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 正在阅读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5月31日
    
    藥物的補瀉
    
    藥物的補泄是一個動態的觀念。補虛泄實,這裡面涉及到了陰陽的調節。在前面講穴道電檢法的時候我們講過,「補」是一種強化的動作。這個強化的動作有所謂正氣和邪氣,所以也有可能會補錯。並不是補就一定是好的,補錯對象或補到邪氣的話,身體反而變得更糟。或是正氣已經過度強勢了,你還去補它,那也是不好的。所以,「補」這個概念並不代表就是好的。通常你們看書上,它指的是培元固本,助長體能,補中氣虛弱。但是這樣的做法要能分辨得出好壞對錯。
    
    補的機制是強化身體的某一個信號波,可是這個信號波究竟是好是壞,先要懂得分辨。譬如說,本來就是身體裡正常的信號波,它已經足夠了的話,你再去補它也是不好的。所以即使是身體裡正常的信號波,它已經夠強的話,你再把它補得更強,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身體尋求的是一個中庸的平衡狀態。所謂的中庸態,在系統控制裡就叫「優化狀態」。所以,不是只要補正氣,而是連補正氣都要小心,更何況邪氣就更不應該補了。這就是補的概念。
    
    「瀉」的概念也是一樣。如果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所應該具有的信號,它已經低於正常的狀態之下,你用錯了藥物,泄了它,把它信號降低變得太小了,那也不對。可是如果這個正常的生理信號它太強了,你瀉掉它一點反而是對的。當然,如果它是疾病的信號,你瀉掉它,就更對了。
    所以你看,這裡面一個是正氣、一個是邪氣;一個中庸的概念,一個補,一個瀉的機制。你要把兩個配合起來,才會真正知道,原來補瀉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補就是好,瀉就不好。它一定要用在適當的情況下才是對的,所以一定要很精密地去區隔它。通常一定要很有經驗的醫生才能做得到,否則就常會補錯或瀉錯。
    「瀉」是祛邪平亢,紓解偏勝(瀉實邪)。「亢」的意思就包含正氣過度亢盛。其實在這個語言裡面,我們沒有想清楚,不懂它偏勝是什麼意思。正氣偏勝、邪氣偏勝、陰偏勝、陽偏勝都是偏勝,這裡面有很多細密的東西隱藏在裡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之不足者,補之以味」形體不足,譬如說枯萎、消瘦,就要溫之以氣。為什麼要溫之以氣?因為在前面我們說過,氣在很多時候代表的是身體裡的生物電或生物能。如果有生物電,那麼細胞自動就會膨脹,代謝率也會比較高,因此形體才會恢復。所以,你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都會發現自己比較圓潤一點,可是到了下午,累了一天以後,整個肌膚、臉色就比較塌陷了。精之不足者,補之以味:如果你是身體裡的精微物質,也就是生命所需要的生化物質不夠的話,就要從飲食去補,要以藥物的味為主來補。如果形之不足,沒力氣、沒精神,就要溫之以氣,以藥物的氣為主的方式去用藥,才能補得起來。比如說像補中益氣湯就是一個補氣的藥,而歸脾湯是補味的藥。
    △藥物氣味補瀉表
    [氣] [味]   [作用]    [主治證] [補 瀉 ]
     溫熱 辛甘 祛寒 陰盛 瀉
    寒 甘鹹 養陰 陰虛 補
    溫 辛甘鹹  扶陽 陽虛 補
    寒 辛苦 清熱 陽盛 瀉
    溫 甘 退熱 氣虛 補
    溫 辛 利氣 氣滯 瀉
    涼 甘 退熱 血虛 補
    溫 辛 通瘀 血結 瀉
    
    溫熱的藥,它的味就比較屬於辛和甘,它的作用是祛寒,主要治療陰盛,比如說一到冬天手腳就冰涼、臉色發白甚至發青的,這就要用溫熱的藥補。它等於是在瀉這個寒氣。
    如果藥氣是屬於寒的藥,它的藥味就比較甘鹹,甘是屬於比較中庸一點的,它有養陰的作用,主要是治療陰虛。這種藥通常是有補的作用。
    這個表我就不每一個都講了。比較重要的是清熱和通瘀的。像我們現代人,這個瘀就很明顯。或者是利氣,現在的人氣都不是很順,常常會有氣滯的現象,氣滯就是身上有一個地方悶悶的、痛痛的,然後會走來走去。瘀就是血結,就是血液循環到某個地方就特別不通暢,甚至停滯的現象。這時候它的症狀就比較固定,比較不會跑來跑去了。這個就要用通瘀的藥。通常是要溫通。因為一溫以後血管比較容易擴張。再加上溫的藥多半都有一些辛辣,一有辛辣它就有動力,所以就可以活血化瘀。所以通瘀的藥通常是屬於溫性的藥。
    利氣的藥也是溫性的藥,這兩個作用其實差不多的,只是看藥物的特質是對氣的作用比較多,還是對血的作用比較多。像乳香、沒藥就是一個對氣一個對血。三稜、莪朮也是一樣,一個通氣、一個通血。所以,有時候氣滯和血瘀是同時發生的。那麼我們在用藥上也就經常兩味同時用,很少只用一樣,除非有什麼特殊原因。
    所以,這個表從基本的陰陽的概念來看,任何陰盛陽衰、陰衰陽盛,你只要想辦法拿它對方的功能來彌補它。這個用多了就會熟,不需要硬記,大概取得一個平衡的概念就可以了。
    
