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 正在阅读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陰陽學說(一)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3年1月3日
    五、自然變化與疾病
    我們上一次看人和自然的關係,看到第四項。今天從第五項開始講。這裡要講的是自然變化與疾病之間的對應關係。在中醫裡面有所謂的「邪」和「正」。
    
    
    正與邪
      所謂「邪」,是指超越人體適應力,導致人發病的外在因素,像是天氣很冷的時候,整個人會收縮;天氣很熱的時候,整個人會覺得浮燥。這裡指的是外邪。一般所說的「邪」,通常是指「外邪」,可是在中醫裡面,並沒有忘掉有所謂的「內邪」。就是指自己生命內在的變化。因為任何一個生命體是一個幾近穩定的動態。這個動態有時候會帶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不是很穩定的,而是超越了生命系統的穩定性,也可以導致人體的一些不適應。身心雙方面都包括在內,因而說是「內邪」。像是內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妄念,如佛教裡面所說的貪瞋癡,或者是對某一些事情的過度執著,超過了某一種範圍,就會傷到自己的身心。譬如是熬夜,會傷身體;或者是貪吃某種食物,吃得過量之後,會導致內在的損傷;或者是對某一件事情特別在意,到了晝思夜想的地步,也可以導致身體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內邪。
      所謂的「正」,是指人體調節機能和抗病的基本能力。這個能力基本上是有限度的。在這個限度以內的,統統都稱之為「正氣」。超過這個限度,太過盛了,或太過衰了,統統都不行。因此,凡是超越「正」的範圍,不管是內在的或外在的,都稱之為「邪」。通常一講到「邪」,都以為是外來的。當然外來的影響是很多,大自然給我們很大的影響。因此,通常所說的「邪」,指的是外邪。
    季節性疾病
      《素問?金匱真言論》就提到季節性的疾病如何產生: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虐」
      長夏是指夏天氣溫最熱的時候,這個季節常犯的疾病是什麼呢?是「洞泄寒中」,到了夏天,常常會有拉肚子的毛病。現在的人又多吃生冷的東西,喝冷飲、吃冰、吃一些冷凍的東西等,使得腸胃在夏天亂掉了。
      很少人會在夏天喝溫熱的水,大家都喜歡喝冰涼的水,尤其是在運動過後。在針灸的臨床上,常碰到一些因喝冰水而來的氣虛症。凡在身體很熱的時候去喝冰水,他的表皮的代謝功能有很大的變化,其實內臟已經受傷了,眼睛還一時還看不出來罷了。這種喜歡喝冰水的人長期下來,雖然還沒有生病,可是一札金針,就常容易暈針。為什麼呢?因為他內在的寒氣已經讓身體的機能處在一個不正常的狀態。當札針的時候,身體的氣機一動,裡面一團亂,立刻就暈針了。這一暈針,面色慘白,血壓下降,汗水像黃豆一般的一滴一滴冒出來,眼睛發黑,整個人站不住。我碰到過七次暈針。在這時候,要讓他坐下來,把針慢慢的起出,給他喝一杯熱水,過一下子才慢慢的恢復過來。一旦暈針過一次,他身體裡面的寒氣就被逼出來了。不能說是不好,只是情況很嚇人,如果處理不當的話,氣散掉了,就會出事。這件事在東吳碰過,在美國也碰過。美國學生二十幾歲,身體看過去很碩壯,可是他們習吃冷的食物和喝冰水,才容易暈針。
      到了長夏,天氣太熱,大家都喜歡吃冰。吃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是大家都不注意。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公克冰塊從0℃變成0℃的水所需要的熱量是80卡,非常的大。喝1公克0℃冰水,上升1℃,只需要1卡的熱量。冰塊的溶解熱非常的大,吃下去之後,會把五臟六腑裡面的熱都吸過來,一下子降溫就降得很厲害,可是大家都不去談這件事。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是不會吃冰之類的東西。現在的年輕人以為他們的身體狀況可以抵擋得住,可是一個一個都受傷。這種常吃冰的人將來很容易有腫瘤。我從觀察裡看到這個問題。
      秋善病風瘧。到了秋天,很容易有風瘧。這個風瘧不一定是指瘧疾。這裡所說的「風」是指一種流動的、來來往往的狀態,有時候是在頭,有時候是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有時候這個地方痛,有時候那個地方痛。在中醫裡面不是指空氣的流動,而是用「風」這個概念來描述或涵蓋各種流動的狀態。「瘧」就是冷冷熱熱,一下子發燒,一下子又發冷。到了秋天,因為氣候轉變,很容易有風瘧。在後面馬上會講到四季怎樣養生,再來細講。
    飲食失宜
