在我學習的經驗裡,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很多人不曉得它的好,只覺得這個測量方法好簡單,不知是否可靠。你要自己去試,不試過很難知道這麼簡單的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時代,我常常舉一些很簡單的例子,告訴你們說,有些像玩具一樣的東西,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你曉得嗎?把一個磁鐵棒,往一個線圈裡面一丟,就發現線圈裡面有電流流動,就已經開始了電器化。一個電流流過一個導線,旁邊的磁針偏轉了一下,這就是電動化的時代。看起來有沒有什麼驚人之處?沒有!可是它代表截然不同的意義。 所以,很多人有眼光,看到一點點就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一般人是到了眼前都還看不懂。要學這些東西,要用一點心。你看這些東西累積幾千年傳下來,在中國的歷史上,若沒有這套東西,中國人的生存都有問題。這套東西你要說它完全一無是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古人不會笨到那樣,把假的東西都當真,一直傳下來。因為它要面對現實。很多人說,中藥比較慢,西藥藥效比較快,你試試看,如果是毒藥,那是都一樣快。即使不是毒藥,中藥你只要用剛才我講的去濕的藥物,你稍微用多一點,也有時候會死掉。它完全沒有毒性,也會死人。 還有,你把藥性的升降弄清楚,一個人哪怕他是很健康,你只要把降的藥用多一點,整個人不要幾分鐘就走樣了,完全沒有力氣。再用多一點點,他一下就死了。所以,中藥因為是複雜度很高的單味藥,不容易拿捏得很準確。可是一旦拿捏準確,喝一小口以後大概過個三分鐘再去把脈,脈象已經變。如果我們用儀器量,根本不必吃就放在旁邊,一量就知道。所以,沒有說快慢,只是用藥是否對準。沒對準什麼東西都很慢。 藥物的補瀉 講到藥性歸經,只能講到前面那個部分。下面我們還要看,藥物還有不同的分類。藥物的補瀉。什麼叫「補」?指的是培源固本、助長體能。就是補中氣虛衰的意思。用現在醫學的角度,或是我前面講過的一些道理,你可以這樣想:所謂的「補」,就是強化它應有的生命功能,這就是「補」。 什麼叫做「瀉」?袪邪平亢,紓解偏勝。這個「袪邪」,就是把身上疾病的信號去除,或疾病的因素去除,這叫做「瀉」。平亢呢?「亢」的意思,是指正常的生理機能強過頭,也不對。這時候要把它消除下來。「平」就是中庸的意思。回到中庸的狀態,這個也叫做瀉。 所以,古人說「補虛瀉實」,這個「實」有兩個,一個是疾病的強勢要削弱,另一個是自己正常的機能過度了,也要把它削弱,這個都叫做「實」。所以叫袪邪平亢。「紓解偏勝」,「偏勝」就是管一邊,這個叫「瀉實邪」。要弄清楚。 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已經有一些準則。它說:「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就是說形狀萎頓,整個樣貌有點撐不起來,這時候補氣,補氣的藥在這裡面,你要有一個新的認知,除了古人講的「氣」這麼單純一個字眼之外,其實它有一個實質的意義。你曉得,每一個細胞膜內外都有正負電位,外面是負,裡面是正的,撐起來的一個電網。我說過,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強的電網。你比細胞膜看成厚度是一公尺的話,你要模擬那個細胞膜的電網,一公尺的兩邊要加多大的電壓?要加六百萬到七百萬。你看那有多強!我們鐵路電氣化的電壓,是兩萬五千伏特。兩萬五和六百萬,可見有多大?所以,細胞是靠這層細胞膜的油脂,好像餿水浮油的油脂。可是那個電網撐得那麼緊,變成一個很牢固的核,剩下的一點點窗口,就靠它的電信突然轉換的時候,把物質吸進來,把東西送出去。 因此,細胞膜其實是一個電信撐起來的膜,當你形容枯槁的時候,就是氣不足,是什麼東西的氣不足?