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 |
人與自然的統一
|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壬午2002年12月27日 上一次我們講到人與自然的關係。講到人是自然變動下的產物。人類要依賴自然的條件來生存。怎麼依賴自然的東西來生存呢?一個是水,一個是空氣,一個是食物。 一、水 這個水進入人體的腸胃道。在腸胃道裡面會吸收,在中醫裡面是說,這個水會進到脾、肺、腎,會產生一些「氣化」的作用。所謂「氣化」,很難講,和「真氣」不一樣,但跟「精、氣、神」的「氣」是一樣的。第一步,要把外來的水轉化成比較細小的分子團。因為水分子團小,進出細胞膜方才沒有障礙。細胞膜有一定的孔徑,不是很大,如果分子團的體積太大,就沒有辦法進入細胞裡面去,細胞就永遠缺水。把水分子團變小後,水分子就可以進到脾、肺、腎等器官去。至於怎麼變小,那是生理上的機能。一變小,就好像變成氣體一樣,因而說是「氣化」。固體或液體都是比較大的分子團。 其次,這些比較小的水分子團彼此之間又要有協調性。換句話說,要把水分子團之間的相關性建立起來。 在概是這兩個功能,古人稱之為「氣化」。不是真正的變成氣體。水變成水蒸氣是要在100℃的狀態下,身體不就燒了起來,那還得了。中醫所說的氣化,是指把水分子團變小,把水分子團的關係建立起來。所以我們的脾經、肺經、腎經,不單純是用到水.還會把水做了適當的轉化。這是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轉化,身體要不就是水分堆積太多,要不就是水分不夠。 因為分子團變小之後,和其他物體的接觸面就變大。接觸面一變大,就會和身體其他的生化物質產生結合。結合之後,就形成身體所需要的「津液」。「津」是比較清淅、不濃稠的液體。「液」是指比較濃的、帶有一點黏稠性的液體。不管是津還是液,都是人體的體液。經過前面的幾個步驟所轉化而成的。人體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液體。 有了這種液體之後,等於是攜帶了身體所具有的養分和水,結合在一起,然後送到全身,可以滋養全身的細胞。滋養過後,有一些代謝出來的廢物,又送到肺、表皮、膀胱等器官,把物質、水分和氣體代謝出去。 外界的水是生命存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它進入身體的過程絕對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那樣簡單,更不是像用橡膠管接水那個樣子。而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第一是要融到身體各個相關組織裡面去,受這些相關組織的轉化,然後才和身體裡面其他的物質混合,再送到全身,供應全身的血球和細胞,然後再把不需要的廢棄物代謝出來的。要把一個外界的東西變成身體所需要用的東西,一定要透過轉化。這個轉化就相當於現在電腦裡很多的介面卡。 身體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介面卡。在過去,我們不太去注意這些介面卡。就拿水來說,人人都需要喝水。可是水喝下去之後,到底是怎麼在身體裡面流轉,我們並不曉得。可是在中醫裡面居然就有這麼精細的瞭解。這種瞭解絕對不是從生化分析而來的,完全是從個人的自覺所得到的知識。古人對身體的知覺相當敏銳。水喝進去之後,就可以感覺這個喝進去的水究竟是怎麼在流動,跑到那裡去。把這一路跑的感覺整理出來,就變成中醫對水和身上津液的認識。古人對這麼平常的水有這樣深入、精確的瞭解,實在了不起。 在《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就有清楚的說明: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是說,所有喝的液體進到胃裡面,就會有一些擴散的效應。帶著身體裡面精微的物質和能量經由一定的管道而擴散。上輸于脾是說跟著脾經向上走的經氣而往上走。「脾氣散精」,脾經本身的功能就可以把身上各種精微物質散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脾主運化」的意思把所有的東西輸送到該去的地方。上輸于肺,是由脾經把水分帶到肺。 然後通調水道,因為有了這個肺,才能通條水道。我們的肺是吸入空氣,腎是排出水分。一呼一吸之間,腎臟的泌尿機制也就受肺臟的影響,所以是「上輸於肺,通調水道」。這個水道,通常所想到的是腎的泌尿。