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言 | 标签 | 首页 |    
 综合文献   中医古籍   医话医案   妇幼心法   历代本草 
   
 境天书会   医道札记 
   
 古籍知识集成 
综合文献
       >>> 返回总目录       

中医的理念


  陳國鎮


 (一)基本認識
 (二)生命的多重結構
 (三)生死循環的生命意義
 (四)人和自然的關係
 (五)傳統中醫的架構
 (六)辨證論治
 (七)陰陽辨證:負反饋調節
 (八)系統結構
 (九)天人整體觀
 (十)陰陽大論
 (十一)五行
 (十二)五行、氣
 (十三)血、津、液
 (十四)經絡的電性與生理定位
 (十五)經絡的應用
 (十六)再論經絡
 (十七)傳統的經絡
 (十八)經絡(2)
 (十九) 經絡(3)
 (二十) 經絡 (4)
 (廿一)奇經八脈、子午流注、耳針、虹彩診視法
 (廿二) 藥的性味
 (廿三)藥性歸經  <<< 正在阅读
 (廿四) 引經藥、補瀉
 生命的多重結構
 生死循環的意義
 生死循環的意義(下)
 睡覺的信息與心智變動
 人與自然
 中國文化的根源
 醫學形成的原因
 中西醫學的比較
 系統控制論
 辨證論治
 系統論
 系統論(二)
 人與自然的統一
 陰陽學說(一)
 陰陽學說(二)五行學說(一)
 五行學說(二)氣、血
 津液/對經絡穴位的研究
 經絡電性與生理定位
 穴道電檢法
 藥物篩檢法
 傳統的經絡(一)
 傳統的經絡(二)
 傳統的經絡(三)
 中藥的臨床架構(一)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藥物的補瀉與七情
 藥物的七情(續)
 中醫學概論(1)
 中醫學概論(2)藥物的燥濕
 中醫學概論(3)方劑介紹
    体验的过程是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身心,同时作为材料和检视器,去搜集和分析自己,给自己下诊断、开药方,妥善治疗自己,将反应仔细地写下来。这才会真正知道中医所讲的阴阳、五行、各种症状、各种药物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必须做这样的功课,但是做功课之前,心里也不要操之过急,先一步步把该学到的观念和方法,先掌握正确,后续的实际运用才不容易出错。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希望在被研究的时候,不要保留状况,要讲出各种资料,让大家分析诊断,因为资料愈丰富,诊断就能愈正确。我用了以上四个方向来看中国文化的起源,可是无论我怎么详说,乍听者总是感到不着边际,一颗心思像是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落地生根,真正要有扎实的感觉,就要在中医学上应用它,心里才会稳定下来。
(廿三)藥性歸經
    民國九十年4月24日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生命學研究所
    升降浮沉
      「能」是指藥物的功能。所謂藥物的功能,就是這個藥物到人體裡面,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所產生的作用。這些作用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你可以這樣想法:因為人體有所謂上和下;有所謂的裡和外。如果這個藥物,可以讓我們的機能往上提昇的,使上半身的機能比較活化,就稱之為「升」。。所謂「降」,就是使得下半身的機能比較活化,就稱之為「降」。
      「升降」是對上下而言。至於「浮沉」的「浮」,是指能透到表面的;「沉」是指能深入到裡面的。所以,看這字眼有時候會誤解:「升降」、「浮沉」不是一樣嗎?這兩者不太一樣的。「浮沉」是指的表裡。
      上升的藥物具有上升、提陷作用,它可以使得某個該升卻往下掉的機能恢復正常。浮的性質呢?就是它可以往上升,而且帶有往外發散的作用。所以,「發散」的作用,乃是「浮」的一個特性。當然它也有微微往上升的作用。所以,「升」、「浮」的藥,是主上行、向外,有升陽、發表、袪風、散寒、溫裡等陽性的功能。
      「升陽」就是使機能較為活化,「發表」是增加表皮的代謝機能。「袪風散寒」是它的臨床作用。因為它的機能是由內往外散的,所以它有「溫裡」的作用。溫裡是使得內在溫度上升一點點。這些陽性功能,可以治陽氣下陷,或者是毛病是在上頭、在表皮的症狀。這個你從「升」和「浮」意思也可推知。
      升降浮沉的藥物,分類如下表所列:
    功能藥物升桔梗、柴胡、升麻、麻黃、荊芥......浮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沉大黃、芒硝、黃連、黃柏......降伏苓、澤瀉、通草、赤小豆、穿山甲......  上升的藥,有桔梗、柴胡、升麻、麻黃、荊芥,這些藥有沒有在你們手上?這個藥還是要拿來,否則這樣講沒有意義。上升的藥有桔梗,桔梗是寬胸理氣、宣肺袪痰的藥;柴胡是疏肝理氣;升麻是可以把比較清新的能量往上帶,所以它有醒腦的作用。所以有時候頭昏昏的,身體虛虛的,這時候用升麻,很好用。麻黃是發表的藥,麻黃桂枝湯是很有名的。麻黃發汗,是屬於毒的藥。麻黃多了以後,整個氣會往外散得很厲害。散得太厲害,人會昏。所以,麻黃通常用量不多。它一跟一根的,並不是很粗的。路邊的麻黃樹看過嗎?和那個長相有點像,但不是那個。荊芥是一種草類的藥物,它能夠發汗,傷風感冒很常用。
      麻黃你們拿來一下,因為這個也不能叫你們吃嘛,拿來把它合在手掌裡面,閉起眼睛來,放輕鬆,想像這個藥走到身體裡面去,去感覺它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桔梗也一樣放手上,身體放鬆,不可僵硬,僵硬的話藥的信息走不動。柴胡呢?升麻呢?要放鬆,去感覺它。荊芥有沒找到?也一樣這麼去感覺。
      會浮的藥有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附子好像沒有,因為它毒性比較重,藥房沒有給我。乾薑有,看誰要。肉桂沒有。肉桂很強,入腎經,治頻尿。吳茱萸也有,吳茱萸效果也非常好。碎碎的像它的花一樣的。試試看,有沒有感覺到它?身體先要放鬆,讓藥去影響它,去感覺身體裡面有什麼變化。沒有這幾味藥的人,隨便抓幾味藥,來試試看。紫蘇也是浮的藥。薄荷也是。
    問:感覺到好像喝薑湯一樣,它熱嘛,濕氣好像發出來一樣。
    答:對!對!對!荊芥呢?
