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 正在阅读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民國九十年5月8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生命學研究所
    藥物的燥濕
      今天我們再繼續講藥物的補瀉,接著再講藥物的潤燥。這是從藥物的燥濕滋潤來區分的分類法。身體內水分如果太少、太乾燥,會產生燥邪,是一個「證」;反之,水分太多了也是一個「證」,為濕邪之證。在用這些詞彙的時候,要稍微區別一下。這種分類法,是從人體狀況的改善來看藥性。如果這個可以使得燥邪消失的話,那麼它就有潤燥的作用;如果可以使得濕邪去掉,就有燥濕的作用。所以,這個藥性分類,並非按照藥本身來分,而是藥對人體的作用來分。
      所謂的「燥邪」有哪些呢?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枯燥或皴裂,就是有點皺折,甚至有點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燥咳痰黏。如果有這些現象的話,屬於燥濕。這個現象,如果你親身體驗過的話,會覺得全身有點熱,而且不安。這是燥邪之證。
      濕邪呢?頭重如裹,周身困重。普通人在傷風感冒的時候,曾經體驗到這種症狀。全身的關節好像都被什麼東西綁住了,這個叫做「困」。四肢酸沉,有些地方會酸痛,而且抬不太起來。泄瀉,再厲害一點,會拉肚子;水拉不出來的話就會水腫。帶下、濕痺,水太多了以後,傳導的信號也不良,所以它有一些反映也會麻木一點,叫「濕痺」;再久一點,還有一些微生物會滋生,有時會有溼疹。
      唐朝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說:「諸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是藥之大體」,它藥是用這個方式分類但是每一個都是和身體互動之後所產生的效果,因而分成十種作用。又說「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也」,如果你好好去了解這一味藥在身體所產生的效力的話,在用藥的時候,就不會錯漏。
      後來的《聖濟經》就根據這個來作為十劑的分類。所謂「十劑」就是十種藥劑-這藥劑已經成為方劑了。本來這個是單味要的作用,經組合以後,變成一個方劑,這方劑也具備前述的十種性質。所以,從單方變成複方,這個複方就是後來的方劑。比如說這個藥是專門通便,或者專門補血、補氣的,或者這個藥會使得你的身體比較清爽......等,這些一一變成實際的分類。《聖濟經》書上敘述了一段說:「濕氣淫勝,重滿、脾濕,燥劑所以除之;津耗為枯,五臟萎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
      假定濕氣過量,一定重滿-身體沉重,而且很脹。脾濕就是肌肉組織裡面水分太多了。燥劑所以除之,一定是用燥的方劑,來消除掉這個水分。像腎臟發炎、泌尿有問題的時候水腫,要去除濕。津耗為枯,五臟萎弱,榮衛涸流。「榮」就是內在血液的流動、或是氣的流動;「衛」是表皮的流動。榮衛都是在流動的一些機能或能量。「涸流」就是乾掉了幾乎東西在流動。水分太少,阻抗就很大;組抗太大根本就流不動。榮衛涸流是內外的液體不太流動。濕劑所以潤之,這時候一定要用濕的、能夠讓它滋潤的藥劑,使身體恢復原應具有的水分。這個原理,一般都很清楚,就是陰陽理論的延伸,亦即濕者燥之,燥者濕之。
      你自己要去研究一下,比較看看什麼情況下是最舒服的。你現在的情況是水分多一點,還是水分少一點?如果水份太多了,就要除濕;水分太少了,就要給他一點滋潤。這個原理很簡單,但我們平時對身體的了解不是很夠。「潤」有好幾種方法。依據古人的經驗,有下列幾種潤法: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
      辛潤:在前面藥味講過,辛的藥有發散的作用。如果你的乾燥是因為經絡封閉不通,要想辦法打通它,要用辛的藥物。有哪些呢?杏仁、牛蒡、桔梗、防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白芷、遠志、生薑、蔥白、芹菜汁。川芎是全身行氣,效果非常好,所以通常我不敢用多;當歸也是補血的;桃仁、紅花是活血的。生薑大家就比較熟悉,你們可以去體會一下,生薑吃下去是否有走竄的感覺,蔥白也有這個作用。還有芹菜汁效果也很好。幾年前舉辦亞太經合會,在台北世貿有一個參展,我就在那邊擺了一個攤位,幫大家量,讓大家認識到這穴道電檢儀。我拿了一些水果、蔬菜,發現一奇特現象,這芹菜有好多毛病都可以治,所以芹菜其實一個蠻好的東西,連鈣質都可以補充。
      這是辛潤,你要判斷正確,看身體經絡是否有點封閉,才可以用這個。如果你的氣脈是因為溫度降低,整個身體的機能操作溫度 (operation of temperature)太低,水分流不動,這時候你不要用辛,還不如用溫,溫潤的藥性,它的機能就自動活化。有些老人家雖然年紀大,經絡其實還是通的。可是,老人家能量轉換其實是不夠的,所以身體常常偏寒,因此身體的運轉並不順暢,此時亦會有燥的現象。尤其是老人血壓高,常常吃血壓藥,血壓降低以後,有些機能本身就降低,就會有點偏寒,致使口乾舌燥,這時候用溫熱的藥非常好。
      溫潤的藥有黨蔘、高麗蔘、黃耆、枸杞、五味子、桂圓、大棗、鹿茸、海蔘、淡菜、紫河車。淡菜長得很像蠔仔,它長長的,從貝殼裡拿出來,然後曬乾,邊緣是金黃色的。
      還有一種是平潤,平潤是所有機能都差不多,不寒也不熱,只是稍微偏向燥,這時要用平潤。藥物有南北沙蔘,沙蔘是潤肺的,肺主皮毛,所以它就有宣通的作用。還有東洋蔘、熟地、何首烏、芍藥、百合、柏子仁、酸棗仁、冬瓜仁、亞麻仁、烏梅、蜂蜜、燕窩、豬膚,豬膚就是豬皮,很好。因為豬皮富含膠質,稍微吃多一點點,它很容易保持水分。所以,偶而可以吃點這個。其實山藥也很好,最好是生吃。鴨腸、人乳。這些都是平潤。
    問:什麼時候要平潤?