生理電的不足。也就是你消耗了一整天以後,整個眼窩也陷下去,全身好像撐不住了,生理的電缺少。這時候如果好好充一點電,就會回復生理狀況。當你睡一覺以後就不一樣了。如果要捕的話,要「溫之以氣」,因為這個補的時候,這要用到許許多多推動電荷的能量,多少都會產生熱,即「溫」。 「精之不足者,補之以味」,身上的精氣-這個「精」字指物質。要補之以味。「味」就是比較物質化的部分,讓它穩定,否則你就會恍恍惚惚的,或者是缺乏後繼之力。 用這樣的概念來看,藥味的補瀉,在臨床上就有了一些準則。「氣」和「味」它的作用,主治的症候,還有你要用「補」還是「瀉」......等等。要的氣是屬於溫熱的,它的味道是屬於辛或甘的,作用是用來袪寒的,什麼時候要袪寒呢?陰盛的時候,就是寒證,根本沒有活力的時候。甚至手腳會發冷。但是這個陰證有時不要弄錯,有時是虛的,不是真實的。所以陰盛,看這「盛」字要記得,在中醫裡面講這個「盛」是指真的是寒氣很重,這時候要「瀉」。你以為這個時候要補,其實是要瀉風寒。 如果是寒性的藥物,甘鹹的藥物,可以用來養陰。這是陰虛的時候。這個陰需的狀況,在肝癌末期的病人,變成肝硬化,很明顯。它會有些什麼症狀?標準的一個症狀。我有一個台中朋友,得了乳癌。動了手術以後,又感染而成肝炎,得了肝硬化,變成腹水。等到末期的時候,她在醫院常常打電話給我,邊哭邊講,我聽了都很難過。她說它口非常的渴,非常的熱。所以她就叫她先生去買冰給她吃,不吃很難過,全身好像在火裡面。可是剛剛吃完,又想要吃。你就知道,那個就是把全身庫存的能量都拿出來用,身體已經沒有分寸、沒有節制了,全身都拿來用。吃完冰,只能把它澆息下來,立刻又燃燒起來。這是陰虛-極度的虛。當然不能到那個地步,那很危險。那只要一弄錯了,以為它有火,用一些瀉火的藥,一下去立刻死。所以,中藥你要讓人死,照樣有效。故而陰虛是非常重要的。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會發現那個非常標準的現象。 溫性的藥氣,通常的味道,也是辛、甘、鹹。它有什麼作用呢?陽虛的時候,它可以扶陽。 寒的藥氣,味辛、苦,它可以清熱,清熱就是要「陽盛」,要記得-「陽盛」是真的是熱喔。臉的的樣子,外貌、行動,整個行為模式、語氣、表態......,你要去判斷正確。有時候是假象。比如說,在臨床上長期照顧症症患者,有時會發現他迴光返照,變得很好。可是那是個很不好的徵兆。而且,為什麼以前病厭厭地躺那麼久,突然這幾天會起來和大家說笑聊天、東走西走,那就是他最後的防線崩開,把身上的能量透盡,突然變得很有精神。可是那道防線一開以後,水庫開閘,一瀉千里。所以,有時看到這些現象,心理面都要有所打算,不是個好現象,因此我們要判斷正確。臨床上判斷錯誤,很可能造成藥物的誤用。 溫的藥氣,味甘。它也有退熱的作用。這是氣虛。氣虛的時候也要補。「陰虛」和「氣虛」有時候會搞糊塗。你要從症狀上去判斷。 溫的藥氣,味辛的,可以利氣,就是讓你的氣走得動,能夠通行無礙,這叫做利氣。能夠利氣,所以氣滯的時候就需要用到它。像我們感冒的時候為什麼會咳嗽?有道理可說的。感冒的時候,通常是受了風寒,一受了風寒,微血管就收縮。本來微血管的口徑就夠小,再收縮一點點,其比例就非常大大的血管收縮一毫米,對它來說是十分之一的變化;小血管如果收縮一毫米,可能比值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流體力學來說,血管的口徑越小,阻力呈反比加大,這是電路學上很清楚的關係。在流體力學裡面,管子的口徑稍微變一點點,影響非常大。因此一感冒時,細小血管稍微縮小一點點,血液循環的阻力就變得很大。可是,血液又要通過肺,肺要一直去更換。肺比起其他臟器來說較為脆弱,所以微血管口徑只要縮小一點點,肺的負擔就加重。加重有時會受不了,就要咳嗽,以紓解負擔。你看咳嗽有什麼特別的反應?我們常常咳了一輩子都沒有去想過它。一咳的時候,是不是全身血脈賁張?一下子就往外發射的感覺,那就是在紓解風寒。所以感冒會咳嗽,是有它的道理的。因此,有時要用「利氣」的藥。