    問:好像從這個地方會發熱。
    答:對了,因為它是袪風寒的藥。
      升麻......,你感覺什麼?往上升。所以它取這個名字是根據它的反應來的。麻黃在誰手上?在廖憲民那邊,你自己感覺一下......。吳茱萸在誰手上?吳茱萸很強烈的。它是一個很好的藥。
      肉桂在誰手上?它是走腎經的,肝腎的藥,所以它會活化腎經,以現在的醫學來說是促進腎上腺、副腎上腺素。所以,很容易讓人變得有活力,不過一下子變太多也不行。你們應該有這個感覺。
    問:麻黃桂枝湯......。
    答:對嘛,所以它是發汗的一個非常主要的藥。麻黃桂枝湯在《傷寒論》是很有名的一個湯劑。好,繼續感覺......。肉桂也不能吃太多,否則會太燥。
      下面再來看沉和降。因為我們把人體分成上、下、表、裡。「升」「降」是上下,「浮」「沉」是表裡的意思。「沉」是指它可以下行泄利,就是跑到裡面去,也有收斂的意思。「降」是說身體這個機能,本該往下走,結果往上沖,這叫「上逆」,須「下降平逆」。所以,「沉」、「降」的藥物主要的作用主下行且向內,有潛陽、降逆、收斂、清熱、利水、通便等陰性之功能。可治邪氣上陷,及在下、裡之症狀。
      「潛陽」就是讓我們機能不要過度亢進、陽性的功能比較收斂、潛藏;「降逆」是使得往上升的氣,不要太厲害。比如說胃的氣太強的時候會有嗝逆,就要降逆。「收斂」的作用是指「沉」的藥,有清熱作用的藥,一定是往裡面沉的。
    沉的藥有哪些呢?大黃、芒硝、黃連、黃柏......。來,試試看。芒硝有沒有?它是礦物,不是植物。
    
    問:如果吃過量?
    答:那就非常action,而且心跳會很快。這個有時還真的不能過量去試,我是試過,試過以後就覺得不舒服。除非你對自己身體的耐力有一些認識。
      會降的藥,有伏苓、澤瀉、通草、赤小豆、穿山甲。穿山甲是指它的殼,不是整隻喔。澤瀉也是常用的,如果要解毒,毒素解出後要怎樣讓它排去呢?通常我用澤瀉。因為它可以促進水分的代謝。我會在清毒的同時,加澤瀉。像產後的生化湯,有些人有放澤瀉,不過比澤瀉更好的,同時還有補氣作用的是澤蘭。找到澤瀉了嗎?好,拿來試試看。赤小豆也好像有。
    問:甲狀腺亢進就不能吃澤瀉嗎?
    答:不是吃澤瀉,要吃夏枯草、蒲公英、熟地。夏枯草、蒲公英是清熱,就是把過度陽亢的性質降下來,熟地是讓它安定。因為降下來還沒有東西可以安住它,就不安定,過不久又會它又晃回來。所以一定要用熟地,而且用量要很重。
    對甲狀腺機能亢進,你可以用黨蔘,但千萬不能用黃耆。一用黃耆,脖子就好像被什麼東西鎖住一樣,非常地痛苦。這是很奇怪的。不過黃耆是補血中的氣,可說是血中的能量。黨蔘是補中氣,因為當身體能量分布不均時,有些臟腑、系統被抽乾了,好像所有的能量都被往上抽,所以要補。但千萬不能用黃耆。這個書上並沒有講,但我在兩個人身上確確實實印證了好幾次。
      試試穿山甲,看看有沒有往下降的性質。試多了以後,將來你們有些什麼小毛病,不必吃藥,只要到中藥房裡面去轉一圈就好了。
    問:去中藥房,中藥放在抽屜裡。
    答:去到那邊,它那個信息場那麼多......。
    問:那賣中藥的人不就身體都會很好?
    答:照理說應該是如此。但是他有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去吸收呢?這就是先決條件。如果說你本身是排斥的那沒有用。
      好!記得升降浮沉就是對身體的上行、下降、發表、沉裡。「浮」是往全身的表面發散,「沉」就是往全身的裡面收攏、往裡面走。「升」是往上半身走,「降」是往下半身走。
      升降浮沉在臨床的經驗上,怎麼去分辨它呢?它是和藥物的氣味厚薄,以及質地的輕重有關係。其實有時候也和它的形狀、顏色有關。我們先來看,藥物質地比較輕的,通常是「升」的作用。你看看剛才的升麻是不是很輕?桔梗也不重。質地比較重的就會往下降,像剛才的大黃、芒硝,這些密度都比較大,都是往下降的。大黃、芒硝都是治療便秘的藥物,但不能常用。因為用多了,身體的機能會變壞掉。
      所以,通常藥物如果是植物性的話,它的花、葉子,或者是它本身密度不大、很輕的藥物,通常都是往上浮的。像菊花通常是清上半身的熱。到了夏天天氣熱,我們常常泡菊花茶,是因為整個上半身機能太過火,要清熱。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荷葉也是。還有馬勃,它其實是個菌類。像紅蘑菇一樣的。馬勃其實有點寒。它治療喉嚨痛。因為質地輕,所以往上走。絲瓜絡、羌活也是。羌活治上半身水氣太重-尤其是上半背水氣太重。聞它的味道,或是嚐一嚐,就會發現它也是有點發散。是「升」「浮」的藥。
    問:所謂「升浮」,是指它藥性的走向?走到哪裡去幫它?