    答:就是體溫......什麼的,都不是有什麼失常,只是運動過量,或睡眠少了一點,這種情況下可以用平潤。
      還有涼潤,當然是身體有點偏熱。用乾地黃,曬乾的地黃。元蔘,又叫玄蔘,黑黑的。西洋蔘、女貞子、銀花(金銀花)、菊花。蒲公英是去火的,常常用來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知母也是滋陰的,荷葉、懷牛膝、枇杷葉、昆布(海帶)。柿霜你們曉得嗎?柿子上面白白的,像發霉的那一層。梨汁,梨子打成汁。荸薺汁、甘蔗汁。露水,露水也很好,但不是很保險,要看這露水到底是沾在什麼東西上,影響很大。沾在不同的花、草上面,會有不同的性質。花精就是用露水製成。龜甲、牡蠣-生牡蠣(殼),要取它的鈣質。還有文蛤(殼)。
    問:什麼時候用涼潤?
    答:身體燥又偏熱的時候。熱得很厲害的時候,就要寒潤。
      寒潤很常見的有石膏、鮮地黃、羚羊角、蚌水、豬膽汁。小蚌殼去煮水,其實是蠻涼的,有些人吃下去,就會肚子痛。所以我們煮蚌殼的時候,很常放生薑;還有放一點酒,一方面去腥味,一方面增加它的溫潤性。
    問:這蚌殼水不是有人拿來治肝病。
    答:因為它是寒的。肝病通常是偏熱,要清熱。
    問:比如說寒潤用在類似中風的情況,那麼涼潤用在什麼樣的病症?
    答:有時候不是病,只是稍微燥熱一點。比較忙一點啦、身體比較類一點啦......等情形會有。
    問:涼潤是不是用在比平潤更嚴重一點點的情況?
    答:對!這是程度上的差別。
      這個藥物可以使身體的濕氣去掉,叫做「燥」,它有六法:辛燥、溫燥、燥熱、平燥、涼燥、寒燥。
      辛燥還是原來的意思。因為「辛」有走竄到表皮作用,所以這種濕如果是出現在表皮的,或者是經絡被水分攪亂了,變成好像沒路可走,這時要用辛燥。藥物有羌活、獨活、荊芥、蘇黃、薄荷、佩蘭、木香、香附、麻黃、桂枝。
      羌活治療腰以上的、肺的濕氣。獨活也是有差不多的味道,你拿來吃吃看,那辛的味道非常明顯。我記得小時候,常常到櫥櫃理摸到一顆羌活,吃了以後覺得火辣,就把它放回去。過一陣子我又去摸出來,再嚐一嚐。獨活是去腰以下、下半身的濕氣。荊芥是清血分的藥,就是血裡面的濕氣。蘇葉就是紫蘇的葉子。木香是胃,香附是三焦經比較多;麻黃是表皮,桂枝走經絡的。佩蘭很常用在生化湯,因為剛生產過後,身體的水分太多;又因為生產過程裡體力用掉太多,經絡的暢通度不是很好,再加上現代的產房都有冷氣,生產時血脈奔張,生下來之後,渾身壓力就減輕,寒氣就跑進去所以在生化湯裡放佩蘭,有時候也用點澤蘭。不過這不能用太多,水分抽掉太快也不行。用藥時要很注意看用藥者的反應,不能一下完全照書本,有時和實際有差距。
      溫燥一樣的道理。因為有一點寒意所產生的濕氣,要用溫燥。用什麼呢?蒼朮、厚朴、半夏、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檳榔、青陳皮。砂仁是芳香的;破故紙看過嗎?又叫做木蝴蝶。檳榔其實很好用。青陳皮,還沒製成黑黑的陳皮,很青。這些都有溫燥的作用。其實橘子皮有燥濕的作用,其實橘子皮就有燥濕的作用;橘皮可以化痰原因在此。痰生成的原因,來自脾經的水分循環不良,慢慢累積到肺,肺無法排出,就轉化成痰。所以,我們用陳皮,或者是橘紅,它和陳皮的原料差不多。那些都是有燥濕的作用。因為濕氣一去掉以後,痰發生的來源就減少了。
      身體的體質很寒,讓身上的水氣停在那個地方走不動,這個時候用普通的溫燥,力量不夠,要用熱燥。當然,你一開始搞不清楚,無法作明確診斷的時候,寧可先用溫燥,因為附子是大熱大補,一下子用得太過頭的時候,身體會受不了。因為一下熱燥,水分脫得太厲害,整個人也會乾掉,很可怕,有些人就產生不能動、抽筋等現象。肉桂、乾薑、炮薑。炮薑用火烤過,黑黑有點像木炭。還有吳茱萸。吳茱萸是溫肺很好的藥。有時候也稍微溫一點點腎。
      還有平燥。平燥就是這稍微多累積點點水分時,所需要用到的。平燥的藥有茯苓、琥珀、通草、苡仁、山藥、豬苓、澤瀉、川牛膝、茵陳、萆薢、防己、蠶砂。苡仁就是薏苡;山要因為它補腎臟,可以幫助身上水分的代謝。豬苓是去水分很好的藥。澤瀉也很常用。川牛七的作用是將氣往下帶,通常水太多的時候,水氣是往下的。所以水器多的人,腳腫得比手厲害。要把下面打通,一定要用下行的藥,使氣往下降。用川牛七,氣脈就往下走,就會活化下面的機能。牛七用多了以後腳底很熱,一熱了便使得下肢機能活化。蠶砂知道嗎?蠶的大便。很多東西都可以做藥,童便(兒童的大便)也可以,但是年紀大的不行,因為亂吃東西。
