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 |
五行學說(二)氣、血
|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3月7日 上學期我們講到五行這張表。在過去,中國人把有些東西做了一些分類,這是為了方便認知,所以有這麼一個表。其實和我們比較相關的,隨時都在我們身旁,就是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華、五志和五神,不過一般人對五神比較難以了解。 五臟中,肝開竅於目,肝膽主筋。在日常生活裡很常發生,我上一次也說過,如果你很常走路或起居作息,不小心就扭傷了筋,你要想到的可能是肝膽的問題。然後你就要去強化肝膽,是不是熬夜太多?或者是吃的飲食裡有傷到肝膽,這是和日常生活很密切的。當然你一熬夜以後,眼睛一定很不好,所以肝開竅於目是很直接的。比如說很多人有乾眼症。乾眼症就必須要滋肝、潤肝、柔肝,要朝這個方向去調整,而不是一直點眼藥,點眼藥是沒什麼作用的,因為那是治標不治本。這個是和生活很相關的。 然後心、小腸和脈、舌有關係。所以你有時候舌頭乾燥,舌頭有一些問題,那通常要去注意心經和小腸經。小腸經通常要去清毒。你的血脈當然和心臟比較有關聯,這是大家都比較清楚的。比如說脈跳得快、跳得有些奇怪,或是脈有些結代的現象。所謂「結代」,就是它跳一跳,然後停的時間會稍微長一點,因此你的心臟就會覺得有點慌慌的。這些都和我們生活經驗比較相關。 而「舌連心」,我們的口頭禪裡經常有這句。如果你的口唇,和肌肉有問題,比如說像年紀大的人,忽然之間,他的肌肉好像一直萎縮下去。又原來一個人長得好好的,好像一下子瘦下來,那麼一定和他的脾胃有關係,也就是和他的營養吸收一定有很大的關係。這時候在中醫裡,我們通常會去強化他的脾胃經,增加他的吸收。而年紀大的人,五臟六腑通常比較水狀,比較水狀的原因是因為他營養不足,他有時候會含水,當然眼睛看不到。所以他的水狀化會導致他胃口不佳,那麼凡是這種情形都要想辦法去強化他的脾胃。 如果皮膚、鼻子、毛髮有問題的話,大概和肺、大腸經有關係。大腸經通常要清的就是腸壁上的宿便。如果宿便太多,會有過多的自由基,在身體內跑來跑去,那你的肺有時候就會有一些過敏。比如痰多,容易咳嗽,或是有一些奇怪的聲響,那麼皮膚及毛髮一定會發生改變。所以,皮膚及毛髮其實是我們的指標。 腎、膀胱和骨頭、耳朵和毛髮有關係。這個「髮」,指的就是頭髮;「毛」則是指其他身體部位的毛髮。骨折要去補腎,耳朵會有耳鳴也要去補腎,那一定是腎陰虛。骨折一定要去補腎,這是因為腎主骨。腎主骨是因為副腎上腺皮脂素對骨隨的代謝,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我們補腎了以後,骨頭長的就很好了。至於耳鳴,比如說有些人忙了好幾天,沒有好好的睡,那麼通常都要提神。提神的時候,就會傷腎陰,也就是腎上腺的那些荷爾蒙分泌會過量,過量以後,耳朵就不平衡,不平衡就會有耳鳴。耳鳴,補腎就好了。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好好睡覺,不過有些人即使忙過了,也沒有時間好好睡覺,去補腎,但不能補過頭。補腎的藥裡面有一味,大家也都很常聽到,就是六味地黃丸,但是也不能補太多,要看季節。 這是上學期我們講到的最後一張。可是只講了這個五行,五行其實是從生活的體驗裡面、從直覺裡面、從修練裡面共同交叉得到的,它不是隨便安排的。當然像前面有些部分,我們現在用起來不太一樣。比如說五谷、五果、五畜就不太一樣,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時空環境與種植的方法不同了,所以有些效果和五行過去的經驗不太相同。因此,這個表不是完全一成不變。除了固定的組織結構部分,比較不隨著時代環境改變之外,其他隨著時空環境,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會改變的,所以這個表是一個參考。 五行的生剋 五行的這樣一個分類,因為它叫做「行」,「行」其實是一種動態的意思,所以五行是五種功能之間的動態表示。比如「木」指的不是木頭,指的是木的性質、功能。而木火土金水都是,拿具相的東西象徵很抽象的功能。所以「行」是代表dynamics,是一個動態的方式。 它有所謂的相生相剋的關係,相生是藍色的實線,這是相生的關係。因此我們通常都不唸成「金木水火土」,那是一般的口語,而唸成「木火土金水」,或者是從哪一個唸起都可以。「木火土金水」這麼一唸,就是相生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個相生的關係,是從實際的觀察和經驗的累積裡面得到的,不是隨便拼湊的。像木生火,很多人就說,這是因為木頭一燒就有火。當然,這有點象徵意義,但不是這個意義。木頭之所以會成長,是吸收陽光,然後再配合它自己的代謝而形成木,因此木頭當然儲存能量,所以木生火是有其道理的。「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樣地,每一個東西都有一些象徵的意義。 那麼它也有相剋的關係,就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再把五臟放進去,就形成身體的整體運作情形。有時我們講五臟,事實上只是標籤,不是代表臟器。五臟裡面的「肝」是指肝經的意思。其實古人並不是把臟器單獨游離出來看待,這是我們現在的習慣。所以,木是屬於肝經,火是屬於心經,土是脾經,金是肺經,然後水是腎經。 「木生火」的意思是說,肝經的功能可以幫助心經的功能,就是可以提升、相生,可以有益於心經的功能,所以是相輔或是強化的意思。心經可以強化脾經,脾主運化,也就是我們身體內食物的消化運轉,要靠心經。心臟不好的人,消化機能也自然不好,所以心臟功能不好的人,吃飯吃得多是受不了的,這是因為他負擔不了。通常的人也是如此,反正心經的功能如果不佳的話,也不適合大吃大喝。任何人都不適合大吃大喝,這是因為吃超過了某一個量之後,你會承受不了。因為火生土,心經好的人,心臟好的人,它的功能好,你的消化機能就好,所以你吃多的話,它是承受的了。 