    答:對,走向!
    問:至於走到哪裡去幫它,是因藥而異。
    答:對!對!對!
    問:荷葉是荷花葉?有些拿來泡茶或幹麼的。
    答:就是啊。
    問:有些吃了以後就,整個人暈暈的。
    答:泡得太多、太濃。機能在調節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不穩定的現象,也會這樣。你看那曬乾的荷花,很輕很輕,即使它是濕的,也仍不是很重。那個曬乾了可以泡茶喝,像夏天我們一個教室裡,泡個兩個,就很有得喝了。非常地清香。
    問:喝了以後,又喝菊花茶,結果打字的時候就覺得精神很不好整個人很虛、很想睡。後來喝了紅豆湯以後就恢復原狀了。
    答:所以我們常說因陽要平衡,不能過度的。
    問:因為太寒嗎?
    答:不是太寒。它有一點寒氣是沒錯啦,因為它有清熱的作用,它也有醒腦的作用。但是清得很厲害的時候,大腦裡面的能量密度不足。
    問:假如某一些藥的特性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要它往上升,但它的藥性沒辦法往上升,就可以配合某種上升的藥。
    答:對了,這就是我們後面會講到的「配伍」,中藥的方劑就是這樣來的。
    問:這個往上升,有沒有某種藥,只是幫助別人往上升?
    答:那個就叫「藥引」。沒錯。自動的就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這是古人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動機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任何一味藥,它的作用都比較單一。你要好幾味藥搭配起來,有時升,不能全部升,升到頭頂很不舒服。有時候升了以後還要它往下降,所以像柴胡和前胡,搭配起來以後,上下調節。對啦,你自動會有這種想法,這個就是中藥發展很自然的道理。
    問:都是單一的比較容易看出剛才講的升降浮沉等作用。
    答:對,單一的藥比較容易觀察它的效應,複方就是要靠許多的經驗,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的掌握。開藥方就是你掌握機能的整體性,這是關鍵。診斷首先要查出毛病,第二要下治療的法則。這個法則藥做得對,做得不對,選藥一定選錯。第三是選合適的藥物,這有多重選擇。至於選什麼最合適,依據眼前的患者情形再自行衡量。第四是劑量,太重不行,太輕沒效。這裡面一層一層的,都要去學到。
      通常種子、果實,或者是質地比較重的,都是下降的。藥物有蘇子、枳實、赭石。蘇子就是紫蘇結的果子,它比較扎實,就有沉降的作用。紫蘇有散寒的作用,蘇子有降逆的作用。所以有時風寒藥要往下帶的時候,它會咳嗽,有時候用蘇子。枳實非常好用,胃吃了東西,有時會嘔酸水,常會用到枳實。或者是或者丁香柿蒂散裡面,為了降逆,也會用到枳實。赭石是礦物,這個我很少用。礦物我不太敢用,怕它裡面有很多雜質。
      上述情形也有例外,並不全然都如此。你看花通常都是能夠提神醒腦,也就是說它是上行的藥,升浮的藥。可以,唯獨旋覆花是沉降的藥。所以有一句話說:諸花皆升,旋覆宜降。它能夠消痰行水、降氣止嗌。咳嗽有時候需要用到。旋覆花有點特別,它長得有點毛茸茸的。你們手上有沒有?在買中藥的時候,你看中醫師如果受過正規訓練的話,他一定用小布包把旋覆花包起來,絕對不會放它散散的。因為它的絨毛如果一煎就會斷,一斷你喝藥汁過濾的時候,它一定跟著下來。你一喝絨毛在喉嚨附近,就更癢、更咳。所以旋覆花在抓藥的時候,一定要用布包包著,如果看哪個中醫師沒有包,就有問題。牛蒡本來是種子,它反而有升浮的作用,疏風散熱,利咽散結。到了夏天,或者是電腦看太多,眼睛會紅,有時喉嚨也會不舒服,可用牛蒡子。以上這是例外。
      中藥藥物分四氣五味,現在通常叫做五氣五味(味其實還有六味)。「氣」屬陽,「味」屬陰。「氣」、味均有「厚」「薄」之分。厚是氣味濃烈,薄是輕清淡薄。如下圖所示:
    陰陽氣味厚薄功能性 味陽中陽氣厚浮辛、甘、溫熱陽中陰薄降陰中陰味厚沉苦、酸、鹹、寒涼陰中陽薄升  氣比較厚的、比較強烈的,稱之為「陽中陽」,它是屬於浮的藥。比如像剛才的荊芥。比較薄的叫「陽中陰」,它是屬於降的。通常它的味道是辛的、甘的、溫熱的。有哪些呢?能夠散寒的,就是剛才說的乾薑、肉桂之類的。這個你去查書,都說這是大熱。像附子就是大熱,而且還有毒性。乾薑就沒有毒性。肉桂大家很熟悉。這是氣味比較厚的。你看把肉桂拿來稍微靠近一點就聞道它的味道。氣比較薄一點點的,它有發散的作用。藥物有柴胡、升麻、麻黃、荊芥等等。