      還有一個是涼燥。也就是說,身體雖然濕,但是它有一點溫熱,其實是有一點微生物在繁殖,所以有點熱性體溫,這時要用涼燥。藥物有連翹、梔子、丹皮、地骨皮、柴胡、升麻、蟬蛻、鉤藤、枳殼、釵石斛。丹皮講過,它可以去除骨頭裡面的熱。柴胡是強化肝的解毒功能。升麻就是提氣。在中醫裡面,就是把清揚之氣往上提。事實上,我用我的感覺,它提到頭頂上以後,我們控制身體的線體-腦下垂體的感覺,會比較活化;使得身體很多機能的掌握,會處於警覺狀態在push它。鉤藤就是一種植物的蔓藤,有燥濕的作用。連翹、鉤藤很常用在高血壓的時候。因為血壓高者,有時候水分會太多,所以治高血壓的藥,都有利尿的作用。連翹、鉤藤都有這種作用。枳殼是寬胸理氣。為什麼可以寬胸理氣呢?因為肺主皮毛,若是把肺的功能變好以後,末梢循環會變好,濕氣也會散。釵石斛也較金釵石斛,也是燥濕的藥物。
      再過來,如果身體的熱性增加,又有水氣,全身又很熱的話,這時候就要用寒燥的藥。有哪些呢?黃連、黃芩、黃柏、苦蔘、木通、龍膽草、大黃、金鈴子、大戢、甘遂。黃連、黃芩、黃柏合稱三黃。黃芩是肺,黃連是胃,黃柏是腎。分屬上、中、下三焦,是很常用的。還有些時候,腸道堵塞用大黃,可以清腸、瀉下。金鈴子、甘遂,都是可以利水、利濕。
      整理表列如下
    潤燥辛杏仁、牛蒡、桔梗、防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白芷、遠志、生薑、蔥白、芹菜汁羌活、獨活、荊芥、蘇葉、
    薄荷、佩蘭、木香、香附、
     麻黃、桂枝溫黨蔘、高麗蔘、黃耆、枸杞、五味子、桂圓、大棗、鹿茸、海參、淡菜、紫河車蒼朮、厚朴、半夏、砂仁、
    益智仁、破故紙、山楂、檳榔、青陳皮熱附子、肉桂、乾薑、炮薑、
     吳茱萸平南北沙蔘、東洋蔘、熟地、首烏、芍藥、百合、柏子仁、酸棗仁、冬瓜仁、亞麻仁、烏梅、蜂蜜、燕窩、豬膚、鴨腸、人乳茯苓、琥珀、通草、苡仁、
    山藥、豬苓、澤瀉、川牛膝、茵陳、萆薢、防己、蠶砂涼乾地黃、元蔘、西洋蔘、
    女貞子、銀花、菊花、
    蒲公英、知母、荷葉、
    懷牛膝、枇杷葉、昆布、
    柿霜、梨汁、蔗汁、荸薺汁、露水、龜甲、牡蠣、文蛤連翹、梔子、丹皮、地骨皮、柴胡、升麻、蟬蛻、鉤藤、
    枳殼、釵石斛寒石膏、鮮地黃、羚羊角、
    蚌水、豬膽汁黃連、黃芩、黃柏、苦蔘、
    木通、龍膽草、大黃、金鈴子、大戢、甘遂  除了補瀉之外,中藥另一種分法,還有潤燥的作用。這個分法在臨床上非常常用。我們幾乎很少用到複雜的原理,通常都用到比較簡單的。比如天氣慢慢熱起來,很容易身體的水分太少;像這個季節水分還是太多,所以到這個季節都會到癢癢,這是因為水分太多,所以要用一點點去濕,因為你也不是真有什麼毛病。可以用諸如茯苓啦,薏苡仁啦,山藥啦,這些已經夠用了,不需要去吃到太過頭的,像黃連啦、苦蔘啦、龍膽草......。如果到了入秋以後,天氣就太乾燥了,令人覺得口乾舌燥,可以吃一點點潤的藥。因此,藥物的潤燥可以有不同的應用。這個分法已經很好用了,如果你要再更仔細一點點,可以用陰陽五行,還有各種症狀的經驗方。
    問:破故紙剛才老師說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答:木蝴蝶。因為它中間是軸子,旁邊薄薄一層,薄如蟬翼似的東西。很像蝴蝶一樣,它掉下來的時候,飄飄然很像蝴蝶,所以較木蝴蝶。
    問:書上好像都講它跟補骨脂是同一樣東西,並沒有區分出來。
    答:不一樣。
    中藥的七情
      為什麼要講這個七情,主要是這個藥物要搭配。你不會只用一味藥,為什麼呢?用藥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考慮病情對藥物的需要。比如說某一種疾病,你一定需要用某一種藥。譬如貧血的人,我們常常會想到用熟地、當歸,對不對!但貧血的人你不能只是補血,還要活要它。