「土生金」,在中醫裡是這麼說的,我們吃進去的營養會送到肺,去和肺的空氣結合而形成血。所以在五行裡,「土生金」的意思是說消化好、脾胃經好,你的肺經最直接受到益處。因為它會強化肺經,所以吃得飽、吃得好的人,通常講話都很大聲,這是因它的機能直接就影響到我們的肺經。肺經好的人就會幫助腎經,這是前面講肺氣腫的情況,在中醫叫做「腎不納氣」。我在上學期時也提過,腎不納氣的原因是,我們的身體是把空氣吸進來,溶到身體裡面,然後我們的腎經則把身體裡的水分,從裡面把它代謝出來。這個中間一進一出是有節奏上搭配的,所以肺的呼吸,其實會影響到腎。 上學期我提過,我們的循環是受肺的呼吸所影響,其實我們的腎臟又何嘗不是受呼吸的影響。我們的肝臟當然也是,我講了好幾個。一呼吸,調對的時候,水流在腎裡走動的時候,走的空間是很小的通道。這個通道,如果你的頻率太快,是沒有辦法消化的了,所以一定要有某種搭配。呼吸的速率和腎臟裡面血液流動的節奏是要呼應的,這是很直接相關的。所以你常會發現腎臟是靠在肺臟後面不是很遠的地方,肝臟更是相依相伴。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而不是隨便安排的?有人說是天生的。為什麼天生要如此安排?一定有它的道理。就是因為兩個藏器和系統之間是有節奏上的呼應。因此肺經機能好,就有益於你的腎經的機能。 這個機能當然不是純粹指機械化的機能,這只是我們在口語上容易表達的部分,實際上,還有電性、離子層面的,很多層次的節奏上的和諧。所以整個身體,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大樂團。每一個不同的樂器之間,彼此之間要有一個呼應、有些節奏上的搭配。 腎經好,所產生的血液機能代謝就好,骨髓裡面的造血機能好,自然地肝經就好。所以從現代的生理學機制來理解五行,這是蠻有道理的。如果在臨床上去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五行的搭配是很真實的,它不是理論上的一種模型,而是真實的體驗。 但是它也有相剋的部分。「木剋土」,你的肝經的機能過旺的時候,脾胃經反而不好。常在臨床的疾病可以看見。比如肝臟的功能不好,肝經的地方悶悶、脹脹、緊緊的時候,沒什麼胃口,吃不下東西的,所以木就可以剋土。可是同樣地反過來說,也可以反過來剋它。你吃得太過頭的時候,肝臟就受不了,它也承受不了。當然我們用現代生理學來講,就是說你吃太多以後,肝臟的負擔也就多。因為很多東西要走過肝經,然後才能到肺經。走過肝經的時候,要作過濾、解毒及各種安排,所以負擔就很重。就像突然之間,好幾個老師要你交報告,你就搞得很慘一樣。 「土剋水」,你的脾經的運化不良,水分就會在肌肉組織裡面堆積,這一堆積,整個臉色就會比較偏黃。剛開始是偏白,後來就偏黃,然後就會有浮腫的現象,所以它沒有辦法通透水分。水腫其實有好幾種,一種是腎臟本身(指的就是五行裡面的水),腎膀胱經本身出了問題,當然就會水腫。另外還有一個是金,還有一個是木,只是發生的頻率哪一個比較多,哪一個比較少而已,其實相關的有很多。當然心臟不好也會影響水腫,只是心臟不好,水腫的部位不同。脾胃不好的水腫是全身的;心臟不好的水腫通常是在膝蓋以下,而這個膝蓋以下的治療又很簡單。我不曉得以前的人是怎麼治療的,但非常簡單,只要用電針電足三里穴,效果好的不得了。這些都必須實際去體驗,不能把它當作理論去背一背。背一背是沒有用的,在你的生活裡不發生效用,很多東西過目即忘。 底下這個圖就是說水是生木的,所以有些人的用語是「就木來說,水是生我者」;而木是生火的,所以就木來說,火是其所生的。這就是子的意思,其他都一樣。那就相當於,如果你輸入的信息是這一邊,透過「木」會產生這樣一個輸出。如果用黑箱的概念來看的,這是有這樣一個生剋關係。 異常的相剋:乘侮 異常的相剋有所謂的「木所不勝」。「不勝」就是不能承受,也就是會剋木的東西。比如說,金剋木,如果木太旺盛,則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反過來反剋金,這個叫做「侮」,反剋則稱之為「相侮」,所以會有「生、剋、乘、侮」;而木本來就剋土,但卻太過頭了,這就叫做「相乘」。本來木剋土有一定的限度,結果現在很旺盛的時候,就是剋土剋得很厲害。這在肝硬化患者身上很明顯,一相剋,剋到其它的機能完全不能發揮出來,變成腹水。肝硬化到後來,五臟都不行,這個叫相乘。所謂的「侮」是反剋,而「乘」是本來剋的方向,但是剋過頭了,所以叫做相乘。「火所不勝」也是一樣。本來是水剋火,火如果太盛的話就會反剋水。火也剋金,所以這叫相乘,因此有相生、相剋、相侮、相乘。 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能過頭,它都有一個動態的平衡關係。如果過頭了以後,本來剋它的也反過來被它剋。換句話說,是有一個動向的意思,就是剛才五行裡,我為什麼要畫箭頭的意思,就是有個動向,本來應該是誰剋誰、誰生誰,是有一個方向性的,有其中任何一個太強勢,它就反過來。 正負反饋 五行裡還有反饋的特性,有正負反饋的特性。反饋就是輸出的信號送一部份回到輸入的那一端,然後讓輸入與輸出的信號做比較以後,它可以調整。愈調可能愈強,或者愈調可能愈弱,那這就叫做所謂的「正負反饋」。正反饋就是輸出的狀態愈來愈強勢,負反饋是愈來愈弱勢。 就系統平穩的程度來說,通常是要負反饋。正反饋,相當於端湯的例子。往往滿滿的一碗湯,產生正反饋的意思是說,你本來想要把它端的很平穩,所以你故意調整自己身體的姿勢,愈調就愈不平穩,那個就是正反饋。可是如果你是會調的人,發現原來手晃來晃去的,現在不晃了,而湯也不晃了,那個就是負反饋。那通常我們走路都是負反饋,沒有說愈走愈不穩的,如果愈走愈不穩,那就是正反饋。而我們愈走愈平穩,那就是負反饋。 通常什麼時候會有正反饋的情形呢?拿一根竿子架得高高的,叫你從上面走過去,你就很容易變成正反饋。這是因為你的心靈的恐懼導致身體的更不平衡,容易產生正反饋。 在五行這樣一個圖同時具備了正負反饋,所以五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它裡面因為有正負反饋,所以才有機會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屬於正反饋的部分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因為一直強化,這就是正反饋。 