    在《醫碥》裡面:「虛而不實者,止用補;虛而實者,必攻補兼施; 若實而不虛,則直攻之而已。」虛而不實者就是正氣虛、不扎實、不厚實的,這樣子只需要補就可以了。你要辨認清楚這是真正的正氣虛。虛而實者,必攻補兼施。就是它虛可是卻又有一些像血瘀之類的實症,這時候你在補的過程中還要活血化瘀,那就有攻,也就是比較強勢的化解作用。若實而不虛,則直攻之而已。如果他身體很好,但是有一些地方有腫塊,比如像發生車禍,身上有些地方腫起來或瘀青,他的身體還好,那麼你就可以直接攻它。用藥如果用到巧妙,一下去它馬上就會有所改善。
    《景岳全書》:「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陽氣虛衰的證候在補的時候要加一點暖的、溫性的藥。為什麼要加溫性的藥?這個道理在現在電子工程裡很常用。譬如說,所有的電腦的電晶體或電子元件,在某一個溫度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導體。但如果把溫度一降低的話,它就變成了絕緣體。身體也一樣,在某一個溫度的時候它就會工作得很好。我們的體溫維持在正常情況之下的話,它代謝機能就很正常。可是體溫一下降,它的功能也就跟著下降。所以你要補他的陽氣,還要讓他的溫度稍微提升一點,他的細胞代謝就會變好了。其實古人都有這個經驗。這和現在電子工程的概念是一樣的。在電子學裡,它的標準名詞是Operational temperature(操作溫度)。它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就跟我們人體的體溫一樣,有一個工作範圍內的最佳溫度。
    暖性、溫性的藥有桂(肉桂、桂枝)、附(附子)、乾薑之屬。陽虛多寒,宜補以甘溫。陽虛多寒,顯然它的陰已經不足,所以要補之以味、最好是用甘美的藥物開脾胃,但是不能太重。還是要溫。補之以味其實就是補充它欠缺的基本的生化物質。而清潤之品非所宜。這時候清熱、滋潤的東西就不行了。因為這時候用它反而更寒,所以絕不能放清瀉或滋潤的藥,因為一方面寒,一方面又潤,也就是水份多,那越用反而越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陰虛的話,在補的時候還要清虛火。陰虛的時候就會有虛火,比如說熬夜熬久了,突然間發現自己體溫有點上升,那就是虛火。這個虛火在補的同時也得把它清掉,所以有時候會放一些丹皮、知母、黃耆,這就是在清那個熱,否則那個熱就會搖動你的精神狀態,也會干擾藥物的效果。門冬芍藥生地之屬,陰虛多熱。陰虛到後來很嚴重的話。宜補以甘涼。就要用甘而且涼性的藥補它。這個只要稍微溫補就可以了。 而辛燥之類不可用。不能用辛辣或燒烤過的東西。
    補的這些東西,無非是想把身體回調到一個中庸、陰陽調和的狀態。這樣的調節,它不是只調向一邊,因為它有一個中庸的狀態,所以不論偏左偏右,它都要調回來。這種調節的功能是比較困難一點的,而且要比較費心一點,可是中醫就在這上面琢磨了幾千年。
    假定下面的病例。
    中氣虛陷是一種症候,就是懶洋洋的、說話沒有力氣,甚至還有一點喘,氣提不起來。這就要用甘溫、升浮的藥來補虛。像黃耆就是一個很好的藥,它走血分,所以很常用。甚至有時候血壓高也是中氣虛弱,讓血液上不到頭部,那麼身體就會自動發號施令要心臟用力打。這時候你反而要重用黃耆。血壓高本來被認為是氣往上衝,其實不是,它是因為氣往下陷,頭部該有的血液流量不足,它對心臟下了用力擠的動員令之後,就形成了血壓高。這時候如果你重用黃耆(五兩左右),吃下去後,氣一上升,血壓反而降了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黃耆反而有降血壓的作用。再加上黃耆本身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血管一擴張,血壓當然就下降了。但是你如果本來沒有這些問題,你用了太多黃耆那也不一定很好。但是,在我的經驗裡,黃耆是很不錯的藥。
    臟器下垂,這也是中氣虛陷的症狀。甚至有時候下腹腔的一些臟器會往下掉出來,這些都要補虛提陷。常用的藥方是歸脾經的藥。因為脾主運化,脾經的氣是往上走的,所以你把脾經的氣補足了以後,它就有力量可以提陷。這時候常會需要用到一些人蔘。因為人蔘和脾經的氣正好協調。人蔘是補肺和脾,是很好的補藥。但是人蔘不需要吃太多。
    如果寒濕中阻,有寒氣和溼氣堵在身體裡面,那就要溫陽燥濕。溫陽是為了除寒,燥溼是為了讓溼氣排出。這也是要用歸脾經的藥物,通常是要用補的藥,像蒼朮、厚朴,有時候我還會用一些黃連。也要用一些升浮的藥,因為它腿骨折的話,通常都不太走動的,所以還是要強化體質。但是用的藥就屬於比較溫的藥,蒼朮、厚朴都是燥濕利水的藥。蒼朮的藥力比厚朴要強,所以通常我用厚朴的機會多,用蒼朮的機會少。不是不可以用,只是用過頭的話就會口乾舌燥,全身好像脫水了一樣,所以要小心一點。我們只注意到氣血的問題,其實水份的問題也滿重要的。
    藥物補瀉分類
    