再重複講一句「肺朝百脈」,水分的代謝和肺的關係很密切。肺的面積那麼大,水分的耗散其實是很大的。這個水道,不一定全然是指腎臟的泌尿,也應該包括表皮和肺的排泄水分。 下輸膀胱。從液體來說,當然是從膀胱排泄出去。從皮膚所代謝出來的水分,通常是呈氣體狀態蒸發,很難用肉眼來觀察。液體的水就容易被觀察到,所以說是下輸膀胱。 古人早就知道喝進去的水分,會被脾經帶上來,氣化之後,再流布到全身,先上後下。口渴通常是指上半身的口渴,很少有人會說是下半身很渴。你們有沒有想過。水喝下去之後,就慢慢的不渴了,這個水是會慢慢的往上走。這個先上後下也和《易經》的卦象「水火既濟」相類似,水要往上走,火要往下走。 看水進入身體之後的流程圖,要有系統的概念。不能像圖示方格表現的一步一步過程。水喝進去之後,由腸胃接收。腸胃接收了之後,再走下一步。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只要一喝水,整個系統就在動。就像我們把貨送到工廠去,只有一個部門的人員在動,其他部門的人員在休息。如果是這種看法,則是機械觀的看法。而在中醫裡講的是系統觀的看法。在系統觀的看法裡,水一進到身體,整個身體都會動。不是只有腸胃在動。 當然,這些系統之間的協調性要好,才會一起動。如果協調性不好,就會有一些地方停擺。一停擺,就會出現問題。如果脾的功能和人家不能協調,就會出現阻塞的現象,稱之為「脾濕」的現象,不能氣化,水到了那裡走不了,變成泡在那裡,就形成了脾濕。肺也有濕的現象,就是中醫所說的痰飲,有很多的痰。腎濕的話,整個身體會腫起來。脾濕也會有腫脤的現象。 所有的功能都是同時在運轉,而且彼此之間有協調性。我們在做電路的時候常用到這種協調性。在人類社會裡也很多這種協調性。人和人之間要有關係,辰打通關結,那個就是銜接的關係。這個關係在電路上叫做阻抗的匹配(impedance matching)。它的意思是說「我的功能和你的功能之間不要有太大的差距,中間要有一些銜接。銜接的好,在我這邊送進一個信號,你那邊就可以很順暢的接收這個信號。如果差距很大的話,就沒有辦法送過去,好像中間有一個很厚的障礙似的。所以兩邊的落差不能太大。這一點,我們必需回過頭來講中醫相關的概念。 中醫不是有把脈嗎?把脈是用三根手指按在患者的脈上。很多人就懷疑:「這個手指到底摸到什麼東西?說不定知覺不好,而且也不客觀,用儀器不是更好嗎?」事實上這樣的質疑是錯的。我們曉得,儀器是金屬做成的,跟我們這個肉身的組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這兩者之間的阻抗差距是很大的。所以用儀器度量脈膊的時候,有很多信號就過不來。因為中間的匹配不好。即使量到了一些信號,也是失真,不是原來的。畢竟手指是肉做的,跟患者的脈膊是同一種材質,中間的阻抗匹配是比較好的。把脈時摸到的信號是比較完整的。機器永遠沒有辦法取代人,因為這是人體的現象。用手指去把脈是最好的度量,也是阻抗最小的。很多人想要做一個機器來量脈膊,表示很客觀。其實不見得。因為絕對做不到像人的肉體組織那個樣子。做不到,所以信號的接收有失真的現象。一有失真,所得到的詮釋就不切合實際。在所有的系統裡,好好的注意匹配問題,就可以看出系統之間的關聯。五臟六腑之間都有配匹的關係。下面就會講到陰陽五行,五行中的生尅,就是在講配匹的關係。 二、氣體 我們吸進大氣中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保持身體的代謝平衡。因為氣體不能像液體那樣緩慢的流動,所以古人沒有辦法做精確的描述。畢竟氣體的自由度比液體的自由度要大得太多。液體又比固體在自由度上大得多。 固體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而液體體積雖固定,但形狀隨著容器一直在改變。氣體體積形狀都不固定,所以它是非常的自由、多變化。太多變化就很難掌握到它變化的線索,所以對古人來說,比較沒辦法描述得很詳細,只知道吸進去的是外面乾淨的空,排出的是不要的廢氣。這已經是很好的了。 可是事實上我們知道,一個呼吸所能影響的範圍之廣,就如上次我所描述的,一個呼吸,除了吐故納新、交換體內外的氣體之外,還可以促進血管和微血管的循環,可以平衡左右半腦,可以按摩五臟六腑,可以調節情緒,又可以從意識深入到潛意識。想想至少有七項功能,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所以不要想說一口氣少呼一點、多一點、深一點、淺一點、或重一點沒什麼差別,反正是一口氣。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 佛經的《四十二章經》裡,釋迦牟尼佛就有說過:「命在呼吸之間」。