還有本來是「金剋木、木剋土、土生金」,如果金剋了木,木就弱,所以木剋土的能力就弱,於是土產生金的能力就強。也就是說,土受到的壓抑少而變強勢了,強勢了以後,土生金的能力就強,結果金就更旺盛了。所以它走的路線是金剋木、木剋土,但是土生金,這是正反饋的部分。先從五行的語言來看,然後你再去套,這是屬於正反饋。這有很多三角形,你可以畫的三角形很多,不是只有一個,這只是舉例。 至於負反饋,它的軌道就是平衡的狀態,金如果很旺盛,那就剋木,木被剋了以後,那就弱勢了。弱勢的意思是指它生火減少了,火少了之後,所生的土就少,結果相生金的能力就減弱,所以金就弱下來。走這一條路的話,就是負反饋。應該很簡單,把這個圖套上去,就很容易看懂。 另外一個例子是,剛開始水很旺盛,水旺盛則生木就旺,木旺就剋土,土被剋得很弱勢後產生的金也就少,因此生水也就少。所以,走梯形的一定是負反饋,走三角形的一定是正反饋,走五邊形的也是正反饋。這套東西看起來很簡單的這樣排列,也許你會覺得沒什麼嘛,但實際上如果從系統的控制論來看,卻是同時具備了正負反饋。那也就表示這樣一個系統模型,在系統學裡可以趨向一個動態平衡。如果把正反饋當作是陽,負反饋當做是陰,那豈不是有陰陽同時具備的特性在裡面?要有一個模型具備這樣,那是很高明的選擇。 五行的內穩定機制 我們曉得其實五行的任何一行,內在都有內穩定的機制。它本身就具備,並非一定要和其他四行相配,才具備這個穩定的機制。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前面所講的陰陽,「陰陽中還有陰陽」這句話。比如木系統,木系統是肝膽經,它是生發、條達,屬陽升的一面;可是它也有濡養、平抑的作用。像高血壓就是生發力太強,所以血壓會上升,頭頂會難過、會緊緊的;甚至於脈搏的跳動在這都可以感覺到,這便是生發條達的特質太過度強勢。這個就叫做肝經的陽亢,這個陽亢是屬於肝膽的問題。 可是它也有濡養、平抑的作用。肝臟是我們全身儲血最大的臟器,它本身就有儲存,然後輸送營養讓全身各得所需的作用,這是濡養的作用。尤其是現代的人,常要用較安定的藥物去平衡肝經。如果正常的話,它本身就有平衡的機制在。我們現在的人很容易生氣、熬夜、爭辯,即使不是真的生氣,也要爭辯;再加上很多時候要用眼睛去看電腦、電影及很多東西。所以通常都會有肝陽往上亢的現象。如果你懂得濡養肝經,它就不會往上亢。在中藥裡,常用的像是逍遙散、養血柔肝湯、小柴胡湯,這些都可以讓肝臟發揮平衡的作用。它會往上升,但是你用一些藥物讓它能有一些陰面的東西,它自己就會把它平衡下來。所以陽亢的情形,有時候是肝膽的陽亢。 火系統也是。火系統就是心經、小腸經,它有炎熱、向上的作用。這個向上和木系統不同。木系統的向上很容易上到頭頂;火的就是很容易到表皮,這個向上其實是浮的現象。但是心經當然也有滋養、寧靜的作用。你只要修鍊到某一個程度,當身體有燥動的時候,只要心靜下來,整個人就自動的靜下來,所以它本身也有靜下來的作用。而在臨床上也可以看到,它必須具備某一些藥物,才能表現出自己本身的平衡。 土系統也是,生長、化育、升發、通降。有時候你覺得情緒不太好的時候,你會有一些動作,而且很多人做過這個動作。而做了這個動作以後,就會很麻煩,那就是吃東西。好煩的時候就吃東西,一天一天的吃,吃到後來的時候,身體就發胖。這就是因為吃了東西以後,就有通降的作用,整個人會比較平穩。事實上,胃經和很多情緒很密切,所以有時候我們治療有些情緒是從胃經下手,因為它關係太多了。 金,就是肺經、大腸經。它有清靜、收殺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宣散的作用。你看你的吸氣和吐氣其實很不一樣,我不曉得你們體驗過沒有。當你吸氣和吐氣,身體一收一放,這便是宣散的作用。而助力的作用,這句話是指你的呼吸所管轄的不純粹只是氣體的交換,它還有推動的作用。像有些人吃藥吃到後來不太有效,他以為吃藥只要吃下去就好,然後什麼事情就不用管了。其實不對,吃完藥以後,按照中醫的說法,是要躺下來好好休息一下。躺下來的動作是放鬆,然後再好好的睡一覺。當你在睡覺的時候,呼吸通常是比較平穩的,頻率也下降。這個時候和我們調息一樣,就發揮了助力的作用,讓你的藥力走遍全身。當然躺下來還有一個重要的是,幫助心臟扮演推動、滋養的效果。如果你還是站著的話,你的心臟還要對抗重力。可是你一平躺以後,心臟推動這些東西幾乎是走在一個平面上。所以吃過藥以後,躺一躺是很好的。 當然很多人說不只吃藥要這樣,吃過飯以後躺一躺更好。這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它有特殊的作用。我們有很多很好的舊有的習慣,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因生活的內容不同、節奏不同,所以反而都去除掉了。我覺得吃過飯再睡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沒錯,我自己也很喜歡這樣。我上學期也講過,日本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司,是強迫員工中午一定要睡午覺。睡的時間不長,大概在二十分鐘以內,但是睡成習慣以後,大家到時間就睡一下。睡了以後,他們統計過,下午的工作效率比較高且失事率降低。對公司來說,這是好的現象。這是強迫規定要睡,不是給你這個機會任由你選擇。要求你睡覺的原因就是要讓你的身體可以恢復得好一點,整個身體會變得比較協調。 水系統,它有寒冷、潤下的作用,但是也有溫煦推動的作用。這是指我們的腎上腺荷爾蒙的效用。比如說你突然要去表現什麼的時候,你須要提神。一提神,全身的溫度便會上升,溫度上升是來自於腎經(腎上腺)的荷爾蒙所產生的動力。 本來水系統有寒的特性,可是這邊又有溫及動的特性,兩邊的屬性經常是陰陽兩面相對的,它都同時具備在這裡。所以反過來說,五行裡的每一行都是一個系統,每一行就是一個子系統,而五行湊合起來也是一個系統。因此只要是系統,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它裡面都有所謂的陰陽平衡的機制,不可能只有一種,因此,你在臨床上不可能只看一面。