      第二,藥物的七情關係。藥物和藥物相碰在一塊,一定有互動的關係,當然有一些不互動的,這些關係我們都要了解,否則一堆藥,彼此之間互相的擷抗,最後導致的效果,是不是你所想要的,如果不能掌握的話,藥物用下去,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所以,對病情的了解、對藥物作用互動的了解,是我們在作藥物配伍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藥物七情的認識,主要的原因是發現單味藥的力量是不夠的,有時候無法達到你所想要的效果。比如說它有推動的力量,但是沒有持續的力量;有往外散的力量,卻沒有留下來的力量、沒有穩定的力量......。這些都不夠的。單味藥無法兼顧全面的病情,只管一樣事情,其他的它都辦不到,你必須多加幾味藥。因為要多加,所以逐漸有互動的關係。
      藥物具有毒性或者副作用,單獨使用並不安全。要用它的時候,它有毒的,或者是它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會有不舒服。這果單獨使用,就會受它影響,病你雖然想治好它,但也產生了不能接受的副作用。所以,有很多藥物是不能單獨使用。
      減少病人所需之藥物作用。因為你一發病以後,有些藥物你不希望它在身上留太久。因為疾病狀況已不需要它了,卻還滯留在體內,便會形成障礙。有時候用藥的時候,要搭配一些東西。讓它扮演好它的角色就好,不要再體內待著。這些都是在用藥的時候,因為臨床的認識,慢慢的了解到。
      所謂的「七情」,在講什麼呢?就是說合用兩種藥物,它會互相作用,進而影響到臨床的效果。這就是七情的來源。這七情怎麼去掌握呢?在《神農本草經?序錄》裡面,講到七情有單行、相須、相使、相惡、相反、相畏、相殺。它是這樣說的: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需者,有相使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畏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意思是說你要把它放在一起,放到人體裡面去,看看它與人體是否和諧。你要去觀察的,不是憑空想像的。根本不知道每一味藥都是蠻複雜的成分,兩個複雜的藥,擺在一塊,到底發生什麼作用。不能只是看藥,還要把它放在身體裡面去看它。所以,合起來是兩個藥合起來到身體裡面去,看它在身體裡面,是否和諧。要去看它、觀察它,才知道這兩味藥放在一起,對身體所產生的是好的作用、不好的作用,是哪一種作用。
      「當用相須相使者良」用到的藥,如果彼此是相須、相使的,那就是好的。什麼是相須、相使,我們後面會慢慢去解釋。「勿用相惡相反者」用到相惡-互相之間會有排斥的,或者是相反-互相之間越來越使得它毒性變強,就不行。「若有毒已至,可用相畏相殺」如果碰到有毒素的,要用相畏、相殺屬性的兩味藥,才會安全。如果不能掌握這樣的要領,就不要把這兩個東西擺在一起用,否則會出很多紕漏。
    藥物七情的涵義
      什麼叫做「單行」?連明朝李時珍一開始都搞錯。很多人誤以為單行是用一個單味藥來治療,這是不對的。它不是這個意思。你看看「七情」是講兩個藥擺在一起的效果。「單行」會擺在七情裡面,絕對不是指一味藥的治療,看看它的效果。單行的意思是說這味藥是獨行俠,即使跟別的東西擺在一塊,它也不跟人家起作用,就是自己發生它自己的效果,這叫做「單行」。
      所以,「單行」是在藥物的配伍中,能獨行其療效。本來單味藥,例如獨蔘湯有單味人蔘,具治療補氣的作用。只有一味藥變成一個方子,叫做「單方」。用了兩味藥以上的,就叫做「複方」,有好幾個東西。複方裡面因為至少要包含兩味藥;「單行」的意思是說在複方裡,有些藥自己發生它自己的作用,不會和人家起互補或對抗。
      因此,單行的藥不等於單方。單方通常只的比較簡單的藥,一兩味藥組成的方劑,例如獨蔘湯,根本就是獨一味藥;有時稍微放寬一點定義,一兩味藥;複方就是很多味藥組成的藥。單味與單行意思不一樣。早期大家覺得很奇怪,單行放在相須、相使,它卻不相。本來單行的藥就不相,單。所以,單行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藥物在方劑裡很獨特,和別的藥物沒有什麼互動關係,自行發揮它的作用。
      「相須」是兩味地位平等的藥物,沒有誰為主誰為輔分別,經過配伍後,具有特殊的協同作用,出現特殊效果,可以增進某種臨床上的療效,這種叫做相須。你一定要用它,否則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個叫做「須」,即須要的意思。