      飲食失宜也會造成困擾。《靈樞?五味篇》提到:
        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有些同學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就沒有精神。這就是氣衰,上課容易打嗑睡。飲食會影響到生活機能的活性。對於大自然所提供的東西,如果我們懂得那個節奏的話,整個身體可以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如果不合乎大自然的規律的話,氣就會減少。餓上幾天,一定沒有力氣。如果一個人很愛吵架,就關他幾天,不給他飯吃,看他還有沒有力氣來吵架。吃太飽才會有那麼多的「氣」。
    偏嗜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裡面提到:
    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
       五味是酸甘辛苦鹹,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如果味道過於酸的話,肝經就要花費很多的功能。因為酸有收歛的作用,水分就會跑出來,所以說「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是說脾原本是統管全身的水液,肝把水分濾出來之後,脾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干擾,以致失去原本應有的功能。
      中醫是講求中庸之道的醫學,凡事都講求在一定的範疇中,不要超過這個範圍。五味中的鹹是入腎,可是一旦過鹹之後,就會傷到腎。腎主骨,於是骨氣也就跟著受到損傷。腎氣過勞之後,骨髓的造血機能就不好,紅血球不足,肌肉可以得到的營養也就跟著不好,肌肉也就跟著收縮。心臟本身也要靠血液來濡養,血不足,心臟的功能當然也就跟著不好,所以說「心氣抑」。
      苦的東西有去濕的作用。脾經管水,喜歡讓水在正常的範圍內活動。如果水分去掉太多,脾經的作用不正常,不能濡潤身上的細胞、組織和肌肉,所以說是「脾氣不濡」。脾胃是連在一起的,脾經不好,胃經的氣也跟著不夠厚實、不滑潤。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吃過辛辣的食物之後,所有的筋脈都太過於鬆散,精神也就隨之受損,人會有點懶洋洋的。
      這是指吃大自然的東西時,某一種東西吃得過多的話,會有負面的作用。讓五臟六腑變得不能平衡。中醫在這裡面,無形之中,隱藏了中庸之道。
    六、順應自然為養生之道。
    
      在〈四氣調神大論〉裡面提到養生之道,主張要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作調節,非常有意思,是中國人很特別的認知。在這一篇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在華北,四季分明,春天一到,整個大地復甦。春三月,不是指三月,而是指春季有三個月。發陳是說一切都在發芽、生長、發展、展現。天地俱生是說,整個大自然的狀況都是充滿了生機。所有會生長的東西都欣欣向榮。
    春天的養生之道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要晚一點睡覺,要早一點起床。「廣步於庭」,在庭院中大步走動。現在的人很可憐。住在高樓公寓裡,沒有什麼庭院可言,只能在自家的客廳裡走動,轉來轉去,好像是關在動物園的籠子裡面。以前的人住三合院、四合院,有一個大的庭院。在這個庭院中,邁開大步。為什麼要邁大步呢?因為整個冬天走起路來比較瑟縮,步伐較小。到了春天,走大步,是為了要配合春天的「發陳」生機。從生理上來說,走大步也讓脊椎骨有大幅的震動,可以活絡全身。
      以前的人都留長髮,盤在頭上,每天早上起床後,要梳頭,整理髮型。到了春天邁開大步而走的時候,要把盤在頭上的長髮放下來。我們曉得,身上所有的經脈都上頭,如果把長髮束得緊緊的話,等於是把頭束住了,也把全身的經脈束住了。頭是身體的總樞紐,不能老是處在被約束的狀態,必需要把它放鬆開來,全身的經脈才能跟著鬆下來。「緩形」就是整個身體放鬆下來。早早起來,披散了頭髮,讓身體放得鬆鬆的,在庭院中大步走。
      這樣做了之後,整個人放鬆了。整個人放鬆了以後,可以和大自然的生機有所共振,而可以使得人的情志,包括心情、意念等內在的精神狀態,也是充滿了生機。同時也要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裡,展現出「我也有往外伸展的跡象」。連心情也跟著改變。
      這裡所說的「緩形」還包括衣服的放鬆,衣服不要穿得緊緊的,像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穿緊身的牛仔褲,不好,也不要有勒得緊緊的領帶。