      味道比較厚的,是「陰中陰」,它有沉降的作用,它有清火、瀉下的作用。藥物有大黃、芒硝、黃連、黃柏。這個你去嚐一點點就好。黃連大家知道,黃柏也是苦的。這有瀉火的作用。味道比較薄的,有通降、下行的作用,剛才的伏苓、澤瀉、通草、赤小豆、穿山甲......,這些都是。如下圖所示:
    性能功能藥物氣厚溫裡散寒浮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氣薄發散升陽升桔梗、柴胡、升麻、麻黃、荊芥......味厚清火瀉下沉大黃、芒硝、黃連、黃柏......味薄通降下行降伏苓、澤瀉、通草、赤小豆、穿山甲......  根據藥物的味道,也可以分出它上行或下行。通常氣是往上升,味是往下降。只是它不見得如此。你細分了以後,味薄的它是往上升;氣薄的反而是往下降。所以升降浮沉藥稍微多花點時間去了解。
      講到這個,是單味藥。所以你使用單味藥的時候,大概這樣做選擇。這個就是我們上學期的系統控制裡講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就是負反饋的意思。病理和藥理上,在辨證的時候,如果是陽亢,機能屬於比較往上,症狀通常是熱症,局部或全身的熱症。有了這個熱症以後,治療的原則,就要用一些寒涼的藥物清熱解毒。所以你選的藥物,其性味屬於陰性的,屬於味比較厚,或屬於氣比較厚的。
      如果是陰盛,很多機能都表現不出來。整個人臉色白白的,很澀縮的,也沒有太多的活動力。這是所謂的寒症。寒症的人體溫也比較低,臉色也比較蒼白。要用比較溫熱的原則來治療寒症,那你用藥就要用陽性的藥。這是簡單的法則。這個時候要判斷正確,不要弄錯了。比如說一到更換季節,常常很多人感冒,拼命咳嗽、拼命發熱。在我們想起來他好像是受了風寒,所以就拼命用溫熱的藥。這一溫熱以後,就咳得更厲害,咳的時間幾乎斷不了。而且一躺下來更加明顯。那種情形表面是寒,可是裡面的機能因為受到了壓力,拼命地用各種方式去對抗它。那時候裡面會變熱,就叫「表寒裡熱」,用藥就不能全然用表寒的藥,效果不好;在同一個方劑裡面,要同時清理面的熱,除表面的寒。那個藥如果你用對了,吃下去廿分鐘不到,狀況就明顯好轉。所以,中藥不是效果慢,而是抓不到要領。在一個老人家身上,我就是過這麼一兩次,非常的快。否則他整夜不能睡。不能躺,連坐著都拼命咳。
      還有中虛。如果辨證是中氣虛衰,虛症的人恍恍惚惚的,也和寒症有點相似,一定偏寒這時候不需要什麼熱性的藥、寒性的藥,這種主要的是把他的中氣補足,所以叫做「扶正」,就是扶正氣。扶正氣有各式各樣的藥,有黨蔘啦、人蔘啦。要用滋補性的藥。但是中虛的人都有一些寒,所以補的時候還要小心。通常還要有些微溫熱的藥來袪寒。袪寒有一個好處,這個東西補,它可以一直通到表皮來。就更徹底,否則很難。
      邪實就是病邪很強勢,這種叫做實症。這時治療的原則就是袪邪。那你要去瀉它。比如說食物堵在胃裡面,怎麼辦呢?你就要讓它下走。或者是便秘也是,這時候你就要用「攻」的方式,用攻的藥物來瀉實。瀉實還須考慮患者身體的狀況,有些人身體很弱,經不起瀉,那怎麼辦?你要補瀉同時,要邊補邊瀉。如果他的身體狀況還好,你就先瀉,緊接著補。如果他根本就是身體很好,那就可以好好的瀉。瀉的藥要很小心地用。因為人的體能是有點限度,瀉太多有點危險。你說這一瀉,什麼東西會瀉掉?不要說別的,光是把身上水分瀉掉多一點,整個人的水分乾了一點點,首先就會造成循環不良。循環不良很可怕的是,所有的臟腑嚴重走樣。一走樣是整體走樣,要去救急就不曉得要救哪一個。尤其是心臟和腎。如果這兩個功能一衰弱的話,動力都沒有,整個人就會昏掉,甚至於死亡。
      還有氣逆的,它一定有很多上逆的現象。比如說很多氣往上走啦,或者是整個人上半身比較活躍,但是下半身就靜得多啦。這種情形,多半見於咳嗽、打嗝、胃嗝氣......,常常都是上逆。所以要「鎮逆」。鎮逆的藥有枳實、丁香,丁香有點太強了。柿蒂,這鎮逆很好用的。當然還有一些別的東西,不過有些東西帶有毒性。用藥時盡量避免使用。所以你選擇的藥物藥有沉降的特性。
      氣陷是氣不足,跟氣虛有點相似。中虛是整個空掉,而氣陷是本該往上提的,卻往下掉,叫「氣陷」。它有很多的下陷的現象,上半身垮垮的。下半身還好,上半身整個人恍恍惚惚的,提不起勁兒來。這時要用一些升浮的藥。比如說柴胡、升麻、益智仁、人蔘,這些都可以用。盡量多用一些類似食物性的藥物。這是單味藥簡單的選用法則。簡要原則如下表所示。當然,配伍就不是那麼簡單。配伍還要配合診斷。
    問:這種藥跟藥房裡的藥粉一樣嗎?
    答:藥粉是藥物去煮了以後,把汁放一些些澱粉去收,然後把它烘乾。
    問:效果是這個比較好嗎?