利氣的藥,像荊介啦,防風啦、羌活啦,它去到那邊,就自動把所有血管都往外張,使口徑變大,血液循環較為暢通。用這些藥有它的道理。氣滯要用瀉的方法。 涼的藥氣,有甘的味道的,它可以退燒,用於血虛之時。血虛與氣虛不同。 溫的、辛的,它有通瘀作用。用於血結之證。比如說天氣一冷,血液黏稠度會增加,循環時阻力就變大,走不動,有些地方就會停留在那裡這個叫做血結,凝結在那裡。這時也要用辛、溫的藥。一方面要加溫,一方面要它散。散的意思就是那個氣動力要夠。 上述整理如下表所示 氣味作用主治證補↑瀉↓溫熱辛甘袪寒陰盛↓寒甘鹹養陰陰虛↑溫辛甘鹹扶陽陽虛↑寒辛苦清熱陽盛↓溫甘退熱氣虛↑溫辛利氣氣滯↓涼甘退熱血虛↑溫辛通瘀血結↓ 用藥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中醫已經是夠簡化了,簡化到有些地方幾乎可說是很模糊。要自己用一些心思去揣摩它的原則。 簡單的原則是什麼呢:在《醫碥》這本書裡面,它說:「虛而不實者,止用補」。虛但是沒有實症-沒有實症的意思,就是沒有病邪,或者是說所有的系統,都沒有超過它的正常值,但是你現在要處理的這個系統,它的機能是偏衰的,這就叫虛症。或者說它根本沒有感染任何風寒,而正處於虛的狀況。這時候你要用補的,不能用瀉的。 「虛而實者,必攻補兼施」,身體體質很弱,疾病信號又很明顯,這時候必須攻補兼施。但是攻和補,哪一個佔得多,要去衡量它。我覺得學醫有個很大的好處,當你慢慢懂得用藥,慢慢會發現你比較會看人,你看他那個樣子就知道,甚至於走路的樣子,一切的聲響......,一看這個人大概是怎麼回事,甚至於他的心情都可以看得出來。這時候你去開處方就能抓到重點。像這個「攻」和「補」,哪一個佔的比重多,就要看情形,不是很簡單的攻和補而已。 「若實而不虛,則直攻之而已」,就像便秘,人還是很有活力。為什麼會便秘呢?也許好幾天忙下來,根本沒時間喝水,或者睡覺沒睡好,或者是心煩氣燥。這時用攻的。但是不能拼命攻。比如說大黃、芒硝、石膏。這些東西你拼命攻,一個很健康的人,被你攻了幾天以後,躺在病床上沒有力氣了。所以攻也要適可而止。只要問題解決了以後,攻的藥就盡量不用,因為它很傷身。 明朝醫家張景岳(與漢朝張仲景不同人),他有兩部書--《景岳全書》與《類經》。其中《景岳全書》上寫:「陽虛者,宜補而兼暖,桂附乾薑之屬」。陽虛就是能量的轉化功能比較差的人,要補;而且要兼暖。也就是說你用的藥性,要讓身體有熱氣,身體要產生一些熱。因為一熱了以後,很多機能都會活化,所以可以用哪些要呢?肉桂、附子、乾薑。肉貴性燥熱;附子更不用說了,那是陽虛很需要用的。乾薑也是,乾薑在我們的藥裡面,找一下,它是乾燥的。 「陽虛多寒,宜補以甘溫,而清潤之品非所宜」。為什麼呢?因為陽虛所表現的是能量的轉化不足。我們曉得,經過生化的反應,轉化成能量,而這個能量不是直接轉換成熱,它是先轉成電,電能變成帶動身體的power以後,才殘留下來的能量,才變成熱。通常它轉化過來的量也不多,所以身體的溫度偏寒。所以,要補的時候要用甘溫。但是你這時候用清熱或是滋潤的東西,並不合適。因為清熱,就會把它的熱能又帶走。他已經夠寒了,這一帶走以後,溫度不夠。更何況清的藥物,它還有抑制物質轉變成能量的作用。所以,很多時候一用以後,寒的症狀就更嚴重。潤的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潤的藥,多半比較黏稠、黏膩,使的身體機能不會過度活躍。它本已不夠活躍了,你讓它不活躍,這樣就太不活躍了。陽虛的不可使用清潤藥物。 「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陰虛的人,要補而且要清,用門冬、芍藥、生地。門冬就是麥東、麥門冬。芍藥我們曉得,就是白芍。生地就是熟地的前身。熟地是九蒸九曬所製成的,蒸過九次、曬過九次,讓它慢慢發酵,變成黑的。生地你去看,還有一些黃的。什麼叫做陰虛?陰虛的意思,就是你身上該具備的一些物質太少。那要補兼清。為什麼要清呢?因為它說「陰虛則多熱,宜補以甘涼,而辛燥之類不可用」為什麼陰虛會多熱?