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 正在阅读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傳統的經絡(三)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5月2日
    
      上一次講過了十二經。真正要熟悉它,要去買一本有關針灸的圖,一個一個的穴位和經絡去對著看,才會弄明白。有些東西要等到實際用了之後,才明白它的效果。今天把後面的一些東西介紹一下。
    
      從手太陰肺經接到手陽明大腸經,是在商陽。手陽明大腸經接上足陽明胃經是在迎香穴。足陽明胃經接足太陰脾經是在大腳趾上的隱白。足太陰脾經接手少陰心經,是在心中。手少陰心經接手太陽小腸經是在少沖和少澤。手太陽小腸經接足太陽膀胱經是在精明。足太陽接到足太陰腎經是在至陰。足少陰腎經上到胸中和手厥陰心包經相接。心包經走到手的中指的關沖,和手少陽三無經相接。手少陽的三焦經接到足少陽謄經,是在瞳子髎。足少陽膽經接足厥陰的肝經,是在大敦。足厥陰肝經接手太陰肺經是在肺內。這些接點都是要看圖的,方才可以記得正確。不去看圖是記不住的。
      全身十二經是環環相扣,連成一氣的。所以十二時辰可以和十二,經相匹配。精專營氣,也就是電磁波,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一路走過去,每一個經一個時辰。肺經是寅時,最後的肝經是丑時。循行的時辰在最後面還會提到。
      再來看陰陽同名經連接穴位及別絡。太陰對太陰,同名的陰經,陽明對陽明,是同名的陽經。這種同名的陰陽經也有相連的地方。剛才是陰陽、陽陰、陰陽、陽陰的相連,現在的兩陰,兩陽的相連。
    
    手太陰和足太陰在中府相連接。中府是肺經的穴位,它的絡穴是列缺,在足太陰是公孫。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是在心中。手少陰的絡穴是通里,在大拇指第一指節有神門、通里、陰隙、臨道四個穴位。足少陰的絡穴是大鐘,有內腳踝往後橫過來稍為下一點的地方。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是在天池穴相連。手厥陰的絡穴是內關,足厥陰是蠡溝,在小腿一半的地方,三陰交上來一點點。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是在迎香穴相連,足陽明的絡穴是豐隆,手陽明的絡穴是偏歷。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是在睛明穴相連,手太陽的絡穴是支正,足太陽的絡穴是飛揚。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的連接點是瞳子髎,手少陽的絡穴是外關,足少陽的絡穴是光明。任脈和臟腑相連的地方是在鳩尾,也就是胸骨中央下方尖尖突出來的地方。督脈是在長強,就是最後一塊尾椎骨。脾之大絡是在大包穴,是在胸脅兩側中央偏上的部位。
      在這些穴位上,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穴位,古人居然知道。這就是五輸穴。有的地方直接寫作「俞」,把部首省掉。還是唸成ㄕㄨ。輸就是溝通的意思。五輸穴是井、滎(ㄖㄨㄥˊ)、俞、經、合。在陽面的經絡的五行次序是金水木火土。在陰面的五行次序就是木火土金水。
    