    答:這個比較好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劑量比藥粉多得多。
    病
    (證)理
    (症)藥
    (治則)理
    (性味)陽亢熱症寒涼陰性陰盛寒症溫熱陽性中虛虛症扶正滋補邪實實症袪邪瀉實氣逆上逆鎮逆沉降氣陷下陷提陷升浮  對於藥物升降浮沉的一些原則,歷來醫家有所討論。明朝的李時珍言:「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上浮巔頂。」有些人的狀況是往下沉的,藥物你引之以酒,則上浮頭頂。所以有些藥不能往上走的時候,放一點點的酒進去,就能往上帶。所以這酒常常也是一個藥引。或者是你有藥物可以選的話,這個鹹寒連加鹽都是引子-當然也不能加多。
      張潔吉:「桔梗為舟楫之劑,以其能載諸藥上浮。」桔梗是上浮的藥,我很常用的原因是,人蔘用多了以後會很鈍,我很少很少用人蔘。但是有些藥物非用不可。像小柴胡湯要上到頭的側面,那時候就需用到人蔘。因為人蔘的藥力可以過脖子到達頭頂,帶著這個血氣的藥上升。而我們曉得,主動脈是左右兩邊上,小柴胡是治療膽經問題,膽經都是在頭的兩邊。所以,如果人蔘能夠把藥力帶上,跟著血液流上來的時候,就會觸及到頭部兩邊的膽經。如果你頭有點不舒服,或者是肝臟那邊有點不舒服,用小柴胡湯。日本人最喜歡用小柴胡湯,它是非常受歡迎的方劑,通常做成中藥粉,非常地有用,你不妨試試看。
      朱丹溪:「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牛膝也較牛七,在誰手上?它是一個植物性的藥。白牛七、川牛七、淮牛七都一樣的,只是藥性有一點點不同。我說過,牛七是治療膝蓋酸痛的。有些人可能有痛風之類的毛病,或者是關節有點風濕。你要用一些藥物清這個風濕,可是清風濕的藥通常都往上走,它不往下走你怎麼辦呢?就用牛七。還有治療痔瘡,也很多時候藥用到它。因為藥要清熱解毒,它往裡面走,不往下走,就用牛七,使它稍微往下走。
    問:如果單用呢?
    答:就是往下走,治療關節。但是浮腫不能用,因為浮腫已經是往下了。
    問:單用就可以治關節,它也做藥引嗎?
    答:也做藥引子。其實後來的藥引都把它去掉,因為在君臣左使的方劑搭配裡面,等於已經用了,在過去是沒有的,到後面我們會講。
      藥物的升降浮沉還會隨著炮製而改變。你看看,酒炒過以後,它會往上升。比如說當歸酒炒以後,藥力會使的當歸的作用往上升。牛七剛才不是說往下走的嗎?經炮製也會往上升。紅花也是。薑汁炒過以後會散,像薑竹茹、薑半夏、薑黃連,黃連本來是沉的、走中間的,半下也是溫中的,加了薑汁以後,有往外散的作用。
      醋炒過就有收斂的作用。像延胡索、甘遂、乳香、沒藥。延胡索是止痛的藥,止痛的藥就有散的作用,但是有些年紀大的人,這樣的藥用下去,有時身體經不起散的作用,會昏,會晃。整個人的平衡感會不好。這時候藥用醋稍微少一下,還帶有一點點收斂。這樣的話就比較好一點點。還有甘遂,這個我很少用。它也是這個作用。乳香、沒藥也都是活血化瘀的藥。活血化瘀的藥會有疏散的作用。乳香、沒藥通常是植物所分泌的樹脂,樹皮敲一下,會流出汁,這汁凝結以後,就成乳香、沒藥。這兩個藥很不好吃,吃起來喉嚨非常難過。但是它在散結、疏通鬱結是非常好的藥。可是有時候力量太強,我們也怕有些人身體經不起。比如小孩子、老人家,這時要用醋炒一炒。
      鹽水炒過的就會往下走,比如像黃柏、杜仲,用鹽水炒的話,它會往下走。
    問:我看過有人將吳茱萸加粗鹽炒過,炒得很熱,把吳茱萸包起來,捆在身體上,那跟這個也是差不多效果嗎?