本來陰虛你覺得體質已經不夠了,供應量不足,應該是偏寒,但其實不是。在這裡是從臨床的症狀整理,總結出來的了解。因為「陰」有什麼作用?我們在講陰陽的時候,說陰可以剋制陽,也就是陰可以節制陽的功能。換句話說,你從物質要轉化成量,這個轉化的速率要有一個規範,不能太快、太多都不行。因為在生物體裡面,要維持一個平衡的機轉。所以「陰」的物質,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節制陽的轉換-就是能量的轉換,保持平衡。可是它現在太少了,要維持這個平衡的關係都不太夠。因此,身體很容易把僅有的、庫存的物質,快速地轉變成熱。所以,陰虛的人反而會出現熱症。很奇怪,照理說應該寒,對不對?它如果陰虛到極點的時候,完全用掉庫存的物質,會寒;通常還不是到極點,還沒到完全用掉的時候,是熱。要清熱,宜補以甘涼。這時候辛和燥熱的不可用。因為辛會讓它發散,功能提昇;燥的話就更沒有阻擋的力量。有一點潮濕,有一點潤的東西,就有阻礙、緩衝的作用。辛燥的藥物不可用。 以前我們小時候,聽到很多親戚朋友去吃中藥,吃了沒兩帖就吃死掉了,大概就是用錯藥。舉個例子,比如說中氣虛陷,臟器下垂,這個很多時候都會出現的-當然沒這麼嚴重,像要下班的時候,忙了一天,中氣大概都是虛的、往下掉。而且全身五臟六腑好像吊不住。但前述的「中氣虛陷,臟器下垂」是真實的喔。比如像胃下垂啦,甚至於脫肛啦......,都是臟器下垂。這時你治療的原則是要補虛提陷。「補虛」用的藥味是甘溫的藥;升浮的藥是提陷。為什麼歸脾經呢?因為歸了脾經以後,很多肌肉組織就會恢復它原有的彈性。很常用的藥物是黃耆、人蔘之類。這是舉例,可用的尚不止這些。 反過來看,如果是寒濕中阻,有寒氣,身上的水分又代謝不良,形成身體循環障礙的時候,怎麼辦法呢?首先,寒當然要用溫,溫陽。溫陽就是要讓身體裡面的活力能夠提昇起來。一方面用這個溫熱的藥,讓身上的寒能夠消失掉,一方面要把身上的活力帶起來,所以要用溫陽的藥。其次,濕氣要燥濕,就要用燥的藥。有時也用腥的,有腥味的藥。所以它用苦溫、升浮,歸脾經。以上是兩種不同的症狀。脾經的氣要升;肺氣要降。這在後面我們講五臟的苦欲的時候會講到。用什麼東西呢,蒼朮和厚朴。厚朴很常用。厚朴有個親身的經驗,大概兩錢就很夠用了,不要超過兩錢。蒼朮我只用過一次,就發現那個好強喔,喝下去比厚朴強得多。所以,蒼朮有必要時才偶而用一點點。 但是這些藥,以現在的時節來說,勉強可用。但是到了夏天,最好不要用。因為夏天身上的水分需要代謝的多。身體整個熱度高、毒素也多,所以水分不要利掉太多。入秋冬以後可以用,或者初春。它也有季節性的。 藥物補瀉的分類 純粹補性的藥物,有人蔘、黃耆、黨蔘、山藥......。你們手邊應該有一本藥書才可以。不能光是看我的講義,講義都簡化了很多。要翻開書去看看,哪一個藥是補什麼的,才能夠弄清楚。當然,人蔘大家都知道,是補脾、肺兩經的;黃耆也是補心;黨蔘補中氣;山藥補腎,其實是加強腎上腺分泌。所以,每一個藥物,以現在的藥理學來看的話,也有一些可用的地方。 純粹是瀉性的藥有大黃、葶藶子、豬苓、夏枯草......。夏枯草只有在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時候,用蒲公英、夏枯草來瀉火。豬苓是用來清除身上的水分。葶藶子是瀉肺裡面的水,有時候痰太多、咳得太厲害,肺裡面水氣太重,要加一些葶藶子。大黃是瀉大腸裡面的火氣,治療便秘。 也有些藥是補瀉兼具,有補有瀉。比如說像白朮,它可以健脾利氣。這是屬於「補」的部分。它有強健脾經的作用,補氣。由於脾經變好了以後,它就會有燥濕利水的功能。所以,我們胃口不佳的時候,要用到伏苓、白朮,這兩個很常配在一起用,用來開脾健胃。為什麼呢?因為什麼時候會脾胃不佳,胃口不好呢?通常都是機能比較差、比較遲鈍的時候。什麼時候比較遲鈍?脾胃經的水分太多時,會呆呆的,泡水泡得有點脹脹的,這時候胃口就不少。所以,伏苓一方面補氣,一方面因它味道平淡,沒什麼特殊酸甜苦辣,所以它有滲瀉的作用,淡滲的作用。什麼叫做「淡滲」?就是增加細胞膜的水分通透性。