    
    補性的藥有人蔘、黃耆、黨蔘、山藥之類-----。
    瀉性的藥有大黃 葶藶子(減少呼吸道水份,吃多了喉嚨乾燥,反而會咳得厲害) 豬苓(補氣) 夏枯草(清熱,泄三焦,治甲狀腺機能亢進)----
    補瀉兼具的藥: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當歸(養心肝血虛,因為有揮發性物質,所以能活化血瘀,但用多了,人會煩躁)等--------
    非補非瀉的藥:桔梗 枳殼 元胡(活血化瘀,有通的作用,但沒有瀉) 三七 藕節(可治痔瘡的靜脈血瘀)----
    接下去是五臟苦欲補瀉。這要稍微有點觀念。《素問?藏氣法時論》「肝欲散(肝不能鬱結,不然就是個大毛病。肝鬱結就會產生很多隱疾,比如說脂肪肝或急性肝炎,另外還很容易生悶氣),急食辛以散之(有這個現象的時候就快吃一點辣的東西就可以散掉它),用辛補之(辛有散的作用,就是補它),酸瀉之(如果吃酸的,它就散不開,就會收。有時候是需要。但我比較常用的還是小柴胡湯,它裡面的柴胡、黃岑是一補一瀉,都已經在裡面了);心欲軟(心要柔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甘的東西進去後,它就不是那麼軟了);脾欲緩(脾經要疏緩,不要那麼急),急食甘以緩之(補脾要用一些甘的東西,比如我們常用的就是大棗、紅棗。或者是帶有點焦稠性的梗米,它的味道也是比較甜的),用甘補之,苦瀉之(比如說胃裡面溼氣太重,就會有口臭,這時吃一點苦的黃蓮,它就有瀉的作用,瀉了以後它就不那麼溼,就正常了。所以它有健胃的作用);肺欲收(肺的氣正常的話要有收斂的作用,換句話說它的黏性和彈性要具備),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不能吃太多辣的東西);腎欲堅(腎氣要很穩固、堅固。不是硬,而是要很平穩的意思),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下面就是整理出來的五臟所欲補瀉表
    