      什麼叫做井滎輸經合?所謂「井穴」是指經氣的源頭,所出。「滎穴」是經氣之所溜,也就是小小的流動。「俞穴」是經氣己經開始有一個脈絡。「經穴」是經氣在這個地方已經滾滾而過。「合穴」是所有經氣的匯集。
      井滎俞經合五個穴通通都是從末稍流向身體。井穴一定是在末稍。相當於一個河流的源頭,有那麼一些滴滴答答的水滴。滎穴就相當於在土石之間流動的一些微小水流。俞穴相當於山澗水。經穴就已經是一條小河道。合穴就是大河或湖泊。
      這是什麼東西呢?我在前面講過,這就是手指尖端效應的變化。在末稍就是電子一點一點的跑出去,感覺上有那麼一點點的電在那個地方。從身體來看,身體原本是很大的一個組織結構,往末稍去,要經過不同的穴位、組織、關節、骨骼、幾何形狀,是越來越小的走勢。放電出去的只有那麼一點點。實際上後面推動的力量是很大的。電子是從末稍往外放出去,而電流卻是反方向的從末稍流向身體.也是由小而大。這些電子和電流就是身體和外界溝通的媒介。在身體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強弱、大小、高低。因為身體結構到處都不一樣。因此,井滎俞經合是在講身體末端的地方,因尖端放電而帶來的變化。
      肘膝以下都是五俞穴的位置。合穴多半是在肘膝的地方,井穴都在末端。在《黃帝內經?靈樞》云:
    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病在臟腑就取井穴。病已經讓物體的形狀有些改變,就取滎穴。「病時間(ㄐㄧㄢˋ)時甚」是說有時間斷不發病,有時又發得很厲害。這時候扎針就要取俞穴。病變於音者,是說生病到連聲音都改變了,就要取經穴。像我們這種咳嗽咳得連聲音都改變了,就要取肺經的經渠穴,就是把脈時候搭脈會跳動的邊裡。「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是說,它的狀況已經很明顯,而且還紅紅的,充血的樣子,胃不舒服,又加上生活不正常,飲食不正常,這時候的病已經影響到一個很大的範圍,這時候,要取與大範圍相關的合穴。
      在《難經? 六十八難》提到: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 合主逆氣而泄」胸口有一些不舒服,脹脹的,取井穴,就可以疏通它。全身稍為有一些發熱,就在滎穴上調整。感冒了,身上的水分循環不佳時,全身的肌肉和關節好像歷經很大的勞累過後的酸痛,這時候要取俞穴。經穴主管喘咳寒熱。逆氣是該下的氣不下,該上的氣不上,這時候要取合穴。很多名家有不同的經驗。沒有辦法一一的細講。
      下表是十二經的五俞穴名稱,再加上一個原穴。原穴就是原氣所聚集的穴位。等一下再來講。我當年是苦背這些五俞穴的名稱,可是又不常用,沒隔多久就忘掉了。現在市面上除了伏耳電針之外,還有幾種測量穴位的儀器,有一種是俄國人發明的ARDK,日本人的良導絡,都是在量這些五俞穴位,其他的穴位不量。
      這個表大家拿一張穴位圖,或是銅人圖,一一對著看,才會找到正確的位置。
    
    
    
    心包經的五俞穴依序是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腎經的五俞穴是湧泉在腳底,走路走多了容易酸痛的地方)、然谷(在腳踝之下)、大溪(在腳踝之上)、復溜(在三陰交的旁邊)、陰谷(在腿的膝關節附近)。
    肺經的五俞穴是少商(在指甲邊上)、魚際(在大拇指下來肉高起來的地方的中間)、太淵(把脈時,食指所在的那個低凹下去的地方)、經渠(把脈時中指所在比較高突的地方)、尺澤就是第一號美容穴。
    脾經是隱白、大都、太白、商丘和陰陵泉。
    心經是少沖、少府(在小指內側連下來,在手掌橫紋的地方)、神門、臨道、少海(在手肘橫紋的外側)。
    肝經的五俞穴是大敦、行間、太沖、中沖、曲泉。
    大腸經是商陽、二間、三間、陽谿、曲池。
    膀胱經是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膽經是竅陰、俠溪、臨泣、陽輔、陽陵泉。
    小腸經是少澤、前谷、後溪(可治腰痛和牙疼)、陽谷、小海
    胃經是厲兌、內庭、陷谷、解谿、足三里。在伏耳電針裡,常拿來篩檢乳房的腫瘤。因為胃經剛好通過乳頭。
    三焦經是關衝、液門、中渚、支溝、天井。
      以前學這些東西的時候,很多人非常懷疑:古人是怎麼知道這些穴位和它的作用,相隔不到一公分的穴位,代表不同的作用?現在慢慢的知道是練功的緣故。練功的人有時候會覺得那個氣是怎麼沿著一條路在走,配合時辰可以一條一條的去感覺它怎麼走,走到那裡。大家現在沒有這種敏銳的知覺,所以就要常去看銅人圖,才能弄明白。
      在臨床上,五俞穴是很常用的。因為已經夠用了。學針灸的時候,老師通常會說:「只要肘膝以下的穴位,即使亂扎一通,也不會有問題。」就是扎穿過去,又有什麼了不起,有時候被尖刺朾到了,不也就是痛一下而已嗎?頭和軀幹不要亂扎,就不會有問題。剛開始學的時候,如果膽子很大,再大也不要大到頭上來,就不會出問題。胸部如果扎得太深,會變成氣胸。頭骨固然很緊密,萬一不小心扎到頭骨的隙縫,那就麻煩了。眼睛更是不要去扎針。現在大家練習時,就在肘膝以下的部位扎針,扎自己有一個好處,可以知道如何酸,怎麼痛。扎別人就不一定會有酸痛的反應。有些人就是很遲鈍,你捻了大半天的針,他沒有反應,不會酸,不會痛,可是等到他有感覺的,針感已經很強了,一下子他就暈倒了。會把你嚇到。
      暈針的情形是很難看,也非常的臭。我碰到幾次暈針的情形,那個臭味是真臭,很可能就是屍臭。奇臭無比,會打從內心裡發出反胃來。所有的皮膚毛孔一下子全部張開來,身上所有的氣味一下子都湧出來。因此,不要扎太多的針,扎得像刺蝟。扎多了,氣泄也多。等一下仔暈針了,你會來不及反應。
      原先我總以為小小的一根針,有什麼了不起。扎多了,才知道它的效力有多大。那些非常愛吃冰和冷飲的人非常容易暈針。在美國的時候,替一些老美扎針。有一個女生非常容易暈針,就是冰水喝多了。他們很喜歡讓我扎針,不曉得是什麼原因,也許是不要花錢的緣故吧。
      現在扎給大家看,讓大家體會一下扎針的感覺。現在的針有一個塑膠管,針在裡面,放在穴位上,一拍就可以了。以前沒有這個塑膠管,那怎麼扎呢?完全要靠功夫。剛開始練習扎的時候,是用紗布裹棉花,裹得緊緊的,成一塊板子,就扎在這個紗布板上面,要練到一下子就可以透進去,方才可以去扎人。我知道有一位中醫師,是替蔣夫人扎針的,現在已經過世了。他的練習方法是去扎豬皮。吊起來,懸空的扎。這個辦法練成的功力就很有力了。
      扎針的時候先在穴位上壓一壓,把針管放上去,趁他還沒有緊張的時候,一拍,針就扎進去了。針扎下去,捻針的時候,覺得很吃力,表示氣足,細胞還很活潑。因為有一個接觸電壓,立刻發生極化作用,把細胞包住。細胞已經軟弱無力,針下去,它完全沒有感覺,捻起來空空如也。什麼叫得氣?這個吸得緊緊的就是得氣,跟細胞有沒有活力有關。在得氣的時候,稍為用力捻針,那個酸痛的感覺比刑求還可怕。來,每個人扎一針。
    原穴
    