也就是你身體裡面,有時候水分的流轉不是很好,尤其是經過細胞膜的時候。所以,細胞就呆滯,泡水泡得脹脹呆呆的時候,要用伏苓。白朮是可以清除肌肉裡面一些水分,讓胃壁比較有彈性。這兩味藥一起用的話,通常情形就會改善。 如果脾胃被水分泡很久以後,已經呆到好像睡著了,光是這兩味藥尚不夠,還需加一味沙仁。沙仁是一個芳香的藥,可以有醒脾的作用。期經在中醫裡面,主要指的並非脾臟spling而是胰臟pancreas。這些系統、臟器,功能如果呆滯,你要把它喚醒,通常用沙仁。如果沙仁輕輕的叫還醒不過來,就大聲點-用木香來叫醒它。但是這個藥不能用多,太多了以後,叫得太大聲會把它嚇壞了,反而胃會抽筋,造成肚子痛。通常老人家用沙仁就好,盡量不要用到木香。如果沙仁還不太夠,怎麼辦呢?用生薑。生薑是平常食物的一部分,加一點生薑,讓胃稍微暖和起來,因為薑有辛散的作用,可以幫助它們發揮效果。 白朮有燥濕利水的作用。換言之,它也有瀉的作用,是補瀉兼具的一味藥。還有我們很熟悉的當歸,它可以養心經和肝經的血虛。血虛通常並不是血液的量不足,而是血液攜帶營養物質的功能不足。或者是造血的功能不好,都和血虛有關;還有血紅素不夠,帶氧的功能也不好也是血虛的一種;此外是骨質不好亦然。血虛有時要用當歸去補它,就可以活化。 心和肝,心是送出血液,肝是儲存。因此,血虛的時候,肝的功能也不好。所以,要養心和肝的血液的功能,通常會用到當歸。所以,肝功能不好,要看情形。如果你肝功能不好是因為太勞累,用掉太多血液的補養功能,就要用當歸補血。可是當歸不能吃太多。因為當歸的藥性是靠它的揮發性。你看,煮當歸鴨的時候老遠就可以聞到,因為它有揮發性,使得你的血液有活化的作用。所以,當歸吃太多反而會有不安定的感覺。有時要用到芍藥,有酸收的作用。一方面要活,一方面要收。不可過度的活潑,也不可過度地收斂,這中間要去拿捏那個感覺。 因為當歸有活血的作用,就可用來活化血瘀或血滯,可以通瘀化滯。所以,當歸又有瀉這些障礙的作用。萬一你哪一天,發現年紀大的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可以用當歸。如果你覺得他沒有體力去運轉它的時候,怎麼辦呢?加一點川芎。川芎可以讓全身的氣脈動起來。所以,當歸、川芎很常配在一起。但是川芎不能加多,它的性也是很活的,只能加少少的。通常臨床上一錢半就夠用了,看情形而定。你記得,劑量大就不能用太多次。因為人體有一定的承受量。絕對不可能劑量又大,又常常使用。如果這樣用,一定會出紕漏。一下出了狀況,真的是很難收拾,尤其是系統呈現不穩定狀態的時候,有時是連鎖反應,你來不及處理。所以,川芎用的時候少一點。 你看看,像當歸、白朮這麼平常的藥,它雙重作用。如果懂得這樣的功能,巧妙地加以運用。你用的藥味完全沒有毒性,而且也不難吃,就可以達到治療和保養功能。你們慢慢去斟酌,然後用在實際的生活上。 非補非瀉,既不是補的,也不是瀉的,例如桔梗、枳殼、元胡、三七、藕節。三七還有一些瀉的作用,不過它是散的味道。桔梗是寬胸理氣,枳殼也是寬胸理氣。不過桔梗是上升,而枳殼沒有。胸悶的時候,可以用枳殼,不要把這個悶往上帶,讓它散就好,故而用枳殼,因它藥性不會太烈,很平和。可以用到三錢、四錢都沒有關係,要看情形。 還有一個鬱金,也可以解胸悶,但是它最重要的是解肝膽的鬱悶。鬱金就是鬱金香的意思。也蠻好的,尤其是常吵架生氣的人,大概需要用到鬱金。 元胡又叫做延胡索、玄胡......,好多名稱。這是止痛的藥,它有散的作用。身上有任何一個地方會疼痛的話,大概都可以用到延胡索,它會將瘀血或氣滯散開。 三七大家知道,這是傷藥。凡是瘀傷、跌打損傷都用三七。藕節是蓮藕的節,有清熱的作用。但是它清下焦的熱,通常都是用來治療痔瘡之用。藕節很好吃。不曉得你們有沒有覺得,蓮藕好吃,蓮藕的節更好吃,不要嫌它太硬就把它削掉。藕節、槐角、薏苡,這些都是治療痔瘡很好的藥。可是,這些要有時候下不去,怎麼辦呢?通常可以用黃柏,或者是牛七,把它往下帶。雖沒有辦法根治,但可以緩和。這樣慢慢聽了你們就會了,記得這些東西。藕節、槐角,大概都治下焦的熱氣,尤其是治療痔瘡。如果它不容易下去,或是熱氣太強的話,可以加一些黃柏清熱。