    有時也要用到芍藥,因為肝藏血,如果它藏的時間不正常的話,譬如血在肝臟停留時間太短,肝功能要對血液做處理的時間不夠,這也不行,所以通常我們在補血,用當歸、熟地,有時候還會加一點芍藥,目的就是讓它走到這個環境停留的時間能夠長一點,能夠穩定一點,在肝臟的地方對血液所作的處理才會徹底。這種情形和我們做原子核的反應是一樣的。在原子核的實驗中常需要用到重水。因為中子產生的時候它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即使它通過原子核,也是咻一下就過去了,原子核根本還來不及感覺到中子的影響力,它就已經過去了。原子核就不會產生分裂或是推電。所以通常都要降低它的速度,所以就要讓它在重水裡跑一段,從原本很高的速度降下來到某一個速度,再讓它撞到原子核裡。撞到原子核裡,它就要停一段時間。所謂停一段時間並不是靜止在那地方,而是走過的時間比較慢一點。這樣它就會得到充足的反應。得到充足的反應,原子核才會作用。就像如果有個東西咻一下跑過去,那你是看不到它的。我以前在成功領服役的時候,有迫擊砲、大砲的觀察。就在一邊山頭上射到另一邊山頭的目標,讓我們看他現在射的是哪一種炮、打到哪一個點。我們沒有其他事,就只是坐在那裡看。我就很好奇,想要看看那麼大的炮彈怎麼飛過去,但就怎麼也看不到,因為它太快了,它在視網膜上走過的時間太短,所以根本看不到它。只能看到山頭中彈時的塵土飛揚,根本看不到炮彈,原因是它速度太快了。這是一樣的道理。不用一點芍藥的話,血液通過肝臟的時候,肝臟的反應機制還來不及處理好,血液就出去了。血質就不會好。所以芍藥的用法是很微妙的,它本身就有讓血的行動緩和的作用,就是讓那個血液的行為變得溫婉一點。
    味鹹的如澤瀉、芒硝這些都是可以補心的,可以讓它軟。澤瀉是可以去水、利溼的,身體的水份如果太多,心臟就會硬硬的。你想想看。如果水份太多,它就得用力擠、用力吸,那心臟就不可能會軟了。會瀉的就是黃耆、甘草、人蔘。黃耆我說過它可以讓血管擴張一點,一擴張以後,身體容血液的容積率就變大了一點,心臟就不用負擔那麼重的工作。否則塞得緊緊的話,心臟就會很硬。其他甘草、人參也是。人蔘可以補脾經的氣,脾經的氣就包含了很多結締組織,結締組織有力量,它就不會癟癟的了。
    脾胃經有時要用黃蓮,要補的話用甘補。
    肺要收,用白芍、五味子。要瀉的時候用桑白皮之類辛辣的,或用普通的辣椒、生薑也可以。在寒冷的地方如果凍傷,或從雪地外面走回來時,喝一點薑湯,就會讓肺氣可以收放。前面講過肺主皮毛,肺也管很多微血管的循環。如果所有的血管都收縮一點的話,它的阻抗就會變大,因為它口徑一縮小,它的阻抗就以反比的方式増加。於是肺的負擔就很重,連想收都收不來。這時候要用辛的藥去瀉它。
    五臟所苦治療表
    五臟 所欲 治療味 藥例
    肝 苦急 甘 甘草
    心 苦緩 酸 五味子
    脾 苦濕 苦 白朮
    肺 苦逆 苦 黃芩
    腎 苦燥 辛 知母 黃柏
    肝苦急。心苦緩,心不能太緩。脾苦濕,脾溼了以後很多人很容易長痘子、疹子。肺苦逆,肺氣不能往上,要往下走。腎苦燥,如果太乾燥就會傷腎。通常熬夜的人很少會喝足夠的量的水。其實如果水份喝夠的話,熬夜還不至那麼傷身體。所以,它所苦的是什麼?所欲的是什麼?它所想要的、合它的、順它的是什麼?和它相反的是什麼?如果肝急,就用甘草。如果心太緩,軟弱無力,就要用一點酸的如五味子。五味子因為它各種味道都有,所以它是同時具備的,但是不能用多,一多了以後,肺收得太厲害反而更嚴重。所以用藥的時候不能只看一個,在用的時候還要看其他的。
    脾溼的話要用一點苦的,我們平常臨床上常用的厚朴、蒼朮、黃連,或是你怕藥性太強的話,用白朮也可以。所以在胃口不好的時候,我們也會用很多白朮。肺苦逆,所以要用苦的藥讓它往下降,黃芩就有這個作用。黃芩是上焦的藥,中焦是黃蓮,下焦是黃柏,這就叫三黃。黃芩是很好用的,它還有通大腸的作用,所以它走好幾個經,但是要小心不能用太多,不然氣會往下掉得太厲害。腎苦燥,所以要用一點知母、黃柏,黃柏是有瀉的作用,知母是有滋潤的作用。知母是滋陰的藥,它有點苦,但它的藥性屬辛。
    