      生而勿殺。有任何東西從你的身心裡面冒出來,例如想到什麼,不要去約束它,不要去限制它。
      「與而勿奪」是說給他充分的機會,不要去剝奪萬物的生長機會。穿寬鬆的衣服也就是一種「與而勿奪」,讓身體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賞而勿罰」,儘量的去鼓勵它,不要去壓抑它。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隨著春天的季節信息所作的對應,這是培養身體生機的原理和方法。在五行之中,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裡講的是「春生」的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傷到肝。因為春天的五行屬木,對應的臟器為肝。所以春天不好好的養生,就會傷到肝經的功能。也就是要生長的機能被抑制了。木要生火,夏天屬火。如果春天的肝氣長得不夠,到了夏天,要轉成火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肝木來應付夏火之所需。到了夏天,仍然很萎頓,好像冬天還沒席過完似的,這就是「夏為寒變」,也就是生機不足,到了夏天一碰到生冷的東西馬上就出問題。這就是因為「奉長者少」,能夠提供幫助生長的東西太少了。只有春天有了足夠的生長,到了夏天才會有足夠的能力去調節他的身體,就不會寒變,不會怕冷的東西。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蕃」就是茂盛的意思,「秀」就是長得華麗美好的意思。到了夏天,大自然裡一片欣欣向榮,到處長得密密麻麻,在山頭上尤其是如此。特別是芒草,在夏天,到處都是,走都走不過去。一到秋冬天,就變得稀稀疏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夏天的時候,天地氣交,天地之間的溝通非常旺盛,萬物都在這時候開花結果。
    夏天的養生之道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這時候要晚一點睡,早早就起來。在夏天,有些人早上眼睛一張開,看到天氣晴朗,心裡會想「又是這麼大的太陽」,這就是「厭於日」。為什麼要討厭太陽呢?這個季節就是這樣的太陽啊。你為什麼要厭惡太陽呢?「無厭於日」是要我們不要有怒意,因為怒會傷肝。在這個季節裡,肝氣轉化成各種機能的時候,傷了肝氣,這個轉化就會轉不成。不要發怒,「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如果沒有怒的話,那麼所有的花達到最飽滿、最美麗的狀態,也就是說,讓五臟六腑的機能發展、生長到最美好、最徹底的狀態。「使氣得泄」,使內在的氣可以和外在的氣相溝通。也就是說,你的氣要能夠伸展到身體之外。到了夏天,處處吹冷氣,不讓身體流汗,是違反大自然和養生的根本要求。從我小時候到民國七十二年來到東吳教書,我家裡都沒有冷氣,只有一個電風扇。唯一有冷氣機的地方是電腦房。熱的時候用扇子扇一扇,或電扇吹一下就好了。搖扇子,從來沒有人把自己扇到感冒。
      到了夏天,我們身上的氣都是往外散的。因為累積了一個冬天,身上有很多東西等待排泄出去。其次,要把身體的氣伸展到身體外面去,產生一個信息場。到了秋天,這個信息場才能造成一個足夠強大的防衛機制。這是一個重要的季節特性。「使氣得泄」的意思就在這上面。這裡的「泄」不要解釋成「漏掉」,應該解釋成「透出去」,強化身體的衛氣。
      「若所愛在外」,就好像外在的世界都是我所擁有的,其實是你的信息場變大了。「此夏氣之應」,到了夏天,要能感覺到整個身體都變大了,不像冬天,縮到只有自己的身體,再冷一點,可能覺得就只剩下身體的中間。可是到了夏天,一定要伸展出去,不能只限於身體。這就是對應夏天的養長之道。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ㄐㄧㄝ)瘧,奉收者少,冬至重(ㄔㄨㄥˊ)病」,夏季屬火,心亦屬火。違反了夏天的養生之道,就會傷到心經。心經為了配合肝經的氣,拚命的發揮作用。這時候,你去壓抑心經,心經一定受傷。
     什麼是痎瘧?就是二日瘧,兩天發作一次的發燒,不一定是真正的瘧疾,而是指身體因為沒有順著夏天的時節,以致衛氣不足。有時候就被秋天的寒氣乘虛而入,以致感冒發燒。有時候好一些,有時候又會壞一點,來來回回,好像瘧疾一樣。這就是痎瘧,來來回回的發燒。小孩子常常有這種現象,一到入秋之後,常常感冒,好兩天,壞三天。
      為什麼會這樣呢?奉收者少因為信息場長得不夠,等到入秋之後,這個信息場開始收縮,就變成薄薄的一層,跟衛氣貼在一起,有時候就抵擋不住外在的寒氣,以致發燒生病,有時候又怕冷。有點像瘧疾。這樣的人到了冬天,還會再病一次。在秋天,還不是很冷,身體勉強還可以做拉鋸戰。可是到了冬天,天氣更冷,身體就完全抵擋不住,'所以還會再大病一次。相同的毛病還會再犯。