    
      原穴是原氣作用所表現的部位。什麼叫「原氣」?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原氣就是生命本來就具備的信息場。它會聚集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因為它會進入人的身體總有一些依附的地方。所以臟腑病變常會反應在十二經的原穴上。也就是說,生病的時候把原穴的經氣擾動了。而這個原穴與三焦有密切的關係。三焦是原氣的別使,針刺原穴能通達三焦原氣,調整內臟功能。大家想想,三焦己經是與內分泌有關,原氣就是信息介入物質的第一關,就是和內分泌荷爾蒙之間的互動。因此,針刺原穴可以和最能夠帶動身體機能的腺體產生連通,可以調整身體的狀態。內分泌系統亂掉的話,身體就亂得一塌糊塗。原穴就是可以從穴位裡去觸碰到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是沒有管線的,如何去觸碰它呢?中醫裡面居然就知道要從原穴來入手。《黃帝內經》云:「五臟有病,取之十二原。」這是這個道理。
      十二經的原穴分別是:
    陰經(俞穴即原穴) 陽經(另立原穴)
    肺------太淵 大腸----合谷
    心包---大陵 三焦----陽池
    心------神門 小腸----腕骨
    脾------太白 胃-------沖陽
    肝------太沖 膽-------丘墟
    腎------太溪 膀胱----京骨
    這些原穴都在手腕、足踝的附近。陰經的俞穴和原穴是同一個。而陽經是分開的,另外有一個原穴。
    俞穴和募穴
    古人對這麼多的穴位做了一個分類,分成俞穴和募穴。臟腑的氣輸注於背部的,是為俞穴。臟腑的氣輸注於腹部的,是為募穴。看膀胱經最清楚了。膀胱經有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胃俞、肝俞、脾俞、膽俞、腎俞、膀胱俞等,就是在背上的俞穴。
    
      在《難經》中說:「陰病引陽,陽病引陰。」這個「引」字,在許多醫書上是作「行」字。就是說,陰面臟腑的病會跑到陽面的部位,陽面臟腑的病會跑到陰面部位。
    取穴的基本原則是
    1, 臟病多取俞穴,腑病多取募穴。因為心肝肝肺腎等臟器有了病症,多在背後取俞穴。大小腸、三焦、心包、膽等腑器有了病症,就在腹面取穴。
    2, 急性病多取俞穴,慢性病多取募穴。從現代的生理學來看,這個辦法也很合理。因為背部和中樞神經相關。
    3, 實證多取俞穴,虛證多取募穴。疾病很強勢,或很急的時候,要取俞穴。如果是虛症,或者是慢性病,就要取募穴。
    有那些俞穴和募穴呢?看下面這個表:
    