    答:對!因為吳茱萸它有升的作用,但吳茱萸有溫涼的作用,溫涼的作用就是比較升浮的作用,可是我們希望吳茱萸下來,幫助腎功能,讓水分代謝更好。所以在方劑的真武湯?裡面,真武湯利水,就在治療尿毒症,因為讓尿液容易排解。但是它用鹽去炒,就相當於......。
    問:但它沒加水。
    答:沒關係。因為它有往下走的作用。往下走就能留在這個地方。
      藥性的升降浮沉,還會因為配伍的關係而轉化。你看這很有意思的,本來也是升浮的藥,可是用一堆沉降的藥,和在一塊,結果會被拉著往下跑。就說你一個人,混在一堆和你性格不一樣的人裡,這些人數目比你多,勢力比你強,你還是被帶著往下跑。所以,有時升浮的藥,也可以隨著沉降的藥而下降。同樣地,沉降的藥和升浮的藥在一起,它也會被帶著往上走。所以,你看看到底要不要這兩個藥,因為有些藥物的藥性不是單一的升降浮沉,它有好幾種作用,比如說它補肝又補腎啦,補肺又補腎啦,這兩個位置說起來不大相同。你現在要用到它,你希望它往下走,可是它又往上,那就配合其他藥物,帶著它往上走。當然,你要帶它的藥,力量要夠大,不夠的話還是帶不上去。所以這需臨床經驗去了解一個藥的量、搭配,以及它的作用,會不會改變其他藥物的作用。
      所以,藥物的搭配,在中藥裡面非常講究。講究到有時候所有的藥物,看起來都是很溫和的,可是它搭配起來,就變成瀉藥。你看起來,沒有一味藥是瀉的,可是搭配起來卻是。所有的藥物,你看起來都很溫和,可是它可以治療風寒,像玉屏風散,每一味藥單看都沒有治療傷風感冒作用。如果從現在西醫來講的話,根本任何一味藥都沒有辦法治療感冒的病毒,可是它搭配起來卻有這種作用。但是它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這個玉屏風散會強化你身體的免疫系統,促使免疫系統去克服感冒的病毒。所以,有些時候間接或互相之間的加乘,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一加一就有一些多出來的東西。這個現象,如果從波的合成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更有意思了。它一定有這些效應。
    藥性歸經
      下面我們來講藥性歸經。藥性歸經主要是來自中醫的理論,還有長期的臨床實踐,所體認到藥物對臟腑、經絡的特殊治療作用。這是一味一味藥的歸經。當然是從中醫的理論來看它。因為中醫的目的是把人體調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所以在臨床上不斷地去試驗,就會發現各種不同的藥物,它的作用。比如說石膏就有清熱瀉火,石斛就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它都是在胃經裡-也就是胃的狀況發生改變。這個就慢慢了解到石膏、石斛都有歸胃經的現象,也就是說他的作用力都會跑到胃經這個系統來。所以它就歸於胃經。當然不是只歸一個經。
      第二,經絡臟腑的病變,有時候會互相影響,不是只有一個胃經治療好了,其他就沒問題了。它互相間有所互動。這樣的互動,你用藥的時候,就要截長補短,比如說這個藥可以到達這裡,不能到達那裡......。所以,從單味藥的使用,就開始發展成複方的,兩種、三種,或多種的藥物,搭配起來,才會達到你治療所藥的目的。
      因此,歸經是有實質上的需要。也有一些臨床經驗的累積,才形成這樣一個歸經的概念。這概念其實很早就有。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裡面就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這個意思是說,凡是味道是屬於這一類型的藥味,它大概就會走到這個系統裡面,這就是五入,這已經是歸經的概念了。在《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裡面,叫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腎、甘走肉,是為五走」。酸的東西會走到筋上面來,酸藥的作用性會走到筋。所以你吃到酸的東西,全身會抽起來的感覺。或者是害喜的時候,會喜歡吃一點酸。為什麼呢?因為她全身的組織要變成有力量,所以吃一點酸的收攝。否則身體鬆鬆垮垮的,對胎兒發育並不好。辛走氣。你看發散、辛辣的東西,吃起來一定會在呼吸上表現出來。苦走血。夏天很熱,有時藥吃一些苦的東西,來清血份的熱氣。鹹走腎,甘走肉。甘美的東西可以走肉。甘美的東西多為含醣類,醣類的代謝當然和脾經有關係。脾主肉,脾經裡面的胰島素影響到我們的血糖嘛,所以和我們全身肌肉組織,和能量的供應有關係。這個叫做「五走」。這也是歸經的概念。
      《神農本草經》裡面也有這些字眼,讓我們看到這歸經其實不是近代的事情,而是很早就有了。只是沒有系統地去整理它。你看它說「大黃蕩滌腸胃,乾薑溫中止血,大棗安心養脾,地膚子主膀胱熱、利小便」。大黃具清腸洗胃的作用,是清除便秘很主要的藥。乾薑溫中止血。溫中就是指胃,止血它又走血分。大棗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有養脾的作用。因為大棗有甘美的味道,它也走脾經。大棗安心、養心,所以有提昇心智的功能。大棗、龍眼肉都有安心、養心的作用。吃了以後,整個心性會比較安定。利膚子主膀胱熱,常常用這個來清下焦的溼熱。比如說聯考到了,這些孩子常常要坐在圖書館裡面讀書,上廁所的次數會減少,下焦常有濕熱。這時就用地膚子去溼熱。也有些人坐著坐著,再煩悶也要坐下去,所以連骨頭裡面都熱起來了。那時就用丹皮清骨頭裡面的熱。
      從上述歷代醫家所談的到,我們發現其實很早很早中醫就有這些概念。到了唐朝,《食療本草》還講到綠豆可以通行十二經脈。綠豆本身就有清熱的作用,所以夏天煮綠豆湯喝,可以使十二經都暢通,熱能夠散得掉。這不就是歸經嗎?
    問:紅豆、綠豆殼不能破,破了藥性就沒了?
    答:藥性就變了。殼去了以後,清熱的效果就不好。
    問:煮開了一定會破啊!
    答:不是破,是去掉殼。
    問:但聽說煮的時候不能讓它破。
    答:那是因為尚未煮到殼破的程度,清熱的效果比較好。已經破殼了,當然它的信息結構也會改變。
    問:以前的人,他們講「綠豆水」,是用開水沖而已。
    答:對!事實上就是我們講的「信息的copy」。
    問:冬天可以吃綠豆嗎?還是吃紅豆?