    秋天的養生之道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到了秋天,整個大地都在收,大自然看起來顯得單調,趨向於平整、整齊、單調。像北方在秋天的時候,樹葉都轉黃。風吹的速度就比較急迫,天氣的變化也比較快。地上原來繁茂的現象不見了,到了秋天,都看不到了,樹葉凋落後,人的視野一下子變寬了,可以看得好遠。整個大自然的氣象就變得比較明朗。
    這時候人的生活起居該怎麼做呢?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氣,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晚上早點睡覺,早上早一點起床,時間上是要和雞一起,一聽雞啼,就起床。現在的住家已經沒有雞了,只有靠鬧鐘。然而鬧鐘是你撥的,不是和大自然的節奏相呼應。在現代的都市裡面即使養雞,那個雞也是亂啼。因為燈光太亮,雞會因而誤判時間。不僅是燈光,還有各種來自建築物的電場、磁場,搞得雞的大腦暈頭轉向,知覺錯亂。有時候受不了雞的亂啼,一氣之下,就把雞宰了。其實應該宰的是人,是人把雞的知覺搞亂掉,不是雞把牠的知覺搞亂掉了。所以現在台灣的都市裡已經沒有雞了。以前養雞的時候,沒有什麼燈光,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到了天剛剛亮,雞就叫。由於雞就在窗前門口啼叫,叫得好大聲,不被吵醒才怪。因此,「與雞俱興」,雞一叫,你就起床。因為那時候大地的氣上升。練氣功的人都會選擇這個時候來練功。
      「使志安寧」,這時候,內心的精神狀態要安靜下來,不要有太多的起伏波動。「以緩秋刑」,這樣子才能平緩、緩和秋天這麼快速的變化。「刑」就是「刑罰」,秋天有肅殺的氣象,變化得那麼快,如何去應變?主要就是要讓自己安靜下來,也就是所謂的容平。
      「收歛神氣,使秋氣平」這時候要收歛精神、地氣,使秋天的氣在你身體裡面是平緩的,外面是變化很快。如果常看Discovery 頻道的節目,可以看到北極熊到了秋天,牠的行動開始變得緩慢,不像在夏天,活動力很大,到處走動。大自然的生物還是遵循這樣的原則在生活。
      「無外其氣」,不要把氣泄漏了。「無」在這裡應該讀成ㄨˋ。
      「使肺氣清」,使得肺氣清爽。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安定下來。怎麼安定下來?就是要注重調息。調息之後,能使原本燥動不安的身心狀態平靜下來,使肺的氣得以清淨。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這麼做,是在因應秋天的氣,是養生的基本方法。秋天的氣有收歛、肅殺的信息。現在有各式各樣的活動,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所有的自然規律統統都被拋棄一空。實在不是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ㄙㄨㄣ)泄,奉藏者少。」違反了秋天的養生之道,侮逆了秋氣,那麼就會傷到肺經。到了冬天,東西一吃進去,很快的就排出來了。這就是飧泄。因為傷了肺,肺屬金,金生水。現在金受傷了,水分的代謝機能就不正常,也就生不了水。食物吃進去後,該吸收的水分吸收不了,腸道裡面的水 分就過多。水分在腸道中留不住,一下子就排泄出來了。這是它收藏的力量不夠,吃下去的東西過不久就排泄掉了。
    冬天的養生之道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到了冬天就要完全的閉藏起來,水結冰,地凍得裂開來,這時候最好不要擾動陽氣,也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活動。生活方式是早早的睡,晚晚的起床,一定要等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冬天時常賴床,不肯起來,是正常的事。
      情緒要像埋伏、藏匿,有一點像冬眠的樣子。好似自己有什麼很隱秘、不想為人知的意念,也好像得到什麼寶貝不想讓人知道似的。要常常靠近溫暖的地方,不要到寒冷的地方。現在有些人到了冬天,常常吃冰,或者穿得少少的,以為自己很厲害,甚至冬冰,怕不夠冷,還在水裡加冰塊。這些都是違反冬天的養生之道。不要從皮膚上耗掉太多的能量,不要有太多的運動,讓氣損耗太多。以上就是冬天的養生方法。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違反了,就會傷到腎經。冬天屬水,腎也屬水。因此,腎經在冬天容易受傷。痿是枯萎,厥是功能不張。五行中,腎又主骨,跟骨髓的代謝機能有關,這裡所說的「傷腎」,不是傷到泌尿系統,而是傷到腎水,也就是腎上腺素荷爾蒙的分泌功能。這個荷爾蒙在冬天裡損耗太多,分泌量減少,骨髓的代謝機能就不好,造血的機能就不佳。這麼一來,血液的品質就差了,所有肌肉、組織所得到的濡養效果就不好,因此肌肉會萎縮,甚至影響到神經。到了春天要生長、伸展的時候,就沒有伸展。這就是沒有生長的要素,到了春天還沒有生機。