    八會穴
      什麼是八會穴呢?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種經氣的聚會穴。所有臟的經氣聚會的地方是在章門。這個地方不舒服等於是五臟都不舒服。這也是脅肋不舒服的地方。脅肋尋支溝。要在支溝來緩解。
    
    
    臟會章門,腑會中脘,在任脈。氣會膻中。血會膈俞,在背後的膈俞,可以調節所有的血。筋會陽陵泉,所有的筋都可以從陽陵泉來調節。脈會太淵。骨會大杼,在膀胱經上第一肋骨和脊椎骨相接的地方。髓會絕骨(懸鐘),絕骨是膽經在腳上的穴位。這個膽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和骨髓有關。這些八會穴已經成了口頭禪。
    天干配經絡臟腑
    
      接下來講經絡和天地大環境中的搭配。
      天干與經絡臟腑,以及五行的屬性,互相搭配,就有下列的口訣:
       膽肝分屬甲乙木,小腸心分屬丙丁火,
       胃脾分屬戊己土,大腸肺分屬庚辛金,
       膀胱腎分屬壬癸水。三焦是「陽氣之父」,寄於壬;
       心包是「陰血之母」,寄於癸。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是常見的名詞,初看的時候,往往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其實是在講身上對應的臟器。就像《道德經》裡說:「專氣致柔,營魄抱一,得無已乎。」這裡所說的「魄」就是「肺」。「營魄」就是「去調節肺」的意思。可是很多人就是解不開,因為他們不曉得「魄」是什麼東西。
      三焦是一切陽氣的根本,原本應該屬火,但是由於內分泌是要靠身上的水分才能運行,因此,就得寄在水裡。心包經是指大大小小的血管,是陰血之母,也是循環血液用的,也寄於水。
    六腑也可以跟天干來配。膽木、小腸火、胃土、大腸金、膀胱水。
      明代楊繼洲所寫的《針灸大全》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個歌訣:
     十二經納天干歌《針灸大全》
    甲膽乙肝丙小腸 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屬膀胱癸腎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 包絡同歸入癸方
    天干目前比較少人用。現在用得多的是地支。這個非常有用。去算一算自己是那一個時辰出生的人,就有那個時辰的特色。再隔兩個時辰,每天到那個時辰就會感覺得很弱。再隔兩個時辰,精力就會好一點。
    
      十二地支配經絡臟腑是按各經的氣血流注順序,與十二時辰相配。始於寅時,終於丑時。每一時辰配一經。各經當其時辰為氣血旺盛,過其時辰為氣血衰。次序如下:寅時肺經、卯時大腸經、辰時胃經、巳時脾經、午時心經、未時小腸經、申時膀胱經、酉時腎經、戌時心包經、亥時三焦經、子時膽經、丑時肝經。常說要早睡的原因是晚上11時和凌晨1時,是膽經和肝經最旺盛的時候,那時睡覺,不需要勞動,肝臟得以休息,可以除舊布新。
      一樣有歌訣:
         肺寅大卯胃辰宮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腎心包戌 亥三子膽丑肝通
    排列起來,就成這樣的一個圖:
    
    
    
    寅時是三點到五點,古人在這個時候起來打坐,因為這時候肺氣最強,調息的效果取好。這時候地磁的狀態也是最好的。現在這時候還沒睡的是大有人在。
      辰時是胃經,所以早餐一定要吃。照這個子午流注來看,人一天只要吃一餐就好了。現在吃三餐,太多了。午時是心經,未時是小腸經,這時候吃點東西還可以接受。再過去都不是吃東西的時候,到亥時三焦經,又回到身體啟動的狀態。
      如果按照它們經絡氣血時辰和路線,大致可以分前面四個時辰,從肺經到脾經,機能是愈來愈強勢的過程。升到了午時,幾乎是到了頂,接著就維持一段時間的平衡。接著就慢慢的開始收斂。愈晚愈收斂。這個東西就叫子午流注。
      要治療某個經絡系統的疾病,就在那個時辰去吃藥,效果是最好的。有些日本人就做這種比較。如果是肺部的毛病,就在三點到五點叫他起來吃藥。如果是心經的毛病,就讓他在中午吃藥。因為氣血正好走到那個經絡,去調它,當然最有效。如果不是那個時辰,效果會打折扣。也可以用陰陽五行。這裡有幾個系統可以交錯運用,是很複雜的。今天就講到這裡。
    
    
    
    
    
    
    
    
    
    
    
    
    
    
    559
    
    

上一篇:傳統的經絡(二)下一篇: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