    張景岳《類經》說:「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其志怒,是指它的氣是會突然暴升的,所以氣會急,一急以後就變成自我受傷,就反為所苦),故宜食甘而緩之,則急可平,柔能制剛也。----木不能鬱(鬱就是壓抑的意思,比如說你種東西的時候不能拿個東西把它壓著,在這裡是說肝氣不可以抑鬱),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酸為瀉(所以吃太多酸的東西並不好)」
    繆希雍「苦欲者,猶言好惡也,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違背它本性的就是它所厭惡的,能夠如它性所願的,就是它所想要的),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補瀉繫乎苦欲」不過這個說法,我還是回到前面補泄的說法,還是比較簡化了,應該要稍微認清楚一點。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就和我講的那兩個波動圖形。同向的就是順其性,反向的就是逆其性。這個倒是講對了。你看,順其性為補,這就是物理學裡面相長的關係。逆其性為瀉,就是相消的關係。古人沒有我們物理的名詞,但他講的就是同一回事。你看多了就知道,古人一點也不笨。
    我覺得有些人很有意思,他很容易就下結論說古人的腦筋不好,可是我們和他相隔也沒有上百萬年,我們是他的子孫,又還罵自己的祖先,那不就是在說自己笨嗎?對不對?說自己從源頭就開始笨起了。所以很奇怪,有的人太容易下判斷說古人怎樣怎樣。古人是沒看過電視,但是他會看天象,他看的電視比你大。你看現在的教育,從小就把好多小孩子的視野限制在那麼小的螢幕空間裡,這多可悲啊。沒有一個寬廣的視野,他的心根本就沒有辦法展開。所以小孩子根本什麼現代文明都不要,從小就把他放到田野去讓他玩,等到他自己玩出一套東西來,再讓這些所謂的文明去輔助他整理那些東西就好了。
    就像我以前學電腦,雖然我電腦並不好,但摸來摸去會用就可以了。我去上的第一堂課根本就不曉得他是在講什麼,上第二堂課也還是不曉得是什麼,後來我就不去上了,因為覺得那些東西我都聽不懂。可是我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又非用到它不可。那時候的電腦有一間教室那麼大,然後有一半是我們打卡的地方,有一半中間就放了一台電腦,旁邊放了一台列表機,這個列表機列印起來跟織布機一樣的。可是我要做卻又不得不用,因為我要算的東西是8的係數值。第一個很簡單,用手算都可以算完。第二個,雖然也算得出來,但要難的多了。到第三個就完全不行了,它的工作量是前面兩個加起來的好幾倍。從第四項開始,算一個大概就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才能算出一個數字,要算八個的話,我這一輩子都不夠用了。中間還要擔心有沒有算錯。所以我不得不學電腦。可是搞電腦又覺得好累,常常搞了一兩個月也沒弄出半點東西來。電腦的書翻開來,每一個字我都看得懂,但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沒辦法,找一個反正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就按照它的規格寫了一個簡單的程式,丟進去讓它跑跑看。得到的結果和我的答案完全一致,就這樣上路了。然後小的變中的,中的變大的,套來套去就套出一個大的結果。我就是這樣學會的。
    我後來才發現,學電腦原來可以這樣摸的。現在是變得簡易了,以前那種電腦多難吶。我有一次都很悽慘地檢查了一個多禮拜,還檢查不出問題來。後來我請operator幫我檢查,他看了我列印出來的程式表後說:「你看,那裡怎麼有個黑點?」原來打卡機出問題,在我打的東西上面多了一點。就只是紙上小小一個黑點,它就搞了我一個禮拜。
    第二次出問題是,它算整數最多只能算到十三位,可是我要算的數目一定超過十三位,所以它要把它改成浮動的小數來算才可以。這個規矩我沒學會,所以又卡住了,後來才知道只要把它改成小數就可以了。我就碰到這兩個問題。所有的程式,不超過一個禮拜,我就做得出來,結果我發現別人要搞好幾個月。
    所以很多東西不需要那麼照書來。還好我沒有那麼早學電腦,不然我的腦筋大概也就完蛋了。很多思維就變得電腦化,沒辦法跳出那個框框。電腦是有些地方比較方便,但是大自然就不是像電腦那麼簡單的思維。
    藥物的燥潤
    下面來講藥物的潤燥。因為這涉及到身體的水份。
    
    身體的陰液會出現兩種狀況,一個是太少,一個是太多。太少就出現燥邪。燥邪是一個證,它有許多症狀,比如眼窩塌陷,口乾舌燥,甚至舌頭發乾,嘴唇龜裂,皮膚的角質層變得明顯,這些症狀全部加起來就叫做燥邪證。因為太乾燥了。還有另外一種叫做溼邪證,身上水份太多了也是一種證。由這個來做為診斷的一個依據所選擇的藥性,那就是在看藥性的潤燥,它能夠潤燥去溼。潤是潤燥邪,燥是燥溼邪,意思就是調整身體的水份。
    燥邪: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枯燥或皴裂(皴裂就是皮膚好像有稜線一樣。你看一些爬山或走沙漠的人,乾到全身都走樣了,那就是皴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通常會便秘),燥咳痰黏(喉嚨癢癢的想咳嗽,呼吸道沒什麼水分,痰很明顯的黏稠)。
    濕邪:頭重如裹(因為水份循環不良,脾經功能不好,頭部水份太多,就顯得沉重),周身困重(感冒的時候全身關節、肌肉痠痛,那就是水份循環不好),四肢酸沉(有些人會連聲音都啞掉。因為聲帶水份太多,膨漲起來後就沒什麼彈性,就不會振動,就失音了),泄瀉(水份多到跑到腸子裡去,腸子裡面水分太多,又吸收不了,就會拉肚子),水腫,帶下,濕痹(水份多到某種程度後,連神經傳導都不正常。另外,有時溼多了以後,毒素也就多,毒素本身有電位。有時候會和神經的電位互相抵制,使神經喪失傳導功能,就會麻痺、沒有知覺),濕疹。
    所以,所謂燥邪和溼邪它的症狀很多,可是你不要一個個去治療,否則就太累了。我們之前說過,證之所以有好處,就是它可以化繁為簡,可以一個應百個。
    
    唐朝的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說「諸藥有宣、通(宣是往外散,通是走得動)、補、瀉、輕(使身體輕)、重(使身體沉重)、滑、澀、燥、濕,此十種是藥之大體(藥性的大致分類)----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也」
    用藥用久了以後,你要對藥有所感覺。比如說熟地,它本身有潤的作用,可是它又有乾的作用,有時候吃多了反而會覺得身體循環不好,它的濕熱太重了,所以不能用太多。通常我們六味地黃丸裡用得就很多,而且量很大。可是六味地黃丸裡同時有補又有瀉,所以,在這裡就可以看到補瀉拿捏的分寸。
    《聖濟經》提到藥性之十大體,十劑分類:「濕氣淫勝,重滿、脾濕,燥劑所以除之;津耗為枯,五臟萎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這個原則和補瀉濕者燥之,燥者潤之的原則很像。
    