為什麼會講這麼重的一句話,因為一個呼吸可以導致身體產生很多的變化,所以把呼吸作好,身體的很多機能就都被調好了。尤其像這天氣冷的時候特別明顯。如果你的手腳冰冷時,就把身體放鬆下來,作幾個深呼吸,慢慢的做,手腳就能暖和起來。這可驗證呼吸對末稍循環的影響。 很多人躺在被窩裡睡到半夜手腳仍是冰冷的,事實上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腳上,身體放鬆,做幾個深呼吸,腳趾頭就開始熱起來了。為什麼呢?這就是系統的問題。一個呼吸不是只在交換氣體,而是帶動全身的很多器官。所以呼吸本身也是一個動力的來源。因此,我們從這裡來說,還是在尋求物質的補充。進出的同時,還是會影響到全身。 在《陰陽應象大論》裡說「天氣通于肺」。天氣就是指大自然裡的氣體。這裡所說的「天」,又代表氣候的意思。不同的氣候型態,整個大氣的狀態也就不同,如乾、濕度不同,溫度不同,它會直接影響到肺。肺一受影響,身上其他的部位也就跟著受到影響。比如說,到一個地方,空氣很熱,吸一口氣進來,全身的皮表跟著就有點刺刺的感覺;如果到某個地方的空氣是潮濕的,吸一口氣到全身,就會覺得很悶。為什麼?因為氣一吸進來,脾經會把水帶到肺,而吸進來的氣體又那麼潮濕,結果肺立刻就變成過度潮濕。 剛才說過「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上歸于肺。」喝進來的水通常是往上走,若空氣太潮濕,則肺裡就有身體裡面上來的水和外面進來的水,那麼就太濕了。肺一多濕,所得到的氧氣一定不足,所以到很潮濕的地方很容易昏沈。因此「天氣通于肺」這句話的「天」,也有大自然的氣候型態所造成的空氣會影響肺經和脾經。 三、食物 第三是食物。人是藉助植物、動物的給養而存活。生物從外界取得的糧食大部份是從植物而來,少部份從動物而來。食物其實是後天的能源及物質的來源,所以吃這些食物,通常我們只會想到補充我們所需之物質。物質用久了要代謝掉、更換,就像機械用久了,要更換零件。在這更換的過程裡,也不是全然的替換物質,有些是轉化成能量,使你可以工作。 很多時候,吃進去的食物會被轉換成營養物質,儲存在身體的細胞裡,然後你一個指令下去,那些儲存在細胞裡的營養物質就會被搬出來用,透過一些生化的反應,轉變成電能。有了電能以後,你的肌肉組織就會變成一個動作,比如說心跳,不斷的跳。如果營養不夠的話,就沒有辦法產生跳動。 那跳動的原理就物理來看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極化。所謂極化,即正負電荷分家,分家到某一個量的時候,又要「去極化」,讓兩極的電性中和、收縮,這一收縮就變成心臟的動力。收縮了以後,過一會沒電了,就放鬆,然後又開始極化、又收縮。所以心跳就是靠從物質的化學能轉變成電能所產生的這樣一個動力。我們所有的組織都有這麼多的動作,其實都是如此,只是不像心臟跳動那麼明顯。心臟是定時定量的一個跳動,其他的組織是有下命令時才把所儲存的養分物質搬出來,轉化成電能,所以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把它嚼得爛爛的,還要喝些水下去,把它攪拌得像稀飯一樣。可是這樣的東西進到身體裡,卻又可以各自分流,去到它該去的地方,是誰告訴它這麼做的?當然是我們身體裡有一個信息場。這個信息場給了相關的指令。 我們不會說今天的樣子和昨天的樣子截然不同,為什麼?事實上,人體經過一段時間全身的細胞就全部更新一次。但為什麼經過十年、二十年,自己認得自己,別人也認得你呢?原因就是那信息場不太改變。而那個信息場也就在指揮著你吃進去的食物,在分解開來以後,哪些該搬到什麼地方去,有它固定的程序。所以人體的信息場之嚴密複雜,遠遠超過你從解剖上所看到的組織。 身體裡面其實是有這種信息才可能通通照顧到那鉅細靡遺的組織。它怎麼搬這些東西?就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信息場。食物吃進去以後被轉化,轉化後食物的信息如果是和某個組織的信息相類似,頻譜是一樣的,於是那種信息就會被它吸引過去,這就叫做共振。吸過去,就是被他帶過去。所以,什麼東西與身體某部位的信息場相應,就會被帶到那裡去。否則今天吃這些東西,明天吃那些東西,後天出國去,又吃了外國的食物,身體要如何去分辨呢?如果說完全要靠物質自己跑的話,那一定會變成攪在一起。因此,食物除了物質部分之外,信息部分也是很重要的。 其實我們不只是吃一個物質而已,吃的食物裡面包含了物質、能量、信息三個東西。也正因為信息的相似性而產生共振,使食物各自分流,進到它該去的地方。