    答:冬天吃紅豆。吃素的人吃綠豆會受不了。體能上已經是比較偏寒了,吃綠豆會受不了,除非加一些紅糖。
      宋朝的《圖經本草》本草裡面講到「瞿麥通心經」,你看看也有這些字眼。明朝著名的四大醫家之一的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一書中,把前人經驗作一個整理,將十二經和藥物的關係放到藥性裡。就是他在描述藥性時,把它所應該作用的經絡的性質都放進去。比如說通心經、走什麼,或是溫什麼......,他都把它放進去。ㄟˊ!他這個我就想到,奇怪咧!這個藥包你們不是要做好了貼上去嗎?怎麼到現在還沒?(眾人:有印啊,可是貼......)期末考要考五十味藥。我在這一百個裡面隨便挑五十個。
      張元素把藥物作用經絡的性質,都放進藥性裡。李時珍對他稱讚倍至,在他所整理的歸經裡面,也把自己所知道的放進去。李著《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提出了十二經瀉火藥的理論。例如黃連除了胃火之外,它可以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這個梔子也可以瀉三焦的火。白芍瀉脾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可以瀉腎火,不過通常少用,知母不能用太多。如果用太多,腎火被瀉了以後,人就比較沒有活力。腎火主什麼呢?就是副腎上腺素皮質素,分泌差的話,人比較沒有活力。木通可以瀉小腸的火,所以有些人腸胃裡面常常好像堵住的樣子,可以用木通。黃芩可以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剛才的地膚子也可以。
      在這裡面有沒有看到什麼東西?黃芩有沒有注意到?肺火、大腸、三焦。所以其實是一個行上焦的藥。在柴胡湯裡面,也用到了黃芩,非常好用的藥。也有些人把黃芩配上牙膏刷牙。李時珍藥性賦這樣的敘述方式,本身就是歸經的意思。
      清代沈金鰲在《要藥分劑》裡面,開始用了「歸經」這個名詞。而且將所有的引經要、嚮導、行經、走經......,這些名稱通通合併起來,統稱「歸經」。「引經」比如說引哪一條經的、走哪一條經的;「嚮導」就是一直引導著它走哪一條經。這些名詞歷代都各有不同的人在使用。為了避免不同名詞會有混淆,所以把整個統稱歸經,叫「藥性歸經」。但是中國大陸一直說那是藥物歸經,這只對了一半。實際上是藥性要先歸經,它藥物才會走那個經絡。
      歸經的理論,是依據什麼來指導它呢?它有四種理論依據。第一,是臟腑辨證。就是依據這個藥物所治療的臟、依據藥物對臟腑特定的治療效應,來說這個藥是歸哪個經。比如說清肺的走肺經,養心的走心經,平肝的走肝經,補腎的走腎經......,諸如此類。就是說以臟腑作為藥性歸經的依據。
      第二個是依據經絡。你說這個不是在走經絡嗎?它這個主要是從藥物對經絡作用的歸屬而言。你從經絡臟象學說來講,臟腑和經絡不就是一個系統不同部分嗎?可是也有些時候,經絡走表皮的,它臟腑其實也沒受到影響。比如說吃花粉,吃了以後有時是心包經沿路都長細小疹子,也有些人走脾經。你就在皮膚上就可以看到疾病的症狀。結果你用了這個藥物以後,這個症狀就一直在消退,或者是恢復正常。那就可以知道它是在走哪一個經。有所謂入肺經、心經......。這是從表皮經絡循行方向或它的位置,來判斷這個藥物到底是歸哪一個經。上述二者結合起來,就是經絡臟象學所說的「系統」。
      第三,是六經辨證。六經就變成三陰三陽。這個三陽是陽明、太陽、少陽。它是陽明經的藥,還是太陽經的藥,還是少陽經的藥......,它用這個方式來分辨藥物作用的屬性。或者是它屬少陰經的,比如手少陰心經、足少陰是屬於腎經。換句話說,它不是用十二經,而是把它翻成六陰六陽,叫「六經辨證」。這是漢朝張仲景所採取的方法。
      這種方法,雖然在傳統的藥性歸經裡面,沒有成為最主要的想法,但是它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就是說不同的陰陽經來分辨。但是,比較常用的是營、衛、氣、血的辨證。比如「氣」,它是走氣分的藥,就是說它是可以使的你生理能量的轉化,是提昇呢,還是下降?或者是使得你的血液,是補血的呢,還是使的血液容易化散的?這個叫做氣血。營衛是裡面營氣,還是外表的衛氣?用這個來辨證的,我覺得有時候蠻好用的。所以它是根據藥物對營、衛、氣、血的作用來分辨的。比如說荊防敗毒散裡面的荊芥,是清血分裡面的熱,防風是清氣分的熱。意思是什麼呢?荊芥可以跑到血管裡面去,清血管裡面的熱氣,由於傷風感冒造成的一些血液上的問題。可是防風則不同。如果你拿防風來舌頭嚐一嚐,你會發現它和辣的東西一樣,它是走表皮的、走到表面的。那你看看,從裡面清出來的熱氣,和表面要清掉的熱氣,是不是要連成一體。所以,荊防敗毒散吃下去,如果你是方式對一點的話,它根本是由裡而外熱起來,而且還會微微的出汗。這時候你要特別小心,不能再吹到風。這一吹到風的話就更嚴重。
      所以,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作用。依據個人的狀況,你也可自行加減,但是自己抓藥,而不是用現成配好的藥粉。比如你的熱還沒到裡面,只是表皮上受一點點風寒,用防風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深入到裡面去,最好就都用。因此,中藥的用法,其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是很接近的。
      剛才談的是歸經的理論依據;現在要講的是臨床上的依據。這可粗分兩大類:
    A.藥物所治病位為歸經依據
    1.以所治病症的臟腑歸屬
      比如說凡是可以治療咳嗽、氣喘的藥物,就是歸肺經。因為肺經所表現生理的機能,以及病理的現象是這些。能夠治療心悸或怔忡的的藥物,入心經。如果可以治療鬱悶和不舒服的,而且可以治脅肋竄痛的,一定入肝經。這是根據藥物所治療身體的部位,來了解它應歸哪一經。
    2.以所治病症的經絡歸屬
      和剛才那個一樣,像白芷可以治前額頭痛,也可以治牙齦的腫痛。誰現在有這個毛病?或是鼻子有點不舒服。你試試看,手摸摸看。這個是入胃經。所以,你要從這些症狀去看,它所處的經絡。烏藥荔枝核可以治乳房脹痛,胸脅苦滿-主要是胸部,還有疝氣。這個就是入肝經。
    B.藥物的形色、氣味、體質為歸經依據
    1.五味配五臟為歸經-辛、甘、酸、苦、鹹。這個就是前面我們講過,辛屬金、甘屬土、酸屬木、苦屬火、鹹屬水。當然不同的味,就和不同的臟有關係。所以,歸哪個臟、歸哪個經,連腑也是一樣。
    2.五色配五臟為歸經-青、赤、黃、白、黑。這個是從藥物的顏色來看。
      但是這個五味五臟的歸經,中國大陸做了一些研究,發現不太準,只有一個鹹配腎經有百分之六十六的準確度,其他的都未達百分之五十。也就是五味配五臟的歸屬法,不是很準確。五色的反而稍微準一點。
    3.五氣配五臟為歸經-臊、焦、香、腥、腐。這個沒有做什麼研究,不知到底準還是不準。不過,通常燒焦的東西吃多的話,就傷眼睛。臊屬肺、焦屬心、香屬胃......,我記不得了,反正有表可查。這個五氣我很少用。
    4.以質地形狀為歸經:質地比較輕的,一定是歸上半身的經絡系統;質地較重的歸下半身的經絡系統。還有形狀,形狀像什麼的歸什麼臟腑。比如說胡桃,打開來的核,或者是核桃也一樣,看起來像大腦的形狀,所以它歸心經。吃肝補肝,吃腦補腦的意思,也就是取其形狀相似。
    問:這真的有道理嗎?