但黃柏不能加多,清熱清得太厲害也不行,這樣的話連腎經的氣都把它清乾淨了。通常我用牛七來帶,或者是用剛才講過的引經藥。這些你們都去查書,我只能舉幾個例子。 下面我們還有一個用藥的方式,叫做五臟苦欲表-五臟苦欲的補瀉,還是在講補瀉。它是根據五臟所苦和所欲,來決定要補要瀉。什麼叫做「所苦」?就是這個藥對它來說,會令它很不舒服,也就是會破壞它的機能,或者是使得它機能受到限制,這叫「所苦」。「所欲」就是順著臟腑的機能,讓它很舒服、很舒坦、很自然,這叫做「所欲」。 在《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裡面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肝的氣要散得開來,要讓它散,得吃些辛辣的,所以要用辛來補它,用酸來瀉它。這是指得它所欲。瀉的話,你用酸它就收了,就散不開了。散得太厲害就要用酸來收。「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用鹹來補,甘來瀉。這是你用五行去看它,有時吻合,有些地方也並不一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脾的功能要慢慢的,不要太快。要吃甘美的、有甘味的東西,來順從脾「緩」的個性,用甘來補,用苦去瀉。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肺是要收,用酸來補,用辛來瀉。用酸有時候用五味子,它有五種味道,但是偏酸。你可以嚐一嚐。它是收納肺氣很重要的藥。這個不能用多。我自己是一個肺很不好的人,所以我自己也曾經開了一點點五味子,放進藥方裡面。一放進去就縮得好緊,胸口好像給什麼東西綁住一樣,非常地縮,氣好像吐不出來似的。你別小看它,小小的一粒好像豆薣。「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這是五欲,肝欲散、心欲軟、脾欲緩、肺欲收、腎欲堅,就是肝心脾肺腎。 它不喜歡的是什麼呢?「肝苦急」肝不能太急,肝太急,身體也急躁起來。如果一急,肝臟功能就會抑制,所以要「急食甘以緩之」,讓它不要急。「心苦緩」心太緩了不行,太緩了等於沒有功能,要「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太潮濕了以後,脾經就運轉不過來,要「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肺氣往上沖是很不舒服的,因為你吸氣,都希望它往下帶。所以要「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太乾燥了不行,腎經受不了。稍微乾燥一點,你就發現一個現象,小便少,這時要「急食辛以潤之」。這時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吃辛辣的東西?不是辛辣以後就更燥了嗎?不是!是適度的。不是麻辣火鍋就這樣吃。這個是適度地用辛的東西來開這個路,使水分循環正常。這是以前人經驗的歸納。你把它整理起來,就有後面這個苦欲補瀉表。 五臟所欲補瀉表: 五臟所欲補味藥例瀉味藥例肝欲散辛川芎、細辛酸白芍心欲軟鹹澤瀉、芒硝甘黃耆、甘草、人蔘脾欲緩甘甘草、人蔘苦黃連肺欲收酸白芍、五味子辛桑白皮腎欲堅苦知母、黃柏鹹澤瀉五臟所苦補瀉表 五臟所欲治療味藥例肝苦急甘甘草心苦緩酸五味子脾苦濕苦白朮肺苦逆苦黃芩腎苦燥辛知母、黃柏 你看看,肝心脾肺腎,欲散、欲軟、欲緩、欲收、欲堅。要補它的呢,是辛鹹甘酸苦;可以瀉它的-就是和它對抗的,比如它要散,你就讓它收,它要軟你就讓它緩......。你看它用的藥是什麼呢?用川芎、細辛。我用要的方式,比較去尋求系統運轉的道理。比如說肝經我很常用柴胡。剛才說過,柴胡的藥是往上提升的。可是我總覺得,身體並不是只有一部份在動而已,要動就全部在動。