      以上所說的是從前的人如何來認知人和大自然的互動關係。這樣一個合乎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能夠在大自然裡得以生存。現在的人統統都不管,所以沒有辦法活到應有的歲數。以前的人懂得配合大自然的節氣和規律,本身和大自然是同一個節奏,所以不會太多奇怪的毛病。
      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提到,黃帝問歧伯:為什麼以前的人可以活得很久,而現在的人都活不到應有的歲數。歧伯的回答是說:
    
    
    
    「過去的人食飲有節,不像現在的人大吃大喝,暴飲暴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不是做得很勞苦的意思,而是不要隨便亂動,白忙一場。故能形與神俱,身體和他的精神都能合一,和諧,不會身心不調。所以他才能享受到整個大自然所賦予他的壽命極限。從古到今,我們都認為人的壽命極限是一百歲,或者一百二十歲。可是現在的人活到七十幾、八十歲,就覺得很值得了。活到八十歲,就《黃帝內經》的標準來看,才活了壽限的四分之三,還是夭壽。黃帝、歧伯所說的壽限是至少要「度百歲乃去」,要活過一百歲。
      「勞則氣耗,久視傷血,久行傷筋,導引按蹻」這幾句話常出現在《黃帝內經》裡面。在這本經書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現在人已經漠視了的東西: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是依賴自然條件才能生存,人和自然有並存的規律,人的生理和病理受自然的影響很大。現在人以為很多部分是我們人可以控制的,其實能夠克服、控制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可是一出家門,就立刻受到大自然的制約。
      人如果順應自然,就是健康,把人天看成是相應的,天是一個大系統,人是一個小系統。小系統當然是和大系統的基本規律相呼應,如果不相應的話,這個小系統根本不會存在。中醫的這些基本觀念在《黃帝內經》一開始的〈上古天真論〉就談論。其目的就是讓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黃帝內經》分成兩部分:素問和靈樞。素問也者,就是基本的概念,也就是理論架構和觀念的建立。身體這個小系統沒有辦法擺得那麼剛好,總會有一些偏差,不是在中庸之道上,於是就要去調節它。要調節,總要找到重要有效的地方下手,於是就要找到身體上比較靈敏的樞紐,所以第二部分就叫「靈樞」,相當於現在講的「應用篇」「實用篇」。現在的「理論」「實用」等名詞,還不如「素問」「靈樞」來得傳神。〈靈樞〉就是指「靈敏的樞紐」,在這一部分,很大的部分是在談針灸,如何在小小的穴位上,稍為扭動一下,針一下,灸一下,身體就發生了變化。四兩撥千斤。能夠四兩撥千斤,就是靈敏。所以說是「靈樞」。《黃帝內經》分這兩部分是很有道理,一個是理論篇,一個是實用篇,去找那個最好調的樞紐來調節身體的複雜系統。天地是沒有辦法去調整的,只有調整人,又不能整個身體一起來調,只有從身上的靈敏穴位入手。用一根針,用手指這麼按一下,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像救命用的人中穴,急救最有效。一旦碰到有人暈倒,氧氣筒還一時來不及拿來,那時怎麼辦?懂得針灸的人只要用一根手指,用指甲在人中穴上掐下去,立刻就有效。這些都是古人極其高明的知慧方才留下來的,現在的人卻把它遺忘掉,非常的可惜。好,休息一下。
    陰陽學說
    
    
      在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自己最簡單的辨視起步,就是二元的分法:正反、前後、上下、陰陽、左右、大小等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中國人對於陰陽的認識是非常透徹的。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現在看自然科學,有很多地方也還是用二分法。譬如說:力量有吸引力和排斥力、正質點和反質點、左旋光性和右旋光性。中醫裡面很早就在用陰陽二分法。
      陰陽屯括了好多種的觀點,第一是屬性的分劃,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放進來,天屬陽,地屬陰,是空間的劃分。白天向太陽,能量高,活動大,屬陽;到了晚上背太陽,能量低了,屬陰,是時間的劃分。在季節上,春生夏長都是往外伸展的,屬陽;秋收冬藏都是往內收歛的,屬陰。在性別上,男屬陽,女屬陰。這個「陰」已經用濫了,有時候會有誤解。當初陰陽的劃分只是屬性的劃分,沒有好壞的意思,不是說陽就是好,陰就是不好,不是這個意思,後來的人用到什麼陰險啦、臉色陰沉啦,都是賦予一些負面的意義。可是當初陰陽的劃分只是認知上的意義,陽是往外發的,陰是往內收的、包容的。女性比較能夠包容,本來大自然就賦予女性以生育的能力。有些人過分強調男女平權,一看到陰陽這種字眼就發狂、反感,其實是犯了認知上的錯誤。