      通常書上會類似這樣寫:「遠志得茯苓、冬葵良」、「ㄨㄨ得ㄨㄨ良」,是說它和這些配在一塊會更好的意思。遠志是養心安神的藥,得到茯苓的搭配為佳。我們知道茯苓具有去濕的作用,而去濕會使得一個人神清氣爽。你要養心安神,身上的負擔要減少,而茯苓、冬葵就有這個作用。「石韋得蒼朮良,龍骨得人蔘、牛黃良」......,這些不一一細述,自己去查看。龍骨是一種大型脊椎動物的化石,並非真正恐龍的骨頭。如果真的拿到也是非法。「牡蠣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你看看,牡蠣跟很多東西都可以配。
      下面我就用一個加號,得什麼良。人蔘加甘草、附子;知母加黃柏;麻黃加桂枝。麻黃桂枝湯不是很有名嗎?石膏加知母這是夏天清熱解毒很有名的藥。大黃加芒硝有瀉下的作用,就是對便秘有效。附子加乾薑這個是溫寒回陽很重要的藥。款冬花加紫菀、三稜加莪朮使身體裡面的腸管比較有力量、比較暢通。三稜、莪朮是活血化淤很好的藥。有些人碰撞了一些結沒有解掉,很麻煩。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其他的症狀。連翹加金銀花也常用。蜈蚣和全蠍都是去濕的東西。還有沒藥加乳香,也是活血化淤的藥,但是這個藥很難吃,要炮製過,否則難以下嚥。昆布加海藻;冰片加麝香;檳榔加南瓜子。檳榔和南瓜子是除蟲非常好的藥。
      剛才的「相須」,怎麼個相須法?你看看,大黃配芒硝。大黃是一種分泌性的瀉劑。就是它會使腸壁分泌一些東西,能夠興奮大腸,增強腸道的推進力;芒硝是滲透性的瀉劑,能夠興奮小腸,使得腸管裡面積存的液體會增多。所以,一個是對大腸,一個是對小腸。有時候它因乾燥堵而在那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推得動它,這時要瀉。通常,大腸是會一直吸收水分的;小腸因為食物剛剛從那裡走過,有時後它裡面食物量還多,尚未完全吸收掉,所以水分會比較少,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沒有辦法讓腸壁上積存的東西能夠走動的話,用什麼辦法呢?就是讓他那個腸壁分泌一些液體,讓腸壁潤滑。再加上大黃對大腸有蠕動的作用,可以往前推。小腸常常會累積很多東西,因食物的關係,有時會有一些陳垢,需要去刺激它,讓它水分多一點。就像地毯一樣,如果水分太少,根本沒有辦法滑動。大黃、芒硝二者互相加起來以後,使得腸壁第一潤滑,第二它的活動力增加,都可以興奮它,排便就很容易。因此,用大黃芒硝,一般便秘大概都很難留得住,會瀉得很厲害。所以,它在中藥裡面,碰到腸道不暢通的情況,可以「蕩滌腸道」,所有累積的東西,都清得乾乾淨淨的。當然,這麼一來,小腸就來不及吸收營養。
      前面提到的附子、乾薑、甘草的搭配,可以抗休克。它的作用力量很強的,可以抵抗得住休克。因為附子、乾薑都是陽蔘,可以回陽。而甘草其實是有點類固醇的成分。上述三者的搭配可以抗休克,持續的時間野蠻長的。
      剛才說的三稜、莪朮,除了可以活血化瘀之外,也可以促進長道的蠕動。所以,它可以活化腰以下的機能。活化了以後,有時會覺得膀胱,或者整個身體、腳底板熱熱的。因為它是往下走的,有很多婦女卵巢起水泡啦,長腫瘤啦,或者因為結紮的關係,有一些鬱狀,也蠻好的。但是要吃一段時間,約十二帖。這兩帖活血化瘀的藥,口感都不好。
      黃連和連翹。黃連單獨使用,就有抗金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但是如果加了連翹,它的效果會更加提高。
      枳實、厚朴。枳實本來就是使得消化道順暢。比如說我們冰香四地散裡面,會放枳實,讓氣往下走。厚朴有去濕的作用。去濕之後,很多東西才有彈性。因此,這兩個一個是往下順氣,一個是讓它有彈性。所以可以治療腸管套疊。
      檳榔和南瓜子可以驅除體內的ㄊㄠ蟲。檳榔很有意思,它對ㄊㄠ蟲的兩端範圍,有讓它乾燥的作用;可是對掏蟲中間這一段就沒有辦法,但是中間這又是會產卵的一段。可是南瓜子就是針對中間這一段,對兩端就沒辦法。兩者配在一起,可謂絕配。真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人蔘和附子。人蔘單是提氣;附子單獨使用會影響到心臟。有了人蔘以後,氣一順以後,它可以抗心率不整。
    問:人蔘是哪一種?東洋蔘、西洋蔘......?