從物理來說,這個分流就很簡單。像一堆東西裡有一些是鐵釘,你只要拿磁鐵從上面一掃過,所有的鐵釘便會吸起來了。凡不是鐵這一類的元素就吸不起來。再講個更相似的例子。當一個訊號送過去,只要是頻道相同、可以接收這個訊號的機器,通通都能夠接收到。凡是不在這個頻道的機器就完全沒有反應。 所吃下去所有的食物就像一個一個小電視機。五臟六腑各自發號司令,所有可以各自相應的食物,就到那個與之相應的經絡、器官、組織裡去。於是五臟六腑就各自找到與它相應的食物,所吃進去的食物一下子就分道揚鑣。對身體來說,並不是在嚐試錯誤,而是各憑相應,歸入該去的地方。 在《黃帝內經》裡有「五神臟」的說法:「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這裡所說的「魂、神、意、魄、志」就是代表著各個臟器不同的結構信息,並依這不同的特質而命名。如果叫低頻段、中頻段或高頻段,太含糊了,所以在中醫裡面,肝有它的信息譜,稱為「魂」(肝藏魂);肺有它的信息譜稱作「魄」(肺藏魄)。古人用的詞彙和我們不一樣,並不代表所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感覺他的知覺時,我們不曉得他在講什麼。就好像二個人用的儀器不一樣,一個是拿米尺,一個則拿磅稱,然後兩人想用米尺和磅稱表來對談,這是很難的。大家要用共同的語言才行。所以食物進入人體裡面,很多東西就這樣分開來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裡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用的是五行的關係。谷即稻穀的穀,古人因刻字太麻煩,所以寫這個谷字。現在有了電腦,都不麻煩了。可是這麼一不麻煩,現在的人就不會寫字了。連我們拿筆寫字都不像樣。像老一輩的人隨便拿起筆來寫字都像個樣子。而現在的年輕人所寫的字,像風吹過的稻草,橫七豎八,歪歪扭扭。寫字其實是心性的流露,把字寫出自己心性的感覺,那也是一種修養,不是盤起腿來才是修養,做每樣事情都是一個修養。 五谷為養是指最主要的食物。五果為助。「助」是一種消化功能的結構。水果其實是很好的食物。我們現在接受了國外的說法,常是飯後吃水果。其實是不對的,應該飯前吃水果。這麼吃有兩個功用,第一是水果裡含有很多天然的酵素,先吃水果,讓腸胃裡充滿這些酵素.再吃食物,就比較容易消化;第二,水果多半是甜的,水果的寡糖一下子就被吸收了,所以在開始進食前就有了一點飽足感,後面就不會吃太多了。 我又注意到另外一件事。水果通常是生吃的多,幾乎沒有熟吃的。生的東西,只要沒腐爛或放太久,就有生命的信息。所以你一吃下去,就等於活化你的身體。身體一活化以後,再吃其他食物,就比較有能力去處理。所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去看,真的是要先吃水果,所以這叫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只是幫助一下,所以肉不要吃太多。古人講究米飯吃得多,不是說「人是鐵,飯是鋼」嗎?。以前的人因常勞作,活動量大,又常走動,整個人的代謝機能很好,所以吃很多的米飯都不會胖。以前的米也沒有那麼多的熱量,滿滿一碗飯所含的熱量可能不到現在我們常吃的蓬萊米的三分之一。現在的人坐的時太長,尤其是有了電視以後,整個晚上都坐著不動,而且還是半躺臥著,結果整個脊椎都因而歪掉了。 五菜為充。「充」是加強的意思,所以黃帝內經裡到處都在講到大自然的東西就是在養育我們這些生命。雖然古書裡一直都沒有提出「信息」這個名稱,不過它有相關的概念,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稱。在《素問?六節藏象論》裡提到,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食」是「飼養」的意思。中醫裡面講的「氣」是鼻子聞到的,「味」是口腔的感覺。五氣就是「臊、焦、香、腥、腐」五種味道,五味是口腔裡的感覺「酸、苦、甘、辛、鹹」。五味入五臟,五氣也是入五臟。如臊入肝,所以一到天氣轉冷,很多人就喜歡吃羊肉爐,那是入肝經。羊肉又有溫熱的作用,一入肝經,肝臟的功能會變好,氣才能往上提,身體的養分才會夠。 焦入心,燒烤的東西入心經。少量是好,吃太多燒烤的東西對心經就不好。所有的東西只要吃太多,都對身體不好。任何的系統都有它一個容許的範圍,多量都不行。香入脾,脾胃不好的時候,要用很多芳香的藥來開脾醒胃。中藥裡的沙仁、草荳宼、木香、花椒、巴椒、胡椒都有香氣,可以開胃。 腥入肺。