      就溫度上來說,熱的屬陽,冷的屬陰,是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就重量的角度來說,輕的屬陽,重的屬陰。用中藥時,那些沉重的、密度比較大的,通常是屬於陰性;質地比較輕的,屬於陽。比較光亮的屬陽,陰暗的屬陰。事物的狀態,凡是上升的、往外發散的、動態的都是屬於陽;相反的,往下沉降的、往內收歛的、比較沉靜的,屬陰。這些分類都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在人體的部位,表陽裡陰、背陽腹陰、上陽下陰。現在用紅外線攝相儀去看,上半身平均的能量密度比較高,照起來顏色偏紅;下半身能量密度沒有那麼高,照起來顏色偏藍偏綠。上半身屬火,下半身屬水,是對的。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也是對的。
      就身體結構組織而言,皮毛屬陽,筋骨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臟就是實心的器官,心肝脾肺腎都是實心的。臟表示「藏」的意思。腑就是中空的器官,一般人問「府上在那裡?」「府上」如果是實心的,你就住不進去,一定是中空的。
      氣屬陽,血屬陰。氣是偏能量的,血是偏物質的。衛氣屬陽,營氣屬陰。衛氣是走在表皮的,散布在身體之外的;而營氣是跟著血液走動,在身體裡面走動。身體的功能狀態,比較興奮、充進的屬陽,比較抑制的、衰退的狀態屬陰。像交感神經會讓人亢奮,因而屬陽;副交感神經會讓人安靜下來,因而屬陰。這在生命裡面本來就具備這種二分法。陰陽可不可以量化?當然可以,去量心臟跳動的膊律,去做它的頻譜分析,就可以發現有高低頻的差別,分別代表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所以陰陽不純粹是屬性上的描述,其實也是可以做某些量化的數據。甲狀腺機能也是有陰陽,有些人是亢進的,代謝機能活潑旺盛,屬陽;甲狀腺退化者,體重會增加,比較沒有精神,人會比較呆滯,就屬陰。從現代生理學來看,陰陽也是很明顯的。
      從疾病來看,表症屬陽,裡症像是內出血或身體有一些悶、脹,屬陰。實症就是來勢洶洶,虛症則是等了半天還沒有什麼反應。札針時,虛的現象就更明顯。當一個人身體不好的時候,一扎下去,半天沒有什麼反應,而且好像札在豆腐裡,空空的。熱症屬陽,寒症屬陰。脈象的「數」是脈跳得很快,「浮」就是輕輕一碰就知道脈膊在跳,「滑」就是滑溜,滑脈是用來看婦女是不是真的懷孕了。因為真的懷孕時,下腹腔的氣要越來越足,以便孕育胎兒,平常人的氣只是在上半身,所以脈就比較短促,當整個身體的氣場就上下連通,脈就會呈現得比較深長,波長要變長,平平滑滑的,稱之為滑脈。剛開始懷孕的時候,氣會往上走,而且愈來愈強,會跟往下走的胃氣相衝突,於是就有害喜嘔吐的現象。因此害喜是自然的現象,太嚴重的時候,可以設法去平衡一下,但是不能完全把它壓下去。滑脈是變得比較深長,比較整體。實脈就是摸下去很有力量,很紮實。洪脈是脈膊很寬。大脈是脈跳得很高。這些都屬陽。
      遲脈是跳一下,要間隔一段時間再跳一下,一定的時間內跳不到應有的次數,也就是虛證。沉脈是壓了半天之後才摸得到它,脈跳不起來。澀脈剛好跟滑脈相反,是短波長的,摸起來上面是粗糙的。虛脈是摸起來是有脈在跳,可是稍為用力一壓,底下是空的,就沒有脈了。細脈是摸起來小小的一條。小脈是小跳得不快,又弱。這些脈相都是虛證,因此都屬陰。一共有廿九種脈相,光看字面作解釋,實在沒有什麼用,自己要去實際的摸摸看。還要有老師教,否則摸了半天你也搞不清楚。只知道脈從每分鐘六十幾下跳到每分鐘八十幾下,不用把脈也可以知道,他的心慌慌的,一看就知道。有些人把脈把得真好,一把,就問「你是不是愛吃糖?」是脈相透露這個信息。脈相是有很多東西在裡面。
    2)陰陽之中有陰陽
    
      要記得,陰陽的分類是暫分,不是絕對的分法。不是陽的一直是陽,陰的一直是陰,不是如此的。而是陰中有陰陽之分,陽中有陰陽之分,陰陽重重含攝,無有窮盡。在《素問?陰陽離合論》裡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然其要一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重重含攝,無有窮盡。一直分下去,無窮無盡。