    答:高麗蔘。東洋蔘、西洋蔘不是在前面講過了嗎?
      「相須」就是我需要你,你需要我的意思。
      「相使」就是兩味藥有主輔之分,配伍了以後可以發揮其中一味藥的療效。比如說滑石使石葦;甘草使白朮;黃連使黃芩;萆薢使薏苡;紫菀使款冬花;巴豆使芫花;款冬花使杏仁;澤漆使小豆......,這些都要在臨床上用它,這很多都是利水消腫的藥。也就是說後者後者幫前者開路。你看看萆薢,萆薢可以逆別經種,這是在腎臟裡面。他可以把不要的東西瀝掉,要的東西留下來。在這個瀝的過程裡面,它當然希望身體裡不要的東西,都像垃圾車來了,大家趕快把垃圾清出來。若想真正把身上不要的東西瀝掉,要用薏苡仁。薏苡仁可以使身上細胞的水分,通透性變得很好,該送出到血液的就送出去,該濾掉的過濾得很好......,這很多很多作用,這個叫做「相使」。
      「相惡」就是兩個藥合用以後,使得其中一個藥、兩個藥的某一方面,或者好幾方面療效減弱或消失。比如說一個藥,它的某一種藥效,會因為合用而消失或減弱了。或者是兩味藥彼此之間互相影響,或抑制對方,對方一些療效會減弱或完全不見了。「相惡」通常有哪些呢?你看看,兩敗俱傷的是大黃和赤石脂。大黃本來是瀉下的藥;赤石脂卻是澀腸止瀉的藥。兩者放在一起,誰也不讓誰,結果都沒有藥效。生薑是溫肺的藥,黃芩清肺和胃的藥。如果放在一起,藥力都差不多,兩者互相抑制。
      另一種情形是其中一個受到影響。比如大黃和黃連。因為大黃它瀉下,瀉下以後去濕的作用就不發揮,這是臨床的效果。有些我也不見得想得通,為什麼這個效果就不存在,有時候要經過好久才會想通,想通了只有一句話。本來比如說黃連有潤燥清熱的作用,有了大黃以後,黃連反而沒有作用,但大黃瀉下的作用仍然存在。又如牛黃怕遇龍骨,一用了龍骨,牛黃的效果就差。但龍骨卻是非常喜歡牛黃。有了牛黃以後,龍骨的效果更好。
    問:用龍骨的時候可以用牛黃嗎?
    答:用龍骨的時候可以用一點牛黃,牛黃本身的療效不會發揮,但可以增加龍骨的效果。
    問:大黃遇黃連,大黃無所謂啦......。
    答:對!大黃無所謂,黃連死掉。
    問:如果一定要用黃連呢?
    答:若想要瀉下,又想要清胃火和濕氣,就不要同時用。同時用的話,黃連根本不能發催效果,時間要錯開。
    問:相惡的藥盡量不要用一起?
    答:相惡的藥,不要在一起。
      「相惡」的廣泛意義,其實它有幾個:
    1.藥性相反,但作用的部位相同。像剛才講的黃連和吳茱萸。黃連是清胃,吳茱萸是溫胃。部位都在胃,作用又正好相反。兩個藥如果同時用,兩個藥的作用都不能發揮。
    2.作用趨向相反。藥性作用的趨向是相反的。它沒有限定在哪一個部位,可能是全身性的。像牡蠣和麻黃。牡蠣是收汗,麻黃是發汗,作用正好相反。半夏和皂莢,半夏是吃了會直?喉,皂莢是吃了會嘔吐。瞿麥和桑螵蛸我記不得了,瞿麥好像是利水,桑螵蛸應該是比較澀,比較收水......。這個查一下,我記不很清楚。
    3.扶正與祛邪對抗。比如說你吃人蔘時,又吃萊菔子。萊菔子就是蘿蔔子。人蔘是補氣的,是補肺的。結果萊菔子吃下去是清這些氣分的熱,兩個宜對衝就抵銷掉了。我們常說吃補藥的時候,不要吃什麼空心菜啦,蘿蔔啦,就是這個原理。沙蔘是潤肺,防己是去濕,二者亦然。
    4.化學反應而變質。這兩個東西在一塊,會因化學反應而變成一個新物質,與原來二者毫無關係。這些都是什麼呢?就是神麴啦、麥芽啦這些富含酵素嘛;雷丸是一種蕈類。這些酉每劑若遇到酸性鞣質的東西,會產生化學變化。比如地榆、側柏葉、虎杖、石榴皮、五倍子都是鞣質藥物,如果和酉每劑放在一塊的話,便會產生化學變化。這種情形亦會形成所謂的相惡。
    相惡化學性質酉每劑鞣質藥物舉例麥芽、神麴、雷丸地榆、側柏葉、虎杖、石榴皮、五倍子問:哪一個配哪一個呢?