    辛潤的藥:杏仁(可以散也可以潤。最近碰到SARS,我就自己開方子吃,有時候沒有很用心,去溼去得太快,就會燥。我後來在報紙上看到了南北杏,南杏用一兩,北杏用一錢,放一點羅漢果,不要放太多,因為羅漢果很甜。再放一點里肌肉然後煮水,當茶喝。喝了以後就發現它很好。一方面它有辛散,所以水分不會累積在肺裡,就不會有痰。另外它還有潤的作用,所以它比較不會乾。但是,所有的種仁本身油脂都滿多的,所以如果你把杏仁也吃下肚子裡去的話,它還有一點清腸的作用,所以稍微會有點拉肚子。北杏通常是藥用的,它帶有一點點毒性,所以不能吃多的,吃多了會拉肚子。它有潤的作用,可以化痰。當你肺裡的痰,尤其是寒性的痰很黏,化不掉的時候你就可以用一點北杏仁。南杏是可以當食物用的,在臨床上通常不當作藥用。)牛蒡、桔梗、防風(有散的作用,但是不明顯)、當歸、川芎、桃仁(有潤的作用,可活血化瘀,有清的作用)、紅花(雖然有潤的作用,但是往下走的力量很強,不能用多。我在想,紅花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白芷、遠志(本物就有潤的作用)、生薑、蔥白(小時候,家中菜園種蔥。吃蔥是整籃整籃的,蔥本身是可以少成菜的。學了中醫之後,才知道蔥還可以通肺氣。)、芹菜汁(要吃本地的芹菜所窄的汁,不是那種虛胖的西洋芹菜。)。
    溫潤的藥有黨參、高麗參、黃耆、枸杞(還是有一點涼,吃多了,還是不好)、五味子、桂圓、大棗、鹿茸、海參、淡菜(有些人以為淡菜是某種淡水的蔬菜。其實是一種蚌蛤,也是本省人包棕子時一定要加的食物,像牡蠣)、紫河車(河車就是胎盤,對遺傳性的氣喘有效。)
    平潤的藥有南北沙參 東洋參 熟地 首烏 芍藥 百合 柏子仁 酸棗仁 冬瓜仁 亞麻仁 烏梅 蜂蜜 燕窩 豬膚 鴨腸 人乳
    平潤的藥不偏寒,也不偏溫,有南北沙參,(有時為了潤肺,也搞不清楚是寒性體質,還是熱性體質,就不要冒險,用沙參)、東洋參、熟地、首烏(何首烏)、芍藥、百合(到了夏天,常用百合、白木耳或綠豆、百合來煮水喝,可以降火清熱)、柏子仁(可以潤神經系統,晚上夢話多,很容易作夢,加一錢半柏子仁,就夠了,不要加太多,因為油脂非常多,用多了,會拉肚子)。酸棗仁(也是安神的藥,可以用到四錢)、冬瓜仁、亞麻仁、烏梅、蜂蜜(要看那一種花的蜜,有涼性和熱性之分)。燕窩、豬皮(豬皮很好。我們常有些人會有骨質疏鬆症,得了骨質疏鬆症,有些人就會去補鈣質。可是補鈣質沒有用,你可以吃一點豬皮。豬皮熬一熬其實可以變成很好的菜餚。)鴨腸、人乳。
    涼潤的藥有乾地黃、元參。元參又稱之為玄蔘。西洋參、女貞子、銀花(金銀花)、菊花、蒲公英、知母、荷葉、懷牛膝、枇杷葉(有潤肺的作用)、昆布(就是海帶)、柿霜(就是吃柿餅時上面那一層白白的粉狀物,有些人以為是發霉,其實那是很好的東西)、梨汁、甘蔗汁、荸薺汁、露水(現在污染那麼厲害,已經很少有可用的露水了)、龜甲(常用來治療骨折。有次我有個學生鎖骨被撞斷了,我就開龜甲和補腎的熟地,有鈣質,有潤的作用)、牡蠣(要生牡蠣,而且不是吃裡面的肉,而是殼。殼經過鍛燒過的就變成溫性而不是涼性的)、文蛤(這也是吃它的殼而不是肉)這些都是很好用的東西。
    寒潤的東西:石膏、鮮地黃、羚羊角(有些人精神異常、身體燥熱的時候,羚羊角或犀角就有寒潤的功效)、蚌水(就是用蚌殼煮的湯。我們煮蚌殼湯通常要放一點薑絲,就是因為它很寒)、豬膽汁(這個有沒有人吃我就不曉得了。以前我家裡都會在屋簷下吊一個讓它風乾,但是很少會去用到它。以前小時候我記得家裡面有熊膽,它是用熊膽的汁做成一顆,壓得扁扁的,像梅餅一樣的,要用的時候就掰一點)
    以前被太陽曬得太厲害頭痛怎麼辦?就到田埂邊去摘一些可以吃的草回來,洗乾淨後捶成汁,然後放一點黑糖喝下去。如果是中暑發燒,那也很簡單,拉一拉背後兩條筋就好了。所以以前人從來不會有藥吃太多而死的,因為一方面沒錢吃藥,另一方面用藥的概念不同。以前人活得下來,是和大自然合得來的緣故,而且以前人一走出去,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有用的東西,不像現在走出去一路上就是水泥地、人行道,什麼東西都不剩。即使有個有用的東西放在你眼前,你也不認得。所以如果把現代人放生的話,很多其實都是放死的。好,休息五分鐘。
    剛才講的是潤的東西,現在來看下面燥的藥物。這個大概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知道。
    辛燥的東西:羌活、獨活(背部、腰部的系統太重的時候,全身骨節就會痠痛、沉重,這時就要用羌活、獨活)、荊芥、蘇葉、薄荷、佩蘭(產婦生產過後的生化湯裡有時會放一點,因為要消掉身上的水份)、木香、香附、麻黃(比較少用,因為太多的話人會昏迷)、桂枝。
    