      這個「萬」字,在《呂氏春秋》裡有這麼一句話:「萬槿不殺。」槿是一種有毒的植物。萬槿不殺這句話就很奇怪,一槿木有毒,一萬株槿木就沒有傷害了嗎?就好像有一種東西吃一公克會被毒死,吃一公斤就變成補藥?天下那有這麼奇怪的事。原來「萬」字在古字是「毒蝎」。小毒蝎群聚在母蝎的身上,多得數不清,「萬」字就是在描述一大群的毒蝎,多得數不盡。毒蝎的毒和槿木的毒放在一起,以毒攻毒,就中和了,變成沒有毒,至少是對人體沒有傷害。一寫成簡體字就講不通了。現在的化學也有很多有毒性的東西放在一起,就不毒了。也有兩個沒毒的東西放在一起,變成劇毒的情形。碳和氮兩個沒有毒性的東西放在一起,就變成氰酸(CN),氰酸鉀是不得了的毒。鈉的氧化性質好得不得了,直接吃鈉,整個口腔都會被燒爛掉。氯也是不得了的毒氣。可是鈉和氯放在一起,變成氯化鈉,就是食鹽。這和本題沒有關係,只是看到這個「萬」字,想起這麼一件事,順便說一說。
      陰陽中還有陰陽的實際情形,例如體位: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上半身的表面屬陽,裡面屬陰;亢陽衰陰,上半身的機能是亢進的,屬陽性的機能;如果機能是衰退的,就屬陰。不要拘泥於陽永遠就是陽,陰永遠就是陰。不是這樣的。
      又如病症:實症屬陽;虛症屬陰。在實症裡面,熱症屬陽,寒症屬陰。如果這個冷是表皮的冷,那還是屬陽;如果是裡面的冷,方才屬陰。也可以實熱在表,屬陽,它是陽陽陽;實症的冷在裡,是陽陽陰。這是可以排列的。
      在用藥的時候,就會用到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陽互根
    
    陰陽是互相滋生、互相依存的,不可能單獨存在。在《六祖壇經》裡就說,講高就要講低,講前就要講後,講上就要講下,沒有辦法單講一個,單講一個就不對。佛經這麼說有它的目的,在這裡是要講陰陽根本是同時存在的。在講高的時候,在心裡面,其實是有一個低。在講前的時候,心裡面就有一個後,雖然沒有講出來,可是知道有一個後。在講快的時候,心裡面就有一個慢。這兩個觀念是很自然的同時並存在心裡面。絕不可能只提一個。單提一個,等於沒有分。
      在中醫裡面講得很清楚,陰陽是互為相生的關係。怎麼解釋這個關係呢?「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沒有陰這一面東西的話,陽是沒有辦法轉化出來。就像人不吃飯,就不可能轉化出體力來。植物屬陰,它所產生能量而有活動力,則屬陽。身體裡面儲存、備用的養分太少,就沒有辦法有活動力。所以說「無陰則陽無以化。」
      吃進去的食物還是要靠陽性的能量來加以轉化、才解、運送。體能不佳的時候,吃進去的食物不會消化、吸收的,陰無以生。食物不是原原本本的運送到身體各位部位去,需要經過很多消化酶的分解,有些會吸收熱量,有些會釋放熱量,會合成新的物質,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可以接納、保存的狀態,才會送到合適的部位去。所以「無陽陰則無以生。」
      孤陰不生,只有陰,是不會生長的;獨陽不長,只有陽,也不會長大。兩者是相依相生的。陰陽是可以分辨的、辨別的,但是不可以分離。換句話說,講陰陽已經是系統的概念。不是講孤立的東西。講任何一邊,只是在強調那一邊的特性,不是只需要那一邊,不需要另一邊。
      在中醫的書裡面常能看到這些話: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氣為血帥,氣舍於血,血為氣母。這裡所說的「氣」,可以看成是「能量」,能量可以幫助轉化物質,創造血液。中醫常說,吃進去的食物加上呼吸,就變成血液。
      氣能行血。氣能幫助血液的運行。氣能攝血是說氣能收攝血液,讓血液走在管道裡面。這就要講到脾經。原因是氣足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是圓圓滿滿的。每天起床的時候,一照鏡子,看到皮膚很有彈性,很有光澤。到了下午,皮膚就沒有光澤,細胞也癟了下來。因為氣不足。血管是細胞構成的,氣足的時候,每個血管的細胞靜電很充沛,圓圓鼓鼓的,一個個細胞緊緊的挨著,血液就不會漏出來。如果氣不足,每一個細胞就鬆鬆垮垮的,於是就有很多間隙,血液就會從間隙中滲出來。人一上年紀,氣不足,血管就軟弱無力,不一定比較薄。不小心碰一下,就瘀青一塊。如果常常如此,你就要注意了。
      攝血的意思是把血收攝在應走的管道上。「氣為血帥」,氣領著血走。「氣舍於血」,這個血是指身體裡面物質化的東西。氣是來自於各種物質的東西。因此,血為氣母,血是氣的來源。氣血的關係正是陰陽的關係。
      中醫中藥在這一百多年裡沒有被西方醫學擊垮,是因為它和生命經驗相扣合,有很多名詞已經口語化,成為我們文化裡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這些名詞都變成專業化,特有的學術名詞,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再加上一些排擠的力量,中醫老早就不見了。幸好中醫早就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我們常說:血色不好、五臟不調、脾胃不佳等。這些說法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層次中。所以中醫還可以留存下來。現在醫學上的一些專有名詞,GOT, GPT對一般人來說,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要讓這個名詞普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可以普及,可是沒有辦法跟生活扣在一起。