所以,你往上提升的時候,如果其他地方都不動,其實是蠻危險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如果受到了破壞、傷害,一連串影響下去,會產生很多問題。通常我用了柴胡,就會加川芎。除非他體能本來就很強。否則,他如果肝氣不足,本身就有一些機能比較遲鈍的話,我就會加川芎。也就是往上提的同時,其他全身也要動。因為川芎它是上行下走,全身都流竄。它是一個很常用的藥,原因在此。或者是用細辛也可以,不過不要用太多。 心欲軟,用鹹味藥。所以用澤瀉、芒硝。芒硝我很少很少用,因為它是礦物質,沒有經過化學檢驗,不知有何雜質,故不喜用。但它可用,非常好,只是量不要多。 脾經欲緩,要用甘。甘草、人蔘都可以。人蔘是補脾、肺的氣。所以人蔘一下去以後,脾經的運氣好,肌肉組織就很有彈性。我在前面講過,脾經的隱白穴是治療血崩;我也提過,這個情形,還可以用獨蔘湯,就是一味蔘熬湯喝下去,非常有效,因為它補氣。出血的狀況就會立刻停止。但是平常你不見得會熬這個,對不對?就看這個產婦的身體狀況,如果她體質比較差,心臟功能比較不好,平常臉色也不好,在她生產的時候,應該要預備好這個蔘湯。不管有無發生狀況,生產總是非常花力氣的,事先喝一下或事後補皆可。 肺要收,就用芍藥或五味子。芍藥不是很好喝,它有點酸酸澀澀的,有些人覺得很難喝,但是它治療肺的咳嗽蠻有幫助的。五味子就要小心用,因為它收得太快,有效。比如說咳個不停,偶而需要用五味子。我發現上次給你們那個耳穴表,這個地方是不是肺?我發現這個非常好用,因為我的肺很不好,所以我拿了電針在這個地方電一電,就好了很多。當然,我有時候會偷懶,就忘掉了。可是這個穴非常有用,一經刺激,症狀很快會消失,所以它也有收的作用。其他的我們就不一個個唸了,最重要的是腎,腎欲堅,它用了知母、黃柏,等下你們會看到一個奇怪的東西。 下面的表是五臟所苦-五臟最不喜歡的。肝苦急,心苦緩,脾苦濕,肺苦逆,腎苦燥。你看看它治療的藥味,是甘、酸、苦、苦、辛。這是明代醫師張元素的經驗。你看他用的藥,甘他用甘草,酸用五味子,苦用了白朮-白朮其實沒那麼苦。黃芩是苦。你看看腎要燥的時候,他也用了知母和黃柏,又說它是辛,又說它是苦,事實上黃柏和知母沒什麼辛味,這真的是有點奇怪。但這是他自己的經驗。 這樣的分類法有什麼意義呢?明朝的張景岳的《類經》裡面,解釋為什麼要用「苦」「欲」的方式來分類。他舉例說明:「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而緩之,則急可平,柔能制剛也」就說肝的功能如果強一點的話,容易發怒。一怒之後當然就急。這時要用一點甘的東西來緩和它,則急可平,柔能制剛。這是張景岳的說法。「肝屬木,木不能鬱」你不能壓抑它。「故欲以辛散之」,要用辛來發散它。「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酸為瀉」。這是張景岳詮釋苦欲的說法。 與張景岳同一個時代的繆希雍這樣解釋:「苦欲者,猶言好惡也,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如果能夠順從它的欲望,當然很歡迎,這個「欲」就是喜歡。「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是那個臟器功能所喜好的狀態,這樣的用藥就是補。「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如果你用的藥,正好是抑制它的,就是瀉。「補瀉繫乎苦欲」。 從前面Voll的電針我講到,藥物篩檢產生的效果。在做干涉,有兩個波相互加強的干涉,叫做建設性的干涉,這個就是「所欲」;互相對消的,把它的功能削弱的干涉,就是「所苦」。所以,苦、欲、補、瀉,其實在前面我在講那個的時候已經講了。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在波動的干涉裡面,一目了然。