腐入腎,所有發酵過的東西都入腎,像臭豆腐、優酪乳、豆腐乳等都是入腎。 「入」的意思其實就是共振,有共振才會吸收。共振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能夠對某個東西圯共振,就能夠把那個東西的能量大量的接收過來,在接收的過程裡,有時也把某些物質給帶過來。這叫「五入」。這「五入」就進出來講,它的反應機制就是共振。在前面我一直強調共振的重要性,因為到處都看得到它。 人是受大自然養育的,大自然中有很多條件是人所需要的。大自然裡面沒有水、沒有空氣,沒有食物,我們就活不下來。三個裡面只要有一個出了問題,人就活不下去。雖然有些人練就了辟穀之術,可是他還是要呼吸,喝水,要吃很少量的食物。可是他不能說,三者都可以不要。那是辦不到的事。 第三,人體與自然有共同規律。 在人體裡面可以看到和自然有類似的規律。人與自然共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還沒講到陰陽五行。你只要先知道,人體裡面有比較活潑的一面,也有比較安靜含蓄的一面,這兩個同時並存,我們的生命體裡有這現象,大自然裡也有這現象,所以中國人很喜歡用陰陽太極的圖形來示意。 其次,彼此有許多互相通應的關係。這個通應就是呼應,也就是共振。它用了不同的名詞來描寫共振,像「投緣」也是「共振」的意思。所以人體和大自然是互相呼應的,天氣一變好的時候,人的心情也會很愉快。我們常常為了描述自己生命體一些很抽象的身心變化,就用大自然裡面很具相的事物來描寫內在的情緒,比如說「柔情似水」,那「情」是很難具相的東西,但水卻是很具相的,所以我們這樣描述時會讓人覺得很傳神。因為一個是很具體的經驗,它的感覺、視覺、觸覺是有的,一個是抽象的。但知道它存在,把兩者一合,很貼切。所以整個人體是這樣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而為雲,天氣下而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 雨是從地上出來的,由於地上蒸發,到了天上,再下來。雲出天氣是水蒸氣上了高空,溫度下降,就會凝結成雲。清陽出上竅,清澈的東西一定是在上面,所以我們頭的氣一定是必較清爽,下半身則較重濁。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即清涼的東西是走到組織比較細密的地方。清陽的東西,就能量波、信號波來說,它通常比較高頻。它可以發腠理,一方面打開,一方面深入。濁陰走五藏的「濁」則指黏稠的、密度較高的意思。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手腳不會粘膩,可是臟腑卻是比較粘膩的。所以是外陽內陰,上陽下陰,表陽裡陰。人體內的物質代謝是清陽的東西上升外達,濁陰的東西下降內入。這樣的敘述一下子就讓你有了清楚的概念。我們練氣功,有時候不敢立刻教你導氣,因為一不小心,那個氣一下子衝到頭頂,立刻就發昏。我碰到過這種情形。一下子兩眼模糊掉。因為在導氣的過程中,做得不好,把重濁的氣一下子都導引到頭上來,立刻就昏了。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的練習,等到把氣導到頭上來的時候,等於是經過層層的過濾,再過濾,而後就不會頭昏了。可是一開始的時候不行。為什麼一直要練丹田?因為練久了,他可以濁中清陽。在混濁之中提練清陽的成分,這是確實可以體驗的。上清下濁不再是描述性的東西,而是真實的。休息十分鐘。 水在三焦 這一張還是在講水份在身體裡面的調節。在中醫裡有所謂的三焦,稱之為「水瀆之官」,是水分的通道。不過在傅爾的電針裡,三焦其實是跟內分泌系統關係密切。想想看,三焦實際是在講水分的循環,而內分泌的賀爾蒙就是靠水分帶到身體各個地方。其實內分泌所分泌出來賀爾蒙的物質量是很少的,所以它不能像配給般,將那樣少量的東西分配給全身,而是藉由水分的通道來傳遞賀爾蒙的信息。 為何古人講的三焦會認為是水分通道,而德國的傅爾卻把它看成內分泌系統的代表?有一次,我把一個人所吃的女性賀爾蒙轉錄到水裡,叫她不吃賀爾蒙本身,讓她只喝水,希望能避免吃賀爾蒙所造成的後遺症。結果她喝這種水一年多而完全不再吃賀爾蒙,照樣有效,而且還不能喝多,只能喝寶特瓶瓶蓋的一蓋份量,大約2cc左右。從一個小瓶蓋所帶來的信息就已經足夠她所需要的量。她完全不吃賀爾蒙,可是照樣有賀爾蒙的效果。 水分的通道其實是建立了賀爾蒙傳遞的管道。只要賀爾蒙一分泌,進入水分的通道,它的信號馬上傳遍身體各個地方。三焦在中醫裡說起來是三個區段的水分通道,在現代的生理學來說,它是被賀爾蒙借用最佳的管道。 在中醫裡面怎麼描述三焦呢?