    
    溫燥的有:蒼朮、厚朴、半夏(有燥溼的作用,可以化痰)、砂仁、益智仁(將氣往上帶,可去頭部溼氣。有時頭部血液循環稍微慢一點,人就會昏沉,這時候就用益智仁)、破故紙(也就是冬令進補的補骨脂)、山楂、檳榔(可以溫燥胃的溼氣)、青陳皮。
    熱燥:附子、肉桂、乾薑、炮薑(生化湯裡常會放一點。因為現在的產房裡都有空調,生產時溼氣會出得不夠)、吳茱萸。
      平燥,不是很燥,但可以去溼的:茯苓、琥珀、通草、薏仁、山藥、豬苓、澤瀉、川牛膝、茵陳(去肝膽經的溼熱)、萆薢(可以分清逆濁,對腎和膀胱)、防己、蠶砂(蠶的糞便)。
    涼燥:連翹(可涼血潤燥,常用在高血壓)、梔子、丹皮(用在六味地黃丸裡。因為補進去多半會有溫的後續效應,所以用丹皮來去熱)、地骨皮、柴胡、升麻、蟬蛻、鉤藤、枳殼(燥力不明顯)、金釵石斛。
    寒燥:黃連、黃芩、黃柏、苦參、木通、龍膽草、大黃、金鈴子、大戢、甘遂(金鈴子、大戢、甘遂因為比較怕其他藥物,一不小心衝到的話可能產生更激烈的藥性,所以很少用到)。
    以上是從藥物的潤燥去看藥性。補瀉、潤燥指的是它的作用。前面講的藥性歸經是指它會跑到哪裡去、怎麼跑?那是更基本的。跑到那裡後它的效應是補瀉還是潤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藥的作用。
    藥物的七情
    後面要講的是藥物的七情。什麼叫七情?臨床用藥的考慮順序有:病情對藥物的需要是什麼、藥物的七情關係是什麼。要從這裡面去找藥物的搭配。
    
    為什麼會有藥物的七情,也就是七種情況、七種狀態?
    1. 單味藥的力量不濟。有時候單一味藥沒有辦法達到所想要的療效。
    2. 單味藥效無法兼顧全面病情。
    3. 藥物具毒性或副作用,單獨使用不安全。比如說半夏通常都會配上生薑一起使用,這樣才能抑制它的毒性。
    4. 減少不為病情所需之藥物作用。有時候藥用下去是可以治療那個毛病,可是卻會有其他影響,這個作用對患者身上沒有需要,所以就用別的藥把它抑制掉。
    藥物的七情是合用兩種藥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臨床效應。就是兩味以上的藥一起用的時候的合效應。單獨一味的效用都曉得,可是放在一起又會有共同的效應。比如說,一個人出門的時候心裡會有點怕怕的,兩個人出門的時候心裡就比較踏實點,三個人一起出門的時候就可以膽大妄為了。這就是效應的不同。所以我們說群眾心理和個人心理是不一樣的。群眾心理是可以燒殺擄掠,但是個人就不敢了,因為責任全在你身上。如果是群眾的話,要追究責任是每個人分攤一點,分到自己的時候也微不足道。
    藥物也是一樣,單一味藥的時候就完全是它,可是兩味藥一起用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可能就完全不是單味藥時所能看得到的。這一點學音樂的人也應該很了解,單一件樂器和很多件樂器一起演奏的感覺、音效是不同的。
    什麼是七情?東漢《神農本草經?序錄》提到:
    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畏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合是指放在一起,和是互相作用以後所產生的效應),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單行、相須、相使、相惡、相反、相畏、相殺」這就叫做七情。《虞氏春秋》裡有句話說:「萬槿不殺」。萬,是指蠍子,槿是一種植物,這兩種東西分別都有毒性,但是兩個放在一起就無害。這就是兩種毒素相殺之後就不會殺人了,還可以當藥用。這就是典型的一個相殺例子。
    