    答:這是經驗,我不曉得到底有幾分準確。像核桃,真的補腦嗎?也許真的有那個物質存在。所以,這些都要從生化裡面去看它。我不是學化學的,所以我通常是藉歸經來作導引。我不敢說它百分之百的對,但是在臨床上,我拿歸經的藥來測量的時候,我發現有蠻多是對的。但是有百分之幾的正確率,我就不敢確定。
      歸經有什麼好處?第一,它使的中藥的基本理論比較豐富而完善。因為你要去用它嘛!總是要有一些資料供你參考,沒有資料你怎麼能隨便拿一個藥來用呢?當它變成是一個知識的時候,理論的內涵就豐富了,而且用起來也比較恰當。
      第二,它可以提昇用藥的準確性和療效。這個必須在臨床上去試驗。如果你試驗了以後,發現它這個歸經用起來,果真有這個效果。我們現在講下來,是「通說」有這樣的效果。可是,你應該實際去用它。
      第三,你在用這些藥的時候,有一個現象讓你不太習慣,就是藥本身的描述很模糊,概括的。相對來說,現代的生化可以說出什麼生化分子產生什麼基酸......,給我們的知識比較明確。可是,事實上它這樣的描述,是藥物和人體互動、對人體產生作用以後,這個生命體的有機反應。它是一個整體。你這個藥吃下去,它即使是歸胃經,不會單純只是胃經的反應,而是整體的的反影。所以,它的描述之所以會模糊也是因為它是整體性。因為它是整體性,所以你用這個藥,它有什麼特性呢?它就是系統反饋。當你看系統的時候,一定有它的模糊度。可是你看部分的時候、微觀的、生化的......很精確的時候,對整體就模糊了。取捨在哪裡?當然,過去的人沒有所謂的生化,所以從系統來看,去掌握它。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很多疾病都是互相牽連的,要治病當然希望是整體變好,而不是局部變好。局部變好,影響到其他的,那也不行;或者局部治好,其他的沒有治好,那也不行。所以,有時要用系統的方式去掌握它。藥性歸經正好是在這種架構之下,所得到的一些知識。利用它,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整體性的治療。因此,面對未來的疾病,慢慢都是趨向慢性病比例增加,整體性的掌握反而顯得重要。中藥的這種用法,對付慢性病反而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藥性歸經在臨床治療上有其優點。當然,它的分類方式都是長期經驗的累積;可是,現在我們有穴道電檢儀可以直接量這些藥物的歸屬。所以,嚴格說起來藥性歸經這件事情,即使是中藥本身,也值得全盤做一個整理。透過儀器客觀的測量,做一些臨床的統計,就可以發現,到底是歸屬這幾個經,還有沒有歸屬其他的經?或者是這幾個經是弄錯了。
      其次,西藥也有歸經的問題。第三,食物也有歸經的問題。所有的東西,其實都有不同的歸屬,這件事情其實非常值得注意。以前沒有客觀的指標,都是靠大家臨床的經驗,慢慢累積。現在有了科技儀器可供輔助,應該從新整理。藥性歸經準確性可以更為提高。不僅如此,後面我們要講的藥物配伍,到底搭配起來會有什麼效果,也都是靠古人的經驗。如果用穴道電檢法篩檢的話,就會發現它搭配起來,到底對哪幾個系統好,哪幾個系統不好。有時候,我就把跌人開的藥方,做成一個藥包子,拿來試試看。他說拿來治療某個系統,看看有無該效果。除此之外,還去看其他系統,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時治好這個,影響那個。有些人開的藥,通常如果兼顧兩個系統,就算不錯了。能夠兼顧三個系統,那個就很有名的醫生。可是,如果你用穴道電檢儀去照顧它,可以照顧到四~五個系統,都不成問題。所以,穴道電檢儀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必須去建立這個技術和敏感度。否則你量不到那個結果。
      
    
    
    
    471
    
    

上一篇:(廿二) 藥的性味下一篇:(廿四) 引經藥、補瀉

Copyright © 梦境天华站
粤ICP备08035557号
200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 mst1739
Email:mst1739@qq.com