所以在判斷哪一個系統有問題的時候,你要兩個同時去看它,這樣才是屬於系統的概念。 正常的生剋關係 正常的當然是木火土金水這樣一個生剋的關係,那相生相剋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本來相生會不斷地加強,不斷加強以後也不行,你的肉體畢竟是物質構成的,物質都有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像造的樓房能承受的重量、溫度、壓力、各式各樣的東西,各有其極限,不可能一直加強。所以五行一直被無限制的加強,那一定會解體,因此,一定要有另外一個相剋的關係。 「木得金剋則成材」,這是根據文字來描述的。所謂「成材」就是指有節度。「火得水剋則不焚」,心經旺不旺盛一定要用腎經來補助它,那心經才不會過度。因為水有潤下的作用,火有炎上的作用,一個是上升,一個是下降,它有這兩個不同的機制,所以才不會失去控制。「不焚」並不是真的燒掉,這只是一個形容詞,就是說它的機能不會無限制的擴大。以下都是一樣。 「水得土剋而不泛」,其中「水泛」就是整個人會水腫。所以你會發現非洲的小孩子,因為營養不良而肚子大大的,這就是循環不好。以我們現在的知識來說,它的吸收不好,蛋白質含量不夠,身體就會有水分的累積。所以年紀大的人如果把臟器打開來看,每一個臟器都比年輕人要水狀。這是因為他的脾經比較弱。水就會到處都看得見。 五行的異常關係 五行的異常情況,一個叫做「勝氣」,一個叫做「復氣」。「勝氣」就是由於太過或不及所引起「己所勝」的過度克制,這叫做「勝氣」。反過來會被人家剋的,這個叫做「復氣」,就是平抑勝氣的反作用氣機的一個機制。火本來是剋金的,火的氣如果太盛(這是純粹用氣的角度去詮釋),那麼金氣就一定衰,這是因為火剋金。那金是剋木的,金衰則剋不了木,結果木就亢。像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一走掉,學生就開始吵,這是金剋木。木氣亢的時候,木剋土,土就衰,因此水就泛。因為土是剋水的,結果水沒有節制,就到處跑。水泛了以後,火氣就衰,這個變成負反饋。 然後另一個例子是,火氣衰,金氣就盛。金盛,木就衰;木衰,土就盛;土盛的話,水就衰;水衰,火就盛。這個從剋的角度來看,它也會出現負反饋。這些通通都是勝氣。反過來了就是復氣。金對火來說是復氣,土對木來說也是復氣,木太盛了,把它拉回來。但是這土對水,水則是勝氣,所以最後,火把勝氣平復回來,火就是水的復氣。 所以在五行裡面其實是蠻複雜的,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一個圖就畫個五邊形,再畫幾條線就解決了。它裡面還有機制上的互動。當你有機制上的互動時,你會發現不是那麼單純的,其實它是綿延不絕的。所以五行這個圖,你沒有辦法切斷哪一個是頭、哪一個是尾。你不能說這是起點,而這是終點,它是沒有起點終點的。 同學發問:老師,所以像這樣一個系統論來看醫學的脈絡,像藏醫是三因學說,而印度是四種(比較古典的)。那這樣的解釋是不是會比較......? 老師回答:是比較狹窄。 你看這個五行是很有意思,它不能畫三角形,畫三角形就沒有生剋。要生就是生,要剋就是剋。四邊形的話也不一樣。四邊形雖有相生及相剋,但機制上豐富的程度就不一樣。五邊形有它的特性,六邊形、七邊形,一個個去想,很有意思的。當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的五行並不是真的像我們現在這樣,為了去整理一些知識,因而去設定一個模型,然後把它分類。其實原先根本不是這麼來的,雖然我們講說《尚書》裡有這麼一段文字,可是這段文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到底為什麼會寫成這個樣子?沒有人講。我是自己在打坐的過程裡,才發現五行是自己跑出來的。不是我們現在想像中做科學的研究、作學術的研究,或資料的整理時,我們設定的一個資料整理的方法。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它是自然跑出來的。所以我覺得,在我們後代的人來陳述它的時候,陳述得非常學術化,其實早期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是有感覺的,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碰上某些人。這些人一出現在你的眼前時,你會覺得這個人是「木形人」、這個人是「火形人」、這個人是「土形人」,所以是有各式各樣特質的人。對他們來說是活的,可是對我們來說卻只是一個理論架構、知識架構。這個是五行,大家慢慢的去琢磨。 氣 「氣」有多的名稱,有些人叫「元氣」,或者是原來的「原」,有些人叫「真氣」,現在當然有各種不同的名字。在過去,所有的中醫都認為,人之所以有一條命,都是因有一口氣在。這一口氣,還不是指呼吸的氣,而是指生命的一種動能。在明朝的張景岳有一本書,叫《景岳全書》。他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這個氣不是指空氣的氣,當然呼吸的那一口氣也被包含在裡面。 《醫門法律》裡也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也就是有了氣,所以才能聚,沒有那一口氣,那就散。比如像到了下午時間,氣比較不足,整個人的肌肉、形體就比較鬆散,所以這也有它的道理。 如果用現代物理學的知識來看,氣足的時候,通常細胞是比較臌的,而氣不足的時候是比較扁的。為什麼氣比較足的時候較臌呢?因為它帶的靜電比較多,所以練功練得好的時候,帶電帶得多,又很協調以後,會放電,有些人就有這樣一個功能。氣足其實是因為代謝機能好,細胞的帶電量是正常的;可是如果你很累的時候,電量就會損耗掉。這個其實是可以量的,在臨床上量了很多以後,發現氣不足的人,一量起來,他的導電度都比較差。導電度差是代表身上的細胞變得比較不像帶電體、不像導體,所以導電度就差。尤其很明顯地不要有什麼疾病,你只要肚子餓,它就自動下降。 