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HOME   留言|MESG   

◇ 人啊,都不讲实话
◇ 还健在的众君子中我首选朱镕基
◇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 07年辩证法
◇ 太经典了,不转不行淘宝上面的对话
>>> 相恋--我孤寂的微笑 快乐的学问 >>>


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匿名
11-29 09:54

    彭红英 余世诚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
    作是主流。但是
    ,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
    进行教育再教育
    ,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
    天天吃南瓜,能
    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
    得多久?”当时
    ,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
    过了两个月,毛
    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
    提出的“红旗到
    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
    军前委在瑞金
    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
    遭到一纵队司令
    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
    可能,在行动上
    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
    法和心中的困惑
    ,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
    精妙的回信,这
    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
    “建立红色政权
    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
    了他的“农村中
    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中国革命
    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林彪曾多次
    批评“左”倾路
    线的瞎指挥,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1932年1
    0月,在宁都会
    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
    地,毛泽东越
    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
    线的干部受到“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着毛泽东倒霉。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
    个木菩萨扔到粪
    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作为一直追随毛泽东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没有受到
    多大的冲击,没
    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几乎以全部的精力,埋头钻研战术,指挥战斗。
      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
    路线的瞎指挥进
    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1934年2月5日初,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
    确反对博古、
    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和“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
    ,用机动灵活的
    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
    贵的。
      不久,“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红一军团作报告,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出击
    ”,林彪的态度
    和观点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17日,他在<<战争与革命>>第4 期上发表<<论短促出
    击>>的文章,
    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战法,说它“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
    的胜利”。林彪
    对“短促突击”作了26条洋洋五千言的发挥,俨然成了这一战术的专家。
      林彪的这些言论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
    背。当时,许多
    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文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
    为,这是“一个
    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
    和教育,但在40
    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
    为非正面教材以
    警示后人的。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在
    会理会议上,毛
    泽东批评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的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
    挥红军四渡赤水
    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
    人远远甩到了
    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
    马生涯、身经百
    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
    部队拖垮。所以
    ,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
    下去,就要失败
    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
    彪随后又向中
    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
    指挥,迅速北进
    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
    基层指战员的一
    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
    人的一般看法和
    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和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
    针。毛泽东在
    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
    错误意见。他指
    出:党内因失去中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
    中央军事领导的
    意见, 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
    彭德怀没有作
    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时,毛
    泽东打断林彪的
    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
    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
    征中,毛泽东与
    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论。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
    革命大本营放在
    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
    兴奋地说,这一
    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他三番五次地闹着
    “去陕南打游击
    ”。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
    出了到陕南打游
    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
    之心,一周来
    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
    不因任何故障而
    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
    欣慰。”随后又
    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
    “陕南打游击”
    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
    一。在过去以及
    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
    荣誉的。”近日
    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
    是不能同意的。
    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
    安心的问题,并
    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不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
    北地区的形势下
    ,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
    要的。尤其不能
    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
    样的提法是不妥
    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
    方军事不紧张,
    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
    未批准我改变工
    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
    重要,游击战争
    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
    堡会议精神,
    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
    动计划。电报还
    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
    中央批准我打游
    击战争。”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
    你的工作问题,
    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
    游击了。2月下
    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
    东指示林彪率领
    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
    发展。而林彪则
    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
    到陕北,说:
    “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
    中人力、精力、
    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
    ,明日至彼,必
    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
    存在着对于革命
    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
    华北地区取得重
    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
    东断然否定了林
    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不要一个中央委员直
    接参加而能顺利
    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
    西和陕北联系起
    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而林彪却热衷
    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作战原
    则是“基本的游
    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为研究党和军队参加抗战的问题,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
    洛川举行了政
    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
    东的这一方针是
    从八路军的实际出发,并且考虑了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不能突出运动
    战和阵地战,不能与敌人拼消耗,只能发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
    战。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以及“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各种见解和争论
    。   据聂荣
    臻的回忆,林彪的意见与毛泽东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
    运动战为主,搞
    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我们已经可
    以整师整团地消
    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
    ,提出以一个
    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此电当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