      中醫認為血有兩種現象。一是血虛,一是血脫。血虛有兩種,一是生血的功能不佳,第二是運行有了障礙,以致濡養的功能不足。造血不好的話,血球攜帶氧氣的功能也就不佳。濡養功能不好的話,有時候會是障礙,走不過去,營養不良。或者是造出來的紅血球擠成一堆,和氧氣的接觸面就縮小,如果所有的紅血球都是分散的,接受氧氣的面積就大很多。帶氧量就大。如果擠成一團,體積也變大,碰到細小狹窄的地方就通不過去。如果是個別的紅血球,就可以通行無阻,濡養的功能也就好很多。所以血虛是和血的品質有密切的關係。
      這時候不能只補血,還要補氣。也就是說,陰陽互根的概念下,雖然是血虛,照樣還是要補氣。
      血脫是指失血過量,或者流血不止。這時候通常是要補氣。在婦女的生產時,有所謂的血崩。血崩是生產的過程太長,或問題太多,產婦的體能消耗得太厲害,或者她天生的體質就太差,因此當胎盤脫落之後,著床的位置要及時收縮,可是因軟弱無力而收不了,一直出血,就形成血崩。
      在中醫裡面有兩個辦法可以治血崩,一個是獨蔘湯。用一枝人蔘去熬湯。因為人蔘大補脾經和肺經的氣。可是一旦出現血崩,再來熬獨蔘湯,根本來不及,除非事先有所準備,醫生有這樣的經驗。讓產婦喝下一碗獨蔘湯。氣的提升是很快的,一碗喝下去,立刻就見效。氣一提,血就收了。過去鄉下常有婦女因血崩而過世的事。那時很少有人家會有人蔘。不像現在人蔘多到在菜市場裡大把大把的賣。我小時候,母親有一塊人蔘,用布包起來,放在盒子裡,又藏在衣櫃裡。好寶貴的東西。我小時候很皮,很好奇,趁母親不在家的時候把那塊蔘拿出來看,硬硬的一塊,咬也咬不動。顏色又像檜木,於是就用刀去切。那麼一小塊,切也切不動。一刀下去,卻把手指切掉一片肉,當場血流如注。趕緊把人蔘藏回去。人蔘在現代卻成了蘿蔔乾一樣的。從前的老中醫都會準備一罐熬好的獨蔘湯,一碰到有血崩的狀況,立刻就可以拿出來用。
      還有一個急救的辦法。因為這個現象是脾不攝血,在脾經的隱白穴上用艾草灸的辦法,可以立即見效。現在的家裡面也沒有艾草。很簡單,拿一張紙,扭成一長條,在火上燒一下,吹熄,用它的餘溫灸隱白穴,也就是薰到肌肉發紅,要先薰右腳的隱白穴。一薰之後,脾經就活化,子宮也就有了彈性,就可以不再出血。這是救命的絕招。紙最好是用棉紙,不要用報紙,上面有多氯聯苯的毒氣。香煙也可以。再不然吹風機也可以。即使灸得起泡也值得,因為救回一命。這是失血過多的現象。要先補氣,氣比血重要。因為氣足了,造血功能也就好了。
      舉這個例子,是告訴你說,無論是血虛還是血脫,不是只針對血來用藥,還是要補氣。也就是陰陽要同時考量。補藥裡常放一些當歸。當歸有揮發性的東西,就是補氣。當歸本身是補血的,也有益氣的作用。因此,一般藥書上說當歸可以活血。「活」的意思是「活化」。當歸本身就是氣血、陰陽同時具備。
      中醫為什麼喜歡用植物性的藥?因為植物在大自然之中能夠存在,已經是陰陽並存。中藥的副作用少,是因為它是陰陽調和的。西藥為什麼副作用大?主要是它陰陽不調和。中藥也有用到硝石等礦物,只是不常用,因為礦物的陰陽不調和。中藥以植物和動物為主,其原因是在陰陽調和的情形下,再作處理。
    陽損及陰
    
    
    
      陽受損之後,會影響到陰。陽虛過度了以後,由於「無陽則陰無以生」的原則,或者是傷及陰液之生成。勞動得太厲害,水分的補充不夠,嘴吧裡面又苦又乾,就是傷陰。太虛太強都會出現陰虛的現象。走很長的路,或長時間的運動,又不補充水分,口渴到後來,人就會有點昏、耳鳴以及其他奇怪的現象出現。
      慢性腎炎是腎陽不能化水,也就是腎氣的功能不足,腎盂不能濾水。本來要具備很好的形狀、彈性方才可以濾水,但是由於氣不足,腎盂細胞就變得軟,沒有辦法濾水。以前有一些品質不好的吸管,吸沒兩下,就癟掉了。現在的吸管都做得很硬,不會有這個困擾。腎盂也是一樣,軟了以後,就癟掉,也就沒有濾水的功能。身上的水分代謝不掉,積在身體裡面,身體就腫起來。「不能化水」就是指這種情形,不能過濾。
      一腫之後,腎的濾水功能越來越差。到後來,連組織層面的問題都發生。輕的時候,有以下各種症狀:眩暈、耳鳴、咽乾、口燥、烘熱、腰痠、遺精、盜汗、脈細數、舌質偏紅。重者:形體消瘦、大肉盡脫、舌質光紅。因為腎不好,造成血質不好。血質不好,肌肉得不到營養,就開始萎縮。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307
    
    

上一篇:人與自然的統一下一篇: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