古人認為氣的來源有三種來源:一個是腎經,也就是腎氣;第二是脾胃的營養,就是水谷之氣,這個「谷」就是五榖雜糧的「榖」,也就是從食物得來的;第三是從空氣得來的。當然以我們現在來講還有更多,比如說陽光,我們直接也從陽光得到了很多能量。所以「氣」,在古人說起來,比較能掌握的就是這三個。在這三個裡,能夠想到腎氣其實很了不起,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東西,即使你剖開來也看不見。後兩個是可以想像的,比較容易理解。可是古人會想到腎氣,實在不簡單,而且還有所謂的命門。 氣的機制有四個:升、降、出、入。「升」是往上升;「降」是往下降;「出」是透到表皮,往外的意思;「入」是往內。在藥物裡則是叫做「升降浮沉」,藥的氣機、性味,也是升降浮沉。這個概念掌握住就好,下面有些文字我想就不敘述了。 氣的類別 氣的類別大致分臟腑之氣,臟腑之氣就是五臟六腑的氣,就是五臟六腑本身機能所需要的全部的能量,不是只有動能。還有經絡之氣,經絡之氣是沿著經絡走的,在針灸裡最常談到的就是五輸穴的氣。十二經的經氣從末端走向身體,有所謂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從末端小小的流動往身體流動,愈流愈大,這個其實是電流,但是古人沒有電流這個名詞,而稱它為十二經氣。 除了這個之外,還知道另外一個沿著經絡陰升陽降的氣。這個氣,把它想像成是我們吃進去的營養物質裡,氣比較精純的一部份,是走經絡裡的循環。一天十二時辰,全身十二經走一遍,叫做子午流注。在《黃帝內經》【靈樞?營氣篇】裡說,這是精專營氣。我在實驗裡才發現,原來這個氣已不是電流,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電磁波。居然分得出來,古人很厲害吧!沒有儀器也沒有現代的一套方法,卻分得出來。 這經絡之氣其實有兩個。「營氣」與血同行於血脈之中,事實上就是推動血液的動力;「衛氣」,是走到表皮的,與熱能是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身體整個代謝機能,作功以後所產生的熱能,就身體或生物體來說,會去安排全身的分佈。這種分佈對恆溫動物來說是很重要的分佈,這就是保衛。相對於外界溫度的變化,這一層是第一線的保護,這就是衛氣。它走外面,是行於脈外之氣,內散於胸腹。 「以溫煦臟腑」,是指讓臟腑保持一個溫度。這從系統概念來說是很重要,因為任何一個臟腑都有最佳工作溫度。像買來的電子用品也是一樣,你一開始開機的時候,它還不是很正常。開機到某一個階段及溫度以後,它的工作效能就非常正常。我們的五臟六腑也是如此,它要靠溫度來保持工作效能,所以它要利用代謝後的產物。在我們想像中,這是一個廢棄的熱;可是對五臟六腑、對生物體來說,還是利用它來保持一個體溫。 「在外行於皮肉之間,以調節腠理之開合」,腠理就是肌肉組織。像氣溫太低,衛氣會耗掉太多,皮膚就緊閉,閉得太厲害就變成受寒。「護衛肌表、潤澤皮毛」,潤澤只是幫助很多物質在這個地方通行時候不會有障礙。因為溫度高一點,它就張開一點,然後抵禦外邪的侵入。所以衛氣隨著氣候變化,其實很快就會有些改變,在臨床上很常用。在【靈樞?本臟篇】裡:「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肥腠理」就是可以幫助物質的運送,可以補充我們的肌肉組織;「司開合」則可以管身體汗腺、皮脂腺的開閉。 另外還有宗氣,宗氣就是「胸中積聚之氣,上走息道,下注氣街」,其中胸中是指膻中穴,息道是指肺。這是司呼吸、聲音,然後貫通血脈,可以驅動心臟的調節。換句話說,它是管肺和心,這叫宗氣。就是說肺之所以能呼吸,心跳之所以能夠跳,就是指宗氣,這是古人的分類。 氣的作用 氣大概有以下幾個作用。第一個是推動的作用,這是動力、能作功;第二是溫煦的作用,因為是熱,所以有溫度的效應;第三是防禦的作用,這防禦的作用有很大一部份是指電的位能、電壓,就是外界有任何東西侵入後,氣(指的就是電壓)立刻就會產生。在細胞裡受到刺激後,立刻就會有這樣一個機制。這個產生的電壓,就和所買的乾電池的電壓一樣。這是防禦的作用,這個作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免疫系統的防禦細胞,其實是這個反應,這是「電性極化」的反應。為什麼能夠辨視?辨視了以後,為什麼可以接近?就是因為有了電性極化以後就能靠近,所以那些T-cell、巨噬細胞的作用,其實就是這個作用。 氣化作用就是把所有的物質,從大的分解成小的。吃進去的食物,一大堆都是一整塊的,可是到身體裡以後,它還會分解。我們所想到的分解就是生化反應。可是氣化的概念卻更深刻。為什麼能消化它、分解它,能跟它產生變化?這個氣化其實也是靜電的作用,就是電性的裂解,所以氣化還是電的作用。 固攝的作用也還是電的作用。所以身體的生理,電的機制非常重要,而且佔很大一部份。固攝作用使血液走在血脈之中,所有的血管通通都是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要電力充滿,方能圓圓鼓鼓的,有彈性。可是人年紀大了之後,電力不足,血管的細胞也就比較脆。比較脆的意思是說,你不小心一碰,就有點瘀血了,這就是血液從血管中滲出來了。原因是因為血管壁上的細胞每個都是扁的,因此就有縫隙,所以很容易出血。可是年輕人不會,因為年輕人的每個細胞都是臌臌的,你擠我、我擠你,擠得緊緊的。就好像教室門,要出去時把它擠的很緊,後面的人根本就出不去,所以血液在血管裡面流動,而且會走的很順暢。這個就是剛才講的靜電,所以固攝的作用是靜電效應。 第六是統協的作用。統協作用有電流的效應,也有電磁波的效應,最主要是電磁波。「統協」是指五臟六腑要協調起來,其中「協調起來」比較深刻的層次,就是要用信號波來聯繫。大家彼此要聯繫,可是什麼東西聯繫最快呢?絕對不是物質。因為物質如果要跑那麼快的話,就好像子彈在身體內穿來穿去,那一定把身體打爛掉。但電流可以、電磁波可以,所以統協作用裡所講的其實是電磁波。氣的現代觀 因此歸類一下,不外乎是三種東西。「氣」大概有一部分是指電流,靠離子動來動去,把電能傳過來。第二個是電磁波的效應。電磁波的效應包含熱能及一些傳遞的信號,它並不產生熱能,而是傳遞信號而已,像是衛氣、宗氣,精專營氣其實都是屬電磁波的性能。