    答:沒有沒有,都很複雜。只是說前類的藥物裡面很多酵素;與後一類的藥碰在一塊,很容易產生化學變化。這只是舉例而已,而不是說哪一個配哪一個。
      藥物還有「相畏」,相畏是互相害怕的意思。兩藥合用,一藥的毒性被另一藥減輕或消除。再看「相殺」。兩味藥合用,一藥的毒性把另一藥減輕或消除。你看,這兩句話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其實是這樣的:「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如果你怕它,就是受它所制,相殺就是去抑制對方。
      你看,生半夏、生南星,它們很怕生薑。怕生薑的什麼呢?因為這兩味藥都有毒性,用了生薑以後,毒性就減弱了,或者是消失了。所以說,半夏畏生薑,南星畏生薑。反過來說,生薑殺半夏,生薑殺南星。炮製過的半夏就沒有毒了,因為毒性被殺光了。
      附子大熱大補的藥,它怕防風。所以附子畏防風。有了防風以後,附子的毒性就沒有了。防風殺附子。
    問:為什麼防風殺附子?
    答:這是臨床的藥效,沒辦法講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八豆畏黃連。八豆是有毒的,有了黃連以後,它的毒不見了,所以黃連殺八豆。
    問:那中毒吃黃連就可以了。
    答:對!不小心吃錯了......。
    問:那相畏的要就不可以用?
    答:不是說不可以用,只是你知道它們彼此的關係。
      但是,這個和前面的相惡,讓人搞得糊里糊塗。相惡是厭惡嘛,厭惡是有點害怕的意思;而畏懼也有點相惡的意思。可是在中藥裡面,二者意思有所不同。兩個藥如果是相畏,被減輕或消除的是它的毒性;可是相惡沒那麼嚴重,被減輕的是它的療效。二者不一樣。也就是說,本來這個藥物,進到你身體,增加了另一藥的時候,哇~這個效果減低了,很討厭!怎麼來干擾呢?所以很厭惡它。這個呢,是這個藥進到身體裡面有毒性,結果加了一味藥以後,居然把毒性減掉了,這個叫相畏。相畏是指的毒性的減弱,相惡則是療效被削弱。
    問:所以相畏是好的,相殺是不好的?
    答:相殺只是反過來講。像黃連殺八豆,八豆畏黃連。
      最不好的是後面這個......。
    問:相畏是不要用?
    答:不!不!不!
    問:相惡是不好的?
    答:相惡不好,療效會變低了。但是很難講,有時候你就是故意要降低它的療效。當某個藥你非用它不可,稍微降低一點療效,有時可以適用於老人及幼兒。
    全班:喔~。
    答:所以,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相反」是兩個藥合用以後,它的毒性增強,或者是產生新的毒性。剛才的相畏相殺,還有一個沒跟你們講。在《呂氏春秋》裡面,有一個叫做「萬景不殺」,很多人讀書讀到這個地方(以前讀書的人都要懂一點醫學),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萬景不殺」?不殺就是不相殺。事實上它不是這個意思。萬景不殺,這個「景」是植物類的東西,有毒的。為什麼越多就越沒有害處呢?後來才發現,根本誤解了。因為我們對文字的認知,慢慢經過一代代而與原意有所不同。原來,這個「萬」是什麼東西呢?是蠍子。蠍子的毒和「景」這種植物的毒,加在一塊,就沒有毒,抵銷掉了。這才叫做「萬景不殺」。早期的「萬」也不是這樣寫,而是「 」這樣寫,這是蠍子的螯,這是蠍子的腳,這一點是蠍子的毒勾勾。這是象形字,你現在這樣寫,作夢也想不到蠍子那裡去。為什麼「萬」字又象徵了「多」的意思呢?因為小蠍子全都扒在身上帶著跑,跑得好快,乍看之下根本就數不清。我們因為不知道「萬」字指的是蠍子,所以看到「萬景不殺」這四個字,怎麼也猜不出它所指為何。一萬倍嗎?還是什麼。為什麼會沒有傷害、沒有毒性呢?不可能嘛!難道砒霜吃一毫克有毒,吃一公斤就沒有毒嗎?沒這回事!所以,很多東西都要靠我們自己的領悟;所學的東西如果不夠完整,常常會誤解它。講到相殺,我就想到這個典故。