他說:「上焦屬肺、中焦屬脾、下焦屬腎」。上焦有所謂的肺水,即由水分提煉出來的。肺經有宣散發表的作用,也有肅降的效果,吸收的氣體往下帶。從呼吸運作中看出,吸時是往下壓,有往下帶的動力。吐時則往上,橫膈往上提,因而有宣散的作用。水在這裡是很乾淨的,叫清中清。這樣的水透過肺的血液代謝,跑到心臟,叫心脈。然後運轉到眼、耳、鼻、舌、皮膚、四肢等全身。 中焦得到水之後是運化。剛才講過,運化就是把水分的品質改變了,水分子團變小,小水分子團之間的關係變好了。它就要和脾經的代謝,把其他的物質放進去之後,一起變成人體的精液,這就叫做運化。這個運化的動作會把水往上帶到肺裡面去,讓肺得到滋潤。因為水不是喝到肺裡面去,是喝到腸胃裡面去。中焦把水作分流,往上走的就去到肺。有一部分往下走,屬清中濁。在這裡要代謝掉一些東西,水還是會受到一些污染。受到污染的水就叫清中濁。往下走,要有蒸化作用,就是泌尿的功能,好的部分留下來,不好的就去掉。好的部分為濁中清,把裡面較好的水分再提煉出來,又送回到身體裡面。最後是濁中濁,等於是經過了兩次的過濾,不要的了,就排出體外。這是下焦的功能。所以肺和腎是互應的。中醫裡有一個證候叫「腎不納氣」,即腎在作用的時候,肺沒有配合好。反之亦然。那就產生兩個功能不相匹配的現象。 水的重要性 這是水分的代謝系統。這系統的概念在中醫裡是很重要的,不曉得在西醫裡面是不是有同樣清楚的系統概念。因為當我們在處理一個患者時,不是只注意氣和血,也要很注意的是其身體裡的水分。譬如說,感冒時有時會手腳酸軟,原因是大部分的組織,尤其是在關節、肌腱的部分,水分無法排泄;也有些人感冒時聲音啞了。那是因為聲帶附近的組織含水量過高,聲帶鬆掉了,不會動了。所以很多時候是水分的因素。所以中醫裡面更注水的處理。 水停上焦 如果水分停在上焦,那就肺裡面痰多,需要宣肺發汗,中藥裡用二陳湯,可將之散掉。我們在臨床上可看到一個現象,很多躺在加護病房裡的患者突然的罹患急性肺炎就走掉了。因為一直躺在床上掛點滴,而點滴的量其實已遠遠超過患者一天所需要的,又是躺著,所以水分很容易往上爬。如果是直立的話,還有個對抗的重力,但現在是躺著,是水平的,所以水一下子跑上去,肺就很容易積水,一積水就變成痰,一變成痰,就是微生物最好的營養,於是微生物就在那裡大量繁殖。因為痰積了很多,微生物的糧食很充足,於是大量繁殖。等到一有問題,就來不及應付。因為肺因痰多了之後,就像蒙上一層膜,接收空氣的量就減少,微生物拚命繁殖,痰就更多。因此很難救。 我有一位同事,很胖,中風昏迷了幾天,才醒過來,肺裡有很多痰,可是他又不能動,怎麼辦呢?我就建議他用大陸出品的橘紅痰咳飲。他就去買來服用,結果就讓他肺裡的痰減少很多,慢慢的康復。否則像他那麼胖的人,很快的就報銷掉。有時候一夜之間微生物急速繁殖,就讓一個人走掉。很多加護病房裡的人就是這麼走掉的。躺下來,即使不打點滴,水分已經很容易跑到肺裡面去。因此,在照顧長時躺著的病人時,要把他扶起來,拍拍他的背,讓水分的循環就會好一點。常常躺著,健康的人都會出狀況,何況是不健康的病患。所以肺不能沒水,又不能水分太多。停在上焦,一定會變成痰飲,很容易積痰。 水停中焦、下焦 如果是停在中焦,就會脾濕;停在下焦,則水分沒有辦法代謝出去。譬如說腎臟某個像小漏斗的地方發炎,漏口變得很小。甚至於一發炎之後,有些通透性的性質也就發生改變,使水分濾不出來;或是有些東西阻塞;或者無法分辨,不該濾出來的東西也濾了出來。這些都會造成水分堆積。只要一有堆積,人就腫起來,用手一壓,就是一個凹洞。這就是腎的功能不足,腎的利尿活力不足,也就腎陽虛。 腎陽虛可以用真武湯,以溫陽利水。溫陽就是活化它的機能,恢復原有的利尿功能,水分就代謝出去。我在小學的時候,腎臟發炎,水分代謝不出去,人腫腫的。西醫完全沒有辦法。有一天有位親戚看到了,就介紹去看一位中醫。那位中醫打著光腳,穿個短褲,穿件汗衫,看起來根本不像一位醫生。給他看病。他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開了一個方子,就去藥房抓了幾帖藥。吃了第一劑藥,才過了兩個小時,就尿了很久,水腫就消了下去,非常管用。我的父親是接受西式日本教育長大的,只信西醫,不信中醫。因此,只吃了三帖,就不准再吃了。其實那是很可惜的機會,後來就變成慢性腎炎,有尿蛋白。我就因此而長不胖,吃下去的東西一下子就排泄出去了。 尿蛋白容易跑出來,有一個特性,就是尿容易起泡泡。但是那個尿很有營養就是了,種花很好用。所以在中醫裡若要學得入木三分,要注意人體水分的代謝,不能光只是講氣血。 尿與尿療法 尿液的顏色可以顯示身體許多狀況。肝臟發炎的時候,尿液是呈褐色。身體比較好的時候,尿液的顏色就比較淡,甚至是清澈。身體不好的時候,尿液的顏色和花樣就多了,有些甚至還有一層薄膜。