心跳的功能其實是「極化再去極化、極化再去極化」這樣一個動作。其中去極化和極化的時候,其實是在累積電壓。累積電壓後,固然電壓一下降就產生電磁能,電磁波的能量,就傳遍整個心臟;一傳遍,心臟就有收縮的動作,然後等一下又極化、去極化。所以,這是電磁波。 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東西,那就是信息波。臟腑之氣、經絡之氣、衛氣,還有一個就是信息波。以現在的物理學,都沒有人去量過信息波,但是它一定存在,不存在的話是不可能的。在近代物理學的量子力學,一天到晚用它,但是不承認它的存在。因為量不到,所以就說它不存在,只是一個想法、數學上的工具。可是它存在,這個東西在中國人的文化裡老早就認識了,所以你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知覺。 這個是信息波。也就是五臟六腑各自在運作時,除了有很實質的能量和電流的傳遞之外,彼此之間還有一些東西的直接呼應。這個呼應不一定要藉助能量來傳遞,也不一定要藉助電流來傳遞,它可以自己直接傳遞。這在現代的物理學或生理學,根本不可能這樣想。這是中國人所寫的「炁」,「无」下面寫四點的「炁」。古人會寫這個字絕不是亂造一通,它不產生熱,但是相連。 同學發問:「老師,剛才講的氣的現代觀,那是不是可以換句話說,電流、電磁波、信息波三個同時存在,而且其表現方式隨時以某一種方式改變中?」 老師回答:「對,沒錯,它是這個樣子。」 現在很多人不把它叫信息波,「信息波」我是借大陸錢學森的名詞。他談信息,我加了個字變成信息波。現在人很常講磁場,可是「磁場」這個名詞是不對的。「磁場」在物理學上有很明確的定義,不能用在這上面。磁場是能量狀態的分佈,它不是信息。一般人會把它叫做磁場的原因是,兩個信息波互動以後,會感覺到有相吸相斥的感覺,很像從磁鐵中得到的經驗,所以把它叫做磁場。其實不是磁場,這是信息波。這是很特別的一部份,古人對這些東西都懂,我們反而不懂。 氣的基本病理 氣虛 氣的基本病理有兩個。第一個是氣虛,氣虛就是不足,「不足」是指power不夠或是量不足。量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生病,病了很久,整個身體要產生氣的機制不良,所以效率變差。也就是每秒要產生的量不足,因此坐也坐不久、站也站不久,吃東西都很懶。或者是年紀很大,年紀很大以後自然衰老,所以效率當然降低。還有先天不良、先天不足,有些人先天的機能就很不足;或是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指要轉換成能量的物質不夠,等於是存糧不夠;或是體力透支,體力透支則是消耗太多了。 這些都會造成什麼樣的狀態呢?氣虛的人,呼吸一定短促,他會很短,喘來喘去。你說為什麼會呼吸那麼短呢?氣不足,不是應該沒有力氣呼吸,應該久久才呼吸一次?這是身體的補償效應。生命體有自我認同的維護機制存在,這邊不足,一定有另一邊來彌補,所以他會呼吸短促。「聲音低微」,你要表達、用力的地方用不出力量來,聲音就會很低微,講話有一點聽不清楚。跑到腸胃道,則是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那是必然的,這是脾胃氣虛。還有「遺尿滑精」,就是身體組織鬆鬆垮垮的,很多東西都留不住,這是腎氣虛。在表皮上是自汗、惡風,就是說汗腺自動打開來,打開來後,汗水就一直流,沒有辦法調節。「惡風」就是很怕吹風、很厭惡吹風,一吹風好像寒氣就鑽到骨子裡去似的。因為它整個是開的,門戶大開,所以很容易感冒,這是衛氣虛。以上是氣虛症。 氣滯 一個是量的問題(指氣虛),一個是通道有障礙的問題(指氣滯)。氣的流動有障礙,有障礙有好幾個原因。情志不舒,鬱鬱寡歡;「飲食失調」,吃得太多,有時又餓得太厲害,或者是不按時吃飯。「起居反常」,突然熬夜好幾天,等一下又要大睡好久,或是不該睡的時候又睡,不該起來的時候卻又爬起來。這種反常的現象對現在人來說,好像都很頻繁,以前好像很難有這種現象,以前的人好早就睡覺了。以前我們小時候也沒有電燈,都點油燈,九點就睡覺,現在的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小時候,八點就被趕上床睡覺。現在想想,一到八點,連續劇才剛開始看。每次講這個,就覺得和我的經驗有些矛盾。還有「感受外邪」,感受外邪就是有些地方被壓抑,抑或被侵犯了以後,通道就變得不暢通。還有意外傷害、碰撞。其實感受外邪可以發生的影響很大,但通常我們會覺得風寒沒什麼了不起。反正常常有、人人有、到處有,所以就不當一回事,其實它就會造成氣機的阻礙。 然後它會出現局部的疼痛、悶脹或腫痛時重時輕,這是氣的特質。還有另外一個,疼痛的部位會跑來跑去,這是氣滯的現象。氣滯有時候會嚴重到肌肉組織臌起來,臌起來時,你摸起來會很硬。你以為是骨刺或骨頭,突然長了一塊骨頭。你不要去開刀,那只是暫時性的。過一陣子以後,它又不見了,又跑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氣滯。到了五十歲以後,很多婦女就會出現這個現象。去給醫生看這個現象,醫生說:「好吧,下禮拜來開刀吧」,但開刀剖開後,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是那個肌肉筋臠、打結。這是局部的,臌起後摸起來一粒硬硬的。因為很硬,所以你壓下去會痛。可是不管它,過一陣子它就不見了,它跑到別的地方去。當你看到這種情形,去疏通氣脈就可以了,那就會完全消掉,根本不須要開刀。因為我家裡的人,我看過好幾次,所以我知道,這個叫做氣滯。 氣虛和氣滯是「證候」,是一堆症狀的總綱。對於這些症狀,你不要一個一個去治療。呼吸短促、聲音低微,你不要去治療這個。然後你又發現他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還有一大堆毛病。你一個一個都要去治療,那不得了。可是這些通通加起來,就是氣虛證。你只要「證候」處理對機制,這些症狀一起改善,這就是執簡馭繁。中醫的辨證論治之所以高明,就是看了一堆症狀,統整起來變成簡單的機制上的判定。