      「相反」它有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是說本草明明白白指出,有十八個東西互相之間會變得不好。這每一個都是,半是半夏,蔞是 蔞,你們一個個去查。藻是海藻,戟是大戟,遂是甘遂,芫是芫花,草是甘草;參是人參、黨參、烏參......,所有的參。除了這十八個之外,新知道的還有槲寄生反烏頭,麝香反馬錢子、反莽草,這些都不好,毒性會加強。山豆根反苦參,罌粟殼反白屈菜。這些平常我們都不熟悉。還有一種反,即所所有的汞類藥物(硃砂、輕粉、白降丹、生藥、紅生丹......),和碘類的藥物(海藻、昆布......)碰在一塊,都會產生碘化汞,毒性就變得很強。這些都是要避開。當然,如果微量,有時候也拿來用。
    藥物配伍的考量
      最重要的當然是病情,看看需要哪些藥物搭配。寒熱夾雜呢?還是寒虛,還是熱和虛......,或者是怎麼樣。這些是他的病情。第二,要考慮到劑量。
      第三,一定要考慮到炮製。炮製就像剛才的生薑殺半夏,你要用到它,就需知道它會有毒,它會引起其他的副作用,所以要炮製它。炮製過後,首先可以去毒,有時候炮製過療效也會更好。因為經炮製以後,有時會產生一些酵素,使其療效反而比原來更好。炮製其實是一門學問,不過在此我們沒辦法去講它。
      第四是劑型。要用湯劑、丸劑、散劑,怎麼樣對你身體最好。有時候湯劑和在一塊反而不好,須用丸劑。第五,給藥的途徑。是一起吞下去呢?還是分批的,或是哪一個和哪一個搭。都是從口腔進去的嗎?還是用鼻子聞的,還是做成像墊子一樣,放在枕頭下......。
      第六,入藥的部位。在這配伍的關係裡面,要瞭解這個這個藥性歸經。看這個藥會跑到哪裡去,到底要怎麼樣讓它到那個地方。這中間你就要去斟酌。這些都考量了以後,才會出現所謂藥物的配伍。
      所以,藥物配伍並非僅止於簡單的君臣佐使,它只是一個大綱,要靠這些實際狀況,一一考量進去,然後把一個藥配好。其實我常常講,要用穴道電檢儀量,量了以後還有炮製、給藥途徑等這些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的。但通常如果我們沒有特別的需要,當然就用煎劑,效果比較強。散劑就比較慢。你看中藥粉,要吃好幾次,才達到應有的劑量。因此,如果病情急迫,通常可以用煎劑。煎劑是不好喝,散劑是方面,放嘴巴裡,開水一喝就進去了;丸劑不知不覺就跑進去了。各自有各自的效果,可是我覺得,如果能用煎劑,盡量用煎劑。原因是它的療效,不是純粹藥物到了身體裡面再慢慢吸收。而是當你喝到嘴巴裡去,通常喝藥要有順序的,但是我們現在都因為怕苦,將湯藥一咕嚕喝下去就算了,趕緊就漱口去。有沒?其實藥不是這樣喝,而是要喝一小口,在嘴裡含一下下再喝,讓身體適應這樣一個藥的狀態,然後再喝。我們現在不是,都是捏著鼻子,一口氣喝下去,假裝沒有東西落喉。這是不對的。這樣的話,你本來就覺得這藥很苦,難以下嚥,五臟六腑何嘗不是如此?你怎麼讓它接受,免於驚嚇?所以照理應先含一小口,不要一下就吞下去。先透過口腔的任督二脈,將藥物信息傳遍全身。使臟腑有所調適,認識這藥物,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衝擊。
      不僅如此,你這個藥這樣喝了以後,已經把藥的信號往身體送,這才是正確的。可是我們現在吃的所以西藥,大概都有一層糖衣、膠囊,裡面非常苦,但嘴裡不覺得。這是一種騙術,剛開始被騙的時候很好,解開來以後很苦,要力很強。所以西藥吃多了以後,臟腑會受不了。所以,如果吃中藥的話,一小口放嘴巴裡,如果它有效的話,差不多三分鐘即有反應,有些更快,不需要三分鐘。要試著去適應藥物,藥也不是天天當飯吃,有需要的話就這樣吃。更何況中藥多為植物類的,雖不好吃,只要它不是有毒性的話,其實很難可以忍受。吃藥吃到面不改色,有時候也是一種修養。吃下去很苦的東西,只要量不要太大,稍微有一個緩衝的時間,其實可以享受到一些其它的滋味。因為我們的味覺會被同化,事物不要只注意它的一面。你看那苦瓜,真好吃。藥也是,你不要大口,小小口吃下去,讓它化開來。那個感覺如果培養出來以後,你吃中藥的療效會比原先的更好。
      

上一篇:中醫學概論(1)下一篇: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