用這樣的學理來貫穿古人的思考會發現其實還是和我們一樣,雖然他們用的名詞和我們不一樣,可是他們所認識的機轉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沒有波動、干涉的概念而已。 用這個苦欲分類有沒有什麼問題?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雖然這樣發展下來,第一,五味應五臟的補瀉是否有普遍性?不一定。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五味應五臟,它的正確率其實並不高。只是那個味道,在身體的經驗說起來,它是很直接的經驗,常拿很直接的經驗,來詮釋這些東西。可是這些經驗,不一定是準確的。為什麼呢?經驗裡面有些其他因素、條件。味道有時會有錯覺,比如說你生病的時候,明明以前覺得很好吃的東西,那個時候卻覺得食不下嚥。所以,這個五味應五臟,是不是有普遍性,其實很難。 第二,補瀉的利弊效果如何?補真的補到了嗎,瀉真的瀉到了嗎?或者是你補了這個影響到別的,這個要仔細評估。可以過去要評估並不容易,這個東西經過很多代的人,經過許多床經驗,累積一些共通、不變的療效以後,才成為一個定則。 可是,在使用穴道電檢儀的時候,我常常拿這一味藥,就發現它補這個就傷到那個。所以,一味藥是好的藥,常常是補這個也不傷到別的。最好是補這個可以連續補好幾個。現在這些東西都可以去查驗。這個在當時,或是純粹中西來說,就沒有辦法解決。不僅中醫沒辦法解決,西醫碰到類似的問題也很困難。更何況那個藥味的標誌,和我們前面講陰陽五行五味的理論是否一致,也不一定。像剛才張元素的黃柏、知母,又有辛的味道,又有苦的味道,還有酸的味道,這兩個是不合的。 不過在這裡面,它倒是有了新的概念,就說這個藥不管它是貴的或是便宜的藥,都是以苦欲作為準則,就是以它對身體好與不好作為準則來用藥。這用藥準則就比較寬鬆。有時候用的藥是比較平緩、溫和的藥,可是又有些時候用到的是烈性的藥,甚至是毒藥。可是用對了照樣是很好的藥。我們連蛇毒也可以拿來用。所以,只要用對了,其實它也是很好的。比如說像砒霜,它有劇毒。如果把它稀釋了到某個比例以下,它可以治療梅毒,還是有用的藥。你可以這樣想:我們身上細胞代謝,也可能產生很多毒素,只要代謝機能可以達到平衡時,它也並不會成為負擔。 所以,它用藥不太去問是否有毒,很大方地去用它。只看它的苦欲。雖然這是放膽的去用,可是有個問題是會產生錯誤。你一一嘗試總是會有錯誤。拿我自己做實驗的時候,當然作了很多錯誤的常識,就是說這個藥味吃多了以後,就痛苦了好幾天。還好我拿捏那個準則,不能用太多。藥不能用太多,你自己必須要有一個前提:你要對這味藥敏感一點,否則你要用到很大的劑量會有反應、有感覺的話,等到有感覺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所以,好好地去練一練身體,使身體的反應靈敏度提高。有時候用細微的量就可以覺察到。 也有一些人拿了藥,只須在舌尖碰一碰就可以知道,當然更好的是根本不要碰,手靠近一點就可以知道藥性歸經,或者是藥性的反應,那你用藥就更不容易錯了。 在此,其實用穴道電檢儀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也就是當年我為什麼夜以繼日地去研究,因為這個儀器出現,到我接觸時,已經三十多年了。1953年開始,我1988年接觸。為什麼會花那麼多心血想要去了解它呢?就是這個東西,一旦能掌握它的原理,很多問題在一兩年之間,就可以解決。這裡面唯一要彌補的就是,你在用這個東西的時候要有感覺。這是我要訓練的地方,沒有這個訓練的話,這套東西放在你面前,也不會發生什麼作用。其實我應該拿來好好量給你們看-這個並不是我量給你們看,你們應該也學會量,就知道東西的好用。雖然它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但是它很好用。我常常說它像鋼琴,誰去按它都會有變化。可是要彈出一首美妙的曲子,要靠訓練、自我要求。 4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