這個判定對了,處方也對了,整個就改善。所以你一處理,全部的症狀都消除、都會改善,因此這是很重要的。 氣陷 如果嚴重一點就出現氣陷。這是「氣虛」虛到很嚴重以後,要往上提的,它提不起來,它往下陷了,這叫氣陷。原因還是久病、年老、先天不足、營養不良、體力透支。這時候因為氣陷、往下掉了,所以氣上不來,血液循環也就不好。上不到頭頂,所以頭目眩暈,這是「陷」的現象。剛才還沒有眩暈的症狀,現在是頭目眩暈,剛才只是比較弱勢一點。 還有一個現象,這個我常常碰見──腹虛脹虛滿。你有時會發現,吃了東西後,過了一天都沒有消化。不僅沒有消化,還發現肚子臌得圓圓的,壓下去硬硬的、飽飽的。你不須要去通便,就吃一點補氣的藥,它就好了。因為氣虛到太厲害,它就往下陷。往下陷之後,整個腹腔不太蠕動。所以所有的東西,該吸收的,它也不會吸收,就在裡面一直發酵。一直發酵就產生很多氣,氣排不出來就把肚子脹的臌臌的,所以會感覺很難過。看起來一個肚皮亮亮的,你敲它,好像一個鼓一樣,這就是氣陷。久瀉滑脫、脫肛、子宮下垂這些都是,全部往下,整個身體就往下墜。這是氣虛變成氣陷,該往上升的它往下降,這很常碰見,不是少有的case。看起來像是不同的疾病,我們通常都看後面,可是它一起治療,但須抓到那個機制,所以診斷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如果診斷抓得到的話,就提綱挈領,因此中醫最重要的便是訓練這個。所以中醫若有這個素養之後,其實看事情很容易同等大體,我們現在的人就是沒有辦法。 氣逆 然後氣滯過度了以後,就變成氣逆。氣逆的原因還是一樣。而症狀會有「咳逆上氣」,像有些人吃東西完常打嗝;「噁心嘔吐」其實也是氣逆現象,可是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說吃臭東西會嘔吐,那是身體的反應,所以不是絕對的。或是「噯氣呃逆」,有些人一呃就好久,這是氣逆的現象。很多時候是小孩子,小孩子吃東西吃太快,或者心裡面急得想去玩,那就會有氣逆的現象。大人比較少,照理說大人應該修鍊較久,所以比較不會有這種現象。如果年紀大的人發生氣逆,這不太好,因為他承受不了這樣一個反向的機制。 那通常我們就要降逆。「降逆」好像在上學期講過,有一味叫「丁香柿蒂散」,去逆是蠻好的。「丁香柿蒂散」裡有丁香、柿蒂(柿子的蒂),如果覺得還不夠,還可再加一點枳實。但是不可以吃的太多,吃太多降得太厲害,會有氣陷的感覺。氣陷會很難過,好像心臟被往下一直拉,會很難過的。所以這是氣的毛病,一個是氣虛,一個是氣滯。氣虛過頭就變成氣陷,氣滯過頭就變成氣逆。「逆」就是本來應該是順向的,現在卻反向走。 血 這是氣的部分,至於血的部分,它的形成在《靈樞?決氣篇》裡說:「中焦受氣(中焦就是脾胃),取汁(就是把它粹取出來消化),變化而赤,是謂血」。而在《營衛生會篇》裡則說:「此所受氣者(就是指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所以血指的是從我們的飲食而來的。 而血的行為舉止和臟腑之間有一些關係。在《黃帝內經》裡說「心主血」,所謂「主血」指的是推動血液的意思,血液在那個地方得到動力。肝是藏血的,它是儲存的,其實也扮演調節的作用。因為它是這麼大的一個臟器,所以就物理學來說,它就相當於一個電容量。就相當於長江兩岸的湖泊一樣有調節的作用,它本身就有緩衝、緩和調節的作用。在前面講到五行的木系統會有平抑的作用,因此肝臟的機能若不好的話,那可調的空間就變小了,整個人就變得比較不安定。然後「脾統血」,統攝血液循行於脈中。因為脾主血肉,血肉的脈本身就是肌肉組織裡的一部份,所以脾經是管這個。脾經在臨床上也是很常用的,如治療血崩,就是很重要的功能。 因此「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統攝就是循規蹈矩的意思,這是血和臟器的互動關係。它的功能當然是濡養全身,進行生理活動。在《難經》裡說「血主濡之」,血就是濡潤,「濡」就是滋潤、營養的意思。在裡面還提到:「肝受血而能視」,肝經血液正常,我們的眼睛就正常。這個我就不敢要求你們,其實你們打坐的時候,如果能靜靜的坐下,我不是教過陰升陽降嗎?如果你做到有感覺那個動向,特別找肝經,讓它往上走,你會發現它有兩條支線。一條走到頭頂,這是肝陽上亢的路;還有一條,它走到一半就跑到眼睛。所以它走的路徑,一上來一個是到頭頂,一個是走到眼睛。尤其當你身體狀態很好的時候,這樣調調看,你就知道,所以以前的人講這個話都有他的根據、實際上的體驗。因此「肝受血而能視」,眼睛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足受血而能行,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攝」就是指手指這些小動作。所以,血液是管全身的營養。 氣和血的關係,在講陰陽的時候,我們已經講過了。「氣為血帥」,氣如果是陽,氣就是血的統帥,也就是血液要靠氣的推動,它才會往前跑。但也要靠氣的來收攝,它才會在一定的軌道上或血脈內通行。所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生血當然是在裡面,這是更細微的部分,指在骨髓裡生血。「血為氣母」,血又是氣的來源,因為它提供各種營養。所以「營血化生為氣」,就是說帶有很多營養物質的血液,可以提供細胞很多物質去轉化。轉化成最重要的電,有了電能就有電流、電磁波,就有各種機械的動作。所以在《難經》裡說「氣主呴之」,「呴」就是推動它一樣;「血主濡之」,「濡」就是濡潤、滋潤的意思。 《素問?調經論》裡:「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有一個現象,我最近才碰上的。家裡八十五歲的老人家生病了,去把膽囊割掉,恢復得還算是不錯,可是回到家裡面,連考了我好幾關。所以這個過年,我比你們還忙,我做功課做得比你們還勤,而且這個功課是非作不可的。我先講全身癢,「全身癢」到底是什麼情形?你可以看得出來,身上雖然癢,但不會有那麼多紅點,腳以上、腿以下特別嚴重。沒有跟著經絡走,全部一點點像是蚊子叮過的小紅點一樣,不過比那個點還要大一點。 我剛開始以為是吃藥吃太多,又輸血,所以是過敏。