    东于16日致电林
    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
    ,基本不应动此
    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
    起决战的决定作
    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据前方战局向毛泽东回电,提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
    应以作战灭敌为
    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
    “暂不应以做群
    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
    众望。”“目前
    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际出发,时间、地
    点均对我有利,
    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
    局出发,主张把
    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
    本上阻止日军进
    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大。
      9月21日,作为主帅的毛泽东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林彪等人一再坚持的意见,发电给彭
    德怀,表示可
    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
    时,仍以适时把
    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虽然有条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见,但他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
    点,他嘱咐彭德
    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泽东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
    友、我三方的形
    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
    手好戏中一定起
    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
    完全同意你18日
    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
    远处大处着想,
    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
    命令。24日,
    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
    人,毁敌汽车百
    余辆、大车200余辆。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地区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
    取得的第一个大
    胜仗。它用事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政治意义巨大。林
    彪一夜之间成为
    抗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平型关大捷促使毛泽东思
    考,以新的经验
    完善和补充了他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
    致周恩来、朱
    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
    ,组织群众的游
    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
    名之为独立自主
    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路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
    击战,但不放松
    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显然吸取了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新经验。这说明,毛泽
    东对事态的发展
    既比别人先见一着,谋高一筹,同时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新经验,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
    。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的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
    不同意见和建议
    ,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的转变。
      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名
    干部,包括二十
    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火速奔赴这块具有重大意义的黑土地。在如此强大的阵营中,
    林彪担任东北人
    民自治军总司令这一最显赫的职务。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方针是御敌于关门之内,抢先独占东北。1945年10月19日
    ,毛泽东和中央
    致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
    、安东之线,坚
    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
    过去分散的方针
    。”
      但是,实现这一方针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亲率两个美械军抵
    达山海关,于10
    月25日发起攻占山海关的战役。是役一直进行到11月15日,守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终因力
    量对比悬殊,不
    得不退向关东。“御敌于关之内”的计划宣告失败。
      11月15日,中央军委又电命彭真、林彪集中7万兵力,“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去指挥,
    举行反攻”,
    最后歼灭已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于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准备在辽西三角地带与
    杜聿明决战。
    但是,参战的主力迟迟未能到位,敌军长驱直入,直达锦州城下,“决战”成为空话。
      林彪经过缜密的思考,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11月22日致中
    央军委及东北局
    的电报中,列举了我军的种种劣势和面临的困难之后,提出:“我有一个根本性意见,即
    :目前我军应避
    免对敌各个击破,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
    ,再选弱点突击
    。”
      林彪的这封避免锦州决战的电报,得到中央军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调动兵力,
    在“敌侧后消灭
    敌之一两个师,迟滞敌之前进。”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这场预计的
    歼灭战不战而罢
    。
      11月26日,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毛泽东和中央所定的“独占东北”计划落
    空了。
      下步怎么办?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见”电报中,实际上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
    放弃在辽西决战
    的企图,我军撤往辽宁腹地,把铁路沿线让开;二是整训部队,待机再战。
      几天之后,即11月25日,东北局重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经过认真研究,也向中
    央提出了<<对满
    洲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等人的意见与林彪的意见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统了。与此同时
    ,黄克诚、李富
    春、罗荣桓等人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正在延安养病的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林彪等人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他于12月28日
    为中共中央起草
    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
    在东满、北满、
    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
    这种根据地应建
    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积极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终于把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
    东北”改成为“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东北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
    ”,“死守四平
    ”。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了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
    偿失。
      1946年1月13日,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估计,东北地区经过谈
    判也有实现停
    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泽东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原称东北人
    民自治军)集中
    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后)给进攻之顽军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
    出“这是历史新
    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要不怕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林彪对东北实现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后一战”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
    曾致电中央并东
    北局,提出“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东北部队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后一
    战;如不可靠则
    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指出“
    此次和平协定
    的实质,实为蒋之一大阴谋”。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但是,林彪还是服从了毛泽东、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统率东北民主联军,
    依据中央决定,
    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
    中下旬先后攻占
    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全部处于我军控制之
    下,形成了背靠
    北满,依据内线迎击大举北进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共拿下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为了在东北实现停战的谈判中处
    于有利的地位。
    但是,在实际上却激起了蒋介石更大的贪欲和报复之心。蒋介石到处鼓动说,四平乃是“
    党国命运所系”
    ,“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在四平的决战难以避免
    。
      4月18日,蒋军发起对四平的猛烈进攻,四平保卫战开始。在此前后,毛泽东连连电命
    林彪,要“不
    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两万人)”阻滞敌人北进,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甚至提出
    “把长春变成马
    德里”,“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该城军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
    奋战,顽强抗击
    德、意入侵,因此闻名世界。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实际上暂时改变了他原来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
    针,从“两厢”
    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与蒋军殊死争夺。
      开始,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在四平、长春一线同蒋军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卫
    战前夕,即4月
    11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
    的情况下,我固
    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
    灭敌人为主,而
    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并不能消
    灭敌人。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
    困难。
      然而在战斗打响以后,林彪于4月18日向中央致电:“敌已开始直接进攻四平,我守军
    决战至最后一
    人!”