    單行:指藥物在配伍中能獨行其攻補療效者。單行不等於單方,是一、二味藥所組成之方劑,如獨參湯﹙婦女如果難產,過程太長消耗太多體力,脾經的氣損耗殆盡,孩子生下來後胎盤不會收口,血流不止,形成血崩。這時就要用獨蔘湯,因為它大補元氣、補肺經和脾經的氣﹚。單行是指藥的作用情況是為了一個目的。單行也可能是複方(多味藥所組成之方劑),可是就是只為了一個目的。比如像六味地黃丸,它雖然有六味,但它就是為了補腎。
    血崩有兩種治法,一種是獨蔘湯,對現代人來說人蔘是很容易就買得到的,但是要熬這個湯通常卻很麻煩。碰到這種情形,可以就讓產婦口裡含一片蔘片,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要用湯的話,就得預先準備,因為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熬出湯來的。當然,你如果要把人蔘磨成粉那也可以。
    另外一個辦法是灸隱白,就是按摩腳姆趾邊的隱白穴,或是用香煙熄了火的餘燼灸它。灸了以後脾經的氣就會補回來,口就會收歛。這是救急用的。
    相須:兩味地位平等的藥物經過配伍後,具有特殊的協同作用,可增進某種療效。如:遠志得茯苓(養氣安神,能使身體水份循環、代謝變好)、冬葵良,石葦得菖莆良,龍骨得人蔘(幫助鈣質吸收,且能往上提,補到肌肉組織。補脾經的氣,肌肉的彈性需要靠鈣質)、牛黃良,牡蠣得甘草、牛膝(如腿斷時吃牡蠣可以補鈣質,但要它往下走需加牛膝)、遠志(加了含鈣離子的牡蠣、龍骨,可達到安穩的作用)、蛇床良。所以相須就是藥物互相需要、合作,否則要單獨發揮功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光是牛膝的話,它鈣離子往下走的趨勢不夠。
    
    
    
      人參加甘草、附子(補氣)、
      知母加黃柏(知母是滋陰,黃柏是瀉火,補瀉是動態的,不能只是補而不瀉。補瀉是一個半開放性的概念,身體要有補有瀉才能達到中庸、平衡。常舉的例子如六味地黃丸就是有補有瀉)、
      麻黃加桂枝(散寒、燥溼,就是麻黃桂枝湯)、
      石膏加知母(清熱、滋陰,熱清了以後,陰面的東西就不穩定,於是要滋陰,石膏知母湯)、
      大黃加芒硝(清大腸、潤小腸,要通便就得先清腸道,不同的腸道要用不同的藥,所以兩種藥搭配起來用。大黃為分泌性瀉劑,能興奮大腸,可增強腸道推進力;芒硝滲透性瀉劑,能興奮小腸,使腸管內積存液體增多。我的想法是,人過三十以後就偶爾要清一下腸,因為大腸有兩三個大轉彎的地方,那裡會留有宿便,積多了,人會不舒服,因此需要去清一下,可是又不能太常清,否則機能會退化)、
      附子加乾薑、款冬花加紫菀(潤肺、化痰,藥力不是很強)、
      三稜加莪朮(三稜破血、莪朮破氣,可治氣血兩傷。有時發生車禍或摔倒撞到頭,即使沒有外傷,一緊張之下氣也會內逼,用了這兩個藥可使它慢慢軟化、消除,否則可能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幻覺。如果身體虛弱還可加一點人蔘使氣往上走。我甚至用這個治療過卵巢的囊腫,有些如結紮過的人水份循環不正常,就會形成一個像腫瘤一樣的東西,那個就要同時疏通氣血)、
      連翹加金銀花(連翹涼燥、金銀花清熱解毒,一起用就有降血壓、清毒的作用,通常血壓高的話,體溫也高,代謝機能也比較快,通常會頭暈)、
      蜈蚣加全蠍(氣不正常,常會抽筋、緊張的時候用,藥用的蠍子體積很小)、
      沒藥加乳香、昆布加海藻、冰片加麝香(中國大陸有轉專門養的麝香鼠,肥肥的,抓起來在屁股的地方捏捏,就有一些清澈的黏液流出來,那就是麝香,一個月才能取得15克。很香,有點像薄荷,也很涼,不能用多)、檳榔加南瓜子(檳榔可燥腸胃、南瓜子有驅蟲的作用,吃這兩個,可排除腸胃道的寄生蟲)
    附子+乾薑+甘草可以抗休克作用強,時間久。
    三稜+莪朮可以促進腸道暢通。
    黃連+連翹可以抗金色葡萄球菌。
    枳實+厚朴可以治腸管套疊。
    檳榔+南瓜子可以驅除體內绦蟲。
    人參+附子可以抗心律不整(主要是心氣不足,其原因是脾經、肺經的氣不正常。換句話說,心律不整是來自系統之間的協調獨立喪失)。
    好,下午再講。
    
    
    
    639
    
    

上一篇:中藥的臨床架構(二)下一篇:藥物的七情(續)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