剛開始清毒,可是一清之後,發現只是止癢而已,並沒有辦法完全消除。後來自己翻書看,才發現久病後氣血不和,一定全身癢。原因是氣虛。氣虛就不能統血,所以表皮、末梢的循環就不正常。而且動過手術以後,久病以後,氣血失和,因此就會癢,所以要補氣血。只要氣血一補好以後,那個癢就不見了,紅點就一點點慢慢消退了。因此還不是去清毒。清毒當然也需要,因為打了那麼多針,吃了那麼多藥,又輸了血,難免會有因外物而產生的污染。可是真正的原因是氣血不足,所以要補氣血。 到了冬天,每個人都有皮膚癢,這是因為冬天時,表皮的氣血總是比較差。然後我們就會說是因為表皮差,所以角質化的那一層就變得比較多、比較厚一點。有時候一運動而龜裂一下,它就拉得養癢的。可是事實上,真正的原因卻是氣血不和。所以將來如果碰到家裡有老人家時,要記得補氣血。補氣血可以用兩個東西,一個是「補中益氣湯」,一個是「歸脾湯」,把這兩個調在一起,這是古老的方子。 血的病理 在血的病理中有兩個,一個是血虛,一個是血滯。血虛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血液的量不足;第二個是血液的品質不佳,造出來的血液的品質不佳,所以濡養的機能不夠。比如「失血過多」,那血液量就不足;「脾胃功能減退或有障礙」,營養吸收便不夠,所以造出來的血的品質便不好。「瘀血不去」,血液如果一直待在那個地方,那血液品質不就很糟嗎?還有「新血不生」。 那會出現什麼症狀呢?血液不好通常都會頭暈、心悸,心臟會跳得快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會失眠。或許你會說,這不是會昏睡過去嗎,怎麼還會失眠?人,永遠是有一個自我保護的機制,怕睡著,所以反而會失眠。「面色不華或萎黃」,一看這個人臉色有點白,甚至有點黃黃的,這是因為血液不好。然後「唇舌淡白」,看嘴唇很準。「目花」,因為血液品質不佳、血液不足,肝的儲血量不夠,所以到眼睛的營養不夠,眼睛常常花花的,稍微動一下就花一下,常常眼冒金星。當然眼冒金星還有一種,就是被拳頭揍一拳,那也會眼冒金星,那和這個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是「筋急」,晚上有時候會抽筋,或手腳變得比較硬,比較不容易動,這是血不足的現象。它有很多特定指標,還有「皮膚乾燥、頭髮枯焦」,這是在表皮,有時可以觀察自己或觀察周圍的人就能看得出來。還有「脈細」,脈摸起來細細窄窄的,這是血液的問題,和脈相關性很高。這些症狀綜合起來就叫做血虛。失眠、面色、眼睛很容易花,這幾個特定指標,如果你抓到以後,就知道是血虛,它不會全部都出現。比如心悸,要稍微嚴重一點比較會心悸。但是通常會頭暈,像有些人捐過血以後,頭就會暈暈的,這是指這個機制。 血瘀 是指血流不暢或瘀血停滯。原因是外傷跌仆或者是內出血,或是氣滯氣虛也會造成血行不暢。因為氣不足了,那血液就流得很慢,或者沒有力氣。或是「血寒凝滯」,天氣一冷就凝滯了,所以為什麼心臟不好的人很怕天氣不好?因為天氣不好以後,血液循環的阻力就很大,心臟就會承受不了,因此就很容易出問題。另外還有「血熱焦稠」,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過度勞動,然後出掉太多汗,以致血液裡含水量太低,它的黏滯係數太大,就變成阻力很大。 症狀和剛才的氣滯有點不同,像局部疼痛,而且疼痛的時候如針刺一樣刺痛。當然有些人的痛感不好,只知道痛,也搞不清楚,不過敏感一點的人就知道。還有一個特定的現象是痛的地方固定不移,這要特別注意。氣滯是會跑來跑去,血瘀是不會跑的。它就待在那個地方,所以疼痛的部位是固定的,而且摸起來有腫塊。「面目黧黑」,是因為血液停滯得太久,所以含氧量不足,因此整個人看起來比較暗,這是因為血液的顏色比較暗。「唇舌青紫」。「出血紫黑成塊而且反覆不止」,因為是凝滯的關係,所以是呈塊狀的。這些症狀如果綜合起來就叫血瘀。這一定要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裡很常用到的是丹參。當然要化瘀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如桃仁、紅花、三稜、莪朮等。所以原則抓對了,處理疾病就不難。 如果「瘀血乘心」,那就會妄語、譫語如狂。這個意思是說,瘀到腦部去,那整個腦部的功能便會混亂,這是指瘀血已經上到頂部去。本來瘀血就比較沉重,因為瘀的東西都是比較塊狀的,或是比較凝聚的。即使不是塊狀的,也都是比較凝聚的。比較凝聚的總是沉重點,而它是在下半身運作。可是愈來愈多以後,連上半身都受影響,腦部的功能就開始有點錯亂。這時候就會亂講話,好像瘋掉似的。這並不是精神病,而是因瘀血造成這種情形。當然嚴重堵塞還會造成中風如此之類,不過這還不至於。但是只要活血化瘀之後,那個現象就會消失。 血熱 當然還有一個是血熱。「血熱」是太熱,熱到後來血液都很黏稠。氣候熱,曝曬過度,大汗、久渴、失水,或是吃一些很熱性的食物,或是興奮劑服用很多,我不曉得搖頭丸有沒有這個效應?血熱,就會亂跑,因為它動力很強,然後出血是鮮紅色的,靜脈管出去的血液看起來像動脈血液一樣。很重要的是皮膚有斑疹、紅點,這個斑疹指的是紅紅的紅點。這會跑出來是因為太有力量、衝力太強,就衝出血液外面,比較脆弱的地方就有斑點。因為血液衝得太快了,所以一定是心煩不安,就像你曬過太陽一樣,曬得很厲害卻要你很安靜地坐下來。還有舌絳。然後跑太快,大腦裡也會被搞亂。另外還有譫狂,有些甚至會昏迷。如果摸他的脈,脈一定跳得很快。 當然在緯度較高的地方,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問題倒是很常見。像昏迷的就是中暑昏倒,還有一些人由於血亂竄而翻胃,這我們平常叫發痧。發痧。就會嘔吐,然後整個人天昏地暗、氣血亂掉,這個也是血熱造成的,但是還不至於熱到焦躁起來的地步。發痧的治療就非常好治療。你去摸他的背,脊椎骨的肩胛骨兩側的兩條肌肉一定會臌起來。你就抓住臌起來的地方,稍微拉一拉,幾秒鍾就好了。因為這是不和諧所造成的,氣血奔騰沒有取得和諧就會有這個現象,所以拉一拉就好,根本不須要治療。好,就講到這裡。 3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