有些是有油脂。美國美安公司出的一種藥叫葡萄子,吃了這種藥,尿液會有一層浮油。因為它可以溶解血管中的膽固醇。有些人會因此而覺得奇怪「怎麼尿液會是油油的?」不是永遠如此,是一段時間如此。 後來我也發現尿療法的秘密。剛才講過濁中濁才會排出體外。其實還不是完全不好,那裡面還有很多可以提收的東西。在安徽有人專門到鄉下收集尿液,拿回來後,製成藥。有一次我跟崔教授一起去台中參加一個研討會。參加過後,就去參加日本來的尿療法的說明會。有一位先生五十幾歲了,看起來頭髮烏黑,臉色漂亮,好像只有二十七、八歲的樣子。 他說當初也是病得快完蛋了,頭髮也快掉光了,後來就接受尿療法,喝了以後,身體狀況就有所改變。他還帶了兩位女士來作證。他說喝尿是有「媽媽的味道。」這句話一點也不假。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不就是泡在羊水中,自己也不斷的在喝自己的尿嗎? 另外有一位先生,作尿療法有廿七年之久。出來做見證。他所穿的衣服真的讓在場的人都嚇一跳。穿牛仔褲,用跳的跳上講台,根本不像七十幾歲的人。他說當年被捉去當日本神風特攻隊。後來沒去成。過了三十年後,他的教練來找他。一看之下驚訝不已:「怎麼這麼年輕?」一問之下,就是尿療法的緣故。於是他也就開始喝了。過段時間發現,整個人根本沒有老化的現象。 日本有位醫生.在會場上放了一張照片。有一位患者,背脊上發炎,疼痛難忍,看起來像腫瘤的樣子。只花了一個星期的尿療法,紅色的發炎區域就不見了。尿療法其實是很有效的。 事實上,尿液裡面有很多我們可資運用的東西,不是全部都是廢物。剛剛尿出來的尿液完全沒有細菌,非常乾淨,因為它是身上剛剛過濾出來的,跟血液沒有什麼差別。放心的去喝。很多影歌星們為了保持皮膚和身材,也都採行尿療法。可以試一試的方法。有的日本人整天都喝回去。 尿出來之後,很快的就會有味道,就表示它裡面還有很多營養的東西。好的食物很快的就會腐爛。因為微生物比我們敏感多了,好東西他們一定吃。像胚芽米就很營養,微生物很喜歡吃。人為了讓米保存的時限久一點,把胚芽去掉,給豬吃,結果豬吃得肥肥的,人吃那些剩下來沒有什麼營養的白米,美其名說是有錢人吃精白米,沒錢的人吃黑米。 每一天的尿的味道都不相同。前一天大吃大喝,或者情緒波動,心情不好,第二天的尿就奇難喝無比,酸苦辛辣,什麼味道都有。那時你才會想到要如何去改善你的體質。從食物和心情入手。有些人喝了尿之後,飲食習慣都因此而有所改變。 大家要知道,要把尿液排出來,它會有一個「信號反轉」的動作。因為是信號反轉,跟身體是相斥的,才能尿得出來,否則就尿不出來。所以,尿液裡面的信號正好是和你身體裡面的疾病信號呈180°反轉,因此,喝進去,正好去尅住疾病。我們身上的東西一定要信號反轉之後方才可以出來,否則是出不來的。像古代小說裡提到,用婦女的經血,或生產時的血,可以破妖術,就是利用經血和產褥血的相反信號,來破解只一個信號群。所謂的妖術,就是一種信號波群而已。用一個相反的信號,就可以把它尅得死死的。 要做尿療法,一定要突破一個心理障礙:尿是髒的。其實不髒。你這麼想:尿是從血液裡面過濾出來的,在沒有過濾出來之前,是不是隨著血液到處亂跑?在全身上下流動。剛剛才講過,水是經過層層關卡才進身體裡面,它要出來,是不是也要經過層層關卡的過濾,方才得以出來。一定是相當乾淨的。你們可以試試看,可以回到胎兒期。 第四,自然對生理的影響。 五時即春、夏、秋、冬,再加上長夏。長夏屬最熱的時候。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氣指溫、熱、濕、燥、寒,和前面講食物的五氣是不一樣的。五化即生、長、化、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什麼又有個「化」呢?「化」排在長夏,是因為長夏溫度高、持續的時間就長,像我們要作化學變化時,讓它反應快一點,通常都需要持續的加溫,所以「化」就是「轉化」的意思,如果以農耕來看,在這季節裡,泥土裡的微生物是最旺盛的時候,轉化也就特別好。 《黃帝內經》裡有一些描述,人的生理和自然是相通的,在《靈樞?五癃津液別》裡說: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天氣熱時若還穿厚的衣服則皮膚就會自動的張開出汗;入冬的皮膚則比較乾燥,所以可以發覺冬天時帶的手錶比較鬆,夏天比較緊。氣濕不行指的是濕氣不會在表皮上散發太多,這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使溫度不會下降太快而能量耗散太多。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天氣的寒熱有不同的現象。 