      四平之役血战1个月,打得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5
    月18日,林彪急
    电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如实报告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
    。”他陈述了理
    由,并于当日下午组织部队撤出四平。
      毛泽东没有因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复电林彪称:“四平我军坚
    守一月,抗击敌
    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什么“
    历史意义”呢
    ?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如果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计较
    一城一地的得失
    ,其结果必然是人地两失。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与黄克诚就四平之役责任问题曾发生过争论。毛泽东
    说:“固守四平
    ,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出现分歧
    和争论。毛泽东
    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点中的蒋军力量。但
    是,仗先从哪
    里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
    方向情况究竟如
    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
    州地带),对于
    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有利?”
      林彪则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
    动地位。所以,
    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但是,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
    长春,发现长
    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遂改用围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罗荣桓报告军委说:“我
    军仍以南下作
    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
    员和准备军粮,
    以使战役在8月打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于8月3日在西柏坡召见聂
    荣臻和杨成武
    ,组建华北第三兵团,命其完成“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
      可是,8月8日和11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先是提出东
    北主力行动时间
    须视杨成武部行动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
    东接电后,颇为
    不满,8月9日和12日回电说:杨部已确定21日出动,“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
    北宁线正好打仗
    ,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题,“两
    个月前已指示你
    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只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
    项准备工作过去
    两个月全未进行,以至现在部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杨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毛
    泽东质问道:“
    你们这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林彪终于作出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
    线。
      9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明确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
    于锦州、山海关
    、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毛泽东指示
    的关键和要害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9月10日,林、罗态度明确地电告了具体部署和战役发展的前景,说:“锦州是敌薄弱
    而又要害之处
    ,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
    ,可能造成收复
    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
    署和分析,与毛
    泽东的意图相吻合,使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于9月30日复电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
    照此贯彻实施
    ,争取大胜。”
      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率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
    和沈阳之间的联
    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蒋军没有想到林彪有此行动,眼看切断其通往关内的大门,
    立时慌了手脚,
    内部争吵不休。蒋介石亲飞北平,调集5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
    到葫芦岛登陆
    ,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月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想“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
    阳,葫芦岛两大
    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决心再次动摇。
      10月2日深夜,林口授一封向军委的电报,经罗、刘阅读后发出。该电提出,由于援敌
    新情况的出现
    ,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
    延时间”。但实
    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
    多迟延到半月到
    二十多天时间”。最后说:“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
      电报虽然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即:放弃战锦,仍回师打长春。
    罗荣恒再三考虑
    ,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了这个电报。因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便亲拟撤销这个电
    报和再增加北宁
    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毛泽东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十分不安。他当即复电,斩钉
    截铁地指出:“
    集中兵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又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
    ,你们又不敢打
    ;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
    打长春,这是很
    不妥当的。”
      意犹未尽,过了两个小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反复讲明现在战锦比发后战锦的种种有
    利条件,指示:
    “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
    反而将增加你们
    下一步的困难。”
      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后一封电报后,才松了一口气,于晨6时复电
    表示:“你们决
    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其后的情况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只用了31个小时
    就打下了锦州。
    10月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阳。11月9日收复锦西、葫芦岛,辽沈战役胜利结
    束。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毛泽东在悼念罗帅时还想起了当年决策战锦的事。他感慨地说
    :“长征不是艰
    难日,战锦方为大问题。”70年代,他又讲过: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多电报,
    他(林彪)就是
    不敢打。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
    出兵援朝,指出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
    切断在南朝鲜
    。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也随之悍然北进,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朝
    鲜战争形势急
    转直下。
      在危急关头,朝鲜政府首相、人民军最高司令长官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
    月1日,毛泽东
    收到了金日成派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们作战。
      毛泽东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
    美国侵略者更猖
    狂,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大
    家主要是担心在
    装备和火力方面我军与美军悬殊太大。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作出冷静的
    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够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
    领导人都对现在
    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林
    彪的发言及态度
    ,则更便他失望。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
    。我们刚刚建国
    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
    个意见,要慎重
    。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
    还不那么悬殊,
    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
    拥有几百门炮,
    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的空军和
    海军才刚刚开始
    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
    如若贸然出兵,
    倘若没有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
    为好,免得引火
    烧身。
      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
    万不得已,最
    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泽东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危急
    ,我们站在旁边
    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从西安紧急
    应毛泽东之召乘
    飞机抵京,急赴中南海参加会议。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是必要的
    ,打烂了,等
    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
    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发言和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
    军、出兵抗美援
    朝的决策。
      关于志愿军司令人选的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为林彪当时是
    同级军事将领中
    最年轻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参战部队又多是原东北野战军即林
    彪的老部下。大
    出毛泽东所料的是,林彪称病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
    怕声音,难以胜
    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在此情况正下,毛泽东才
    把帅印授予彭德
    怀,由彭德怀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
    空军掩护我志愿
    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
    为有利”,“总
    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
    此电后,感动得
    落下了眼泪。

>>> 相恋--我孤寂的微笑 快乐的学问 >>>
[自由发言,不代表Mst1739观点]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