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個氣當然和動力有關。隨著天氣的寒熱,水分子都有不同的變化。這句話是在說:水分在表皮散不掉就往下走變成尿。因此人一到天氣冷,上廁所的頻率比夏天多。 《素問?平人氣象論》云: 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 「平」就是正常的意思,中庸之道。春天胃經的脈象是微微鼓起,開始揚升,往外張,像深海的浪湧一樣的上升、鼓起來,脈是有寬度的,當脈的寬度比較窄的時候,就叫弦。一個脈動是突然上升這個樣子,兩旁沒有。因為春天來了,很多東西都是往上突起,代表生機開始恢復。 夏天的胃經脈象微鉤。像海邊的海浪形狀,突起來,還有往前湧的力量,因機能旺盛,後面的推前面使形成微鉤。這時候機能非常旺盛,後面的力量會推擠前面的力量,越到末稍,就像海浪到了沙灘一樣,後面的強過前面的,而翻過來,形成一個鉤狀。在夏天這樣的脈象是正常的。 到了夏天,人的脈象會慢慢的膨張。進入最熱的長夏時,人的脈象不僅突起來,而且還擴張了,感覺起來軟軟的,沒有任何一個是強勁的,這就叫微軟弱,沒有那一個脈衝特別強勁。這是正常的。 秋天以後一收縮,就會產生比較高頻的脈波,把脈時會有毛毛的感覺。收縮到後來,到達最小的體積,不能再收縮時,因此在冬天把脈時,由於脈動就會像石頭一樣。於是說「冬胃為石」。這個「石」就是「紮實」的意思。這已經到達了極限,已經不能讓它更小了。在把脈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壓力,一壓下去,總是會有抗拒,在夏天的時候,可以退縮的空間很大,一壓下去,它可以退讓.因此就覺得有些軟弱。到了冬天,已經收縮到了極限,再壓的話,就像石頭一樣。你們一定有所體驗。游泳時跳水,入水的角度不對時,那個水面就像石頭一樣的硬。是一樣的意思,已經到了最後的地步,絕不退讓,叫做「為石」。 這在說明人體一直受四季的影響而不斷變化,當內在的變化節奏和外在的節奏能互相搭配時,就不會生病。練氣功就是為了讓調節系統靈敏。如果你沒有搭上這個變化的節奏,就容易生病。不是太熱,就是太冷,風一吹,熱量散得太厲害,就受不了,形成「風寒束骨」。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 心者通于夏氣,肺者通于秋氣,腎者通于冬氣,肝者通于春氣,脾胃通于土氣。 說明四季和五臟的關係。到了春天,偶而喝一點春酒,讓肝經的氣比較容易生長。這些是春夏秋冬和五臟的關係。《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說: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而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白天陽氣上升,活動的機能慢慢的上升,往上走。一方面往外張揚,一方面往上提升,所以氣最旺的時候是日正當中的時候,然後再慢慢往下。有些疾病每次到了入夜或傍晚時分就開始發燒,表示它的陰陽的規律不對了。到了該收的時候收不過來,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就要發熱。在針炙裡有「子午流注」,要看一天十二小時的流轉到哪個地方、那個環節出了問題,該收的而沒有收,反而在那個地方釋放出來很多的能量,因此就發燒。 通常是夜晚,氣是收的。可是有些人的生活作息正好相反,有的人到了晚上才上班的。從古人的養生觀念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是正常,現在的人已經完全做不到。所以在沒辦法之下,就只好修練,把自己的身體調到某一種況狀,當然這是不得已。在很累的時候,所有的氣都是往內收,如果你還要用體力或眼力,氣會受傷,也就是透支。通常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靜下來、放鬆、調息,把身體作一個整體的協調。如果能這樣做的話,身體很快的就調過來了。我在很累的時候,不一定要打坐,可以躺下來,放鬆。鬆到全身好像一點力氣都沒有。我在小學的時候,很會跑,去參加接力賽,把棒子一交之後,就跌倒了,躺在地上一放鬆,身體就立刻還原。那時才小學六年級。根本不知道氣功這回事。可是卻做到了。當時非常競爭的狀況下,忽然的放鬆,那個感覺是非常強烈的,到現在還是很清淅的。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